第八章 战伤救护
战伤急救

看原贴,回复请点击外伤急救四项基本技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是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
实施现场外伤救护时,现场人员要本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通知就近医院的同时,要沉着、迅速地开展现场急救工作,其原则是: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后搬运。
{一} 出血的种类:血液从体表伤口流出,称为外出血,易为人们发现;而体内深部组织、内脏损伤出血,血液流入组织或体腔内的内出血,不易为人们发现,更为危险。
各种出血中,以动脉出血最为危险,必须及时止血。
按照损伤血管的不同,可分为: l、动脉出血:其特点是伤口呈喷射状搏动性向外涌出鲜红色的血液。
2、静脉出血:伤口持续向外溢出暗红色的血液。
3、毛细血管出血:伤口向外渗出鲜红色的血液。
{二) 出血的临床表现成人的血液约占其体重的8%,失血总量达到总血量的20%以上时,伤员出现脸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脚发凉,呼吸急促,心慌气短等症状,脉搏快而细,血压下降,继而出现出血性休克。
当出血量达到总血量的40%时,就有生命危险。
(三)止血的方法1、加压包扎止血法: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毛巾、布块折叠成比伤口稍大的垫盖住伤口,再用绷带或折成条状布带或三角巾紧紧包扎,其松紧度以能达到止血目的为宜。
此种止血方法,多用于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见图3)。
当伤口在肘窝、腋窝、窝、腹股沟时,可在加垫后屈肢固定在躯干上加压包扎止血(见图4)。
加压包扎止血法适用于上下肢、肘、膝等部位的动脉出血,但有骨折或可疑骨折或关节脱位时,不宜使用此法。
2、指压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止血方法,它是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用于指压住动脉处,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
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部、颈部、四肢的动脉出血,依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分为:(1) 头顶出血压迫法:方法是在伤侧耳前,对准下额关节上方,用拇指压迫颞动脉(见图5)。
(2) 头颈邯出血压迫法:方法是用拇指将伤侧的颈总动脉向后压迫(见图6),但不能同时压迫两侧的颈总动脉,否则会造成脑少血坏死。
战伤救护基本知识与技术

3.止血带止血法 止血带止血法是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但它只适用于不能
用加压止血的四肢大动脉出血。方法是用橡皮管或布条缠绕伤 口上方肌肉多的部位,其松紧度以摸不到远端动脉的搏动,伤 口刚好止血为宜。
橡皮止血带止血法
布条止血带止血法
一、出血
(三)
止 血 的 方 法
4.屈曲肢体压垫止血 只用于没有骨折时,前臂或小腿动脉出血时可以把绷带或
一、出血
(一)
出 血 的 种 类
血液从体表伤口流出,称为外出血,易为人们发现;而体 内深部组织、内脏损伤出血,血液流入组织或体腔内的内出血, 不易为人们发现,更为危险。各种出血中,以动脉出血最为危 险,必须及时止血。
按照损伤血管的不同,可分为:① 动脉出血、 静脉出血、 毛细血管出血。
一、出血
(二)
布条卷成垫状,衬在肘关节或腮窝(膝关节后侧)处,并尽量 便关节屈曲,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固定。
屈曲肢体压垫止血
一、出血
(四)
应让伤员绝对安静不动,垫高下肢,有条件的可先输液, 应迅速将伤员送到距离最近的医院进行救治。
对内 出血 或可 疑内 出血 的伤 员的 处理
对内出血或可疑内出血的伤员的处理
二、通气
(2)下肢骨折固定
定
法
小腿骨折夹板固定法
四、骨折的固定
上臂骨折的 夹板固定方法
大腿骨折夹板固定法
四、骨折的固定
(二)
(3)脊椎骨折
四
肢
骨
折
固
(4)锁骨骨折的固定方法
定
法
胸、腰脊椎 骨折的固定
锁骨骨折的三角巾固定方法
1.匍匐背驮 搬运法
2.侧身匍匐 搬运法
3.徒手搬运
战伤救护基本常识

战伤救护基本常识一、战伤救护的意义战伤救护是战时为减少伤亡,迅速恢复战斗力,以保持战争实力而必须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进行战伤救护的基本原则是:加强敌情观念和灭菌观念,要迅速、准确、及时地抢救伤员。
在救护中要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近后远。
要做到不用手接触伤口,不用碘酒涂擦伤口,不随便用水冲洗伤口(化学烧伤和磷弹伤例外),不随便取出伤口内的异物,不准塞回突出的脏器,不轻易放弃和停止抢救时机。
二、战伤分类1)贯通伤:子弹、弹片、刺刀将人体组织击穿、刺穿,伤口有入口和出口。
2)盲管伤:子弹或弹片进入人体,只有入口而无出口。
3)擦伤:子弹或弹片擦过人体的体表,伤区呈沟状或仅有体表擦破者。
4)穿透伤和非穿透伤:子弹、弹片穿透体腔及其保护膜(脑膜、胸膜、腹膜及关节囊),与外界相通者,叫穿透伤,把之中非穿透伤。
按受伤部位还可分为头部伤(包括颅脑伤与颌面伤)、颈部伤、胸部伤、腹部伤、骨盆伤、脊柱脊髓伤、上肢与下肢伤。
三、战伤救护的六项技术一)通气呼吸道一旦发生阻塞,伤员在数分钟内就会因窒息、缺氧而出生,必须分秒必争地除去各种阻塞因素,使气道迟滞。
常见的通气术有:1、手指掏出术适用于口腔内气道阻塞,多为面颌部伤。
急救者用手指伸入口腔内将碎骨片、碎组织片、血凝块、泥土、分泌物等掏出。
2、托下颌角术适用于颅脑损伤或火器伤后舌根后坠、深度昏迷而窒息者。
急救时将伤员取仰卧位,急救者用双手托起伤员两侧下颌角,即可解除呼吸道阻塞。
呼吸通畅后改俯卧位。
二)止血1、出血的种类与特征血液从伤口向外流出称外出血。
皮膜没有伤口,血液由破袭的血管流入构造、脏器、体腔等称为内出血。
出血判断动脉出血:呈现喷射状,血色鲜红,生命危险大。
静脉出血:呈缓慢流出,血色暗红色,生命危险小。
毛细血管出血:呈片状渗出,血色鲜红,生命危险性较小。
如果一次出血量达到全身的三分之一以上时,就会有生命危险。
确定出血部位一问:伤员清醒时,询问受伤部位;二摸:手摸被浸湿的衣服,注意温度和粘度三看:借用月光,信号弹等光线,迅速查看身体各部位。
战伤救护ppt课件

战伤救护的基本原
02
则与流程
现场评估与分类
评估环境安全
在处理战伤时,首先要确保救援 人员和伤者的安全。评估现场是 否安全,如有必要,应将伤者转 移到安全区域。
分类处理
根据伤者的伤情严重程度,进行 分类处理。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 重伤者,轻伤者可稍后处理。
紧急处理原则
止血
对于出血的伤口,应迅速采取止 血措施,如加压包扎、止血带等
VS
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确保关键的医疗物 资能够及时送达战场,为救治工作提供必 要的支持。
时间紧迫与环境恶劣
时间紧迫
在战场上,救治的时间非常有限,必须迅速做出决策和行动。
环境恶劣
战场上环境恶劣,可能存在各种危险因素,增加了救治工作的难度 。
快速反应与适应性
提高医疗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适应性,使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 恶劣的环境中有效地进行救治工作。
爆炸伤救护案例
总结词
快速寻找伤员、评估伤情、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伤势
详细描述
爆炸伤可能造成身体多处损伤和内脏器官损伤,需要迅速找到伤员并进行初步评 估。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伤势,如控制大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同时注意保 护暴露的脏器。
化学武器伤救护案例
总结词
快速识别、隔离、使用防护器材、及 时就医
战伤救护的挑战与
05
解决方案
缺乏专业医疗人员
医疗人员不足
在战场上,专业医疗人员的数量往往不足,这使得伤员无法 得到及时和专业的救治。
培训与指导
加强医疗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战伤救治技能和知 识,以便在战场上能够更好地救治伤员。
医疗资源不足
医疗物资匮乏
战场上医疗物资的供应往往不足,这限 制了救治工作的进行。
(完整版)战伤救护

止血 早期 临时 就地 正确
1.先止血后固定 止血包扎伤口后,再行固定骨折。 2.早期固定 在处理休克、预防感染同时,进行早期固定。 3.临时固定 为便于后送对变形的肢体只进行大体复位后做临
时固定,禁止对骨折断端行反复地准确复位。 4.就地固定 尽量减少伤肢移动,以免增加伤员的疼痛和伤情。
特别是脊柱、大腿、小腿骨折。 5.正确固定 固定用夹板的长度必须包括骨折部的上、下两个
防化生的可调温 环境控制系统
美军第三代LSTAT
9.11事件以后,美军在第三代的基础 上,增加了核化生防护蓬和高压氧舱。
美军第四代LSTAT
2.蛇形包扎法 用于固定敷料或夹板
3.螺旋形包扎法 用于包扎直径基本相同的部位, 如上臂、手指、躯干、大腿等。
2.、绷带包扎法
4.螺旋回返包扎法 用于直径不大相等的部位, 如前臂、小腿等 。
5.“8”字形包扎法 用于肢体直径不一致的部位, 或肩、髋、膝等屈曲的关节。
6.回返包扎法 用以固定头部、指端或截肢残端
战伤急救护理五大技术
止血 包扎 固定 搬运 通气
第一节 止 血
一、出血的判断
动脉出血 静脉出血
毛细血管出血
有效血容量不足的临床表现
二、止血的具体方法
(1)指压法
1.头、面、颈部出血 (1)颞浅动脉压迫法 (2)面动脉压迫法 (3)颈总动脉压迫法
2.上肢及其周围部位出血 (1)锁骨下动脉压迫法 (2)肱动脉压迫法 (3)尺桡动脉压迫法
三、包扎的方法
1.三角巾包扎法
适用于大面积烧伤与软组织创伤面应用,具有简便 迅速,包扎面大,效果确实等优点。
包扎原则 1.包扎伤口时,不要触及伤口,以免加重伤员的 疼
痛,伤口出血及污染。 2.包扎时松紧适度,以免影响血运。 3.包扎要妥帖整齐,病人舒适,保持肢体功能位
《军事理论教程》第八章

(3)腰力训练可以用双手抓住一个固定的东西,然后一只手向前推,一只手向后拉, 这样就可以训练到腰力了,但在格斗中人们不一般不会感觉到腰力,虽然每一个动作 几乎都是在腰力的参与下完成的。
(4)头皮出血压迫法:头皮前部出血时,压迫耳前下颌关节上方的颞动脉。头皮后 部出血则压迫耳后突起下方稍外侧的耳后动脉。
战伤救护基本知识与技术
— 24 —
出血
(二)止血的方法
(5)腋窝和肩部出血压迫法:在锁骨上窝 对准第一肋骨用拇指向下压迫锁骨下动脉, 如图所示。
战伤救护基本知识与技术
— 25 —
战伤救护基本知识与技术
— 21 —
出血
(二)止血的方法 2.指压止血法
指压止血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止血方法,它是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 的近心端,用手指压住动脉处,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
(1)头顶部出血压迫法:方法是在伤侧耳 前,对准下颌关节上方,用拇指压迫颞动 脉,如图所示。
战伤救护基本知识与技术
— 31 —
出血
(二)止血的方法
布条止血带止血法:常用三角巾、布带、 毛巾或衣袖等平整地缠绕在加有布垫的肢 体上,拉紧后用木棒、筷子、笔杆等拧紧 固定,如图所示。
战伤救护基本知识与技术
— 32 —
出血
(二)止血的方法
4.屈曲肢体压垫止血
屈曲肢体压垫止血只用于没有骨折时。前 臂或小腿动脉出血时可以把绷带或布条卷 成垫状,衬在肘关节或腮窝(膝关节后侧) 处,并尽量使关节屈曲,再用绷带或三角 巾固定,如图所示。
(2)摔跤。摔跤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竞技体育运动,两名对手徒手相搏,按一 定的规则,以各种技术、技巧和方法摔倒对手。
大学军事教程第八章防卫技能与战时防护训练

二、 格斗基本功
1.手型 2.步法 . 3. 拳法
4. 腿法 5. 肘法 6.膝法
1.手型
拳:四指并拢握紧,拇指扣在食指的第二节上。拳通常分为立拳、反拳、平拳3 种。
掌: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曲,紧扣于虎口处。掌分立掌、横掌、插掌、八字掌4 种。 勾:五指第一节捏拢在一起,屈腕。 爪:五指的第一、二关节向掌心方向弯曲并用力张开。爪分鹰爪、虎爪2 种。
光辐射具有大 量热能,直接照射 无隐蔽人员会造成 烧伤。如果用裸眼 看核爆炸的火球, 会造成眼底烧伤。
冲击波
冲击波对人员、 物体能够造成挤压、 抛掷,易对人员造 成严重内伤,如肺、 胃、肝、脾出血破 裂和骨折。
早期核辐射
早期核辐射是爆炸最初 十几秒钟内放射出来的人 眼看不见的射线所产生的 辐射,这些射线作用于人 体时无特殊感觉,但能破 坏人体组织细胞,导致急 性放射病。
毛细血管出血
③
从伤口向外渗血,颜色鲜红。
(2) 止血方法
① 指压止血。 指压止血适用于头、面、颈、 四肢动脉出血的急救,用手指压 迫出血部位的近心端,将动脉压 向骨骼,中断血流,达到临时止 血的目的。
②包扎止血。 a.先用无菌或干净的纱布、敷 料等盖住伤口,再用纱布卷或毛 巾(折成垫)压住伤口。 b.用三角巾、绷带等加压包扎。
(3)剪肘 右腿在前,站立,左臂前伸,左拳离身 体一尺远左右,屈肘,拳顶向上,小臂内旋, 同时右拳靠胸前10 厘米,向左猛推,曲肘 小于90°,拳心向左,同时向右稍转体。
6.膝法
膝法主要是顶膝动作。顶膝动作用于攻击 对手腹、肋部和脸部。
以左格斗式为例,右脚着地,身体重心后 移,右腿支撑身体,左腿屈膝,以膝盖为力点, 迅速提起,向上攻击,可左右连续练习。
战伤救护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使学员掌握战伤救护的基本原则和技能。
2. 提高学员在战场环境下对伤员的急救能力。
3. 增强学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战伤救护的基本原则2. 战场救护技能: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心肺复苏等3. 战场救护的组织与协调4. 战场救护的心理调适三、教学时间X课时四、教学对象部队官兵、医护人员、志愿者等五、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2. 案例分析3. 实操演练4. 桌面推演5. 互动讨论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战伤救护概述1. 导入:介绍战伤救护的重要性及课程安排。
2. 讲授:讲解战伤救护的基本原则,包括快抢快救、先抢后救、全面检查、科学分类、早期清创、延期缝合、先重后轻、防治结合、局部处理与整体功能调整相结合等。
3. 互动:学员分组讨论,总结战伤救护的基本原则。
第二课时:战场救护技能1. 讲授:讲解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心肺复苏等技能的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员了解各种战伤的救护方法。
3. 实操演练:学员分组进行实操演练,讲师现场指导。
第三课时:战场救护的组织与协调1. 讲授:讲解战场救护的组织结构、指挥系统、通信联络等。
2. 桌面推演:学员分组进行桌面推演,模拟战场救护场景,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课时:战场救护的心理调适1. 讲授:讲解战场救护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2. 互动讨论:学员分享自己在战场救护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互相学习。
七、考核方式1. 理论考试:考察学员对战伤救护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操考核:考察学员战场救护技能的熟练程度。
3. 桌面推演:考察学员团队协作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战伤救护》2. 多媒体课件3. 实操器材:止血带、绷带、三角巾、夹板、急救包等4. 模拟伤员九、教学总结1. 回顾课程内容,总结战伤救护的重要性。
2. 鼓励学员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急救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第一节 战伤救护的发展历程
三、我军战场救护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我军的战伤救护工作是从人民军队建军之日起开始产生的。 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八一南昌起义”, 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随着战斗的开始,在战斗和南下过程 中,出现了很多的伤病员,他们被送到汀州的福音医院。当时,福音 医院的院长傅连彰,主动邀请全城各医院、诊所的医生共同收容伤病 员并积极救护、治疗,使这些伤病员得以很快痊愈出院,回到部队, 参加战斗。这次救治工作,成为我军战伤救护工作的开端。到了 1932年,我军的卫生救护工作有了发展:团有抢救组,师有绷带所。 到现在,连队配备了卫生员,营有卫生队,团有卫生所,师以上有医 院,并有一大批高技术军队医务工作者及先进的医疗设备。可以说, 目前,我军的救护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救护体系。
现代战争中战伤伤情变化快,因此后送途中必须严密监护,实施不间断的治疗。救护措施 必须做到前后继承、相互衔接,并要注意防止遗漏和重复。
10 第二节 战伤救护概述
4.早期清创、延期缝合的原则 战伤伤口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组织坏死,为防止伤情恶化和感染性休克,必须尽早
实施清创手术,且初次清创后不宜立即缝合。 5.先重后轻,防治结合的原则
按伤势轻重将伤员分为轻、中、重三类,应优先对重伤员进行抢救,尽力挽救他们的生命; 同时重视中、轻度伤员的早期有效救治,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减少伤残率。 6.整体治疗的原则
把局部处理和整体功能调整、外科处理和内科治疗、生理修复和心理康复结合起来,从整 体出发,采取综合治疗、护理措施,使伤员早日康复。
(二)人员伤亡众多、发生突然
• 在任何战争中人员伤亡都不可避免,但伤亡的比例大小是不同的。在现代战争中,由于各种新式武 器杀伤力强,破坏性大,因此,在短时间内会出现大量伤员,且有相当部分伤员伤势十分严重,生 命垂危。例如,美军在越南战争中,曾使用大量化学毒剂,造成130多万人中毒死亡。
8 第二节 战伤救护概述
11 第二节 战伤救护概述
三、战伤救护的组织与后送
(一)战时医疗后送体系
目前我军分级救治的机构包括: (1)战术后方救治机构指连、营、团和师各级救 护单位以及海军舰船、码头救护所和空军的两级救护站。 各级救治单位分工负责伤员的处理。 (2)战役后方救治机构指军、兵种和战区的医院。 分两线负责伤员的治疗:一线医院靠近战斗前沿,与师 救护所保持衔接,二线医院设置在基地。这两线医院有 相当的专科,尤其是二线医院,能够基本完成战伤治疗。 (3)战略后方救治机构指组织战略后方军队医院 和地方医院。主要治疗来自战役后方的伤员。
(三)战伤种类复杂,伤情严重
• 在以往战争中,使用的是常规武器,伤员伤类单纯,伤情简单,伤势较轻,多为枪伤、炸伤、挫伤 和少数烧伤、刃伤,但主要是枪伤。后来,由于爆炸性武器的使用和发展,炸伤比例增加,而枪伤 相对减少。例如,美军在二战中炸伤伤员占66%,越战中却高达80%以上。中东战争以及二次海 湾战争中,高、新武器的使用,更是使伤情严重、战伤种类复杂。
12 第二节 战伤救护概述
(二)伤员分类
1.分类的标志
分类的标志是战时表示伤病员分类 结果的标志物,用于准确传递分类信息。 经过分类的伤病员,必须标出分类结果, 以避免分类、救治、后送诸环节的重复 和遗漏。标志物有伤标和分类牌两种。
(四)战场伤员广泛,多处伤、复合伤多
• 现代战争的作战手段和方式在不断变革。与战伤直接相关的是新式武器的发展,常规武器的制作趋 向毁伤性增大和重量减小,非常规武器向战术型发展,同时还发展具有新杀伤因子(激光、微波、 粒子束等)的武器。武器装备的发展,造成战场上伤员广泛,且多为多处伤、复合伤。
9 第二节 战伤救护概述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第八章
战伤第一救节护中国国防概述
第一节 战伤救护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战伤救护概述 第三节 战伤的急救处理 第四节 军事训练与行军卫生常识
— 2—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一节 战伤救护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战伤救护概述 第三节 战伤的急救处理 第四节 军事训练与行军卫生常识
— 3—
4 第一节 战伤救护的发展历程
一、火线救护的先驱
可以说,自从有了战争,战伤也就接踵而来。大 约在11世纪,在巴勒斯坦中部的耶路撒冷,有一所名 叫圣约翰的医院,每逢战争发生,这个医院的医务人 员就纷纷奔赴战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护、治疗 伤病员。可以说在火线救护上,他们是先驱者之一。
二、红十字会的诞生
红十字会,是一种志愿的国际性的救护、救济团体。其最早是从事战时救护及急救和护理等工作。红十字会的发起人是瑞士的 亨利·杜南。在他的建议下,首先建立了“日内瓦伤兵救护委员会”。1864年8月22日,十六个国 家的代表共同在《万国红十字公约》上签了字。这一公约使红十字运动得到了法律上的认可。我国 是在1904年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并于1919年加入国际红十字协会。
二、战伤救治原则
1.先抢后救的原则 应先使伤员脱离火线或危险区,再进行抢救,以免伤员再次受到伤害。
2.全面验伤、科学分类、分级救护的原则 首先对伤员进行验伤、分类,判明伤情,力求准确把握伤类、伤部、伤因、伤势、伤情,
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减少漏诊和误诊,提高救治效率。同时遵循分级治疗、治送结合的 科学原则,加强火线抢救力量,尽量减少救治阶梯,以便使伤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尽早得到有效 的防护。 3.连续性监护与医疗后送的原则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一节 战伤救护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战伤救护概述 第三节 战伤的急救处理 第四节 军事训练与行军卫生常识
— 6—
7 第二节 战伤救护概述
一、现代战伤的特点
(一)受战场环境制约
• 在野外环境下,有不利的地形、气候、时间等,也存在医疗设备、药品、人员、技术及供电、照明 等缺乏和不利因素,甚至需要在地面炮火袭击或突然空袭危险环境下开展战场救治工作。救护人员 既要抢救伤员,又要自我防护,而战伤救治工作又必须服从如立即转移、防空袭隐蔽等军事行动的 需要。因此,救治时机、手术方式、手术适应证的选择等都会随战场环境改变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