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位熵理论的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分析
从韦伯工业区位论看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合 优 势 , 为 了 全 面 提 升 产 业 结 构 的 升 级 、 济 结 构 的转 化 , 也 经 21 0 0年 1 1 月 2日 , 务 院 正 式 批 复 《 江 城 市 带 承接 产 业 转 国 皖 移 示 范 区 规 划 》将 安 徽 沿 江 九 个 城 市 ( 肥 、 湖 、 鞍 山 、 , 合 芜 马 铜 陵 、 庆 、 州 、 湖 、 州 、 城 ) 为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的 示 安 池 巢 滁 宣 作 范 区 , 是 迄 今 全 国 惟 一 以 产 业 转 移 为 主 题 的 区 域 发 展 规 这 划 。皖江城 市带将“ 攻 ” 主 四大 产 业 : 备 制 造 业 、 纺 产 业 、 装 轻 高 技 术 产 业 、 代 农 业 和 现 代 服 务 业 , 打 造 “ 国 重 要 的 先 现 以 全 进 制 造 业 和 现 代 服 务 业 基 地 ” 同 时 , 江 城 市 带 还 规 划 了 。 皖 布 局 发 展 八大 行 业 , 装 备 制 造 、 车 、 电 、 技 术 产 业 、 有 汽 家 高 冶
金 、 材 、 工 、 械 。 建 化 机 0
产业 集 群 的 经 济 效 用 , 如 何 带 动 全 国性 经 济 结 构 的 升 级 ? 又 区位 , 仅标 志着经 济活 动发 生 的地 理位 置 , 涵 盖 了 不 更 人 类 所 从 事 经 济 活 动 的全 部 约 束 因 素 , 些 因 素 直 接 决 定 了 这 经 济 活 动 开 展 顺 利 与 否 。 而 区 位 论 , 是 对 这 些 因 素 的 相 互 正 作 用 、 响 的综 合 分 析 , 在 理 论 层 面 上 构 建 经 济 产 业 的 空 影 并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区位商分析

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a r e a u n d e r t ke a n b y w a n j i ng a c i t y b e l t . Ke y wo r d s :W a n j i a n g c i t y b e i t ,L o c a t i o n q u o t i e n t ,I n d u s t r i a l t r a n s f e r e n c e
a n d g e t s t h e a d v a nt a g e o u s i n d u s t r y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e a c h C i t y . At l a s t . t h e a r t i c l e p r o p o s e s m a n y s u g g e s t i o ns o n f u r t h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l o c a ti o n q u o t i e n t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t r a n s f e r e n c e i n
A n An a l y s i s o n L o c a t i o n Qu o t i e n t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T r a n s f e r e n c e i n D e mo n s t r a t i o n Ar e a Un d e r t a k e n b y Wa n j i a n g C i t y B e l t
q u o t l e n t b a s e d o n 2 0 1 3 C hi n a S t a ti s t i c a l Y e a r b o o k a n d 2 0 1 3 A n h ui S t a t i s t i c a l Y e a r b o o k d a t a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解读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解读一、概述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皖江城市带区位优势明显,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实施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具有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
安徽省近年来在开发皖江、加快融入泛长三角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具备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的客观条件。
在产业结构方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明确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并以现有的产业园区为基础,推动园区的规范、集约、特色化发展,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地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集中区,以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的趋势。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
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
二、皖江城市带化工产业状况皖江城市带化工产业主要分布在安庆、铜陵、巢湖、滁州、合肥等地。
园区有:马鞍山慈湖化工园、巢湖安徽华谊煤化工基地、铜陵循环经济试验园、合肥循环经济园、池州东至香隅化工产业园。
皖江城市带区域发展条件及对策

皖江城市带区域发展条件及对策摘要皖江城市带是由安徽省8座城市及其辖区沿长江安徽段附近分布组成的,是联系东西的纽带,也是安徽省最重要的经济发展“高地”。
通过对皖江城市带的区域界定进行介绍,分析其自然以及经济条件和区域特征,并提出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区域界定;发展条件;区域特征;对策随着“中部崛起”这个口号的提出,国家大力发展中部地区的经济,并提出建设中部四大城市带的规划设想,皖江城市带正是其中之一。
皖江城市带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是安徽乃至中部地区重点发展对象,在各方努力下,近几年发展迅速,城市面貌改善,经济发展迅猛。
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较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带一体化建设缓慢等原因,导致皖江城市带发展并未达到其原来发展的初衷,较其他3个城市带,皖江城市带在不少方面已经排名靠后。
1皖江城市带区域界定长江通过安徽,这段在安徽境内400 km的水域称为皖江。
皖江城市带位于长江中下游,沿着皖江分布着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城、巢湖、滁州、池州、安庆8座城市及其他县市形成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是我国中部四大城市带之一,地理条件优越,是安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地之一,是沟通东西的重要通道[1]。
2皖江城市带区域发展条件2.1自然条件皖江地区其主体为大别山区的南麓,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
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带,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皖江地区背靠物产资源丰富的大别山,依山襟水,其中长江是沟通华东和华中的重要通道,内河水运发达,通航条件良好,拥有400 km以上的内河航道。
沿岸土壤肥沃,粮食与经济作物产量大,沿岸各城市基本上都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2社会经济条件皖江城市带具有联系东、西部的区位优势。
其面临着长江,紧邻南京、武汉这两座特大城市,是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平台。
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基础较好,城市化水平高,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重要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皖江城市群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

皖江城市群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摘要: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地区。
本文对皖江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进行现状分析,运用多种分析方法,最后提一些自己个人的意见,并结合相关分析图纸。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分析1.皖江城市带简介皖江城市带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与长三角地区对接。
2008年规划区年末总人口305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18 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5%和66%。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区位优势明显;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产业分工互补,合作基础较好;自主创新特色鲜明,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较强;矿产、土地、水、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江岸线条件优越,承载空间较大;综合商务成本低,生态环境优良,宜业宜居。
2.经济现状2.1经济总量皖江城市群经济快速增长,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9年,皖江城市GDP增加到6044.7亿元,人均GDP为16448元。
但如把皖江城市群放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来考察,会发现其显得势单力薄,整体实力不强,人均GDP为中原四个群的最低。
2009年,皖江城市群GDP总量、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与其它三个中部城市群相比,其综合实力水平均偏低,更不要说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相提并论。
2.2经济产业结构分别对2009年皖江城市带各个城市的一、二、三产业比重进行汇总,可以发现皖江城市群经济结构存在以下特点:一、类型产业分工明显,主要包括铜陵(67.9%),马鞍山(66.5%)和芜湖(62.5%);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均显著高于第三产业占GDP得比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却非常少,分别为2.6%,3.9%,4.7%;第二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属于典型的工业城市。
皖江城市群产业结构动态变化及比较优势分析

研 究方法 ・
皖江城市群产业结构动态变化及比较优势分析
刘资源环境与旅游系 , 安徽 池州 270 ) 4 0 0
摘要 : 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关键在 于其 内部产业结构 的优化 。首先 , 运用基尼系数法对 皖江城市群 1 7 2 6 三次产业 的空 9- 0 年 9 0
S utr f gl ossa n a 舀 agRv - n rv c t et o Mea ple l gal in i i A l P oi e r te o i o n e n mi n
IU D A - 抽g—h iC Xio u , HU C a —h n u , HE a —h a Z h o o g
K yw rsm # o l o hnjn ivrnA hi r ic; i of i t oao utn;r r l v a s e od : e o  ̄sl g pi a n C agagR e i nu Po ne Gn Ce c n; ctnqoetge c r a ea l i i v i fe l i i i y o et n ys i
( eam n o f u eE vo et n orm,h huC lg,h ̄O 70 ,h a D pr et f r ni r n adTui Ci o oee C ill 400 C i ) t R 8 rn s z l ll 2 n
Ab ta t I sr c : t懈 i o t t oo S , eu b n a go rt n sitr rid sr lsrcu e W i eme o fG n o f de t te d n mi mp r n p ml t r a g lme a o ’ ei u t a tu tr . t t t d o iic e l n 。 y a c a t eh i n o n i h h h l h :
皖江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研究

元 )x 、第 三产业 从业人数 ( )X ;第二产 业从业 人数 区 4 人 位 熵x 、第 二产业 产值 区位 熵x 、第 三产业 从业人数 区位熵
x 、第 三产业 产值 区位熵X ;各市职 工平均工 资 ( )Xo R 。 元 l;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 )x l % l口
本文 按 照系 统性 、完善 性 、可 比性 、 时效 性 、定性 与
划等 构成的全面 周密 的计划体 系 ,提高 风险控制措施 的针对 性和有 效性是最为 重要的 ,如 在工程 的结算中可采取 多种货
合 作 经 营 、 诚 信 经 营 的 理 念 , 在 共 同 发 展 和 合 作 中 实 现 共
赢 ;加强企业 内部的 日常管 理工作 的制度 化和规范化 ;重视 企 业在 工程 所 在地 的本 土 化经 营 ,尤 其是 人力 资源 的本 土 化 ,有效规避 风险 ;总结 国际工程承包 项 目运作 的经 验和教 训 ,积 极 引进 、借 鉴和吸收 国外建筑 工程 企业 的先进 管理经 验和 理念 ;重视和 培养新型 的国际工程承 包人才 ,为 新地 区 和行业 市场 的开 拓提 供支持。a 参考文献 : [] 1 刘德林 . 浅谈 国际工程 承 包风 险 管理 [ 】 J .建 筑设 计 管
[] 2 纪顺 尚.浅谈 国 际工程承 包风 险管理 [] 商业文化 , J.
21 0 0(4).
[] 3 李京 卫. 浅谈 国际工程 承 包业务 的风险及应对 策略 [】 J.
商业 经 济 , 2 0 ( ). 9 7 0
3加 强承 包商的经营管理水平 .
近 年来 我 国 国际承 包 商 的整体 管 理水 平有 所 提升 ,但
2产 业 支撑 力指 标 .
基于区位熵的我国中部省域第三产业发展分析

基于区位熵的我国中部省域第三产业发展分析作者:张娟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8年第24期内容摘要:安徽省是我国中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省份之一。
本文利用区位熵计算公式,运用2005-2016年安徽及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出安徽省第三产业内各产业的区位熵值,从总体上对发展现状及第三产业内的四个层次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中部省域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省域; ;第三产业; ;区位熵值分析; ;发展对策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在较大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现代化程度。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东部地区,是一个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占全省GDP比重一直较大。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安徽省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2017年安徽省的GDP达到27518.7亿元,在全国排名第十三位,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420.4亿元,在全国排名第十五位,说明安徽省的第三产业发展缓于总体经济发展。
这对于实施安徽省中部崛起战略、实现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优化安徽省产业结构是不利的。
文献综述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国内外一直都非常重视,近几年对于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研究也较多。
丁玉玺(2007)对安徽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进趋势作了研究,发现安徽省第三产业中第一层次得到了较大发展,第二层次呈理性增长趋势,第三层次将成为促进安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第四层次可以为安徽省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汪高元(2007)对安徽省第三产业分析发现:安徽省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产业结构升级进程缓慢且第三产业比重小,对GDP 贡献低且管理机制不顺,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宫涛(2009)通过对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区位熵进行分析,指出安徽省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是其中优势产业,其余是属于劣势产业;王俊峰、李振伟(2010)对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安徽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需要优化、新兴产业发展滞后;邓祖兵(2010)利用1997-2007年数据,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安徽省第三产业中各个行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认为住宿餐饮业竞争力下降、房地产竞争力较弱、批发零售业竞争力明显;卫冬冬、王文韬、王翰博(2012)实证分析了安徽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影响因素,发现第三产业发展与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政府支出规模有关;居民收入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劳动力供给、科学文化水平以及居民素质有关,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供给、城市化水平和政府支出规模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为推进城 市 化 的 主体 形 态 ” ,而 城市 群 形 成 发 育 的关 键在 于其 内部产业 结 构 的优化 、城 市 功 能互 补 和经 济联 系的分工 与协 作 的增 强及 由此 带来 的经 济
一
产 业在 该地 区其 上一级 产业 中所 占 比重 与 全 国该 产 业 在全 国其上 一级产业 中所 占 比重 的 比值 。区位熵
承接产业 转移示 范 区建 设 纳人 国家发 展 战 略 。带 内 各 个城市 的产业 由无 到有 ,由弱 到强 ,以前所 未 有 的速度发 展起来 ,利用 区位熵 评 价方 法 ,对 其产 业
,=q ∑9 u /
£ 1
=
中不同细分 产业 的发展 强 度予 以探讨 ,分 析 各个 城
张王雁 , 潘 庆
( 安徽 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 游学院,安徽 芜湖 2 10 ) 4 03
摘要 :利用 区位熵评价方法 ,对皖江城市带各个城市 产业 中不 同细分产业 的发展强度予以探讨 ,并将带 内各城市 及城市带整体与全 国城市产业结构进行比较 ,分析其 主要优势产业 和劣势产业 ,挖掘城市带产业结构的更多有效
的地 位 和作用等 方面 ,是 一 个很 有 价 值 的指 标 ,其
大小 可 以直观反 映出该 产业优 势 的 大小 ,度 量 出城 市群产 业结 构异 同 行 业 J的指 标值 ,令 : . 。 假 定有 几个行 业 ,m各 地 区 ,记 %为 i 城市 的
市带承接 产业 转 移 示 范 区规 划 》,安 徽 沿 江 城市 带
对 于衡 量某一 区域要素 的空 间分 布 情 况 、反 映某一 产业 部 门的专业 化程度 以及某 一 区域 在 高层 次 区域
体化 程度提 高 。因此 ,对城 市 群 的产 业结 构 与分
工进行 科学地 对 比测算 ,准 确地 把握 城 市 群产 业 结 构 的现状 ,以其促 进城 市群 的产 业 结 构调 整 ,就具 有十分重 要 的实践 意义 。 21 0 0年 1月 1 2日,国务 院正式 批 复 《 皖江 城
2 世纪 是城 市世 纪 ,城 市 的发 展深 刻影 响着地 l 区 和国家 的综合 竞 争力 。伴 随经 济 全球 化 和知 识经
1 理 论 基 础 与数 据 处 理
1 1 区位熵 理论 .
济 的发展 ,城市 群 已成为 全新 的地 区参 与 国家 、国
家参与全 球竞争 与 国际分 工 的基 本 地域 单元 ,对 地 区与 国家 经济持 续 稳定 发 展 具 有重 大 意义 u 。 国 ] 家 “ 十一 五 ” 规 划 纲 要 中 明 确 提 出 “ 把 城 市 群 要 区位 熵 又 称专 门化 率 , 由哈 盖 特 ( agt P H get ) 首 先提 出并运 用于 区位 分析 中 ,是 指某 地 区某 工业
式 中 :i 为某城 市 , i: 12 3 … , ; 为某产 业 , ,, , m
=
社会保 险 和 社会 福 利业 ( 卫生 ) ,文 化 、体 育 和娱 乐业 ( 化 ) 文 ,公 共 管理 和 社 会组 织 ( 共 管理 ) 公 。 细分 产业 的标准 及其 数据 ,除 特殊 说 明外 ,来 源于 《 中国城市 统计 年鉴 20 } 《 国统计 年鉴 20 } 09 、 中 09
12 数 据 处 理 .
数据 ,含其 所 的辖县 ( ) 和县级市 。 区 为 了克服仅 根据某 一指标 计 算 的行 业 区位熵 来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 目 ( HS 0 A K 9—1D8 ). 0 9 作者简介 :张王雁 ( 96一) 18 ,女 ,安徽省巢湖市居巢 区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与城市经济
云南 地 理 环 境 研 究
第2 2卷
L = l Q i
() 3
水利 、环境 和 公共 设 施 管理 业 ( 利 ) 水 ,居 民服 务 和其 它服 务业 ( 民服务 ) 居 ,教育 ( 教育 ) ,卫 生 、
第2 2卷第 6期
21 0 0年 l 2月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究
YUN NAN GEOGRAP C HI ENVI RO NM ENT RE E S ARCH
Vo . 2, No 6 12 . De ..2 1 c 00
基 于 区 位 熵 理 论 的 皖 江 城 市 带产 业 结 构 分 析
市 主要优势 产业 和劣势 产业 的动态 变化 及 城市 之 间
∑g ∑ ∑q /
() 2
的产业 比较 ,挖掘 区域 产业结 构 的更 多有 效信息 。
则 各个城市 各个产业 的 区位熵 L l O一1 7;修 订 日期 :2 1 0 0—1 0 . 2— 4
信息 。得 出相关结论 :皖江城市带中的城市在综合发展 、工业 制造 、地区服务等方面 已经形 成一定 的地域 分工 , 但 比较优势并不突 出;各个城市及其城市带整体 的三次产业结构与全 国城市的整体产业结构大体相似 。
关键词 :区位熵 ;产业结构 ;皖江城市带
中 图分 类 号 :F 2 1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7 5 ( 00 0 0 3 0 0 1 8 2 2 1 )6— 0 9— 6
及 《 安徽 统计 年鉴 20 } 0 9 ,其 中的 各市 数 据 为全 市
12 3 … , , , , n.如果 L ,表 明 i Q =1 城市 产 业 的
发展强 度 相 当 于 全 国 同类 产 业 的平 均 水 平 ;如 果 L ,表 明 i 市 . 业 的 发展 强 度低 于全 国同 Q <1 城 产 类产业 的平均水 平 ;如果 L >1 Q ,表 明 i 城市 产 业 的发 展 强 度 高 于 全 国 同类 产 业 的平 均 水 平 ; 当 L . Q >15时 ,说 明 i 城市 产业 的发展 强 度在全 国 具 有显著 的比较 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