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城市化水平区位熵的方法来分析中国
用城市化水平区位熵的方法来分析中国

班级:09地理本科一班姓名:杨世龙学号:2009022112用城市化水平区位熵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及成因杨世龙(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也在逐渐的升高,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46.59%(各省区的城镇总人口与对应各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二、城市化水平测度及分析城市化水平测度的方法通常有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本文主要采用区位熵的方法分析我国城市化省级差异由于资料的缺乏因此选用的数据时2009年人口数据,并用区位熵的方法分析我国城市化省际差异,区位熵法又称专门化率。
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
城市化水平区位熵法计算公式:Q=S/P,式中,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S为该区域城市化水平P为全国的城市化水平表一是以2009年全国及各省的总人口和人城镇人口计算出来的各省城市化水平, 区位熵(Q)值即表示城市化水平。
(表中为2009年的数据,来自统计年鉴)根据以上中国各省份区位熵值绘制表二:依据表二所得到的31个省级行政区区位熵,可把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化水平分为四类:第Ⅰ类为,城市化水平区位熵为1.67以上,包括1.67,即上海、北京、天津3个省区,这3个省区的城市化起步早,进程快,发展迅速。
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基于熵值法的河南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与区域比较

F a g se ge l D pr e t fG orp ia Sine S a gi oma U i ri , h nqu4 6 0 , hn ) AN Ku n — h n ta ( e at n e g hcl cec , hn quN r l nv s y S ag i 7 0 0 C i m o a e t a
参 考文 献 : [】 建 勤 . 于 生 态 学 的城 市 商 圈业 态结 构 研 究 【] 济 体 制 改革 , 1罗 基 J. 经
2 0 ,6 : 6 — 6 . 0 9 ( ) 1 4 1 6
【】王德章 .中国零售 市场竞 争 现状与 发展 趋势 … . 2 当代 财经 ,0 5 20 ,
化、 品牌 化 的零 售服 务。 5 6专 业店扩 大经 营范 围 . 西 部商 圈核心 区内有盛 光办公 用 品 、 兴盛 五金 批发部 等几 十家专 业 店 , 中包 括电子 、 品 、 其 食 烟酒 、 公 用 品 、 办 咖啡 、 鲜花
等 的销 售 , 营范 围涉及各种 产品 种类 。专业 店 的应运而 生是 经 为 了适 应生 活节奏 的加快 以及消 费习惯 的改 变 , 省 消费者消 节 费 成本 的投入 , 因此 徐州西部 商圈专 业店 应进 一步 扩大经 营范 围 , 牢把 握 消 费群体 的需 求 , 分发 挥 专业 店 特有 的业 态特 牢 充 征, 拓展 专业店 的服务 , 扩大顾客 的选择 余地 。
区位熵综合评价指数k计算

区位熵综合评价指数k计算区位熵综合评价指数k是一种用于评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它综合考虑了区域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交通网络等因素。
通过计算区位熵综合评价指数k,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介绍区位熵综合评价指数k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区位熵综合评价指数k的计算涉及到多个指标的综合考量。
其中包括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交通网络等因素。
地理位置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
产业结构则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特点和产业发展水平。
交通网络则是一个地区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它影响了该地区的物流和人流。
为了计算区位熵综合评价指数k,我们需要收集和整理与这些因素相关的数据。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每个因素的权重,即各个因素在整体评价中的重要程度。
这可以通过专家咨询、统计数据和历史经验来确定。
然后,我们需要量化每个因素的指标,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各个指标具有可比性。
最后,我们将各个指标的得分按照权重加权求和,得到区位熵综合评价指数k的数值。
区位熵综合评价指数k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帮助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和产业布局。
同时,它也可以用于企业的区域选择和投资决策,帮助企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区。
此外,区位熵综合评价指数k还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为区域间的合作和竞争提供参考。
然而,区位熵综合评价指数k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只考虑了少数几个因素,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对地区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其次,它的计算结果受到数据的限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此外,区位熵综合评价指数k只是一个定量评价指标,无法完全反映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
因此,在使用区位熵综合评价指数k进行区域评估和决策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区位熵综合评价指数k的计算方法,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基于区位熵理论的中国资源型地区判定研究

基于区位熵理论的中国资源型地区判定研究区位熵理论是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分析和评判地区的发展潜力和资源配置情况。
本文基于区位熵理论,对中国的资源型地区进行判定研究。
一、引言区位熵理论是一种基于信息熵理论的评价方法,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经济学等领域。
它通过测量地区内部和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空间间隔和关联,来分析地区的发展潜力和资源配置情况。
本文将运用区位熵理论,探讨中国的资源型地区判定问题。
二、区位熵理论概述区位熵理论是由经济地理学家哈夫纳等人提出的。
它认为地区的发展潜力与地理位置及与周边地区的联系程度密切相关。
该理论通过计算区位熵指标,来反映地区的空间接近性、联系性和资源优势程度。
区位熵指标的数值越小,说明地区的发展潜力越大。
三、中国的资源型地区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
然而,由于资源配置不均、开发程度不同,导致中国的资源型地区存在差异。
本文将以煤炭资源和石油资源为例,对中国的资源型地区进行判定研究。
1. 煤炭资源型地区判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煤炭生产国。
煤炭资源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
根据区位熵理论,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煤炭资源区位熵指标,来判定中国的煤炭资源型地区。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相关的指标和权重。
煤炭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水平、交通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都会影响地区的煤炭资源优势。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指标,计算各个地区的煤炭资源区位熵指标,并对其进行排序和比较。
2. 石油资源型地区判定中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消费国和石油生产国。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为了判定中国的石油资源型地区,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区位熵理论。
与煤炭资源型地区的判定类似,我们需要选择相关的指标和权重,如石油资源的开发水平、交通条件、市场需求等。
然后,通过计算石油资源区位熵指标,对中国的石油资源型地区进行排名和比较。
四、案例分析以中国的山西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对煤炭资源和石油资源进行判定研究。
关中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2):192—195A e t a A gr i cul t ur ae J i an gxi关中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分析周会粉,薛东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城市群已成为地区参与国家和国际竞争及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对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针对传统相似系数法和区位熵法的不足,运用区位熵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来测度产业的专业化、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的程度。
结果表明:关中城市群各市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不大;关中城市群各市产业结构同构性较强,但地域分工已经开始显现;结合城市从业人口区位熵的大小,可以把关中城市群各市的产业结构划分为综合发展型、矿产资源型、地区服务型和农业型四大类。
关键词:产业结构;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关中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10)12—0192—04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大都市圈、城市群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
而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功能互补和经济联系的分工与协作的程度12J。
产业结构理论足由西方学者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各地区政府普遍认识到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增长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3J。
如何科学地测量城市群产业结构和分工的程度,对认识城市群发展现状,优化城市群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地理学界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从研究内容和时序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81—1990年,主要集中于对产业布局的研究,其次是对产业部门结构、产业结构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其它方面的研究较少;1991—1995年问研究领域有所扩展。
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布局研究的比例发生了改变,对产业部门结构的研究成为主流,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结构演化、调整等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
全国城市化水平省级差异

中国城市化水平省级差异及原因摘要:在城市化水平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城市化水平状况。
区位熵计算公式:Q=S/P,式中,Q为省级的城市化区位熵,Q大于1,说明省级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城市化中发达,反之欠发达;Q越大,说明省级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否则发展水平越低。
S和P分别为该省级城市化水平占全国城市化水平的比重。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
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
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
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关键字:区位熵,自然环境背景,人口分布与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政策。
总体来看全国城市化水平东部西部低。
正文: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已从原来的北高南低态势转变为目前东高西低的格局。
这是由各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背景、人口分布与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
中国各省区城市化水平与自然、人口、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等四类12个指标的因子分析表明,区域城市化水平不仅与工业化水平或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人口密度、农业经济呈负相关,而且受工业化水平或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为强烈。
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推进,工业化因子对城市化的拉动效应在减弱,而综合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拉动效应在显著增强。
在城市化水平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城市化水平状况。
区位熵计算公式:Q=S/P,式中,Q为省级的城市化区位熵,Q大于1,说明省级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城市化中发达,反之欠发达;Q越大,说明省级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否则发展水平越低。
S和P分别为该省级城市化水平占全国城市化水平的比重。
下面我们列出2010年全国各省城市化水平及差异表:内容地区2010城市化水平(S)2010年全国的平均水平(%)(P)区位熵(Q)城镇人口(万人)总人口(人)北京市85% 47.5 1.79 1667 19612368 上海市88.60% 47.5 1.87 2039 23019148 天津市78.00% 47.5 1.64 1009 12938224 重庆市51.60% 47.5 1.09 1489 28846170 黑龙江省55.50% 47.5 1.17 2126 38312224 吉林省53.30% 47.5 1.12 1464 27462297 辽林省60.40% 47.5 1.27 2643 43746323 河北省43.00% 47.5 0.91 3078 71854202 山东省48.30% 47.5 1.02 4627 95793065 河南省37.70% 47.5 0.79 3545 94023567江苏省55.60% 47.5 1.17 4374 78659903 安徽省42.10% 47.5 0.89 2505 59500510 浙江省57.90% 47.5 1.22 3151 54426891福建省51.40% 47.5 1.08 1896 36894216 广东省63.40% 47.5 1.34 6613 104303132 广西省39.20% 47.5 0.83 1804 46026629 内蒙古53.40% 47.5 1.13 1319 24706321 山西省46.00% 47.5 0.97 1623 35712111 陕西省43.50% 47.5 0.92 1624 37327378 江西省43.20% 47.5 0.91 1925 44567475 湖北省46.00% 47.5 0.97 2633 57237740 湖南省43.20% 47.5 0.91 2838 65683722 贵州省29.90% 47.5 0.63 1039 34746468 四川省38.70% 47.5 0.82 3112 80418200 云南省34.00% 47.5 0.72 1563 45966239 甘肃省32.70% 47.5 0.69 836.3 25575254 宁夏46.10% 47.5 0.97 290.5 6301350 青海41.90% 47.5 0.89 235.8 5626722 西藏23.80% 47.5 0.50 72 3002166 新疆39.90% 47.5 0.84 870.4 21813334 台湾省85% 47.5 1.79 1969 23162123 海南省49.10% 47.5 1.03 426 8671518 香港100% 47.5 2.11 709.76 7097600澳门100% 47.5 2.11 55.74 557400根据上述表格表明:区位熵大于一的省市特别行政区主要有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黑龙江吉林辽林山东江苏省浙江福建广东内蒙古台湾海南香港澳门。
基于区位熵理论的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分析

作 为推进城 市 化 的 主体 形 态 ” ,而 城市 群 形 成 发 育 的关 键在 于其 内部产业 结 构 的优化 、城 市 功 能互 补 和经 济联 系的分工 与协 作 的增 强及 由此 带来 的经 济
一
产 业在 该地 区其 上一级 产业 中所 占 比重 与 全 国该 产 业 在全 国其上 一级产业 中所 占 比重 的 比值 。区位熵
承接产业 转移示 范 区建 设 纳人 国家发 展 战 略 。带 内 各 个城市 的产业 由无 到有 ,由弱 到强 ,以前所 未 有 的速度发 展起来 ,利用 区位熵 评 价方 法 ,对 其产 业
,=q ∑9 u /
£ 1
=
中不同细分 产业 的发展 强 度予 以探讨 ,分 析 各个 城
张王雁 , 潘 庆
( 安徽 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 游学院,安徽 芜湖 2 10 ) 4 03
摘要 :利用 区位熵评价方法 ,对皖江城市带各个城市 产业 中不 同细分产业 的发展强度予以探讨 ,并将带 内各城市 及城市带整体与全 国城市产业结构进行比较 ,分析其 主要优势产业 和劣势产业 ,挖掘城市带产业结构的更多有效
的地 位 和作用等 方面 ,是 一 个很 有 价 值 的指 标 ,其
大小 可 以直观反 映出该 产业优 势 的 大小 ,度 量 出城 市群产 业结 构异 同 行 业 J的指 标值 ,令 : . 。 假 定有 几个行 业 ,m各 地 区 ,记 %为 i 城市 的
市带承接 产业 转 移 示 范 区规 划 》,安 徽 沿 江 城市 带
对 于衡 量某一 区域要素 的空 间分 布 情 况 、反 映某一 产业 部 门的专业 化程度 以及某 一 区域 在 高层 次 区域
体化 程度提 高 。因此 ,对城 市 群 的产 业结 构 与分
中国工业的省际演变初探:从区位熵分析

王 赛 芝 , 程 坚
(. 1 温州职 业技 术学院 , 浙江 温州 350 ;. 200 2 浙江物产 国际 贸易有限公 司, 浙江 杭 州 300 ) 100
【 摘 要 】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工业的省际分布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文章主要运用各地区主要工业产品的区位
0 9 .9 2 0 .5 2 0 .7 26 .4 08 .8
8 辽宁86 浙江 6 2 黑龙江7 { . . .
17 . 09 .5 20 .5 16 .l
卷烟
3 9 .
罐头
4 01 .
收音机
3 4 . 9
电视
2 5 . 8
冰箱
8 9 . 8
辽 宁 1 苏 1 32 2 S 上海 l 山东 6 0 广 东 8 5 天津 2 . 苏 n . 苏 79 广西 1 2 . 25 江 8江 62
1 5 4 16 . 2 l 2 O 0 7 6 l8 62 .6 l 2 5 1O 2 1 0 1
6 ~8 4 %~6 上海 }北、 辽宁 可
裹 3 1 8 年各种工 业产 晶产量 排名及区位熵 0 9
纱
11 1
单位 : %
糖
3 2
68 .
化纤
2 8 .8
右
1 3 7
机禹 纸 缝纫机 Ⅱ
O9 .9 25 2
自 行车
24 7
通 过 比较 , 我们不难发 现 , 中国工业 的空间分布正 向东 、 南
部沿海地区集聚 。 为此 , 近年来学术 界进行 了大量 的研 究 。金煜 (o 4 利用 2o ) 1 7 以来 的 国内省级 面板数 据对 中国工业集 聚的特征作 了 9 8年 总结并进行 了计量 分析 , 指 出 自然 环境 、 他 经济条 件和政 策导 向的共 同作用是影 响工业集聚 的主要因素 , 认为经济开 放促进 了工业集聚 。范 剑勇 、 朱国林( 0 2 指 出 中国地 区结构 差异除 20 ) 了2 0世纪 8 0年代有 短暂 的缩小 ,绝 大多数时 间是 扩大的 , 并 且 各地 区产业结构 的升级也 出现分 化 , 东部沿海地 区制 造业的 优势 E益 明显。范剑勇将地 区差异 的总体表 现( D ) 基尼系 t G P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09地理本科一班姓名:杨世龙
学号:2009022112
用城市化水平区位熵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及成因
杨世龙(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 )
一、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也在逐渐的升高,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46.59%(各省区的城镇总人口与对应各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二、城市化水平测度及分析
城市化水平测度的方法通常有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本文主要采用区位熵的方法分析我国城市化省级差异由于资料的缺乏因此选用的数据时2009年人口数据,并用区位熵的方法分析我国城市化省际差异,区位熵法又称专门化率。
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
城市化水平区位熵法计算公式:
Q=S/P,
式中,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
S为该区域城市化水平
P为全国的城市化水平
表一是以2009年全国及各省的总人口和人城镇人口计算出来的各省城市化水平, 区位熵(Q)值即表示城市化水平。
(表中为2009年的数据,来自统计年鉴)
根据以上中国各省份区位熵值绘制表二:
依据表二所得到的31个省级行政区区位熵,可把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化水平分为四类:
第Ⅰ类为,城市化水平区位熵为1.67以上,包括1.67,即上海、北京、天津3个省区,这3个省区的城市化起步早,进程快,发展迅速。
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由传统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制造业中心,变成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等。
第二类为,城市化水平区位熵在1.09以上,不包括1.36,即广东、辽宁、浙江、黑龙江、江苏、内蒙古、吉林、重庆、福建、海南、山东11个省区,主要特点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地级市总人口增长快,小城市获得了很大发展,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分布渐趋合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各具特色。
因此城市化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第三类为,城市化水平区位熵为0.81 ≤ Q≤ 0.99之间,主要包括山西、湖北、宁夏、江西、湖南、陕西、河北、安徽、青海、新疆、广西、四川、河南13个省区,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地处中国内陆腹地。
第四类为,城市化水平区位熵在0.51 ≤ Q ≤ 0.73之间,包括云南、甘肃、贵州、山西4个省区,处较封闭地区,其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相对滞后,少数名族较多,城市化水平相对落后。
三、城市化省际差异的成因分析:
第一、国家目标、战略和政策。
国家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
和国防工业的地区非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的地区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非均衡和均衡相结合的协调发展战略" 并辅之以相应的城市发展政策。
第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东部地区地处沿海,地理环境优越,是中国最先进入工业化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和中西部地区比起来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
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相互毗邻,与东部沿海相比,这些城市起步较晚,区域位置没有东部地区有利化推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地区差距则直接加剧了城市化的不平衡发展。
因此, 可以说中国城市化的省区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地区工业化进程中不平衡发展的结果。
第三、信息化对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的关联度也是很高的。
城市化是信息化的基础, 信息化是现代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社会发展史上, 城市化是与工业化同步的; 时值现代, 城市化是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的。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 东部地区在通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媒方面更是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的信息化进程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这种差距还有继续加大的趋势。
第四、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差异。
同一时期的国家区域和城市发展政策作用于不同的区域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效果是很不相同的" 原因在于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存在差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决定了资源、劳动力、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主要受市场支配" 它们总是流向那些比较效益高的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理所当然中西部地区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 境外资本、技术的转移" 国内产品加工、技术的扩散" 民间资本的投资以及消费" 日益配合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而成为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展的多元动力。
相比较而言" 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投资长期依赖财力本来很薄弱的地方政府" 城市发展的动力显得十分单一而且不够力。
第五、地理区位差异。
城市集群的区位差异影响到其内化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为自身发展动力的条件和能力。
沿海较早地受益于国家向沿海倾斜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政策" 市场经济制度相对成熟" 对引进外资、外国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本地化能力较强"取得了较好的开放绩效" 较早地取得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使得城市基本动快速增长" 由于乘数效应&" 导致了较高的城市发展相对速度" 尤其是城市发展外向性和集聚性显著增强。
四、结语
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表现出以下特点和变动规律,第一、从城市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来看" 全国城市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趋于增大" 东、
西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东部沿海地区内部的城市发展水平差异大于中西部地区内部" 沿海地区北高南低的城市发展水平差异趋于逆转。
第二、从城市发展特征的空间差异来看" 在城市发展总体对外开放的水平和成效与时俱增" 积聚和
扩散能力不断强化的宏观背景下"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集群的单项特征优势得到了明显巩固和加强" 形成了集聚性、创新性与外向性特征同时占绝对优势的城市集群" 中西部地区城市集群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于东部地区"仅仅是城市组成要素的低水平平衡增长而已" 没有形成单项特征优势。
第三、从城市发展速度的空间差异来看" 东部沿海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方发展速度大于北方;基础好的城市集群或省、区、市," 城市发展速度较快)。
这一时期影响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国家目标、战略和政策的作用和效果累积;然后是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和地理区位条件的差异。
从理论上讲,国家宏观城市发展空间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不同区域城市发展能力的差异决定了城市发展的速度" 水平" 特征和质量的差异;城市发展能力又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所以城市发展空间差异也处在不断变动之中,其间伴随着城市组成要素和子系统的平衡或不平衡长,表现出城市发展特征结构的量变和质变以及城市功能和地位的变化。
至于各个时期何种程度、何种格局的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才是理想的,才是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还有赖于对国家整体城市发展质量适时进行评估并进行政策诱导和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