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传感器复习资料

生物医学传感器复习资料
生物医学传感器复习资料

第一章 传感器与生物医学测量

(1)国家标准(GB7665—87)关于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定义: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它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传感器的组成:敏感元件,转换元件,信号调节转换电路,辅助电源

传感器的作用:将一种能力转化为另一种能量形式。 (2)生物医学测量仪器的三个主要部分及其所起作用。

? 传感器和电极 ? 放大器和测量电路

? 数据处理和显示装置(现代生物医学测量仪器已包括治

疗仪器组成完整的生物医学仪器,也包括基于网络的数据传输部分。)

(3)常见生理参数的测量范围(心电,脑电,肌电) 心电图ECG :(所用传感器)体表电极 (幅值)50uv —5mv (频率)0.05—100Hz

脑电图EEG :头皮电极 2—200uv 0.5—100Hz 肌电图EMG:针电极 20uv —1mv 10Hz —20kHz

(4)通过人体的低频电流(直流~1KHz )对人体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 产生焦耳热;

? 刺激神经、肌肉等细胞;

? 使离子、大分子等振动、运动、取向。

第二章 生物电信号的特征

(1)什么是膜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内外常见离子浓度情况如何?

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 ):在可兴奋组织(如神经,肌肉或腺组织)的细胞膜内外,存在着不同的带电离子。膜外呈正电,膜内呈负电,存在着一定的电位差。平时呈现静息电位,细胞膜内介质的静息电位约为-50mV ~-100mV ,细胞内带负电,细胞外带正电。(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的膜电位,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静息时:

? K +

的膜内浓度比膜外高30倍; ? Na +的膜外浓度比膜内高10-15倍; ? CL -的膜外浓度比膜内高4~7倍; ? Ca 2+

的膜外浓度比膜内高104

倍; ? 蛋白质阴离子的膜内浓度比膜外高等

由此可知,膜内外的K +

、Na +

、CL -、Ca 2+

等离子之间各有一定的浓度差形成浓度梯度。

(2)能斯特(Nernst)方程以及利用能斯特方程求静息时K +

的平衡电位ε

k 。

(式中ε为扩散电位差,生理学上为

膜两边的跨膜电位)

例子:已知人体神经细胞内、外K +

的有效浓度分别为[K +

I ]和[K +

o ](单位为mol/L ),则根据Nernst 方程式计算出 K +

的平衡电位εk :

k=1.38x10-23

J·K -1),T 为绝对温度(K),Z=+1,e=1.60x10-19

C 在人体体温(37℃)下,若将各项值代入,则Nernst 方程式可化为: 代入表2.1给出参数,得εk =-89mV,理论计算值与实测结果(-

86mV )很接近。

(3)细胞膜的模拟等效电路

细胞膜等效电路为电容和电阻并联形式。

例子:若细胞膜面积S=5x10-6cm 2,厚度d=10-6

cm,ε=3.26

膜的电容值:d

S C ε4==1.3pF=1.3×10-12

F(法拉)

若已知膜电位为V = - 86mV ,代入公式Q = CV,可求得应带的电量为Q=1.3×10-12

× 0.086 = 1.1×10-13

库仑(C)。

这些电量应是Q/e 个K +

离子所有,已知e=1.6×10-19

库仑(即K +

离子的电量),得参与扩散的K +

离子数应为:Q/e = 6.9×105

。 已知典型的细胞体积为10-9

cm 3

,K +

离子的浓度约为0.14克分子/升,或每立方厘米约有0.14×6×1023

/1000 ≈1020

个离子。 照此计算,每一细胞内就有:1020

×10-9

=1011

个K +

离子,其中只有6.9×105

个K +

离子向膜外扩散

(4)什么是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在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包括时程,电位幅度,K +

、Na +

、Ca 2+

离子运动情况)。 心肌细胞受到窦房结发来的电脉冲剌激时(阈剌激),受剌激部位膜电位将发生短暂的电位变动,最初膜电位升高,接着慢慢恢复到原来静息电位水平。这个过程经历300ms 时程,膜电位的变动,生理学上称为“动作电位”。

1.去极化:去极化即除极,是动作电位的0期。(当可兴奋的细胞受到外界剌激,如给它以电剌激,剌激电流从膜内流向膜外,因此膜的极化状态减弱,称之为去极化。)

? 表现:去极化达到一定临界水平,即阈电位,便产生兴奋。

这时细胞膜的极化现象消除,出现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反极化状态:在短时间内由-50mV —100mV 变到+20mV —+40mV ,构成动作电位上升支(去极相)。快钠通道“开放”,Na +

通过快钠通道,向膜内迅速扩散,使膜电位升高得很快,最快变化率可达800v/s,上升幅度大(-80mV 至+30mV)。

? 特点:对于心肌细胞,此期历时很短,仅1~2ms 。 2.复极化:是从去极化电位达到正峰值后开始,一直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状态之间的过程。(动作电位的产生,取决于细胞膜两边的电压和膜对于Na +

、K +随时间变化的通透性。)

1期:亦称快速复极初期,Na +

向内扩散减慢,而K +

的向外扩散则缓慢地上升,两者达到动态平衡。膜外CL -浓度高于膜内4~7

倍,而且此时膜内电位为正,高于膜外,故CL -

借助于浓度差和电位差两者的作用而大量向内扩散,使细胞内的电位逐渐降低。1期占时平均约10ms 。

2期:缓慢复极期或平台期,胞外Ca 2+

浓度比细胞内高得多,此期慢钙通道‘早已开放’,并且开得很大,Ca 2+

在浓度梯度作用

)(]

[]

[lg 3.2mV K K e T

O I k +

+Z -=κε)(]

[]

[lg 51.61m V K K O I k +

+-=ε

下经过慢通道而缓慢地向内扩散。少量Na+缓慢内流,使膜电位复极受阻。因而使复极过程停滞在0电位水平。2期占时约100ms。

3期:“快速复极末期”,是复极化的主要过程。主要是由K+的外流而造成的。由于K+外流的增加和慢通道的失活,Ca2+和Na+内流减少,因而K+外流不再与Ca2+和Na+内流平衡,致使膜电位较快地下降而形成复极3期。此期历时约100~150ms。

从0-3期,对应着心肌的收缩期。不需消耗外部能量,故称为"被动传输"过程。

4期:“舒张期”或“静息期”,要依靠钾-钠泵的作用,将向外扩散的K+和向内扩散的Na+逆浓度梯度分别驱回膜内和膜外,恢复到静息期的极化状态。

对应心肌的舒张期,使膜复极化完毕和膜电位恢复到静息水平。它需要外界供给能量才能维持,故称为“主动传输”过程。

(5)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参量:

?动作电位幅度(APA)

?静息膜电位(RP)

?动作电位时程(APD):从去极化到复极化后静息电位的

时间间隔。常用APD90(达到峰电位百分之九十的时间)。

?有效不应期(ERP):细胞膜从去极化开始后,必须经过一

定时间。才能下一次去极化,产生可传播动作电位,该时

间间隔称为有效不应期。

(6)相对不应期与绝对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是指动作电位去极化进程中,无论用如何强的刺激都不会引起新的动作电位。

相对不应期是指绝对不应期以后的一段短时间,用很强阈上刺激可在该处引起动作电位,但其动作电位最大振幅变小,这个时期为相对不应期。

连续刺激产生兴奋的最小时间间隔是取决于不应期大小。

*(7)动作电位的特性:1.全反应或无反应;2.无衰减传导;3.兴奋响应的不应期。

第三章生物医学传感器基础

(1)生物医学传感器根据主要特点分为哪几类。

(2)医用电极按工作性质可分为哪两类:

分为检测电极和刺激电极两大类。

?检测电极是敏感元件,用来测定生物电位的。需用电极

把这个部位的电位引导到电位测量仪器上进行测量,这

种电极称为检测电极。

?剌激电极是对生物体施加电流或电压所用的电极。剌激

电极是个执行元件。

(3)什么是电极电位,电极的极化和极化电位又是什么。

电极电位:金属与溶液之间的界面电位差称为电极电位,又称半电池(half-cell)电势。

电极的极化:是指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双电层界面在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解质溶液界面电位从原有平衡电位变化为新电极电位,该极化电位与通过电流密度有关。

极化电位:就是电极在通过电流后的电极电位,分阳极极化电位和阴极极化电位。

极化现象:将有电流通过的电极电位与无电流的平衡电极电位的偏离现象称为极化现象。

(4)制作Ag/AgCl电极的方法:电解法和烧结法

1.电解法制作Ag/AgCl电极装置:

由反应式可知,要镀AgC1层的银电极作为阳极:

表面积较大的银板作为阴极,供给镀银:

1.5V电池作为电源,串联电阻R用以限制峰值电流。电流表I用来观察电流以便控制电极反应速度。电流密度约以5mA/cm2为宜。

2.烧结法制作 Ag/AgCl电极:

将净化的纯银丝放在模具内,再填满银和氯化银粉末的混合物,用扳压机加压,压成圆柱体,然后再从模具中取出,在400℃的温度下烘几个小时,便制成一个银导线四周包围着烧结的Ag和AgCl 圆柱体的Ag/AgCl电极。这种方法制作的Ag/AgCl电极不怕磨损,便于保存,成本低。Ag/AgCl电极称为可逆变电极

(5)传感器静态特性表征的重要指标:

静态特性——当传感器输入、输出不随时间而变化时,其输出-输入特性。指标有:

1.灵敏度:传感器输出量的变化和输入量的变化之比。

x

y

S

?

?

=

2.线性度(非线性误差):测量系统的标定曲线对理论拟合直线的最大偏差与满量程之比。

3.回程误差(迟滞性):回程误差表明的是在正反行程期间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不重合的程度

4.重复性: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作全量程多次测试时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性程度。

5.精度:指传感器输出结果的可靠程度。

此外,传感器的静态参数指标还有分辨力、零点漂移、温度漂移,测量范围等。

第四章物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1)电阻应变效应。

拉伸金属导体产生应变,在拉伸比例极限内,金属导体电阻相对变化率与轴向应变成正比,即:其中,R:无应变电阻值;dR:产生应变时电阻变化量;ε:轴向应变(ε=dL/L);k0

:

金属材料的灵敏系数。

(2)电阻式传感器按材料不同分为两大类:金属电阻应变式传感

器, 半导体压阻传感器。金属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的灵敏系数k0受哪两个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的分别是哪个因素(尺寸效应,压阻效应)?

金属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的灵敏系数k0

?它受两个因素影响:

? 1.是受力后材料几何尺寸变化所引起,即(1+2μ)项;

? 2.是受力后材料电阻率变化所引起的,即(dρ/ρ)/ε项。

金属:电阻率变化是因材料发生变化时,其自由电子活动能力和数量均发生了变化的缘故,实际上也是因体积变化而造成的,即尺寸效应是占主导地位的因素。

半导体:半导体材料在机械应力的作用下,使得材料本身的电阻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压阻效应。占主导。

(3)电阻应变片的结构种类。应变片的灵敏系数与金属材料的灵敏系数哪个更大,为什么?

(a)丝式应变计;(b)短接式应变计;(c)箔式应变计。

应变片的灵敏系数:应变片灵敏系数是k值小于线材灵敏系数k0。k又称为"标称灵敏系数"。即,金属材料的灵敏系数更大。

(4)应变片电阻随温度变化必造成误差,称这种误差为应变片的温度误差。在测量中应进行温度补偿。补偿的方法有哪两种?(a)同步补偿:

把受力的应变片贴在受力件上,把补偿片贴在不受力但环境温度相同的材料上,然后接入电桥线路相邻的桥臂上,因而相互补偿。电桥输出将只反映应变的大小,而与温度无关。

(b)差动补偿:

将工作应变片贴在上表面,把补偿片贴在对应的下表面上,弯曲时, 工作应变片电阻值减小,补偿片电阻值增大,两个电阻接在电桥的相邻两臂。

其结果:使电桥的输出增加一倍,提高了输出灵敏度,上下温度一致,补偿了环境温度造成的误差。

(5)电阻应变片传感器的测量电路(电桥原理,计算,非线性误差的讨论等)。

电阻应变传感器采用直流电桥。(单臂直流电桥)

1.输出负载为R L时:根据戴维南定理,将直流电桥电桥等效为开路电压Uo和等效电阻R0。分别为:(如上)接有负载电阻R L,则负载电流I L为:

为直流电桥的特性方程。

2.输出负载为∞时:当R L=∞时,电桥输出开路,则输出电压为

直流电桥使用时,初始条件是电桥保持平衡,即Uo=0,可以得到电桥平衡条件:

R1R4=R2R3.平衡电桥桥路相邻两臂阻值之比相等使输出电流为零。

桥臂比为1灵敏度最大。,单臂电桥灵敏度最大为电源E的四分之一。

3.非线性误差讨论:

以单臂工作为例讨论非线性误差,上述公式推导的条件是基于ΔR1<

显然未忽略ΔR1/R1的桥路输出电压U L’与ΔR1/R1不是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的关系。忽略ΔR1/R1的桥路输出电压才是线性关系。

根据定义,非线性误差e为:

(6)电容式传感器的三种类型及其原理。

电容式传感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变面积式:改变极板面积A;

变极距式:改变极板距离d;

变介电常数式:改变介电常数ε。

1.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

(1)角位移式电容传感器:当动片有一角位移θ时,两极板间覆盖面积S就改变,因而改变了两极板间的电容量。

θ=0时,)

(

6.3

pF

d

S

C r

π

ε

=;θ≠0时,)

)(

/

1(

6.3

)

/

1(

pF

C

d

S

C rπ

θ

π

π

θ

ε

θ

-

=

-

=

电容Cθ与角位移θ呈线性关系。

2、直线位移式电容传感器:设两矩形极板间覆盖面积为A,当其中一极板移动距离x时,则面积A发生变化,电容量也改变。

设两极板间覆盖面积A=L×b,当设定传感两极板间距d和介电常数εr为常数时,初始电容:

若电容传感器上极板可动,下极板固定,设动极板相对定极板向右(或向左)平移ΔL时,其电容C与ΔL为线性关系:

电容的相对变化率为:ΔC/C0 = ΔL/L

ΔC与ΔL(动极板的位移)呈线性关系,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的输出特性为线性。

灵敏度S: S = ΔC/ΔL = ε0εr b/d减小极距d,提高灵敏度。

?ΔL不能太大,否则边缘效应增加,产生非线性。

2.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

?上极板为固定极板;下极板为动极板(动片)。

?动极板随被测参数的改变上下移动时,极距d改变,引

起电容量的变化。

3.变介质型电容传感器:变介电常数型电容传感器是通过改变介电常数ε实现测量。

变介质式电容传感器:两固定极板间充以气体介质,其介电常数ε1。介质块可移动,其高度为d2,介电常数为ε2,介质块移入电容中的距离为x。两固定极板间距为(d1+d2)。无介质块时电

容为C0, b为极板宽度。

(7)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能测量角位移和直线位移么?改变利用介质块移动进行为什么可以测量位移?

差动式变面积型传感器特点:有3个电极,上面的为可动电极,也是公共电极,它与两个固定电极分别形成电容C1和C2。

当可动电极向右(或向左)移动时,电容C1减小(或增加),而电容C2增加(或减小),差动输出灵敏度提高,非线性得到改善,克服极板的边缘效应,获得较大直线位移或角位移测量。初始位置必须保持可动极板与两固定极板构成的电容C1和C2为相同值。(8)什么是压电效应,试分析说明石英晶体为何具备压电性能,常见的压电材料有哪些?

某些晶体,在一定方向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将产生极化现象,相应地在晶体的两个表面产生符号相反的电荷;当外力作用除去时,又恢复到不带电状态。当作用力方向改变时,电荷的极性也随着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

从晶体上沿XYZ轴线切下一片平行六面体的薄片称为晶体切片。当沿着X轴对压电晶片施加力时,将在垂直于X轴的表面上产生电荷,这种现象称为纵向压电效应。沿着y轴施加力的作用时,电荷仍出现在与X轴垂直的表面上,这称之为横向压电效应。当沿着Z轴方向受力时不产生压电效应。

常见的压电材料有:石英晶体、压电陶瓷、压电半导体等。(9)压电传感器实际的等效电路:

压电传感器在受外力作用时,在两个电极表面将要聚集电荷,且电荷量相等,极性相反。这时它相当于一个个以压电材料

为电介质的电容器,其电容量为:

h A

C

a

ε

ε

=(式中,ε0

为真空介电常数:ε为压电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h为压电元件的厚度;A为压电元件极板面积。)

因此可以把压电式传感器等效成一个与电容相并联的电荷源,如图a所示,也可以等效为—个电压源,如图b所示。压电传感器与测量仪表联接时,还必须考虑电缆电容C C,放

(10)光电传感器一般由光源、光学通路和光电元件三部分组成。

(11)什么是外光电效应,什么是内光电效应,基于它们的器件有哪些。

外光电效应是指,在光线作用下物体内的电子逸出物体表面向外发射的物理现象。基于外光电效应的光电元件有光电管、光电倍增管等。

内光电效应是指在光的作用下,激发的载流子(电子和空穴)保留在物体内部,使物体的电导率发生变化或产生光电动势的现象。内光电效应又分为光电导效应和光生伏特效应两类。

光电导效应是指,半导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率变化的现象。基于此原理的光电导体有光敏电阻。

光生伏特效应是指光线作用能使半导体材料产生一定方向电动势的现象。基于光生伏特效应的器件主要有光电池,光敏二极管,光敏晶体管,光敏场效应管等。

光生伏特效应又可分为势垒效应(结光电效应)和侧向光电效应。

(12)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当有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A和B组成一个回路,其两端相互连接时,只要两结点处的温度不同,一端温度为T,称为工作端或热端,另一端温度为T0,称为自由端(也称参考端)或冷端,回路中将产生一个电动势。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两种导体组成的回路称为“热电偶”,这两种导体称为“热电极”,产生的电动势则称为“热电动势”。

(13)热电动势由两部分电动势组成,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热电动势由两部分电动势组成,一部分是两种导体的接触电动势,另一部分是单一导体的温差电动势。

当A和B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接触时,由于两者内部单位体积的自由电子数目不同(即电子密度不同),因此,电子在两个方向上扩散的速率就不一样。电子扩散时在接触界面上会形成一个阻碍扩散作用的电场。该电场的方向与扩散进行的方向相反。当扩散作用与阻碍扩散作用相等时,便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A与B两导体的接触处就产生了电位差,称为接触电动势。接触电动势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接点的温度有关,与导体的直径、长度及几何形状无关。

对于导体A或B,将其两端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场t、t0中(t> t0)。在导体内部,热端的自由电子具有较大的动能,向冷端移动,从而使热端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冷端得到电子带负电荷。这样,导体两端便产生了一个由热端指向冷端的静电场。该电场

阻止电子从热端继续跑到冷端并使电子反方向移动,最后也达到了动态平衡状态。这样,导体两端便产生了电位差,我们将该电位差称为温差电动势。温差电动势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材料及两端的温度

(14)生物传感器的分子识别元件和生物活性材料分别有哪些?

分子识别元件(感受器):由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组成(如酶、微生物、动植物组织切片、抗原或抗体和核酸等)构成。

(15)生物传感器的固定方法。

生物活性单元的固定化技术是生物传感器的核心部件,他要保持生物活性单元的固有特性。固定化技术决定了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灵敏度和选择性等主要功能。固定方法:现已经成为生物工程中一门重要技术

?物理方法:夹心法、吸附法、包埋法;

?化学方法:共价连接法、交联法

近年来,由于半导体生物传感器迅速发展,因而又出现了采用集成电路工艺制膜技术,如光平板印刷法、喷射法等。

第五章生物医学测量的干扰和噪声

(1)什么是干扰和噪声,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干扰:是用来描述一系统受另一系统的影响而在该系统中产生误差电压和电流的现象。干扰是由外部引入的,干扰最严重的是50Hz工频干扰。干扰的形成可从三个方面分析:干扰源、耦合引入方式与接受干扰的敏感电路。

噪声:是指被测信号中加入的随机扰动,它来自于测量系统内部,是由构成测量系统材料及元器件所产生的。对于噪声虽然不能精确预测,也不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适当加以控制。

(2)抑制电磁场干扰的两种主要方法:合理接地与电磁屏蔽合理接地是抑制电场干扰的最好方法。合理接地原则就是正确的一点接地。生物医学测量仪器的接地应从三方而考虑:一是仪器供电系统的安全接地,称为保护接地;二是所设计电路系统的工作接地;三是输入回路或敏感回路的接地。接地不正确是生物医学测量失败的主要原因。

所谓电磁场屏蔽,是指在测量系统工作区域加以金属封闭隔离层,用以屏蔽从其他区域传播来的电场辐射干扰。电磁场屏蔽分为高频和低频电磁场屏敝两种。

(3)生物医学测量系统中主要噪声类型:1/f噪声(闪烁噪声)、热噪声和散粒噪声。

1/f噪声:凡两种材料之间不完全接触,形成起伏的电导率便产生了1/f噪声。热噪:是由导体中载流子的随机热运动引起的。最终限制任何一个测量系统其分辨能力将是热噪声。

散粒噪声:是由半导体器件中载流子扩散到基区的不一致,使流过的载流子数目发生起伏,从而引起电流的无规则变化。

(4)噪声系数的定义及计算:

(信噪比S/N是评价系统所测量的信号品质的参数。信噪比定义为信号的功率P s和信号中所含噪声功率P N之比,即:

N

S

P

P

N

S

=

信噪比表示噪声对测量精度的影响,信噪比越高,表明测量误差越小。)

噪声系数:实际是放大器引起信号质量(信噪比)恶化程度的量度。噪声系数F是指放大器输入(指信号源)的信噪比和输出的信噪比的比值。即:

NI

P

NO

NO

SO

NI

SI

O

O

I

I

P

A

P

P

P

P

P

N

S

N

S

F=

=

=

/

/

/

/(式中,A p=P SO/P SI为放大器信号功率增益;P NI、P NO分别为输入源的噪声功率和输出总噪声功率。)上式表明:噪声系数F等于输出总噪声功率除以输入源(电阻)产生的输出噪声功率。

噪声系数也可以表示为:

NI

NI

P

P

F

=噪声系数是放大器输入端总噪声功率ΣP NI和输入源的噪声功率之比。

多级放大器的总噪声系数:

2

1

3

1

2

1

1

1

P

P

P

A

A

F

A

F

F

F

-

+

-

+

=总的噪声系数主要取决于第一级放大的噪声系数。

例如:两级放大器的噪声系数分别为F1=3dB,F2=10dB,两级放大器功率增益分别为Ap1=4,Ap2=5,试求两级放大器的总噪声系数F。

解:2

3

1

=

=dB

F,10

10

2

=

=dB

F,

dB

A

F

F

F

P

6

25

.4

1

1

2

1

=

=

-

+

=

(5)设计低噪声多级放大电路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第一级放大器的噪声系数对总噪声系数贡献最大,所以努力降低第一级噪声系数,是实现低噪声设计的原则,第一级放大器必须选择低噪声器件。其次,如果第一级功率增益足够大,则后级的噪声影响可以忽略,故第一级放大器功率增益必须足够大。还有就是必须采用滤波器限制带宽,因为大多数噪声与频率带宽有关,多级放大器应尽可能为窄带放大器以降低噪声水平。

第六章生物电放大基础及心电图的测量

(1)生物电放大器前置级提出的要求:

高输入阻抗、高共模抑制比、低噪声、低漂移以及设置隔离及保护电路。

(2)差动放大电路的共模抑制比CMRR的计算:

共模抑制比的定义是:放大器差模增益A D和放大器共模增

益A C的比,即:

dB

A

A

CMRR

Z

Z

A

A

CMRR

C

D

S

I

C

D lg

20

=

?

?

=

=(可见,减少共模增益则可以提高系统的共模抑制比)

例:如果△Zs=5kΩ,而放大器输入阻抗为5MΩ,CMRR=103=60dB。

(3)同向并联差动放大电路的共模抑制比CMRR的计算:

第一级是同相并联放大器,由A1、A2组成。第二级是差动放大电路,由A3组成,具有共模抑制能力。

第一级差模电压增益为:W

F D R R '1

21A +

=

第一级共模增益:

1

1

212C1)11(A D IC OC A CMRR CMRR U U -==

第一级电路的共模抑制比:2

1211112

CMRR CMRR CMRR CMRR A A CMRR C D -?==

(例如,设CMRR 1和CMRR 2 分别为80dB 、90dB ,则第一级放大电路的共模抑制比CMRR 12是83dB 。如果严格挑选A1、 A2 ,使其共模抑制比分别为80dB 和80.5dB ,则第一级放大电路CMRR 12 可高达160dB 。)

对于第二级,由于差动增益和共模抑制比分别为: 1D2A R R F =

,D

R D R CMRR CMRR CMRR CMRR CMRR +?=

3

两级放大电路的总差模增益为:1'

D2

D1D )21(A A A R R R R F W F +=?=

两级放大电路总共模抑制比:

12

313121CMRR CMRR A CMRR CMRR A A A CMRR D D C D +?=

=

例:如图所示为一个同相并联差动放大器作为ECG 放大器的前置级电路,如果所用器件共模抑制比均为100dB 。假设输入回路中两个电极的阻抗不对称,分别为20k Ω和23k Ω。放大器输入阻抗实际有80M Ω,放大器中所用电阻的精度δ=0.1%,其他参数如图所示。求包括电极系统在内的放大电路的总共模抑制比。

解:由于电极阻抗不平衡,将造成两个电极的共模电压向差模电压的转化。 因为总差模增益为:

55

20

100)2010021()21(1'2

1=??+=+==R R R R A A A F W F D D D 由两个电极阻抗不平衡引起共模输出电压U‘OC 为:D IC I

s

OC

A U Z Z U ?=

'

因为A1、A2的共模抑制比精密对称。故同相并联级共模抑制比CMRR 12为无穷大,它不在输出端产生共模误差。

对于差动放大级A3,由电阻失配造成的共模抑制比:

1500)104/()51(4/)1(32=?+=+=δD R A CMRR

A3本身器件的共模抑制比:510100==dB CMRR D

差动放大器的总共模抑制比:14783

=+?=

D

R D

R CMRR CMRR CMRR CMRR CMRR

由于A3的共模抑制比有限,所产生的共模输出电压:23

'

'D IC

OC

A CMRR U U =

由电极回路和差动放大电路所产生的共模输出误差为:

IC D D I S OC OC OC U CMRR A A Z Z U U U )(

3

2

'

''+?=+= 所以整个电路的共模增益为:

3

2CMRR A A Z Z U U A D D I S IC OC C +?==

故总共模抑制比为:

dB

CMRR A A Z Z A A A CMRR D D I s D

C

D 80101013

2≈≈+?== (4)心电图曲线与单个细胞的生物电位变化曲线有明显的区别,

这是为什么?

①单个心肌细胞电位变化是用细胞内电极记录方法得到的,即一个电极放在细胞表面,另一个电极插入细胞膜内。所记录的是细胞膜内、外电位差,包括膜的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而心电图在体表记录,是所有心肌电兴奋传导到体表的结果。

②心肌细胞电位变化反映的是单个细胞膜电位变化曲线,而ECG 反映的是一次心动周期中整个心脏的生物电位变化和传导过程。因此ECG 是很多心肌细胞电活动综合效应在体表的反映。包括窦房结和房室结组织、心房、浦肯野纤维和心室组织等表现的电活动,如前图所示。

③心电图电极放置位置不同,记录的心电图曲线也就不同。 (5)临床上应用的是心电图标准十二导联系统,分别是?哪些

属于单极导联,哪些属于双极导联?

临床上应用的是心电图标准十二导联系统,分别记为Ⅰ、Ⅱ、Ⅲ、aVR 、 aVL 、 aVF 、V1-V6导联。其中Ⅰ、Ⅱ、Ⅲ导联为标准肢体导联, aVR 、aVL 、aVF 导联为肢体加压导联,V1-V6导联为胸前导联。

其中Ⅰ、Ⅱ、Ⅲ属于双极导联方式; aVR 、aVL 、aVF 、V1-V6则为单极导联方式。

(6)心脏各部分电激动与心电图在时间上是对应相关的。心电图各波形分别对应哪些部位的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

心房电激动与P 波对应,心室电激动与QRS 波群对应,心室复极化与T 波对应等。所以从体表记录的心电图能够反映心脏各部分电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位变化。

P 波:由心房的激动所产生,代表左、右心房去极化过程。前一半主要由右心房所产生,后一半主要由左心房所产生。正常P 波的宽度不超过0.11s ,肢体导联最高电压不超过0.25mV 。

QRS 波群:也称QRS 综合波。包括三个紧捞相连的电位波动,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 波,接着是高而尖峭的向上的R 波,最后是一个向下的S 波。在不同的导联中,这三个波不一定都出现。QRS 综合波反映左、右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称QRS 综合波的宽度为QRS 时限,它代表全部心室肌激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0.06~0.10s 之间,正常人最高不超过0.10s 。R 波幅度在0.5~2.5mV 之间不等。QRS 波群形态和电压异常可见于心室肥大,急性心肌梗死等。

T 波:代表心室复极化过程中的电位变化。在R 波为主的心电图上,T 波不应低于R 波的1/10。T 波历时0.05~0.25s 。波的方向与QRS 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T 波异常可见于冠心病、电解质紊乱、心室肥大等。

第七章 脑电图与肌电图

(1)脑电波的分类,各类型的波形有何特点

根据频率与振幅的不同将脑电波分α波、β波、θ波和δ波。 (1) α波:

α波可在头颅枕部检测到,频率为8~13Hz ,振幅为20~100μV ,它是脑电波中最明显的波;整个皮层均可产生。正常人在清醒、安静、闭目时,α波即可出现,波幅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规律性变化,呈棱状图形。一般认为,α波是大脑皮层处于清醒安静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

(2) β波:

β波在额部和颞部最为明显,频率为14~30Hz:,振幅为5~20μV,是一种快波。当被试者睁眼视物、进行思考活动时,β波即可出现。一般认为,β波是大脑皮层处在紧张激动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

(3) θ波:

θ波频率为4~7Hz:,振幅为10~50μV。它是在困倦时,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所记录的波形。

(4) δ波:

频率为0.5~3Hz,振幅为20~200μV。正常成人在清醒状态下,几乎是没有δ波的,但在睡眠、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时可出现。一般认为,高幅度的慢波(δ或θ波)可能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

脑电图的波形随生理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当脑电图由高振幅的慢波变为低振幅的快波时,兴奋过程加强;反之,当脑电图由低振幅快波转化为高振幅的慢波时。则意味着抑制过程进一步发展。

(2)脑电图的导联方式有哪两种?各有何优缺点?

单极导联方法和双极导联方法。

单极导联法的优点:是:能记录活动电极下脑电位变化的绝对值,其波幅较高且较稳定,异常波较局限,这有利于病灶的定位。

缺点是:参考电极不能保持零电位,易混进其他生物电干扰。例如,当振幅大的异常波出现于颞部时,耳垂电极由于靠近颞部而受其电场的影响,这样有可能记录到与颞部电位数值相近的异常电位。

双极导联优点:不使用参考电极,只使用头皮上的两个活动电极。这样记录下来的是两个电极部位脑电变化的差值,因此可以大大减小干扰,并可排除参考电极引起的误差; 双极导联对于某一电极下面有局部病灶产生局部电活动,则能够比单极导联方式更突出地显现出来。双极导联适合记录局部性异常波,并能消除参考电极活动化所造成的误差。

双极导联缺点:不适合测量电极间距离很小(例如,在3cm 以内)的情况,因为距离小使记录的波幅较低,将来自较大范围的脑电位视为共模干扰信号,结果电位差值互相抵消。所以两电极的距离应在3~6cm 。

(3)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诱发电位有哪些?分别是由哪些刺激所引起: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诱发电位有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它们分别是由光刺激、声刺激和躯体感觉刺激而引起的.目前的大部分脑电图机配备有声光刺激器、电子刺激器、脑电频率分析器以及记录装置等辅助仪器。(4)运动单位电位和不同程度肌肉收缩时的肌电图:

所谓运动单位就是用来表示肌肉基本功能的单位,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和由它所支配的肌纤维构成。一个运动单位所包括的肌纤维数目有多有少,一般有10~1000根。运动单位为肌肉活动的最小单位,实际看到的肌肉收缩,是众多个运动单位共同参加活动的结果。正常肌肉在轻微主动收缩时,出现的动作电位称为运动单位电位。

正常肌肉的动作电位波形、电压及时程变异较大,原因是不同肌肉或同一肌肉的不同点运动单位的神经支配比例不同。

正常骨骼肌做轻度、中度或最大用力收缩时,参加活动的运动单位增多,可出现如下肌电波形:

(1)单纯相:

轻度用力收缩时,只出现几个运动单位电位相互分离的波

形,如图所示。

(2)混合相:

骨骼肌做中度用力收缩时,多个运动单位持续活动,肌纤维放电频率增加,有些较密集难以分出单个运动单位电位,有些部位较稀疏可以分出单个运动单位电位,称混合相。

(3)干扰相:

骨骼肌做最大收缩时,参加活动的运动单位增加,几乎全部运动单位皆参加了活动,可产生节律的、

反复发生的动作电位,呈密集相互干扰的波形,称干扰相。干扰相振幅一般在2-5mV,此时波形及时程难以分析。现代肌电图机,对干扰相给出每秒翻转次数和平均电压两个参数。

。(5)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其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是研究神经在传递冲动过程中的生物电活动。利用一定强度和形态(矩形)的脉冲电刺激神经干,在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用同心针电极或皮肤电极记录所诱发的动作电位(M波),然后根据刺激点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发生肌肉收缩反应与脉冲刺激后间隔的潜伏时间来推算在该段距离内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定量检查神经功能的方法。神经冲动按一定方向传导,感觉神经将兴奋冲动传向中枢,即向心传导,而运动神经则将兴奋传向远端肌肉,即离心传导。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病人一般只有感觉的障碍,而没有运动的障碍和肌肉萎缩的现象。所以这时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便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将指环状电极套在食指上作为刺激电极,并在神经干一点或两点上记录神经的激发电位。用此法测得的感觉神经的电位比较小。一般不易测得,常需用叠加法才能得到,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一样,根据潜伏期,刺激点和采样点之间距离可以算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时,记录的是肌肉活动电位。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时,记录的是神经活动电位。两者相比,神经活动电位比肌肉活动电位小得多,直接引入放大器进行测定比较困难,一般采用叠加方法来测定

传感器新习题集及答案

习题集及答案 第1章概述 1.1 什么是传感器?按照国标定义,“传感器”应该如何说明含义? 1.2 传感器由哪几部分组成?试述它们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1.3 简述传感器主要发展趋势,并说明现代检测系统的特征。 1.4 传感器如何分类?按传感器检测的范畴可分为哪几种? 1.5 传感器的图形符号如何表示?它们各部分代表什么含义?应注意哪些问题? 1.6 用图形符号表示一电阻式温度传感器。 1.7 请例举出两个你用到或看到的传感器,并说明其作用。如果没有传感器,应该出现哪种 状况。 1.8 空调和电冰箱中采用了哪些传感器?它们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 1.1答: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感知信号检出器件和信号处理部分总称为传感器。我们对传感器定义是:一种能把特定的信息(物理、化学、生物)按一定规律转换成某种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和装置。从狭义角度对传感器定义是:能把外界非电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 我国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Sensor/transducer)的定义是:“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和装置”。定义表明传感器有这样三层含义:它是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构成的一种检测装置;能按一定规律将被测量转换成电信号输出;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按使用的场合不同传感器又称为变换器、换能器、探测器。 1.2答: 组成——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基本电路组成; 关系,作用——传感器处于研究对象与测试系统的接口位置,即检测与控制之首。传感器是感知、获取与检测信息的窗口,一切科学研究与自动化生产过程要获取的信息都要通过传感器获取并通过它转换成容易传输与处理的电信号,其作用与地位特别重要。 1.3答:(略)答: 按照我国制定的传感器分类体系表,传感器分为物理量传感器、化学量传感器以及生物量传感器三大类,含12个小类。按传感器的检测对象可分为:力学量、热学量、流体量、光学量、电量、磁学量、声学量、化学量、生物量、机器人等等。 1.5 答: 图形符号(略),各部分含义如下: ①敏感元件:指传感器中直接感受被测量的部分。 ②传感器: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 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③信号调理器:对于输入和输出信号进行转换的装置。 ④变送器:能输出标准信号的传感器答:(略)答:(略)答:(略) 第2章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2.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什么?由哪些性能指标描述?它们一般可用哪些公式表示? 表征了2.2传感器的线性度是如何确定的?确定拟合直线有哪些方法?传感器的线性度 L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资料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中,对人有致病作用的、、。正常菌群在、和条件下可转化为条件致病菌。 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从甲型到丙型的五种肝炎病毒中,主要经血液传播的有__________ 、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 沙眼衣原体的传染途径是___________,所致疾病是___________ 。 免疫系统由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_组成。 免疫功能表现为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三方面。 最常引起脓毒血症的化脓性球菌是___________ 。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压蒸汽灭菌法的蒸汽压力为_________,温度是____ _,维持时间是____ _。 皮肤癣真菌是通过__________传染,引起 __________ 。 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屏障。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两阶段:无症状的阶段和有症状的阶段。 简述破伤风梭菌的特异性防治。 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在温度和时间相同的前提下,为什么湿热灭菌的效果优于干热灭菌? 试分析引起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的来源。(想想:手术的步骤,可能接触的物品等)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临床上乙肝“两对半”检查包括哪几项? 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主要区别。 简述如何预防乙型肝炎。 1.青霉素的杀菌机制是:

A.干扰脂多糖合成 B.抑制黏肽的合成 C.干扰磷壁酸的合成 D.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E.干扰细菌DNA的复制 1.与致病有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维生素 E.B+C 2.某婴儿室护士采用煮沸法消毒婴儿配乳用品时,为提高沸点,可在水中加入:A.0.9%氯化钠 B.1%~2%过氧乙酸 C.0.5%亚硝酸钠D.1%~2%碳酸氢钠 E.1%~3%过氧化氢 3.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共同抗原 4.ABO血型的天然抗体是: A.IgA B.IgM C.IgG D.IgD E.SIgA 5.新生儿从初乳获得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A B.IgM C.IgG D.IgD E.SIgA 6.在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常用做被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的细菌是: A. 肺炎链球菌 B.大肠埃希菌 C.痢疾杆菌 D.伤寒杆菌 E.变形杆菌 7.痢疾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应选用: A.肉汤培养基 B.血平板 C.葡萄琼脂平板 D.厌氧培养基 E.SS平板 8.破伤风的紧急预防应注射: A.类毒素 B.抗生素 C.抗毒素 D.抗毒素 E.丙种球蛋白 9.以下哪个不属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A.皮肤过敏 B.消化道过敏 C.接触性皮炎 D.过敏性休克 E.呼吸道过敏

生物医学传感器 简答题汇总

生物医学传感器与一般传感器相比,还必须满足 1.材料无毒,且与生物体组织有良好的相容性; 2.检测时,长期接触不会影响或尽可能少影响正常生理活动; 3.有良好的电气安全性 4.在结构和性能上便于清洁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生物信号有哪些特点对医学传感器有哪些要求 特点:1.非电量信号;2.生物信号十分微弱;3.信噪比低;4.变化频率低;5.无创伤的检测; 要求:1.灵敏度高;2.信噪比高;3.良好的精确性;4.响应速度快;5.稳定性;6.互换性; 什么是应变效应什么是压阻效应两者有何异同 应变效应:金属电阻受力后尺寸变化引起阻值变化;压阻效应:半导体电阻受力后电阻率变化引起电阻值变化;同:都受到作用力,其结果都会导致电阻值的变化。异:导致阻值变化的原因不同,前者因尺寸变化引起,后者主要因电阻率变化引起。 直流单臂电桥的非线性误差如何产生如何解决 产生条件:△R1<

生物医学传感器的发展与应用综述

收稿日期:2007-10-26 作者简介:夏西泉(1969—),男,重庆市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传感与检测技术、通信技术的教学与研究; 曹毅(1967—),男,重庆市人,副教授,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生物医学信息处理。 第17卷第1期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17No.12008年1月JournalofChongqingVocational&TechnicalInstitute Jan.2008 传感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现代生物医学、自动化检测、环境保护等应用领域不可缺少的功能器件,它与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并称为现代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电子化的时代,随着人类探索领域和空间的拓展,人们需要获得的电子信息种类日益增加,需要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因此要求与此相对应的信息采集技术———传感技术必须跟上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生物传感器是近几十年内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传感器技术。有人把21世纪称为生命科学的世纪,也有人把21世纪称为信息科学的世纪。生物传感器正是在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之间发展起来的一个交叉学科。 1生物传感器的定义 生物传感器定义为“使用固定化的生物分子 (immobilizedbiomolecules)结合换能器,用来侦测生体内 或生体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性交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一种装置”。生物传感器由两个主要关键部分所构成,一为来自于生物体分子、组织部分或个体细胞的分子辨认组件,此一组件为生物传感器信号接收或产生部分,另一为属于硬件仪器组件部分,主要为物理信号转换组件,主要是由电化学或光学检测元件(如电流、电位测量电极,离子敏场效应晶体管,压电晶体等)。 然而,随着当前各种新材料、新原理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 m,MEMS)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的出现,目前生物传感器 的概念已经跳出了原来狭义的圈子,扩展为以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和芯片化为特征的生物检测、处理的微系统。 2生物传感器的结构与原理 2.1生物传感器的结构 生物传感器由两个主要关键部分所构成,第一部分 是识别部件,如酶、微生物、细胞或组织、抗原或抗体等;第二部分是转换部件,将其他物理量转换成电学量(电压或电流),如:温度转化为电压,力学压力量转换为电学量等。其余为辅助部分,完成系统测量或控制的功能。生物传感器的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2.2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被测物质经扩散作用进入生物活性材料,经分子识别(特异性结合)后,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产生的信息继而被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换能器转变成可定量和可处理的电信号,再经信号处理单元处理后输出,便可知道待测物的相关信息。 3生物传感器的种类 根据生物传感器组成部分(识别部分和转换部分)的 材料或原理的不同,可以有以下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照其感受器中所采用的生命物质分类,可分为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细胞传感器、酶传感器、DNA传感器等。 生物医学传感器的发展与应用综述 夏西泉1,曹 毅2 (1.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1331;2.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0055) 摘要:随着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和需要,生物医学传感器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微传感器及生化传感器是目前发展的前沿技术,本文对生物医学传感器的发展、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等作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生物医学传感器;传感器;应用中图分类号:Q-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67(2008)01-0149-04 图1生物传感器结构框图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分哪三型八大类?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名词解释:细菌L型;中介体;质粒;芽胞 2、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以及它们的主要功能、G+菌与G-菌的细胞壁的比较。 3、简述细菌L型的形成、主要生物学性状及其临床意义。 4、试述某些抗生素(青霉素、溶菌酶、红霉素、链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 5、革兰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判断与临床意义。 第2章细菌的生理 1、名词解释:IMViC试验;热原质;细菌素;内毒素;外毒素;培养基;菌落;纯培养 2、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有哪些?为什么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繁殖? 3、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种类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4、细菌的生长曲线可分为几期?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按物理性状不同可将培养基分哪几种?各有何主要用途? 6、按用途不同可将培养基分为哪几种?请各列出一种常用的培养基。 7、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求与否,可将细菌分为哪几类? 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名词解释: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 2、常用湿热灭菌方法的种类及其效果与适用范围。 3、高压蒸汽灭菌法所要求的条件和用途各是什么? 4、请叙述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机制、特点和注意事项。 5、化学消毒剂按其杀菌能力可分为哪三大类? 6、简述乙醇、碘酊、过氧化氢、过氧乙酸、戊二醛、环氧乙烷消毒灭菌的主要特点。 7、请简要说明手术室常规使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8、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是什么? 9、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可将其分为哪四类? 10、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有哪些?各自种类的代表是什么? 11、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第4章噬菌体 1、名词解释:噬菌体;前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溶原性细菌 2、毒性噬菌体增殖以何种方式增殖?它的增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3、温和噬菌体在宿主菌内有哪几种存在状态?

10光电式传感器习题及解答

第10章光电式传感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光电式传感器中属于有源光敏传感器的是()。 A. 光电效应传感器 B. 红外热释电探测器 C. 固体图像传感器 D. 光纤传感器 2、下列光电器件是根据外光电效应做出的是()。 A. 光电管 B. 光电池 C. 光敏电阻 D. 光敏二极管 3、当光电管的阳极和阴极之间所加电压一定时,光通量与光电流之间的关系称为光电管的()。 A. 伏安特性 B. 光照特性 C. 光谱特性 D. 频率特性 4、下列光电器件是基于光导效应的是()。 A. 光电管 B. 光电池 C. 光敏电阻 D. 光敏二极管 5、光敏电阻的相对灵敏度与入射波长的关系称为()。 A. 伏安特性 B. 光照特性 C. 光谱特性 D. 频率特性 6、下列关于光敏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的对比不正确的是()。 A. 光敏二极管的光电流很小,光敏三极管的光电流则较大 B. 光敏二极管与光敏三极管的暗点流相差不大 C. 工作频率较高时,应选用光敏二极管;工作频率较低时,应选用光敏三极管 D. 光敏二极管的线性特性较差,而光敏三极管有很好的线性特性 7、下列光电式传感器中属于有源光敏传感器的是()。 A. 光电效应传感器 B. 红外热释电探测器 C. 固体图像传感器 D. 光纤传感器 8、光敏电阻的特性是() A.有光照时亮电阻很大 B.无光照时暗电阻很小 C.无光照时暗电流很大 D.受一定波长范围的光照时亮电流很大 9、基于光生伏特效应工作的光电器件是() A.光电管 B.光敏电阻 C.光电池 D.光电倍增管 10、CCD以()为信号 A. 电压 B.电流

C.电荷 D.电压或者电流 11、构成CCD的基本单元是() A. P型硅 B.PN结 C. 光电二极管 D.MOS电容器 12、基于全反射被破坏而导致光纤特性改变的原理,可以做成()传感器,用于探测位移、压力、温度等变化。 A.位移 B.压力 C.温度 D.光电 13、光纤传感器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除光纤之外,还必须有光源和( )两个重要部件。 A.反射镜 B.透镜 C.光栅 D.光探测器 14、按照调制方式分类,光调制可以分为强度调制、相位调制、频率调制、波长调制以及( )等,所有这些调制过程都可以归结为将一个携带信息的信号叠加到载波光波上。 A.偏振调制 B.共振调制 C.角度调制 D.振幅调制 15、利用外界因素对于光纤中光波相位的变化来探测各种物理量的传感器,称为( )。 A.相位调制型传感器 B.相位结合型传感器 C.相位振动型传感器 D.相位干涉型传感器 16、半导体激光发光是由( )之间的电子-空穴对复合产生的,激励过程是使半导体中的载流子从平衡状态激发到非平衡状态的激发态。 A.原子 B.分子 C.离子 D.能带 17、固体激光器是以固体为工作物质的激光器,也就是以掺杂的离子型( )和玻璃作为工作物质的激光器。 A.石英晶体 B.高纯硅 C.绝缘晶体 D.压电晶体 18、利用光纤本身的某种敏感特性或功能制作的传感器称为( )。 A.敏感型传感器 B.功能型传感器 C.传光型传感器 D.功敏型传感器 19、光纤仅起传输光波的作用,必须在光纤中间或端面加装其他敏感元件才能构成传感器,称为( )。 A.光容型传感器 B.光感型传感器 C.传光型传感器 D.光敏型传感器 20、光纤振动传感器与其他光纤传感器一样,从原理上讲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实际上,直接以( )作为振动信息的敏感元件,难以分离其他物理量变化产生的影响。 A.光纤 B.电压 C.电流 D.电阻 21、光纤是用( )作为主要原料的一种透明度很高的介质材料,广泛用于通信和传感器。 A.光刻玻璃 B.石英玻璃 C.光刻硅 D.钛铝合金 22、数值孔径NA是光纤的一个重要参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数值孔径反映了光纤的集光能力 B.光纤的数值孔径与其几何尺寸有关

最新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

1、细菌以微米()为单位。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 2、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荚膜、鞭毛、菌 毛、芽胞仅某些细菌具有,为其特殊结构。 3、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 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又称细菌L型。 4、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5、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 6、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产生芽孢的细菌都是G+菌。 7、革兰氏染色:原理:(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 醇不易透入;而格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渗入。 (2)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低(pI2~3),革兰阴性菌等电点较高(pI4~5),在相同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所带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且不易脱色。(3)革兰阳性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和碘牢固地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 方法:(1)初染:将结晶紫染液加于制好的涂片上,染色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2)媒染:加卢戈碘液作用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3)脱色:滴加95%酒精数滴,摇动玻片数秒钟,使均匀脱色,然后斜持玻片,再滴加酒精,直到流下的酒精无色为止(约3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4)复染: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染1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结果:G+菌:紫色G—菌:红色 8、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细菌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两大营养类型。 9、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物质称为生长因子。 10、营养物质进入菌体内的方式有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系统。 11、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可以分为四类: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 氧菌、专性厌氧菌。 12、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对数期的细菌。 13、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亦不一致,因而其代谢产物有 别。根据此特点,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14、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 合称为IMViC试验。 15、热原质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映的物质。 16、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裂后游离出来,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17、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 抗生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18、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从 而将后者从混杂的标本中分离出来,这种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9、鉴别培养基是用于培养和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培养基。 20、可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的不同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三大类。 21、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使许多原混杂的细 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散开,称为分离培养。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题

1、疯牛病的病原体是(e) A、细菌 B、病毒C、类病毒D、卫星病毒 E、朊粒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b) A、脂蛋白B、磷壁酸C、核酸D、脂多糖E、肽聚糖 3、a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a) A、外膜B、脂磷壁酸C、核酸D、壁磷壁酸E、肽聚糖 4、e质粒是细菌的(e) A、核质DNAB、胞质中核蛋白体C、异染颗粒 D、中介体 E、核质外(或染色体外)DNA 5、下列关于细菌芽胞的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b) A、是某些细菌体内形成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B、是能形成芽胞细菌的一种繁殖方式 C、具有多层膜结构 D、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 E、芽胞是细菌的一种休眠状态 6、关于革兰染色操作步骤,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A、标本涂片干燥固定 B、结晶紫初染 C、碘液媒染 D、75%酒精脱色 E、稀释复红复染 7、保存病毒最适温度是 (b) A.37℃ B.4℃ C.室温 D.-20℃ E.-70℃ 8、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 (d) A.破伤风痉挛毒素B.霍乱肠毒素 C.白喉外毒素 D.肉毒毒素 E.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9、类毒素是(b) 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内毒素经甲醛

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 10、下列哪种不属于垂直感染病原体传播的方式(e)A.胎盘B.生殖细胞C.产道D.产后哺乳E.血液 11、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属于(c) A.急性感染B.慢性感染C.潜伏感染D.慢发病毒感染E.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12、有关于潜伏感染叙述正确的是(c) A.血中可持续检测出病毒B.慢性发展的进行性加重,直至死亡C.原发感染后,潜伏在机体某些组织,一定条件激活而致疾病复发 D.潜伏期短、发病急E.病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13、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可引起(a)A宫颈癌B.Kaposi肉瘤C.原发性肝癌D.B细胞淋巴瘤E.鼻咽癌 14、6个月以内的婴儿较少患病毒性传染病是由于来自母体的(b)A.IgA B.IgG C.IgE D.IgM E. IgD 15、条件致病菌是:(b)A.正常时不存在于机体内的非致病菌B.正常时存在于机体内而不引起疾病的细菌C.从外部侵入,但尚未引起疾病的病原菌D.恢复期病人排泄的病原菌E.以上都不是 16、关于正常菌群的叙述,正确的是(d)A.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B..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产生大量的碱性物质,能拮抗肠道细菌感染 C.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为需氧菌,少数为厌氧菌D..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E.在人的一生中,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

传感器技术习题与答案

传感器技术绪论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类的传感器是( B )。 A. 应变式传感器 B. 化学型传感器 C. 压电式传感器 D. 热电式传感器 2、通常意义上的传感器包含了敏感元件和( C )两个组成部分。 A. 放大电路 B. 数据采集电路 C. 转换元件 D. 滤波元件 3、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连同计算机技术和(C ),构成信息技术的完整信息链。 A. 汽车制造技术 B. 建筑技术 C. 传感技术 D.监测技术 4、传感器按其敏感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物理型、化学型和( A )三大类。 A. 生物型 B. 电子型 C. 材料型 D. 薄膜型 5、随着人们对各项产品技术含量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传感器也朝向智能化方面发展,其中,典型的传感器智能化结构模式是(B )。 A. 传感器+通信技术 B. 传感器+微处理器 C. 传感器+多媒体技术 D. 传感器+计算机 6、近年来,仿生传感器的研究越来越热,其主要就是模仿人的(D )的传感器。 A. 视觉器官 B. 听觉器官 C. 嗅觉器官 D. 感觉器官 7、若将计算机比喻成人的大脑,那么传感器则可以比喻为(B )。 A.眼睛 B. 感觉器官 C. 手 D. 皮肤 8、传感器主要完成两个方面的功能:检测和(D )。 A. 测量 B. 感知 C. 信号调节 D. 转换 9、传感技术与信息学科紧密相连,是(C )和自动转换技术的总称。 A. 自动调节 B. 自动测量 C. 自动检测 D. 信息获取 10、以下传感器中属于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命名的是( A ) A.应变式传感器B.速度传感器 C.化学型传感器D.能量控制型传感器 二、多项选择题 1、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必须满足一些基本的物理定律,其中包含(ABCD)。 A. 能量守恒定律 B. 电磁场感应定律 C. 欧姆定律 D. 胡克定律 2、传感技术是一个集物理、化学、材料、器件、电子、生物工程等学科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涉及(ABC )等多方面的综合技术。 A. 传感检测原理 B. 传感器件设计 C. 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 D. 传感器的销售和售后服务 3、目前,传感器以及传感技术、自动检测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下领域采用了传感技术的有:(ABCD )。 A. 工业领域 B. 海洋开发领域 C. 航天技术领域 D. 医疗诊断技术领域 4、传感器有多种基本构成类型,包含以下哪几个(ABC )? A. 自源型 B. 带激励型 C. 外源型 D. 自组装型 5、下列属于传感器的分类方法的是:(ABCD ) A. 按输入量分 B. 按工作原理分 C. 按输出量分 D. 按能量变换关系分 6、下列属于传感器的分类方法的是:(ABCD ) A. 按输入量分 B. 按工作原理分 C. 按构成分 D. 按输出量分 7、下列属于传感器的分类方法的是:(ABCD ) A. 按基本效应分 B. 按工作原理分 C. 按构成分 D. 按输出量分

生物医学传感器复习资料

第一章 传感器与生物医学测量 (1)国家标准(GB7665—87)关于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定义: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它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传感器的组成:敏感元件,转换元件,信号调节转换电路,辅助电源 传感器的作用:将一种能力转化为另一种能量形式。 (2)生物医学测量仪器的三个主要部分及其所起作用。 ? 传感器和电极 ? 放大器和测量电路 ? 数据处理和显示装置(现代生物医学测量仪器已包括治 疗仪器组成完整的生物医学仪器,也包括基于网络的数据传输部分。) (3)常见生理参数的测量范围(心电,脑电,肌电) 心电图ECG :(所用传感器)体表电极 (幅值)50uv —5mv (频率)0.05—100Hz 脑电图EEG :头皮电极 2—200uv 0.5—100Hz 肌电图EMG:针电极 20uv —1mv 10Hz —20kHz (4)通过人体的低频电流(直流~1KHz )对人体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 产生焦耳热; ? 刺激神经、肌肉等细胞; ? 使离子、大分子等振动、运动、取向。 第二章 生物电信号的特征 (1)什么是膜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内外常见离子浓度情况如何? 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 ):在可兴奋组织(如神经,肌肉或腺组织)的细胞膜内外,存在着不同的带电离子。膜外呈正电,膜内呈负电,存在着一定的电位差。平时呈现静息电位,细胞膜内介质的静息电位约为-50mV ~-100mV ,细胞内带负电,细胞外带正电。(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的膜电位,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静息时: ? K + 的膜内浓度比膜外高30倍; ? Na +的膜外浓度比膜内高10-15倍; ? CL -的膜外浓度比膜内高4~7倍; ? Ca 2+ 的膜外浓度比膜内高104 倍; ? 蛋白质阴离子的膜内浓度比膜外高等 由此可知,膜内外的K + 、Na + 、CL -、Ca 2+ 等离子之间各有一定的浓度差形成浓度梯度。 (2)能斯特(Nernst)方程以及利用能斯特方程求静息时K + 的平衡电位ε k 。 (式中ε为扩散电位差,生理学上为 膜两边的跨膜电位) 例子:已知人体神经细胞内、外K + 的有效浓度分别为[K + I ]和[K + o ](单位为mol/L ),则根据Nernst 方程式计算出 K + 的平衡电位εk : k=1.38x10-23 J·K -1),T 为绝对温度(K),Z=+1,e=1.60x10-19 C 在人体体温(37℃)下,若将各项值代入,则Nernst 方程式可化为: 代入表2.1给出参数,得εk =-89mV,理论计算值与实测结果(- 86mV )很接近。 (3)细胞膜的模拟等效电路 细胞膜等效电路为电容和电阻并联形式。 例子:若细胞膜面积S=5x10-6cm 2,厚度d=10-6 cm,ε=3.26 膜的电容值:d S C ε4==1.3pF=1.3×10-12 F(法拉) 若已知膜电位为V = - 86mV ,代入公式Q = CV,可求得应带的电量为Q=1.3×10-12 × 0.086 = 1.1×10-13 库仑(C)。 这些电量应是Q/e 个K + 离子所有,已知e=1.6×10-19 库仑(即K + 离子的电量),得参与扩散的K + 离子数应为:Q/e = 6.9×105 。 已知典型的细胞体积为10-9 cm 3 ,K + 离子的浓度约为0.14克分子/升,或每立方厘米约有0.14×6×1023 /1000 ≈1020 个离子。 照此计算,每一细胞内就有:1020 ×10-9 =1011 个K + 离子,其中只有6.9×105 个K + 离子向膜外扩散 (4)什么是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在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包括时程,电位幅度,K + 、Na + 、Ca 2+ 离子运动情况)。 心肌细胞受到窦房结发来的电脉冲剌激时(阈剌激),受剌激部位膜电位将发生短暂的电位变动,最初膜电位升高,接着慢慢恢复到原来静息电位水平。这个过程经历300ms 时程,膜电位的变动,生理学上称为“动作电位”。 1.去极化:去极化即除极,是动作电位的0期。(当可兴奋的细胞受到外界剌激,如给它以电剌激,剌激电流从膜内流向膜外,因此膜的极化状态减弱,称之为去极化。) ? 表现:去极化达到一定临界水平,即阈电位,便产生兴奋。 这时细胞膜的极化现象消除,出现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反极化状态:在短时间内由-50mV —100mV 变到+20mV —+40mV ,构成动作电位上升支(去极相)。快钠通道“开放”,Na + 通过快钠通道,向膜内迅速扩散,使膜电位升高得很快,最快变化率可达800v/s,上升幅度大(-80mV 至+30mV)。 ? 特点:对于心肌细胞,此期历时很短,仅1~2ms 。 2.复极化:是从去极化电位达到正峰值后开始,一直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状态之间的过程。(动作电位的产生,取决于细胞膜两边的电压和膜对于Na + 、K +随时间变化的通透性。) 1期:亦称快速复极初期,Na + 向内扩散减慢,而K + 的向外扩散则缓慢地上升,两者达到动态平衡。膜外CL -浓度高于膜内4~7 倍,而且此时膜内电位为正,高于膜外,故CL - 借助于浓度差和电位差两者的作用而大量向内扩散,使细胞内的电位逐渐降低。1期占时平均约10ms 。 2期:缓慢复极期或平台期,胞外Ca 2+ 浓度比细胞内高得多,此期慢钙通道‘早已开放’,并且开得很大,Ca 2+ 在浓度梯度作用 )(] [] [lg 3.2mV K K e T O I k + +Z -=κε)(] [] [lg 51.61m V K K O I k + +-=ε

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全

第三十一章~疱疹病毒 可通过性传播的病毒:HSV-2(单纯疱疹病毒),HHV-3/VZ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HHV-5/HMCV(人巨细胞病毒),EBV(EB病毒),HIV(艾滋病) 名词解释: 疱疹病毒:有包膜的线性DNA病毒,具有相似生物学特性,归类于疱疹病毒科 VZ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儿童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成年后复发感染为带状疱疹 整合感染:病毒基因组一部分整合到宿主细胞,使宿主细胞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可导致细胞的转化或癌变 潜伏感染: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基因受到抑制,此时病毒不增殖,也不引起细胞的损伤,与细胞处于一个动态平衡,受到某种理化因素后,病毒基因可激活,复制增殖引起多种临床表现。 第三十五章~真菌学总论 问:菌丝和孢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孢子是真菌的生殖结构,菌丝是由孢子长出芽管,向外延生形成呈细丝状。 有隔菌丝:多数是致病性真菌 病例 一个27岁AIDS患者剧烈头痛已有2个月,目前出现发热,恶心,说话含糊不清,颈项强 直。脑脊液中含淋巴细胞和有荚膜酵母菌。 1 患者上述症状和体征最可能是哪种病原体感染? 新型隐球菌 2 该病原体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经呼吸道传染,蔓延至肺部,散播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慢性脑膜炎 问: 1.fungus菌落有哪几种? 酵母型菌落:由单细胞真菌产生的表面光滑,湿润,柔软,致密的菌落 类酵母型菌落:由单细胞真菌产生的菌落,类似酵母型菌落的,另外其还有向下生长的假菌丝 丝状菌落:由多细胞真菌产生的绒毛状,絮状或粉末状的菌落,菌落的正反面不同颜色。 2. Cryptococcus neoformans形态结构特点如何? 新型隐球菌,用墨汁负染可见具有厚荚膜,是普通荚膜的1-3倍 3. candida albicans形态结构如何? 白假丝酵母菌,圆形或椭圆形单细胞真菌,革兰阳性菌,在SDA培养基上看见其光滑湿润,,灰白色或者奶油色,向下生长假菌丝 致病性:皮肤黏膜鹅口疮,霉菌性阴道炎 脏感染:肺炎,脑炎,膀胱炎,肾盂肾炎 中枢神经系统:脑膜脑炎,脑脓肿 个人疑问,酵母菌的结构是什么? 为什么单细胞真菌没有菌丝,多细胞真菌才有菌丝 4.真菌的致病性。 真菌素感染 真菌性超敏反应 真菌感染 名词解释: 营养菌丝:是多细胞真菌用于吸取营养的结构,可伸入培养基吸取营养 生殖菌丝:是多细胞真菌的生殖结构之一,露出培养基表面(气生菌丝),可产生孢子 大分生孢子:无性孢子,体积较大,多细胞

生物医学传感器习题

(这)使(不)用(就是)说(重)明(点) 1.书本使用《医用传感器》第2版,陈安宁主编。供生物医学工程、影像学等相关专业使用 2.有些题目找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或有出入,有些题目LZ也没有找到答案,各位您见谅! 3.全文“LZ”代表“录主”,不就是“楼主”,也不就是“劳资”或者“老子”。 4.“【PS:xxxxxxxxxxxx】”:可能为重要备注也可能就是LZ瞎BB,请视具体情况取舍。 5.“*************我就是分割线*****************”:分割线之前为网络各家资料,分割线之后为亲爱的老师给的“给力”的重点。 6.本文有些地方有照片或者有截图,如果不清楚,请您凑合着瞧吧!目前照片里的字代表了LZ的最高水平,也请您凑合着瞧吧!排版水平差,也请您凑合着瞧吧! 7.第1-9章,参考网上部分资料,老师PPT,与学神(我希望就是,毕竟不认识,瞎买的书)的复习资料,所以有些照片就是她的杰作。第10章、第11章为另一个亲爱的老师给的题目,没给“重点”至于考不考就是另外一回事。总之,谢谢她们,我只就是个欢乐的复习资料搬运工。 8.再次谢谢她们!!!也谢谢您的观瞧,预祝过过过,都考90分。但就是,您也知道这难度有点大,所以,加油!!!!!

第一章绪论 1、医用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及在医用测量系统中的作用? 定义:能感受或响应规定的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 生物医学传感器:能将各种被观测的生物医学中的非电量转换为易观测的电学量的一类特殊的电子器件。 医用测量系统中传感器的作用:提供信息、监护、生化检验、自动控制、参与治疗 2.传感器定义中“有用信号”的含义就是什么?为什么通常传感器输出信号形式为电信号? 反映生命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非电量,其放大与处理就是十分困难的。而医学传感器把生物信号换成电信号,经放大器及预处理器进行信号放大与预处理,然后经A/D 转换器进行采样,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然后通过各种数字信 号处理算法进行信号分析处理,得到有意义的结果。 3、何谓物理型、化学型、生物型传感器? 医用传感器按其敏感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物理型、化学型与生物型三大类。 物理传感器就是利用物理性质与物理效应制成的传感器; 化学传感器就是利用化学性质与化学效应制成的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就是利用生物活性物质作为分子识别系统的传感器。 4、何谓直接型、间接型、物性型与结构型传感器? 5、试分析比较医用传感器主要分类方法有何优缺点。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附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A) (临床医学本科、影像医学本科、中医药学本科、实验技术本科、预防医学本科) 班级学号姓名 注意事项: 1.在试卷上写上姓名、班级。在答题卡上填上学号,将相应的数字涂黑,并写上班级、姓名和试卷类型(A卷/B卷)。交卷时必须将答题卡与试卷一起上交,否则以零分计算! 2.本份试卷由基础知识题和病例分析题组成,共150个选择题,请按题目要求,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做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请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原则上不允许上厕所。 第一部分、A型选择题 (由一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共90个选择题) 1.哪种疾病的病原体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疯牛病 B.梅毒 C.结核病 D.沙眼 E.体癣 2.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单细胞 B.二分裂方式繁殖 C.对抗生素敏感 D.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 E.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A.肽聚糖含量少 B.缺乏五肽交联桥 C.对溶菌酶敏感 D.所含脂多糖与致病性有关 E.有蛋白糖脂外膜 4.青霉素杀菌机制是: A.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B.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C.影响核酸复制 D.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E.损伤细胞膜 5.有关“细菌鞭毛”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与细菌的运动能力有关 B.许多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鞭毛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 D.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E.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中有助于鉴别细菌有无鞭毛(半固体) 6.有关“芽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可产生(都是阳性) B.不直接引起疾病 C.对热有强大的抵抗力 D.代谢不活跃 E.通常在细菌处于不利环境下形成 7.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观察细菌形态时,总放大倍数为: A.10倍 B.100倍 C.400倍 D.900~1000倍 E.10000倍 8.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经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后,菌体分别呈: A.红色和紫色 B.紫色和紫色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提纲

医学微生物学 病原微生物部分 备注:可直接作为复习资料使用,也可作为见习简易参考资料-107cly 概述 二、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1、正常菌群(名解1):在人体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生物,一般情 况下,它们对人体无害而有益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生物拮抗作用 2)营养作用:例如大肠埃希菌产生VB VK 3)免疫作用:例如双歧杆菌诱导产生SIgA 4)抗衰老作用:例如双歧杆菌 2、条件致病菌(名解2):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影响下而引起疾病的细菌 临床上由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成为机会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填空) 1)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中各菌种的比例失调。 2)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3)定位转移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形态 2、形态 1)球菌:球形、近球形;排列方式:双球菌(奈瑟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杆菌 3)螺形菌:弧菌、螺菌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重点) 1、细胞壁: 2)作用:(1)参与胞内外物质交换;(2)承受胞内渗透压;(3)维持细菌一定形态 (4)与细菌抗原性、致病性、药敏性有关 能性,为荷包蛋样 2、细胞膜 5)中介体:多见于G+菌,增大细胞膜面积,具有拟线粒体之称 3、细胞质: 1)核糖体 (3)作用: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4)常是抗菌药物选择作用的部位: 2)胞质颗粒 (1)作用:暂时储存的营养物质 (2)染色为异染颗粒,多见于白喉杆菌(异染颗粒在两端,有鉴别意义) 3)质粒:是细菌核质外的环状DNA双链 (1)作用:控制非细菌所必需的性状,如耐药性、毒素、性菌毛 (2)特点:①自我复制 4、核质: 2)作用: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仅在某些种类的细菌才出现的结构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汇总 绪论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 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