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报业的发展中

合集下载

古代的新闻传播

古代的新闻传播
古代的新闻传播:口头传播、手写 古代的新闻传播 传播、印刷传播三个发展阶段。辅 助口头传播的标记传播 (延续最久 的时期) 、声光传播、图式传播。 图式传播是较为高级的辅助手段, 图式传播 认为是文字传播的发轫。 手写新闻传播:公告式(官方公 手写新闻传播 报) ;书信式(新闻信) 。 官方公报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期 官方公报 (公元前 59 年)《每日纪闻》 , 新闻信: 新闻信:公元前 500 多年,古罗马 出现新闻信。 文字的出现, 文字的出现 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 二个里程碑, 标志这人类原始时代 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 印刷新闻传播:1450 年德国美因 印刷新闻传播 茨古登堡 金属活字印刷术 《拉丁 印刷术 文文法》 《四十二行圣经》 《教堂课 读》印刷术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 的第三个里程碑, 它也使印刷新闻 传播成为可能。印刷新闻萌芽 印刷新闻萌芽: 印刷新闻萌芽 1482 年 奥格斯堡《土耳其侵犯欧 洲新闻》 、1493 年西班牙《哥伦布 发现新大陆记》 、1508 年 奥格斯 堡《巴西探险记》 。 古代新闻传播特点: 古代新闻传播特点: 1.规模比较小; 2.面向某个或某些 特定领域,而不是整个社会;3. 没有以采集和传播新闻为宗旨的 专门机构。 以上也是前新闻时期新 闻传播的一般特点。 发源于意大利境内威尼 手抄小报: 手抄小报: 斯 1536 年威尼斯 出现专门采集 消息的机构和贩卖手抄小报的人。 1563 年政府曾发行手抄小报。 1566 年出现定名的小报“手抄新 闻” 。新闻书:与手抄小报同时出 现,新闻性增强,书本形式。 后期定期印刷品出现: 后期定期印刷品出现: 1588 年奥 地利 迈克尔·冯·艾津 《博览会 编年表》 、1594-1635 年科伦 拉 丁文出版物《法比信使》 两种传播媒介的历史地位: 近代报 两种传播媒介的历史地位: 刊的雏形、 古代新闻传播向近代新 闻传播的过渡。 近代新闻传播特点: 近代新闻传播特点: 1.新闻传播规模扩大; 2.由特定对象转而面向整个社会; 3.逐渐出现了专门采集和公开发 布新闻的机构。 从 17 世纪初期定期报刊问世到 17 世纪-18 世纪日报陆续创办,这是 近代新闻事业的初创阶段。 近代新闻事业的初创阶段 定期报刊: 17 (1605-1610) 定期报刊: 世纪初 发源地德国 发源地 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 1609 年出 现的两种周报 《通告——报道或新 闻报》《报道》 、 。 另外一个发源地尼德兰。1605 年 另外一个发源地 亚伯拉罕、费尔赫芬发行半月刊 《安特卫普新闻》 。 英国最早定期报刊《每周新闻》 英国最早定期报刊 1621 年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 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 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 代报业, 也就是近代新闻事业的诞 生。日报:最早日报诞生于德意志 日报: 日报 地区。世界上第一张日报 1650 年 世界上第一张日报 德国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 《新到新 闻》 。 英国第一张日报《每日新闻》1702 英国第一张日报 年伦敦。 期刊(杂志) :近代意义上的期刊 期刊( 杂志) : (杂志) 最早出现于 1665 年法国 , 巴黎《学者杂志》 。 年英国皇家学会创办《 1665 年英国皇家学会创办《皇家 学会哲学汇刊》 学会哲学汇刊》至今仍在出版。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 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 马六甲 广州、澳门 上海 内地
天津 汉口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1、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地理大发现 大背景:
世界文化交流
全球化
具体原因: 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
• 麦家圈: 上海传教士中形成以麦都 思为首的传教士组织,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秉笔华士”的模式,即外 国人出面,中国人襄助.
• 洪仁玕,沈毓桂 ,王韬
2、《万国公报》:
前身为《中国教会 新报》,1868年创 刊,1874年9月5日 出至301期起更名 《万国公报》。
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 921.1.1 902:10:5402:1 0:54Jan uary 19, 2021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9日 上午2 时10分2 1.1.192 1.1.19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9日 星期二 上2 时10分5 4秒02:10:5421 .1.19
1827年由鸦片商马地臣创办,商业性报纸。 是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刊。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 中文刊物旨在宣传显示西方文明,英文 报刊重在传递情报和信息
• 出于打开中国大门的共同目的,在华外 人通力合作办报
• 担当主力的是传教士,扮演多种角色 • 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
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 活动

中国新闻史概论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业的出现

中国新闻史概论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业的出现

小结:这个时期的宗教报刊更加明显地反映
出西方传教士的本质,即为欧美政府及商人
的对华政策与利益服务。
2020/4/27
19
2、商业报刊和中文日报出现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专门的商业报纸,并且 发 行周期逐渐缩短,最后发展为日报。
出现了一批以“新报”命名的中文报纸。
这类报刊的代表——
2020/4/27
《上海新报》、《申报》等 20
内容要 “有系乎国际民生,上关皇朝 经济
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2020/4/27
26
2020/4/27
27
C、重视文艺作品
公开征集文艺类作品,并且支付稿 酬, 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 ——《申报》开创了我国中文报纸四大块 的基本模式,即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
2020/4/27
28
2020/4/27
2020/4/27
44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诗:
不作人间第二流,奔腾万里驾轻舟。 苍茫谁尽东西界,门户终分上下游。 千古文章心自得,五洲形势掌中收。 头衔何必劳人问,一笑功名付马牛。
——王韬 2020/4/27
45
2020/4/27
8
3、分析《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A、封面印有“子曰:
A、以宣传基督教义
为主分;析B、内科容学:文化
知识、各国时事;C、
多闻其善者而从 之”“博爱者纂”等字 样;B、线状书册式,
较为单纯的中 文宗教月刊
极少数的新闻消息和
雕版印刷
创办插人图员、创办地点、创办时间、报刊性质、
办报目的、报刊内容、外观版式、发行周期、
2020/4/27
42
2020/4/27
43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一、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报业产生的背景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内在的社会需求(1)从经济上看,人们为了在市场上进行竞争与生存发展,对信息的需求量剧增。

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或港口,成为近代新闻的发源地。

例如16世纪末的德意志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并且它与尼德兰的安特卫普一样都是是欧洲重要的贸易中心,因而这些地方的新闻印刷品也比其他国家更早出现。

(2)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制度的诞生,特别是在16、17世纪之交,社会政局动荡,社会信息量剧增,社会各阶层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剧增。

特别是新兴的阶级和政治力量更加迫切地需要传播信息、宣传政治观点,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变革。

因此,近代报纸是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

2、社会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印刷术的日趋进步和造纸工业的发展为近代报业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交通和邮政事业的日趋发达扩大了报纸发行的空间,增强了报纸的时效性;人口日益集中,城市逐渐增多为报纸提供了大量且较为集中的市场。

(二)、近代报业的产生近代新闻事业的主体形式是报纸。

近代报纸诞生的标志——每周定期刊物的出现。

1、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两种周报:①《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在沃尔芬比特尔发行;②《报道》,在斯特拉斯堡出版。

为什么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呢?因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贸易集散地逐渐移到大西洋沿岸,英法德等国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它们取代威尼斯等地中海城市而成为新的信息中心。

德意志是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源地,又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因而定期报刊出现得比较早。

2、最早的日报也诞生于德意志地区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

1663年的《莱比锡新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之一。

德国日报的产生比英国1702年的《每日新闻》、法国1777年的《巴黎新闻》、美国1783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要早50年到100年。

第一章 发达国家近现代报业发展历程

第一章 发达国家近现代报业发展历程

西方报业发展的进程
• 一、官报时期(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时期),基
• • •
本的新闻政策为书报检查制度。 二、政党报纸时期(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几十年到 一百多年),新闻政策的特点:在新闻自由大框 架下,对报刊征收知识税(目的:欲禁于征)。 三、商业报纸时期(英、美开始于19世纪中叶), 党报消失,完全的新闻自由政策。 四、报业垄断时期(20世纪后),报业兼并集中 加剧,出现报团、传播集团。
学习内容
第一部分:西方国家新闻事业发展历程(历史)
• • • •
发达国家报业发展大致历程 美英法的廉价报纸 美国的黄色新闻 西方报业的垄断化
第二部分:各国新闻事业概况(现பைடு நூலகம்)
• •
西方发达国家新闻事业概况 发展中国家新闻事业概况
参考教材: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人大版 郑超然等:《外国新闻事业史》,人大版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版
廉价报纸cheap newspaper,又称大众化报纸 popular newspaper: 读者:中下层民众。内容:地方新闻、 社会新闻和休闲趣味性软新闻。文字通俗。 版面活泼。经营:商业化。售价:低廉。
上层报纸high-quality newspaper,又称高级 报纸或高质量报纸: 读者:政界、工商界、知识界人士。内 容:政治经济方面的硬新闻。客观报道。政 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任何党派。经济 上:自主经营,独立。
• 19C末20C初,西方发达国家进入资本主
义垄断阶段,报业也由近代报业演进为现 代报业,由自由竞争转向垄断集中。
• 现代报业发展轨迹(三部曲):
第一阶段:19C末一战,报业转变时期。 (1) 商业报纸逐步取代政党报纸成为报业 主体,商业化经营,广告费和发行费为经济来 源;(2) 发行范围扩大,发行量增加,办报高 度社会化;(3) 相互竞争中逐步兼并集中,出 现拥有多家报纸的报业集团和垄断趋势。

论在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中外国人办报成功的原因

论在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中外国人办报成功的原因

论在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中外国人办报成功的原因摘要:中国近代化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活动而产生的。

从1815年到19世纪末,在清政府依旧实行专制统治且有诸多限禁的情况下,第一批基督教传教士来华办报,由此揭开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序幕。

自那时起,不断有外国人远道来华办报,至19世纪末,逐渐形成以英美报刊为主干,以香港、澳门、上海为基地,辐射广州、汕头、福州、厦门、台湾、宁波、烟台、天津、北京、九江、汉口等大城市的在华外报网络,出现了一大批由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主办的、影响深远的中外文报刊。

外国人在中国共创办了近200中汉文、外文报刊,占我国当时报刊总数的80%以上。

它们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发展态势,以致中国新闻史上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外报时期”。

而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序幕为什么由外国人首先揭开?是因为政治,还是经济的原因?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做出讨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为世界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中国有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报纸,特别是最早写在纸上的报纸和印刷在纸上的报纸都诞生在中国。

但同时,中国古代的报纸受到封建统治者的严密控制,其历史基本是一部封建统治阶级掌握传播媒介、控制舆论工具、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报纸发展缓慢,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形式和内容都没有太大变化。

但社会在发展,旧式的邸报和《京报》从形式到内容都已经完全僵化,根本无法适应发展的社会,因此它们的命运只能是被新型报纸所取代。

这就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后结局。

当旧事物褪去,必将有新事物代替它,但什么样优势让外国报纸带领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

(一)政治方面清朝是报禁苛繁的一个朝代,清廷对新闻出版活动的控制历来十分严格。

拿官报来说,谕旨和臣僚奏章哪些应抄发,哪些不应抄发,通过何种渠道抄发,往往由皇帝作最后的决定。

对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亦有诸多限制。

如康熙五十三年公布“各省提塘除传递公文本章并奏旨科抄事外,其余一应小抄,概行禁止”;雍正六年公布“未经御览批发之本章,一概严禁,不许刊刻传播”;乾隆十一年公布“直隶、江南、浙江等省在京提塘,将不发之事件,钞寄该督抚等,似此行私报密,甚为浅陋,传谕申饬”等。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方受众? 传播的移情效应——受众本位 传播形式的本土化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和异质化、通俗化 传播者的本地化、土著化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此外,麦都思于1823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
达)创办中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是《察》的续刊,曾经协助过米怜的伦敦布 道会的传教士麦都思创办主编。封面印有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书本式。 传教士纪德于1827年在马六甲创中文月刊 《天下新闻》。 两者都继承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 模式。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四)《孖剌报》:1857年创,由美商茹达
和英商莫罗创办。次年完全为莫罗所有。为 外国人在华的第一张日报,1941年停刊。
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前
这期间新出版的报刊中,1863年创的英文
《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是中国境内最早 的晚报。1877年创的《香港天主教纪录报》, 是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1881年创立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 《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宣传策略:附会中国的儒
家学说,广泛引用孔孟语录, 常借用儒家经典中的用语阐述 基督教教义,反复劝服读者 “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一 致的”……封面:“子曰:多 闻,择其善而从之”:“万世 万处万人”皆有好的和坏的, 要放开眼界,看到外国人的长 处,不要妄自尊大,博采众长, 故“察世俗”。
历史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腐败、积贫积弱的清政府
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的大门从 此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时隔不久,英 法两国又联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攫取了在中国内地/本土从事侵略活 动的特权,包括文化侵略(例如,办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二、中文商业报纸相继出版
鸦片战争后,香港最早出现中文商业报纸。
由于香港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这些报 纸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其办报模式、经验, 对后来的内地的中文商业报纸影响较大。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 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 贯珍》月刊(英文名:Chinese serial )。主 编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是第一份 刊载收费广告和最早刊登新闻画的中文报刊。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四、《申报》等中文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外人来华办报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 经济上占主要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此时的 官办邸报,民间报房的京报,没有新发展, 流于程式化,长期处于主要抄传谕旨,奏折 等官文书的状况。内容、形式僵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至1894年前,传教 士先后出版的教会中 文报刊有10余种。其 中最为著名的是《万 国公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1868年《中国教会新报》创
刊,林乐知任主编,1874年9 月5日改版,更名为《万国公 报》。该报宗教内容较少,主 要刊载中外新闻、西学知识、 商业信息。增设论说。读者对 象为官员、士大夫、商人等。 1883年8月,因主编林乐知忙 于他务而停刊。1889年2月, 由广学会复刊,半月刊,仍由 林乐知任主编。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一、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
租界和通商口岸。人口激增,商业贸易逐渐 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业中心。 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使上海成 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 他们的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其中 主要是英文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报业的发展中,封建统治和保守势力的压制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反压制,是贯穿其间的基本矛盾。

围绕这一矛盾,各国报业有相似的发展轨迹:
①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压制。

②在资产阶级革命发动和进行的过程,资产阶级报刊大量兴起。

③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报刊成了新的统治阶级的舆论工具。

报业发展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和稳定。

④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都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

正当报刊的特点:政治上有党派性;经济上依赖政党;内容重时政言论;读者为上层社会。

⑤工业革命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

⑥随着经济的发展,民营商业报刊发展起来。

三、新闻通讯社的诞生
四大通讯社
世界上建立最早的四家通讯社:法国的哈瓦斯社、德国的沃尔夫社、英国的路透社和美国的港口通讯社(即今天的美联社)
三社四边协定
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

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

他们的业务日益超越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几年的激烈争夺,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

为了确定既定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三社四边”协定。

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

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冰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

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四、无产阶级报刊的出现
无产阶级报刊三个阶段:工人报刊、无产阶级政治报刊、无产阶级政党报刊。

英国:
《北极星报》
《北极星报》:在英宪运动中诞生。

1837年宪章左翼力量创办。

在利兹出版,后迁往伦敦。

1852年停刊,出版15年。

《北》高举“人民宪章”的旗帜,宣传宪章派左翼主张,报道他们的活动,有力的指导英国工人阶级的斗争。

主张一切国家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

《北》注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旗帜鲜明,文字通俗,从而赢得大量读者。

它是英国近代无产阶级报纸的卓越代表。

德国:
《莱茵报》:1842年元旦,德国莱茵科伦一些资产阶级代表创办,全名《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

马克思从5月开始为报纸撰稿,10月被聘为主编。

该报揭示了许多重大社会问题,一再遭到检察官的刁难。

后马克思辞职,报纸被查封。

办报思想:
①《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在同普鲁士当局的斗争中,深刻地阐发了新闻出版的自由的思想。

严厉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

马克思十分重视出版自由在政治民主权力中的地位。

②《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还鲜明地提出人民报刊的思想。

他指出,人民报刊代表人民
意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表达着。

他强调人民报刊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新莱茵报》:欧洲革命兴起之时,为了传播革命思想,贯彻共产主义同盟在德国的政治纲领,马克思、恩格斯决定在德国创办大型日报。

为了继承《莱茵报》的战斗传统,又表明两者的区别,他们采用《新莱茵报》的名称。

1848年6月1日创刊。

马克思任主编,撰写文章。

1849年5月19日该报终刊。

《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日报。

办报思想:
①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把宣传革命纲领作为首要任务。

报纸始终不渝地宣传共产主义者同盟为德国革命制定的纲领和路线。

这一特色是无产阶级报刊思想的具体体现,是马恩以后形式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的先导。

②联系群众,代表人民,积极指导运动。

《新莱茵报》无时无刻不再反映运动,敢于运动。

它通过各种渠道保持同群众的联系,建立广泛的通讯员网络十分重视读者来信。

③强烈的革命爱憎,鲜明地战斗风格。

《新莱茵报》区别对待敌、我、友,在工人运动遭到镇压时挺身而出。

总之,《新莱茵报》的办报实践,是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报刊思想的生动体现,是《莱茵报》时期人民报刊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
1、党报必须宣传党的政治纲领,高举党的旗帜前进。

2、党报应该发扬民主,开展党内批评和监督。

3、党报要充分依靠群众,强调同群众的联系。

第三章“一战”前后的新闻传播事业
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由近代报业向现代报业发展。

西方主要国家的先到报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商业性报纸逐步取代党政报纸。

②报业社会化。

③包夜垄断开始发展。

近代报业转变为现代报业的标志:商业化、社会化、垄断化。

近代报业演变为现代报业的标志:商业化、社会化、垄断化。

第二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一城一报现象日渐普遍。

②报团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先后形成了报业垄断组织形式:报业集团,传播集团,联合企业或混合企业,跨国集团。

英国
哈姆斯沃斯与北岩报团
哈姆斯沃斯:创办《回答》周刊,专门回答读者的来信提问,获得成功。

后买下《新闻晚报》,积累了相当的办报经验。

1896年创办《每日邮报》,创办前层出试刊并大力宣传。

他还创办了妇女小报《每日镜报》。

1908年买下《泰晤士报》。

英国最早的报团由他组建,被成为北岩报团。

美国
一战期间美国新闻事业的繁荣
普利策和《世界报》:
普利策是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

从买下《圣路易电讯报》开始办报生涯。

1883年买下了
纽约《世界报》,业务活动分为两方面:一时注重热点问题;另一是采用煽情注意和耸人听闻的手段。

新闻学者把他的办报特点归结为:①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为竹竿,辅以轻松或有刺激性的新闻以吸引读者;②发起社会运动,推动改革,扩大影响;③重视社论,以支持新闻报道④篇幅多,报价低;⑤广泛运用新闻图片;⑥重视报纸发型,用各种奖励办法扩大销路。

这种办报方式代表了当时美国报业的新潮流,因而被成为新式新闻事业。

黄色新闻
黄色新闻是在煽情主义新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注重犯罪,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等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报道。

黄色新闻是报业追逐利益,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

他起源于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