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
历史:近代报纸的发展

2、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1)表现:
①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五四新文化运 动时期《新青年》。
《时务报》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 。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
《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 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 地称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阵地。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色中华报》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
③、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文革” 时期不少报纸停办。
3、报刊业的繁荣阶段
(1)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 荣景象者超过10%。 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 加到2000年的8 725种。
(2)作用: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第16课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
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表现: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 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 汉口,开创了 国人办报的先例。)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 《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 国商人美查。《申报》创刊之初, 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 日报,星期日休刊。1907年,上海 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 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 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 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 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 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 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 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申报》发 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战胜利 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 前夕,该报终刊。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之下,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代表近代社会文明的许多行业迟迟未能发展起来。
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也是如此,直到19世纪初,中国还只有像邸报、京报之类的古代报纸。
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具有大众传播功能的新闻报刊仍未出现。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正在积极进行殖民扩张,一批又一批的商人、传教士、政客、冒险者来到中国。
他们给中国带来了各样的商品,也带来了多样的文化观念和宗教意识。
近代报刊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中国。
取道马六甲,首份近代中文报刊曲折诞生1807年9月8日,广州城里来了一位叫马礼逊的英国传教士。
他此行的目的是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华传教。
可是当时的清政府反对传教活动,来华的外国人除非是英属东印度公司的雇员才能进入广州。
不得已他只好用美国商馆“客人”的身份做掩护,在广州居留,学习汉语。
次年他赴澳门,翌年被聘为英属东印度公司的翻译,遂以英国商人的名义公开活动。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传教的任务,一边着手翻译《圣经》,一边秘密吸收教徒,先后招收蔡高、梁发等教徒10人。
1813年,伦敦教会又派遣米怜前来协助马礼逊传教。
米怜到达后,因没有合法身份根本不能在广州传教,于是米怜携带2000册《新约》前往南洋群岛的爪哇、马六甲等华人聚集地传教。
米怜回到广州后随即建议马礼逊在马六甲成立一个对华传教基地,并初步设想编发一本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小册子。
马礼逊闻后,当即同意了米怜的建议。
1815年米怜雇请已成为基督教徒的印刷工人蔡高和梁发前往马六甲。
当年5月,米怜携妻子及蔡、梁二人到达马六甲。
随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在那里建立了印刷所和一家免费学校。
8月5日,米怜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察世俗》)出刊。
它成为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察世俗》的办刊初衷是为了阐发基督教教义。
所以它把宣传“神理”放在了首要地位,大部分文章都是介绍教义和《圣经》。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 马六甲 广州、澳门 上海 内地
天津 汉口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1、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地理大发现 大背景:
世界文化交流
全球化
具体原因: 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
• 麦家圈: 上海传教士中形成以麦都 思为首的传教士组织,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秉笔华士”的模式,即外 国人出面,中国人襄助.
• 洪仁玕,沈毓桂 ,王韬
2、《万国公报》:
前身为《中国教会 新报》,1868年创 刊,1874年9月5日 出至301期起更名 《万国公报》。
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 921.1.1 902:10:5402:1 0:54Jan uary 19, 2021
•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9日 上午2 时10分2 1.1.192 1.1.19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9日 星期二 上2 时10分5 4秒02:10:5421 .1.19
1827年由鸦片商马地臣创办,商业性报纸。 是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刊。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 中文刊物旨在宣传显示西方文明,英文 报刊重在传递情报和信息
• 出于打开中国大门的共同目的,在华外 人通力合作办报
• 担当主力的是传教士,扮演多种角色 • 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
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 活动
第一讲、近代报刊的萌芽

1777年元旦,《法国新闻》创刊于巴黎,这 是法国第一家日报。其创办者雅克·布里索是 后来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的著名领袖。该报 仿照英美日报的模式,以报道新闻为主。法 国大革命革命期间,法国新创办了1350多种 报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马拉的《人民之友 报》,和布里索的《法兰西爱国者报》等。
美国的第一张日报出现于1783年。是年,费 城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由周三刊改为日 报。但是这张报纸仅存在了17个月。1784年, 约翰·邓勒普亦将费城的另一家周三刊报纸改 为日报,名为《宾夕法尼亚邮报与每日广知 报》。
三、特许出版制度
1538年,亨利八世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出版制度,规定所 有出版物,均须事前经过特许。在玛丽女王(1553—1558) 时期,又成立了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该公司是出版商的企业 组合。根据女王特许状规定,在英国范围内,除公司会员及 女王特许者外,其他任何人均不得从事出版事业。1586年, 伊丽莎白女王颁布皇家出版法令,规定:一切印刷品均需送 皇家出版公司登记;除教会允许者外,不再允许出版商申请 登记;印刷任何刊物均需事前请求许可;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对非法秘密出版物,有搜索、扣押、没收及逮捕嫌疑犯的权 利。该命令一直执行到1641年才告废止。但在1643年,英 国国会又恢复了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至1694年,英国的特许 出版制度才被最终废除。
一、集权主义报业理论的基本假设
集权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只有在作为社会 一员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潜在的力量。作为 个人,他的活动范围极其有限,但作为社会 的一员,它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就无限的增 加了。所以团体比个人重要 ;
人们利用智慧的能力和发挥智慧的努力是有很大 的差别的。既然存在着这种差别,在社会结构中, 就应该加以承认。聪明人能分析又能综合,理应成 为社会的领袖,或至少成为领袖的顾问,知识不是 天赐的,而是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这种努力可以通 过国家很好的加以引导。而由此来的或发展起来的 知识,会成为社会一切成员的准则,并且带有一种 绝对性的气氛。这种气氛使变动成为不受欢迎的, 是稳定和持续性本身成为一种美德;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西方传教士的传来: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传播西方
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包括印刷术和新闻传媒的概念。
这
为中国的报刊产生提供了基础。
2.教育改革和知识普及:近代中国逐渐重视教育改革和知识
普及,许多学校和文化机构开始刊行校报、刊物,以便教
学和学术研究。
这些校报和刊物成为了近代报刊发展的起
点。
3.维新思潮的兴起: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进入了洋务运动
和维新运动的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国家的发展和
变革。
为了交流思想、表达观点和推动改革,他们开始创
办自己的报刊。
4.灾难和动乱的影响: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和动乱,
如太平天国运动、战乱和社会混乱等。
这些事件促使人们
迫切地需要了解和传播最新的消息和信息,以便适应和应
对这些变化。
5.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示范作用:近代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
的侵略和殖民压力,西方国家的报纸和新闻传媒模式对中
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明显。
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尝试
创办以西方为样板的报刊。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它们在信息传递、思想交流、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2.《察世俗》1815-1821
1815年,马礼逊、米怜共同创办于马六甲,纯 宗教性刊物,月刊,“以阐发宗教教义为根本要 务”。
“察世俗”名称的由来。马礼逊介绍说:“学
者不可只察一所地方之各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 ,乃需勤问及万世万处万人,方可比较明辨是非 真假矣。……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俗人道,致可 能分清是非善恶也。”
附会儒学。经常用儒家言论来阐释《圣经 》文句,以示二者的思想和精神的一致,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而且采用中国纪年; 《察世俗》为线装书册式,月刊,雕版印 刷,免费赠送。
《察世俗》中的新闻之最: 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②最早的广告:《告贴》 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 图》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概 述
一、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1.国内: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 封建帝国。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经济上是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上是尊孔读经。历代封建王 朝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人民群众没有新闻言论自由。中国虽然是世界上 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从唐代的“报状”到明清的 京报,新闻事业历经千余年,但是,由于其赖以 生存的基础是封建经济,因此古代报纸的内容与 形式长期僵化不变,发展缓慢,始终处于落后的 原始状态。
3.这一时期外文报刊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数量急剧增加,先后有120多种。
(2)语种增多,有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葡 文、俄文;数量最多的是日文报刊,但英文报刊 的规模与影响最大;且刊期不一,有月刊、周刊 、三日刊、双日刊、日刊等。
(3)区域扩大,香港、上海、广州、青岛、天津 、北京等地均有。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

1853 1857 1868 1872 North China Daily News 1850 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 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 1894 1872 , 上 海 ) 、 《 万 国 公 报 》 ( ( , 上 海 , 中 文 名 《 字 林 西 报 》 ) 名 、 , 北 京 ) 、 , 香 港 ) 、 《 六 合 丛 谈 》 ( , 天 津 , 中 文 , 上 海 ) 、 , 上 海 )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 文报纸
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是套 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 用“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目的:《东西洋考》 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目的: 东西洋考》 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大门,为帝国主义侵华政策服务 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大门, 的。内容:宗教内容虽然还有,但不像《察世俗》列为根 内容:宗教内容虽然还有,但不像《察世俗》 本要务,伦理道理的分量也逐渐减弱,它主要是为商业服 本要务,伦理道理的分量也逐渐减弱, 务。科学文化的内容大大增强。在业务上:设立新闻专栏, 科学文化的内容大大增强。在业务上:设立新闻专栏, 还选录《京报》,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这 还选录《京报》 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 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北 京 ) 等 一 大 批 中 外 文 报 刊 。
《 新 闻 报 》 ( 1893 , 上 海 ) 、 《 顺 天 时 报 》 ( 1901 ,
《 京 津 泰 晤 士 报 》 ) 及 《 申 报 》 (
《 中 西 闻 见 录 》 (
(
办 了 《 遐 迩 贯 珍 》 (
论在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中外国人办报成功的原因

论在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中外国人办报成功的原因摘要:中国近代化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活动而产生的。
从1815年到19世纪末,在清政府依旧实行专制统治且有诸多限禁的情况下,第一批基督教传教士来华办报,由此揭开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序幕。
自那时起,不断有外国人远道来华办报,至19世纪末,逐渐形成以英美报刊为主干,以香港、澳门、上海为基地,辐射广州、汕头、福州、厦门、台湾、宁波、烟台、天津、北京、九江、汉口等大城市的在华外报网络,出现了一大批由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主办的、影响深远的中外文报刊。
外国人在中国共创办了近200中汉文、外文报刊,占我国当时报刊总数的80%以上。
它们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发展态势,以致中国新闻史上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外报时期”。
而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序幕为什么由外国人首先揭开?是因为政治,还是经济的原因?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做出讨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为世界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中国有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报纸,特别是最早写在纸上的报纸和印刷在纸上的报纸都诞生在中国。
但同时,中国古代的报纸受到封建统治者的严密控制,其历史基本是一部封建统治阶级掌握传播媒介、控制舆论工具、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报纸发展缓慢,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形式和内容都没有太大变化。
但社会在发展,旧式的邸报和《京报》从形式到内容都已经完全僵化,根本无法适应发展的社会,因此它们的命运只能是被新型报纸所取代。
这就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后结局。
当旧事物褪去,必将有新事物代替它,但什么样优势让外国报纸带领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
(一)政治方面清朝是报禁苛繁的一个朝代,清廷对新闻出版活动的控制历来十分严格。
拿官报来说,谕旨和臣僚奏章哪些应抄发,哪些不应抄发,通过何种渠道抄发,往往由皇帝作最后的决定。
对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亦有诸多限制。
如康熙五十三年公布“各省提塘除传递公文本章并奏旨科抄事外,其余一应小抄,概行禁止”;雍正六年公布“未经御览批发之本章,一概严禁,不许刊刻传播”;乾隆十一年公布“直隶、江南、浙江等省在京提塘,将不发之事件,钞寄该督抚等,似此行私报密,甚为浅陋,传谕申饬”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外文报刊与《字林西报》
一、概述
鸦片战争后,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外 国人获得了在中国任意办报的权力,报刊数量急 剧增加。外文报刊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19世 纪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中、外文报刊,约有300多 家,其中鸦片战争前只有20家左右,其余200多家 是在战后创办的。 这一时期,外报在华的发展,形成报刊与《字林西报》
早期的外文报刊: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 蜂华报》,1822年9月12日创刊。 第一家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英文报刊,是英国鸦片商马 地臣1827年11月创办的《广州纪录报》(Cantou Register)。 《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英文1831年创刊 《中国丛报》英文1832年创刊 《澳门钞报》葡萄牙文1834年创刊 《广州周报》英文1835年创刊 《德臣报》(又名《中国邮报》)英文1845年创刊 《孖刺报》英文1857年创办 《字林西报》英文1864年创办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 及其特点
主要特点:“中国化” 注意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中国人的习惯,从刊物 的外观、形式到文体、写作风格、内容都尽力 “中国化”。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及其 特点
——从形式上看,《察世俗》形式如中国古代线装书,和明清时 的京报相仿。 ——从内容上看,用基督教义附会儒学,用儒学著作中的语句表 述、介绍、解释基督教义。 “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写作上看,大量使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的表现手法 文体多样,既有千字以上的长篇论说、几百字的短论和三言两语 的杂句,有故事、寓言、七言诗,也有书信和编者按。米怜《张 远两友相论》。编辑方面,每期在卷首刊有本期目录。 没有新闻专栏,只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 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 最早的广告《告贴》 ——重视读者反应,增强与读者互动。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33-1838)中国境内的第一 份中文近代报刊
主要特点: ——有走出宗教报刊的倾向 ——在近代报刊中最早采用《京报》 材料
麦都思于1823年创办中文 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统记 传》
近代报纸采用铅活字印刷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四、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刊
1、《遐迩贯珍》:1853年9月3日创刊于香港 ——业务特色:重视新闻并对新闻报道进行了重大改革 “二月初五六日,上海城中党徒与官军接仗、官军挫败, 失去炮台六座,士卒死者六十余人,伤者七十余人,并 歼雇助之外国人二名。次日接仗,官军复败,失去炮台 一座。十二日城中党人三四百名,启关直出。官军始则 小却,旋复回击,追逐党人等退回西门,现在南门。官 军屯扎营寨,但为城中党人驱毁罄尽。党人士旅,每出 城外,行止也结伍,进退步伐,掌号吹竽,仿习外国步 旅之行阵之法。闻城中有妇人为队长,每队管五十人, 极有材武胆略。”(《遐迩贯珍》1854年5月) ——中文报刊中最早的收费广告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六合丛谈》:上海第一家传教士报刊
1857年1月26日创刊于上海,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
3、中文宗教报刊的变化:宗教报刊的非宗教化 4、宗教报刊的基本特征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主办的宗教报刊,内容和主旨都发生了变化: 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在宗教上的影响
这些报刊的内容以宗教教义、伦理知识、科学文化为主。除《察 世俗》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 占绝大部分外,其余虽也刊发宗教内容,但教义的宣传退居次位, 而主要是宣扬西方文化优越以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做派,传播 西方友谊以清除中国人敌视西方人的心理,化解中外隔阂以鼓吹 中外友好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 1782~1834)来华办报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1821)及其 特点
英文Chinese Monthly Magazine,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 近代报刊,1815年8 月5日在马六甲出版,免费赠送的 宗教月刊。米怜主编,署名博爱者。中国人梁发及英人 马礼逊等参与编辑、撰稿。该刊宣称以“阐发基督教义 为根本要务”,所以宗教内容占绝大篇幅,包括介绍基 督教义、介绍《圣经》等等;同时还包括宣讲中国传统 伦理道德、介绍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等。后期增辟专栏, 介绍世界各国情况,开始涉及时政。语言风格通俗易懂。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一、传教士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等宗教报 刊
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等共办5种中文报刊。以传播教义为宗 旨的宗教报刊兴起: ——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马礼逊 、 米怜) ——1823年在巴达维亚创刊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1828年在马六甲面世的《天下新闻》 ——1833年在广州面世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郭士立) ——1833年于澳门创刊的《澳门杂文编》 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刊,主要有两种: ——1853年传教士麦都士在香港创刊的《遐迩贯珍》 ——1857年在上海问世的《六合丛谈》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二、关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背景
马礼逊(1782-1834)和米怜(1785-1822)来华 1807年9月英国伦敦布道会的马礼逊作为第一个来到中 国的基督教传教士到达广州。为建立能放手开展传教活 动的基地,1815年,马礼逊带领助手传教士米怜和 中国刻字工人梁发等来到华人聚居的英属殖民地马六甲, 办学校、设印刷所,并出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 记传》 梁发:中国第一个传教士,第一位报刊工作者
第三章 外国人在华办报
概述
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的开始。中国近代报刊是由 外国传教士引入中国的,首先是一批宗教报刊 1815-1872:外报在华垄断时期(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 界) ——第一阶段:从1815到1839年外国人来华创办36家中 文报刊和11家外文报刊 ——第二阶段:从1840年到19世纪末,形成以香港和上 海为中心的在华外报网络 早期外报有三大类: 宗教报刊→→外文报刊→→中文商业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