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刊发展.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探析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探析

二、中国近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 形成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同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在这个时期,教育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重视。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开始引进苏 联的教育研究方法和理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在这个时期,一些重 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开始形成,如教学实验、教育测量、教育统计等。
其次,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推动了报刊事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 着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通过报刊宣传 变革思想,呼吁民众觉醒,投身救亡图存运动。这些报刊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进 步的重要力量。
再次,科技的发展为报刊事业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照相技术、印刷术和通 讯技术的进步,报刊的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此外,电报等通讯手段的出现也为 新闻的快速报道提供了条件。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报刊的内容和形 式。
然而,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由于政 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制约,报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还比较有限。其次,一些 报刊的内容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偏见,影响了新闻和信息的客观性和公 正性。最后,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报刊的信息量和分析深度还比较有限。
发展演变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西方文化的传入 为报刊事业的兴起提供了基础。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 办报刊,以传播宗教教义和西方文化。这些报刊成为了中国民众了解外部世界的 重要窗口。
关键词:近代中国、报刊事业、 发展演变
近代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社会深 刻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期间,西方文化和技术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 深远影响。报刊事业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之一,逐渐在中国兴起和发展。

历史:近代报纸的发展

历史:近代报纸的发展

2、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1)表现:
①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五四新文化运 动时期《新青年》。
《时务报》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 。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
《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 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 地称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阵地。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色中华报》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
③、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文革” 时期不少报纸停办。
3、报刊业的繁荣阶段
(1)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 荣景象者超过10%。 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 加到2000年的8 725种。
(2)作用: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第16课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
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表现: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 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 汉口,开创了 国人办报的先例。)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 《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 国商人美查。《申报》创刊之初, 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 日报,星期日休刊。1907年,上海 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 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 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 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 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 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 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 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申报》发 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战胜利 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 前夕,该报终刊。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
外文报刊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6家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1821马六甲创办人伦敦布道 会马礼逊、主编米怜 2、《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3-1826印尼雅加达创办人、 主编 伦敦布道会麦都思 3、《依泾杂说》1828-1828澳门葡萄牙人罗 4、《天下新闻》1828-1829马六甲伦敦布道会纪德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1838广州创办人、主编普 鲁士人郭士立 6、《各国消息》1838-1839广州创办人、主编伦敦布道会麦 都思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是一份宗教报刊,木刻雕印,基本每月一册。 免费 发行。以我国侨商聚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也发往 内地。 《察》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 其中,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约占80%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特点
1、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 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宣传效果。如封面上 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着而从之’”、“博爱者纂” 等字样。刊物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 2、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雕版印刷。 3、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还用对话体、章回 体。有些文章的结尾,写上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 下回分解”。 4、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 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 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
第二阶段香港中文报刊 1. 《遐迩贯珍》 创办时间 1853-1856 办刊人 创办人兼首任主编英 传教士麦都斯 孖剌报馆办 性质 香港最早的中文刊 物、新闻为主 香港第一份中文商 业报纸 香港近代出版时间 最长的中文报 纸 最早报道巴黎公社 起义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2.《察世俗》1815-1821
1815年,马礼逊、米怜共同创办于马六甲,纯 宗教性刊物,月刊,“以阐发宗教教义为根本要 务”。
“察世俗”名称的由来。马礼逊介绍说:“学
者不可只察一所地方之各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 ,乃需勤问及万世万处万人,方可比较明辨是非 真假矣。……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俗人道,致可 能分清是非善恶也。”
附会儒学。经常用儒家言论来阐释《圣经 》文句,以示二者的思想和精神的一致,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而且采用中国纪年; 《察世俗》为线装书册式,月刊,雕版印 刷,免费赠送。
《察世俗》中的新闻之最: 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②最早的广告:《告贴》 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 图》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概 述
一、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1.国内: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 封建帝国。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经济上是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上是尊孔读经。历代封建王 朝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人民群众没有新闻言论自由。中国虽然是世界上 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从唐代的“报状”到明清的 京报,新闻事业历经千余年,但是,由于其赖以 生存的基础是封建经济,因此古代报纸的内容与 形式长期僵化不变,发展缓慢,始终处于落后的 原始状态。
3.这一时期外文报刊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数量急剧增加,先后有120多种。
(2)语种增多,有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葡 文、俄文;数量最多的是日文报刊,但英文报刊 的规模与影响最大;且刊期不一,有月刊、周刊 、三日刊、双日刊、日刊等。
(3)区域扩大,香港、上海、广州、青岛、天津 、北京等地均有。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

1853 1857 1868 1872 North China Daily News 1850 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 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 1894 1872 , 上 海 ) 、 《 万 国 公 报 》 ( ( , 上 海 , 中 文 名 《 字 林 西 报 》 ) 名 、 , 北 京 ) 、 , 香 港 ) 、 《 六 合 丛 谈 》 ( , 天 津 , 中 文 , 上 海 ) 、 , 上 海 )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 文报纸
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是套 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 用“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目的:《东西洋考》 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目的: 东西洋考》 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大门,为帝国主义侵华政策服务 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大门, 的。内容:宗教内容虽然还有,但不像《察世俗》列为根 内容:宗教内容虽然还有,但不像《察世俗》 本要务,伦理道理的分量也逐渐减弱,它主要是为商业服 本要务,伦理道理的分量也逐渐减弱, 务。科学文化的内容大大增强。在业务上:设立新闻专栏, 科学文化的内容大大增强。在业务上:设立新闻专栏, 还选录《京报》,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这 还选录《京报》 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 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北 京 ) 等 一 大 批 中 外 文 报 刊 。
《 新 闻 报 》 ( 1893 , 上 海 ) 、 《 顺 天 时 报 》 ( 1901 ,
《 京 津 泰 晤 士 报 》 ) 及 《 申 报 》 (
《 中 西 闻 见 录 》 (

办 了 《 遐 迩 贯 珍 》 (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方受众? 传播的移情效应——受众本位 传播形式的本土化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和异质化、通俗化 传播者的本地化、土著化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此外,麦都思于1823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
达)创办中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是《察》的续刊,曾经协助过米怜的伦敦布 道会的传教士麦都思创办主编。封面印有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书本式。 传教士纪德于1827年在马六甲创中文月刊 《天下新闻》。 两者都继承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 模式。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四)《孖剌报》:1857年创,由美商茹达
和英商莫罗创办。次年完全为莫罗所有。为 外国人在华的第一张日报,1941年停刊。
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前
这期间新出版的报刊中,1863年创的英文
《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是中国境内最早 的晚报。1877年创的《香港天主教纪录报》, 是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1881年创立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 《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宣传策略:附会中国的儒
家学说,广泛引用孔孟语录, 常借用儒家经典中的用语阐述 基督教教义,反复劝服读者 “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一 致的”……封面:“子曰:多 闻,择其善而从之”:“万世 万处万人”皆有好的和坏的, 要放开眼界,看到外国人的长 处,不要妄自尊大,博采众长, 故“察世俗”。
历史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腐败、积贫积弱的清政府
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的大门从 此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时隔不久,英 法两国又联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攫取了在中国内地/本土从事侵略活 动的特权,包括文化侵略(例如,办报)。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与初步发展
时间:1815年8月5日-1821年12月 名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创办人:马礼逊和米怜 主要内容:传教为主,适当介绍科学知识和宣传
西方文化 影响:中国近代最早的一份外报,也是中国近代
第一份中文报刊。
时间:1833年8月1 日 名称:《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创办地:广州 创办人:郭士立 内容: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
改革了政论文体,为近代报章文体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有着先进的新闻思想。
第一、办报立言。
第二、报纸的四功能说:民隐得以上达, 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 内。
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商业报纸——《申报》。
1872年4月30日,英商美查创办于上海。 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加强言论,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大量报道社会 新闻,使用新闻图片。
刊登我国第一篇剧评《戏园琐谈》。
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如《寰瀛画报》、 《点石斋画报》。
最早发刊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 重视广告经营。
时间:约1815-1895
本专题的三个内容:
1、外报,即外人在华创办的报刊,是19世纪中 国新闻事业的主干,直接影响中国近代新闻事 业的发生发展;包括传教士报刊和商业报刊
2、中国人自己开始对报刊的作用有了初步认识, 并开始独立自主地创办报纸;
3、这一时期中国新闻界的代表:王韬及《循环 日报》
鸦片战争前的传教士报刊
知识、新闻等,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退 居次要位置。
两大趋势:
1、办刊区域由沿海渗透到内地广大的通商口 岸和割让地区。
2、出现了有较大影响的传教士报刊,如《万 国公报》。
《万国公报》:1868年9月5日创刊,名《中国教会 新报》,周刊,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法 律 政 策
版式更加成熟, 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改版社论 《致读者》指出把改版重点围绕扩大报道 范围、开展自由讨论和改进文风三方面进 行,这促进全国新闻改革的全面展开,从 实际出发,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具有 深远意义。
思想上的进步,改革性的一跃

1957年5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共中央发 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全国大量报 纸开始报道整风运动,随后新闻界兴起反 右派斗争,之后中共中央加强对报纸的领 导。这一时期报纸宣传以反右倾和大跃进 为主展开。到60年代初报纸开始调整和改 进。毛泽东的“政治家办报”和“全党办报” 方针也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
返回流程
总结1
• 曲折 • 可联系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发展特点 影响其发展 的因素 内容
• 国内:政治因素,战争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 国外:宗教、思想的引进(启发性和客观存在的冲 击)
• 以政治为主 •
加入科学,技术等新的血液 更加注重思想性
揉入改革性的思想
• 颜色单一,以黑白为主



民国成立后,与一时的资产阶级民主相 联系,出现过短暂的报刊兴旺时期,全国 有报刊五百多家。 发展高峰 袁世凯专制统治确立,先后公布《报纸条 例》、《出版法》,进步报刊备受摧残 政治因素的影响
低谷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 志》(后改名《新青年》)创刊,揭开新 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 新阶段
?袁世凯专制统治确立先后公布报纸条例出版法进步报刊备受摧残?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政治因素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发展高峰低谷文档仅供参考?1927年后国民党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务报
《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 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 的机关报。 先后出版了六十九期,发表 了《变法通议》、《论中国之将强》等一 大批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最多时日销达 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 份报纸。
资产阶级改良派还在全国其他地方创办了 近八十种鼓吹变法的报纸。主要有1897年 2月在澳门创刊的《知新报》、4月在长沙 创刊的《湘学报》、10月在天津创办的 《国闻报》、1898年2月在长沙创办的 《湘报》等。其中,《国闻报》由严复主 编,以在副刊《国闻汇编》上译载了宣传 进化论思想的《天演论》蜚声于时。
外文报刊。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 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 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曾 经参加过它的编辑工作。这以后,陆续创办的有《羊城采 新实录》(1872,广州)、《昭文新报》(1873,汉 口)、《循环日报》(1874,香港)、《汇报》(1874, 上海)、《述报》(1884,广州)等。
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 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 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 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 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
中外纪闻
于12月16日正式刊行,双日刊,木活字印刷,每册注明 出版年月,无编号,封面有紫红色“中外纪闻”四字。《中外 纪闻》发刊一个月零五天,即遭封禁,但“译印西国格致有用 之书”, 《中外纪闻》特点:1:刊登外文和自然科学知识, 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强学报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 文报纸
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 是套用“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目的:《东西洋 考》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大门,为帝国主义侵华政策 服务的。内容:宗教内容虽然还有,但不像《察世俗》列 为根本要务,伦理道理的分量也逐渐减弱,它主要是为商 业服务。科学文化的内容大大增强。在业务上:设立新闻 专栏,还选录《京报》,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 表,这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以孙中山为首的资 产阶级革命派
隆记报
1894年兴中会刚刚在檀香山成立,就利用早 已创刊的当地华侨报纸《隆记报》,作为自己的讲 坛。1900年1月孙中山特派陈少白到香港创办《中 国日报》,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正式机关 报。此外,1900~1905年,革命派还在国内外创办 了一批报刊,进行民主革命宣传。国外的主要集中 于日本,著名的有《湖北学生界》、《江苏》、 《浙江潮》等,编辑人员多数是革命的留日学生。 鲁迅最早的一批革命文学作品就是在这些报刊上发 表的。国内的主要集中在上海,以《苏报》、《国 民日报》、《警钟日报》等最有影响。1903年6月 《苏报》因发表激烈革命文字被封,章炳麟、邹容 被捕,史称《苏报》案。
该报创刊号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896年1 月12日)出版,纪元署“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刊头 右栏注明“上海强学书局跑马场(今南京西路)西首王家沙第 一号”,即上海强学会会址。创刊号共8页,铅字排印,竹纸 印刷,装订成册,派送赠阅,并不收费。首载《本局告白》云: “现当开创之始,专以发明强学之意为主。派送各处,不取分 文,一月以后,乃收报费。”
戊戌变法失败 后
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报纸全部停刊, 梁启超等人开始在国外办报。从1898到 1904年,他们在日本、新加坡、檀香山、 旧金山、温哥华等地创办了十几家报纸,以 1898年、1902年在日本横滨相继创刊的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最负盛名。梁启 超以任公、哀时客等笔名在《清议报》和创 刊初期的《新民丛报》上所写的鼓吹新民、 赞美少年中国和介绍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最新 思潮的文章,曾经风靡一时,得到当时青年 知识分子的赞同。1904年以后,康梁等又 恢复在国内办报。他们所办的《时报》 (1904,上海)和英敛之所办的《大公报》 (1902,天津)、彭翼仲所办的《京话日 报》(1904,北京)等报刊都进行过立宪 保皇的宣传。
四三二一
、、、、
中不报中
国同刊国
近类中近
代别的代
报的斗著
刊近争名
之代

最报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是世界上第一家中文近代月刊,1815 年8月5日,米怜在马六甲创办,是免费赠 送的宗教月刊,月出一册 。
外国人创办的近代报纸最先用中文 出版的近代报纸和最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 近代报纸,都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 世纪,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种 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 以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 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 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 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 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 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止中 ,国 共近 出代 版形 约式 五的 百报 种刊 报诞 刊生 ,于 出鸦 版片 地战 点争 遍前 及夕 全。 国到 各 地

1911
中国境内的第一家英文报刊——《广州纪录报》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于1827年11月 8日创刊。这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主要报道市场上的货物 行情、来往商船的航期消息等,但同时也刊登一些时事 政治新闻和评论,其中有很多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 主张维护英国鸦片商人利益,要求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 硬政策,以实现他们的“自由”贸易。
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续在中国办报。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 (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1868,
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北京)、North China Daily News (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报》)、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 (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报》)及《申报》(1872,上海)、 《新闻报》(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