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消费的心理与购物行为分析

合集下载

购物中心的顾客消费行为分析与策略

购物中心的顾客消费行为分析与策略

购物中心的顾客消费行为分析与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购物中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吸引并保持顾客成为了购物中心管理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通过对顾客消费行为的分析,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策略,以帮助购物中心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提高其竞争力。

一、购物中心的顾客消费行为分析1.冲动性消费冲动性消费是指顾客在购物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诱惑,而产生的非计划性消费行为。

这种消费行为通常表现为顾客在进入购物中心之前并无明确的购物目标,而是在购物过程中受到商品的吸引、促销活动的诱惑或氛围的影响,从而产生购买欲望。

冲动性消费在年轻人群体中尤为常见,他们更容易受到时尚、个性等因素的影响。

2.目的性消费目的性消费是指顾客在购物前已有明确的购物目标,具有较强的购买意愿和决策能力。

这种消费行为通常表现为顾客在进入购物中心之前已经了解了所需的商品信息,如价格、品牌、质量等,并在购物过程中迅速找到目标商品进行购买。

目的性消费在家庭主妇和中老年人群体中较为常见,他们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

3.体验性消费体验性消费是指顾客在购物过程中,更加关注购物环境的舒适度、服务质量和娱乐性,而不仅仅是商品本身。

这种消费行为通常表现为顾客在购物中心内消耗较长时间,参与各种活动、品尝美食、享受休闲娱乐等,从而提升消费体验。

体验性消费在年轻人和家庭人群中具有较高的需求。

二、购物中心的顾客消费行为策略1.提升商品吸引力购物中心应根据顾客的消费需求和喜好,引进具有特色的商品和品牌,以吸引不同类型的顾客。

还应注重商品的质量和性价比,让顾客在购物过程中感受到物有所值。

2.加强促销活动策划购物中心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促销活动,如打折、满减、赠品等,以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

同时,应注重活动策划的创意性和独特性,让顾客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购物中心的魅力。

3.优化购物环境购物中心应注重购物环境的舒适度,如保持整洁的卫生、合理的布局、舒适的温度等。

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分析及思考-精品文档

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分析及思考-精品文档

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分析及思考随着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也呈现出多样化。

而高职生作为社会中特殊的群体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

他们的消费意识、消费行为都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并对未来消费文化的构成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加强对高职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指导高职生科学消费,满足高职生合理消费的愿望,提高高职生的消费道德素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高职生消费行为的基本状况(一)消费经济来源逐渐多样化。

(见表1)高职生消费具有一般消费群体的特征,但他们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这主要表现在高职生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基本没有经济来源。

我院学生绝大部分来自福建省各地市。

有一部分来自外省,大学期间主要生活费来源于父母亲的劳动收入,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供给越多。

如表l所示,87.8%的学生消费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父母的供给。

4.5%的来源于亲戚朋友的资助,因此,大部分同学非常珍惜父母亲及亲朋的劳动,生活较节俭。

虽然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仍以家庭供给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努力寻找机会靠自己劳动所得取得经济收入,以减轻家庭负担,因此劳动所得是大学生消费的第二大来源,劳动形式包括公司兼职、学校勤工助学、家教等。

近几年,国家对高校学生的资助体系逐渐完善,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数额较大,受益面较广,因此各种奖助学金成为大学生消费的第三大来源。

(二)消费水平差距较大(见表2)如表2所示.我院学生月消费额在350~500元之间的占了45.3%,在500~800元之间的占了32.1%,两项相加占77.4%。

由于大学生消费经济来源主要由家庭供给,而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导致家庭经济背景不尽相同,我国贫富分化加剧的现实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

双十一 购物季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双十一 购物季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双十一购物季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各种节日逐渐与商业结合,成为推动消费的力量。

其中,双十一作为中国最大的网络购物节,已经成为了人们热衷的购物季。

本文将以心理学为视角,对双十一购物季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

一、满足需求与攀比心理双十一作为一场大规模的购物盛会,吸引了众多消费者。

购物季的诱惑主要体现在满足需求和攀比心理两个方面。

首先,双十一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商品选择,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及娱乐的各种需求。

无论是生活用品、电子产品还是衣物鞋帽,都能在购物季中找到心仪的商品。

这种供应的充足性激发了人们的购买欲望,迫使他们参与到购物狂欢中。

其次,双十一中的促销手段也引发了人们的攀比心理。

众多购物平台竞相推出限时抢购、满减优惠等促销活动,消费者通过争分夺秒地购买,不仅能够满足自身需求,还能在朋友圈、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的购物成果。

这种攀比心理强化了购物的社交属性,加深了人们的参与意愿。

二、囤货心理与购物狂热双十一购物季不仅是满足日常需求的机会,更是一个让人们痴迷的购物狂欢。

囤货心理成为了这场狂热的重要推动因素。

囤货心理是指消费者主动地超出实际需求购买商品,以应对未来潜在的需求或者享受购物的快感。

双十一作为一年一度的购物峰会,不少消费者会提前准备购物清单,通过预购或者囤货的方式,确保自己能够在双十一当天购买到心仪的商品。

这种囤货行为不仅是对商品的储备,更是一种向时间与机会说“不”的方式,让消费者感受到购物季的特殊魅力。

购物狂热是囤货心理的最终体现。

受到双十一购物季的影响,消费者在活动期间常常陷入购买冲动,不追求实际需求,而是追求短暂的满足感。

疯狂的购物行为背后是购物欲与物质欲的共同作用,对于某些人来说,购物已经成为一种心理寄托,通过购物来追求情感的满足。

三、打折陷阱与消费焦虑尽管双十一购物季给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快乐,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打折陷阱和消费焦虑成为消费者头疼的问题。

打折陷阱是购物季常见的现象之一。

冲动性消费心理分析报告

冲动性消费心理分析报告

冲动性消费心理分析报告一、导言冲动性消费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消费行为。

它不仅对个人财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冲动性消费心理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更好地了解冲动性消费的心理原因和影响因素,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冲动性消费的定义与特征冲动性消费指的是在没有充分考虑和理性判断的情况下,由于一时冲动而进行的购买行为。

其特征主要包括:突发性、无计划性、放纵性和短暂性。

冲动性消费往往是在面对诱惑或受到外界刺激时发生的,同时也常常是因情绪波动或满足个人欲望而引发的。

三、冲动性消费的心理原因1.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媒体的影响对个体的消费选择产生了巨大影响。

广告、促销、社交媒体等手段让人们不断感受到购买的诱惑,满足个体的虚荣心和社交需求。

2. 心理因素:人的情绪波动、内心满足感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都会影响冲动性消费的程度。

压力、孤独、寂寞等负面情绪会让人更容易做出冲动的消费决策。

3. 个人因素:人的个人经历、性格特点和认知偏差对冲动性消费起到了重要作用。

个体的自我完善欲、自我价值感和即时满足需求的追求,都会使其更容易受到冲动消费的驱使。

四、冲动性消费的影响1. 个人层面:冲动性消费对个人财务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频繁的冲动购买会使个人陷入经济困境,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债务问题。

此外,冲动性消费还会带来后悔感、自责和失望等负面情绪。

2. 家庭层面:对于家庭来说,冲动性消费可能引发家庭矛盾和财务危机。

当一个家庭成员频繁进行冲动性消费时,会影响整个家庭的经济稳定和理财计划。

3. 社会层面:冲动性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过度消费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加重了社会不平等。

此外,冲动性消费还可能导致无节制的生产和资源浪费,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五、应对冲动性消费的建议1. 提高消费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培养良好的金钱管理和理财习惯。

学会制定合理的消费预算和计划,坚持理性消费,避免受到诱惑。

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综述

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综述

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综述I. 综述冲动性购买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买买买”的购物狂潮。

这种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电商平台,各种促销活动、限时折扣、满减优惠等手段层出不穷,让人忍不住想要剁手。

那么这种冲动性购买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本文将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

A. 研究背景和意义冲动性购买行为一直是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购物需求和购物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冲动性购买行为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从理论角度来看,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消费者行为理论体系。

目前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理论主要分为两大类:理性选择理论和非理性选择理论。

前者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会充分考虑自身的需求、成本和收益等因素,以达到最优的购买决策;而后者则认为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容易受到情感、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非理性的购买行为。

冲动性购买行为作为非理性购买行为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完善消费者行为理论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从实践角度来看,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企业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许多研究表明,冲动性购买行为是消费者购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企业可以通过了解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如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价格、促销活动等,从而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购买量,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此外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还有助于消费者自身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消费行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对于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特点、原因和影响因素,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B. 研究目的和问题冲动性购买行为一直是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和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网购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影响因素

网购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影响因素

网购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影响因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购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越来越喜欢选择在家里或办公室通过电脑或手机来购买想要的商品,这种行为被称作网购行为。

网购行为涉及到的心理以及影响因素非常广泛,本文将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网购行为的心理分析1.心理安全感网购提供了一个更为安全和方便的购物场所,这样的环境比传统实体商店更能使顾客们感到安全。

不必面对陌生人的眼光,也没有为获取商品而走上大街小巷的需要。

同时,网上的所有操作都能随时随地得到反馈,让顾客更加放心。

2.时间与空间的自由性网购这种模式可以让人们实现购物中所需的多种自由性,无须考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任何时候,只需要开启电脑或手机,就能享受购物的乐趣。

购物也不在受到因为距离或时间因素而受到限制。

3.社交隔离有些人购物是一项社交活动,与朋友或家人同行逛商场并交流购物心得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但是,对于那些喜欢独自购物的人来说,网购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避免了人际交往,但仍然能够得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4.自我满足感网购通常会给顾客带来自然而然的快乐感。

当人们收到网购所得到的商品时,这种满足感更能够通过许多信息来传达,比如商品的尺寸、价格和品牌等等。

当然,如果收到商品后发现与自己所想象的不一样,就会让人失望,这种失落可能会对人的购物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5.隐私性相比于在实体店购物,网购能够更好地保护顾客的隐私。

顾客可以选择隐藏自己在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任何信息,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隐私保护。

二、影响因素1.个人财力人们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购买力。

如果一个人经济实力强大,那么他就可以随意地大量消费;反之,如果收入低,那么就可能选择购买更为实惠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可能需要考虑这些产品和服务在更长时间内的价值。

2.年龄不同年龄的人在投入购物时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

比如,年轻人对时髦的服装更感兴趣,而老年人则尤其需要必要的医疗设备等产品。

网络购物的用户心理和消费行为分析

网络购物的用户心理和消费行为分析

网络购物的用户心理和消费行为分析在当今这个数字时代,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了人们购物的主要方式之一。

与传统购物方式相比,网络购物有很多优势,如方便快捷、价格低廉、商品种类丰富等等。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在网上购物。

然而,就像在传统实体店购物一样,网上购物也需要考虑用户的心理和消费行为。

以下是对网络购物的用户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的分析。

一、用户心理分析1.网购者的心理需求网络购物者在购买商品时,除了考虑价格、品质、服务等因素外,还注重购买过程及结果的满足感。

网络购物者所希望的最终结果就是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感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心理需求。

(1)自我价值需求从心理学上来说,人们往往通过购买物品来满足自我价值感。

当用户购买了高品质的商品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从而获得满足感。

同时,网购者还喜欢购买和使用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商品,可以更好地展现个性和风格。

(2)社交需求除了自我价值需求,网购者还希望在购物过程中满足社交需求。

在网络购物的时候,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评论区等渠道与其他消费者互动,分享购买经验和感受,增加社交关联度。

(3)探讨发现需求相较于传统购物,网络购物环境更加隐蔽,因此网购者更加希望利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等手段寻找新产品。

这样,在发现新产品的过程中,他们也能获得一种探索、探讨的乐趣和满足感。

2.网购者的购买过程网购者在选择商品时,会考虑很多因素,如品质、价格、服务等等。

而他们在进行购买决策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信息收集网络购物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

网购者通常会通过搜索引擎、电商平台、社交网络、评论区等渠道获取商品信息,并通过比较不同的商品获得更多的信息。

(2)购买动机当网购者获得充分的商品信息后,他们会考虑自己的购买动机。

例如,他们购买商品是为了自己使用,还是为了送人等。

购买动机决定了他们的购买倾向和意愿。

(3)购买意愿最终,网购者会在众多选择中做出决策,并下单购买。

双十一 购物季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双十一 购物季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双十一购物季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在中国,每年的11月11日都是备受期待的购物季——双十一。

这一天以其庞大的促销活动和超低的价格吸引了数百万人的消费。

然而,双十一购物季背后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什么?本文将对这一话题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购物者在双十一期间的心理状态。

一方面,购物季的到来让人们感到兴奋和期待,因为他们知道可以在这一天获得很多超值的商品。

尤其是短期促销和限时抢购,更是让人们感到紧迫感,促使他们迅速下单购买。

另一方面,购物者也可能感到困惑和焦虑。

面对海量的商品选择和广告信息,他们不免担心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的优惠。

这种焦虑和挑选困难的心理状态,促使购物者更倾向于在双十一期间享受优惠,将购物决策放在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

其次,购物季的期待折扣和促销活动,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人们在双十一期间往往会购买一些他们平时可能不怎么消费的商品,如奢侈品、电子产品等。

这是因为,双十一的促销活动让原本价格较高的商品更加具有吸引力。

消费者觉得在这个时间点购买昂贵的商品更加划算,能够获得更高的性价比。

其次,双十一还推动了 impulse buying (即冲动消费)的行为。

促销活动往往是短暂的,所以人们容易因为担心错过优惠而进行冲动的购物。

这种冲动购物的行为往往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的,因为它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购物体验和秒杀式的优惠方式。

除了心理因素,周围环境也对双十一购物季的消费行为产生了影响。

首先,人们身边的社交媒体和广告宣传不断向他们灌输购买的欲望。

众多的推广信息、限时优惠和倒计时活动不断提醒着购物者购买的重要性。

此外,支付方式的便利也让人们更容易冲动地购物。

电子支付和线上购物平台使得购物成为一种简单而迅速的行为,无需繁琐的实物交换和支付流程。

这种便利性大大促进了人们的购物行为。

然而,尽管双十一的购物季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购物者往往因为促销活动而过度消费,导致资金上的压力和浪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动消费的心理与购物行为分析(一)冲动的购物行为“冲动”是人们没经过仔细思考的情绪或行动。

作为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由“冲动”而引起的随意性购物行为是经常发生的。

其主要表现是:1.因商品的魅力引发的冲动购物行为作为消费者最终目的是要选购称心如意的商品,因此当他步入商业区时,无论是有目的还是无目的,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到商品上。

消费者在浏览过程中,极有可能被功能奇特、花色时新、造型艺术性强的商品吸引,产生冲动购物行为。

2.因他人影响引发的冲动购物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随亲朋好友一起逛商场的事司空见惯。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本人最初并不一定有明确的购买欲望,但当周围的人对某种商品都十分欣赏时,自己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冲动购物行为。

也有时因营业人员的热情接待及对某种商品的极力推荐,使消费者产生了浓厚兴趣,引起购物冲动。

3.社会氛围影响引发的冲动购物行为有些商品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人们的购买欲望并不强烈。

但有时却因为某种政治的或社会的因素,引发了人们强烈的购物冲动。

如一个足球摆在商店的文体用品柜台里,往往不能引起众多消费者的关注,但如果将著名球星签名的足球放在商店出售,则立刻会引起球迷的轰动,形成购买足球的冲动行为。

由于冲动消费心理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事先没有明确的目的,所以既可以迅速形成购买行为,也可以在瞬间打消购物念头。

如何使消费者的冲动消费心理转化为现实的购物行为,就成为企业营销人员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因为现代企业面对着激烈竞争的市场,谁能赢得消费者谁就占有主动权。

因此关注消费者偶然产生的冲动消费心理,揣摩激发冲动的内在原因,因势利导强化消费者购物欲望,是企业成功的重要策略。

(二)冲动消费的心理冲动消费心理是每一个消费者都可能产生的消费心理,影响这种心理形成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1.误解引起的冲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误解,亲朋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常常会因为误解产生矛盾和冲突,其结果或令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或令人窘困尴尬,哭笑不得,或令人后悔不及,抱憾终生。

误解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理解上的差异。

客观世界的复杂多变往往使人们的理解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产生偏离,因而导致“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后果。

误解发生在消费者的购物活动中,往往容易促使消费者产生冲动心理和行为。

其表现是:(1)语言表达产生的误会消费者购物时不可避免的要与营销人员进行语言交流,相互表达买与卖的意图。

但因为交易双方各自站的角度不同,各自对语言表达的方式不同,理解也存在着差距,由此而产生的误解也就时有发生。

例如:一位身材较胖的顾客到商店购买服装,当他选中了一种式样的衣服时,营业员对他说:“你这么胖哪儿能穿这种衣服。

”听了此话,顾客十分反感,认为营业员污辱了他的人格,一赌气和营业员吵起来,并坚持非买这件衣服不可。

而此时,营业员却感到实在委屈,好心好意告诉他这种衣服穿不得,反而受到了顾客的指责,真是好心不得好报。

于是一场误会发生了,在误会中消费者产生了冲动消费心理和行为。

而营业员在接待顾客时如果说:“这种式样的衣服型号瘦,您穿尺寸不适合。

”那么一场误会不仅不会发生,相反顾客会觉得营业员服务热心周到,从心里感激他。

(2)商品效用的多元性产生的误解一个事物如果具有多种功能,人们使用过程中往往偏执于某一方面的效用,而忽视其他方面,使对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评价发生误解。

古希腊著名寓言家伊索曾给贵族当过奴隶。

一次,他的主人宴请几位哲学家做客,命令他准备最好的菜肴招待客人,伊索就以各种动物的舌头为原料,准备了一席“舌头宴”。

主人见了,大吃一惊,问他怎么回事。

伊索回答说:“您吩咐我要准备最好的菜肴,舌头是引导各种学问的关键,对于哲学家,舌头不是最好的菜么?”听了伊索的解释宾主都欣然接受。

于是主人又命令伊索第二天再办一次宴席,要最坏的菜肴。

结果到开席时,主人一看仍然是舌头,便大发雷霆。

伊索不慌不忙地回答;“主人,难道世间一切坏事不是通过舌头从口中说出的吗?所以舌头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东西!”宾主听后都哑口无言。

像这种一物多用,在商品交易活动中屡见不鲜。

许多商品有它的正效甩,也有它的负效用。

正效用可以给人以物质或精神上的享受,而负效用可能会给人带来麻烦或烦恼。

例如:音响设备可以使消费者的业余生活更加充满欢乐、丰富多彩,但如果音量过大,也会给街坊邻里带来噪音。

再比如。

电脑进入家庭,可以使人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但长期进行人与计算机对话也会使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弱化。

正因为商品具备了多种功效,因而容易引起消费者多方面联想,并由此产生种种猜测和误会,引起冲动消费。

例如:营业员在推销商品时,如果只介绍商品的优点,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卖瓜的不说瓜苦”的误会;但如果过分强调商品的缺点,又会使消费者认为怠慢顾客,没有诚意。

尤其对穿着打扮很普通的消费者还会产生被轻视的感觉和“衣貌取人”的误会。

甚至形成“你越认为我买不起,我越要反复挑选”的冲动消费心理和行为。

2.激情引起的冲动人都有七情六欲,过度的悲伤、阴郁、愤怒,兴奋都可能使人情绪激动。

当人们的感情控制了理智时,就形成了冲动的心理和行为。

行为消费者,冲动消费心理的形成主要是由兴奋引起的。

消费者兴奋情绪的产生来自多方面。

(1)庆功的喜悦当人们工作有了成就,受到表彰时,在亲朋好友的赞许祝贺下,心情往往十分开朗。

如果此时作为消费者去逛商店,冲动消费心理的行为很容易产生。

(2)孩子的学业进步或成绩优异给家长带来的兴奋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希望,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使父母感到欣喜和安慰。

特别是当他们成绩优异或在中考、高考等关键时刻取得成功时,家长激动的心情丝毫不亚于孩子。

在这种时侯,他们带孩子购物时,冲动的情绪溢于言表,尽量慷慨地满足孩子们提出的购物要求。

(3)意外的惊喜带来的兴奋如海外的亲属久别重逢,分别多年的好友意外相见、贵重的物品失而复得、破灭的希望死灰复燃、久治不愈的病疼得到根治等等,都使人欣喜若狂。

此时,人们消费的欲望格外强烈,购物的冲动完全不掩饰。

(4)团聚的欢乐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常常需要团聚联络感情,团聚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无论是生日庆贺还是青年人的聚会,也不管是节日家人团聚还是朋友的聚会,都使人分外高兴。

怀着美好的心景去商场,购物的兴致格外高,随时都有可能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产生冲动消费心理和行为。

(5)恋爱、婚姻的喜庆恋爱、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恋人相聚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心中分外甜蜜。

为组建新的家庭,购物的冲动油然而生。

他们在目标消费之外,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随机消费。

(6)社会的狂热或他人欢乐的感染每一个消费者都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环境的氛围常常感染着、包围着他们,所以当环境充满欢乐气氛时,消费者自身情绪也热烈奔放。

3.兴趣、爱好引起的冲动兴趣、爱好是人们对事物感觉喜爱和偏好的情绪。

这种情绪影响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变化和消费行为的产生。

例如爱好足球运动的球迷,不仅对观看足球比赛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与足球有关的各种商品也会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如新颖的足球运动服装,足球鞋及为自己喜爱的球队在赛场上助威的各种吹奏器具,甚至纪念足球运动发展的邮票等都成了球迷消费的重点。

只要能过足球瘾,他们随时都会产生购物的冲动,只要有承受能力即使是花重金也在所不惜。

又如:女性消费者,特别是青年女性,不少人对时装感兴趣。

她们对时装的款式、花型、颜色、面料、质地给予特别的关注。

她们观看时装表演、参观时装展览,一旦发现有适合自己体型和气质的新式样时装,立刻产生购物的冲动。

响应,有时甚至引起一个消费群的兴趣。

4.猎奇引起的冲动客观世界变幻莫测,许多事物人们没见过或没听过.充满了神秘,往往引起人们极大的好奇。

就商品而言,也有许多新奇的东西是人们不了解、不认识的。

因此产生好奇消费心理是正常的现象。

在好奇心理驱动下,消费者随时可能形成冲动购物欲望和购物行为。

也有的消费者由于性格较活跃,生活中喜欢标新立异,他们除了具备一般好奇心理外,还养成了猎奇的癖好。

凡是他们认为奇特的商品,无论是式样、功能、造型墨是色彩,只要能满足其好奇心理,都会成为他们猎奇的对象。

这些人往往会成为新产品消费的带头人。

因此精明的企业经营者在开发产品,开拓市场时,都非常注意观察和分析这类消费者的心理表现,从而为企业铺设成功的路。

如:世界最负盛名的德波泰尔牌地毯是比利时德波泰尔公司的产品。

该公司经过60多年的精心经营,由一个家庭式小工厂发展成为一个跨国公司,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该公司重视市场调研,随时随地捕捉消费者的新奇需要,不断进行品种更新。

公司有25位设计师.设计的新款式之多,色彩之繁令人目不暇接。

5.价格波动引起的冲动价格是制约消费者购物欲望转化为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商品的涨价与降价常常引发消费者购物的冲动。

人们常说:“买涨不买落”,这是生意人对消费者购物心理的评价。

意思是说,商品涨价对消费者带来一定心理压力,耽心再不买还会再涨价;而商品降价,则使消费者容易形成“等一等,还会再落价”的心理。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每当听到某商品要涨价的风声时,市场上常会出现抢购风。

正因为价格在促使消费者形成冲动消费心理上有特殊作用,所以常被经营者作为心理经营术使用。

如美国有一家店名为“九十九”的商店,它是当地老幼皆知的商店。

该店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它的店名和定价艺术的高明。

该店所经营的各类商品定价从不用整数,均为“九十九”美分或“九十九”美元等。

因为“九十九”虽然与“一百”只相差“一”,但给人的印象却是不足一美元或不足一百美元,似乎价格要比定价为“一”美元的商品便宜多了。

6.名人效应引起的冲动人们往往仰慕社会名流。

其原因:一是敬重他们的人品或才气,二是借与知名人士的某种联系显示自己的地位、身份或财富。

这种动机反映在消费过程中就产生了名人效应,由此而引起的购物冲动时有发生。

如:现代书法家于右任,一次上街,见一家字画铺子里许多人在争购一幅条幅,他挤进去一看,条幅上写着:“小处不可随便”,装裱得很精致。

细一看正是他的字体。

这使他联想起两天前在他家围墙外发生的事情。

那天。

他外出归来,看见一人在围墙角解小便。

回家后便写了一张“不可随处小便”的大字条,贴在大门外墙上。

谁知第二天开门一看,字条不见了,他以为是夜间被风吹走了,于是又写一张贴上,可是,隔一天这宇条又不见了。

原来这字条却在这里派了用场,只是字的顺序被变动了。

由于他的名气,吸引不少消费者,纷纷欲购买条幅。

7.外界刺激引起的冲动每一个消费者都生活在一定的消费群体中,他人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消费者自身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当外界影响构成强烈刺激时,消费者会不自觉地被感染,从而产生冲动消费心态。

如近年来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许多人开始重视居室装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