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气发〔2013〕54号文[1]

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气发〔2013〕54号文[1]
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气发〔2013〕54号文[1]

中国气象局文件

气发〔2013〕54号

中国气象局

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

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推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是提高县级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和气象社会管理能力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基层气象现代化的基础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强化县级气象机构业务基础,转变县级气象机构工作职能,促进县级气象机构业务集中、功能优化、资源统筹,现就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

推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要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

—1—

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安全福祉等中心任务,坚持适应需求、集约高效、科技支撑、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先进、综合、稳定、实用、便捷、开放的技术路线,以提升基础业务能力为目标,以优化业务布局、调整业务分工、完善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发展综合气象业务、建设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改革气象业务体制、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为重点,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重复劳动,形成业务一体化、功能集约化、岗位多责化的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全面推进基层气象业务现代化,不断增强县级气象机构综合实力、气象创新活力和气象工作影响力。

与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同步,江苏、上海、北京、广东四省(市)气象局及重庆市、浙江省杭州和宁波市气象局现代化试点单位,各省(区、市)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以及有条件的地区要在2013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任务,其他地区要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任务。

二、大力发展县级综合气象业务

发展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就是要实现县级气象机构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气象观测和综合气象保障等各项业务综合化、集约化,国家、省、市、县业务布局、业务分工、业务流程科学化、规范化,县级气象机构业务功能、服务职能、管理职能综合配置,硬件软件建设、组织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统筹协调推进。

—2—

(一)公共气象服务业务。面向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开展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和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承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部门联动工作,开展气象灾情收集上报和气象灾害调查工作。协助上级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工作。应用或订正上级指导产品,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开展环境、交通、水文气象服务,因地制宜开展海洋、山洪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险、电力能源、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负责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实施工作,承担防雷减灾服务工作。做好当地重大社会活动、重大工程建设等的气象保障服务。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二)气象预警预报业务。加强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业务,开展有针对性的本地农用天气预报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在上级指导下,开展强对流天气和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基于上级指导产品,开展24小时内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和乡镇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的订正业务,开展环境气象预报预警的订正业务。

(三)气象观测业务。根据站类和布局,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开展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蒸发、辐射、地温等自动观测,开展日照、冻土、雪深、电线积冰等观测, 编发冰雹和

—3—

视程障碍重要天气报。基准站、基本站开展云高、云量、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观测,一般站开展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观测。农业气象观测站开展作物、森林、草原等气象观测、自然物候观测和土壤水分观测。各省(区、市)气象局可根据当地预报和服务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观测任务,开展应急气象观测。

(四)综合气象保障业务。开展辖区观测与信息网络、预报与服务、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等的各类设施的巡视和日常维护,因地制宜开展区域自动气象站和通用技术装备的社会化保障工作,做好相关探测设备的选址和建设工作。负责辖区内各类气象资料整编、归档和保存。

三、加快建设集约化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

按照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发展要求,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是统一部署在县级气象机构、集中各类软件和硬件及物理环境、以统一数据库和信息网络为支撑、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运行操作,统筹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气象预警预报业务系统、气象观测业务系统、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的集约化平台。

(一)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由省级建立统一框架的县级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具有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等产品生成以及中小河流洪水与山洪地质灾害等各类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功能。具有人工影响天气、防雷服务、信息发布、灾情收集和部门联动等功能。具有与地(市)级和省级实时信息共享与互动反馈等功能。具有上级指导服务产品同步—4—

显示、各类服务产品订正制作、各类用户对象互动应用、各类渠道快速有效发布等功能。

(二)预警预报系统。基于SWAN和MICAPS框架,集成SWAN产品应用,建立县级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具有对上级指导产品同步显示、观测资料实时显示和报警、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强对流天气和突发气象灾害临近预报预警,以及各类预警预报产品的订正制作等功能。具有与地(市)级和省级实时信息共享与互动反馈等功能。

(三)观测系统。集约优化地面观测场自动观测任务和设施,具备自动运行和远程监控功能。基于现有各类观测业务软硬件和数据资源,建立观测业务功能模块,具有地面观测、数据采集、运行监控、通信传输、质量控制和实景监控等功能。

(四)信息网络支撑系统。由国家级组织,建设县级局域网络支撑系统,为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系统提供网络资源、运行设备、实时监控和数据保障。建立规范统一、可靠高效、维护便捷的县级数据环境,实现与地(市)和省级相关系统的数据同步,支持县级综合观测业务、预警预报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的高效协同。

四、稳步推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

通过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调整省、地(市)、县三级业务分工,完善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流程,增强省、地(市)两级对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的支撑能力,提高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管理水平。

(一)调整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分工。县级气象机构依托综合

—5—

气象业务平台,承担面向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农业发展、经济运行和公众生产生活的气象保障服务任务,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实际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统一发布辖区内气象信息和灾害预警信息,组织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县级气象机构负责辖区内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部门联动机制建设。由省或地(市)级气象部门统一组织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县级气象机构重点强化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业务、强对流天气和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农用天气预报业务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业务。大力推进观测自动化,凡实现自动观测的业务取消人工并行观测。优化调整定量应用需求不突出、难以实现自动化的云和天气现象观测任务。取消可用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仪、天气雷达和气象卫星等观测资料替代的天气现象人工观测任务。调减基准站、基本站夜间人工观测时次。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传输频次,取消可用自动观测资料替代的编发报任务。取消自动观测资料逐小时质量监控业务。推进航空危险报业务自动观测和自动传输。引入信息员、志愿者参与辖区范围内灾害性天气现象的辅助观测。县级气象台可根据需要开展云高、云量、能见度和天气现象人工观测。

(二)加强省、地(市)对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的支撑。统筹建立针对县级各项业务的指导有力、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一体化业务流程。按照省级制作、地(市)级订正、县级应用的原则,省、地(市)两级负责为县级提供实时监测预警产品和短时临近、—6—

中短期、延伸期预报产品,定量降水估计和定量降水预报产品,图形化的灾害性天气落区预警预报产品,乡镇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产品,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预报服务产品,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产品,气候监测预测评价服务产品,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人工影响天气和防雷减灾服务产品,水文、交通、海洋、电力能源、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产品。负责指导县级开展气象灾害调查、风险普查、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工作。省、地(市)两级要分工负责各级各类观测设备、预报业务设备、气象服务设施和通信网络设备的维修、校准和计量检定等运行保障,各类观测资料的通信传输和质量监控,观测自动化能力建设和气象应急能力建设,建立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制度及其管理监督机制。

(三)改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管理。按照提能增效的要求建立完善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管理运行机制。中国气象局各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适应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需要的综合业务管理体制,加强统一规划和标准规范的制订,建立并执行县级新增气象业务服务任务技术论证和业务审批制度。各省(区、市)气象局要建立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各市(地)气象局要力争将预报准确率、为农服务“两个体系”、预警信息发布、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等重点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县级气象机构要建立综合气象业务运行日志制度。依法有效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制定并公开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流程、处置

—7—

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和气象预报服务周年方案。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确保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稳定运行和安全生产。

五、加大县级气象综合业务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科技和人才是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和人才队伍素质始终是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关键因素。

(一)提高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科技支撑能力。各省(区、市)气象局要加大对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系统的科技支撑,组织集中研发统一的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负责系统二次开发和升级改造,推广有价值的业务新技术和服务新产品,不断提高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科技含量。建立县级气象机构有效参与省级科研项目的机制,鼓励和支持县级气象机构业务服务人员面向本地需求、基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开发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建立省、市、县气象业务科技人才交流制度,帮助解决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发展技术难题。

(二)建设适应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统筹用好国家编制、地方编制、部门编制、编制外聘用等多种人才资源,按照一人多岗、一岗多责、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科学设置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岗位。各省(区、市)气象局要制定县级气象综合业务技术岗位设置和人员培训实施方案,加强县级专业气象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稳妥有序推进业务人员的转岗,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建设高素质的县—8—

级气象人才队伍。改革和完善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加强对综合气象业务技能的评比奖励。

六、确保县级气象综合业务改革发展有序推进

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难度大、任务重、要求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务必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省(区、市)气象局是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将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统筹规划、周密部署、稳妥实施,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各省(区、市)气象局要根据本意见制定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实施细则。

(二)制定配套政策。中国气象局各相关内设机构要建立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考核办法,制定县级气象综合业务、县级气象业务机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等配套政策措施。

(三)加大投入保障。统筹各项资金和工程项目,把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系统建设纳入相关在建和拟建重大工程项目,合理调整投资渠道,避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保障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综合测算确定气象业务定额,调整经费结构,确保综合气象业务高效稳定运转。

(四)加强督促检查。中国气象局将把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纳入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进行专项检查,纳入年度目

—9—

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各省(区、市)气象局要建立定期情况通报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将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进展情况和重要问题报告中国气象局。

附件:县级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方案

中国气象局

2013年6月14日—10—

附件

县级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方案

为深化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建立健全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制定本方案。

一、思路和目标

坚持观测自动化发展方向,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和现代气象业务需求,优化业务布局,调整人工观测任务,完善业务流程,改进观测手段,取消人工并行观测,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观测业务现代化水平,为建立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奠定基础。

到2015年,完成与预报服务需求和观测自动化不相适应的观测任务调整,形成以观测场设备自动化运行、气象台综合业务人员承担人工观测任务的业务布局,建立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相适应的业务平台、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

二、调整人工观测任务

(一)调整观测项目

基准站、基本站保留云高、云量观测,取消云状观测。一般站取消云的观测。云高、云量逐步实现自动观测。

保留能见度观测,逐步实现自动观测。

现行34种天气现象观测中,保留21种,取消13种(详见下表),逐步实现自动观测。综合利用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仪、

—11—

天气雷达和气象卫星等观测资料,获取雷暴、闪电、飑、龙卷等

基准站、基本站保留蒸发观测,逐步实现自动化。一般站取消蒸发观测。

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当地预报服务需求自行设置的观测任务,需向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职能司备案。

时间进度:2013年完成试点评估和业务调整工作;2014年按新业务规定运行。

责任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探测中心。

(二)调整观测时次

基准站、基本站的云和能见度人工定时观测调整为每日5次(08、11、14、17、20时),天气现象保持08时~20时连续观测。观测自动化实现后,开展连续观测。

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资料传输频次由每小时1次—12—

提高至每5分钟1次。

取消地面20时自动和人工对比观测。

时间进度:2013年完成人工观测时次调整;2014年完成自动观测资料传输频次调整。

责任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信息中心、探测中心。

(三)调整重要天气报、气象旬(月)报和气候月报

分析利用每5分钟1次传输的观测资料信息,取消大风、降水、雨凇、积雪等重要天气报,保留冰雹、雷暴、龙卷和视程障碍现象(雾、霾、浮尘、沙尘暴)重要天气报。

取消地面气象观测站气象旬(月)报、地面气候月报业务,参与国际交换的地面气候月报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统一编发。

时间进度:2013年完成气象旬(月)报调整;2014年完成重要天气报和地面气候月报业务调整。

责任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信息中心,探测中心。

三、调整观测业务布局

因地制宜,开展业务布局调整,保留现有地面观测场自动观测任务,由气象台综合业务人员承担相关人工观测以及相应的数据质量控制、运行监控、日常维护、观测产品制作等任务。

时间进度:2013年底前,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单位和各省(区、市)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以及有条件的地区(以下简称试点单位)完成调整;2015年全面完成。

责任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探测中心。

—13—

四、完善观测业务功能和流程

统一标准、统一格式,在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设计框架下,基于现有各类观测业务软硬件资源,建立观测业务平台,具备地面观测、运行监控、通信传输、质量控制、实景监控等功能。

统筹地面气象观测与其它业务环节,建立综合业务流程。完善观测规范,建立与综合业务相适应的考核标准和管理制度。

时间进度:2013年底前,试点单位完成业务功能模块建设,建立综合业务工作流程;2015年全面完成。

责任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信息中心、探测中心。

五、推进航危报业务改革

省级和国家级信息中心统一收集航危报,向同级民航、军队部门集中传输。

航危报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逐步调整到与观测业务改革要求相一致。

通过向军队、民航共享气象卫星、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雷电等观测资料和预报服务产品,逐步替代航危报业务。

时间进度:2013年调减航危报时次和内容,与外部门合作开展报文自动化传输;2014年增加产品共享,观测资料和预报产品替代航危报业务。

责任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信息中心、探测中心。

六、增强观测能力

建立气象信息员、志愿者辅助观测机制,增强本地区更大范—14—

围灾害性天气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能力。

加大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等工程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新型自动气象站、固态降水、雪深、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观测仪器以及综合观测业务平台。

时间进度:2013年试点单位建立辅助观测机制;2015年基本完成观测自动化能力建设,全面建立辅助观测机制。

责任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信息中心、探测中心。

—15—

— 16 —

24:00 00:00 时间轴

08:40-09:10

10:45

11:10 13:45

14:10 16:45

17:10 19:45

20:30 07:35-08:00

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 ● 完成云、能、天等人工观测

附图1

过渡期间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流程

— 17 —

24:00 00:00

09:00

10:30 16:00

16:30 时间轴

附图2

观测自动化后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流程

附表1

地面气象观测任务一览表

闪电、极光、大风、飑、龙卷、尘卷风、冰针、积雪、结冰。21种天气现象:雨、阵雨、毛毛雨、雪、阵雪、雨夹雪、阵性雨夹雪、冰雹,露、霜、雾凇、雨凇、雾、轻雾、霾、沙尘暴、扬沙、浮尘、大风、积雪、结冰。

2.每日8次观测时间:20、23、02、05、08、11、14、17时;每日5次观测时间:08、11、14、17、20时;夜间4次观测时间:20、23、02、05时;每日3次观测时间:20、08、14时。

—18—

附表2

县级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时间进度表

—19—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

2013年6月14日印发

—20—

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能竞赛题及答案要点

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能竞赛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观测。 2、每次观测雪深需要作()次测量,以厘米为单位,取整,小数四舍五入。记入观测薄相应栏中,并求其平均值。 3、自动站供电不正常,首先应检查()。 4、根据2014年1月1日地面气象观测调整相关技术规定,非结冰期,所有降水记录原则上以翻斗式为准,()或()作为备份,无自动观测设备备份的站,保留人工观测。 5、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在日出方向和日落方向内(此范围不受控制区限制),障碍物遮挡仰角不大于()。 6、人工器测日照采用真太阳时,()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其余观测项目均采用北京时。 7、重要天气报保留大风、雷暴、龙卷、冰雹和视程障碍现象的编发,雷暴,龙卷出现时,记录在(),作为编发依据。 8、白天正点记录出现异常时,定时观测时次的记录应立即进行处理,其它正点时次的记录应在()完成修改、上传。夜间正点记录出现异常时,应在当日()前完成修改、上传。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1.为确保信号传送质量,终端微机与新型自动气象站主采集器间的线缆长度应保持在()米以内。() A:100 B:200 C:300 D:400 2、根据《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规定,禁止在国家基

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周边()米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 A:50 B:100 C:500 D:200 3.以下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是()。() A:霜降B:寒露C:小满D:春分 4. DZZ4型自动气象站采集器的电源电压应当在()。() A:DC9V~15 V B:DC12V~15 V C:DC9V~18 V D:DC12V~18 V 5.以下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的项目是:()。() A:冻土B:电线积冰C:地面状态D:雪压 6. MOI所用数据的来源是SMO软件形成的()文件。() A、采集 B、设备 C、订正 D、质控 7、新型自动气象站直接写入外存储卡的实时数据文件不包括()。 A、常规分钟数据文件 B、辐射分钟数据文件 C、常规小时数据文件 D、状态信息文件 8、露点完全由空气的()决定。() A、水汽压 B、温度 C、湿度 D、霜点 9、SMO软件的配置文件存放在()文件夹下。() A、bin B、dataset C、metadata D、plugin 10、根据《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规定,值班室

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能竞赛题及答案讲课稿

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能竞赛题及答案

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能竞赛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观测。 2、每次观测雪深需要作()次测量,以厘米为单位,取整,小数四舍五入。记入观测薄相应栏中,并求其平均值。 3、自动站供电不正常,首先应检查()。 4、根据2014年1月1日地面气象观测调整相关技术规定,非结冰期,所有降水记录原则上以翻斗式为准,()或()作为备份,无自动观测设备备份的站,保留人工观测。 5、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在日出方向和日落方向内(此范围不受控制区限制),障碍物遮挡仰角不大于()。 6、人工器测日照采用真太阳时,()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其余观测项目均采用北京时。 7、重要天气报保留大风、雷暴、龙卷、冰雹和视程障碍现象的编发,雷暴,龙卷出现时,记录在(),作为编发依据。 8、白天正点记录出现异常时,定时观测时次的记录应立即进行处理,其它正点时次的记录应在()完成修改、上传。夜间正点记录出现异常时,应在当日()前完成修改、上传。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1.为确保信号传送质量,终端微机与新型自动气象站主采集器间的线缆长度应保持在()米以内。() A:100 B:200 C:300 D:400 2、根据《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规定,禁止在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周边()米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 A:50 B:100 C:500 D:200 3.以下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是()。() A:霜降 B:寒露 C:小满 D:春分 4. DZZ4型自动气象站采集器的电源电压应当在()。() A:DC9V~15 V B:DC12V~15 V C:DC9V~18 V D:DC12V~18 V 5.以下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的项目是:()。() A:冻土 B:电线积冰 C:地面状态 D:雪压 6. MOI所用数据的来源是SMO软件形成的()文件。() A、采集 B、设备 C、订正 D、质控 7、新型自动气象站直接写入外存储卡的实时数据文件不包括()。 A、常规分钟数据文件 B、辐射分钟数据文件 C、常规小时数据文件 D、状态信息文件

综合气象业务基础理论试卷原始

2016年第二届全疆气象行业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能竞赛综合气象业务基础理论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小题0.5分,满分40分) (防灾减灾与公共气象服务) 1.《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降雪、发生情况,加强电力、通信线路的巡查。( C )A:结冰 B:积冰 C:冰冻 D:冻雨 2.《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规定,传播虚假的或者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灾害性天气信息和气象灾害灾情的,由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D )A: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C:公安机关 D: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 3.《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规定,气象灾害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应由 组织实施。( B )A:国家民政部 B:国家减灾委 C:国家应急办 D:国家发展改革委 E:国务院 4.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指出,当发生沙尘暴灾害时,部门启动《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 A )A:林业 B:交通运输 C:农业 D:气象 5.《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规定,灾情核定由各级会同有关部门开展。( A )A:民政部门 B:人民政府 C:应急指挥机构 D:气象部门 E:发展改革委 6.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规定,预计未来48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气温明显下降并伴有5级及以上大风,最低气温降至4摄氏度以下,应当发布寒潮色预警。( C ) A:红 B:橙 C:黄 D:蓝 7.《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中提到,当发生中型及以上气象灾害时,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立即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 B )A:县级 B:地市级 C:省级 D:国务院

气象局信息化建设方案

国家气象中心信息化全面升级 今年的天气就好像是小孩的脸一样说风就是雨,上午还是骄阳似火,到了下午就阴云密布狂风暴雨。北京人也许还在对那场不期而至的大暴雨心有余悸,它给这座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巨额的损失,更是深深的创伤,人们不禁要问:城市运转怎么停滞了,城市的应急预案哪去了?国家气象中心信息技术支持中心副主任赵西峰表示:在灾害天气的城市预警和应急系统中,天气预报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因气象预报的落后会带来城市应急反应速度的滞后。 各部门协同应对 “在遇到突发天气的预警时仅仅靠预报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城市的各个部门协同作战。我们与相关的部委都有专线的连接,可以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送。对于这一段时间的降雨,我们已经向防汛、市政、排水、园林等各部门和单位发出了预警。”赵西峰说:“同时,在发生恶劣天气时还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手段第一时间告知老百姓。此外,山东已经建成了手机短信平台,通过移动、联通、小灵通等方式,向市民提前发送气象警报。” 赵西峰说:“天气预报不仅是老百姓日常出行的…风向标?,同时更是中央机构决策的重要依据,比如根据降雨量的分布情况,中央会作出对主要河流和水库是否分洪放水的决策。而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直接关系到有序的应急工作。” 从来都嫌计算机慢 气象预报的反应速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已经迫在眉睫。如何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呢?赵西峰介绍:传统的天气预报方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预报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客观不定量的缺点,而数值天气预报的出现和发展使预报员多了一个客观的依据,数值预报再加上预报员的经验,形成了我们每天都要听的天气预报。 高性能计算的出现,为预报员提供了准确的数值天气预报。赵西峰说:“我们做预报工作的人从来都嫌计算机慢。我们将采集的温、压、湿、风等气象要素数据与时间、地点、高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输入到高性能计算机进行相应的方程式计算就能得出下一个时刻的气象发展状况。庞大的计算量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度的基础,同时也是困扰气象人员的难题。”

气象科技服务管理的暂行办法

气象科技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技服务的规范管理,推动气象科技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结合气象科技服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气象部门从事气象科技服务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科技服务,是指利用气象业务服务产品、科研成果和资产等国有资源,在确保公益性气象服务的前提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依照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开展的以气象信息服务为主的各类气象服务。 第三条气象科技服务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托公共气象服务、充分发挥气象服务更大效益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四条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依托基本气象业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改革、转变发展观念,突出创新、提高科技内涵,明确目标、完善发展机制,集约协作、优化资源配置,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效益,充分发挥气象科技服务在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保障作用。 第五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业企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以及国家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气象科技服务运行管理机制,逐步形成“界面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监督有效、效益显著”的气象科技服务管理体系。

第六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气象科技服务纳入本级气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对气象基本业务、气象科研和气象科技服务的统筹安排和协调发展。开展气象科技服务必须严格遵守中国气象局的有关气象业务规定和规范。 第七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政策法规、人事、计财、国有资产、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应当按照“分级管理、有效监督”的原则和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对气象科技服务实施组织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运行管理 第八条各级气象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科技服务的特点,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事业单位、企业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建立健全相应的气象科技服务运行管理模式。 禁止以个人承包、职工内部参股分红等形式开展气象科技服务。 第九条各级气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支持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对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加强气象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气象科技服务系统建设,提升气象科技服务的技术能力和装备水平。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能够产生明显社会经济效益的气象科技服务的支持。积极探索与社会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合作,争取对气象科技服务技术和产品研发的经费支持和投入。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对于气象科技服务的收益,应当按照一定的比例提留给从事气象科技服务的单位作为发展资金,主要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不断丰富和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科技内涵和服务水平。 第十条各级气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气象科技服务的科技创新机制。倡导和鼓励从事气象科技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发展。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气象科技服务技术和产品研发纳入气象科研计划,形成气

气象预警多媒体信息发布及显示系统解决方案

气象预警多媒体信息发布及显示系统 解决方案

目录 1.项目建设背景 (4) 2.项目建设目标 (4) 2.1安装场合 (6) 2.2项目建设目标 (6) 2.3系统功能分析 (6) 3.气象预警多媒体信息发布及显示系统设计方案 (8) 3.1系统简介 (8) 3.2系统设计原则 (9) 3.3系统架构 (11) 3.4系统网络传输设计 (12) 4.4.1基于局域网(LAN/WLAN)和专线(DDN/VPN)的网络平台 (12) 4.4.2基于3G/GPRS无线网络的监控 (14) 3.5系统安全性设计 (15) 4.5.2发布播放终端安全设计 (18) 4.6系统扩展性设计 (19) 5气象预警多媒体信息发布及显示联动系统管理软件 (21) 5.1软件架构 (21) 5.2素材管理 (22) 5.3节目单管理 (23) 5.4计划任务管理 (24) 5.5播放器管理 (25) 5.6群组管理 (26)

5.7用户及权限管理 (27) 5.8统计分析 (28) 5.9系统优势及特点 (28) 6气象预警多媒体终端 (29) 6.1 独立式播放器 (29) 6.2 一体式播放器 (31) 7系统配置清单 (33)

1.项目建设背景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和重大危机,“9·11”事件、非典、禽流感、印度洋地震海啸,以及近几年以来国内各地发生的雪灾、地震,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必须加强重大危机的应急处置和应急联动能力能力。 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严重;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安全生产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社会问题突现,这些问题需要重视,可以说,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等文件,参考了在其他行业所实施的数字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了应急联动系统的需求,设计了用于气象行业的气象预警多媒体信息发布与显示联动系统,定义了系统业务流程、构架以及功能,是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符合国情的、高效实用的建设方案。 针对突发气象灾害的及时响应及应急联动处置,气象预警多媒体信息发布及显示联动系统以无线网络(WiFi/GPRS/3G/4G)为传输载体,提供在突发灾害气象应急状态下多媒体(视频、图片、文字、语音)信息发布及应急联动功能。在日常应用中,可以与气象预告系统数据对接,实时播放气象预告、卫星云图,或者应急处置、公益宣传等多媒体信息。 气象预警多媒体信息发布及显示联动系统充分考虑了应急的特点、目前网络的现状、在采用无线网络作为载体和利用先进技术解决集成问题的同时,所选用的方案及设备均是经过实际验证的符合国家应用标准的产品,满足应急技术保障的连续性和不间断性要求,是一个实用可靠的解决方案。 对客户而言,将提供“交钥匙”一站式集成模式、富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规避大型复杂项目的集成风险及实施风险,帮助客户提高效率,使客户更好地专注于核心业务。 2.项目建设目标

市气象局业务技能竞赛题

乌兰察布市旗县级综合业务竞赛题(A1) 竞赛工种:县级综合气象业务 竞赛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 一、单选100道题每道题0.4分共40分 1.《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以上。 A.60% B.70% C.80% D.65% 2.《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主要任务中指出,到2020年,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以上。 A.90% B.85% C.95% D .80% 3.《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指出,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此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A.森林草原火灾 B.地震 C.生化灾害 D.公共安全灾害 4.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由()气象主管机构规定。 A.省级 B.市级 C.国务院 D.县级 5.《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中对气象灾害类别进行了划分,请指出那个常见灾害不属于“低温冷害”气象灾害类型。 A.夏季低温 B.寒露风 C.倒春寒 D.雨凇 6.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规定,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设为Ⅳ级、Ⅲ级、Ⅱ级、Ⅰ级四个级别,其中()级为最高级别。 A.Ⅳ级 B.Ⅲ级 C.Ⅱ级 D.Ⅰ级 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要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为重点。 A.准确性 B.及时性 C.普遍性 D.有效性 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加强海上、青藏高原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 A.乡村 B.城镇 C.农村 D.城市 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县、乡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医院、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专人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重点健全向基层社区传递机制,形成()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A.省—地—县 B.县—乡—村—户 C.县—社区—乡 D.县—乡—村 1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要求,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有限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 A.接收终端 B.发布平台 C.发布流程 D.传播机制 1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要求,重点加强()预警信息接受终端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有限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 A..牧区偏远地区 B.山区偏远地区 C.渔区偏远地区 D.农村偏远地区 12.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要求,示范县应具有至少()块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田块,示范田块资源条件和生态条件具有()。 A.一,代表性 B.二,代表性 C.一,稳定性 D.二,可持续性 13.《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要求,示范县应开展“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与()以上重点服务对象建立“直通式”联系,能将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信息及时传递给重点服务对象,并通过气象信息站、信息员等将农业气象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信息村屯覆盖率达90%以上。 A.85% B. 90% C. 95% D. 80% 14.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中要求,示范田块所在地交通便利,通讯正常、稳定。土地面积()亩以上,应在示范田路旁建立电子显示屏()个,显示气象服务信息。 A.30,2 B.30,1 C.25,1 D.25,2 15.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细则》中要求,从事水稻气象服务的专业人员不少于()人。 A.1 B.2 C.3 D.4 16.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细则》中要求,自动观测稻田气温、湿度:在水稻冠层、中部和底部设置3层,观测高度分别为()cm。 A.25,60,150 B.25,50,100 C.30,60,120 D.30,50,150 17.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细则》中指出,水稻发育期分为以下()方面。 A.移栽、返青、分蘖、抽穗、成熟、乳熟 B.移栽、分蘖、返青、乳熟、抽穗、成熟 C.移栽、返青、分蘖、抽穗、乳熟、成熟 D.移栽、分蘖、返青、抽穗、乳熟、成熟 18.《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标准(试行)》中规定,乡镇制定、修订、完善当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分灾种应急预案,并在()气象主管部门备案。 A.县级 B.县级以上 C.市级 D.省级 19. 《“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中,创建目标是从2013年起,用()年的时间,以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实施县为主,按照相应的创建标准,在粮食主产区、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重点区遴选出()个左右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在农村气象灾害易发区遴选出()个左右的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 A.2-3,200,1000 B.2-4,100,1000 C.2-3,100,1000 D.2-4,200,1000 20. 《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规范》中规定,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分为()级。 A.国家、省、地市三级 B.国家、省、地市、县、乡五级 C.国家、省、地市、县四级 D.国家、省二级 21. 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规范》中规定,开展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的主要时段为()月。 A.5-8 B.6-9 C.5-9 D.6-10 22. 接上题,在该时段内,()级气象部门在制作精细化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产品时,均要对气象风险预警等级进行分析,并开展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其他时段内,可根据服务需要,适时开展此项业务。 A.国家、省、地市三级 B.省、地市、县三级 C.国家、省、地市、县四级 D.省、地市二级 23. 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规范》中规定,当预报有()级以上等级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时,公共服务中心、气象中心面向国家级决策部门开展气象风险预警

关于做好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做好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8-10-24T10:59:38.527Z 来源:《科技研究》2018年8期作者:钟志伟 [导读] 并给出了几点提升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水平的措施,以供同行进行参考。 (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气象局四川甘孜 627300)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开展实际,对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给出了几点提升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水平的措施,以供同行进行参考。 关键词: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问题;措施 引言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作为气象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为气象台站开展气象预测预报、公共气象服务、气象观测工作等业务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石渠县隶属四川省甘孜州,草地面积约占90%,有“四川省第一畜牧业大县”之称。石渠县境内平均海拔4200多米,辖区面积25191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属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气温低,日照长,昼夜温差大,由于深居内陆和地形的大幅度抬升,气候的水平地带性为垂直地带性所代替,具有典型的季风高原型气候特点,且因幅员广大、地形多样,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气候类型,温度和降水分布很不均匀,可谓“十里不同天”。最低气温达到-37.8℃,全年平均气温-0.9℃,年降水量564.7毫米,无绝对无霜期。空气中含氧量仅为内陆地区的60%。石渠县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暴风雪、雷电、干旱、冰雹、寒潮等,这些气象灾害给当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自石渠县开展综合气象业务工作以来,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及气象防灾减灾等各项气象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因为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特征,业务质量受各类因素的影响较大,时常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作为县级气象部门,应高度重视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同时应该根据业务经验,探索提升综合气象业务工作水平的措施,进一步促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的高效、顺利开展。 1.县级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现状 近年来,石渠县气象局紧紧围绕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综合观测系统建设以及测报技术保障体系等重点工作,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理效能进一步增强,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能力逐步提升。目前石渠县建立了1个自动无人气象站,2个区域自动站以及4个雨量站,有的乡镇中建设了气象服务站试点,建立了气象信息员和农牧民联系方式数据库。虽说石渠县各方面条件还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气象部门,但是中国气象局近年来的政策支持对全国气象部门帮助都很大,对我们石渠县也不例外。在硬件方面改善了气象观测和预报设备,提高了观测和预报的准确度。 2.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综合气象业务工作制度不够完善 根据县级气象部门综合气象业务工作开展实际,还存在工作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无论是业务人员的考核制度,亦或是气象观测业务一体化中的要求,还难以对业务人员的工作情况实行有效管理以及约束。还有一些业务人员在业务中存在得过且过的不负责的消极散漫态度,难以增强综合气象业务工作效率。采取可行性方式对综合气象业务工作制度进行逐步完善,是当前县级气象部门综合气象业务工作中迫切应该解决的关键问题,应尽早处理,以确保综合气象业务的顺利开展。 2.2综合气象观测还有盲区存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其对于气象服务的要求也日益高标准化,要求气象服务愈来愈精细化、专业化,而这就必须应该确保综合气象观测具备多要素、密度大以及观测数据精准度更高、更有效。现阶段,由于资金、人力、技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石渠县观测站网密度还较小,并且布局规范性还不够,致使气象观测还有盲区存在,例如有些公路、村镇监测网还比较缺乏,还没有办法完全融入当前气象业务现代化迅猛发展的步伐。 2.3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为了提升综合气象业务工作水平,除了需借助于现代化精密先进的观测设备之外,还应该不断增强观测人员的业务能力。现阶段,我国在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对于优秀的专业人才还特别缺乏,特别是县级气象部门,因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许多观测岗位的业务人员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观测人员的专业认知以及操作水平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观测业务中,同我国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改革以及发展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基层岗位编制、专业培训不到位的影响,县级专业气象人才队伍培养方面普遍较差,阻碍了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的高效开展。 3.县级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对策 3.1建立健全综合气象业务工作制度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确保综合气象业务有序开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县级气象部门应不断建立健全综合气象业务工作制度,同时要求业务人员严格执行。一是应该遵守气象台站交接班制度,在交接之前认真检查观测仪器设备,确保观测仪器的完好性,还应做好本班次以及上班次工作事项;值班期间应保持思想高度集中,严密监测气象变化情况,还应认真校对观测以及发报数据等内容。假如在观测业务工作中遭遇突发天气或者恶劣天气现象,应保持冷静,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应对。此外,还应完善业务考核制度,考核对象主要针对业务人员,考核内容涉及到综合气象观测设备运行保障质量、气象观测资料的传输质量以及数据质量还有业务人员的值班质量等部分,通过考核制度的建立,便于业务管理人员对观测工作进度和气象观测业务中的问题及时掌控,并及时有效解决,尽可能降低综合气象观测工作中的错情率,提升气象观测业务质量。 3.2注重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的完善 石渠县气象局应该依据上级气象部门综合气象系统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要求,并按照当地独特的气候环境,对本地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系统不断进行完善,进一步拓宽综合观测站网的覆盖面,增强县级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能力。在观测站网布设中,应该将气象灾害频发、高发地带当做监测重点,高度关注局部区域的气候变化状况,提高气象观测以及气象服务水平。

北京市气象局科学技术工作奖励办法

北京市气象局科学技术工作奖励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奖励在首都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充分调动气象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气象科技的创新能力、推进气象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结合我局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奖励办法。 第二条科学技术工作奖贯彻尊重知识、人才的方针,鼓励自主创新、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第三条北京市气象局科技主管部门负责气象科学技术工作奖励评审的组织工作。 第四条北京市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气象科学技术工作奖励的评审工作。 第五条北京市气象局设立气象科学技术工作奖励专用资金每年3万元。 第六条气象科技工作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二章奖励设置及评审标准 第七条科学技术贡献奖(个人)、气象科研开发奖(集体)(一)科学技术贡献奖

气象科学技术贡献奖是北京市气象局科学技术工作的最高奖项,授予在气象科学技术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气象科学技术工作者。候选人应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较高深的学术理论水平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作为前6名主要完成者获2项以上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 2、作为前3名主要完成者获3项以上通过省部级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 3、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或在核心学术刊物上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发表5篇以上学术论文; 4、完成3项以上、局级以上课题(含局内课题)的成果转化工作,并形成气象业务能力,取得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气象科研开发奖(集体:课题组、技术开发小组等为单位): 气象科研开发奖的候选集体应在科研、业务服务和管理工作中,针对气象业务的关键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对提高我局气象现代化水平有较大的贡献。圆满完成所承担课题的全部研究工作,通过有关部门及专家的验收、鉴定并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技术创新突出,解决了本部门发展中的难点、关键问题,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完成成果转化、在业务、服务中推广应用,经过证明提

CIMISS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应用分析

CIMISS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8-07-02T16:23:31.04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4期作者:曾清川 [导读]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CIMISS综合气象业务平台系统框架以及各个功能模块,并且对基于CIMISS数据环境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总结概括了CIMISS统一服务接口的服务功能以及调用方法,接着针对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接入之后的应用效果进行测试,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CIMISS综合气象业务平台系统框架以及各个功能模块,并且对基于CIMISS数据环境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总结概括了CIMISS统一服务接口的服务功能以及调用方法,接着针对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接入之后的应用效果进行测试,通过测试说明基于 CIMISS接口符合业务平台的要求,最后对CIMISS在气象业务中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CIMISS;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接口;应用 引言 CIMISS气象信息共享业务系统主要构建了气象数据标准化框架,规范了各种数据命名格式及算法,确定国家和省级一致的气象数据存储结构和数据服务接口,实现国家和省级数据同步和实时历史数据综合管理。在各级气象部门的预报和服务工作中,CIMISS的应用效果日益凸显。支持气象核心业务系统标准和统一气象数据生态系统初步构成,气象业务发展进入更加生态及更加有序全新阶段。 CIMISS由一个国家中心和31个省级中心共同组成。全部中心都由国家气象服务网络连接成一个物理分布的、逻辑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较好处理了一直以来困扰业务系统的数据支持环境分离建设、数据重复存储及国家与省气象部门和各种业务系统不一致数据,数据权威性不能得到保证的各项问题。CIMISS业务化是气象信息化重要、核心基础性工作之一。目前,全国已有78个业务应用系统与CIMISS实现对接,包括浙江省气象综合业务网、湖北省长江流域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湖南省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和重庆市气象综合业务内网等CIMISS作为核心基础数据支撑平台,提供了各种实时和历史数据在线存储服务。 与以往国家数据存储系统相比,CIMISS可将数据录入时间缩减20%,数据访问效率提升2-5倍。现阶段,我国各级气象部门正在全力推进CIMISS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建设,同省级CIMISS对接,以实现气象业务流程简约性、扁平化、高效性。 1平台设计 1.1整体设计 平台整体架构主要以MICAPS4.0的MICAPS 为基础,采取B/S与C/S混合架构以及嵌入式开发方式,并且充分借助于Web地理信息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和接口等及时,涵盖综合气象观测、综合业务管理、公共气象服务及气象预警预报等模块,能够促使测报业务系统集约化,预警预报系统流程化以及气象服务个性化与信息传播及时性,该平台为县级气象业务服务给予全方位支撑平台,有效解决基层气象部门测报、预报以及服务系统连接不紧密问题,此类框架优点主要如下所述。 ①以省级CIMISS数据环境为基础,可实现唯一权威数据源,更有利于处理数据一致性问题。 ②利用WEB进行访问,使得平台界面展现更为直观,能够在广域网、局域网以及远程应用。 ③市、县两级实现零维护,软、硬件以及数据源均通过省级机构统一运行和维护, 1.2业务框架 主要借助CIMISS、省级共享服务器、LWFD和数据推送补充平台,将县级综合气象服务平台当作载体,对省、市、县业务流程充分整合,构建数据基础,有效处理好基层资料调阅不够顺畅问题,构成扁平化省、市、县三级一体化业务系统,数据业务框架如图1所示。 图 1 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框架图 2 CIMISS接口应用 2.1接口服务功能 对于气象应用系统,数据统一访问接口给予各种类型服务途径,涵盖Web 服务与REST 服务、客户端调用服务及脚本服务。其中,Web 与REST 服务支持全部平台及语言调用,侧重于前台交互应用,且给予方便、快捷编程服务。客户端调用大都针对大数据量取得,实现数据传输及时性,对主流操作系统支持,涉及Windows 32/64bit、Linux 32/64bit、HP-UX等,给予各类语言客户端开发包,涵盖C#、Fortran、Java、Python、C/C++以及PHP等;脚本调用大都为科研人员等非编程人员服务,不用编程便能获悉数据。返回格式涉及到、序列化字符串、内存对象、数据文件及GIS数据格式等。其中序列化字符串可在数据快速解析及前端显示中广泛应用;内存对象与数据文件,仅在客户端开发包内给予,对于大数据量计算及获悉适用;GIS数据格式可较好在GIS 叠加显示分析中应用。 2.2接口应用概况 县级综合气象服务平台凭借一致API接口与省CIMISS系统对接,为各县级气象台站工作人员提供涵盖国家自动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雷达产品、卫星云图及土壤水分站等资料,同时实现历史数据统计分析。 2.3响应测试 为CIMISS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应用效果,需对CIMISS 开展一次系统响应时间测试。测试环境采取1台台式计算机,Win2012、四核 2.0G/4GB/1TB以及网络环境为内部局域网,1000Mbps。模拟一百名用户对CIMISS 系统进行并发访问,对全省自动站(国家站和区域站)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落实《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贯彻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观测自动化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建立与现代气象业务相适应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体制,提高观测质量效益,制定本方案。 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面临的形势 (一)业务的现状和问题 全国现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419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14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684个,国家一般气象站1592个(以下分别简称为“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自1999年自动气象站开始投入业务运行以来,至2009年所有台站均建设了自动气象站,实现了基本气象要素的高时间分辨率自动观测,有力地支撑了气象业务和服务发展。但与此同时,各类台站其它观测要素仍采用人工观测方式,采用传统方式编发各种气象电报、编制地面观测记录月报表和年报表(详见附表1)。从而导致自动观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不仅不能提高台站工作效率,而且额外增加了不应有的工作量,现行观测业务与气象业务现代化发展方向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是地面观测自动化整体水平不高。云、能见度、天气 - 1 -

现象等要素没有实现自动观测,14种预警信号中有9种需要人工提供观测信息,由于人工观测资料频次低、主观性强,导致资料可用性难以提高,部分资料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二是地面观测业务流程亟待完善。目前地面观测数据采集、传输和分发共享环节较多,质量控制、运行监控环节尚未健全,业务流程交叉,业务平台不统一,基层台站运行保障能力薄弱,导致观测资料质量难以保证,也影响了资料效果。 三是地面观测运行模式亟待优化调整。现有地面观测业务分工布局是基于当时人工观测方式布局的,实现自动气象观测后,虽然获取观测数据的时空密度大幅度提高,但业务运行规定和运行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导致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人工编发报和数据文件传输长期并存,观测人员工作繁重,生产力难以解放,且自动观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推进观测自动化,优化业务分工布局,完善业务流程,健全业务规章制度。 (二)改革的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通过组建创新团队,集中各类资源,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积极性,以业务和服务需求为导向,围绕业务化目标,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地面观测自动化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包括: 一是完成了地面观测自动化需求分析,明确了技术路线。采取多种形式,调研了各级业务应用部门对云能天观测- 2 -

北京市气象局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办事指南

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办事指南 附表1: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申报表 附表2: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申请书 附表3:防雷装置竣工验收申请书 附表:北京市“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或者系留气球活动审批”行政许可办理地点及联系方式表 行政许可事项名称1:防雷装置设计审核 法定实施主体:北京市气象主管机构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 行政许可依据: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令570号)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412号)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24号) 《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中国气象局令第21号) 《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25号) 《北京市防御雷电灾害若干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02号) 行政收费依据:本项许可不收费 行政许可审查总时限:20个工作日 办理机构:北京市气象主管机构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 办理地址、电话:见附表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2:00,下午1:3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行政许可程序:

一、申请 (一)申请设计审核的范围 下列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的防雷装置应当经过设计审核: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 2、油库、气库、加油加气站、液化天然气、油(气)管道站场、阀室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及设施; 3、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广播电视、医疗卫生、金融证券、文化教育、不可移动文物、体育、旅游、游乐场所等社会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以及各类电子信息系统; 4、按照有关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其他场所和设施。 (二)申请方式 书面申请材料和电子文档。 (三)申请材料 建设单位应当向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申请,填写《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申报表》(附表1),并提交以下材料: 1、《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申请书》(附表2); 2、设计单位和人员的资质证和资格证书的复印件; 3、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认可的防雷专业技术机构出具的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报告。 注:以下材料由受理机构向防雷专业技术机构直接调取,申请单位不再提交: 1、防雷装置施工图设计说明书、施工图设计图纸及相关资料和电子文档; 2、设计中所采用的防雷产品测试报告的复印件。(在产品备案时已经向市气象局提交测试报告电子版的产品可以只提交测试报告封面页,查询是否已经提交测试报告电子版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506843394.html,/XuKe/ChanPinBeiAn/ChanPinBeiAnChaXun.aspx) (四)提示与强调 1、申请单位应如实填写申请材料,并对全部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审核同意的,不得交付施工。 二、受理 (一)受理条件

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气发〔2013〕54号文[1]

中国气象局文件 气发〔2013〕54号 中国气象局 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 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推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是提高县级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和气象社会管理能力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基层气象现代化的基础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强化县级气象机构业务基础,转变县级气象机构工作职能,促进县级气象机构业务集中、功能优化、资源统筹,现就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 推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要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 —1—

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安全福祉等中心任务,坚持适应需求、集约高效、科技支撑、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先进、综合、稳定、实用、便捷、开放的技术路线,以提升基础业务能力为目标,以优化业务布局、调整业务分工、完善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发展综合气象业务、建设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改革气象业务体制、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为重点,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重复劳动,形成业务一体化、功能集约化、岗位多责化的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全面推进基层气象业务现代化,不断增强县级气象机构综合实力、气象创新活力和气象工作影响力。 与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同步,江苏、上海、北京、广东四省(市)气象局及重庆市、浙江省杭州和宁波市气象局现代化试点单位,各省(区、市)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以及有条件的地区要在2013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任务,其他地区要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任务。 二、大力发展县级综合气象业务 发展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就是要实现县级气象机构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气象观测和综合气象保障等各项业务综合化、集约化,国家、省、市、县业务布局、业务分工、业务流程科学化、规范化,县级气象机构业务功能、服务职能、管理职能综合配置,硬件软件建设、组织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统筹协调推进。 —2—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技术方案建议书

上海正伟气象预警信息发布 及显示系统 技术方案 上海正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目录 一、项目背景 (3) 二、建设目标与需求分析 (5) 2.1规模分析 (6) 2.2建设目标 (6) 2.3功能分析 (6) 2.4传输分析 (7) 2.5扩容分析 (8) 三、设计原则 (8) 3.1设计标准 (8) 3.2设计原则 (8) 四、象预警信息发布与显示系统设计 (10) 4.1系统简介 (10) 4.2系统结构 (11) 4.3基本功能 (12) 4.4显示内容和表现形式 (13) 4.5管理平台功能 (15) 4.6数字媒体播放终端运行功能 (15) 4.7安全性设计 (16) 4.8扩展性设计说明 (16) 五、系统建设及设备配置清单 (17) 六、气象信息发布及显示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18) 6.1媒体素材资源管理及节目制作 (18) 6.2传输管理 (20) 6.3播出管理 (21) 6.4播放控制 (23) 6.5媒体播放器管理 (24) 6.6日志管理 (24) 6.7用户管理 (25) 6.8系统特点及优势 (25)

上海正伟气象预警信息发布 及显示系统技术方案 上海正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授权网络免费发布 https://www.360docs.net/doc/506843394.html, 一、项目背景 21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危机,“9·11”事件、非典、禽流感、印度洋地震海啸,乃至2008年突如其来的中国雪灾和地震,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必须加强重大危机应对能力。 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严重;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安全生产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社会问题突现,这些问题需要重视,可以说,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上海正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等文件,参考了在其他行业所实施的信息发布系统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借合了应急联动系统的需求,设计了无锡市气象预警应急平台系统,定义了系统业务流程、构架以及功能,是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符合国情的、高效实用的建设方案。 针对突发气象灾害的及时应急,上海正伟为无锡市度身定制了以无线网络为载体,提供在突发灾害气象应急状态下的文字信息的传送。在平时,为抢险救灾、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奥运等大型运动会提供辅助信息发布手段,传送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 上海正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充分考虑了应急的特点、目前网络的现状、在采用无线网络作为载体和利用先进技术解决集成问题的同时,选用的都是经过实际验证的符合国家应用标准的产品,满足应急技术保障的连续性和不间断性要求,是一个实用可靠的解决方案。 对客户而言,上海正伟将提供“交钥匙”一站式集成模式、富有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