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课案例分析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摘要: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需要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跨文化交际技能。
本文将结合自身高中英语教学经验,来试着分析一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教学设计案例。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文化渗透在新课改理念之下,需要老师在平时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众所周知,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内涵的便是他们的文化,而这些文化既包含了一些传统观念、丰富习惯,又包括了社会习性、价值趋向以及宗教信仰之类的。
英语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新的语言,而学习这种新语言的一种有效方式便是阅读,在进行英语阅读的时候,不单单是在进行单词和词语的积累,还是在了解一种新的文化。
一般来说,在英语阅读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是很丰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得语言的内涵得到丰富,还能够促进这一种语言的发展。
学生可以通过英语阅读了解一些外国的文化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读学生英语的学习有益。
接下来,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中英语的教学内容为例,来试着探讨一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教学设计案例。
一、进行文化渗透的意义分析在目前来看,英语已经成为与数学、语文并列的学科,从这样的一种排位来看便可以知道英语的地位极为重要。
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进行文化渗透,其实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的,其一,便是因为文化渗透对于民族精神以及国民素质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因为在当前局势的发展之下,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样的一种情况就驱使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文化,不仅是外国的,还需要了解自身的。
其二,便是因为只有进行文化渗透,才能够抓住教学的关键。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老师教学的主要目的便是使得学生的语言能力能够得到培养,由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文化背景基础上对英语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进行文化渗透的策略分析(一)在英语阅读中采用图式理论法在这里所提及的“图示理论法”,其实就是在说的一种用来理解英语阅读的方式,也可以称之为心理机制,这样的一种渗透方式并不像其他方式一样被直接用于课堂之中,而是在于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来使得学生对一些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案例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案例课程内容: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其主题和细节。
2.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章的翻译和总结。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和细节,分析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难点:翻译和总结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对阅读的看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 通过简短的引言,引出本次阅读的主题和目的。
二、讲解阅读技巧(10分钟)1. 教师介绍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如扫读、略读、精读和归纳总结。
2. 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解决阅读理解题。
三、阅读短文(15分钟)1. 学生阅读一篇短文,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2.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在阅读中找到答案,锻炼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分析文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
2. 学生讨论文章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修辞手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翻译和总结(15分钟)1. 学生进行文章的翻译练习,将文章翻译成中文。
2. 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和要点,以便后续的讨论。
六、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文章的主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2. 教师引导学生就文章的不同解读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
八、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阅读理解作业,要求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练习。
2.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自主学习和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章理解其主题和细节,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章的翻译和总结。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过程中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对阅读理解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案例分析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案例分析摘要:本文旨在通过英语学习活动观点的三个维度(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去探讨如何设计英语阅读课的内容,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知识内化以及素养转化,让课堂更加的高效。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思路;知识;素养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来了,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促成核心素养有效形成。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了我们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必须贯彻着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
因此指向英语学科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非常的具有探讨的价值。
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通过三个维度去对课堂的活动进行设计,包括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而且通过三个维度的层层递进,把语言知识、思维以及文化的活动进行融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旨大意,进而对学习的文本的主题语境和语篇内涵有更好的理解。
在本文中,编者旨在通过对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案例分析,对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践行进行一些简单的探究,因此本文就人教版2019版英语必修一中Unit1 Teenage Life 中 Reading and Thinking--The Freshman Challenge 为例,浅谈教师可以如何在基于文本内容的情况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能够更好地设计,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学习理解类活动为基础,助学生打开思路通过学习理解类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文本语篇的主题语境,帮助学生更好地铜鼓自身的知识体系去理解文本内容,让他们对文本主题有所感知与注意,通过对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了必要的铺垫之后,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要去解决文本理解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通过文本知识的一个获取与梳理,在有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概括与整合。
例如在The Freshman Challenge 中,文本语篇的主题是“新生的挑战”,文本描述的是美国学生Adam在进入高中后所面临的三个挑战:如何选择高中课程、如何加入喜欢的足球队、如何适应高中生活。
英语阅读课课例评析

英语阅读课的课例评析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语言交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一个英语阅读课的课例,来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例背景本节课是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内容为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一段选文。
这篇选文讲述了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与达西先生的初次相遇,其中涉及到了一些关于社会地位、婚姻和礼仪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 帮助学生理解选文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19世纪英国社会的礼仪和文化。
2.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理解选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人物性格特点。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英国文化和文学。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简·奥斯汀和《傲慢与偏见》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然后,教师出示了选文中的几个关键词,让学生猜测选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阅读选文在学生阅读选文时,教师提醒他们注意选文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如社会地位、婚姻和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画出选文中的人物关系图,以便于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在学生阅读完选文后,教师讲解了选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子,如“pride”、“prejudice”、“tolerate”等,并让学生跟读,以便于他们掌握这些词汇的发音和意思。
4. 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选文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人物性格特点,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5. 总结在总结环节,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回答一些关于选文的问题,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评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选文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表达方式。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案例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高中英语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这堂课上,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情感体验。
为了有效实施此类课程教学,我们选取了一篇名为《The Great Wall of China》的阅读材料,通过教学案例的展示,来分享教师如何设计并实施一堂高中英语阅读课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长城的历史及文化内涵;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3. 情感目标:学生对中国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者问题等方式,引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为学生的阅读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2. 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适当带领学生进行单词和短语预习,帮助学生熟悉关于长城的相关术语和背景知识,为学生后续的阅读做好铺垫。
3. 阅读理解教师可以按照段落结构,逐段进行阅读,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和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同步讲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一些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5. 课堂讨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或者全班讨论,通过交流和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拓展延伸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诗词、文学作品等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课堂讨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或者全班讨论,通过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3.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结合相关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通过此次阅读课的教学实践,学生是否能够达到所设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3. 教学环节是否丰富:在整堂课的设计中,教师是否合理利用了不同的教学环节,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了教学效果。
高二英语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阅读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本文以高二英语阅读课为例,探讨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实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如略读、寻读、精读等。
2. 能力目标: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学会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对象高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但阅读能力参差不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话题导入:教师选择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或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导入:教师提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任务一:快速阅读1. 目标: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章结构。
2. 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主题、作者观点、主要事实等。
3. 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活动:快速浏览文章,回答问题。
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任务二:精读1. 目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细节。
2. 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等。
3. 活动:词语理解:找出文章中的生词,查找词典或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
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结构、语法、修辞手法等。
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观点或事实。
(四)任务三:讨论与表达1. 目标: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活动:小组讨论:围绕文章主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全班讨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并总结。
(五)任务四:拓展与延伸1. 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2. 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或实践活动。
3. 活动:拓展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人教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1unit-4阅读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人教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 1unit 4阅读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以《人教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1unit4阅读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配合《新课改》的出台,英语在高中阶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口语和阅读技能,在给学生提供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方面显得更加重要。
本文主要就《人教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1unit4阅读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及总结,以此来反思教师在传授阅读技能方面的设计与执行。
首先,本案例的阅读课的课程设计很严密,它采取了多元选择的结构,包括英语文本、语言结构、语法、词汇、阅读等,课程设计的节奏较快,以确保课堂所有的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
其次,本案例还采取了多种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讨论阅读、对话阅读、角色扮演阅读等,使学生能够按照有趣的方式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以及高级的阅读技能。
第三,本案例还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提问式阅读、模仿式阅读、练习式阅读、合作式阅读等,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在实际应用中有所熟悉。
最后,老师也会在一定的时机适当地引入文化知识,让学生从多方面掌握所阅读的文本。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人教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1unit4阅读教学案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都是十分周到的,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让他们能够获得良好的阅读水平。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在未来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老师应该关注课堂活动的设计,配合课程内容,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目标;其次,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活动更加有趣;最后,应该注意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把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含义。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反思,可以看出,《人教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1unit4阅读教学案例采用的教学方式和实施策略都十分成功,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英语阅读技能的训练,更加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含义,从而使他们的英语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高中英语阅读语篇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英语阅读语篇教学案例分析一、背景《英语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记忆、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采用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合作式的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接触与社会、科技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比较真实和自然的语言材料,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在教学的方式上,强调学生在参与、实践、讨论、探究和合作中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交流,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问题的发现针对我们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阅读水平不高的现象,加上高考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篇理解和交际能力,英语知识与语言能力紧密结合。
高考大纲对阅读理解能力测试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如何对文章整体掌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加上和同仁们对课题《四以策略促英语弱科生转化》的研究,深刻地认识到语篇理解和整体阅读很重要。
同时还必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在教学的方式上,要强调学生在参与、实践、讨论、探究和合作中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交流,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实际上就是要学生在英语阅读中通过互动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语篇能力。
那么如何发展这种能力呢?通过不断的探索,笔者发现,复述课文能够有效地整体掌握文章,让学生根据keywords 的提示串词成句,组句成段,结段为篇,一步一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使学生习得应用一体化,很好地体现了在“运用中学英语”。
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而且还发现复述的进行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相关性。
学生在不断的复述实践中,逐步学会了谴词造句、组句成段的技巧,慢慢地发展了写作能力。
三、问题的解决(教学案例)在上高一第七单元阅读时我是这样上的:1.lead in,让学生看图片,并且讨论What is the topic today ?2.First–reading(3分钟)采用自上而下模式,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英语阅读课案例分析报告
这是一篇典型的阅读类的课型,运用了Pre-、While-、Post-的教学模式。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如下几点:一,复习并了解一些交通工具的词汇。
二,在游览北京时如何选择交通工具。
三,通过略读和查读等一系列阅读微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从材料中捕捉信息和梳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通过设置情境活动,锻炼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其语言交际能力。
五,通过对交通工具的学习认识和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提升这节课的情感目标。
六,最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地以学生为主体,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与创作性,而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这样的教学目标符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导入阶段,以问题的方式非常简洁又有效地引出了这节课的主题,“Getting Arounding in Beijing ”。
通过问学生们日常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Pre-reading阶段,让同学们先略读了一下文章,并布置任务:找出作者在文中写了北京的哪几种交通工具,把包含到的这几种交通工具一一展示在PPT 上并且着重解释了trolleybus和pedicab的含义,让学生们对这种工具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以此来熟悉这个话题,让学生对一些交通工具有一个概括的认识,清除阅读障碍,有助于理解课文。
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While-Reading阶段,让学生们仔细阅读课文,然后思考为什么作者要推荐这几种交通工具。
然后以“taxi”为例,老师帮助同学们分析它的优点、问题以及作者给出的建议,培养其归纳总结能力,逐步提高其素质。
老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同时也教会了学生们说明文体的逻辑结构和阅读的方法:找关键信息。
然后开始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找出其他几种交通工具的优缺点及建议。
老师很好的让学生将刚学会的阅读方法学以致用,以此来提高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并且老师让小组讨论也充分地体现了她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
而且阅读的层次也把握的不错,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任务的难度来一步步的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水平。
Post-Reading阶段,一,让学生们针对文中作者没有给出建议的两个交通工具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这个过程非常地具有创新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和阅读分析的能力。
二,询问学生们他们觉得在北京什么样的出行方式最独特,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并随机抽选几人来表达他们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交通工具是我们的一部分,以此来引导他们发现交通工具背后蕴
含的历史文化意义。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还进一步地提升了他们的历史文化意识。
三,向同学们展示了一首关于重庆的诗“When Night Falls Upon”,并让同学们找出其中的三种交通方式,并再一次强调:交通工具是我们生活、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并借助这首诗让学生用几天所学的知识(优点,问题以及建议)写一份推荐信给老师们向他们介绍重庆的几个名胜古迹,并让他们进行一次小组讨论,然后挑选出几个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随即对他们进行点评。
让学生们能够将当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交际中,这是本课的重难点,老师处理的也很不错。
并且老师也再次强调了文化意义,升华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寓思想教育于阅读课教学中。
Summary阶段,用一首关于重庆的诗来概括了本节课的知识点,(交通工具,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意识),老师带领同学们共同朗诵了这首诗,最后也表达了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
老师将课内外阅读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
总体来说,夏恬老师给同学们上了一节非常生动有趣且非常具有文化内涵的课。
但我认为有几点地方仍然需要注意:一,说话的语速较快,老师应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程度不一样,她应该照顾到英语程度不好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反应的时间。
二,以小组为单位一定程度上是提升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动性但是同时也应该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时间,这样可能对提升他们个人的阅读能力也会有帮助。
三,老师在最后让学生们写推荐信时可以让他们写上推荐老师们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既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让他们的学的东西可以学以致用,同时也切合今天的主题,再一次让他们在课堂上复习了一边当堂所学的知识。
最后,我从这次的观课中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身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教给学生课本上原有的知识,还要给他们拓展一些课堂外的知识。
学生们在中国学习外语的机会不太多,能够接触到英语大部分都是在英语课堂上,所以英语老师必须担当起连接两种语言的媒介,我们不仅要向同学们普及外国的知识而且要用英语向同学们重新诠释中国的文化知识,不仅要教会知识并且要教会他们文化素养,这一点我觉得夏恬老师做得特别好。
我也希望有朝一日我也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