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研究法课程教学大纲
昆虫科普课程设计

昆虫科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昆虫的基本分类特征,了解常见昆虫的生态习性。
2. 学生能够描述昆虫的生命周期,并区分不同昆虫的发育过程。
3. 学生能够认识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识别和分类校园内的常见昆虫。
2. 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提高表达、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3. 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昆虫保护措施,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2. 学生通过学习昆虫的生态价值,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普性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探索昆虫世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大自然有浓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昆虫基础知识,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昆虫基本特征:介绍昆虫的定义、分类、身体构造及主要生物学特征,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2. 常见昆虫识别:学习校园内常见的昆虫种类,如蝴蝶、蜜蜂、蚂蚁、蚊子等,结合课本第二章第二节内容进行观察和分类。
3. 昆虫生命周期:讲解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以课本第二章第三节为例进行学习。
4. 昆虫生态作用:探讨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如传粉、分解、捕食等,结合课本第二章第四节内容进行分析。
5. 昆虫与人类关系:阐述昆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益处和害处,学习课本第二章第五节相关知识。
教学大纲:第一课时:昆虫基本特征及分类第二课时:常见昆虫识别与观察第三课时:昆虫生命周期及变态发育第四课时: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五课时: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及保护措施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每个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按照上述大纲顺序进行。
《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大纲(农学专业)

《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大纲(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适用专业:农学专业本科学时数:10学时
一、制定本课程实验大纲的依据
依据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作用
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
认真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农业昆虫学》课程的重要环节。
本实验课并非简单地验证理论课的知识,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各种害虫的形态特征和部分的为害状,只能通过实验课才能清楚地观察和鉴别。
要求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热爱植物保护事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解决部分与实践相关的问题。
实验中要认真、仔细,爱护实验仪器设备,并能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以保证顺利完成每次实验。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及学生能力标准
1.通过实验课的观察和训练,熟悉常见害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及掌握正确鉴别农业主要害虫种类的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2.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3.善于进行归纳和比较,注意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时分配、教学形式
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实验课10学时。
教学形式: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
实验课上指导教师概述实验的基本内容及仪器的使用,并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具体实验步驟,包括对实验
植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标本的观察,形态特征的分析检索,实验报告的写作等。
五、实验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及实验完成情况逐项打分,并结合实验报告情况综合评分,实验成绩单独记分。
六、实验项目、内容及学时分配七、教材。
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昆虫学(Agricultural Entomology)课程编号:1313183213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总学时数:36 课内实验:0学分:2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教研室适用专业:动植物检疫适用对象:本科(四年)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农业昆虫学”是涉及昆虫学各个方面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以昆虫学为基础,研究害虫的防治和有益昆虫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门基础理论广泛,实践应用性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其开设的目的是使上述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方面掌握昆虫学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掌握重要农作物、蔬菜、果树、卫生、家畜害虫的种类、识别鉴定、危害特点、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虫情调查方法及综合防治技术;同时也要掌握有益昆虫的形态鉴定、经济价值和开发与利用。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从第三学期开始。
本课程以动物学为基础,是动植物检疫等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绪论一、农业害虫防治的意义[2]二、农业昆虫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3]三、我国农业昆虫学研究的主要成就○四、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1]重点:农业昆虫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难点:农业昆虫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思考题:农业昆虫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第一章害虫种群动态与虫害形成机制第一节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基础[3]第二节害虫防治的经济学原则[3]第三节害虫及其类别和虫害形成的条件[2]第四节农业昆虫的调查和预测预报[1] ○重点: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基础和经济学基础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虫害形成机制及原则?思考题: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基础有哪些?第二章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第一节植物检疫[3]第二节农业防治法[2]第三节生物防治法[3]第四节物理机械防治法[1]第五节化学防治法[2]第六节害虫综合治理[2]重点: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难点:害虫防治原理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害虫防治的方法有哪些?思考题:害虫防治方法的综合应用?第三章地下害虫第一节蛴螬类: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等。
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对于农业专业的学生而言,农业昆虫学课程是必修的。
这门课程旨在教授学生关于昆虫种类、习性、分类以及它们对于农业产业的影响等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本门课程为必修课程,学分要求为三学分,以及为期16周的授课时间。
二、教学目标本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生物学特征及分类方法,掌握昆虫的种类及习性,了解昆虫对农业产业的影响和防治方法以及昆虫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1. 昆虫的生物学特征及分类方法2. 昆虫的分类及其习性3. 昆虫对于农业产业的影响4. 防治方法5. 昆虫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四、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教学:利用课件、图片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丰富课堂内涵,使学生受益更大。
2.动画视频:结合动画形式,直观地展示学科知识,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验室教学: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昆虫鉴定、标本制作等相关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更加深入了解昆虫的特性。
4.田间实训:现场观察昆虫种类和习性,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昆虫生态。
5.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积极寻找相关资料,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考核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作业:对于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提问和布置作业,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2.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对于学生所学的所有知识点进行统一考核。
3.课堂小测和互动答题:在课堂内对某些知识点进行随机测试,并与学生进行互动答题,以检测掌握情况。
总之,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昆虫的分类和特征,认识昆虫对于农业产业产生的影响以及使用防治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方式也需要多元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农业昆虫学实验大纲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农业昆虫学实验Experiments of Agricultural Entomology一、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课号:01610012z适用专业:植物保护理论课程总学时:40实验总学时(周学时):32(4)学分:1开出实验个数:12(验证实验8 个;综合实验 2 个;设计实验 2 个;创新性实验0 个)(选修8个)应开实验学期:5二、实验课程简介农业昆虫学实验为植物保护专业植物保护方向和农药学方向专业必修课。
农业昆虫学实验是学习农业昆虫学的重要实践环节,是研究农业昆虫的基础,它为学生正确辩识害虫提供手段和方法。
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掌握和识别一些主要农业害虫的形态特征、主要为害状,为虫情调查、害虫预测预报、害虫发生规律的研究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害虫形态的观察,掌握北方主要农作物上发生害虫的主要种类,并能掌握其形态鉴定特征,做到准确识别害虫,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依据。
实验内容以教师讲解重要鉴定特征,主要让学生根据实验指导自行观察和鉴定为主,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并结合幻灯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于洪春主编. 农业昆虫学实验指导(植物保护专业用). 东北农业大学教材科,2006参考书:李照会主编. 农业昆虫鉴定. 北京:农业出版社,2002五、考核办法Ⅰ根据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 2分(1)实验动手能力强,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没有违反操作规程使用,对实验仪器有一定了解。
2分(2)实验动手能力较强,能够较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1.5分(3)实验动手能力差,出现违反实验操作规程使用。
0.5分Ⅱ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 6分(1)实验结果正确、可靠。
书写规整、能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
6分(2)实验结果较正确、可信度较高。
能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
5分(3)实验结果较正确、书写不规整、但能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
探索昆虫主题课程设计

探索昆虫主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昆虫的基本特征,如昆虫的分类、生命周期、身体结构等;2. 学生能够了解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认识到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 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三种常见昆虫的名称、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描述、比较等方法,研究昆虫的特征和习性;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昆虫相关的问题;3.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2.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昆虫知识,培养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3. 学生能够培养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自我学习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未知。
教学要求: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昆虫基本概念:介绍昆虫的定义、分类及主要特征,如翅膀、触角、身体结构等,结合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2. 昆虫生命周期:讲解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如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以蝴蝶、蚊子为例,参考课本第二章第二节。
3. 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阐述昆虫在食物链、传粉、分解等方面的作用,结合课本第二章第三节。
4. 常见昆虫介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昆虫(如蜻蜓、蚂蚁、蜜蜂等),详细介绍它们的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参考课本第二章第四节。
5. 昆虫观察与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捕捉昆虫并观察其特征,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观察昆虫的行走方式、翅膀振动等,结合课本第二章实践活动。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昆虫学计划总学时:128 实践学时:52适用专业:植物保护及园艺、园林等大农学类专业制订人:植保教研组制订时间:2011.4一、课程性质、任务“农业昆虫学”是涉及昆虫学各个方面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以昆虫学为基础,研究害虫的防治和有益昆虫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门基础理论广泛,实践应用性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其开设的目的是使上述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方面掌握昆虫学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掌握重要农作物、蔬菜、果树、卫生、家畜害虫的种类、识别鉴定、危害特点、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虫情调查方法及综合防治技术;同时也要掌握有益昆虫的形态鉴定、经济价值和开发与利用。
二、课程特色为我国植保方面培养合格的人才。
三、知识能力和培养目标1.通过本科课程的各个环节,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掌握昆虫的外部形态的结构与功能、内部器官的生理功能,了解昆虫与其它动物的区别。
(2)掌握昆虫个体发育的生物学特性,领会其及与防治和开发与利用的关系。
(3)了解昆虫纲和其它有害动物的主要目、科的分类原理及形态特征。
(4)了解和认识昆虫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5)了解害虫防治的原理和益虫的加工利用技术。
(6)一方面掌握地下害虫、小麦害虫、水稻害虫、棉花害虫、杂粮害虫、果树害虫、蔬菜害虫、卫生害虫、家畜害虫的形态、为害、生活史与习性、综合治理的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掌握饲用、食用、药用、工业用等有益昆虫的形态、生活史与习性、经济价值与加工与利用技术。
2.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以下能力:(1)具有一般的昆虫学基本理论知识技能。
(2)较熟练的掌握常见害虫和益虫的主要形态特征,能够识别鉴定常见种类。
(3)了解重要农业害虫的调查方法和益虫的经济价值。
(4)掌握常见作物重要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和益虫的加工与利用技术。
四、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掌握昆虫学概论的性质、主要内容;熟练掌握昆虫的特征与近缘动物的区别;了解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昆虫学发展简况、成就与新动向。
昆虫认知观察课程设计

昆虫认知观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昆虫的认知和观察,掌握基本的昆虫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1.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掌握昆虫的生态习性和行为特点。
3.学习昆虫的认知机制和感知能力。
4.培养学生使用显微镜等观察工具的能力。
5.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的观察和记录。
6.提升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认识到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围绕昆虫的认知和观察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昆虫的形态结构、生命周期、分类系统。
2.昆虫的生态习性和行为特点:昆虫的食性、繁殖行为、社会行为。
3.昆虫的认知机制和感知能力:昆虫的视觉、嗅觉、触觉、听觉。
4.昆虫观察实验:野外观察、实验室观察、显微镜使用。
教学大纲将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接受能力进行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讲授法:系统地介绍昆虫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昆虫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4.实验法:进行昆虫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昆虫学导论》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昆虫学研究论文和书籍。
3.多媒体资料:昆虫的图片、视频等。
4.实验设备:显微镜、观察箱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昆虫的认知和观察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占总评的30%。
2.作业:包括观察报告、小论文等,占总评的30%。
3.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占总评的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研究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
课程代码:030058
课程名称:昆虫研究法
英文名称:Insect Technology and Method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27
学分:2.5
适用对象: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昆虫生态学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植保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了解以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观察昆虫的设备及其使用; 昆虫形态特征的描述和绘图,昆虫的饲养;昆虫学重要文献及其检索; 科学试验的设计与科技论文的写作等有关植保研究原理与方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课程的讲授,要求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较全面地掌握昆虫学研究的原理与常用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热爱专业的思想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昆虫学重要文献及其检索方法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科技文献的历史、作用、类型,熟悉昆虫学重要文献,掌握昆虫学一般文献检索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科技文献概说。
1.主要内容:科技文献的历史、作用、类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科技期刊、专利文献、、科技图书、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
3.问题与应用:1、科技文献的作用。
2按照加工深度划分的科技文献类型。
第二节昆虫学重要文献
1.主要内容:介绍常用昆虫学重要著作、期刊、评述文献、会议文献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学文摘、昆虫学重要著作。
3.问题与应用:1了解著名的昆虫学者及其研究方向。
2重要的昆虫学文献有哪些。
第三节、昆虫学文献检索方法
1.主要内容:昆虫学文献检索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直接法、倒查法、追查法、综合法、中国图书分
类法。
3.问题与应用:查找相关的昆虫学文献。
(三)实践环节:就学生毕业论文方向查阅有关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讨论及社会实践。
第二章饲养昆虫的方法与技术
(一)目的与要求:了解昆虫饲养的目的与意义,熟悉昆虫饲养的类型,
掌握昆虫饲养的一般程序和环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昆虫饲养的目的与意义
1主要内容:昆虫饲养的目的与意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昆虫饲养意义
3问题与应用:昆虫饲养意义
第二节饲养昆虫的类型
1、主要内容:饲养昆虫的类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室外饲养、实验室饲养、大规模饲养、单种饲养。
3、问题与应用:各种饲养类型要求及注意事项。
第三节饲养的一般程序和主要环节
1主要内容:饲养的一般程序和主要环节包括(1)采集与引进虫源。
(2)
选用饲料,途径:天然饲料、人工饲料、天然与人工饲料配合。
(3)不同虫
态的饲养,包括卵的外理、幼虫的饲养、蛹的收集与管理、成虫的饲养。
(4)
控制饲养条件:温度、光照、温度、小气候、卫生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天然饲料、人工饲料、天然与人工饲料配合、饲养
主要环节和要点。
3问题与应用:(1)如何控制饲养条件。
(2)各种虫态饲养的要点。
第四节饲养设备和器具
1主要内容:饲养设备和器具(1)昆虫饲养箱(2)饲养笼(3)饲养罩(4)地下昆虫饲养器等类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各种饲养设备要点
3问题与应有:各种饲养设备注意事项
第五节昆虫的人工饲料
1主要内容:(1)人工饲料的组成:营养物、赋形物、助食物和防腐剂(2)人工饲料的类别:全纯饲料、半纯饲料、实用饲料(3)研制人工饲料的原则:
①必须具备有良好的物理性状②必须具有适宜的营养组成③具有助食功能④
要排除抗食因素⑤必须具备良好的防腐功能(4)配制饲料的基本技术①饲料
成分的检验和加工②维生素和无机盐混合液的配制③饲料的混合和加热④饲
料的来菌和贮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营养物、赋形物、助食物防腐剂、全纯饲料、半纯饲料、实用饲料、配制饲料的基本技术。
3问题与应用:人工饲养要点。
第六节饲养评价
1主要内容:常见昆虫的饲养方法:主要以存活率为指标。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饲养评价的方法。
3问题与应用:如何用存活率评价饲养过程。
第七节、常见昆虫的饲养方法
1主要内容:常见昆虫的饲养方法。
2问题与应用:常用实验室虫源的常用饲养方法
(三)实践环节:实验课昆虫饲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讨论及社会实践。
第三章昆虫观察设备的使用与昆虫的形态特征的科学绘图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昆虫观察设备、熟悉昆虫常用观察设备、掌握昆虫的形态特征的科学绘
图。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显微镜的类型
1主要内容:实体显微镜、普通显微镜、暗视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紫外光显微镜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类型
3问题与应用:各种显微镜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节实体显微镜
1主要内容:实体显微镜结构与特点、光学系统与功能、使用与注意事项、保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实体显微镜使用与注意事项.
3问题与应用: 实体显微镜使用.
第三节形态的文字的描述昆虫形态构造的科学绘图
1主要内容: 形态的文字的描述昆虫形态构造的科学绘图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绘图、布点、划线、绘图过程
3问题与应用:如何对昆虫进行生物绘图,要注意什么
(三)实践环节,进行生物绘图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讨论及社会实践
第四章昆虫学科技论文设计与写作
(一)目的与要求:了解科技研究的性质、科学假说、熟悉科科研设计、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1主要内容:科学研究的性质、科学研究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科学研究概今及其性质、特点
3问题与应用:科学研究特点
第二节、科学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确定
1主要内容:昆虫学研究的特点、选题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选题的原则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选题的原则
3问题与应用:如何进行选题
第三节、科学假说的提出
1主要内容:科学假说特点、科学假说作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科学假说特点
3问题与应用:科学假说意义
第四节科研设计及实施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
1主要内容:论文的设计与实施、科技论文的写作、实验型论文的一般格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实验型论文的一般格式
3问题与应用:论文写作
(三)实践环节
学生对自己所做的毕业论文撰写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讨论及社会实践
第五章昆虫的采集方法`
(一)目的与要求:掌握昆虫采集的常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常用的采集工具
1主要内容:捕虫网类型、用途,毒瓶、吸虫管、指形管和采集笼、诱虫灯、采集袋与采集带、三角纸与其它采集工具的介绍及使用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各种采集工具与用途
第二节采集方法
1主要内容:常用的昆虫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网捕法、观察法、搜索法、击落法、引诱法等。
3问题与应用:如何进行昆虫采集
(三)实践环节:实验课昆虫采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讨论及社会实践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中,“其它教学环节”主要指习题课、课堂讨论、课程设计、看录相、现场参观等教学环节。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参考书目:1. 汪世泽主编 1996, 昆虫研究法. 农业出版社.
2王延年等, 1984, 昆虫人工饲料手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 赵立桢、赵欢乐,2001 农业信息检索与利用.中国大学出版社
4 郭郛忻介六, 1988, 昆虫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
七、其他说明
大纲修订人:甘泳红修订日期:2006.9
大纲审定人:甘泳红审定日期: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