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指南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预防的关键措施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防控

医院感染预防的关键措施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防控

医院感染预防的关键措施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防控医院感染预防的关键措施——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防控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是一种用于输液、输血、营养支持等治疗手段的重要工具。

然而,使用CVC也常常伴随着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风险。

CVC相关感染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和住院时间,还给医疗机构带来经济负担。

因此,有效的防控措施是十分关键的。

本文将针对CVC相关感染防控的关键措施进行探讨。

1. 遵循无菌操作规范CVC插入前后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务人员必须洗手并穿戴无菌手套。

插入过程中要求使用无菌巾或被单对患者原发部位进行覆盖,避免污染。

同时,必须使用无菌的导管装置和连接器等器械,杜绝交叉感染的风险。

2. 选择适当的插管位置正确选择插管位置可以减少CRBSI的发生。

常见的插管位置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经验,选择最合适的插管位置,并严格遵循相应的操作规范,以确保插管位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定期更换导管长期留置的CVC更容易导致感染,因此定期更换导管是预防CRBSI的重要措施之一。

应当根据医嘱和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更换计划。

在更换导管时,同样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并注意导管固定和清洁消毒。

4. 加强抗生素使用管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对于CRBSI的防控至关重要。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抗生素使用指南,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以免加重耐药菌感染和增加患者感染风险。

此外,还应定期进行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5. 加强患者皮肤护理正确的患者皮肤护理是防控CRBSI的重要环节。

每天进行皮肤清洁和消毒,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定期更换敷料。

患者本人和护理人员应受到培训,了解正确的皮肤护理方法,并根据需要进行操作,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前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实用技术指导,以降低其发生率。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与危害(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危害CRBSI 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它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三、导管置入前的预防措施(一)患者评估在置入导管前,应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感染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可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二)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进行导管置入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包括洗手和手消毒。

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皮肤准备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伏、氯己定等。

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的面积,以确保彻底消毒。

(四)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和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尽量选择管径较细、材质柔软、生物相容性好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

四、导管置入时的预防措施(一)无菌操作在导管置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

(二)最大无菌屏障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使用无菌口罩和帽子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医院感染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与防控

医院感染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与防控
银离子敷料
具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谱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均有良好抑制效 果。
泡沫敷料
能够提供良好的保湿效果,减少皮肤干燥引起的 细菌定植。
新型消毒剂的研究与应用
新型醇类消毒剂
具有快速杀菌、低刺激性等特点,适用于皮肤和医疗器械的消毒 。
新型季铵盐类消毒剂
对多种细菌和病毒均有良好杀灭作用,且具有长效抗菌效果。
紫外线消毒技术
案例二
某肿瘤医院出现多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调查发现与导管置管操作不规范和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 有关。
国际先进经验分享
美国
强调手卫生和无菌操作,使用抗菌涂层 导管和定期更换导管等措施来降低感染 风险。
VS
欧洲
建立导管相关感染监测系统,通过加强培 训和患者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防控 的认识和执行力。
严格掌握置管指征
01
只有当患者病情需要时才考虑置 管,如无法经口进食、严重休克 、严重创伤等。
02
置管前应评估患者的病情、血管 条件、预计置管时间等因素,选 择合适的置管方式。
置管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操作前应进行手部清洁和消毒,穿戴 无菌手套、口罩和手术衣。
导管和所有相关物品应在使用前进行 无菌处理,确保整个操作过程中无菌 。
并发症增多
感染可引发多种并发症, 如脓毒血症、心内膜炎等 ,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增加治疗费用
由于感染需要额外的治疗 和护理,患者的医疗费用 将显著增加。
对医疗资源的消耗
医疗人力
为处理感染,需要增加医护人员 的工作量,消耗更多人力资源。
医疗设备
使用额外的诊断和监测设备,以及 额外的药物和医疗用品。
病房床位
感染患者需要隔离治疗,占用宝贵 的病房床位资源。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指南PPT实用课件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指南PPT实用课件
强调无菌操作原则,加强医护人员对感染防控的重视程度,提高感染防控意识。
建立培训考核机制,对医护人员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管理的知识测试 ,确保培训效果。
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制定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监 测计划,定期对导管置入患者进
行感染监测。
建立感染报告制度,要求医护人 员及时上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
染病例,并进行调查分析。
对感染病例进行追踪,了解感染 源、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的有效
性,不断完善感染防控策略。
优化导管与敷料的采购与储存管理
制定导管与敷料的采购标准,确 保采购的导管和敷料符合质量要
求。
加强导管与敷料的储存管理,确 保储存环境清洁干燥,防止过期
和损坏。
定期对导管与敷料进行检查和维 护,确保其在使用前处于良好状
常见感染类型及治疗建议
局部感染
表现为导管入口处红肿、疼痛,可给 予局部消毒、换药,必要时口服抗生 素治疗。
全身感染
表现为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应立 即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同时拔除导 管并进行导管培养。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
根据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01
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滥用
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
包括医生、护士、感染控制专家等,共同制定和执行感染防控策 略。
跨学科培训和教育
针对不同专业人员开展感染防控培训,提高防控意识和技能。
定期评估与改进
对多学科合作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改进合作模 式。
提高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水平的措施
提供教育资料
制作和发放通俗易懂的教育资料 ,向患者介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
处理方法
一旦怀疑导管相关性肺炎,应立即进行胸进行治疗。同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以 彻底清除感染源。

医院感染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与预防

医院感染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与预防

医院感染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与预防在医院环境中,中心静脉导管常用于输液、血液透析和监测等治疗过程中。

然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成为医疗质量与安全方面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讨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预防措施及最佳实践。

一、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无菌操作不当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医护人员在插入导管的过程中没有采取适当的无菌操作措施,细菌就有可能进入导管引起感染。

其次,导管留置时间过长也是导致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时间留置的导管容易产生局部感染,造成细菌滋生。

此外,患者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和营养不良等,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措施针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高发性,医疗机构应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预防措施:1.严格无菌操作:在插入导管前,医护人员应进行充分的手部消毒,并佩戴无菌手套和面罩。

插入过程中,应避免与非无菌物品接触,并注意避免导管与患者皮肤摩擦。

2.导管选择与保养:选择合适的导管,如外周静脉导管或中心静脉置管等,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换导管。

定期观察导管留置部位的状况,保持干燥清洁,避免产生湿润环境,以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3.使用抗生素:在插管前或插管后的早期阶段,可以考虑使用预防性抗生素,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但是应遵循抗生素选择的指南,避免滥用或过度使用抗生素。

4.培训与教育:对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同时,加强团队协作,建立科学的护理制度和流程。

三、最佳实践除了基本的预防措施外,一些最佳实践也可以帮助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最佳实践的建议:1.适时拔除导管:当导管不再需要时,应及时拔除,避免不必要的留置时间。

2.穿刺部位消毒:在插管前,应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充分消毒,以减少细菌的污染。

3.合理使用盖帽:导管接头应始终保持关闭状态,并定期更换或消毒盖帽,以防止细菌侵入。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在医疗领域中,血管导管的使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但与之相伴的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问题却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这类感染,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以下为您提供一份详细的指南。

一、血管导管的类型及使用场景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血管导管类型,包括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导管、动脉导管等。

中心静脉导管常用于长期输液、化疗、血液透析等;外周静脉导管则多用于短期输液治疗;动脉导管主要用于持续监测动脉血压和采集动脉血样。

在不同的医疗场景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血管导管。

但无论哪种类型的导管,都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二、感染的危害及发生原因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甚至危及生命。

感染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导管置入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不严格,例如皮肤消毒不彻底、操作环境未达到无菌要求等。

2、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增加了细菌定植和感染的机会。

3、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低下,如患有糖尿病、营养不良、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4、导管的维护不当,如敷料更换不及时、输液接头污染等。

三、预防感染的关键措施(一)置管前的准备1、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置管的必要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导管置入。

2、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置入部位。

一般来说,上肢静脉优于下肢静脉,锁骨下静脉优于颈内静脉。

3、对患者进行皮肤清洁和消毒,尤其是置管部位。

4、置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能,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二)置管过程中的操作1、最大化无菌屏障,包括佩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使用无菌大单覆盖患者全身。

2、采用正确的消毒方法,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应足够大。

3、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和周围组织。

(三)置管后的维护1、定期更换敷料。

一般情况下,无菌透明敷料应每7 天更换一次,无菌纱布敷料应每 2 天更换一次。

如果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污染等情况,应及时更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导管置入前的准备1、患者评估在决定置入导管之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以及感染风险。

对于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等,应谨慎选择导管类型和置入时机。

2、医务人员准备执行导管置入操作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并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

操作前应规范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环境准备操作应在清洁、宽敞、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

可以采用紫外线消毒或空气消毒机对操作区域进行消毒。

4、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预计留置时间和血管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一般来说,中心静脉导管应优先选择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选择股静脉。

二、导管置入过程中的操作要点1、皮肤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含有效碘浓度不低于 05%的碘伏或 2%氯己定乙醇溶液进行消毒,消毒范围直径应大于15cm,消毒次数不少于 2 次。

2、最大无菌屏障在置入导管时,应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戴无菌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并覆盖患者全身。

3、规范穿刺操作穿刺过程应动作轻柔、准确,避免反复穿刺,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一旦穿刺成功,应立即将导管固定好,防止导管移位。

4、导管固定使用无菌透明敷料或无菌纱布对导管进行固定,敷料应定期更换,保持清洁干燥。

如果发现敷料有潮湿、污染或松动,应及时更换。

三、导管使用过程中的维护1、严格无菌操作在进行导管连接、输液、注射药物等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输液器。

2、保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防止血液回流和导管堵塞。

对于中心静脉导管,应使用肝素盐水进行封管。

3、注意观察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情况,以及患者有无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输液管理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速度,避免药物配伍禁忌。

输注高渗、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加强观察。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监测规范及操作手册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监测规范及操作手册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监测规范及操作手册筛选指征:在ICU 病房内携带中心静脉导管超过48小时,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烧或低血压的患者,儿童患者出现低体温者。

处置方法:临床医护人员送检微生物学标本。

感控人员填写《ICU-CRBSI病人目标监测日常记录表》送检方法:临床医生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按导管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送检方法。

1、保留情况:采取至少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并做好标记,另外的一套则从导管中心或VAP隔膜无菌采获,两个来源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不>5分钟),各自做好标记。

2、不保留情况:从独立的外周静脉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并剪下5cm导管尖端或近心端交付实验室进行Maki 半定量平板滚动培养或者定量培养(following Vortex或超声降解)。

采血方法:1.消毒:①采血者用速干乙醇消毒液洗手②75%的乙醇消毒培养瓶的橡胶塞,待干60秒.③用安尔碘(络合碘)消毒皮肤待干60秒钟才能进行穿刺.2。

两个部位采血时间接近(不〉5分钟)。

3.每瓶采血10mL,尽量保证两套血培养采血达40mL,提高阳性检出率。

4.采血后,血培养瓶应尽快送至微生物实验室。

采血后的血培养瓶室温放置不能超过12小时.实验室工作流程:①血培养孵育时间5天。

②第4天早晨进行早期阴性报告③报告内容:血培养第四天,阴性.注:如无阳性,不再重复阴性报告④阳性标本进行早期涂片、镜检,早期阳性报告,转种,进一步鉴定、药敏试验,报告最终鉴定药敏结果。

诊断标准1.保留导管者结果解释:如果两套血培养阳性且为同种菌:(1)如缺乏其它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I;(2)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报阳时间比来自外周静脉的早120分钟:提示为CRBSI(报阳时间差异小于120分钟,但耐药谱一致,同时缺乏其它感染证据,也可能提示为CRBSI);(3)来自导管血培养的细菌数量为至少5倍于外周静脉血培养,如果缺乏其它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I(用于手工定量血培养系统)如果仅是来自导管的血培养为阳性:不能确定为CRBSI,可能为定植菌或采集血标本时污染如果仅是来自外周静脉的血培养为阳性:不能确定为CRBSI;但如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念珠菌,在缺乏其它感染证据则提示可能为CRBSI如果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且导管末梢培养阳性,根据鉴定和药敏谱提示两种培养为同种菌:提示可能为CRBSI如果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而导管末梢培养阴性:如培养为金葡菌或念珠菌且缺乏其它感染的证据则提示可能为CRBSI,确认可能要求额外的血培养阳性结果且是同种菌如果血培养为阴性而导管末梢培养为阳性:提示为导管定植菌,不是CRBSI备注:1、对参与项目监测ICU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美国CDC 的CRBSI定义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烯或硅胶导管亲和力高。聚乙烯导管表面不规则,有利于血小板黏附形成纤维蛋白鞘,从而
导致CRBSI率上升。聚氨基甲酸乙酯导管表面相对光滑,短期使用(24~48 h)不会引起炎 症反应。
• 2.病死率:病原菌的种类与病死率有一定相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CRBSI的死亡率高达 8.2%。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所致的CRBSI的死亡率较低,约为0.7%。真菌所致导管相关感 染的死亡率国内外尚无统计数据。
• 推荐意见4:应持续对医护人员进行导管相关操作的培训和质量控制
• (二)置管及护理 • 1.穿刺点选择:导管穿刺部位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置管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最大限度地避免
置管感染、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2.外周静脉穿刺点选择:下肢外周静脉穿刺点发生感染的危险高于上肢血管,手部发生静脉
炎危险小于腕部和前臂血管。 • 3.深静脉穿刺点选择:深静脉穿刺点选择的安全性研究主要涉及穿刺部位的细菌菌落数和易
血行感染,能够排除其他部位感染,且导管尖端培养与血培养为同一致病菌。但目前临床实
际过程中两者较难区分。
三、流行病学
• 1.感染发生率:各种类型导管的血行感染发生率不同,以千导管留置日统计,为(2.9~11.3) /1000导管日。发生血行感染率较高的分别为切开留置的周围静脉导管及带钢针的周围静脉 导管,而经皮下置入静脉输液港及中长周围静脉导管的感染率较低;以导管感染发生百分率 来计算,长期留置隧道式带套囊透析导管发生感染率最高,周围静脉留置针发生感染率最低。 CRBSI不仅与导管类型有关,还与医院规模,置管位置及导管留置时间有关。
一、血管内导管类型
• 根据置入血管类型分为周围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根据留置时间分为临时或 短期导管、长期导管;根据穿刺部位分为周围静脉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锁骨 下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导管;根据导管是否存在皮下隧道分为皮下隧道式导管 和非皮下隧道式导管;根据导管长度分为长导管、中长导管和短导管。
• 3.拟诊:具备下述任一项,不能除外导管为感染的来源:(1)具有导管相关的严重感染表现, 在拔除导管和适当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退;(2)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患者,有发热、寒颤和/ 或低血压等临床表现且至少有一个血培养阳性(导管血或外周血均可),其结果为皮肤共生 菌(例如:类白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微小球菌和念珠菌等), 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血行感染的来源可寻。
• 3)穿刺部位与并发症:超声研究结果提示,ICU中静脉血栓发生率约33%,其中15%是导 管相关性血栓。股静脉血栓发生率约为21.5%,而颈内静脉血栓发生的几率是锁骨下的4倍。 导管继发血栓形成患者的CRBSI发生率为非血栓患者的2倍之多。对于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 碍或者呼吸衰竭的患者,则首先考虑选择股静脉。肝移植患者不宜选择股静脉。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指南
前言 • 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尤其是在ICU,血管内置管是不可或缺的处置手段。随着医学的发展,
对导管技术的要求日益提高,单纯的外周静脉导管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 的需要,多种形式的导管应运而生,成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 主要途径。然而,随之产生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机械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也日益突 出,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并且加重医疗负担。因此,为提高患者的治 愈率及降低医疗成本,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就显得更为必要 。
• 2)操作的熟练程度与感染:置管困难、体表定位盲穿、操作者技能生疏、操作时间过长等 均可增加导管穿刺点局部和CRBSI的发生率。而有经验的医生置管及接受专门培训的护士进 行导管护理,无论是在锁骨下,还是颈内、股静脉,只要严格的无菌操作,导管感染的发生 均无显著差异。因此,除了操作人员需要培养熟练的操作技能外,在需要争取复苏时间的情 况下,应当考虑选择最熟练的部位进行操作,以后应尽快根据病情调换到低感染发生部位重 新留置导管。
五、预防
• CRBSI的预防应当首先考虑医护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标准化和规范性的操作,严格管理与 预防措施体系的建立对降低血管内导管感染率至关重要。
• (一)培训与管理
• 1.专业队伍与培训:缺乏置管和护理经验、护理人员不足、人员流动等均可增加CRBSI的发 生率和病死率,而经严格培训和主动教育,强化标准化的无菌操作等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 CRBSI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 (二)实验室诊断 • 包括快速诊断、导管培养诊断及血培养诊断。
• 推荐意见2: 当怀疑导管相关感染而拔除导管时,对导管尖端及皮下段进行定量或半定量法培 养,多腔导管需对每个导管腔进行培养。
• 推荐意见3:当怀疑CRBSI又不能拔除导管时,应同时取外周静脉与中心静脉导管血进行培养。 若定量培养中心静脉导管血样本菌落数大于外周静脉血培养的菌落数的5倍及以上时,或由 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获得的血标本,培养阳性结果时间差超过2 h,可诊断为CRBSI。
• 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有以下三种:(1)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通过皮下 致导管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随后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2)另一感染灶的微生 物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在导管上黏附定植,引起CRBSI;(3)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头和内腔, 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引起感染。其中,前两种属于腔外途径,第三种为腔内途径。在短期
• 4)导管的留置时间与用途:在选择穿刺部位时应兼顾导管的用途和留置时间。如果拟留置导 管的时间短于5~7 d,颈内静脉因其发生机械操作并发症率最低而适宜选择。但是应用超过 5~7 d的导管,考虑选择锁骨下静脉,其具有相对低的感染率。需要长时间留置并主要用于 静脉营养时应考虑选择PICC,因其感染率相对较低。
留置(小于1周)的导管如周围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和无套囊非隧道式导管中通过腔外途径 感染最为常见;在长期留置(大于1周)的导管如带袖套式的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皮下输 液港和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中,腔内定植为主要机制。致病微生物的附着在发病过程中也起
着重要作用。
• 影响导管感染的因素很多,有时可有几种因素同时存在,如宿主因素、导管位置及微生物与 导管相互作用。导管材料影响微生物的黏附功能。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对聚氯乙烯、聚乙
• (三)诊断标准 • 1.确诊:具备下述任1项,可证明导管为感染来源:(1)有1次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
节段≥15 CFU)或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000 CFU),同时外周静脉血也培养阳性 并与导管节段为同一微生物;(2)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量血培养,两者菌落计 数比(导管血:外周血)≥5:1;(3)从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性血培养, 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阳性出现时间比外周血培养阳性至少早2 h;(4)外周血和导管出口部位 脓液培养均阳性,并为同一株微生物。
二、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
• 1.出口部位感染:指出口部位2 cm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 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 2.隧道感染:指导管出口部位,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和(或)大于2 cm的硬结,伴或 不伴有血行感染。
• 3.皮下囊感染:指完全植入血管内装置皮下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 红斑和/或硬结;自发的破裂或引流,或表面皮肤的坏死。可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 4.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指留置血管内 装置的患者出现菌血症,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 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
• 在明确血管内CRBSI时应注意区别感染是直接源于导管还是因其他感染部位导致的血行感 染,因为有些菌血症导致的BSIs(catheter-associated BSIs)是继发于手术切口感染、腹 腔内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故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仅限于导管感染导致的
• 2.临床诊断:具备下述任1项,提示导管极有可能为感染的来源:(1)具有严重感染的临床表 现,并导管头或导管节段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阳性,但血培养阴性,除了导管无其他感染来 源可寻,并在拔除导管48 h内未用新的抗生素治疗,症状好转; (2)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患 者,有发热、寒颤和/或低血压等临床表现且至少两个血培养阳性(其中一个来源于外周血) 其结果为同一株皮肤共生菌(例如类白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 微小球菌和念珠菌等),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血行感染的来源可寻。
感性,穿刺技术的熟练程度,导管留置时间长短与并发症等方面。
• 1)穿刺部位的细菌密度与感染:多项相关研究显示,股静脉导管的感染发生率和并发症远 高于颈内和锁骨下静脉,并且股静脉和颈内静脉较锁骨下静脉导管置入点细菌定植发生更早, 增加了CRBSI的风险。常用深静脉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CRBSI危险性为股静脉>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右侧颈内静脉的细菌定植发生率低于左侧(31%比53%),锁骨下静脉细菌定 植发生率右侧高于左侧(27%比15%)。由此,危重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点的选择更具有优 势。
• 推荐意见5:应根据病情与治疗需要、操作熟练程度、相关导管并发症的多少来确定导管置 管部位
• 推荐意见6:条件允许时,应采用床边B超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的放置
• 应用超声引导置管技术进行深静脉置管或更换导管的显著优势在于:能快速定位,可为操作 者提供靶静脉的置管条件,准确了解靶静脉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进针的深度与准确性可 显著增加操作的成功率,提高穿刺速度,减少了穿刺引起的机械损伤并发症,并降低导管相 关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此外,采用超声对深静脉导管实施监测,可提高并发症的早期诊断。
• 革兰阳性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体。常见的致病菌有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 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主要是由于皮肤污染引起,约占CRBSI的30%。 金黄色葡萄球菌曾是CRBSI最常见的病原菌,目前约占院内血行感染的13.4%,而耐万古霉素 肠球菌感染的发生率也在增加。其他的致病菌有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 动杆菌等,放射性土壤杆菌也有报道。绿脓杆菌和阴沟杆菌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比较多见。 随着广谱抗生素应用日趋广泛,真菌在院内血行感染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白色念珠菌是常见 的病原体,念珠菌引起的血行感染率为5.8%。长期接受全肠外营养的患者,念珠菌感染的机 会也会增多,在骨髓移植患者中可达到11%。免疫低下患者,尤其是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 制剂治疗者,还可发生曲霉菌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