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价值链_内部治理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结构升级

合集下载

全球价值链的定义

全球价值链的定义

在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们曾采用了不同的称谓,如价值链、商品链、生产网络、企业网络、价值网络和投入产出分析等。

斯特恩(sturgeon,2001)从组织规模(organizational scale)、地理分布(geographicscale)和生产性主体(productive actor)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

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女HPhillips,原IBM等)、零售商(女HSears,Gap 等)、领导厂商(如戴尔,耐克等)、交钥匙供应商(如Celestica,Solectronic)和零部件供应商(如英特尔,微软等)。

他还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价值链主要描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从生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而生产网络强调的是一群相关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和程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最有代表性: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编辑]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全球价值链主要从纵向维度来研究全球经济组织,而全球生产网络则更倾向从纵、横两个维度来研究经济组织。

产品越复杂,其生产包括的工序越多,其纵向维度更长;产业越庞大,专业化分工越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其横向维度也会更发达,因而也更有可能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生产网络。

全球生产网络可以被认为是全球价值链发展的高级形式,而全球价值链既可以看作是生产网络的初级形式,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全球生产网络的抽象和简化,这种抽象和简化对于理论研究来说又是必要的。

全球价值链演变

全球价值链演变

全球价值链演变一、全球价值链概念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演变1、价值链(Value Chain)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

1988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

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

”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

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

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入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

许多产品在到达顾客手里之前需要通过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即渠道价值。

企业的产品最终会成为其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即顾客价值。

这样,从上游价值到买方价值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2、价值增加链(Value-added Chain)。

科洛特(Kogut,1985)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用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研究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研究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研究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升级是当前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的重要话题。

全球化和数字化等趋势正在改变全球经济形势,推动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和产业升级的加速。

本文旨在探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升级的研究现状、趋势和启示,并对中国未来的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出一些建议。

一、全球价值链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经过分工和合作,将原材料、零部件、产品和服务等,转化为实际价值并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过程。

它是全球化和分工合作的产物,也是跨国企业和国际贸易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全球价值链的研究逐渐成为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和产业发展等领域的重点之一,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全球价值链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而且对全球经济增长、国际关系、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球价值链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理论体系逐步完善。

从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生产链分析到现在的价值链理论和网络化组织理论,全球价值链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为相关领域的应用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支持。

2、数据来源逐步丰富。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据采集能力的提高,研究者们可以获得更多更细致的全球价值链数据,揭示出更多的关键节点和影响因素,为深入分析和预测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3、国际合作逐步加强。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过程,跨国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各方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和紧密,研究者们也越来越关注国际合作的机制和作用,努力推动全球价值链的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化技术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趋势之一,它不仅改变了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方式和效率,而且对全球价值链的整体架构和组织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因此,数字化技术应成为全球价值链研究的重要内容。

2、全球价值链的扩张和多元化。

全球价值链升级概念

全球价值链升级概念

全球价值链升级概念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日益涉及到全球范围内的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中形成的链条。

在这个链条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职责,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

而全球价值链升级,则是指在这个链条中,企业通过提升自身能力和竞争力,向着更高附加值的环节攀升的过程。

一、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背景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产物。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跨国公司将生产经营活动扩展到全球范围内,通过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等方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然而,在全球价值链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往往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职责,其中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占据着高附加值的环节,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则往往承担着低附加值的环节。

这种不平衡的分工格局,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被动地位。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发展中国家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和附加值,发展中国家企业需要进行全球价值链的升级。

二、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内涵全球价值链升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式,提升自身能力和竞争力,向着更高附加值的环节攀升。

2.加强产业链整合。

企业需要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形成产业链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

3.推动国际化战略。

企业需要通过国际化战略,拓展海外市场和资源,提升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4.三、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路径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企业需要采取以下路径:1.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企业需要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

2.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也是提升附加值的关键手段。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考核试卷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考核试卷
2.阶段一:产品升级。特征: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种类。因素:市场需求、技术改进。
阶段二:过程升级。特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因素:管理优化、设备更新。
阶段三:功能升级。特征: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因素:技术创新、市场拓展。
阶段四:链条升级。特征:整合全球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因素:全球视野、战略规划。
C.治理效果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D.所有以上选项
16.以下哪些因素可能促使企业进行全球价值链布局调整?()
A.市场需求变化
B.生产成本上升
C.政治风险增加
D.技术进步
17.以下哪些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较为稳定?(")
A.食品加工
B.医药制造
C.信息技术
D.建筑材料
18.以下哪些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具有优势?()
D.国际贸易壁垒
10.在全球价值链中,以下哪些环节属于服务环节?()
A.设计与研发
B.仓储物流
C.销售与分销
D.售后服务
11.以下哪些国家在全球服务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12.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企业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A.建立品牌
B.加强质量控制
C.优化供应链管理
14. C
15. D
16. C
17. B
18. C
19. B
20. B
二、多选题
1. D
2. ABD
3. ABCD
4. ABD
5. ABC
6. ABCD
7. D
8. AC
9. ABCD
10. BD
11. ABC
12. ABCD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形成、动力机制、治理机制及沿价值链产业升级逐一进行阐述,展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全貌,并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全球价值链治理产业升级作为一门新兴理论学科,全球价值链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在短短几十年内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它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沿科学,其发展不仅仅意味着理论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全球价值链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初步展示了其对现代化生产的影响。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提出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们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

这其中最为流行、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波特(porter)1985年提出的价值链理论。

波特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把公司的整体经营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具体的活动,这些活动分处于不同的环节,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

因为每个活动都创造价值,所以波特把这些活动称为价值创造活动。

价值创造活动被分为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相互联系,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即公司内的价值链。

在此基础上波特还提出,不仅公司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公司价值链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公司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寇伽特(Kogut,1985)在对价值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明确提出整个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如何在空间上进行配置取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而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的那个细分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确保其竞争优势。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全球价值链是当前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的重要平台,制造业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我国制造业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后,如今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

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优惠的政策,我国迅速崛起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在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制造业逐步发挥关键作用,成为许多产业环节的重要提供者。

然而,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我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在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贸易便利化。

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核心动力。

我国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

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从低端加工制造向高端技术制造的转变。

管理优化对于制造业升级至关重要。

我国企业应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引进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方法,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贸易便利化是促进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措施。

我国政府应加强国际贸易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这将有助于我国制造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拓展国际市场。

在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需要从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贸易便利化三个方面入手。

政府和企业应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优化贸易环境,以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具体建议如下: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应重视管理优化,引进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方法,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素质,打造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团队。

政府应加强国际贸易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同时,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增强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跨国公司治理》-课程教学大纲

《跨国公司治理》-课程教学大纲

《跨国公司治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8060012课程名称:跨国公司治理英文名称: Governance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二、课程简介《跨国公司治理》课程是国际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本门课程以研究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为起点,详细阐释跨国公司的理论与政策,并研究跨国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战略、生产与营销、财务与税收以及人事管理等内容。

并且每章均设有案例研究板块,用详实生动的经典案例解释和检验书中的内容。

Governance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jors. This course takes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explains the theories and policies of 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 in detail, and the study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operation andmanagement strategy,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financial and tax and personnel management and so on. And each chapter has a case study section to explain and test thebook's content with detailed and vivid classic case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是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价值链、内部治理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结构升级苏晓艳,范兆斌(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注:本文受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YC3-3)的资助。

收稿日期:2008-03-05作者简介:苏晓艳(1973-),女,河北沧州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摘要:如何通过全球生产网络实现产业升级,从而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是近年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关注的问题。

传统的关于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品价值链的延伸,忽视生产网络组织结构的转换和升级。

本文将产品价值链和组织结构统一于一个框架,讨论全球生产网络的组织结构升级问题。

关键词:价值链;全球生产网络;治理;升级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识码:A:1007-7685(2008)06-0120-03 近年来,建立全球生产网络逐渐成为跨国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全球生产网络的主要特征是以产品价值链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垂直分工。

全球生产网络实际上是跨国公司外部经营环境变化驱动下组织形式的“变形”。

本文拟从全球产品价值链及生产网络的基本结构出发,通过产业、企业和区位三个层面分析全球生产网络的内部治理,进而将产品价值链和组织结构统一于一个框架,讨论全球生产网络的组织维度和结构升级问题。

一、产品价值链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基本结构全球生产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它的内部是由许多不同的层级、企业构成,层级的划分和活动内容的确定,都以产品价值链为基础。

所谓产品价值链,是指产品进入最后消费领域前所经历的阶段或环节,多数产品的价值链通常包括研发、生产、营销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不同的环节。

[1]这些不同的生产阶段或环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其附加值存在差异。

一般来讲,越是处于价值链两端的生产环节,附加值通常越高,即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而中间部分的附加值较低。

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层级越高的企业,其所控制的价值链越长,而且所从事的活动的附加值也越高。

全球生产网络中层级最高的企业是旗舰厂商,主要有品牌领导商和合同制造商两大类。

位于旗舰厂商层级以下的是当地供应商。

当地供应商实际上又分为低端供应商和高端供应商两类,高端供应商直接与旗舰企业打交道,低端供应商很少能和旗舰企业直接打交道,而是从当地高层级供应商那里接受订单。

全球生产网络实际上由两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组成:一是由控制整个网络的旗舰企业和全球范围内不同区域高端供应商组成的国际生产网络。

—021—经济纵横・2008年第6期旗舰企业主要从事研发、关键部件的生产、战略性营销及品牌管理等附加值较高的核心生产职能,外围部件生产、组装生产、物流管理及一般性市场营销活动由当地高端供应商全面负责。

二是由全球不同区域的当地高端供应商和大量小型的当地低端专业化供应商所组织的国内生产网络。

高端供应商虽然全面负责生产网络中的非核心生产活动,但实际上大部分生产活动主要由为数众多的低端专业化供应商完成,高端供应商只从事非核心生产活动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二、交易成本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内部治理全球生产网络以旗舰厂商为核心,产生内部层级组织至市场组织之间各种交易关系,这些交易关系的治理对旗舰厂商通过全球生产网络以低成本实现价值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目前,研究企业内外交易关系治理的基本框架是交易成本和市场失灵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非市场型交易模式的出现根源于交易成本过高所导致的市场失灵。

[2]在企业的国际化活动中,影响内部治理关系的因素通常有产业因素、企业因素和区位因素。

在交易成本理论及企业国际化活动理论中,产业层面的因素是影响交易关系治理模式的首要因素。

第一,产业技术密集度。

传统的内部化理论表明,产业的技术密集度与企业的国际化和内部化倾向成正向关系,产业技术密集度越高,企业越可能拥有知识资产方面的优势,而在中间品市场受交易成本的影响存在失灵的情况下,更容易通过内部化的方式利用其特定优势。

这意味着,旗舰厂商所在行业的技术密集度越高,越有可能对当地供应商保持较高的控制权。

第二,产业的增长情况。

旗舰厂商在确定与当地供应商的治理关系时,当地供应商可能会通过学习行为,在某一时刻成为旗舰厂商的竞争对手。

另外,当地供应商可能同时为多家旗舰厂商服务,从而可能会造成关键信息的泄漏,使旗舰厂商在经营中处于不利局面。

这种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道德风险通常会导致旗舰厂商加强对当地供应商的控制。

不过,如果是需求具有较高增长性的产业,当地供应商的道德风险行为就会得到有效控制,因为产业的增长性不仅会使旗舰厂商的技术不断更新,而且使网络内交易的时间变长,从而使重复交易的好处不断增大。

因此,产业的增长潜力越大,旗舰厂商对当地供应商的控制程度就越低。

第三,需求的不稳定性。

需求的不稳定通常指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较高的不稳定性虽然会给厂商带来增长期权方面的好处,但同时也会使延滞期权的好处增大,给旗舰厂商的经营带来较高的风险。

因此,在需求变化较快的行业中,旗舰厂商为增强防御风险的能力,通常会更倾向于与当地供应商保持较为松散的关系。

除产业层面的因素外,企业层面的因素也会对旗舰厂商与当地供应商交易关系产生影响。

第一,企业规模。

一般认为,规模越小的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弱,因此,为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旗舰厂商的规模越小,就越可能与当地供应商保持松散交易关系。

第二,全球运作的经验。

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海外经营的经验对旗舰厂商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涉足全球运营时间不长的旗舰厂商,为低成本的获得经营所需的各种信息,提高海外投资的收益率,更可能会与当地供应商保持宽松的交易关系。

随着全球运作经验的不断丰富,旗舰厂商会越来越倾向于加强对当地供应商的管理控制。

第三,企业的产品策略。

出于某些原因,旗舰厂商在国际化活动中可能偏离其母公司主线产品,实施产品的多元化经营。

虽然多元化经营对于跨国公司绩效的影响存在广泛的争议,不过多元化经营在旗舰厂商的全球生产网络中非常普遍。

区位层面因素在企业国际化活动中虽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在交易关系的治理中一般较少考虑,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化。

第一,社会文化差异程度。

一般来说,东道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旗舰厂商的母国差异越大,旗舰厂商和当地供应商的关系就可能会越松散。

第二,东道国的市场规模。

东道国的市场规模越大,以松散型的关系进行治理时,受东道国当地交易伙伴背叛行为的影响,跨国公司维护特定优势的难度就越大。

第三,市场竞争程度。

东道国的市场竞争程度越强,企业间通过市场发生关系的交易成本就越低,旗舰厂商越可能会选择与当地供应商保持较为松散的交易关系。

—121—经济纵横・2008年第6期三、组织结构维度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结构升级组织结构的特征可通过组织结构维度进行描述,考虑到全球生产网络的特殊性,本文选取分工程度、管理跨度、集权程度、管理等级和空间布局五个变量分析全球生产网络的组织结构维度。

根据产业优势、企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各种组合关系,将全球生产网络的组织结构划分为企业型、分享型、关系型、掠夺型、合作型和市场型等六种。

这六种组织结构类型既适用于旗舰厂商和当地高端供应商所形成的国际生产网络,也适用于当地高端供应商和低端供应商所形成的国内生产网络及价值链的某一具体节点处的情况。

全球生产网络的五种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维度,企业型网络的首要特征是网络内的分工程度较低,旗舰厂商只将整个产品价值链中个别附加值较低的节点转移给当地供应商,其余环节均由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或子公司严格控制。

其次是管理跨度较小、管理层级多、集权程度高,旗舰厂商对当地供应商基本按内部化的模式进行管理,当地供应商自主决策的权力十分有限。

另外,该种生产网络内,各当地供应商在空间分布上比较集中,以便对旗舰厂商的决策进行快速反应。

实施这种组织结构的生产网络,一般产业(节点)具有较高的技术密集度,企业具有较大的规模和丰富的全球化运作经验,生产区位文化差异较小且市场竞争程度较高。

分享型网络指旗舰厂商和当地供应商在利润上具有较高的分享性质,这种类型由于具有产业和企业层面的优势,所以价值链外部化的节点很少,分工程度较低,而且管理跨度较小,不过,区位方面的劣势,如较大的文化差异、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及较大的市场规模,使旗舰厂商多层级和集权化管理具有较高的成本,只能减少管理层级和对当地供应商的控制程度,当地供应商空间上的布局也较为集中。

关系型网络具有较低的分工程度,原因是产业方面的优势(如技术密集度)使旗舰厂商外部化价值链节点的动机减弱,只对少数节点或职能进行分离,由当地供应商承担,但企业层面的劣势(比如规模或经验)使旗舰厂商通过增大对当地供应商的管理跨度,引入更多的当地供应商,组织当地生产网络,共同完成相关节点的供应活动,这也使当地供应商的空间布局比较分散。

掠夺型组织结构在全球生产网络中非常普遍,产业层面的劣势,使旗舰厂商更愿意依据价值链提高分工程度和管理跨度,不过企业层面和区位层面的双重优势,导致旗舰厂商在治理中实行层级化和集权管理。

当地供应商基本处于供应链的低端,经营上高度依赖于旗舰厂商,从而在利润分享中严重处于劣势地位。

如果旗舰企业只在产业层面具有优势,就会形成合作型的组织结构。

而只在企业或区位具有优势,则形成市场型的组织结构。

合作型和市场型其实比较接近,在这种类型的生产网络中,旗舰企业与当地供应商间的治理关系最为松散,基本上通过临时性的合同关系进行交易。

不过组织的分工程度要取决于产业层面的情况,对合同型的组织,由于具有产业层面的优势,受产品价值链一体化动机的影响,分工程度就较低,市场型的则分工程度较高。

另外,由于两类组织都只具备某一方面的优势,因此组织结构的管理跨度大,管理的层级很少,而且完全采用分权化的决策模式。

由于在不同的网络组织结构中,当地供应商获得的租金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更有利的分工地位,实现产业升级,实际上具有两个重要的途径。

一是价值链升级。

即使产品价值链由中间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向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二是组织结构升级。

即组织结构由两端租金较低的结构向中间租金较高的结构移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影响全球生产网络组织结构部分因素与价值链本身有密切联系(比如产业技术密集度),所以价值链升级和组织结构升级有时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1]Shin -Horng Chen .Tai w anese I T fir m s ’offshore R&D in China and the connecti on with the gl oba linnovati on net w ork[M ].Re 2search Policy,2004(33):337-349.[2]Gray Gereffi,John Humphrey,Ti m othy Sturgeon .The Gov 2ernance of Gl obal Value Chains[J ].Forthcom ing in Revie w of I nter 2nati 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3,(11).(责任编辑:晓 轩)—221—经济纵横・2008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