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
长歌怀采薇的典故

长歌怀采薇的典故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出自唐代诗人王绩的《野望》。
“采薇”出自诗经典故,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因此古代“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而并非建功立业的抱负。
原文:《野望》
唐朝,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白话文:
傍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

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伯夷和叔齐都是商末孤竹国的王子,初孤竹君以叔齐为王位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不受。
后两人闻周文王善养老而入周。
武王伐纣,他们二人劝谏。
武王灭商后,他们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亡。
伯夷和叔齐都是孤竹国的王子,分别为国君的长子和三子。
但后来他们都没有即位,却流亡在外,甚至活活饿死。
孔子赞叹他们说:“不放弃自己信奉的理想,不同流合污玷辱自己,伯夷和叔齐就是这样的人啊!”那么,孔子为什么十分称赞伯夷和叔齐呢?孤竹国国君十分喜爱叔齐,并有意让叔齐继承国君之位。
在他临终时,留下遗命,指定叔齐即位。
叔齐谦恭礼让,坚持要大哥伯夷即位。
伯夷说:“叔齐即位,是父亲的遗命,我不能违背父亲的遗愿!”于是离家出走。
叔齐见大哥出走,他也不当国君,索性打点行装追随伯夷去了。
但是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孤竹国的大臣们只得拥立孤竹国国君的次子即位为君。
叔齐找到伯夷之后,知道孤竹国是不能再回去了,那到何处安身呢?他们听说周文王行善积德,礼贤下士,于是决定去投奔周文王。
当兄弟二人风尘仆仆地来到周时,周文王早已逝世,正遇上周武王用车载着周文王的灵位去讨伐商纣王。
他们兄弟二人立即抢上一步,拉住马的缰绳劝阻武王说:“你的父亲死去后不安葬,却大动干戈(父死不葬,爰及干戈),能说是孝吗?身为商纣的大臣,而兴兵弑君(以臣弑君),能说是仁吗?”武王左右的将士一听他俩说出这么一番话来,拿起长矛就刺。
姜太公忙说:“他们是两位仁义之士,不能杀!”说着就把他俩搀扶开了。
周武王消灭商朝后,建立了周王朝,天下诸侯和百姓也都承认周武王的天子地位,但伯夷和叔齐却以此为耻。
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制止周武王这种不道义的行为,于是决定隐居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做殷商的遗民,而不当周朝的顺民。
为了和周朝彻底划清界限,伯夷和叔齐还决定,今后不再吃周朝的粮食。
那用什么来填饱肚子呢?只好采薇充饥了。
秋风四起,薇菜越来越少,兄弟二人渐渐瘦成了皮包骨。
历史趣谈深度解析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究竟是在哪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深度解析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究竟是在哪儿
导语: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叔齐的故事发生于商周时期,被儒学尊为典范,史记匠才司马迁将其典故载入列传之首,流传至今。
伯夷、叔齐本为商代贵族
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的故事发生于商周时期,被儒学尊为典范,史记匠才司马迁将其典故载入列传之首,流传至今。
伯夷、叔齐本为商代贵族孤竹君之子,孤竹君临死意欲将君位传于次子叔齐,但叔齐严守礼教,认为长子不继承君位,反倒让自己继承,是不仁不义之举,誓死推脱。
而伯夷认为弟弟叔齐贤于自己,要让位给叔齐,叔齐坚决不肯接受,于是两兄弟一起隐居。
正因为如此,几百年后的孔子才把二人作为“贤”的代表。
当武王兴仁义之师伐纣时,二人却出来阻止武王灭商。
后来又以遗臣自居,不食周朝之粟而饿死首阳山上。
自古多说二人高义,但汉代东方朔却说二人愚夫。
而且颇有道理。
二人“不食周粟”是“贤”还是“愚”,其实都有道理。
历史是统治阶级编写的,特别是中国历史向来是官方编写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现在的统治。
需要社会安定时,就赞扬伯夷叔齐这样“贤者”,需要改革时就批判这些“顽固派”。
其实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需要。
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国鬼神论的顶峰时期,一切事情都要问卜后才执行。
商王更被看作是上天的代表,他的统治是上天的意志,商王“贤”与“不贤”有上天判断,凡人是不能反抗的。
所以放在这样的历史局限下,伯夷和叔齐的作为就不难理解了。
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
伯夷叔齐本为商朝贵族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原本可以过上衣食无忧
生活常识分享。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九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阅读训练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安军①文天祥梅花南北②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北行途经南安军大庾岭时所作。
南安军:地名,今江西大余。
②南北:相传大庾岭是南北气候的分界岭。
③采薇: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
1.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天祥的《南安军①》一词,完成小题。
梅花南北路②,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②梅花,指梅岭即大庾岭。
③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1.选出下列对本词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A.首联写梅花在风雨中摇曳,雨水濡湿了押着兵败后被擒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
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夷齐故里典故内容

夷齐故里典故内容
夷齐故里是一个古老的典故,与商朝时期的伯夷和叔齐两位贤人有关。
他们是孤竹国国王的两个儿子,以贤德和礼义为重,逊让君位。
后投奔西岐,在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谏伐。
天下归周后,他们耻于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
他们的品德和气节被后人称为“孤竹遗风”、“夷齐清风”,被圣贤孔子、孟子称为“古之贤人”。
南宋画家李唐创作出千古名画《采薇图》,描绘了他们独行其志、高风亮节的精神。
孤竹因夷齐而声名远播,被称为夷齐故里。
在夷齐故里,县城三街村有一口井,人称“夷齐井”。
据《永平府志》记载,井旁原有一铭:“夷齐居此,饮之而甘”。
明崇祯年间,永平府郡守陈所立在井旁勒铭,词云:“有洌者泉,在城之阴,凿井而甘,浚池而深,柳色花香,式畅予襟,夷齐饮此,当不易心。
”夷齐井因夷齐之清而清,表达了后人对古之贤人的敬仰之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夷齐故里相关文献获取更多信息。
不食周粟的故事

【拼音】bùshízhōu sù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长子伯夷在父亲死后坚决不肯继承王位。
后来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他也不愿出来为官,感到十分耻辱,就与弟弟叔齐决定不再吃周朝的粮食,两人隐居在首阳山,专门靠吃采山上的野果及野菜而生存。
【典故】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史记·伯夷列传》
【释义】粟:小米,泛指粮食。
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
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有骨气
【反义词】卑躬屈膝
【示例】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
鲁迅《故事新编·采薇
更多信息请查看成语故事。
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
相传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
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尊天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哥俩先后出国前往周国考察。
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
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出自《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
《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
伯,长也;夷,谥。
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
”。
唐山新发现“义于高祖墨”玉圭,佐证了“伯夷姓墨”这一史记。
夷齐“兄弟让国,扣吗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仁哲大义,是历代中华仁人志士、诚信礼让、忠于祖国、抱节守志、清正廉明的典范。
三千年前,秦皇岛一带正是孤竹国管辖的区域。
这个古代方国建国很早,伯夷与叔齐历经了商和西周两个朝代。
当时它的管辖区域,据考古资料表明,大体包括现在秦皇岛市的全部,唐山市的东部和辽宁省的西南部,都城在现在的卢龙县城附近。
这个古老的方国当时的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有大量饲养牲畜的畜牧业和可以用剩余粮食酿酒的农产品。
从这个国家取名觚竹来看,它是以两种用以书写的文具,借
代作国名,这就反映了这个国家已经有比较高的文化。
伯夷、叔齐独行其志,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以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许多名人,包括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艺术家、文人学者、帝王将相纷纷以各种形式歌颂、褒扬伯夷、叔齐。
论《采薇》中伯夷和叔齐死亡真相

论《采薇》中伯夷和叔齐死亡真相作者:陈银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06期内容摘要:《采薇》是鲁迅《故事新编》的八篇小说之一,小说结局为伯夷、叔齐死于首阳山,至于死亡原因,大家说法不一。
简单看来,伯夷、叔齐是饿死的,但他们死亡的真相主要有三个,首先是流言蜚语乱传,伯夷、叔齐心理压力过大而死;其次是兄弟之间失和,不再互相敬重致死;还有一个死亡原因是他们失去了慎独精神。
关键词:鲁迅《采薇》流言失和慎独《采薇》的故事改编于《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互相让出王位,一起逃往西伯养老堂,文王死后,周王出兵伐纣,伯夷、叔齐认为其不仁不孝,于是义不食周粟,隐居直至死于首阳山。
关于伯夷、叔齐的死因,大多人认为是他们失去薇菜而饿死。
这只是表面的原因。
其更深层次的真相在于流言的力量、兄弟的失和以及他们做不到的慎独。
一.流言的力量鲁迅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鲁迅是一个异数,他对于我们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够逼着你思考,让你成为一个有深刻思想的人。
如果伯夷、叔齐的死只是简单的因为没有薇菜,那么《采薇》乃至《故事新编》就没有成为文学经典的必要了。
伯夷、叔齐丢失性命的真相其实是无比强大的流言力量。
对于恪守先王之道、讲究仁孝友悌的伯夷、叔齐来说,名声比生命还珍贵。
他们张口总是“为了乐器动兵,是不合先王之道的”“以下犯上,究竟也不合先王之道”,[1]只有认为自己是符合先王之道的人才会如此。
自命清高的伯夷、叔齐不屑于和普通民众一起供奉不仁不孝的周王。
为了保住名声,他们自视为善人,不食周粟。
越是自命清高的人越是注重自己的名声,也越是害怕流言的力量。
不只是伯夷、叔齐自己给自己的名声打上合格分数,大部分人也认为他们的名声是可歌可泣的。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姜太公因他们是义士而放走他们。
摔倒在街上,围观的群众知道他们是孤竹君的两位世子而连声赞叹并送上姜汤。
路上的山贼也知道他俩是“天下之大老”。
就连第一等高人小丙君也慕名来找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
伯夷和叔齐都是商末孤竹国的王子,初孤竹君以叔齐为王位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不受。
后两人闻周文王善养老而入周。
武王伐纣,他们二人劝谏。
武王灭商后,他们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亡。
伯夷和叔齐都是孤竹国的王子,分别为国君的长子和三子。
但后来他们都没有即位,却流亡在外,甚至活活饿死。
孔子赞叹他们说:“不放弃自己信奉的理想,不同流合污玷辱自己,伯夷和叔齐就是这样的人啊!”
那么,孔子为什么十分称赞伯夷和叔齐呢?
孤竹国国君十分喜爱叔齐,并有意让叔齐继承国君之位。
在他临终时,留下遗命,指定叔齐即位。
叔齐谦恭礼让,坚持要大哥伯夷即位。
伯夷说:“叔齐即位,是父亲的遗命,我不能违背父亲的遗愿!”于是离家出走。
叔齐见大哥出走,他也不当国君,索性打点行装追随伯夷去了。
但是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孤竹国的大臣们只得拥立孤竹国国君的次子即位为君。
叔齐找到伯夷之后,知道孤竹国是不能再回去了,那到何处安身呢?他们听说周文王行善积德,礼贤下士,于是决定去投奔周文王。
当兄弟二人风尘仆仆地来到周时,周文王早已逝世,正遇上周武王用车载着周文王的灵位去讨伐商纣王。
他们兄弟二人立即抢上一步,拉住马的缰绳劝阻武王说:“你的父亲死去后不安葬,却大动干戈(父死不葬,爰及干戈),能说是孝吗?身为商纣的大臣,而兴兵弑君(以臣弑君),能说是仁吗?”武王左右的将士一听他俩说出这么一番话来,拿起长矛就刺。
姜太公忙说:“他们是两位仁义之士,不能杀!”说着就把他俩搀扶开了。
周武王消灭商朝后,建立了周王朝,天下诸侯和百姓也都承认周武王的天子地位,但伯夷和叔齐却以此为耻。
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制止周武王这种不道义的行为,于是决定隐居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做殷商的遗民,而不当周朝的顺民。
为了和周朝彻底划清界限,伯夷和叔齐还决定,今后不再吃周朝的粮食。
那用什么来填饱肚子呢?只好采薇充饥了。
秋风四起,薇菜越来越少,兄弟二人渐渐瘦成了皮包骨。
想到尧舜盛世已一去不复返,自己不愿同流合污,但又走投无路,兄弟二人不禁十分愁怅,于是唱了起来:“北风真凉啊登首阳,采摘薇菜啊充饥肠。
以恶易恶啊逞凶狂,不知其错啊在何方。
唐尧虞舜啊去天堂,兄弟二人啊归哪乡?呜呼哀哉啊命不长,哀哉呜呼啊人将亡。
”结果兄弟二人就这样活活饿死在首阳山上了。
————————————————
链接:
①孔子赞伯夷,叔齐:《论语·微子第十八》: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②《简约主义的先秦史》
盘古说:我开;共工说:我撞;女娲说:我补;夸父说:我追;精卫说:我填;后羿说:我射;仓颉说:我造;神农说:我尝;燧人说:我钻;有巢说:
我搭;黄帝说:我们怎么搞?尧说:我让;舜说:我也让;禹说:我还是让;启说:让让让,让你个头啊,也不看看人家受得了受不了!
鲧说:我堵;禹说:我疏;盘庚说:我迁;伯夷说:我采;叔齐说:我饿;子牙说:我钓;武王说:我伐;穆王说:我游;幽王说:我点;褒姒——倾国一笑;
干将说:我铸;鲁班说:我锯;专诸说:我砍;荆轲说:我刺;嬴政说:没刺着!
孙子说:我谋;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无为;庄子说:自在;公孙龙说:我辩;韩非说:把这些人给我统统抓起来!
所以没了!
③目前学术界对孤竹国名有几种解释:一是“孤竹”亦写作“觚竹”,“觚”是青铜制的酒器,“竹”是用以记事的竹简,二者反映了这个诸侯国的贵族生活和文化发展水平。
二是根据《急就篇》颜师古注:“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所记,认为“觚”和“竹”同为书写用物。
三是北方地不产竹,“孤竹”就是竹子稀少的地方。
以上三种解释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又有疑问。
第一种解释,把酒器“觚”和书写用物“竹简”这两种性质不同的东西联在一起视为国名,似嫌牵强。
第二种解释,把“觚”与“竹”同视为书写用物,但书写文字却是文明社会以后的事,孤竹的历史只是从进入商朝奴隶社会以后才开始的吗?第三种解释,把“孤竹”说成是竹子稀少的地方也不准确,孤竹国何以把“竹子稀少”作为国名呢?
于是有了第四种解释。
有的学者认为,“孤竹”是一根竹子,代表男性的根,是一个坚挺的男性阳具。
它是氏族图腾。
“图腾”是印第安语,意为氏族族徽。
美国学者摩尔根曾研究了美洲土著部落印第安人的社会历史,他们在欧洲人进入之前处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存在图腾崇拜。
原始人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命之物视为其祖先,顶礼膜拜,称为“图腾”。
中国的原始氏族也有图腾崇拜。
如《诗·商颂》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记:商族始祖母有女戎氏简狄在行浴时吞食了玄鸟(燕子)蛋而受孕生其始祖契,故契又称玄王。
因此,玄鸟便受到尊崇,成为商族的图腾。
据史家考证,原始社会晚期父权制时期,曾出现过男性生殖器崇拜的时代。
龚维英先生在《原始崇拜纲要》一书中说:“从男根崇拜的角度看,竹之挺拔,正男根之象也。
”孤竹更像翘然崛起的阳具。
孤竹的部族名称当在原始社会晚期男性生殖器崇拜的时代就存在了。
它是一个古老的部族,长期繁衍生息于今冀东大地,商汤时加封,只是名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