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对伯夷叔齐的评价 伯夷叔齐为何被司马迁称颂
读《史记》之《伯夷列传》有感

众所周知,司马迁是我国著名史学家,他的《史记》历来为人所称颂,研究古代史的学者没有不重视《史记》的,因为它不仅如实记录了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而且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能用真性情真学问来为文写史的,我们且看他冠以列传之首的《伯夷列传》,真能印证鲁迅先生称颂《史记》时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实不为过也。
《伯夷列传》看起来好像是为一个人做的专传,其实是二人的合传,还包括了伯夷的弟弟叔齐。
书中这样记载他们的行迹:“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在引出这段历史记录之前,作者先以大量古代先贤明德求礼的故事来说明当时人们对谦让权位的赞扬,又用孔夫子的话加以印证人们的思考和看法,到底他们这样礼让,是在作秀还是其真实的内心需求。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以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这是孔夫子明确无误的赞誉之词。
可是司马迁毕竟是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他不会因为圣人之赞而不作分析的接受,他以为这里大有文章可做。
于是他就把原文记录拿来,然后说“余悲伯夷之意,睹逸诗可异焉”;而后又发出疑问:“伯夷叔齐”的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并不是那样简单,也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
他最后感慨道,“由此观之,怨邪?非邪?”,其实是有必要进行再次品评和认识的。
这就是个性解读,这就是他卓然屹立于我国史学界、并且超绝千古的原因所在!他的追问不仅仅是对圣人的,而且是对人性道德善恶是非的追问,他这样做是与其个人遭遇不可分割的,也是对社会世俗黑暗腐朽的无情解剖。
伯夷叔齐故事给人启示

伯夷叔齐故事给人启示伯夷和叔齐是中国古代的两位贤人,他们的故事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教训。
他们生活在商朝末年,当时国家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困,但伯夷和叔齐却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原则,以身作则,成为后世仰慕的楷模。
伯夷和叔齐的父亲是商王纣的大臣,但纣王却因为他们的品行高尚而嫉妒,并陷害他们。
在国家陷入困境的时候,纣王却无视百姓的苦难,只顾自己享乐。
伯夷和叔齐见到这一切后,决定辞去官职,离开家乡,过上苦行的生活。
他们来到了羽山并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社区,远离俗世的喧嚣。
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种植庄稼,捕鱼狩猎,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物质的追求,他们从不多言。
在他们的带领下,社区的人们也都遵循着简朴、守纪律的生活方式。
他们的行为让人们深受触动,传说中还有一位贤人,名叫大禹,也听闻了他们的事迹。
大禹是后来成为伟大治水英雄的人物,他在羽山拜访了伯夷和叔齐,向他们请教治水之策。
伯夷和叔齐告诉大禹,治水的关键在于守正,只有心地善良,才能得到自然的回报。
伯夷叔齐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他们告诉我们,在任何困境中,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
纣王不公正的行为固然可耻,但伯夷和叔齐选择离开而不是妥协,正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勇气和责任感。
其次,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提醒我们,追求物质享受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过于追求物质会导致我们迷失自我,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生命的真谛。
伯夷和叔齐通过过着简朴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展示了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最重要的是,他们教导我们,善良的心灵和正直的行为是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关键。
只有秉持着善良的心,我们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
总之,伯夷和叔齐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他们的道德勇气、简朴的生活方式和善良的心灵,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也应该追求的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并给予他人希望和榜样。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伯夷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文章,记述了伯夷及其弟叔齐的故事。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本文从人物的品德、境遇和影响三个方面展开叙述,通过对伯夷与叔齐的事迹的描写,展示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首先,伯夷与叔齐的高尚品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兄弟二人不愿受夏桀的腐败政权统治,选择离开自己的祖国,远离邪恶,过着隐居山林的生活。
他们坚守自己内心的信仰和原则,无视外界的压力和诱惑。
在他们看来,个人的道德和伦理比一切都重要。
他们拒绝接受桀的任命,绝食而死,坚守自己的原则,以表达对邪恶统治的抗议。
伯夷与叔齐的高贵品德令人钦佩,也引起了我对自己内心的反思。
其次,伯夷与叔齐的境遇给我带来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他们作为众人所称赞的忠臣,却遭受到自己国家的冷落和迫害。
他们的境遇使我想到人生的不公和荒谬。
在一个腐败统治下,正直与善良的人往往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和不理解。
然而,虽然伯夷与叔齐的境遇艰难,他们却从未动摇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坚持正直的道路。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道义的追求和对真理的坚守,这对我而言是巨大的鼓舞和启示。
最后,伯夷与叔齐的影响力是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所感受到的。
伯夷与叔齐的品德和故事被后世传颂,他们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楷模。
他们的舍己救人的精神和绝不妥协的态度,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他们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通过这篇文章,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伟大。
通过读《伯夷列传》,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给予我深沉的内心触动,使我对品德、境遇和影响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伯夷与叔齐的高尚品德、坚持信仰的精神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都让我感到敬佩和钦佩。
他们的故事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激励着我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追求对世界的美好。
总结起来,我认为《伯夷列传》这篇传记文章是一篇具有深意的作品。
通过对伯夷与叔齐的事迹的描写,展示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他们对于正义和真理的坚守,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关于《历代对伯夷叔齐的评论》

关于《历代对伯夷叔齐的评论》悠悠五千年,中国历史无数英雄。
而伯夷叔齐二人却位列其中,更是被后人所津津乐道,他们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言行,也成为经典的文化符号,关于他们,有许多评论,下面就来看看。
第一步:了解伯夷叔齐伯夷叔齐,春秋时期的两位忠诚官员,被尊为“忠臣”的典范。
他们原先隶属于虞国,但在国君侵欺民、淫污浸淫中,二人宁死不屈,选择离开虞国,而流浪于世间。
第二步:不同的评论1.孔子评论:“夷、齐之不用也,未是大勇。
文王曰‘衮职有作,文在兹杞’,君子何患乎无竹柏之谟。
”这段话,孔子说出了自己对伯夷叔齐的态度。
他认为伯夷叔齐虽然是有勇气、有忠心的,但是最终却没有被用于国家,所以他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大勇。
而王文通过“君子何患乎无竹柏之谟”表达了对伯夷叔齐的敬重之情。
2.庄子评论:“是何世也哉!鱼正以鱼為正,其僵也山林;羽翮正以羽翮為正,其僵也天地。
自吾子之乱世也以來,世多正人皆是以德为正,树於心者谁?世之所以僵也。
”庄子用“鱼正以鱼為正,其僵也山林;羽翮正以羽翮為正,其僵也天地。
”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伯夷叔齐的佩服之情。
他认为伯夷叔齐是真正的“正人”,他们将德行作为自己的正方形,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留给了后世以听之深刻的教训。
3.司马迁评论:“齐,伯蒲之孙。
伯夷之弟,能少其欲,隐於无人之间。
汩、咎以表异,冠、带、誉、车、田,以乱伯鱼之家。
伯,鱼之孙。
伯舅也,能少其欲,隐於太原之野。
”在这里,司马迁是在论述伯夷叔齐的家族以及他们的前因后果。
他也表示了自己的态度,认为伯夷叔齐高雅的品德和良好的性格,在被汩、咎以荣华冠冕所玷污时,仍能坚忍不屈。
第三步:对伯夷叔齐的思考伯夷叔齐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诚、高尚、仁慈是人们在生命中应尽的职责和社会道德。
伯夷叔齐在遇到虞国国君侵犯民权、淫乱不堪之后,选择以身犯险、宁死不屈。
无论是朝廷、家族、个人,他们的奉献、牺牲都有着深刻的道德内涵,也有着长远的历史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像伯夷叔齐一样,坚守正义,保持高尚的道德行为,珍惜个人品德的培养,并且时刻铭记着社会责任。
史记的终极关怀:伯夷列传

史记的终极关怀:伯夷列传“挂羊头卖狗肉”的写法若要在《史记》一百三十篇中选出难读的一篇,即使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读法,《伯夷列传》也绝对在数一数二的位置。
为什么《伯夷列传》这样难读,还会被司马迁放在列传的第一篇呢?这是掌握司马迁的历史精神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现象,有几个线索可以帮助我们来解读。
第一,一般来说,《史记》常用的方式是先叙述后议论,司马迁先让我们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了什么、在生命中的重要转折点做了什么样的决定,等读者对这个人有了体会和印象之后,才在文章最后的“太史公曰”中说出他理解的历史上的道理。
然而《伯夷列传》开头就是议论,结尾也是议论,为什么?在《史记》的绝大部分文章当中,我们都能看到司马迁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那就是精准地描写人物、事件,以及人跟人之间的场面。
列传七十篇比世家、本纪更加活泼,书写的也都是鲜活的个人在生活上具体的选择、挑战和决定。
《伯夷列传》的主角虽然是伯夷、叔齐,但描述伯夷、叔齐的部分比较短,甚至可以说是“挂羊头卖狗肉”。
司马迁不是想侧重讲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而是要讲一些更难以表达的重点——当历史去记录这些人的时候,有没有一个终极的标准或关怀,来约束、决定我们如何看待人物?一般的世俗究竟怎样评断人物?而当历史记录不得不评断人物的时候,这种评断跟世俗的认知究竟有没有不同?在《伯夷列传》的开头,司马迁写道:“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从父亲司马谈的道家本位的态度,到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环境,再加上他自身跟董仲舒学习的经历,对司马迁来说,儒家才是知识的本位,如果典籍上有不一样的说法、记录,而大家又只能接受一个共识的态度与方法的话,就要“考信于六艺”。
换句话说,如果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以及事物内在道理有困惑,就应该回到儒家继承的这些西周王官学经史典籍上,用里面的文字作为终极的评断标准。
因为即使到舜或者夏这么古远的时代,六经中仍然能够考索到一些确定的内容,比如尧如何把大位让给虞舜,而舜用什么方式将大位交给了夏禹。
叔齐和伯夷的故事

叔齐和伯夷的故事
《叔齐和伯夷的故事》
叔齐和伯夷,是我国最著名的兄弟俩,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
及刚毅坚韧的精神。
他们在先秦时期存在,闻名于世,并且以他们的
殉道精神被一代代的人民传颂至今。
叔齐和伯夷的故事发生在先秦,上古神话中表达着爱国精神和反抗暴
政的正义主张。
传说叔齐和伯夷是兄弟俩,他们坚持自己认定的正义,并不断反抗暴政,因而遭受残害。
他们的“义抗暴”精神被褒扬为传
世佳话,后来相继激起了许多反抗暴政的英雄。
叔齐和伯夷的勇气和坚毅精神令人佩服。
他们虽然没有武装力量,但
是他们活出了自己真正的理想,不畏艰难,做出了反抗暴政的英勇行为,让我们时刻受到鼓舞,坚守着正义信念。
叔齐和伯夷的故事被收录在古代著作《史记》中,这是一部被称为
“中国史学入门书”的古典文学作品。
这部著作是古代历史学家司马
迁写成的,内容包括叔齐和伯夷的故事,其中描述了两兄弟俩的反抗
暴政的故事情节,以及他们追求正义的勇气和坚毅的精神,被一代代
的读者深刻影响着。
叔齐和伯夷,他们为我们展示了反抗暴政的勇气,让我们看到了坚毅
追求正义的精神,被褒扬为“兄弟忠贞气”。
今天仍被人们所传颂,
是永远的精神象征,让我们勇敢追求正义,反抗一切不公正的行为。
伯夷列传读后感范文

伯夷列传读后感范文《伯夷列传》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传记文章,记录了伯夷和叔齐两兄弟在商朝末年的忠义之举。
伯夷和叔齐一开始是商汤的忠臣,但是商纣王败坏了商朝的治理,他们不忍看到百姓遭受苦难,于是决定离开朝廷,并且拒绝入王纣朝廷为大臣。
他们选择了隐居山林,过起了隐士般的生活。
读完《伯夷列传》,我深受感动。
伯夷和叔齐是真正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他们不愿意看到国家和百姓遭受苦难,即便是面对压力和困境,他们也选择了不妥协和退缩。
他们抱着对治理国家负责任的态度,决定离开朝廷,离开权力和权势,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应该有着怎样的品德和处事原则。
伯夷和叔齐的行为深深触动了我,他们的忠诚和正直让我深感敬佩。
他们不为个人利益和个人荣誉所动摇,而是以百姓的福祉和社会的安宁为己任。
在一个腐败和无道德的社会里,他们坚守自己的原则,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
他们的精神力量让我明白,一个人应该追求正义和真理,不被利益和权力所动摇,始终保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读完《伯夷列传》,我对伯夷和叔齐充满了敬佩和钦佩之情。
他们的行为不仅代表了个人的追求,更代表了对社会道德的深刻认识。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个人的功绩和成就,更在于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对正义的坚守。
在这个充斥着欺骗和不信任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像伯夷和叔齐一样,勇敢前行,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和正义。
最后,读完《伯夷列传》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伯夷和叔齐的精神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们的忠诚和正直让我深感敬佩。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我希望自己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个人利益和荣誉所动摇,以社会公益为己任,成为伯夷和叔齐那样为社会作贡献的人。
伯夷、 叔齐行为的不同评价

伯夷、叔齐行为的不同评价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的两位王子,他们的行为在历史上引起了不同的评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
- 忠义道德的典范:伯夷和叔齐被视为忠义和道德的楷模。
他们坚决不接受周朝的统治,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表现出对商朝的忠诚和对道德的执着。
这种行为被一些人认为是高尚和值得赞扬的,代表了一种坚定的道德立场。
- 坚守原则的精神: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坚守原则的精神。
尽管周朝取代商朝成为新的统治力量,但伯夷和叔齐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内心准则,选择饿死也不妥协。
这种对原则的坚持被一些人视为一种可贵的品质,强调了个人在面对困境时坚守自己价值观的重要性。
- 不识时务的固执:也有人认为伯夷和叔齐的行为是不识时务的固执表现。
他们没有适应时代的变化,坚持旧有的观念和方式,不愿意与新的政权合作。
这种观点认为,在历史的进程中,灵活适应变化是必要的,过度的固执可能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困境。
- 个人选择的权利:还有一些人认为伯夷和叔齐有权根据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做出选择。
他们的行为反映了个人对自己内心声音的尊重,即使这种选择可能与大多数人的观点不同。
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人自由和自主决策的重要性。
评价伯夷和叔齐的行为是一个主观的过程,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这些观点相互交织,反映了人们对道德、忠诚、原则和时代
变迁等问题的不同理解和价值观。
无论如何,伯夷和叔齐的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经典范例,引发了人们对道德、信仰和个人选择的思考。
重要的是通过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讨论和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价值观,并从中汲取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对伯夷叔齐的评价伯夷叔齐为何被司马迁称颂
导语:对伯夷叔齐的评价古代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极高,他们是备受先贤盛赞、品格高尚的隐士高人。
他们的高风亮节被《论语》、《孟子》、《庄子》、
对伯夷叔齐的评价
古代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极高,他们是备受先贤盛赞、品格高尚的隐士高人。
他们的高风亮节被《论语》、《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典籍高度赞扬。
太史公司马迁把他们放在列传之首,加以褒扬。
伯夷叔齐劝解武王图
但将伯夷叔齐的事迹放置今日,并加以评头论足,会有很多以当世思想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会认为伯夷叔齐正是恪守陈规、不懂变通的教条主义者,是老古董,在历史进程中是要被时代所淘汰的。
不过正因为我们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君王到臣子学士皆视伯夷叔齐为思想最高标准的理由,正是因为伯夷叔齐的思想符合了当世社会制度。
把伯夷、叔齐上升到“饿死不食周粟”的高度,使他们成为忠孝道德观的典范,更有利于教育臣民,恪守君臣父子之道,严格遵守社会统治秩序,保证统治者牢牢把握政权。
春秋战国期间,各国王侯为争王位,争霸权而发生的子弑父、臣弑君的流血事件,层出不穷;如果都像伯夷、叔齐那样谦虚让位,与世无争,逃离尘世,社会也就平安无事了。
因此,伯夷、叔齐的结局很可能是诸子百家为说教诸侯,减少纷争,而加以发挥利用的素材。
伯夷叔齐为什么被司马迁称颂
太史公司马迁把伯夷叔齐放在列传之首,足见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的褒奖之意之高。
众所周知,《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