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
陶庵梦忆序赏析

陶庵梦忆序赏析陶庵梦忆序赏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张岱吧!期中陶庵梦忆序就是他的诗作,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陶庵梦忆序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
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
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
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
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注释】①陶庵:张岱,号陶庵,侨寓杭州。
著有《陶庵梦忆》等。
②(hài):惊骇。
③首阳二老:指伯夷、叔齐。
殷亡后二人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④王谢:王姓与谢姓自东晋王导与谢安后,便成为江南两大望族。
⑤二王:指王羲之与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
重要句子翻译①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盍往归焉文言文翻译

盍往归焉文言文翻译1. 一篇古文翻译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
”于是就逃开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
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
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
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
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2.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爱问知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文言文短文1(原文、注释、翻译)

文言文短文(原文、注释、翻译)1、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原文〗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①。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②。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④:“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⑤,可谓孝乎?以臣弑君⑥,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⑦,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⑧。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⑨,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⑩,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注释〗①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享有一定参预议论国事权力的人。
中(zhōng,仲)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
中子,就是次子。
②盍:何不。
③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
④叩马:勒紧马缰绳。
叩,通“扣”,拉住,牵住。
⑤爰:于是,就。
干戈:古代常用兵器。
干,盾。
戈,戟。
此处引申为战争。
⑥弑:古代下杀上称之为弑。
如子女杀死父母,臣杀死君。
⑦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
⑧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
⑨暴:前一“暴”指暴臣,后一“暴”指暴君。
易:换。
⑩于(xū)嗟:叹词,表示惊异。
徂(cú):通“殂”,死亡。
〖翻译〗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道不同,不相为谋 材料

开篇理论材料【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孔子说:“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
”又所谓“鹤鹊安知鸿鹅之志!”。
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司马迁感叹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长齐列传》)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屑于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
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贾谊的《鹏鸟赋》写得好:“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
”孔子自己也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从吾所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卡尔·马克思引用过诗人但丁的一句名言,叫做——“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不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吗?话不投机半句多。
道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提炼和概括,触及影响事物根本方向,并对事物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谋应是长谋而不是短暂的谋。
“道”的实质是人们的思想主张,“相为谋”就是指共同谋划从而达成一致行动。
并从哲学、现实和逻辑三个层面,论述存在根本性分歧的人,即道不同,难以共同谋划商事。
最后强调,在坚持己道的基础上与志同道合者相为谋,在尊重异道的基础上和道不同者不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正确性,指出同“道”是“相为谋”的基础,而辩题前提是“道不同”,即“相为谋”的基础已经没有。
既然基础都没有,对方大谈“可以为谋”毫无现实意义。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对方同学刚才“能谋善断”,“造谋布阱”,真可谓“老谋胜算”。
可是谋东谋西却忘了今天辩题的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道不同”。
您方刚才国共两党合作那其实求得了一致对外的道同,您方还说现在世界各国都要和平共处,那其实求得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道同,那都不符合今天的前提。
史记伯夷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伯夷列传阅读答案《伯夷列传》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这篇列传中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史记伯夷列传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史记伯夷列传》阅读原文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②傥:假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C.天之报施善人施:措施D.时然后出言时:看准时机6.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 )(3分)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伯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伯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日:“父命也J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日:“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遂饿死于首阳山。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二)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武王周公圣人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
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
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三)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
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
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
韩子因之,亦为之颂。
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
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
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
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
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日,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节选自王安石《伯夷》)10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古诗门山县吏隐堂记翻译赏析

古诗门山县吏隐堂记翻译赏析文言文《门山县吏隐堂记》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门山之公署,旧有三老堂。
盖正寝之西,故厅之东,连甍而稍庳,今以之馆宾者也。
予到半年,葺而新之。
意所谓“三老”者,必有主名。
然求其图志而无得,访诸父老而不知。
客或问焉,每患其无以对也,既乃易之为“吏隐”。
“吏隐”之说,始于谁乎?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小山林而大朝市。
好奇之士,往往举为美谈,而尸位苟禄者,遂因以藉口。
盖古今恬不之怪。
嗟乎!出处进退,君子之大致。
吏则吏,隐则隐,二者判然其不可乱。
吏而曰隐,此何理也!夫任人之事,则忧人之忧。
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
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道,何所不可隐?而顾隐于是乎?此奸人欺世之言,吾无取焉。
然则名堂之意安在?曰:“非是之谓也,谓其为吏而犹隐耳。
孤城斗大,眇乎在穷山之巅,烟火萧然,强名曰县。
四际荒险,惨目而伤心。
过客之所顾瞻而咨嗟;仕子之所鄙薄而弃置,非迫于不得已者不至也。
始予得之,亲友失色,吊而不贺。
予固orG戚然以忧至则事简俗淳使于疏懒颇有以自慰乎其心及四陲多警羽檄交驰。
使者旁午于道路,而县以僻阻独若不闻者。
邻邑疲于奔命,曾不得一日休。
而吾常日高而起,申申自如,冠带鞍马,几成长物,由是处之益安,惟恐其去也。
或时与客幽寻而旷望,荫长林,藉丰草,酒酣一笑,身世两忘,不知我之属乎官也。
此其与隐者果何以异?”吾闻江西筠州,以民无嚚讼,任其刺使者,号为“守道院”。
夫郡守之居,而得以道院称之,则吾堂之榜虽曰“隐”焉,其谁曰不可哉?【注释】①门山:地名②庳:低矮③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前一句指隐居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是为拙;后一句老子曾为周柱下史,隐于朝廷而终身无患,是为工④嚚(yín)讼:奸诈而好争讼【翻译】门山县的官署,过去有一个“三老堂”。
大概在正寝室的西面,旧厅的东面,(与官署)屋脊相连,只是稍稍低矮些,现在用它来安顿客人。
我到这里半年,重新修葺了它。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十一国庆节】《伯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供大家参考选择。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得民心者,名扬天下,誉满一方。
对从政者来说,要想赢得民心,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坚持操守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除统治者外,大至文武大臣,小至地方官吏,凡是受百姓拥戴的人,都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
陶渊明在《读史述九章·夷齐》中写道:“二子让国,相将海隅。
天人革命,绝景穷居。
采薇高歌,慨想黄虞。
贞风凌俗,爰感懦夫。
”其中,“二子”即指伯夷、叔齐,他们分别是商朝时期孤竹君的长子和三子。
“贞风凌俗”即指伯夷、叔齐有骨气,宁死不食周粟的高风亮节。
3000多年前,一个古代方国在秦皇岛一带诞生了,它便是孤竹国。
孤竹君治国有方,商朝末年,孤竹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为了延续这种局面,孤竹君准备选一位有才有德的人,由他继承王位,造福百姓。
经过再三斟酌,孤竹君决定让三子叔齐担当此重任。
后来,孤竹君去世,叔齐让位于伯夷。
因为叔齐认为伯夷是兄长,理应继承王位。
不过,伯夷却婉言谢绝了,他说:“父命不可违,你应继承父亲遗愿,料理好国家。
”之后,伯夷离开了孤竹国,希望弟弟叔齐能安心继位、尽心治国。
出乎意料的是,叔齐不但没有继承王位,反而逃离了孤竹国。
后来,伯夷、叔齐不期而遇,一起演绎了一段沁人心脾的故事,这才有了白居易的《读古史》:“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
岁晏薇已尽,饥来何所为?坐饮白石水,手把青松枝。
击节独长歌,其声清且悲。
枥马非不肥,所苦长执维。
豢豕非不饱,所忧竞为牲。
行行歌此曲,以慰常苦饥。
”
据史书记载,为了躲避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伯夷、叔齐移居渤海之滨。
听说周文王为人贤德,治国有方,百姓因此安居乐业后,伯夷、叔齐经过一番商量,决定迁到周国,安享晚年。
不巧的是,伯夷、叔齐刚到周国,周文王就去世了。
随之,周武王接替了王位。
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王位沿袭,为了安邦治国,统治者都善于笼络人才,周武王也不例外。
得知伯夷、叔齐两位贤才在周国后,周武王让周公姬旦前去迎接。
令伯夷、叔齐失望的是,沿途的见闻让周武王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后来,伯夷、叔齐正行走在路上,一支大军突然浩浩荡荡驶来。
只见周武王拉着载有父亲棺材的车辆,据说要率领众军讨伐商纣王。
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打着文王的旗号,兴兵
伐纣,十分可耻,于是上前劝阻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言外之意,是说周武王是位不孝不仁的国君。
听罢,周武王身边的卫士们十分愤怒,甚至想将伯夷、叔齐就地解决。
幸亏军师姜子牙及时劝止,才保全了两人的姓名。
姜子牙说:“伯夷、叔齐非常讲义气,是难得的人才,千万不可以把他们杀掉。
”
伐纣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伯夷、叔齐仅凭几句话怎能制止?韩愈在《伯夷颂》中说:“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纣王,建立了周朝。
对于这样的战果,伯夷、叔齐嗤之以鼻,并发誓从此不再吃周朝的粮食。
之后,伯夷、叔齐便一起来到首阳山上,以薇菜为食。
常言道: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
后来,为了请伯夷、叔齐出山,帮他治理朝政,周武王还再次派人前去邀请。
伯夷、叔齐认为吃周朝粮食是可耻的,更不用说是做周朝的官了。
伯夷、叔齐坚持贞操,毫不犹豫地谢绝了周武王的盛情,自不必说。
在这之后,伯夷、叔齐依旧过着隐居生活,以薇菜充饥。
一天,伯夷、叔齐正兴致勃勃地采薇菜,一位妇人走上前去讽刺道:“据说,你们两位是贤能之人,为了大义,坚持气节,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
然而,周朝地域辽阔,这薇菜也属周朝的啊,你们为何吃它呢?”对于这样的冷嘲热讽,伯夷、叔齐不仅没有责怪,反而觉得言之有理,相约不食薇菜。
7天之后,伯夷、叔齐竟然被活活饿死了。
在奄奄一息时,伯夷、叔齐唱到:“上那个西山哪,尽情地采薇菜。
以强暴的手段来征服强暴的统治,这样的做法可取吗?先帝神农啊,虞夏啊!如此的盛世,我们竟没有赶上。
如今,我们的生命行将结束了,我们还能去哪里呢?”
正如《史记·伯夷列传》中所说的,叔齐、伯夷不以常人的是非为是非,而把道德作为立身行事的行为准则。
在坚贞道德观的指引下,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也不甘为周臣,吃周食。
儒家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他们的行为符合“仁”的道德标准,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
孔子在《论语》里评价伯夷、叔齐为“古之贤人”,他赞扬他们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孟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圣之清者”。
从最初的多遭非议,到后来的饥肠辘辘,伯夷、叔齐从未改变志向,始终坚持操守。
“以铜
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从政者作为关键性的人物,应多读点历史,从中汲取营养。
与此同时,从政者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在新世界,伯夷、叔齐贞操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这就要求从政者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尤其要培养坚贞不屈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