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的故事

合集下载

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和叔齐是春秋时期的两位贤人,他们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津津乐道。

伯夷和叔齐是一对兄弟,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令人敬佩的精神品质和感人的情感。

据史书记载,伯夷和叔齐是商朝的后裔,他们的祖先被封在了齐地。

在春秋时期,周幽王的暴政导致了天下大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伯夷和叔齐深感天下之乱,于是决定离开齐地,迁徙到了遥远的北方。

他们在北方找到了一个荒凉的地方,没有人烟,没有粮食,没有水源。

但是,伯夷和叔齐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相反,他们开始辛勤劳作,耕种土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园。

他们的故事传扬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投奔,他们的家园逐渐变得繁荣起来。

伯夷和叔齐治理家族非常严格,他们要求自己和家人严格遵守礼仪和道德规范,以身作则,深得人民的敬重和爱戴。

后来,伯夷和叔齐听说周幽王已经被推翻,天下终于出现了一丝和平。

他们决定回到齐地,帮助人民重建家园。

当他们回到齐地的时候,人们对他们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纷纷前来拜见他们,向他们请教治国安邦的道理。

伯夷和叔齐没有因为自己的功勋而骄傲自满,相反,他们以谦虚的态度接纳了人民的拜访,教导他们如何做一个忠诚、仁爱、勤勉的人。

他们的教诲深入人心,为人们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榜样。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和权力,而在于他的品德和行为。

伯夷和叔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仁爱、勤勉、谦虚、忠诚的精神,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道德的高尚境界。

伯夷叔齐的故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宝贵遗产。

让我们永远铭记伯夷和叔齐,向他们学习,传承他们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伯夷叔齐故事给人启示

伯夷叔齐故事给人启示

伯夷叔齐故事给人启示伯夷和叔齐是中国古代的两位贤人,他们的故事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教训。

他们生活在商朝末年,当时国家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困,但伯夷和叔齐却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原则,以身作则,成为后世仰慕的楷模。

伯夷和叔齐的父亲是商王纣的大臣,但纣王却因为他们的品行高尚而嫉妒,并陷害他们。

在国家陷入困境的时候,纣王却无视百姓的苦难,只顾自己享乐。

伯夷和叔齐见到这一切后,决定辞去官职,离开家乡,过上苦行的生活。

他们来到了羽山并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社区,远离俗世的喧嚣。

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种植庄稼,捕鱼狩猎,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物质的追求,他们从不多言。

在他们的带领下,社区的人们也都遵循着简朴、守纪律的生活方式。

他们的行为让人们深受触动,传说中还有一位贤人,名叫大禹,也听闻了他们的事迹。

大禹是后来成为伟大治水英雄的人物,他在羽山拜访了伯夷和叔齐,向他们请教治水之策。

伯夷和叔齐告诉大禹,治水的关键在于守正,只有心地善良,才能得到自然的回报。

伯夷叔齐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他们告诉我们,在任何困境中,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

纣王不公正的行为固然可耻,但伯夷和叔齐选择离开而不是妥协,正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勇气和责任感。

其次,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提醒我们,追求物质享受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过于追求物质会导致我们迷失自我,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生命的真谛。

伯夷和叔齐通过过着简朴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展示了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最重要的是,他们教导我们,善良的心灵和正直的行为是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关键。

只有秉持着善良的心,我们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

总之,伯夷和叔齐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他们的道德勇气、简朴的生活方式和善良的心灵,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也应该追求的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并给予他人希望和榜样。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伯夷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讲述了春秋时期两位食不厌精,爱民如子的贤臣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这篇传记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伯夷列传》的原文和翻译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伯夷列传》原文《伯夷列传》原文的语言简练明了,形式优美,不但反映了伯夷叔齐的崇高品质,而且充分展示了古代文化的优越性。

以下是《伯夷列传》的原文:昔周有大夫伯夷、叔齐者,其食不甚俭,居不甚豪,其服文自直,其言及人无所阿,民之怨者朝夕至,而问罪者不过三焉。

是以民悦之。

鲁桓公欲用之,伯夷谢而去。

后入燕,燕公待之以国君。

吕不韦闻而欲用之,伯夷辞而去。

后入楚,成王待之以太子,而叔齐病而去。

于是三王者者皆悔之,自以不能用天下之贤而受一国之责也。

二、《伯夷列传》的翻译《伯夷列传》的翻译同样优美典雅,简练明了。

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味,并注重翻译的可读性和美感。

以下是《伯夷列传》的翻译:很久以前,周朝有两位大夫,名叫伯夷和叔齐。

他们非常节约,生活简朴,而且衣服朴素,言谈严肃,从不阿谀奉承他人。

人们对他们非常敬重,见怨者朝夕不断,但是问责的人最多也只有三次。

因此,人民都非常喜欢他们。

鲁国的桓公曾想要任用他们,但是他们谢绝了这一荣耀。

后来他们到了燕国,被燕公尊为国君。

吕不韦听说了他们的事迹,想要请他们为自己的助手,但是伯夷还是婉言回绝了他。

最后他们到了楚国,而成王尊他们为太子。

叔齐因病回到家中,而伯夷则一直服务于楚国。

后来,这三位国王都为自己当初没有能够使用天下英才而感到懊悔。

三、分析和评价通过比较原文和翻译,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改动,但是整个翻译过程还是比较忠实的。

这也证明了翻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译者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素养,同时也要具备准确翻译的能力。

此外,《伯夷列传》的原文和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

相传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

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尊天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哥俩先后出国前往周国考察。

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

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出自《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

《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

伯,长也;夷,谥。

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

”。

唐山新发现“义于高祖墨”玉圭,佐证了“伯夷姓墨”这一史记。

夷齐“兄弟让国,扣吗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仁哲大义,是历代中华仁人志士、诚信礼让、忠于祖国、抱节守志、清正廉明的典范。

三千年前,秦皇岛一带正是孤竹国管辖的区域。

这个古代方国建国很早,伯夷与叔齐历经了商和西周两个朝代。

当时它的管辖区域,据考古资料表明,大体包括现在秦皇岛市的全部,唐山市的东部和辽宁省的西南部,都城在现在的卢龙县城附近。

这个古老的方国当时的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有大量饲养牲畜的畜牧业和可以用剩余粮食酿酒的农产品。

从这个国家取名觚竹来看,它是以两种用以书写的文具,借
代作国名,这就反映了这个国家已经有比较高的文化。

伯夷、叔齐独行其志,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以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许多名人,包括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艺术家、文人学者、帝王将相纷纷以各种形式歌颂、褒扬伯夷、叔齐。

叔齐和伯夷的故事

叔齐和伯夷的故事

叔齐和伯夷的故事
《叔齐和伯夷的故事》
叔齐和伯夷,是我国最著名的兄弟俩,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
及刚毅坚韧的精神。

他们在先秦时期存在,闻名于世,并且以他们的
殉道精神被一代代的人民传颂至今。

叔齐和伯夷的故事发生在先秦,上古神话中表达着爱国精神和反抗暴
政的正义主张。

传说叔齐和伯夷是兄弟俩,他们坚持自己认定的正义,并不断反抗暴政,因而遭受残害。

他们的“义抗暴”精神被褒扬为传
世佳话,后来相继激起了许多反抗暴政的英雄。

叔齐和伯夷的勇气和坚毅精神令人佩服。

他们虽然没有武装力量,但
是他们活出了自己真正的理想,不畏艰难,做出了反抗暴政的英勇行为,让我们时刻受到鼓舞,坚守着正义信念。

叔齐和伯夷的故事被收录在古代著作《史记》中,这是一部被称为
“中国史学入门书”的古典文学作品。

这部著作是古代历史学家司马
迁写成的,内容包括叔齐和伯夷的故事,其中描述了两兄弟俩的反抗
暴政的故事情节,以及他们追求正义的勇气和坚毅的精神,被一代代
的读者深刻影响着。

叔齐和伯夷,他们为我们展示了反抗暴政的勇气,让我们看到了坚毅
追求正义的精神,被褒扬为“兄弟忠贞气”。

今天仍被人们所传颂,
是永远的精神象征,让我们勇敢追求正义,反抗一切不公正的行为。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伯夷和叔齐是中国古代的两位贤人,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的贵族子弟,他们生活在一个非常黑暗的时代。

当时的商朝王室腐败不堪,百姓生活困苦,人们饱受压迫。

但是伯夷和叔齐却没有被这种黑暗的环境所腐蚀,他们仍然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理想。

伯夷和叔齐年轻时就立下了誓言,要为民除害,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不畏强暴,不怕权势,一心一意地为民请命。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他们的言行举止无疑是一股清流,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们对权力的态度。

在当时,商朝的王室是非常腐败的,贵族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肆意压迫百姓,众生苦不堪言。

而伯夷和叔齐却义无反顾地拒绝了王室的宴请,不愿沾染腐朽的权力。

他们宁愿过着贫寒的生活,也不愿意去享受那些不义之财。

他们的行为无疑是对腐朽权力的最好反击,也是对正义的最好捍卫。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中,还有一段让人动容的情节。

有一次,他们听说有饥民在饥荒中饿死了,于是他们决定要为饥民分忧。

他们不顾一切地冲到饥民所在的地方,将自己的粮食分给了饥民。

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只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帮助。

这种仁爱之心,使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典范,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学习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需要像伯夷和叔齐一样,保持高尚的品德,坚守正义的原则,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民除害,拯救苍生。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是一部永远的史诗,也是一面永恒的镜子。

它告诉我们,正义永远不会被打败,高尚的品德永远不会过时。

让我们永远铭记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让我们永远学习伯夷和叔齐的品德,让我们永远传承伯夷和叔齐的精神。

愿我们都能成为像伯夷和叔齐一样的人,为民除害,拯救苍生。

名人兄弟间之三:伯夷与叔齐

名人兄弟间之三:伯夷与叔齐

名人兄弟间之三:伯夷与叔齐名人兄弟间之三孤高守节的一对兄弟——伯夷与叔齐在中国商朝末年、周朝初年,出现了两个大“怪人”,也是后来被孔子、司马迁及许多名人称之为仁人、贤人的一对兄弟——当哥哥的叫伯夷,弟弟叫叔齐。

伯夷和叔齐是古代孤竹国国君的儿子。

孤竹国位于今河北唐山市东部、秦皇岛西部一带,是殷商王朝的一个诸侯国。

孤竹国的国君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伯夷,二子公望,三子叔齐。

老国君生前很钟爱小儿子叔齐,想把王位传给他。

国君驾崩后,众臣民要按先君遗诏立叔齐为君。

可是叔齐却说:“伯兄在先,我怎能为君呢?”伯夷坚辞不受,也说尊父命应立叔齐为君。

这兄弟俩互让不就,众臣左右为难。

后来伯夷离开了京地,叔齐也逃离了孤竹。

众臣无奈,只得拥立二子公望为君主。

伯夷、叔齐逃离孤竹国后,向西而行。

他们听说周文王姬昌行善积德,礼贤下士,于是决定去投奔周文王。

然而当兄弟二人风尘仆仆地来到周地时,姬昌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武王姬发,正在发兵准备讨伐商纣王。

伯夷叔齐便拦住武王的马头叩谏说:“你的父亲死去后不安葬,却大动干戈,能说是孝吗?身为商纣的大臣,而兴兵弑君,能说是仁吗?”武王左右的将士想拿兵器打他们,姜太公忙说:“他们是两位仁义之士,叫他们走吧!”就让人把他俩搀扶开了。

武王伐纣后,建立了周王朝,天下诸侯和百姓也都承认周武王的天子地位,而伯夷和叔齐却深以为耻。

他们作为殷商的遗民,隐居在位于今河南省偃师西北十五里处的首阳山上,并且表示决不再吃周朝的粮食。

不吃粮食,可总得吃饭吧?怎么办?兄弟俩每天就去山上挖野菜充饥,史称“采薇”,为此哥俩还专作了一首《采薇歌》以示其志。

歌云:“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后来,山野中来了一个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可现在是周朝的天下了,那一草一木都是周朝的啊。

”兄弟俩一听,便不再出去采薇,不久便饿死于首阳山上。

旧戏中就经常唱道:“昔日里伯夷叔齐二大贤,兄弟二人让江山。

伯夷叔齐故事给人启示

伯夷叔齐故事给人启示

伯夷叔齐故事给人启示
伯夷叔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两位隐士,他们的故事给人留下了许多启示。

伯夷叔齐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他们两个因为反对周朝的建立而隐居在首阳山上,后来因为周武王的进攻而一起吃一起吃糠咽菜,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对于反对的事情,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

伯夷叔齐反对周朝的建立,但并不是盲目地反对,而是有着自己的理由和思考。

他们有着高尚的品德,不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因此选择隐居在首阳山上。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要有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在伯夷叔齐的故事中,他们每天吃糠咽菜,甚至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物质生活的匮乏,而是因为他们有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他们不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因此选择了这种艰苦的生活。

最后,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外部环境所左右。

在伯夷叔齐的故事中,周武王的进攻并没有让伯夷叔齐改变自己的想法,他们依然坚定地吃着糠咽着菜,直到最后饿死。

这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外部环境所左右,才能够取得成功。

总结起来,伯夷叔齐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我们应该要学习他们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德和自我修养的能力,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外部环境所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夷叔齐的故事
3000年前,冀东大地唐秦地区正是孤竹国中心辖区。

孤竹建国很早,历经了夏商和西周三个朝代。

据考古资料表明,孤竹国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牲畜饲养和农副产品交易日益繁忙。

酿酒、渔猎、煮盐、冶炼以及手工业较为发达。

从觚竹本意来看,以书写的文具反映了这个国家已经有比较高的文化。

[1]
孤竹国是商王朝在北方的一个宗族国,其国君墨氏。

墨氏在文献中或作墨夷氏、目夷氏。

据《史书、殷本纪》:“契为子姓,其后分封,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也就是说,孤竹国君为建立商王朝的商部落始祖契的子孙后代。

据此,有史家推测,孤竹国能建立于夏代,入商为商代的同姓诸侯国。

从契到唐灭夏桀建立商朝,共传十四代。

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商部落的不断扩大,孤竹国作为其宗族国,为商族南下以及最终建立殷商王权,起到了物资和人员输送的战略支撑。

[2]
到了商朝后期,孤竹国出现了夷齐让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甘饿首阳的美谈。

原来,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允字公信,即后来谥号为伯夷。

幼子名智字公达,即后来谥号为叔齐。

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

后来孤竹国君薨,按当时社会常礼,长子应该即位。

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让位与叔齐。

”于是他放弃自己继承王位的权利,逃到孤竹国外。

大家又推举叔齐作国君。

叔齐说:“我若继承王位,既破坏了礼制,又于兄弟不恭。

”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巧遇在赶往西岐的考察途中。

国人立中子继承了王位。

两人走到孟津,正赶武王伐纣。

兄弟二人不畏强暴,上前拉住武王马缰说:“你父亲死了不在家守孝,还大动干戈,这能称得上孝道吗?你作为商朝的臣民,前去弑杀自己的君主,这能算得上仁义吗?”周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3]武王伐商功成,伯夷叔齐隐居求志,不与武周为伍,谢绝周武王的封赏和高官厚禄。

至此,夷齐兄弟”采薇而食“,直至饿死首阳山。

伯夷叔齐的故事千古流传。

夷齐爱国守志、清正廉明、仁义礼让、孝感天地的高尚品行,是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儿女追求真理、勇担大任、慷慨赴义的精神源泉;是遵守规则、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楷模;是国际友好、世界大同、人类生生不息的永远丰碑和精神家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