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装饰铬常见故障及其处理方法:镀铬层结合力差

合集下载

镀铬常见故障及排除

镀铬常见故障及排除
6、阳极钝态 6、清洁阳极,检查阳极接 铬层有孔 1、基体金属有针孔 1、
2、镀液有悬浮物 2、过滤除去悬浮物
3、除油及清洗不当 3、检查清洗流程
灰色镀层 1、硫酸和或催化剂含量过低 1、补加到合适范围
2、镀液温度高 2、降低温度,检查调温器
微裂纹数少 硫酸或催化剂含量低 调整到合适的范围
9、表面有碳挂灰 9、镀前擦洗表面
镀层烧焦 1、电流密度高 1、降低电流密度或升高温度
2、温度过低 2、升高温度,检查调温器
3、阳极太靠近零件 3、增加阴阳极间距离
2、金属杂质含量高 2、废弃部分镀液,稀释后重新调整
3、漏电流 3、检查杂散电流或短路
4、保护阴极消耗过多电流 4、重新设计阴极保护,清除其上的铬瘤
5、电流密度过低 5、提高电流密度
4、氯离子含量高 4、检查并降低
分散能力差 1、电流密度低 1、提高电流密度,检查接触
2、阳极钝态 2、清洁阳极,用高电流密度重新活化至均匀析出气体,检查阳极接触
沉积速度慢 1、导电杆与夹具接触电阻大 1、清理接触点,降低接触电阻
5、铬酸含量过高 5、取出部分镀液后稀释
6、零件带有磁性 6、退磁
7、镀液有磁性微粒 7、用磁铁吸除
8、除油或清洗不良 8、检查清洗流程及除油溶液
故障现象 可能原因 排除方法
铬从基体上剥落 镀铬除油不良或有污染 确保零件镀前除油、吹砂、清洗等质量
结合力差 1、镀铬前未经浸蚀或浸蚀不足 1、确保零件镀前浸蚀良好,检查浸蚀电流密度及温度
2、零件有污染 2、确保零件前处理清洁
3、电接触间断 3、检查电接触
铬层粗糙有铬瘤 1、硫酸含量过低 1、调整硫酸含量

装饰性镀铬故障处理

装饰性镀铬故障处理

装饰性镀铬故障处理1.各种常见故障的产生原因及其处理方法1.1覆盖能力差1.1.1产生原因(1)镀铬中铬酸浓度过低;(2)硫酸根比值过高或过低;(3)镀液中三价铬含量过高;(4)氯离子含量过高;(5)阳极表面有氧化膜电流弱;(6)入槽时电流密度太小;(7)底层表面钝化(镍钝化时)。

1.1.2处理方法(1)分析调整铬酸(标准含量200~250g/L)与硫酸(2~2.5g/L)质量浓度之比。

铬酸的质量浓度过低,就会导致均镀能力差,并出现露黄(镍)等缺陷。

(2)分析确认硫酸根含量高,可以适当增加铬酸的质量浓度或用碳酸钡去除,一般2g/L碳酸钡可除掉1g/L硫酸。

过低时,则补加硫酸至工艺要求。

一般硫酸根比值在(80~125):1范围内。

(3)以大面积阳极和小面积阴极进行电解,将三价铬含量降至工艺要求。

镀液中三价铬含量过高,不仅会影响均镀能力,还会出现雾状和蓝膜现象。

镀液中Cr3+的含量应控制在2~5g/L。

(4)除去氯离子一般采用较经济的电解法。

镀液中氯离子质量浓度超过0.5g/L时,均镀能力、电流效率和镀层的结合力都显著下降,同时铬层出现雾状及发花。

可加入硫酸银、碳酸银、氧化银等,使氯离子与银离子发生反应成氯化银沉淀,但成本较高。

一般多采用电解处理(液温7.°C),氯离子在阳极失去电子生成滤器溢出。

为防止氯离子的积累,配制镀液和补加应使用氯离子的质量浓度一般控制在0.03g/L以下。

(5)取出阳极板将其置于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清洗,以除去黄色铬酸铅(氧化膜),使其呈活化状态。

(6)增大入槽电流密度。

电流密度及溶液温度对镀液性能(如均镀能力、电流效率等)影响很大。

必须严格控制在工艺范围内。

(7)从镀镍工序着手排除。

镀铬的均镀(覆盖)能力主要取决于溶液的组成和正确的操作,但中间镀层的质量和工艺流程是否合理也会对其有一定的影响。

当镀镍液中杂质含量过高时,在镀件德低电流部位铬沉积困难。

造成镀层不均。

镀铬件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案

镀铬件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案

镀铬件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案1.故障现象:光亮度不足产生的原因:a)温度低或电流密度过高b)硫酸根含量低c)三价铬高d)铁杂质含量高纠正方法:a)升温,检查电流是否在工艺范围b)分析补充c)大阳极,小阴极电解d)用离子交换或隔膜电解2. 故障现象:覆盖能力差产生的原因:a)温度高而电流密度低b)硫酸含量高,c)三价铬不足d)锌、铜、铁杂质多纠正方法:a)降低,检查电流是否在工艺范围b)分析后用BaCO3,除去部分硫酸根;c)大阴极,小阳极电解d)离子交换或隔膜电解处理3. 故障现象:局部无铬层产生的原因:a)孔眼未堵塞b)装挂不当,产生气袋或导电不良c)零件形状复杂,未使用辅助阳极d)零件互助屏蔽e)镀件表面有油污f)挂具未绝缘纠正方法:a)用塑料管堵塞b)改用挂具c)选择适当的辅助阳极d)少挂零件e)对镀件进行重新处理f)改进挂具绝缘4. 故障现象:镀铬层同镀镍层一起剥皮产生的原因:a)镀前处理不彻底b)镀镍层内应力大纠正方法:a)加强镀前处理b)调整镀镍溶液5. 故障现象:铜锡合金镀层上镀铬时出现黑花产生的原因:a)溶液温度低b)镀铬前处理不彻底c)通电过快或过慢e)铜锡合金中含锡量过高纠正方法:a)升高温度b)加强镀铬前处理c)改进操作e)调整铜锡合金6. 故障现象:镀层剥落产生的原因:a)镀前处理不良b)镀铬过程中途断电c)零件进槽预热时间短d)溶液温度或阴极电流密度变化太大e)硫酸含量过高纠正方法:a)加强镀前处理b)重新镀铬时,进行阳极处理或阴极小电流活化处理c)加长预热时间d)严格控制溶液温度和阴极电流密度e)加碳酸钡处理7. 故障现象:铸铁件镀不上铬层,仅有析氢反应产生的原因:a)镀前浸蚀过度b)进行阳极处理时,造成石墨裸露c)阴极电流密度过低纠正方法:a)重新全加工后再镀b)重新全加工后再镀c)提高阴极电流密度8. 故障现象:镀层粗糙,有铬瘤产生的原因:a)阴极电流密度过大b)阴、阳极间距离太近c)零件形状外凸,没有使用保护阴极d)硫酸根过高纠正方法:a)降低阴极电流密度b)放宽阴、阳极间距离c)使用合适的保护阴极d)加碳酸钡处理9.故障现象:镀层或底层金属上有明显裂纹产生的原因:钢在淬火时有应力纠正方法:镀前将零件回火消除应力。

常见电镀故障的分析和纠正方法

常见电镀故障的分析和纠正方法

常见电镀故障的分析和纠正方法常见电镀故障的分析和纠正方法_1.针孔针孔大多是气体(一般是氢气)在镀件表面上停留而造成的。

针孔属于麻点,但针孔不同于麻点,它像流星一样,往往带有向上的“尾巴",而麻点仅仅是镀层上微小的凹坑,一般是没有向上的“尾巴"。

那些因素会促使镍层产生针孔呢?镀前处理不良;镀液中有油或有机杂质过多;镀液中有固体微粒;防针孔剂太少;镀液中铁等异金属杂质过多;镀液pH太高或操作电流密度过大;镀液中硼酸含量太少和镀液温度太低等都会导致镀镍层产生针孔。

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针孔现象略有不同,所以在分析故障时,首先要观察现象。

例如镀前处理不良,它仅仅使镀件的局部表面上的油或锈未彻底除去,造成这些部位上气体容易停留而产生针孔,所以这种因素造成的针孔现象是局部密集的,而且是无规则的;镀液中有油或有机杂质过多引起的针孔较多地出现在零件的向下面和挂具上部的零件上,镀液中固体微粒产生的针孔较多地出现在零件的向上面;防针孔剂太少造成的针孑L在零件的各个部位都有,镀液中铁杂质过多,pH值过高和阴极电流密度较大引起的针孔较多地出现在零件的尖端和边缘(即高电流密度处),硼酸含量太少产生的针孔较多地出现在零件的下部,镀液温度过低造成的针孔是稀少的,也是零件各个部位都有可能出现的。

通过观察现象,可以初步判断造成针孔的部分原因,然后再进一步试验。

例如零件的局部表面上有密集的针孔,从现象来看,好像是前处理不良造成的,那么究竟是不是这个原因呢?可以取一批零件,进行良好的前处理后直接镀镍,假使经这样处理后所得的镀层上没有针孔,那么原来的针孔是镀前处理不良造成的。

否则就是其他方面的原因。

镀液的温度、pH值和阴极电流密度,比较容易检查,所以可首先检查和纠正。

镀液中是否缺少十二烷基硫酸钠,从平时向镀液中补充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情况就能基本确定,如难以确定时,可以向镀液中加入O.05g/L十二烷基硫酸钠后进行试镀,若这样所得的镀层上针孔现象没有改善,那就不是缺少十二烷基硫酸钠,可能是镀液中的杂质或硼酸太少引起的,这就可按前述的方法,用小试验分析故障原因,然后按试验所得的结果讲行纠正。

电镀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电镀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电镀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电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如下:
1.针孔或麻点:这是由于前处理不良、有金属杂质、硼酸含量太少、镀液温度太低等原因造成的。

可以使用润湿剂来减小影响,并严格控制镀液维护及流程。

2.结合力低:如果铜镀层未经活化去氧化层,铜和镍之间的附着力就差,会产生镀层剥落现象。

因此,在电镀前应对基材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酸洗、活化等。

3.镀层脆、可焊性差:这通常是由于有机物或重金属物质污染造成的。

添加剂过多会使镀层中夹带的有机物和分解产物增多,此时可以用活性炭处理或电解等方法除去重金属杂质。

4.镀层发暗和色泽不均匀:有金属污染可能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

应尽量减少挂具所沾的铜溶液,并在发现污染时立即处理。

5.镀层烧伤:这可能是由于硼酸不足、金属盐的浓度低、工作温度太低、电流密度太高、PH值太高或搅拌不充分等原因造成的。

需要检查并调整相关工艺参数,确保其处于合适的范围。

6.沉积速率低:PH值低或电流密度低都可能导致沉积速率低。

应检查并调整镀液的PH值和电流密度,以优化沉积速率。

7.其他问题:如辅助阳极的铜条未与生产板长度一致或已发粗,不允许再使用。

全板及图形镀后板需在24小时内制作下工序。

图形镀上板戴细纱手套,下板戴棕胶手套,全板上板戴橡胶手套,下板戴干燥的粗纱手套。

在处理电镀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镀液成分、设备状况、操作条件等。

如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建议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电镀加工:装饰性镀铬故障及其处理方法:镀铬层表面粗糙

电镀加工:装饰性镀铬故障及其处理方法:镀铬层表面粗糙

电镀加工:装饰性镀铬故障及其处理方法:镀铬层表面粗糙现代电镀网4月1日讯:
可能原因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1)工件基体粗

详见第一章故障现象1(9)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2)底镀层粗

详见第四章故障现象3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3)镀铬液中有细微固体粒子
镀铬液中的细微粒子,在工件出、入槽或电镀过程中,会沉积在工件的向上部位,形成粗糙现象。

但此时,沉积的铬层光亮度很好检查方法:搅动镀液,并取出少量的镀铬液,注入试管或玻璃量杯中,置于强烈的光线下观察
处理方法:将镀液沉淀过滤,用虹吸法吸出上层的清液,沉渣排入含铬废水池处理。

当这类微粒不能沉降时,可用不溶于镀铬液的玻璃纤维或阳离子交换树脂过滤镀液,除去固体微粒
(4)镀铬液中硫
酸含量过低
详见故障现象2(9)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5)阴极电流密
度过大
详见故障现象3(7)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镀硬铬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镀硬铬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镀硬铬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镀硬铬常见故障排除一、镀层粗糙1.工件基体表面粗糙:镀硬铬的工件镀前表面粗糙度值应低于Ra0.2μm,所以镀前应进行多次磨光或精磨加工,已得到较高的表面光亮度。

表面越光亮平滑,镀层也越细致光亮。

2.电流密度过大:应精确计算工件的受镀面积,在一定的温度下,选择适当的阴极电流密度电镀,防止电流密度过大。

3.工件距离阳极太近或工件凸起部位未安装保护阴极:适当增大阴、阳极之间的距离,工件的凸起部位应安装合适的保护阴极。

4.镀液不清洁,有机械杂质:应定期过滤镀液,保持镀液清洁。

二、镀层厚度不均匀1.工件悬挂位置不适当,各部位与阴极距离不均等:调整工件在镀槽中的悬挂位置,根据工件形状安装合适辅助阳极及保护阴极。

2.阳极分布不均匀或阳极长短与工件受镀面不协调:合理布置阳极,阳极长度应比阴极稍短些。

大工件可采用不同长度的阳极相间悬挂,以使电力线能在工件受镀面上均匀分布。

3.某些阳极不导电或导电不良:检查阳极导电情况,对不导电的阳极应取出刷洗干净,并清洗挂钩,使之导电良好。

4.镀液分散能力差:化验镀液成分,根据分析结果,调整镀液,使之达到工艺范围内。

三、低电流密度区镀不上铬1.冲击电流过小:加大冲击电流后施镀,并适当延长冲击镀的时间。

2.阳极处理时间过长,或阶梯式给电小电流时间过长:适当缩短阳极处理时间,一般工件控制在15~30s,或不进行阳极处理。

工件预热后,用大于正常电流密度2倍的电流密度冲击镀2~5min,然后在恢复到正常电流密度施镀。

采用阶梯式给电方式时,应在3~5min 内升至正常的电流密度。

3.镀液中硫酸含量过高:化验镀液,根据分析结果补加铬酐或加入碳酸钡除去多于的硫酸根,使之达到工艺范围之内。

四、镀层结合力不好,镀铬层在磨光时产生剥离现象1.镀前处理不良:加强镀前处理,务必将油、锈去除干净,保证工件表面没有油污、锈斑或氧化皮。

2.工件预热时间过短:适当延长预热时间,对于薄壁工件预热3~10min,对于大工件预热5~15 min。

镀铬常见故障分析和纠正

镀铬常见故障分析和纠正

镀铬常见故障分析和纠正1.铬层发花或发雾造成铬层发花或发雾的原因很多,其中大多是底镀层或其他外部原因引起的。

如镀镍液中糖精太多;镍层抛光时的线速度;抛光过的零件镀铬前表面有油或有抛光膏;镀镍出槽时形成双性电极;镀铬时挂具弹得不紧;铜锡合金底层中锡含量太高;镀铬时的温度太高;镀铬电源波形有问题或镀铬液中氯离子过多等。

分析故障时,可以取一批在其他镀铬液中套铬没有出现发花或发雾的零件浸入有故障的镀铬液中试镀,假使本单位没有其他镀铬液,可以将刚镀好的光亮镀镍(未经抛光)的零件,放在新配制的5%(重量)硫酸中浸2 min,进行充分的活化后直接套铬。

假如这样套铬所得的铬层良好,不出现发花或发雾现象,那么故障起源于镀铬以前,与镀铬液及镀铬电源无关。

如果起源于镀铬以前,就要根据各单位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如采用光亮镀镍直接套铬时,应检查镀镍液中糖精是否太多;镀好光亮镍出槽时是否有双性电极现象,亮镍出槽到镀铬相隔的时间是否过长和镀铬前的硫酸活化液浓度是否太稀或过高。

镀镍液中糖精太多造成铬层发花的现象,一般在零件的尖端和边缘较明显。

这时可用电解的方法纠正n双性电极引起的铬层发花,有规则地出现在零件的一个侧面(即靠近镀镍出槽时另一阴极的侧面)。

这时要在镀镍出槽时关掉电源或把电流调至最小时取出零件,或者同时取出阴极上所有的零件进行检查和纠正。

零件镀好亮镍出槽到镀铬的时间相隔在2min之内,一般可以不必进行硫酸活化而直接套铬,若时间间隔在2min以上,那么最好用3%~5%的硫酸活化后套铬。

如果对活化液的浓度有怀疑时,可以按分析进行调整或更换新液。

假如是零件镀暗镍或半亮镍抛光后套铬,特别要注意抛光轮的大小和零件抛光后的除油和活化。

由于镍层容易钝化所以抛光时抛光轮太大、转速太快或操作者抛光时把零件压在抛光轮上的力量较大,都将使镍层在抛光时温度升高而钝化。

在钝化的镍层上套铬,会出现发花的现象。

这种现象夏天更容易出现。

抛光后的零件,必须经过除油和活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镀装饰铬常见故障及其处理方法:镀铬层结合力差一般说引起镀铬层起泡、剥落的原因有:除油、除锈不彻底;镀前化学活化处理不当;镀前阴极小电流活化处理不当,造成待镀面钝化;镀件与镀液温差过大;镀铬时温度变化范围过大;电镀过程中断电,要是短时间断电;镀液被油或其他有机物污染等。

排除这种故障的措施主要是根据上述原因进行:如彻底除尽零件表面的油、锈、氧化皮等污物;严格按工艺规范进行活化,或者阴极小电流活化处理;在镀件预热后再进行正常电镀.加强镀液温度的控制,并适当搅拌镀液,使镀铬温度的变化在2℃内;对于断电的情况可以用阴极小电流活化、阶梯给电并以l.5倍~2.0倍工作电流密度冲击镀后再转入正常电流密度电镀的方法;对于有机杂质可以用49/L~59/I。

活性炭搅拌处理2h后过滤的方法解决。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零件镀铬后进行磨削时出现镀层剥落的故障,这时需要注意磨削的速度不要太高,过刀量也不要太大;力Ⅱ强磨削区域的磨削冷却,避免局部温度太高引起结合力下降。

实际上,不同基体材料的零件表面电镀硬铬也要注意提高硬铬镀层的结合力。

因为不同的基体材料镀硬铬由于其材料的特性和处理工艺不当可能会引起菠铬层的起泡、起皮等故障。

(1)铸铁零件电镀硬铬结合力不良。

对于铸铁零件来说克服这种现象应当考虑:由于铸铁的导电性差,在电镀挂具设计时需要考虑零件与挂具的接触;同时还要考虑由于铸铁的含碳量高,有很多气孔与砂眼,所以铸铁零件只能采用弱酸腐蚀活化,避免采用强酸腐蚀导致零件表面腐蚀挂灰引起镀层结合不良。

另外铸铁零件表面的铁锈需要用机械方法去除,活化采用3%~5%的HF酸或草酸等弱有机酸处理;在电镀铬时需要预热后再通电,而且因为铸铁零件表面的孔隙多,实际表面积大,需要大电流冲击后再将电流恢复到正常电流镀铬。

(2)不锈钢电镀硬铬结合力不良。

由于不锈钢零件表面容易生成氧化膜,所以在电镀铬前必须要将表面的氧化膜去除并且活化才能确保镀层的结合力。

不锈钢电镀硬铬工艺的流程为:化学除油+电解除油+阴极活化+镀冲击镍+镀硬铬。

在阴极活化中,由于零件表面有大量的氢原子析出,可以使得不锈钢表面的氧化膜被还原而使零件表面得到活化。

下面是某厂遇到的两例不同钢种的同类产品镀硬铬层产生起泡、脱皮故障问题,故障表现相同,但是出现这个故障的原因和教训是不同的。

镀硬铬零件为声40mmXl5mm(呈圈状)的优质钢铁件。

按常规工艺进行化学除油,盐酸(2:1)酸洗5min,稀硫酸活化,入槽预热,阳极处理30s转阴极电流密度25A/dm2镀硬铬40min。

结果发现有部分零件表面镀铬层出现起泡、脱皮的现象。

技术人员开始怀疑零件镀前除油和清洗不彻底,可能是零件表面沾污油脂等影响了镀铬层与基体间的结合力。

于是取零件经化学除油后,再以超声波脱脂,同时更换酸洗溶液,并手工擦拭等。

在加强了前处理工序的情况下进行试镀,故障仍然存在。

分析发现该产品材料为优质钢,含镍、硅、锰、磷、硫和钼等元素。

对这种优质合金钢零件所用盐酸酸洗液浓度不宜高,尤其是浸蚀时间不能太长,镀硬铬也不能用正常电流,更不可大电流冲击。

这是因为零件基体组织中的非金属元素(如Si、P、S)容易偏析,镀铬时难以形成连续的晶体结构,导致了镀铬层起泡、脱皮等结合力不好的故障。

另一方面,由于镀件为优质钢,特别是有含镍、钼合金钢件,在阳极处理过程中同时伴随有一定量的氧的析出,当转为阴极时,其表面极易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层薄而致密的氧化膜。

在这层氧化膜上镀铬,如果一开始就按正常电流密度给电,就很难获得与基体金属结合力好的铬镀层。

采取的方法是:①降低酸洗液浓度,新配制浓盐酸:水一1;2另加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氟酸3mL/L混合溶液进行酸洗,利用HF 去除零件表面含硅化合物;②缩短酸洗时间,从原来的5min缩短为5s~10s,以防止零件基体组织中的磷、硫形成晶界偏析;③将原阳极处理时间从30s缩短为10s,转阴极以较小电流密度开始给电,从5A/dm2~8A/dm2、8A/dm2~11A/dm2、11A/dm2~14A
/dm2、14A/dm2~17A/dm2,在5min内逐步加大至正常镀25A/dm2的电流密度。

通过以上方法,使零件表面处于完全活化状态,为获得与基体结合力良好镀铬层创造了条件,从而排除了镀铬层结合力差的故障。

另外一个例子是45钢镀硬铬出现的起泡、起皮故障。

与上述同类零件但材料不同,是45钢镀硬铬。

经化学除油,稀硫酸活化,阳极处理20s,转阴极冲击镀后,正常电流密度为30A/dm2进行镀硬铬。

结果有些镀件出现了起皮现象,就是当时没有出现镀层起皮的零件,在用户使用很短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镀铬层脱皮的现象而被退回。

了解得知承镀零件是经热处理淬火的一种45钢。

45钢镀硬铬一般是比较容易的,而且镀层的结合力是没问题的。

那么,为何镀铬层会脱皮呢?检查发现其原因就在于电镀工人的违规操作,确切就是前处理不到位,操作者认为零件表面光亮无锈,而忽略了至关重要的酸洗工序。

其实,淬火零件虽然经机械磨削而表面光亮无氧化皮(无锈蚀),但是零件在机加工后的存放过程中会生成一层肉眼不容易观察的氧化膜,这层氧化膜单在5%的硫酸溶液中弱腐蚀(活化)是很难除去的,因而影响了镀铬层的结合力。

可见,钢铁零件镀铬前的酸洗是电镀生产工艺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以镀硬铬为例,其工艺流程应为:有机溶剂除油→化学除油→酸洗→中和→活化→预热→阳极处理→镀硬铬。

其中,钢铁零件酸洗处理不只是为了溶解除去表面的锈蚀,也是为了除去表面的氧化膜,使零件基体活化。

同时,酸洗能去掉零件在机加工过程中残留于表面的铁屑等。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与基体金属结合好的铬镀层。

后来建议零件在常规盐酸(1:1)溶液中浸蚀约l0s,再经碱中和、水洗后,其他工艺条件仍按原来方法不变,就获得了与基体结合力良好的铬镀层,故障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