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合集下载

论公民的法律意识

论公民的法律意识

论公民的法律意识摘要古代中国社会法律意识薄弱,这与人治社会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当前中国政府致力于法治社会建设,国内法治社会研究表现出着重加强法制建设,强调国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依法治国等等,侧重于国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民自身的法律修养。

本文认为,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关键。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治社会培养方式作者简介:司海林,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

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建国伊始,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还有对当时的基本国情的分析错误,我们在法制建设与民主建设中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过程。

长期以来不重视法律的思维使我国的法治进程受到很大影响,进展缓慢。

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制建设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公民的法律意识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法律观念初步形成,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呈现出以下特征:(一)传统法律意识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并驾齐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已成为我国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在国家法制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在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中还占有相当的地位。

我国大多数公民对法律现象的认识大多都是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的法制案件及自己周边亲戚朋友的诉讼案件进行的,往往以自己内心确认的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评价案件的处理否公平,从而推及整个法律是否公平正义。

加上他们很少进行过专门的法律知识学习,法律认识能力难免带有浓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他们对法律的评价也带有片面性。

刘同君教授在《论和谐社会语境下公民的守法主体精神》中分析“因为法治的外在性强制力量并不一定带来人们心理上的认同,而只有得到人们普遍心理认同的社会秩序才能称之为和谐的社会秩序。

”一个法治社会需要有法律认同,换言之,就是公民的法律信仰。

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演讲稿6篇

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演讲稿6篇

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演讲稿6篇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演讲稿1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你们好:我演讲的题目《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每个公民都应该学习社会主义法律知识。

有人认为学法是一件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事。

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

当今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

我们身边的学多问题都要依法解决。

所以,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是一个知法,懂法,且要守法的公民。

要有法制观念,要懂法律知识,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知法,守法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希望。

祖国和人民盼望我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我们青少年学生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法律知识和守法观念,懂得合法与非法,违法与犯罪等道理,自觉依法办事。

这样才能抵制各种不良影响,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为了我们更好的成长,国家制定了像《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来规范人们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和保护。

有了这些法律还不够,我们应该好好地学习它们。

让这些法律法规不沦落为空话套话,而是,实实在在地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真正的作用。

下面我来给大家讲一个身边的小故事吧。

15岁的小张家境优越,父母都是做服装生意的。

当他因为诈骗罪被公安机关逮捕时,他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儿子有吃有喝,从不缺钱,可是他为什么要到同学家去诈骗呢?儿子在监狱给妈妈写了一封信,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每天晚上,你跟爸爸两个人都在家讨论赚钱的事,吹嘘自己把衣服卖出了高价,把冒牌服装当名牌卖出去了,我听你们讲了这么多,觉得这事特别有吸引力,特别刺激。

我想如果他的家人都是知法守法的公民,小张也知道一些法律知识的话,这样的惨剧就不会发生了。

离我们生活最近的法律我想就是交通法了。

交通事故时时刻刻都会发生,所以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不能酒后驾车,不能超速行驶,不能随意横穿马路,没有满12周岁的小学生是不能骑自行车上马路的。

学习宪法主题班会

学习宪法主题班会

学习宪法主题班会一、引言宪法是一部国家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行使权力的范围和方式,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学习宪法对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维护国家法制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宪法意识和法治素养,本次主题班会将围绕学习宪法展开。

二、学习宪法的重要性1. 培养公民意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过学习宪法,可以加深同学们对国家法治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国家意识。

2. 增强法律观念:宪法是法治的基础,学习宪法可以帮助同学们建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明确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遵守法律、守护法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3. 强化责任担当: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学习宪法可以使同学们更加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白作为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激发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宪法的方式1. 理论学习:通过开展宪法知识竞赛、宪法小讲堂等活动,向同学们传授宪法的基本知识,让他们从理论上理解宪法的重要内容和意义。

2. 宪法实践:通过组织参观法院、公安局等司法机关,让同学们亲身感受法律的庄严和权威,了解宪法在实践中的作用和地位。

3. 话题讨论:通过选取与宪法相关的案例或热点话题,组织班会讨论,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宪法的内容和适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

四、学习宪法的重点内容1. 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面依法治国等,重点介绍宪法的核心原则和基本精神。

2.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思想言论自由、人身自由等权利,以及宪法赋予公民的选举权、表决权等义务。

3. 国家机构和政府职能:介绍国家权力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划分,让同学们了解国家决策和治理机制。

4. 法律教育和法治建设:通过宪法教育的推广,营造法治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让同学们明确法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热爱宪法,践行宪法1. 知行合一:学习宪法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更需要将宪法的精神融入日常行为中,践行法治精神。

申论热点:增强公民法治观念(范文)

申论热点:增强公民法治观念(范文)

申论热点:增强公民法治观念中公教育【背景链接】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构建法治社会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目标。

对于影响法治建设进程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

在这之中,关于培养公民法治观念的问题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公民是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所谓法治建设,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公民的主体地位也至关重要。

只有不断地提高公民的素质,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才能保证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法治的力量来源于民众对法治的信仰和拥护。

卢梭曾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中。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它凝结着民族精神,承载着规律和真理,最值得信赖和崇敬。

历史上,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最根本的特征是人治,皇权高于国法,从统治者到普通百姓都没有树立起对法治的敬畏和遵从意识。

这种传统意识至今仍有很大影响,并严重阻碍了法治建设进程,阻碍了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

民众法律观念的缺失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信权不信法、信关系不信法、闹访、权利义务观念淡薄等。

【标准表述】[公民法治观念对构建法治社会的作用]平等意识是法治社会建构的价值基础。

公民的平等意识不仅包括公民对平等的认知和理解,也是公民对平等的主张及追求。

平等的观念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理念,是司法独立的精神基础。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不应该只是一句华丽的口号,而是应该贯彻到法治建设的方方面面。

只有加强了公民的平等意识,使平等观念真正深入人心,才能使公民从内心尊重与维护法律,达到依法治国的目的。

尊严意识是法治社会构建的道德追求。

尊严是个人与外部世界沟通交流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身份、地位及人格的认同,其体现在每个人的社会生活中。

人格尊严是公民在社会中生活的最基本尊严,是他人及社会对公民自身价值认同的基础保障,也是每个人都在追求并约束自我的道德规范。

只有公民普遍具备了尊严意识,才能真正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增强法治意识研讨材料

增强法治意识研讨材料

增强法治意识研讨材料一、引言法治意识是指公民对法律的尊重、遵守和维护的意识状态。

在一个社会中,法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因此,增强法治意识对于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如何增强法治意识展开讨论。

二、加强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培养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对法律教育的投入,提供普及法律知识的课程和培训,使公民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权益和法律责任。

此外,学校、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共同努力,将法治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使人们从小就养成尊重法律的习惯。

三、加强法律宣传法律宣传是增强法治意识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向社会宣传法律知识、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和行为习惯。

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在线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民对法律的认知度和理解力。

四、加强法律监督法律监督是增强法治意识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强对法律的执行和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法律的公正、公平和透明。

同时,公民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法律监督中,如提供线索、举报违法行为,以及参与法庭观察等。

只有加强法律监督,才能有效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强法治意识。

五、加强法律服务法律服务是增强法治意识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大对法律服务的投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解答公众的法律问题,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律师、法律服务机构等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为公民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帮助公民维护自身权益,增强法治意识。

六、加强法律意识建设法律意识建设是增强法治意识的重要内容。

公民应该自觉遵守法律和法规,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法律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民遵守法律,倡导公正文明的法治精神,营造尊重法律的社会氛围。

七、结论增强法治意识是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社会的重要保障。

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法律教育和法律宣传,加强法律监督和法律服务,加强法律意识建设,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推动社会的法治进程。

论法律意识的培养

论法律意识的培养

论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法律意识的培养摘要: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思维上的反映,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行了法治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积极推进普法教育.提高人民普遍的法律意识水平,对国家的安全、法制的建立健全、经济有序的发展、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法制教育方面,传统的法律文化和法律观念与现在的法治国策还存在一定差距。

加强法学教育和研究对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律意识培养一、法律意识的内涵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思维上的反映。

人脑好比一个加工厂.原材料都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人脑将外部世界.即从实践中获得的材料.进行加下后产生意识。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其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存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归根到底是来自客观世界。

公民的法律意识很大程度上是整个社会法治建设现状的反映。

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取决于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

不能指望广大群众依抓法学教科书上的概念、理论去形成法律意识。

一种法律至上的法治社会.公民很容易形成尊奉法律的观念:反之在一种缺乏法治的社会.期望人们推崇法律权威无异于梦吃。

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应与法律权威地位的确立同步进行。

人们对社会生话的各种现象.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认识便构成了社会意识的整体。

其中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般讲.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法律这种社会现象的心理、知识、思想和观点的总和.内涵丰富。

更具体点讲.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及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看法.对行为的法律性评价.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态度。

法律意识与其它社会意识一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由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并对其产生反作用。

法律意识由法律心理与法律思想、体系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对法律意识的发展起着共同的推动作用。

法律心理是较低级的感性认识.法律思想体系是高级的理.性认识。

法律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社会生自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对法律现象自观的、表而的、不系统的认识.仅仅是对法的感觉和愿望。

提高法律意识论文6600字

提高法律意识论文6600字

提高法律意识论文6600字法律最重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赋予公民的义务,了解法律知识。

接下来搜集了提高法律意识论文,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提高法律意识论文一摘要:一个国家的人民是否具备法律素质,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法律发展水平的高低和“依法治国”理念的实施情况。

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的现状,从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一、法律意识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含义首先,法律意识的含义。

从词面理解,法律意识是指个体对法律规范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认知,包括对法律本身与法律适用的评价、理解与解释和对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其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含义。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他们是否具备法律意识,将直接影响到法治社会的建设。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构建应该是从大学生层面出发,能够反映当代高校学生对法律规范的认知程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现有法律法规的理解、应用与期待。

二、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民主法治的完善需要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社会发展战略,法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树立法律权威,做好普法宣传工作。

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需要大众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

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能更好地推进法治理念的落实和贯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三)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角色的社会化大学生是具有社会化特征的群体,他们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能让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化角色有清晰的认识,在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应注意的重点依据法律意识培养的主体需求和法律的性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必须从两个层面入手。

结合医学生专业论如何增强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意识

结合医学生专业论如何增强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意识

结合医学生专业论如何增强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意识经过了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十二年学习,我们进入了大学这个小社会,更深入的学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通过学习,对于医学生如何增强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修养有了一定的心得和体会。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进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全面形成,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先进科学技术的崛起,面对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我们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社会形势,青年学生怎样才能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之才和可靠接班人,除了遵纪守法外,在自身来说就要以社会主义道德观规范自己,从自律的角度管好自己,做一个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大学生。

特别是对医学生而言,未来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深厚的医学基础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对医学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层出不穷的医患纠纷改变了人们对医生的态度,因此我们需要强调高尚的医德。

高尚的医德,需要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

作为的医学生,必须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必须有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精神;必须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医风。

医生应有一种特殊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意识,即对病人﹑社会负责和为他人奉献。

而这种奉献意识的培养,是从进入医科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的,这就要求在对医学生进行专业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要注重培养其正确的医学与道德观念,培养特殊的道德品质。

让医学生了解学医的艰苦性和医生职业的崇高性,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热情,敬业精神,同时还要培养其热爱医学事业,对病人要有真挚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那么当代医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应该有强烈的爱国意识。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人文专题课:法学专题系列讲座》论文题目:论如何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任课教师评语:任课教师签字:考核日期:年月日摘要民众的法律意识以及对司法的信任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法治化程度,法律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不同的国家,以及各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我国,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大城市与小城市,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和对司法的信任度也是有差异的.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法律是和他们的生活完全扯不上关系的,似乎只要我不违法,法律就没有我什么事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给我们提出了如何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问题。

关键词:法律意识,公民,司法AbstractThe important symbol of a region of a country’s rule of law degreeis thelaw degree of civilization of the legal awareness of the population, and it’s also a measure of the degree of trust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and legal awareness of citizens in different countries.in every country's different regions,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Under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 developed areas, big cities and small cities, the people's legal awareness and trust in the justice is different. For most people, the law and their lives completely unrelated , it seems that as long as I am not against the law, the law will not my business.In that case, Itgives us the problem of how to enhance the legal awareness of citizens.第一章绪论1.1 课题来源和意义虽然我国是一个法制社会,但法律意识并没有深入人心,民众对于法律并无确切认知。

而民众的法律意识以及对司法的信任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法治化程度,法律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们需要研究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的方针。

1.2 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本文就法律的普及性,民众法律意识的多少,道德与法的互动,民众与政府,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了影响法律意识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法,使得民众法律意识得到提升。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本论文分为两章,具体安排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课题的来源、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是针对本文核心,就如何增强公民法律意识进行讨论。

1.4 本章小结本章对公民法律意识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公民法律意识背景和指出本论文的意义,并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规范指导论文的整体内容结构第二章论如何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目前,在很多人眼里持有“法律是保护弱者的工具”,“强者自己就是法律”这样的观点,在很多影视剧里的正邪较量的夸张演义,媒体的大肆宣扬某人索赔一元钱就为讨个“公道”之类的案件的背景下,一部分人的法律认识反而片面、扭曲了,因此,如何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的问题就摆在了政府的国家部门的面前了,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们能做的又是什么呢?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关键在于互动,这包括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老百姓与政府部门的互动;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的互动等多方面的互动 [1]。

2.1道德与法的互动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实践。

像诸如正义、公平、平等、诚实信用、遵守善良风俗等普遍的或个别的法律原则,其本身就是人类道德观念的有力组成部分[2]。

也因为有了道德的支持,才使法律原则能够发挥出人性的作用,倘若法律不承认或者否弃这样的道德因素,那么法律或法律制度是存有极大缺陷,它是否有生命力或者在多大程度拥有生命力都是疑问[3]。

在当前我国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的基础下,很多不能用法律来规范的行为,社会上总是用道德来谴责,但是,道德总不是法律,法律也不仅仅是道德。

作为两个独立的实体,法律有赖于道德的存在,但又是独立自主的,不完全依附于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这也不是承认每一条法律规则都需有与之相对应的道德规范,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可转变成为法律制度的范畴。

法律规范之所以为广大的民众所遵守,不仅仅是因为在这些规范的背后隐藏着所谓的国家强制力,即人们由于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罚而遵守法律。

更主要的是这些法律规范本身合乎道德原则,并且民众相信它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正义性,即法律有内在的道德价值。

因此,法律为民众所接受,就不能脱离了社会的道德规范,这也需要二者在很多时候产生良性的互动[4]。

一般情况下,与道德规范相一致的法律规则才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更具有生命力。

那么这样的法律制度也将是比较稳定的。

所以,道德与法律应相互融会贯通,使彼此更加的和谐统一的存在。

因此我们应将道德与法律作一体化运作。

道德与法律的同质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以及两者界限的模糊性是道德与法律进行一体化运作可行性的基础。

虽然道德与法律有很大差异,但在规范这终极意义上两者先天是兼容的。

2.2民众与政府的互动大多数情况下,公民个体并不总是亲自参加到法律活动中,其对于法律的印象也并非直接来源于法律文本,因而公民个体对于法律的体验更多来自于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法律活动的承担者。

因为个体直接接触法律的稀少,对于这些主体之言行的冷眼旁观极有可能促成某种法律意识的根深蒂固。

而行政人员、司法人员对于法律的态度或基于其身份的言行,会促使社会主体由观感而生心态,更会从这些行政人员、司法人员身上去验证这是一个“权力社会”还是一个“法治社会”。

而对于部分地方的民众来讲,他们对于法律,只是处于一种观望的地位,他们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法律中来。

而在执法者的角度来看,一些执法者由于脱离了群众,并不能真正的为百姓谋福利,其实很多人也都知道法律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集体独有的,不能由某个人单独决策,它代表的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只是把法律的执行权交由部分人,但是一旦在执法者与普通民众缺少沟通,那么他执法的难度就加大了,他就不能真正的代表大众了,因此,我们看到国家机关是非常重视信访这一块的,一次高质量的信访能使政府部门与老百姓之间产生非常良好的互动行为,这于执法单位和普通民众都是很有利的。

但目前的情况是:人民不相信政府。

从每年被揪出的政府官员腐败案以及最近几起重大事故中央政府对官员问责及官员“自动”引咎辞职来看,政府正在试图与群众“互动”,对一些群众反应激烈的热点政府说是被逼得也好还是主动出击也罢,总之政府是动手治理了,效果好与不好由人民评价[5]。

但由我们国家的国情来看,我们不能期望突然哪一天我们的法律环境就变好了,这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对政府的作为应持支持的态度,应该主动的与政府配合,搭建一条沟通群众与政府的桥梁[6]。

2.3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的互动在发展较快较好的大城市,由于民众素质也较高,因此很多人也比较配合执法者的执法。

而在一些中小城市,由于人们法律知识的欠缺,经常可以看到暴力抗法等很多不应出现的行为,为地方执法带来很多困绕,对于“暴力抗法”行为者,社会舆论大多持批判态度。

然而,唯物辩证法却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分析,我们都应该坚持全面的观点,要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种种联系,把握事物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虽不否认“暴力抗法”行为的负面影响和危害,但在目前整个执法环境尚待净化,特别是个别执法部门的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亟需提高的前提下,这种行为未免不是一种警醒:“暴力抗法”者究竟为哪般?是不是在“暴力抗法”的同时也存在“暴力执法”?如果说最初的责问在于暴力抗法者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那么最终的改善则在于全民法治观念的提高和执法部门的“人性执法”[7]。

当前,我国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过分夸大执法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忽视执法的“柔性”和“人性”的现象还相当普遍。

我们的执法者应该清醒的意识到:面对强大的国家执法机构,你的相对人是弱势力量,这时如果遇到不理解或是不合作,为何我们不能够耐心细致的去讲解和说服呢?为何我们一定要通过运用强制力来彰显我们“不可战胜”的威力呢?如果我们在执法过程中考虑到“人性化”,我想即便是“刁民”也可能会转变成“良民”;相反,如果我们忽视“人性化”,“良民”也可能被逼成“刁民”[8]。

同样的,法治的建设需要全民的理性参与和遵守,尤其是对于掌握着执法资源的人员来说,科学、文明、健康、富有“人性化”的行使自己的手中的权力,对于整个社会法治的建设来说,加强两方面人员的沟通,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加快净化我们的执法环境,无论自己在这里扮演的是什么角色,遵法守法是前提,以上各个方面的互动其实也就包括了国家每个公民的互动,比如,看到路边一块垃圾,自己上前捡起,总好过只在那里站着张口大骂吧。

参考文献:[1]徐天文,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思考[N],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2]张丹,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更好地实现依法治国[J],科技创新导报,2008第8期[3]解连峰,公民意识—中国法制的保障[N],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第8期[4]刘欣雨,论如何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N],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 第21卷[5]王俊良,略论公民的法律意识[N],成都行政学院学报,1991 第4期[6]罗卫东.如何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兼论袭警现象频发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2006,第11期.[7] 唐永春,车承军.公民法律意识与法治———公民法律意识的法治功能及其塑造[J] .求是学刊,1999,第3期[8]崔杰,提升公民法律意识之我见[J],法学研究,2011第1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