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病毒和类病毒本科
微生物学第三章病毒

某些病毒可以将自己的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导致宿主细胞基因型 的改变。
05
CATALOGUE
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病毒的致病性
宿主范围
病毒具有特定的宿主范围, 通常只感染一种或几种特定 的生物。
侵入机制
病毒通过吸附、穿入、脱壳 等过程侵入宿主细胞,利用 宿主细胞内的物质复制自身 。
复制周期
如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等,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疾 病。
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接触污染物或动物媒介等方式传播, 也可通过性接触或母婴传播。
预防病毒感染的主要措施包括疫苗接种、个人卫生和社交距离 等,控制疫情则需要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
病毒的免疫性
天然免疫
部分人群感染病毒后可获得天 然免疫,即产生针对该病毒的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
抑制病毒复制
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过程中 的关键酶或阻断病毒基因 组的复制,降低病毒在体 内的繁殖速度。
破坏病毒结构
针对病毒特有的结构或功 能,破坏其完整性或稳定 性,从而抑制病毒的感染 和传播。
调节免疫反应
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 ,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清除 能力,减少病毒在体内的 存活和扩散。
02
CATALOGUE
病毒的分类与形态
病毒的分类
根据遗传物质分类
DNA病毒、RNA病毒、DNA-RNA逆转录病毒等 。
根据宿主范围分类
烈性病毒、温和病毒、条件性致死病毒等。
根据形态分类
球状病毒、杆状病毒、砖状病毒、冠状病毒等。
病毒的形态
球形病毒
呈圆形或近似圆形,如 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
。
杆形病毒
微生物学第三章病 毒
contents
3病毒(Viruses)和亚病毒(virusoid)

④有囊膜的病毒粒子
Fig. 4: Virus Obtaining Its Envelope from Host Cell Membrane by Budding
Enveloped viruses
The capsid of some viruses is covered by an envelope. Enveloped viruses are roughly spherical but highly variable in shape because the envelope is not rigid. When helical or polyhedral viruses are enclosed by envelopes, they are called enveloped helical and enveloped polyhedral viruses. An example of an enveloped helical virus is the influenza virus.
① 病毒的核酸
病毒基因组核酸
RNA
双链 环状 单链 线状 双链
DNA
单链 环状
线状
线状
多片段
单片段 单片段
多片段
②病毒的蛋白质
▼有的病毒只有一种蛋白质,多数含有为数不 多的几种蛋白质。 ▼病毒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其他生物一样, 但不同病毒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各不相 同。 ▼病毒蛋白质主要在构成病毒结构、病毒的侵 染与增殖过程中发挥作用: 1、结构功能 3、破坏宿主细胞壁与细胞膜 2、吸附 4、增殖
据Bradley(1967)归纳,噬菌体共有六类形态。
(一)噬菌体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1、组成: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2、基本形态:蝌蚪形、微球形和纤丝形。
202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湖北工程学院2023年专升本《微生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要求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等主要类型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程度。
二、考试内容绪论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几位科学家的姓名;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几种重要实验技术的名称;无菌操作;污染的概念;显微镜的种类;细菌菌体染色的原因;微生物的组成;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细菌的形状与大小、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核。
荚膜、鞭毛、芽孢、细胞内含物。
细菌的繁殖与菌落形态特征。
细菌的分类命名方法。
蓝细菌的概念;蓝细菌的形态和生化特点;放线菌的概念;放线菌的特点与类别。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真菌的概念与结构;真菌的繁殖方式;真菌孢子的种类;真菌的亚门;霉菌的概念;霉菌的菌落特点;霉菌的营养特点;酵母菌的概念;酵母菌第三章病毒病毒的大小范围;病毒的三种基本形态;病毒的基本结构;壳体和壳粒;包膜;病毒的核酸类型。
病毒的主要特点。
病毒结构的相对简单性。
病毒分类的依据;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的概念;朊病毒的致病。
噬菌体的典型结构;一步生长曲线;噬菌斑;噬菌体与其它病毒寄生专一性的比较;病毒增殖的五个阶段;烈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
现代病毒分类法;病毒传播途径;抗病毒剂;疫苗。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几大类营养要素;碳源、氮源的分类;生长因子的概念与种类。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自养、异养、光能、化能的概念。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过程;培养基的类型;固体、液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琼脂加量。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四种降解脱氢途径;ED途径的独特性;几种常见发酵作用的过程及参与微生物。
二氧化碳的同化;硝酸盐的同化;分子态氮的同化。
次生代谢的定义;次生代谢产物的定义;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
常见的各类次生代谢产物举例。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纯培养的概念;单菌落的概念;获得纯培养的几种主要方法。
第三章 病毒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病毒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包涵体:当病毒颗粒大量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镜观察的特殊群体,称为包涵体。
2.噬菌斑:将噬菌体与敏感宿主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宿主细菌菌苔上出现的一个个透明圈或负菌落,称为噬菌斑。
3.烈性噬菌体:短时间内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通过裂解寄主细胞而释放出来的噬菌体,被称为烈性噬菌体。
4.温和噬菌体: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核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核染色体上,随宿主细胞核基因组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并不引起寄主细菌裂解,称作温和噬菌体。
5.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6.溶源性: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与宿主菌共存的特性称为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7.溶源菌:是指在核基因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细菌。
8.病毒多角体:多数昆虫病毒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光镜下呈多角形的包涵体,称为多角体。
9.类病毒:是由单链共价闭合环状RNA分子组成,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10.拟病毒:是一类包裹于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11.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二、包涵体和噬菌斑各有何实践意义?答:1、包涵体是病毒颗粒的群体形态,有助于对病毒的分离、纯化、鉴别和计数等许多实际工作。
由于不同病毒包涵体的大小、形状、组分以及存在于宿主细胞中的部位均不同,所以包涵体可用于病毒的快速鉴别和某些病毒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2、噬菌斑有一定的形态,可用作该噬菌体的鉴定指标,也用于纯种分离纯化和计数。
三、简述测定噬菌体效价的双层平板法。
答:预先分别配制含2%和1%琼脂的底层培养基和上层培养基。
先用底层培养基在培养皿上浇一层平板,待凝固后,再把预先融化并冷却到45℃以下,加有较浓的敏感宿主和一定体积待测噬菌体样品的上层培养基,在试管中摇匀后,立即倒在底层培养基上铺平待凝,然后在37℃下保温。
大学微生物复习第3章非细胞生物

2024/10/13
35
➢原噬菌体:
➢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的温和噬菌 体的基因称为原噬菌体。
➢溶源性细胞:
➢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细胞。
➢溶源性:
➢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所产生的这些现 象。
2024/10/13
36
产生溶源性现象的原因
关键性蛋白:
CI:结合于PR,PL, 阻止启动子PR和PL启动 OR和OL,并阻遏cro合成蛋白。 Cro:结合于PRM抑制 cI合成蛋白。 CII:结合于PRE激活CI 的表达
2、侵入(penetration)
噬菌体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 ,使 细胞壁产生一小孔,然后尾鞘收缩,将头 部的核酸通过中空的尾髓压入细胞内,而 蛋白 质外壳则留在细胞外。
2024/10/13
28
3、复制(replication)
在这时期,细胞内看不到噬菌体粒子, 称 为潜伏期。潜伏期(latent period)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1886年,麦尔(Mayer) 发现烟草花叶病是一 种植物传染病.
➢1892年,伊万诺夫斯基(1vanovski) 发现致病 因子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
➢1898年,贝杰林克(Beijerinck) 担出了病毒的 概念.
2024/10/13
3
贝杰林克新的致病因子为“有感染性的、 活的流质”
➢特点
➢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在体外非生命物质中不能生长; ➢能在感染的细胞内繁殖。
➢起源于宿主细胞中的RNA和DNA成分
➢ 质粒、插入子和转座子—DNA病毒 ➢ 可自主复制的mRNAs—类病毒—RNA病毒 ➢ 反转子—反转录病毒
➢起源于具有自主复制功能的原始大分子
➢ 类病毒、卫星病毒
pw03第三章2亚病毒和病毒的应用

第二节
亚病毒
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种,只含有 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称为亚病毒。该名词最 早是由Lwoff提出(1981年)。 有三类: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一、类病毒(Viroid)
类病毒:只含有RNA一种化学组分、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病原 体。 1、发现: 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potata spindle tuber disease, PSTD)是1922年在美国发现的,它可使马铃薯减产20~70%。 我国于1960年时在黑龙江省发现,减产极其严重。 • 1967~1971年在美国工作的瑞士学者Dimer发现,患PSTD的块 茎抽提物经超离心和凝胶电泳后,出现一条比一般病毒分子更 小的10S的区带(TMV19S)。经一系列试验后,证明它是一个 没有衣壳包裹的RNA分子,经过电镜观察,发现它是一条长 50nm的棒状dsRNA分子,他称它为STV。 • 从此,一类新的病原体—类病毒就被广泛承认并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在1977~1988年间陆续发现的类病毒已有18种,例如番茄 散顶病、柑橘裂皮病、菊花矮化病、菊花褪绿斑驳病、黄瓜白 果病、椰子死亡病和酒花矮化病等的类病毒。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2、关于拟病毒的复制机制 • 拟病毒的复制是以自身侵染性RNA分子为模板,借助寄主 细胞内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进复制。 • 具体过程是:先以滚环方式合成一条高分子量多拷贝的负 链RNA,再以负链为模板合成一系列的正链RNA,于是形 成了一个双链的复制中间体,然后在从复制中间体上产生 线状的ssRNA-3分子,ssRNA-3再在RNA连接酶的作用下 环化成RNA-2这种拟病毒分子。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现将它们的核酸拟病毒极其微小,一般仅由裸露的RNA或DNA 组成。被 拟病毒“寄生”的真病毒又称辅助病毒,拟病毒则成为它 的“卫星”病毒。 • 拟病毒它是一些必须依赖辅助病毒才能复制的小分子核酸 片段,它被包装在辅助病毒的壳体中,本身对于辅助病毒 的复制不是必需的,而且它与辅助病毒的基因组无明显的 同源性。拟病毒利用辅助病毒的复制酶进行复制,犹如病 毒利用宿主细胞的能量、原料及酶进行复制一样。故可认 为拟病毒是寄生于辅助病毒粒子中的分子寄生物。
第三章第3节病毒

第三章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一、教材分析:地球上已知生命的最简单形式是病毒,是专性寄生生物,本节教学要求学生能识别出病毒,以及了解病毒与其它生物(包括人类)的关系。
由于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可以在病毒的利用和如何处理收集来的资料这部分教学中多费点功夫,让学生知道处理资料不是简单的剪贴,是有目的有主题的筛选资料的过程。
教材也提供了丰富的的教学资源,组织好教材各个部分,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关系,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等问题。
本节教学是后续遗传物质的发现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基础。
二、课题:第三章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病毒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
能从病毒结构出发说明病毒的生活方式。
能从多侧面举例说明病毒与分类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病毒斗争的历史。
2、过程与方法:关注病毒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经历采用信息技术等多种学习形式,关注人类与病毒作斗争的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
正确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以及增殖方式。
难点:无细胞结构的病毒是如何完成增殖等生命活动的。
六、教学用具:自制PPT八、板书:第三章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1、病毒的大小2、病毒的结构衣壳粒、衣壳、核心和核衣壳3、病毒的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4、病毒的代谢特点——专一寄生生物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致病病毒2、乙肝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防治3、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防治4、病毒的利用生物杀虫剂医疗转基因技术中的载体和转导九、评价:1、下列生物具有细胞结构的是()A、乙型肝炎病原体B、噬菌体C、艾滋病病原体D、炭疽病病原体2、乙肝病毒具有的碱基和核苷酸种类是()A、5种和5种B、5种和8种C、4种和4种D、8种和8种3、如何预防病毒感染?4、人和病毒斗争的历史5、如何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十、反思:教学时介绍病毒结构时,学生对各种名词感到好奇,从作业看,或者不认为病毒是生物,或者认为病毒也有细胞结构,尤其无法理解病毒是专性寄生的代谢特点,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能理解,但不能说明噬菌体必须进入细菌体内才能开始代谢,并且其代谢的方式为复制,不断地复制自身。
第二部分细菌、真菌、病毒第三章病毒

第三章病毒教学目标1.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病毒的类型以及病毒与人类关系等基础知识。
2.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1.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之一,因为:通过学习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对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十分必要,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之二,因为:通过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个方面,病毒虽然有害能引起各种疾病,但人们可以利用噬菌体进行生物防治,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同时纠正许多学生认为病毒全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3.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的教学内容为本章的教学难点,因为:①病毒极其微小(比细菌还要小得多),也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能亲自观察,因此,很难建立感性认识,只能借助书中配备的三类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进行观察。
②在讲述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时,涉及到较深的生物化学知识,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限,关于蛋白质、核酸的讲述难度很大,只能做简单介绍。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1.关于病毒形态结构内容的教学,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建议用讲述法。
病毒个体十分微小,小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在讲述时最好量化形容一下,比如病毒只有在放大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中才能观察到;三万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大小等。
由于学校设备有限,学生不能直接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因此教师在课上只能指导学生参看书中配有的三类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
教师还可以用硬纸板做一个蝌蚪形病毒的模型,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建立感性的认识。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知道有哪些病毒?学生可以回答出如乙型肝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iruses are so small that they can only be seen at magnifications provided by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They are 10~100 times smaller than most bacteria, with an approximate size range of 20~300nm. Thus they pass through the pores of filters which do not permit the passage of most bacteria.
三、 病毒的化学组成
❖ 多数病毒只含protein和核酸2种成分。少数大型病毒 还含有脂类和糖类。
1 核酸
❖ 一种病毒的毒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是RNA;
单链DNA(ss DNA);+DNA和-DNA
病毒核酸
双链DNA(ds DNA); 单链RNA(ss RNA); +RNA和-RNA
7/20/2020 9:16:42 PM 双链RNA(ds RNA);
7/20/2020 9:16:42 PM
(真)病毒:至少含核酸和蛋白质二种组分
非细胞生物
类病毒: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
分
亚病毒
卫星RNA:只含有不具侵染性的 RNA组分
朊病毒:只含蛋白质
7/20/2020 9:16:42 PM
本章目录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第三节 病毒的种类和分类 第四节 亚 病 毒
chapter 3 第 三 章 病毒和亚病毒
yelimin
问题
1 细菌性疾病和病毒病分别用什么药? 2 为什么流感患者体温(发高烧)呈周期性
变化? 3 为什么丁肝患者一定患有乙肝?而乙肝
患者不一定患丁肝? 4 乙肝病毒为什么只侵入人的肝而不感染
胃、肠等其他器官? 5如何看懂乙肝两对半化验报告?
7/20/2020 9:16:42 PM
第一节 病毒virus的形态结构
特点:
1 无细胞结构,化学成分简单,主要成分仅核 酸和protein.
2 缺乏独立代谢能力,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没 有酶或酶系统极不完全,不能进行代谢活动;
3 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
4 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Concept:病毒是一类超显微的、结构极简单的、专 性细胞内寄生的、在活体外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 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侵染活性的非细胞微生物。
抗生素(kangshengsu)原称抗菌素。由微生物产生的在 低浓度下具有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 1929年英国学者弗莱明首先在抗生素中发现了青霉 素。目前所用的抗生素大多数是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 取的,有些抗生素已能人工合成。由于不同种类的抗 生素的化学成分不一,因此它们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 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有些抑制核酸 的合成,有些则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1 核酸
噬菌体的核酸大多为DNA,植物病毒的 核酸大多为RNA,少数为DNA,真菌病 毒大部分为RNA,动物病毒部分是RNA, 部分是DNA。
多为球形,如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2)杆状或丝状:很多植物病毒呈杆状,如
烟草花叶病毒、苜蓿花叶病毒, (3)砖形:常见大病毒,如天花病毒、痘病
毒等 (4)弹状:如狂犬病毒、水泡性口膜炎病毒 (5)蝌蚪形:大部分噬菌体的典型态,如T偶
数噬菌体和噬菌体. 7/20/2020 9:16:42 PM
7/20/2020 9:16:42 PM
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种类的干扰素诱导剂,刺 激网状内皮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巨噬 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这种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增殖、免疫
7/20/调2020节9:16、:42 P抗M 病毒和诱导分化作用。
干扰素的作用有:抗病毒作用、抗肿瘤作用以及免疫调节作用。
( 1)抗病毒作用:这是干扰素最重要的也是使用最广的 作用。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它通过抑制某些病毒繁 殖,并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来消灭病毒,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大量的研究已证实,除了对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有一 定的作用以外,对其它多种病毒感染也有一些效果。
2)抑制某些细胞的生长,如抑制成纤维细胞、上皮。
7/20/2020 9:16:42 PM
7/20/S202i0z9e:1s6:4a2 PnMd Shapes of Viruses (Bacteriophages)
二、 病毒的形态
毒粒的形状多种多样,球形、杆状、丝状 、子 弹状、蝌蚪状和卵形等几类。
病毒的形态大致可分为5类: (1)球形或近球形:人、动物、真菌的病毒
不同病毒的毒粒大小差别 很大; 最大的病毒:痘类病毒 300 *200*100 nm 中等大小:流感病毒 90~ 120 nm 最小病毒: 菜豆畸矮病毒 9~11 nm 7/20/2020 9:16:42 PM
7/20/2020 9:16:42 PM
乳头状瘤 空泡病毒
腺病毒
疹疱病毒
Sizes and Shapes of Viruses (Animal DNA Viruses)
7/20/2020 9:16:42 PM
一、 病毒的大小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二、 病毒的形态 三、 病毒的化学组成 四、病毒粒的对称体制 五、包涵体
7/20/2020 9:16:42 PM
一、 病毒的大小形态构造
病毒粒子virion:成熟的具有侵染力 的病毒个体
个体小,必需在电镜下观察; 以纳米为测量单位
(3)免疫调节作用:α-干扰素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从而间接地发挥抗病毒作用和抗肿瘤作用。
(4)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干扰素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 治疗肿瘤的细胞因子。它通过直接抗肿瘤细胞增殖和调节机体 免疫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
7/20/2020 9:16:42 PM
5 具有双重存在方式。在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在活 体外能以化学大分子颗粒状态存在并保持侵染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