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评课稿(五篇材料)
《示儿》 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示儿》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语文课是一门听觉艺术,因此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以情入境、情景交融。
一曲激昂雄壮的乐曲使我联想到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对祖国深沉的爱,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浓烈的爱国思乡之情;然后由“读”入手,将自己代入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揣摩、体会,从而更加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本篇古诗词选取了杜甫著名的五言律诗《示儿》,让同学们跟随着音乐,配合老师讲述的文字来回忆一位伟大诗人的生平事迹,也正好符合这节古诗词的主题——《少年强则国强》。
但仅有感性认识还不够,为了能够更深层次地感悟到诗歌表达的情感,需要通过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来完成阅读任务。
《示儿》的教学对象年龄比较小,还不太能理解诗歌内涵,那么就需要找准突破口,引发他们内心共鸣,继而展开研讨式学习,使其得出最终的答案:即这首诗的前四句写作者虽已辞官回家,但仍怀念京城、留恋君王,希望再度被召回朝廷,并且忠于职守,勤恳为政。
后四句写诗人因为已经衰老,没有机会再奉皇命,只能向自己的儿子说明心意,希望儿子能效仿自己尽忠报国。
课堂伊始,出示一幅与《示儿》意蕴吻合的插图。
刚看见图片,孩子们便热闹起来,纷纷抢占领地,吵嚷喧哗,课堂顿时安静许多。
根据这样的情况,我猜测他们可能都被吸引住了,期待着今天的古诗词课能上得有趣又轻松。
于是,我趁势抛出问题:图片上都画些什么?谁知他们立马回答:“母亲,田地,庄稼……”这让我很失落,既是没有提前做好预习工作,也暴露了孩子们知识储备量的欠缺。
如果课前我给他们补充点与古诗相关的资料,可能效果会更好。
紧接着,我进一步提问:如果你就是当时那位老农的话,现在想对远方的儿子说点什么呢?谁知,一个接一个的声音异口同声地响起:“……请允许我跟您聊聊我们家乡的故事吧!……我们有无数像周总理一样的父辈,就像那十八颗闪亮的星星,值得我永远敬仰。
……”看来,今天想再抽身走开似乎不太可能了,唯有暂停学习,聆听各种声音的碰撞了。
至此,孩子们才真切地感受到“这里没有一个老态龙钟的垂暮老人,每一个人都是鲜活跳动的年轻生命”,感受到那份坚定执着的爱国之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评课稿

《示儿》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上午好:
我校在11月15~16日举行了国培小学语文重建课教研活动,今天我评的是我校焦老师执教的古诗《示儿》。
在本节课中,焦老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
有序教学,完成教学目标,以自己的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焦老师在《示儿》这首诗中,紧抓住“悲”这个诗眼,陆游为北方领土被金人侵占而悲,为
北方流离失所的不幸遭遇而悲,为自己看不到祖国统一而悲,
所以,焦老师紧抓住古诗词的“诗眼”,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
艺术之美。
当然,教无定法,我还想就《示儿》这节课,另提一种思路,供参考研讨。
1、在读出诗人爱国情怀时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诵读,多抓词
句如“悲”“九州同”“告乃翁”等一些词语去突破,让
学生在诵读中,自然领会。
2、教者在教《示儿》一课时,不能仅局限于该课文的把握,
应多联系陆游的一些爱国诗篇,突出爱国主旋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示儿》评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示儿》评课稿一、引言《示儿》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
本评课稿旨在对《示儿》这篇课文进行全面的评析和教学设计,以帮助教师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二、课文分析1. 课文内容本课文《示儿》是一篇讲述母亲给儿子示范正确写字方法的故事。
通过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课文旨在传递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关爱和教育。
2. 课文结构《示儿》共分为四个段落,分别描述了母亲如何示范写字、儿子受教写字、写字时的一些感受和对母亲的思念。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情节递进。
3. 课文语言特点课文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字句通顺,行文流畅自然。
同时,作者还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和对话方式,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此外,文章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拟人、对称、排比等,提升了文章的文学性。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掌握一些字词和句型的意思和用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能够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能够仿写类似的故事情节。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培养对父母关爱和教育的感激之情;•培养正确书写汉字的意识和兴趣;•通过学习积极向上的情感,提升自身的品格素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学习掌握一些字词和句型的意思和用法;•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加深学生对正确书写汉字的重视和兴趣。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整体教学法、情感教育法和合作学习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封面、标题、插图等来预测课文内容,并就预测结果展开讨论,引出本课主题。
2. 教授新课•教师进行课文朗读,并指导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并板书关键字词和句型;•教师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
古诗评课稿经典15篇

古诗评课稿经典15篇古诗评课稿1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教师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
课前教师认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但由于线路出现问题没有能用上,非常遗憾。
整首诗,教师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
索老师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教师用了很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
如:“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
听过本课后,我对索老师一点小小的建议:首先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其次,学生对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思想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书中的诗句,还有当时的历史事件。
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时,教师虽多方引导,但学生联系实际、自身谈现在学习这首诗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
如能联系当前国家形势谈出爱国主义对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中心就会得到再一次升华。
通过此次教学活动,我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努力把它们应用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
但学习是无止境的,今后我还必须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对学生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示儿》评课

《示儿》评课
今天听了徐老师一节随堂课《示儿》,总体感觉有三个亮点。
第一,备课充分,钻研教材深入。
教者能抓住古诗文的重点、难点进行教学,所涉及难解词句,教者均能予以突破。
从教学反馈来看,学生都能掌握有关词句的意思。
教者还能就重点词语进行拓展延伸,如“九州”一词,让学生交流还有那些像“九州”这样可以代表中国的称谓,当学生说“支那”一词时,老师能及时予以纠正和说明,并顺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单元把握,前后课文联系。
教者在教《示儿》一课,不仅局限于该课文的把握,还能联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课文,进行单元主题指导,突出“爱国”主旋律。
教者还能从写法上进行比较,把“喜”中蕴含的爱国和“悲”中蕴含的爱国进行对比,强调表达主题的手法多样性。
第三,国学启蒙,适当拓展延伸。
在全诗学习结束时,教者适时补充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全诗较长,教者巧妙截取,与原文照应,真是运用得恰到好处,其中的妙处不言而喻。
当然,教无定法,我还想就《示儿》这节课,提另一种思路,供参考研讨。
我们不妨把这首诗分成三个层次去读中感悟。
第一,读出诗的节奏韵律;第二,读出诗人悲愤心情;第三读出诗人爱国情怀。
以这三个层次总领全文,放开手脚让学生诵读,抓住“死
去”、“悲”、“九州同”、“告乃翁”等一些词句去突破,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可能会在诵读中自然领会,诗人的爱国情怀也会自然流露在学生的诵读声中。
示儿教学评价

示儿教学评价一、整体感受示儿这首诗读起来真的很有感觉呢。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老师一上来就把那种凝重又悲壮的氛围给带出来了。
就好像一下子把我们拉到了陆游临终前的那个场景。
老师在介绍这首诗的时候,那种对诗人的敬意都快从眼睛里冒出来了,这也让我们这些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
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感觉完成得还不错。
比如让我们理解示儿的基本含义,在课堂上,老师通过一句一句地讲解,什么“死去元知万事空”,就跟我们说,陆游都知道自己要死了,觉得什么事儿都不重要了,可心里还是放不下一件大事儿呢。
然后我们就都懂了,这种直白又有效的讲解方式,真的能让我们轻松达到理解诗句基本含义的目标。
还有让我们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老师讲着讲着,就开始跟我们说陆游一生的经历,他是多么渴望国家统一啊,在这种讲述下,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那种爱国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处理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和体会情感上,老师处理得超棒。
特别是对于那些比较难懂的字词,像“王师”“乃翁”,老师就用很简单的话来解释。
“王师”就是南宋朝廷的军队嘛,“乃翁”就是你们的老爹我呀,这样一解释,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教学难点在于让我们能感同身受陆游的那种爱国之情,毕竟我们离那个时代很远。
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很多当时南宋的情况,被外敌入侵,国家分裂,百姓受苦。
还让我们想象自己如果处在那个时代,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这一下就拉近了我们和陆游的距离。
四、教学方法运用老师用的教学方法很灵活。
有讲述法,就像刚刚说的讲陆游的一生和南宋的情况,把那些知识都塞到我们脑袋里。
还有互动法呢,老师会问我们,如果是我们,会在临死前留下什么样的话。
这可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同学们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要把自己的财产分给穷人,有的说要让后代好好读书。
然后老师再把话题引回到陆游身上,说陆游心里装的是整个国家,这一对比,陆游的伟大就更凸显了。
五、教学过程老师先简单介绍了陆游这个人,说他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写了很多诗,但是示儿这首诗特别不一样,因为这是他的绝笔诗。
古诗《示儿》《少年中国说》优质课评课

古诗《示儿》《少年中国说》优质课评课
古诗《示儿》(五年级)优质课评课
评课一:
教师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环节的衔接上无缝接连,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在教学中能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深刻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共鸣。
建议:教学时,应紧扣诗眼悲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读出味。
评课二:
教师语言简洁准确,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注重朗读,课堂上书声朗朗,师生互动频繁,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
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去理解诗意。
通过相关资料的了解,让学生更好地领悟陆游不同悲,由悲升到盼,升到爱,从而升华了本文的中心主旨,并把爱国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明白爱国从小事做起:认真学习,防疫,守法……
建议:可以给些时间让学生背诵,当场实现教学目标:背诵
评课三:
教师教学设计有层次,由字词理解到诗句意思的理解,再到质疑,循序渐进。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度高,能大胆质疑问难。
建议:板书设计不要用思维导图,有悖于诗眼:悲,不够庄重。
《少年中国说》(五年级)优质课评课
评课一:
教学设计有条理,课件制作实用,搜集的背景资料和音乐视频,能有效地助力学生思考的过程。
注重朗读指导,朗读方式多样,课堂书声朗朗,学生在读中悟。
建议:讲透字词的象征意义。
评课二: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温和,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
能重视课文关键字词的理解,但句子,字词的象征意义讲得不够透彻,学生的理解比较浅显。
建议:讲透字词的象征意义。
示儿的评课稿简短

示儿的评课稿简短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学校的示儿,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展示我的一堂课。
本次课堂我将以《爱与友情》为主题,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来引发学生对爱与友情的思考和体验。
首先,我选择了一段动人的视频作为开篇,视频讲述了一位老人因年迈失忆,而她的好朋友通过画画和音乐帮助她找回记忆的故事。
通过这个视频,我希望能唤起学生对友情的重要性和力量的认识。
随后,我设计了一系列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探讨友情的真正含义。
我会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友情的特点和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课堂的后半部分,我会引入一些寓言故事,如《白马公主和黑马公主》。
通过这些故事,我希望能够让学生明白友情需要共同的奉献和理解,以及面对困难时如何保持真诚和坚定。
最后,我会组织学生们一起完成一项友情实践活动。
他们将分为小组,互相帮助并表达对彼此的感激之情。
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友情的认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这样的一堂课,我希望能够让学生明白友情的真正价值,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关心、帮助和理解他人。
感谢各位评委和老师们的聆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儿》评课稿(五篇材料)第一篇:《示儿》评课稿《示儿》评课稿2014年5月19日,在二小举行横峰县名师讲堂小学语文磨课教研活动,各小学各有一名语文教师参加。
姚薇执教古诗词《示儿》。
这节古诗词教学值得学习的方面如下:一、熟读成诵,引导学生自主体悟。
读是语文教学之本,古诗教学更离不开反复诵读,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非常重视朗读训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示儿》的教学中,姚老师充分体现了以读为主线,以读为本的理念。
读做到了有目的地读,有层次地读,有实效的读。
教学伊始,姚老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读通读顺,这个阶段学生要把一首古诗中要求读准字音。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更好地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情感,古诗优美的意境,流畅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只有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的体会才会深化。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姚老师对于“但悲不见和家祭无忘”这两个词组采用了反复、排比的形式,学生每一次朗读,无不激发了学生对陆游爱国的崇敬之情。
二、有效的链接资料教学一首诗词,就是走进一位作者,解读一种生活,阐释一段历史。
拘泥于“就句论句”“就诗论诗”的教学古诗文,无异于画地为牢,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流于疏浅。
姚老师形成了开放的语文教学观,深入解读文本,细读文本,大量地收集与陆游、与文本相关的信息。
姚老师课件出示陆游不同时期的爱国诗句: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
”在感受陆游的悲伤时,课件出示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在感受诗人的愤怒时,课件出示《题临安邸》这首诗,可谓是依据文本,整合资料,有效链接。
三、紧抓住诗眼,体味语言艺术之美。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或是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
在《示儿》这首诗中,姚老师紧抓“悲”这个字,陆游为北方领土被金人侵占而悲,为北方流离失所的不幸遭遇而悲,为自己看不到中原统一而悲,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言语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
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所以我们应紧抓古诗词的“诗眼”体味语言艺术之美。
四、找到了语言训练点,适时地进行了语用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课末,姚老师说:“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历经沧桑,随着国事的强盛,祖国已经统一。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此时此刻你最说些什么?”学生对作者陆游已经了解,对古诗的大意也已知晓,情感上对文本产生了共鸣。
在这种情境下出示一个小练笔,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可谓水到渠成。
除了以上特色,教师还抓情感主线,理解诗意。
课堂评价语较准确到位。
过渡语精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在本节课中也有一些需要商榷的地方。
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还是较少了些,如果在姚老师介绍了陆游的个人资料及不同时期写的诗以后,可以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去理解古诗的大意,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通过注释、工具书理解古诗词大意的能力。
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以后,教师再进行补充。
二、课件中“北定中原日”“家祭”当字体变色时,字体出现了错误,要进行课件修改。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优秀古诗词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我们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以此丰富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第二篇:示儿《示儿》教案一、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能力:1、收集、交流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并能从诗的内容想开去。
2、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祭、乃”等字,理解“九州、王师、家祭”等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中字词含义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古汉语中通假字。
过程与方法:1、学生依据学法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作的内容2、运用创设情境、激活想象、朗诵体味等形式去体会作者写下这份遗嘱时深沉丰富的感情。
3.学生在情境中以陆游子孙的身份表述自己心中的话;联系今天祖国还没统一,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2、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示儿》是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悲之切的爱国深情,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准备:1.音乐《悲魂曲》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题临安邸》诗文背景资料;陆游诗《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
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也。
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
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二)读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示儿》,把这首诗反复读,读反复,一直把诗读顺口、读清爽。
2、学生个别读,老师指出节奏。
3、师生合作读,老师后三字,学生前四字。
反之亦然。
4、学生齐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
(三)再读《示儿》,理解诗意。
1、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诗的味道,更要去体会诗句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
假如现在老师请你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2、谁来用“悲”字组词。
3、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4、我们知道,作者面对生死大限极其豁达,他告诉儿子:人死之后,万事皆空,再无牵挂。
然而,即使豁达如斯的出游,也仍然难以斩断最后一根情丝。
5、师过渡:诗人能对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唯独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在即将离开这个战乱频仍、山河破碎的世界时,诗人念念不忘的不是生的留恋,而是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他什么都放得下,唯独放不下流血流泪的故土和故土里那望眼欲穿的遗民。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老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1、学生自由读诗,用心去读,注意诗的节奏,体会诗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
2、读着这样的诗句,此时此刻,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展开想象,闭上眼睛,伴着音乐,用心感受那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3、把感觉到的画面用笔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4、受尽了奴役的大宋百姓,盼望着大宋军队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可这一盼就是……5、百姓盼啊,望啊,等啊,一等就是65年,整整65年啊,同学们,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忍受多少的折磨啊——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承受多少的苦痛啊——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流下多少的血泪啊——6、此时,陆游的心情你懂吗?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份心情呢?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心情。
7、学生读“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过渡: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靠谁呢?(王师)那些受苦受难、欲哭无泪的百姓需要谁去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中呢?(王师)可此时的王师在做什么呢?老师出示《题临安邸》。
8、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读诗,理解诗意并思考:这时的统治者在做什么?9、学生个别谈对诗的理解。
10、老师出示当时的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
11、就知道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读到此时,你的心情如何?12,学生个别质问统治者:西湖歌舞几时休?13、一起指着鼻子骂醒这群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14、带着这份愤怒读好:但悲不见九州同。
15、生命即将结束,作者始终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是悲伤,是悲痛,是悲愤。
生读: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过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放不下这件事。
因此,他告诉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6、并且一再叮嘱,一再叮嘱,一再叮嘱……生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五)教师小结,升华感情。
陆游去了,他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儿子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声音了,一切的一切都伴着陆游长眠于地下,唯独留下一腔遗恨和满怀“悲”意的《示儿》。
学生再读《示儿》,升华感情。
诗人的一腔遗恨化作不死的精气充盈天地,诗人的满怀信念,激励着后来的仁人志士为民族、为正义前赴后继,九死而不悔。
一个民族总会有兴亡,总会有盛衰,然而只要这个民族的主体精神不灭,这个民族就不可战胜。
陆游身后66年,南宋终于灭亡,我们不知道陆游的后人该怎样去告慰先人,中国历史有太多的无法源说,然而即使八百余年后,当我们再读陆游的《示儿》,却仍然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先人对神圣事业的坚定信念、超越生死的精神意志和不畏牺牲的壮怀激烈。
学生再读《示儿》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六)作业布置1、积累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或诗句。
2、试想:当陆游后人得知南宋终于灭亡时,在家里举行祭祀的时候会怎样告诉陆游的呢?《示儿》教学反思一、创设情境,充实体验针对这样的一首古诗,学生的体验也只是停留在诗句“但悲不见就州同”中的“悲”,根据词语手册与书本上的注释,能够体会的就是诗人陆游因见不到国家统一的那份遗憾,与自己不能参与抗金复国的悲哀。
学生作为个体经验不丰富的,情感却极其敏锐的一个群体,让他们在学习时,走进文本,走进能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情境中,往往比枯燥的、生硬的反复朗读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
如在上述片段中:当学生有了初步体会到诗人的“悲哀”的心情,我就选取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作为补充材料。
在过渡引导后,学生能根据当时的背景,诗文的内容,了解陆游当时还有“悲痛”、“悲愤”之情。
如此一来,学生对句子“但悲不见就州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引导朗读,巩固体验感情朗读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上述片段中的陆游对儿子的最后遗嘱“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的是一个爱国诗人的最后一段话,对儿子的千叮万嘱,让学生朗读时犹如自己就是诗人,怕儿子忘记自己的话,所以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吟诵;感情朗读,还借助一定的朗读设计。
在本案中,我适当的改变了诗句的原有句式,采用了排比的句式“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这样的朗读,不但有新意,而且对文本也更有加深,甚至还增强了学生朗读时的气势,效果下来不错。
三、展开想象,丰富体验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就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过程,而这都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