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处理contents •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处理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措施•讨论及展望目录01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1标本采集不规范23如空腹采集血标本,受饮食影响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失真。
采集时间不正确如采血时未使用正确的采血器,可能导致标本溶血或凝血。
采血方法不正确如血液标本与消毒液未彻底混匀,导致部分结果偏低。
标本污染如需要冷藏的标本未按规定冷藏,可能导致细菌繁殖影响结果。
保存温度不正确如标本采集后未及时送检,可能导致某些成分分解或降解。
保存时间过长标本保存不当运输时间过长如标本在运输过程中耗费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失真。
运输温度不当如需要冷藏的标本未按规定冷藏运输,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失真。
标本运输不当饮食影响如未遵守医生建议进食,导致检测结果失真。
运动影响如运动后立即采集血样,导致血糖、乳酸等指标升高影响检测结果。
患者准备不足02处理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措施03严格消毒采血前严格消毒,保证采血器、容器和周围环境的清洁。
加强采血操作规范化培训01采血技术规范采血技术,确保采血过程中不污染标本、不破坏红细胞,避免产生溶血。
02正确选择血管选择正确的血管进行采血,避免选择有炎症、水肿、曲张的血管。
温度控制根据不同标本的保存要求,合理设置冰箱温度,确保标本在保存过程中不变质。
严格控制标本保存条件防止光照避免阳光直射标本,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防止污染确保标本在保存过程中不受其他物质污染,如灰尘、细菌等。
加强标本运输管理专人专送01指定专人负责标本运输,确保标本及时送达实验室。
运输时间02合理安排运输时间,尽量缩短运输时间,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运输容器03选择合适的容器进行标本运输,确保容器坚固、密封,防止标本泄漏或被污染。
1患者充分准备23患者在采血前应遵循低糖、低脂、高蛋白的饮食原则,避免大量饮酒或进食高糖、高脂食物。
饮食控制患者在采血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尽量在安静状态下进行采血。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的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它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指标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在血液检验中,有时会出现标本不合格的情况,这可能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本文将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1. 标本采集不规范:血液检验是需要依靠血液标本来进行的,而不合格的标本采集可能导致标本质量不佳。
不规范的操作可能导致标本含有可溶性物质,如肌酸酐、尿素氮等,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标本储存条件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储存,如果储存条件不当,如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导致细胞活性降低、细胞破裂等情况,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标本污染:血液标本是容易受到外界污染的,如果在采集、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发生了污染,可能会导致标本中存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标本量不足:血液检验需要一定的标本量才能进行相应的检测,如果标本量不足,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的稀释或者无法进行相应检测,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处理措施1. 标本采集规范:确保标本采集人员熟悉标本采集的操作规范,避免不必要的污染和损害。
标本采集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个人信息,如用药情况、病史等,以确保采集适宜的标本。
2. 标本储存条件优化:确保标本储存的环境符合要求,如储存温度适宜、避免光线直射、避免冻融循环等。
并且要注意不同检测项目的标本储存条件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要求进行储存。
3. 标本运输规范:对于需要运输的标本,应选择合适的容器进行包装,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破损或污染。
4. 标本质量控制:建立标本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及时发现问题标本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重新采集、重复检测等。
5. 标本量要求明确:制定标本采集的标准操作规范,明确不同项目所需的标本量,并合理安排标本采集时间和顺序,以确保采集到足够的标本量。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欢迎阅读关于【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的文章。
检验科作为临床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合格标本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诊断的质量。
对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1. 标本采集不规范:患者的血液、尿液、组织等标本采集不规范,导致标本质量不佳,容易出现各类异常情况。
2. 标本运送过程中出现问题:在标本从采集点到检验科的运送过程中,可能出现温度变化、振动、压力等外界影响,导致标本质量下降。
3. 标本预处理不当:在标本送至实验室后,可能由于标本预处理的不当,如离心、分离、保存等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标本质量下降。
4. 样本信息标注不准确:患者的基本信息、采集时间、样本类型等信息标注不准确,导致在后续的检验过程中出现错检漏检等问题。
5. 实验室操作失误:在实验室检验过程中,可能由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流程、设备设施等方面出现问题,导致标本不合格。
6. 其他原因:如标本老化、不合格器材、标本量不足等也可能会导致标本不合格的情况。
二、改进对策1. 加强标本采集培训: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标本采集规范培训,提高其标本采集技术水平,减少因采集不规范导致的标本不合格情况。
2. 优化标本运输方式:对标本的运输环节加强管理,建立良好的标本运输温控系统,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3. 完善标本预处理流程:建立标本预处理质量控制规范,确保标本的离心、分离、保存等环节得到妥善处理,提高标本质量。
4. 强化标本信息管理:建立信息标注、采集时间记录、样本保存追溯机制,提高样本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因信息标注不准确导致的标本不合格情况。
5. 完善实验室操作规范:制定严格的实验室操作规范,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加强对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减少实验室操作失误带来的不合格标本。
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及对策

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及对策临床检验是指针对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观察等需要进行综合分析的一项重要医学检查。
在临床检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不合格标本结果的情况。
不合格标本结果可能是由于采样不规范、标本保存不当、试剂污染等原因引起的,这会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观察等产生严重影响。
对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进行准确的判定及采取相应的对策非常重要。
对于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
对于可能导致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因素,临床实验室应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与采样、保存、运输等相关人员进行交流。
需要检查所有相关的设备和试剂,以确定是否存在技术问题或污染。
还应对检验过程中的所有步骤进行复核,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
在判定不合格标本结果时,临床实验室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当不合格标本结果仅出现在一个标本中时,实验室可以选择重新采样并进行再次检测。
如果再次检测结果与不合格结果相符,可以进一步考虑是否存在其他问题,例如标本质量、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等。
如果再次检测结果与不合格结果不符,那么可以认定不合格标本结果为误差,并将该结果从患者报告中删除。
当不合格标本结果出现在多个标本中时,实验室应该考虑整个批次标本的质量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应对所有相关标本进行全面检查,并进一步调查可能导致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原因。
实验室应对问题进行纠正,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保证未来的标本质量。
为了减少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发生,临床实验室应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实验室应建立标本采集、保存和运输等标准操作流程,并对操作人员进行规范培训。
应定期检查设备和试剂的性能,并进行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
实验室还应与相关医疗单位合作,共同完善标本采集和传输的质量管理系统。
对于临床检验的不合格标本结果,我们应进行准确的判定和采取相应的对策。
通过全面分析,排查可能的问题,纠正错误,并加强质量管理,可以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一、引言检验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合格标本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对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以及改进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二、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在进行不合格标本的统计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不合格标本的原因进行分类和梳理。
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采集是影响标本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规范的标本采集往往导致标本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血液标本采集时没有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或者采集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等。
2. 标本处理不当标本采集完成后,标本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过程,如标本分装、保存、运送等。
这些环节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对标本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分装时未注明标本类型和采集时间,保存时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标本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 信息标识不清标本信息标识不清不仅影响标本的识别和追溯,也会导致误认、混淆,甚至交叉感染。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标本的信息标识经常存在不清晰、脱落或错误的情况,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4. 客观原因在标本采集和处理过程中,还有一些客观原因也会导致不合格标本的出现,比如患者体质因素、采集技术水平、医护人员工作态度和技术操作能力等。
以上就是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分类原因,这些原因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给医疗诊断、治疗和患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三、改进对策针对上述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我们制定了以下改进对策:1. 加强标本采集规范化培训通过定期组织标本采集规范化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标本采集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规范操作流程和标准动作,确保每一次标本采集都可以做到规范化、标准化。
2. 建立标本处理流程标准建立完善的标本处理流程标准,规范分装、保存、运送等每一个环节,加强标本处理操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每一个标本的处理过程都可以按照标准要求进行,从而提高标本的质量和稳定性。
临床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与改进措施分析

临床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与改进措施分析1. 引言粪、尿常规检验是临床病理诊断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生化过程以及疾病状态。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会出现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在分析了粪、尿常规检验的标本不合格原因后,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改进措施。
2. 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2.1 粪便标本不合格的原因2.1.1 粪便收集方式不正确粪便的收集方式不正确是导致粪便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在收集到的粪便样本中,可能会混入非粪便物质,如厕纸、水、尿液等,这些物质会对粪便样本的检验结果产生明显的干扰。
2.1.2 粪便保存不当粪便标本的保存时间过长或保存条件不当也会造成粪便样本不合格的情况。
在保存时间过长的情况下,粪便样本中的细菌、霉菌、线虫等微生物有可能继续繁殖和生长,进而导致样本的污染和变化,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2.2 尿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2.2.1 尿液收集方式不正确和粪便标本一样,尿液的收集方式不正确也是导致尿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将收集到的尿液和其他液体混淆在一起或者当尿液样本过于稀释时,都会对尿液的检验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2.2.2 存放时间过长在合适的环境下保存尿液标本,能够帮助有效延长尿液样本的使用寿命。
但是如果尿液标本的存放时间过长,就会造成细菌生长和污染的问题,从而影响尿液标本的质量。
3. 改进措施为了防止粪、尿常规检验中的标本不合格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改进措施,以提高粪、尿样本的质量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1 完善标本收集方式针对粪便样本的情况,应当加强对病患或者其家属关于样本收集的培训,让其知道如何正确地进行样本收集。
针对尿液样本的情况,可以提供一个特殊的尿盆或者特殊的收集袋,这样能更好地减少混杂的情况,提高尿液样本的质量。
3.2 做好样本的保存对于样本的保存,粪便和尿液样本都应该被储存于一定的条件下,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临床检验标本的不合格原因分析与整改方案

临床检验标本的不合格原因分析与整改方案许传刚【摘要】Objective:To classify the unqualified specimens in our hospital, to analyze the reasons and to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rectification measures. Methods:328 pieces of unqualified specimen from 2011 to 2013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the causes of nonconformities are statistically classified. Results:In 328 unqualified specimens, there were 132 blood specimens, accounted for 40.2%;196 secretion samples, accounted for 59.8%;among them, the urine and fecal specimens had a higher unqualified rate. Conclusion:To obtain accurate and reliable test results, itis impor-tant for acquisition and retention of specimens. So the rectification measures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reasons of unqualified samples, which can reduce the unqualified specime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st results.%目的:对我院不合格的检验标本进行分类,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至2013年的328份不合格检验标本,对导致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328份不合格标本中,血液标本132份,所占比例为40.2%.分泌物标本196份,所占比例为59.8%,其中尿液标本和大便标本的不合格率偏高.结论:要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检验标本的采集、留取至关重要,针对标本不合格原因提出整改方案,有助于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进而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2页(P465-466)【关键词】检验标本;分析;整改方案【作者】许传刚【作者单位】通辽市传染病医院检验科,内蒙古通辽 0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检验在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2〕,其结果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和疾病的转归有直接影响.一个有价值的检验结果需要患者本身、医护人员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3,4〕.检验标本的规范操作,包括采集、输送、处理是分析前质量保证最重要的环节〔5〕,认真处理好每一个环节,才能确保送检标本的真实性、可靠性.现对我院328例不合格检验标本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整改措施,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1.1 标本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检验科收到的不合格检验标本.1.2 方法将不合格检验标本分为两类,一类为血液标本,另一组为分泌物标本.检验人员按规定将不合格的标本进行登记,并对导致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类统计. 328 份不合格标本中,血液标本132份,所占比例为40.2%,分泌物标本196份,所占比例为59.8%.328份不合格标本中溶血或凝血79份,占24.1%;标本量少47份,占14.3%;标本容器不正确43份,占13.1%;信息不全38份,占11.6%;标本污染52份,占15.9%;标本不新鲜69份,占21%.其中尿液标本和大便标本的不合格率偏高.3.1 溶血与凝血3.1.1 溶血原因:采血过程中使用真空试管.采血后护士通常直接将针头插进真空试管的塑料往里面注血.此过程中,因针头细小,若试管内负压过大或不足,推注时用力不均,都会令红细胞受挤压而破裂造成溶血.另外,血样本若在运送过程中受到强烈震荡,也可能会造成溶血.3.1.2 凝血原因:采血过程欠顺利、或所穿刺的静脉过于细小而使血量不足,从而造成血液在注射器内长时间停留、或血液注入试管后没有立刻与抗凝剂充分混和、或抗凝剂相对不足等均可造成凝血.3.2 标本量未能满足要求3.2.1 尿液标本过少的原因:患者留取标本前,护士没有进行详细的解释,导致患者不清楚标本要求的量.有的尿液采集容器上没有标明留取刻度.3.2.2 血液标本过少的原因:护士在抽血时由于操作不当,没有形成足够的负压,或试管负压不够,会造成标本量不足;一次检查项目较多,采血量超过了抽血针管的最大容量,血液分配不均也会造成标本量不能满足要求.3.3 标本不新鲜常见于尿液标本和大便标本.由于患者自行留取该标本,留取后放置于标本台上,没有及时与护士沟通,导致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未能及时配送. 3.4 标本污染大便与尿液标本最易受到污染,通常是因为有时样本容器不慎掉到地面遭到污染,若患者没有医学知识,很容易导致标本发生不合格情况.有些患者自行留取尿液标本、大便标本时没有注意相关事宜,未能掌握留取标本的正确方法与时间,如尿液标本常与粪标本相互污染,留取中段尿标本常被杂菌污染等. 3.5 采集标本容器不正确对于众多的检验项目,所要求使用的试管类型都不太一样.若护理人员在采血过程中对采血试管的用途不甚了解,便会造成采血试管使用不恰当.采集大便与尿液标本时,由于患者对留取要求不清,可能弄错大便与尿液的采集容器.3.6 信息不准确通常由于医生书写检验申请单时字迹比较潦草,护士转抄时辨认错误.同时护士对某些检验项目开展不清楚,查对不严.4.1 规范操作体系制定检验标本送检标准化操作程序,强化对标本采集知识、采集技能、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的学习,保证检验标本的采集质量.4.2 加强培训加强医护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保持经常性的技术练兵,以促进和提高人员的穿刺技术,以应对些血管条件不理想的患者,争取做到一次成功.4.3 及时送检检验标本能够保持新鲜,及时送检,以防长时间放置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若有特殊原因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一定要冷藏于4℃~8℃冰箱内,不得超过4个小时.4.4 加大宣教力度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正确指导患者做好检验标本留取前的准备,详细解释标本收集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并积极协助病人收集,尤其是急、危、重及老年病人,要切实跟踪标本的收集情况,以降低检验标本不合格率.4.5 保证标本容器质量为避免标本污染、标本量不够和凝血等现象的发生,抽血前应逐个对所用试管进行检查,若发现有破损、裂隙、抗凝剂及负压不够等情况应及时更换.所有采集标本的器皿均应加盖密封.总之,要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规范的标本采集、输送、处理至关重要.针对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严格规范标本采集、运送环节,加强医技、医护工作人员的培训,有助于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从而提高检验标本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1〕袁慧,曾小丽.2003~2006年北京安贞医院检验科标本不合格的特点分析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6):692.〔2〕谭晓玉,庞保军.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与处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8):863-864.〔3〕孙良起,马丽,王秀丽.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及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3):281.〔4〕胡晓芬,王登福.护理因素对常用临床标本分析前质量的影响〔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9(5):569.〔5〕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1.。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一、引言医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而不合格标本的产生不仅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会延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及改进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二、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不合格标本是指在采集、处理、保存或运送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不能满足临床检验要求的标本。
不合格标本的产生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采集不规范采集不规范是导致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之一。
抽血时针头未插入血管内、采血时使用了过期的抗凝剂、采血时未充分搅拌抗凝管等,都会导致标本不合格。
2. 标本保存不当在临床检验过程中,标本保存的环节尤为重要,但是很多时候由于保存条件不当,会导致标本受损或者变质,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 运送过程出现问题在标本采集完成后,需将标本送往检验科室进行检验,但在运送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标本受损或者变质,也会导致不合格的标本产生。
4. 人为因素在整个标本采集、保存、运送的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大意或者不熟悉操作流程,会导致不合格标本的产生。
5. 患者因素有些不合格标本的产生也与患者本身的生理状况有关,如患者血液稀释度较高、静脉破裂、静脉反流等都会导致不合格标本的产生。
三、不合格标本的改进对策针对不合格标本的产生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对策:为了降低不合格标本的产生率,首先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采血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确保采血操作规范。
在采血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新的一次性器具,避免受到外界污染,确保采集的标本质量。
为了保证标本的保存质量,有必要对标本保存条件进行规范化管理。
首先要确保标本保存的环境温度和湿度符合要求,其次要加强对标本保存容器的消毒和清洁工作,避免标本保存容器受到细菌污染。
3. 加强标本运送管理在标本运送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运送环节的管理,确保标本在运送的过程中不受到挤压和震动,避免标本变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南郴州423000)【关键词】临床检验标本;标本采集;质量控制;宣教培训【中国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41-0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各临床科室送检的检验标本共有546例(其中2010年448例、2011年98例),由于质量不合格,按照不合格检验标本处理程序被退回。
1.2方法:总结分析2010年448例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分布情况及产生的原因,制订如下改进措施:①按照医院管理年的要求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的相关知识的培训;②建立相应规章制度;③进行方法改进;④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与交流学习。
对重点科室进行针对培训以减少不合格标本发生,于2011年1月开始实施,观察效果1.3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 3.1医学统计软件,以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宣教培训前与宣教培训后不合格标本发生率的改变。
2结果2.12010年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分布情况见表1。
表1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分布情况(例,%)由表1可见,不合格检验标本中以尿液、血液标本的比例较大。
2011年的不合格标本数量较2010年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2.2宣教培训前、后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发生率见表2。
表2宣教培训前、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由表2可见,宣教培训后各种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发生率比宣教培训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
明进行宣教培训在保证检验标本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保证检验标本的有效性。
3讨论3.1不合格检验标本分析前不合格产生的原因分析:对导致分析前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血标本不合格主要为以下主观原因所致:①溶血主要见于采血时未及时取下压脉带;②抽血后未将针头取下将血样直接注入真空试管内,个别由于血标本转运过程中剧烈震荡;③凝血多由于抽取血标本后,未按要求将抗凝剂与血标本充分混匀或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合适或试管内未加抗凝剂;④采血量过少常因静脉穿刺过深或过浅;⑤血气分析标本应该抽取患者的动脉血,由于技术原因抽取了患者的静脉血,有的未及时送检;⑥血管选择不正确,在患者输液侧肢体抽血等。
在不合格检验标本中尿液标本、粪标本及体液标本的比例较高,分析其原因,不合格主要是留取的时间、方法及注意事项所致;采取时尚未留取有血液或有黏液的部份;体液标本(主要是脑脊液和胸腹腔积液)不合格与护理部门未意识到病房标本送检流程的缺陷有关。
由于尿、粪标本多由患者自行留取后放置于标本台上,体液标本由医生采集后放于标本台上,标本送检不及时出现标本不合格的现象。
痰漱口后深咳嗽得到真正的痰,而结果大多数为唾液,所以不合格的标本的比例较高。
3.2处理措施:1)按照医院质量管理年的要求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分析前质量控制
的宣教培训,提高全院医护人员整体素质。
由检验科负责质量控制的人员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医生开检验申请
单、患者的准备、各种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标本采集及标本运送)及其控制、质量管理、真空采血器的标准化操作等。
以书面的形式将对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及汇编成的宣教手册发放给医护人员,使医护人员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遇到相应问题能做到有据可查,从而避免标本留取过程中的偏差。
在培训期间对新上岗医护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检验标本采集技术的操作训练进行岗前培训,将此内容纳入科室目标考核范围。
2)检验科应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并做好标本接收交接记录,对分析前不合格的检验标本按不合格标本程序进行处理并做好记录。
3)加强与护理部联系,提高护理质量管理,增强护士质量意识。
①对各种原因导致的分析前检验标本不合格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按不合格标本程序进行处理并做好记录,通知所发生科室的护士长,及时查明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讨论,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②护理部要求各科加强护士对检验标本质量意识的教育,使护士深刻认识保证检验标本质量的重要性,对保证检验标本质量的各种方法进行主动求知,从主观上避免人为因素导致标本留取在各个环节出现偏差。
4)护理部充分发挥护士长职能,减少不合格检验标本产生因素。
①安排护士参与检验标本采集过程:护士的宣教对保证患者留取合格标本具有重要作用,规定白班护士做好对患者及家属有关检验标本留取的宣教工
作,夜班护士提醒能自理的患者及时、正确的留取标本,对不能自理的患者给予协助或由家属留取。
②制定检验标本送检程序:规定标本运送人员巡视标本存放间,规定交接班护士必须检查标本有无漏送等。
③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弹性安排中、小夜班,保证当班护士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检验标本采集工作[4]。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最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
一个环节。
它需要患者、临床医生和护士、检验人员的共同努力,积极配合,不断总结分析,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和完善管理与监督机制,才能保证临床检验标本的质量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1]丛玉隆,张海腾.血液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标本采集及其控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1998,21(1):52[2]王前,郑磊,曾方银.加强实验与临床交流,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7):67-69[3]王淑仙,王强,李茹茹.医学检验标本与质量控制[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22(1):66-23[4]何光晏.护士正确掌握标本的采集与检验质量控制[j].中国误诊杂志,2001,1(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