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合集下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在医疗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血液标本不合格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诊断的正确性。

及时分析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对于医疗机构和患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

1. 标本采集不规范血液检验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本采集的质量。

如果标本采集不规范,例如静脉血采集时没有按照规定步骤操作或者清洁消毒不到位,就容易造成标本不合格。

不合理的采血方式、采血时间和采血部位也会影响标本的质量。

2. 标本保存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妥善保存,以保持其原有的质量。

如果标本保存不当,例如保存时间过长、保存温度不合适或者在保存过程中发生了泄漏,都会导致标本不合格。

3. 运送过程中受损在血液标本从采集地点到检验实验室的运输过程中,如果包装不当或者运输方式不合理,容易导致标本在途中受到损坏或污染,造成不合格。

4. 实验室操作失误无论是标本的预处理、检验过程还是结果的解读,实验室操作的每一步都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实验室操作人员操作失误或者操作不规范,就会造成标本不合格。

5. 仪器故障血液检验通常需要借助仪器进行,如果仪器出现故障或者使用不当,就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二、处理措施建议1. 加强标本采集人员的培训医护人员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确保采集的标本质量。

医院需要对标本采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包括采集技术、消毒步骤、标本保存等方面的指导,提高标本采集的质量。

2. 建立严格的标本保存管理制度医院需要建立标本保存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标本保存区域,对标本的保存条件、保存期限等进行规范,以保证标本的质量。

3. 规范标本的运输过程医院应当规范标本的运输过程,确保标本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受到损坏或者污染。

应当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确保标本的安全运输。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的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它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指标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在血液检验中,有时会出现标本不合格的情况,这可能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本文将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1. 标本采集不规范:血液检验是需要依靠血液标本来进行的,而不合格的标本采集可能导致标本质量不佳。

不规范的操作可能导致标本含有可溶性物质,如肌酸酐、尿素氮等,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标本储存条件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储存,如果储存条件不当,如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导致细胞活性降低、细胞破裂等情况,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标本污染:血液标本是容易受到外界污染的,如果在采集、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发生了污染,可能会导致标本中存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标本量不足:血液检验需要一定的标本量才能进行相应的检测,如果标本量不足,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的稀释或者无法进行相应检测,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处理措施1. 标本采集规范:确保标本采集人员熟悉标本采集的操作规范,避免不必要的污染和损害。

标本采集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个人信息,如用药情况、病史等,以确保采集适宜的标本。

2. 标本储存条件优化:确保标本储存的环境符合要求,如储存温度适宜、避免光线直射、避免冻融循环等。

并且要注意不同检测项目的标本储存条件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要求进行储存。

3. 标本运输规范:对于需要运输的标本,应选择合适的容器进行包装,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破损或污染。

4. 标本质量控制:建立标本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及时发现问题标本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重新采集、重复检测等。

5. 标本量要求明确:制定标本采集的标准操作规范,明确不同项目所需的标本量,并合理安排标本采集时间和顺序,以确保采集到足够的标本量。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摘要:目的:深入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质量控制方法。

方法:在2022年全年中医院检验科的微生物检验标本中选取120例不合格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造成微生物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质量控制对策。

结果:微生物不合格样本中痰液检验不合格的占比最高,其次是尿液、血液等,分析原因主要有标本污染、未及时送检、取样操作不规范以及条码错误等。

结论:对造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不能有效控制,会降低微生物检验质量,因此需要规范微生物样本采集、存储、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保障标本符合检验要求,提升微生物检验质量。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质量控制对策引言随着微生物检验技术的进步,微生物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微生物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案,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微生物检验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

因此,为了提高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减少问题的发生,需要对微生物检验标本出现不合格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一)基本资料在2022年全年中医院检验科的微生物检验标本中选取300例不合格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检验标本包括痰液、血液、尿液、粪便、分泌物、无菌液体等。

所有研究样本均符合医院微生物检验标准。

(二)方法医院选择微生物检验经验丰富的人员依据我国卫生部关于微生物标本合格要求对标本质量核查。

核查标本质量时,检验员需要观察标本的外观,包括容器的密封性、标签的完整性和清晰度等方面。

同时,还要查看标本的采集时间,确保符合规定的采集时间,并及时送达实验室。

另外,检验员应该详细记录不合格标本的具体原因,并对这些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并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措施,提高微生物标本的质量。

(三)观察指标对全部微生物标本的检验合格率、引发不合格的原因等进行详细记录。

(四)统计分析法利用SPSS21.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此次研究中获得的计量数据均表示为S,用(%)代表计数数据。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手段,通过分析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和血细胞参数等,可以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诊断。

在进行血液检验时,有时会出现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情况,这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标本采集不当:血液标本的采集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采集过程中不注意卫生和操作规范,可能会引入细菌、血小板凝集等,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在采集标本时,如果不合理地使用抗凝剂,也可能导致标本凝固不完全或出现溶血,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处理措施:进行标本采集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采集前要注意洗手,使用无菌器具进行采集,避免污染。

采用适量的抗凝剂进行标本采集,避免过多或过少的使用。

对于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抗凝剂。

2. 标本保存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妥善保存,以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如果标本保存的条件不符合要求,如温度和时间等方面没有做好控制,可能会导致某些生化指标的改变,进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处理措施:采集的血液标本在采集后应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避免保存时间过长。

标本保存的温度应根据不同指标的要求进行控制,一般要求在4-8℃的冰箱中保存。

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保存的标本,可以进行冰冻保存。

3. 检验过程中的误差: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操作上的误差,例如使用不合适的试剂、使用过期的试剂、操作时间不准确等,都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

处理措施: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并使用合适的试剂,避免使用过期的试剂。

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好操作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

同时要定期进行仪器校准和质量控制,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样本传递不及时:血液标本采集后,如果不能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可能会导致标本的降解和改变,进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作为临床医学中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对诊断与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时候会出现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情况,这给临床医学工作带来了困扰。

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对提高血液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1. 标本收集不当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之一是标本收集不当。

当血液采集时,如果采集部位或者方法不正确,就有可能导致血液中混入了其他物质,或者采集的量不足,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标本保存条件不佳血液标本的保存条件对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如果标本保存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不符合要求,会导致血细胞的变性、溶解等问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样本污染在血液检验过程中,样本的污染也是导致检验结果不合格的原因之一。

如果在采集、保存或者运送过程中,样本被外界的其他物质污染,就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血液标本在整个采集、保存、运输的过程中,都要求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

如果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温度、压力等条件不符合的情况,就有可能导致血液标本的变性、异物混入等问题。

5. 检验仪器问题有时候血液标本本身可能没有问题,但是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仪器的故障或者使用不当也可能导致检验结果不合格。

1.加强标本采集和保存的培训对于医护人员,尤其是新入职的人员,要加强对于血液标本采集和保存的培训。

只有确保医护人员都具备了正确的标本采集、保存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降低因为标本收集不当导致的问题发生。

2.建立标本保存标准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标本保存标准,对于标本保存的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进行规范,确保血液标本保存的质量。

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医护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标本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3.完善标本运输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完善标本运输的制度,确保在运输过程中标本的保存条件得到充分的保障。

在标本运输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温度、压力等条件的监控,确保标本不会因为运输过程中的问题而发生变性。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采集时,如果操作不当、不干净或使用不合适的管子或试剂,都可能导致标本不合格。

采集血液时没有充分清洁采血点,不按规定的步骤进行采集,或使用已过期的采血管。

2. 标本处理不当:标本在采集后,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也可能导致标本
不合格。

标本在采集后没有及时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或者在分析过程中没有按照标准程
序进行处理。

3. 标本保存条件不合适:标本在采集后,如果保存条件不合适,也会导致标本不合格。

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太长,温度不稳定等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1. 加强标本采集的规范性:对标本采集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操
作规范性,确保采集时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进行,使用干净的设备和试剂进行采集。

2. 加强标本处理的及时性:实验室和采集人员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
及时将采集的标本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确保标本处理的及时性。

3. 提供合适的保存条件:实验室要有合适的设备和环境来保存标本,确保标本的保
存温度稳定,避免标本因温度变化而导致的不合格。

4.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避免
因设备的问题导致标本不合格。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很多,需要从标本采集、处理和保存多个环节加强管理,通过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标本不
合格的情况发生。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检测手段,可以辅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主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分析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杂质污染:血液检验标本的污染情况会影响检测结果。

杂质如空气、灰尘、细菌、真菌、病毒等都可能污染血液样本。

2.采血不当:采血时,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同时也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头和管子。

如果采血不当,极易造成血样的污染,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血样质量不佳:血样质量不佳可能是由于采血量过少、采血速度过快、血液凝固等原因造成的。

不良的血样质量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储存条件不良:血液样本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储存,如果储存条件不良,比如温度过高或过低、日光直射等,都可能导致血样的变质,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5.检测仪器故障:现代化的诊断仪器对检测结果具有直接影响,仪器故障、误差等都可能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确,使检测结果失去参考价值。

二、处理措施1.杂质污染:在采血和检测的各个环节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如佩戴手套、使用独立的采血用具和转移用具,确保采血和检测过程中的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2.采血不当:对采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采血技能和操作规范,确保血样采血过程正确无误,避免造成血样污染。

3.血样质量不佳:提高采血人员工作质量意识,在采血过程中尽量避免影响血样质量的因素,如采集足够的血液,缓慢稳定的采集速度,以及使用合适的采血器具等。

4.储存条件不良:建立完善的血液样本储存管理制度,规定储存条件,保证血样储存温度处于规定的范围之内。

对于采的血样,要及时送达检测地点,尽快进行检测,避免血样的过度储存时间。

5.检测仪器故障:对检测仪器进行定期维护、检修和校准,保持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同时,对仪器的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操作水平,减少误差的发生。

总之,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避免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病人的治疗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参考。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血液检验是临床诊断中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可以通过分析血液中的成分、细胞数量和形态等信息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由于标本不合格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性,影响到临床诊断和治疗。

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多种多样,如采集过程不规范、运输条件不合适、保存方式不当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延长患者的诊断时间,还会增加医疗成本,影响医疗质量和安全。

深入研究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处理措施,可以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1.2 问题意义血液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可以为医生提供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性,还会影响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决策,给患者带来风险和不便。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问题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医疗质量:血液检验结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治疗效果,不合格的标本会导致诊断错误和治疗不当,影响医疗质量。

2. 浪费医疗资源:不合格的血液检验标本需要重新采集和检验,会增加医疗机构的成本和耗费医疗资源。

3. 降低医疗效率: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需要重新采集和处理,会延长患者的诊疗时间,降低医疗效率。

4. 增加患者痛苦:重新采集血液标本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不便,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和患有血液疾病的患者来说,更是一种身体和心理的折磨。

研究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提升医疗质量,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减少患者痛苦。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提高血液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分析不合格标本的具体原因,可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善的空间,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措施和操作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发表时间:2013-01-17T14:45:36.7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6期供稿 作者: 刘洁[导读] 目的 分析我院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以寻求处理对策。刘洁 (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四川广元 628017)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以寻求处理对策。方法 对我院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不合格的项目及科室不合格送检率进行分析。结果 我院检验送检标本不合格率为0.81%,其中不合格原因以溶血、乳糜血、凝血、条码错误、项目与标本类型不符等原因居多;不合格项目以生化标本最高,其次是血常规;不合格标本送检率较高的科室是ICU、儿科、社区、分院、体检中心。结论 针对不合格标本原因,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或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质量,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疗参考依据。【关键词】不合格标本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6-0143-02 Unqualified test specimen caus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Guangyuan's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division

【Abstract】Objective Our test specimen analysis unqualified causes, seek treatment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the data testspecimen unqualified causes, unqualified project and conformation of unqualified inspection rate were analyzed. Results Our inspectioninspection specimens, including 0.81% fraction defective is unqualified causes with chylothorax haemolysis, blood, and clotting, barcodeerror, project and specimens types inconsistent reason such as the majority, Unqualified project with biochemical specimen was thehighest, routine blood; Unqualified specimen inspection higher rate of department is ICU, paediatrics, community, sorting, medicalcenter. Conclusions for substandard specimen reasons,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reduce or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unqualifiedspecimens, to ensure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test result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provide reliable reference.

【Key words】 unqualified specimens The causes countermeasures

为保证检验结果的质量,首先要保证有合格的标本,正确规范采集合格的标本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才能为临床诊疗护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为确保医疗质量,避免或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现将我院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869份不合格的检验标本发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院2008年3月~2009年10月住院及门诊检验标本中的869份不合格标本。 1.2 筛选方法 对样本无法进行检测或检测后会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标本,均认定为不合格标本或质量有缺陷的标本。不合格标本的筛选方法:(1)检验者在检验前接收标本时发现的溶血、乳糜血、凝血、标本量少、条码错误、检验项目与标本类型不符、检验项目与容器不符、标本采集留取时间不当、标本污染、标本送检不及时、标本保存不当、抗凝剂选择不当、空管空盒无标本等检测前标本;(2)输液过程中同侧采血等原因引起检测值超过可接受范围的检测后标本。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种不合格原因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共收到107526标本, 其中有869份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0.81%。其中不合格原因从表1可以看出:溶血321例(36.94%)、乳糜血182例(20.94%)、凝血102例(11.74%)、条码错误96例(11.05%)、其它168例(19.33%);不合格检验项目从表2得知:出现不合格最多的项目分别是生化595份(68.47%)、常规148份(17.03%)、急诊67份(7.71%)等项目;科室送检标本不合格率比例较高的科室是:ICU、社区、儿科、体检中心、分院等,具体情况见表3。

表1 不合格标本原因构成比(n,%)

不合格原因 份数 构成比

溶血 321 36.94

乳糜血 182 20.94

项目与标本类型不符 49 5.64

无项目 32 3.68

凝血 102 11.74

条码错误 96 11.05

血少 39 4.49

采错标本 28 3.22

容器原因 20 2.30

表2 不合格标本在检验项目中的分布(n,%)

不合格标本的项目 份数 构成比

生化室 595 68.47

常规室 148 17.03

急诊 67 7.71

微生物室 23 2.65

血液室 16 1.84

免疫室 12 1.38

细胞室 8 0.92

表3 科室不合格标本送检率

科 室 送检标本(份) 不合格标本(份) 不合格率(%)

内科系统 27052 183 0.68

外科系统 21947 164 0.75

儿科系统 4621 55 1.19

妇产科 5832 42 0.72 ICU 1896 34 1.79

急诊科 4805 22 0.46

社区 3279 38 1.16

感染科 2103 11 0.52

中医科 1532 10 0.65

体检中心 9277 101 1.09

门诊 22322 176 0.79

分院 2860 33 1.15

合计 107526 869 0.81 3 讨论 3.1 不合格原因分析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检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全程质量控制的直接影响。我院共收到107526标本,其中有869份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0.81%。按管理要求不合格率(或缺陷率)应控制在1%[1],但在表3中得知我院ICU、社区、儿科、体检中心、分院检验不合格率已经超出管理要求,对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分析不合格标本原因分别是溶血、乳糜血、凝血、条码错误等,最多出现在生化、常规等项目中,我院生化、凝血功能、血常规项目检查率较高,在标本的处理过程中又易出现溶血、乳糜尿、血凝块、血液稀释等情况。造成不合格原因可能与标本采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及患者的病情、配合情况等因素有关。ICU患者病情危重会出现采集困难的现象,因此不合格送检率高;儿科患儿由于年龄小,加之配合不好对标本的采集有一定的影响,出现不合格率高;社区患者及体检中心健康人群易忽视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分院在采集标本的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社区及分院的标本送检时间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这些都会使标本不合格率上升。 3.2 对策 3.2.1 健全组织、明确职责 我院针对检验标本不合格率高的情况,通过分析原因,采取对策降低标本不合格率,院方非常重视检验结果质量,并纳入质量考核的范筹。由分管院长任质控小组组长,制定目标、进行培训、定期检查考核,并通报信息,将不合格标本情况进行公布,对存在的问题指出评价的依据,并要求相关科室护士长或科主任签署意见后返回医院质量管理办公室。 3.2.2 专业培训 培训可以促使医生和护士自觉按质量要求进行操作,使可能出现的质量偏差在事先就得以控制[2]。我院通过多媒体进行“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专题讲座、“提高常见标本采集的成功技巧”操作示教、发放《检验标本采集手册》到相关科室及部门、院内的宣传栏进行“合格标本收集的方法”等多渠道来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3.2.3 加强沟通与合作 加强临床沟通是降低标本不合格率的主要措施,临床工作中,医、技、护、工、患的双向沟通直接影响检验分析前质量[3]。向患者讲解标本留取的注意事项、影响因素,如饮食、药物。加强与送检工人的沟通使之能主动、正确的运送标本,标本存放时间过长,增加污染机会,影响检测结果。检验标本采集质量不是检验科单独就能完成的,需要检验科专业人员与临床各科室的医生、护士及其他人员了解检验质量控制流程的各个环节,个别标本的采集需要临床医生、护士及检验科人员共同协助才能完成,因此要求检验科人员必须加强与各科室工作的配合与沟通,将发现的问题及时登记并通知临床科室,说明标本不合格原因,取得理解,以便重新安排标本采集,从而避免了信息不及时影响临床诊疗、延长住院时间及费用增加,也可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3.3 对策后的效果 通过对我院不合格检验标本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采取了有效措施,使我院相关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对我院2010年送检标本进行统计分析:不合格标本率降低到0.52%,不合格送检率较高的科室标本送检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变。

小结: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的必要环节,需要患者、临床医生和护士、检验人员的共同参与。健全组织、明确职责、专业培训、加强沟通合作、规范检验操作,才是提高可靠检验数据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1]申子瑜,杨振华,王治国,等.医院管理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58-73. [2]叶文琴,朱建英.现代医院护理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5-107. [3]王伟民. 浅谈护理工作对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影响及对策[J]. 临床检验杂志,2007,25(6):4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