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练习1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汽化和液化》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汽化和液化》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知识点回顾一、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吸热。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放热。
二、汽化的两种方式1.沸腾:达到一定温度,在液体和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①沸腾的特点:液体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②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持续吸热。
③沸点的影响因素:液体的质量,气压。
A:标准大气压B:增大气压C:增加水的质量D:减小气压,增加水的质量2.蒸发: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缓慢的汽化现象。
①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液体表面积,液体温度,空气流速。
三、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
如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
2.压缩体积。
如煤气罐中的液化气。
3.“白气”是高温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空气液化的现象。
巩固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B.将新采摘的辣椒放在阴凉处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D.用笤帚把地上的水向周围扫开2.“响油鳝糊”是苏州传统名菜之一。
“响油”,取意热油浇在鳝糊表面上“嗤啦”作响,让人感觉妙趣横生。
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响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鳝糊向热油放热B.油浇在鳝糊上后急剧沸腾C.鳝糊中的水分急剧沸腾D.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高3.如图所示是吐鲁番流行使用的坎儿井结构,大大减少了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透。
其中暗渠即地下水道,是坎儿井的主体,一般是越靠近源头,竖井就越深,井内的水在夏季约比外界低5~10℃,以下关于坎儿井的说法错误的是()A.水在地下主体水道流动时,减小了水流动时候的表面积B.井内的水温比外界低,减少了水的蒸发C.主体水道深埋地下,减少了由于空气流动带来的水蒸发D.由于井内温度低,水在流动过程中没有汽化4.耍杂表演赤手从沸腾“油锅”中取物,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这是不可能的,是一种伪科学B.这是可能的,油里面加了醋,醋使得油的沸点大大降低C.这是不可能的,油在沸腾时温度不断升高D.这是可能的,手上沾有水,水从油中吸收了热5.如图是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白气”和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冒“白气”时的情景,对于这两种“白气”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雪糕周围的“白气”是熔化形成的B.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C.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发生汽化形成的D.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的6.小明在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要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应选择()A.甲和乙B.甲和丙C.甲和丁D.乙和丙7.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3章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3节汽化和液化一选择题1.加油站常年挂着“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标语,这样要求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在常温下汽油容易()A.汽化B.熔化C.沸腾D.凝固2.如图,关于水沸腾时的特点,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水只在表面发生剧烈汽化B.水只在内部发生剧烈汽化C.持续加热,水温不断升高D.持续加热,水温保持不变3.如图,是小明在学校实验室进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则该学校所在地的大气压值()A.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B.大于1个标准大气压C.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D.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无关4.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A.给湿头发吹热风B.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D.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5.夏天,在盛水的水盆里放入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篮子,再把装有剩饭剩菜的碗放入篮子,用纱布袋罩好,就做成一个“简易冰箱”。
如图,篮子里的饭菜放置大半天也不会变质,以上“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是()A.液化放热B.蒸发吸热C.凝固放热D.熔化吸热6.为了节约用水,园艺工人利用滴灌的方法给道路两旁树木浇水,如图所示。
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树木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7.当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哪幅图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的变化()二非选择题1.物质从____态变为____态的过程叫做汽化,两种汽化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沸腾是在液体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发生的________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________,液体沸腾时要____热,温度________。
3.在________温度下只在液体________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蒸发要_____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第3节 气化和液化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气化和液化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分)1. 吃雪糕时,会看到刚从冰柜拿出的雪糕周围冒“白气”:吃泡面时,会看到碗里冒“热气”,关于“白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A. “白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B. “白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C. “白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D. “白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2. 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 洒在地上的水会一会不见了B. 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C. 冬天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D. 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变小了3. 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属于吸收热量的一组是:()(1)春天,冰雪熔化汇成溪流(2)夏天,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A. (1)(2)B. (2)(4)C. (1)(3)D. (3)(4)4. 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 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很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要吸收热量B. 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C. 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了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D. 剧场上淡淡薄雾是二氧化碳气体5. 如图所示现象中,由液化形成的是()A. 雾凇B. 露珠C. 冰山D. 雪6. 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清晨,人们有时会看到路边的草或者树叶上结有露珠.这些都是()A. 汽化现象B. 液化现象C. 升华现象D. 凝华现象7. 初冬的早晨有时会出现大雾弥漫的天气,我们出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关于雾的形成属于下列哪种物态变化现象()A. 熔化B. 汽化C. 液化 D. 升华8. 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
与这种物态变化相同的自然现象是()A. 早春,河水中的冰逐渐消融B. 盛夏,地面上的水很快变干C. 深秋,树叶挂上了一层白霜D. 严冬,户外运动的人呼出“白气”9.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气”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下列各情况下见到的“白气”,由原来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A. 打开冰箱门时在门边看到的“白气”B. 做饭是在沸腾的锅边看到的“白气”C. 夏日的清晨在河面上看到的“白气”D. 冬天在汽车排气管口看到的“白气”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10.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首次下潜至7000m以下,“蛟龙号”入海后,舱壁遇到冷的海水,温度降低,这是通过______的方式改变内能的.此时,舱壁内侧出现了大量小水珠,这是舱内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11. 医生在给小明注射疫苗时,注射器中药液能被“吸入”针管是利用了______的知识;医生用酒精给他的皮肤消毒时,他感到皮肤比较凉,这是因为酒精______的缘故.12. 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______(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第3节 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 汽化)练习 新人教版

第1课时汽化知识点1 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方式。
物质由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如图3-3-1所示,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 ℃以上的热水中。
你看到的现象是塑料袋________,这是________现象;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看到的现象是塑料袋________,这是________现象。
图3-3-13.如图3-3-2所示,夏季清晨昆虫和植物上有晶莹的露珠,太阳出来后又消失了,关于“露珠”的形成和消失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图3-3-2A.熔化、液化B.汽化、液化C.液化、熔化D.液化、汽化知识点2 沸腾4.沸腾是在液体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________,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________。
5.关于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B.沸腾时液体温度保持不变C.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D.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发生的液化现象6.用如图3-3-3甲所示的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该装置中的错误之处是______________。
纠正错误后,进行正确操作时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图3-3-3时间/min123456789…温度/℃909294969899999999…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大气压;如图乙所示,实验中观察到水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况是图________[选填“(a)”或“(b)”]。
知识点3 蒸发7.如图3-3-4所示,由图甲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________有关,由图乙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________有关,由图丙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图3-3-48.炎热的夏天向教室里洒水会感到凉爽,是因为水洒到地上后会________而吸热,__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周围的温度,使人感到凉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3.3汽化和液化(同步练习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第3节汽化和液化(同步基础练习)题型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总计题数20 10 0 5 0 35 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以下属于汽化现象的是()A.初春,冰雪消融 B.盛夏,荷叶上的露珠C.深秋,大雾消散 D.严冬,窗上的“冰花”【答案】C【解析】解:A、冰雪消融,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B、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故B不符合题意;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雾气消散是液态小水滴遇热汽化成水蒸气,故C符合题意;D、“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夏天可以通过洒水或放置冰块来降低温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洒水降温利用了水蒸发吸热B.洒水降温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C.冰块熔化时从周围物体吸收温度D.冰块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答案】A【解析】解:AB、夏天温度高时洒水,水蒸发时从周围吸收热量,可以降低温度,而不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故A正确、B错误。
C、冰块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不能说吸收温度,故C错误;D、冰块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3.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云、雨、露、雾、霜等千姿百态的奇观,如图所示。
下列描述的几种现象中,通过汽化形成的是()A.春天来了“冰雪消融” B.严寒天气“泼水成冰”C.植物上的“露珠消失” D.冬天树木上的“雾凇”【答案】C【解析】解:A、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B、泼水成冰,是水的凝固现象,故B错误;C、露珠消失是水的汽化现象,故C正确;D、雾凇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4.如图所示,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消失。
下列选项中的物态变化与其相同的是()A.清晨,人在户外呼出“白气”B.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C.洗手后,用热风干手器将手烘干D.寒冬,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答案】C【解析】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消失,乙醚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A.清晨,人在户外呼出“白气”,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水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洗手后,用热风干手器将手烘干,水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此选项符合题意;D.寒冬,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雪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同步练习1.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A.用干手器将手上的水吹干 B.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D.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2.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 B.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3.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的沸腾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B.水沸腾时出现大量的“白气”是水蒸气C.水的温度必须达到100 ℃时,水才会沸腾D.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仍需吸收热量4.如图甲所示是新疆地区晾制葡萄干的房子,下图乙是房子的墙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晾葡萄干的房子建在向阳的山坡上,而且没有屋顶,有利于接收阳光,吸收热量,加快葡萄中水份蒸发B.晾葡萄干时把葡萄放在木头架子上摊开,有利于增加葡萄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葡萄中水份蒸发C.晾葡萄干时把葡萄放在木头架子上摊开,有利于增加葡萄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减慢葡萄中水份蒸发D.如图乙所示,晾葡萄干的房子四周有很多小孔,有利于屋内空气流通,加快葡萄中水份蒸发5.对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A.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热B.蒸发和沸腾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C.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D.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6.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铁块熔成铁水B.湿衣服晾干C.河水结成冰D.沸水上方出现“白气”7.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的温度一定是100 ℃B.水沸腾时,停止对水加热,水仍能继续沸腾C.水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会再升高D.水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8.下列方法不能使蒸发加快的是()A. 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B. 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干C. 用扫帚把积水摊开D. 瓶里的酒精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并拧紧9.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如图所示),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气化和液化训练教科版(2021年整理)

第3节气化和液化同步训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9小题,共38.0分)1. 南京上空出现奇异云彩(如图1所示),据气象专家分析可能是喷气飞机在“作画”。
在晴朗无风的早晨,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痕迹,这种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所致。
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 熔化B。
液化 C. 蒸发D。
汽化2. 小明放学回家,一开门就闻到从厨房飘来的香味,他来到厨房想看看是什么好吃的,打开锅盖,他戴的眼镜上立刻蒙上一层“雾气”。
对此,正确的解释是()A。
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 眼镜上的“雾气”是水蒸气C。
“雾气"的形成过程需要吸热D。
“雾气"的形成是汽化现象3. 下列物理现象中,分析正确的是()A. 推土机的推土铲刃做得很锋利,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B. 用保鲜袋封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可以减缓蔬菜中水分的蒸发C。
高海拔地区一次性打火机不容易打燃火,其主要原因是空气稀薄,大气压高D. 高压锅是利用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增大而减小的原理4. 雾、露、霜、雪四姐妹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你认为正确的是()A. 雾说:我是水汽化而来B. 露说:我是水蒸气液化而来C. 霜说:我是水凝固而来D. 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5. 壮美山河,四季如画.下列关于山河秀景的描述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
春天,冰雪消融B。
夏天,雾绕群峰C。
秋天,满树雾凇 D. 冬天,冰雕变小6。
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放出热量的有()A。
熔化 B. 汽化C。
升华 D. 液化7. “神州六号”载人航天器成功返回地面,它在返回的过程中,为了防止高速运动时与空气摩擦被烧毁,返回舱的外壳涂上一层特殊的材料,其作用是( )A。
坚硬不怕热 B. 不传热C。
形成光滑表面,不与空气摩擦而产生高温D。
受热熔化并汽化而吸收大量的热量8。
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A. 洒在地上的水干了B. 寒冷的早晨,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C。
汽化和液化(含答案)

汽化和液化一、基础练习1.夏天在室内洒一些水会觉得凉快些,这是因为水了,并在这个过程中(填“吸热”和“放热”)。
2.课堂上,老师将两块玻璃用水湿一下,一块放在桌子上,一块放在较热的投影仪上。
观察蒸发过程。
可以发现,放在上的玻璃比放在干得快。
这说明蒸发快慢与有关。
3.铁匠师傅打铁时,将烧得通红的铁件放入冷水中,会听到“嗤”的一声,同时看到水面上冒出一股“白烟”。
在这个过程中,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和。
4.同学们经常能看到市场上出售的打火机,其体内装有态的丁烷。
使用时点火前,丁烷就变成了态。
5.发送宇宙飞船的运载火箭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氢和氧都用的方法液化后装在火箭中;在火箭发射台的下方有一个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水汽化时要,使周围温度不致太高。
6.请把下列现象与对应的名词以及它们的吸放热情况用线连接起来。
湿衣服在阳光下变干冬天,人呼出“白气”液化吸热夏天水缸外壁上常出现小水珠汽化放热从温度低的空调房间出来,眼镜上会出现一层白雾7.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小明同学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⑴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⑵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的沸点是℃,你认为沸点不是100℃的原因可能是:___ 。
⑶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规律是:_ 。
二、提升练习1.在液体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液体蒸发在温度下都能发生;沸腾是液体在和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腾只有在温度下并且不断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2.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家庭中使用的高压锅在煮食物时,锅内水的沸点。
3.把酒精涂抹在手背上,一会儿手背上的酒精“没”了,且有凉丝丝的感觉,这说明蒸发过程不但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热的过程。
4.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水被加热的过程中,沸腾前温度是;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是。
(本题选填“不变”、“升高”或“降低”)5.夏天,打开冰箱门常可看见“白雾”,这是()A.冰箱内原有的水蒸气B.冰箱食物中的水分遇到高温空气后蒸发形成的水蒸气时间/min 95100C.冰箱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D.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6.下列现象不属于...液化的是 ( )A.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房间时看不清东西B.地面上的露的形成C.挂满霜的树枝,在阳光照射下霜变成小水珠D.飞机在高空飞过时留下“拉烟”7.夏天脸上出汗,用手抹一下,就会觉得凉快些,这是因为 ( )A.擦掉的汗水带走了热B.汗珠被抹开,加快了蒸发C.手阻止了继续出汗D.手的温度比汗的低8.水烧开后掀锅盖时,若不小心被水蒸气“呲”一下,会感到比100℃的开水烫的还厉害,原因是()A.水蒸气的温度比开水的温度高B.水蒸气是气体,更容易钻进人的皮肤C.水蒸气液化要吸收大量的热D.水蒸气液化要放出大量的热9.空气中有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它们的沸点一般都很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时35分钟,共8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关于汽化的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B.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C.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D.烧开水后,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答案】D【解析】汽化有两种方式即蒸发和沸腾;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是为了减少表面积,减少水分蒸发;烧开水后,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2.下列现象中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A.春天早晨空中出现的雾──汽化、吸热B.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蒸发、放热C.秋天早晨草上出现的露珠──液化、放热D.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沸腾、吸热【答案】C3.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3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
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答案】D4.如图1所示,是山上雨后形成的美丽雾气。
关于雾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雾是从山中冒出来的烟 B.雾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水珠C.雾是从山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 D.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答案】D【解析】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物体时,就凝结成细小的小水滴,并漂浮于空气中,这就是我们所见的“雾”,所以“雾”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5.医学上有一种麻醉剂叫氯乙烷,它是一种透明、沸点为13.10℃的液体,使用时,将容器口对准需手术部位喷出,喷出的四氯乙烷迅速汽化吸热降温使需手术部位冷冻,使需手术部位麻醉,从而进行手术。
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也会对受伤部位喷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
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A.温度B.熔点C.沸点D.凝固点【答案】C【解析】从题目可知,氯乙烷的沸点为13.10℃。
通常空气的温度会高于氯乙烷的沸点,所以氯乙烷会迅速汽化,从而带走大量的热6.在制药时,为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的条件下提取,应采用的方法是()A.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B.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C.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D.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答案】B7.已知液态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83℃、-196℃和-78.5℃。
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用空气来提取这些气味,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整个空气同时液化无法分离【答案】C【解析】温度高于沸点,物质是气态,低于沸点,物质是液态。
试题中用降温的方法,首先达到的温度-78.5℃,这时,再略微降一些,则温度低于二氧化碳的沸点,气态的二氧化碳变为液态。
这时的温度则高于液态氧气和氮气的沸点,它们仍处于气态,这样就可以把二氧化碳分离。
8.如图2所示的情景,是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方案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图(a)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关系的②图(b)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③图(c)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附近气流快慢关系的④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的A.只有①②B.只有③④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均正确【答案】D【解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很多,要研究这些因素是否影响或怎样影响蒸发的快慢,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
比如研究温度是否影响蒸发快慢时,只能改变液体的温度,而要保持其他因素都不变。
要研究温度高低怎样影响蒸发快慢时,在控制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使物体处于不同的温度对比进行实验,这就运用了对比法。
9.在即将到来的炎热、潮湿的夏季,在冰糕周围能看到“白气”;在刚刚度过的寒冷、干燥的冬季人口中能呼出“白气”。
关于上述两例中的“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前者是冰糕变成的水蒸气,是升华B.后者就是二氧化碳气体C.在空气中会看到前者下降,后者上升D.两者都上升【答案】C10.下列几种情况下,戴眼镜的人的镜片上不会因沾上“水气”而变模糊的是()A.冬天,戴眼镜的人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室外B.揭开饭锅的锅盖时眼镜太靠近“热气”C.夏天,从开有空调的房间走出去D.戴着眼镜进入热气腾腾的浴室内【答案】A【解析】“水气”是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眼镜片液化形成的,如果眼镜片的温度较水蒸气高,则水蒸气因为不能遇冷而不能液化。
冬天,温暖的室内,眼镜片的温度比室外高,所以人走到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不能遇冷液化。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7分)11.雪糕是大家都喜爱吃的冷饮,夏天当我们吃雪糕时撕下包装纸会发现冒“白气”,实际上“白气”是雪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根据你的观察,雪糕冒出的“白气”符合实际的是如图4中的。
【答案】液化乙【解析】生活中看得见的“白气”是小水珠,而不是水蒸气。
雪糕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棒冰而液化成小水珠,使棒冰周围冒出“白气”。
由于“白气”温度低于周围空气,所以向下飘。
(如果“白气”的温度高于周围空气时会向上飘,如热汤上方的“白气”)12.寒假的某一天,小洁随爸爸一起外出,突然发现汽车的前窗玻璃(填“里面”或“外面”)蒙上一层雾气,前方道路看不太清楚。
小洁正担心行车安全时,只见爸爸打开空调开关,对着玻璃吹暖风,不一会儿玻璃上的雾气就消失了。
请你应用物理知识解释雾气的产生的原因是;消除的原因是。
【答案】里面车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就会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速度,使蒸发加快。
13.为了缓解五一期间炎热,上海世博园内启动了喷雾降温措施。
经过喷雾降温,园区比上海市区凉爽3~5℃。
请问:这些“白雾”是(选填“液态”或“气态”);喷雾降温是利用“白雾”原理来降温的。
【答案】液态蒸发吸热【解析】“白雾”是小水珠,而不是水蒸气,所以是液态。
由于雾是液体,它在蒸发时要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
三、问答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4.(1)夏季的清晨,河面上飘着淡淡的“白气”;(2)冬天,北方的人口中呼出“白气”;(3)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白气”。
请回答“白气”的形成是一种什么物态变化,并分别说明“白气”的形成过程。
答案:“白气”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一种液化现象。
(1)河水一刻不停地在蒸发变成水蒸气而上升,清晨,河面上方气温较低,部分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气”,飘浮在河面上。
(2)人口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在北方的冬天,空气温度低,呼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发生液化,形成“白气”。
(3)烧开水时从壶嘴会冒出大量温度较高的水蒸气,空气的温度比它低,所以出来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气”。
【答案】(1)河面上的“白气”是水先蒸发变成水蒸气,再遇冷液化。
(2)人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发生液化形成的。
(3)壶嘴冒出的“白气”是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15.如图5所示,烧杯甲和试管乙内都装有水,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使杯中水沸腾,若不断加热,乙试管中水能否沸腾?图5【答案】不能沸腾。
【解析】热传递要满足一个条件:两个物体温度不同。
而液体沸腾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使液体温度达到沸点;②液体能继续吸热。
烧杯内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100℃不变,试管内水到达100℃后就无法再从杯中水吸热,故试管中水能达到100℃,但因为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16.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答案】烧一烧能提高小镜子温度,防止口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而看不清楚。
17.端午节,小盼和小汉帮妈妈煮粽子。
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小盼认为要继续将火烧得很旺,使锅内水剧烈沸腾,这样会很快将粽子煮熟。
小汉则认为,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很快将粽子煮熟。
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你的理由是什么?【答案】小汉的想法更合理。
只要能维持沸腾,不论用大火还是小火,水的温度都不改变;火太大,既浪费能源,又会使水因剧烈汽化而容易干锅。
【解析】单就解答本题所需的物理知识来说,对大多数初中生没有任何难度。
“水在沸腾状态下继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是热学最基本的知识点。
然而,这又是一个生活中不少人常犯的“经验错误”。
生活中,持“火力大一些,总会有作用”这样似是而非的想法的人是很多的。
这样的观念虽然错误,但似乎比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能影响决策。
成年人在做决策时最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甚至遇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也大有人在。
本题能让学生在“错误观念和经验”的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习科学的价值判断和决策。
18.在木器厂里,常用水胶粘木料,这种胶需要在100℃的温度下熬化后才能用,温度再高就会熬焦,失去黏性。
所以工人师傅熬这种胶时用图6所示的双层锅,两层锅之间装着水,这样就不会把胶熬焦了,这是为什么?【答案】由于夹层中有水的存在,所以即使炉火持续加热,最多把水加热到沸腾.通常情况下,水的沸点是100℃,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可以有效地防止木胶被熬焦、失去黏性。
【解析】:通常情况下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水沸腾后加热,温度保持不变。
19.工业生产中用蒸馏法来提高酒精度,其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
先给含水较多的酒精加热使它汽化,把蒸气引出,再经过冷凝管(冷凝管是双层玻璃管,另一种温度较低的液体从管口1流入,管口2流出)冷却液化成纯度较高的酒精溶液,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答案】酒精的沸点低于水四、实验题(共25分)20.学习有关蒸发的知识时,老师让大家做一个实验:拿一支温度计,测出教室内空气的温度为25℃,再测出瓶内酒精的温度为25℃。
把温度计从酒精中拿出来,观察到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沾有酒精,同时看到温度计示数迅速下降。
把瓶内液体换成水进行实验,则温度计示数下降并不明显。
根据实验,回答问题:(1)温度计从酒精中拿出来后,其示数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A.一直下降 B.先下降再升高 C.先下降再升高最后不变 D.下降后保持不变(2)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沾有酒精,为什么会使温度计示数迅速下降?(3)怎样能使沾有水的温度计示数下降较快,说出你的方法,并说出这样做的原因。
(4)同样情况下,玻璃泡上沾有酒精,温度计示数下降迅速,而沾有水,示数下降不明显,是什么因素影响蒸发快慢,请你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