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姓名:学号:1119033112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班级:11历史教育指导教师:张文凤摘要曾国藩作为清代三杰之一,头载“中兴名臣”的桂冠,是清代一位力拔山兮的人物。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写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把《曾国藩家书》作为子女的必读书目,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影响之大。

另一方面他率领湘军残酷的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使腐朽的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因而落得一个“曾剃头”的名号。

他的历史功过至今也没有盖棺定论。

但是他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却是举世公认的,曾国藩是清末最后一位大儒,尊奉孔孟之道,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纪泽.纪宏以及诸弟的家书中,通过曾国藩的家书来研究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总结其成功的教育经验,对于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仍然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家庭教育思想;影响;现代意义Abstract Keywords目录摘要 (2)1、绪论 (5)2、曾国藩家庭庭教育思想来源 (6)2.1传统文化的影响2.1.1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2.1.2中国传统家训的吸收2.2湖湘文化的熏陶2.3良好家风的继承3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内容 (9)3.1、孝 (9)3.2、严 (9)3.3、勤3.4 俭3.5 和4.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成就 (13)5.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14)5.1、推崇孝悌仁爱 (15)5.2、保持勤俭节约 (15)5.3学会谦虚谨慎5.4端正读书动机5.5、敞开心扉做子女朋友 (16)结语 (18)参考文献 (18)1、绪论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名的人物,著名学者章太炎称之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伟大领袖毛泽东则认为德业诸全,功德圆满,近乎圣贤:“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探究论文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探究论文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探究论文一、传统文化的影响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将发现,他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坚守并实践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的典型代表,而他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政治建树又是以他在“修身、齐家”方面的努力为基础的。

可以说,曾国藩早期所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及传统家训的影响直接地为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内在的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三大显学”钻研极深。

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道家的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的勤劳节约之学,都深深地濡染并引导着曾国藩的人生,并进而成为曾国藩家训思想的重要精神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儒墨道”之思想在其家训中得到灵活的运用。

如他既要子弟立志清远、自强不息、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志、忧国忧民之心,又虑及儒家的入世精神,既有进取方向、建功立业、利于民生的方面,也有追名逐利的成分,后者往往使人因紧张而压抑、使人际关系竞争而紧张,特别是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封建官场更有可能招致祸咎。

故他又以道家的避让退守之道警戒子弟:“吾人在自修处求强人可,在胜人处求强人则不可”,要“从风平浪静处入手,勿从掀天揭地处存想”,这样才能刚柔并济,进退两宜。

又如“日课”四条中的“慎独”、“主敬”、“求仁”是曾国藩以孔孟荀程朱陆王之义理教育子弟不断进德修身,完善人格;“习劳”一条则是以墨家之理教育子弟热爱劳动,养成勤劳的品德。

曾国藩把这些深刻的哲理运用于家训教化,说理详尽,分析透彻,为其家训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二)中国传统家训的海纳中国传统的家训,始于先秦之时,定型于两汉之际,成熟于晋唐之间,繁荣于宋元之期,由盛转衰于明清时期。

传统家训在传播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科学与教育的发展方面;在维系家庭与家族的团结与稳定方面;在将儒家伦理贯彻到一般家庭、改善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方面;在培养一批忠君爱国、清正廉洁的治国人才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摘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

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曾氏家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传统文化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一方面他率湘军残酷地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使腐朽的晚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也因而落下了一个“曾剃头”的名号;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

历朝官宦贵族之家,往往一代人便享用殆尽,由于教育不当,其子孙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势因而衰败。

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

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套独特的集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不同于传统,有着开拓品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国藩自幼发奋读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氏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这在清代列臣之中,实属罕见。

他是清代的大儒学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选认为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十二位圣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

但曾氏并不是一位儒家思想的纯粹守望者,他并非一成不变地接纳儒学,儒学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承又发展,融汇又创新的特质。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人世思想。

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人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历履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

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

曾国藩家训大全

曾国藩家训大全

曾国藩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家庭教育、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曾国藩家训的一些主要内容:1. 家庭教育: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品德和才能的基础,因此他提倡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他也强调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修养,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基本道德规范。

2. 道德修养: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因此他提倡人们要注重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素质。

他认为,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谦虚谨慎、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等美德,同时也要注重自我反省,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3. 为人处世:曾国藩认为,为人处世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因此他提倡人们要注重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认为,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同时也要注重自我反省,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4. 读书学习:曾国藩认为,读书学习是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和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他提倡人们要注重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他认为,读书要注重方法,要善于思考和分析,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和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5. 勤俭持家:曾国藩认为,勤俭持家是家庭幸福的基础,因此他提倡人们要注重勤俭节约,珍惜家庭财富和社会资源。

他认为,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帮助人们积累财富和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曾国藩家训强调了家庭教育、道德修养、为人处世、读书学习、勤俭持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心得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心得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心得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着深刻家庭教育观念的家长。

他的家庭教育心得,不仅影响了他自己的子女,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

曾国藩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价值观建立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他家庭教育的一些核心观点: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曾国藩强调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他认为,家长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因此,家长应该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勤奋努力,这样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注重品德教育曾国藩认为,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中,他注重培养孩子的诚信、谦逊、节俭和勤奋等品质,认为这些是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根本。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曾国藩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盲目跟从。

他认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足。

因此,他倡导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实践,学以致用曾国藩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在家庭教育中,他提倡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曾国藩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

在家庭教育中,他主张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特长和兴趣,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不是盲目追求成绩和排名。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曾国藩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习惯,他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成功的关键。

他提倡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总结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心得,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教育理念,也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借鉴曾国藩的教育经验,注重品德教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同时注重实践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析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家庭德育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曾国藩的德育思想主要包括忠、孝、诚、信、俭等传统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曾国藩强调忠孝为人之本。

忠孝是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曾国藩家庭德育的重要内容。

曾国藩在家庭中注重培养子女忠诚于国家、对父母孝敬的品质。

这种强调忠孝的德育思想对青少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们懂得尊重长辈,关心家庭,热爱祖国,培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曾国藩的德育思想强调诚实守信。

曾国藩认为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这种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重要。

在曾国藩的家庭教育中,他注重培养子女守信用、诚实待人的品质,使他们树立了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

这种德育思想的影响使得青少年们在成长过程中,懂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学会真诚待人,树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方式。

曾国藩的德育思想强调节俭生活。

节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价值观,曾国藩也非常重视这一点。

在家庭教育中,他注重培养子女节俭朴素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懂得节约资源,珍惜物质,培养了他们的良好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

这种德育思想的影响,使得青少年们在成长过程中,懂得珍惜一切资源,学会节俭生活,培养了他们的良好的经济管理能力。

曾国藩的家庭德育思想对青少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诚实守信的品德,节俭朴素的生活态度。

这些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也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曾国藩的家庭德育思想,使其在当代仍然能够对青少年产生重要的影响。

浅析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曾国藩作为清朝王朝末期的著名官员和思想家,其提倡的家庭德育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在曾国藩看来,家庭是人的第一学校,父母应该具备德行高尚、为人正直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以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让他们在健康成长的同时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

曾国藩的家庭德育思想始终强调家庭和家长的使命和责任。

他认为,家庭应该是正直、诚实、宽容和带有责任感的,而家长则要具备自律、信任和真诚的品质,以便将这种美德传达给孩子。

因此,曾国藩主张,家庭德育应该始于父母自身的修养和德性。

只有家长在道德上具备良好的行为,才能为孩子树立一种高尚的品德榜样,让孩子受到良好的引导。

曾国藩的家庭德育思想还强调了家训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

曾国藩认为,家庭应该制定明确的家训,家长要以家训为依据,教导和引导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鼓励孩子坚持正义、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拒绝受到恶劣的影响。

最后,曾国藩的家庭德育思想还强调了家庭教育需要注重爱的教育,注重孩子的情感培养。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具备严格的纪律和计划,同时要保持温情、关爱和尊重,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心。

曾国藩认为,家庭要是一个充满爱的天堂,一个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场所。

综上所述,曾国藩的家庭德育思想强调了父母作为家庭文化的主人翁,需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塑造,同时要有明确的家训作为引导,注重情感的培养和家庭的温暖,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成为美德引领下、健康成长的人。

这些理念对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家庭教育者。

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强调,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主张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孩子。

在教育内容上,曾国藩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

他强调,德是人的根本,智是人的工具,体是人的载体。

他主张孩子应该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

同时,也要注重智力的培养,学习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此外,还要注重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教育方法上,曾国藩主张“因材施教”。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来进行。

他反对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认为那样会扼杀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

在教育态度上,曾国藩主张“严而有爱”。

他认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充满爱心。

严格要求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而爱心则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仅对他的子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启示。

他的家庭教育观念,如以身作则、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严而有爱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和实践,体现了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他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仅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整个社会的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该学习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将其融入到我们的家庭教育实践中,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一方面他率湘军残酷地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使腐朽的晚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也因而落下了一个“曾剃头”的名号;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

历朝官宦贵族之家,往往一代人便享用殆尽,由于教育不当,其子孙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势因而衰败。

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

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套独特的集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不囿于传统,有着开拓品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国藩自幼发奋读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氏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这在清代列臣之中,实属罕见。

他是清代的大儒学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选认为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十二位圣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

但曾氏并不是一位儒家思想的纯粹守望者,他并非一成不变地接纳儒学,儒学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承又发展,融汇又创新的特质。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思想。

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入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历履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

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曾氏是参透了这一道理的。

他一生高度关注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这与他入世的人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他是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来规范自己和家人的。

他深知家族要兴旺发达,要长盛不衰的道理:“……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2]“知其不可而为之”出自孔子的《论语》,它是儒家思想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成为曾氏应对变幻莫测的社会人生,复杂诡异的官场宦海的至理箴言,也是他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是“调和汉宋,博采众长”的学术思想。

此处讲的“汉宋”是指儒学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个学术流派,“汉”即汉代儒学,其特点是重视对五经的考证;“宋”即宋明理学,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严俊杰,黄正泉(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410128)摘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

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曾氏家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7)04-0037-04收稿日期:2006-10-12作者简介:严俊杰(1975-)男,湖南平江人,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黄正泉(1952-)男,湖南湘阴人,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第4期(复总第66期)船山学刊ChuanshanJournalNo.4,2007(rest.totNo.66)题。

对于儒学内部的各种流派,曾氏力持博采众长,无所偏倚的态度,因此他申明:“国藩一宗宋儒,不废汉学。

”[3]除了儒学,他还吸纳了墨家、道家的思想,他特别推崇老庄的道家思想,列庄周为圣哲贤人,盛赞其才,屡予征引。

甚至对与儒学分庭抗礼的法家他也能择善而从,他对法家思想的吸收,这也许是作为儒家“仁、义”思想信守者的曾国藩而日后为何会成为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剃头”的最好注脚了。

曾氏对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既表明他治学的博大胸怀,更是其家庭教育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三是“经世致用”的实用哲学。

曾氏在学术上整合了各家各流派的思想,他这种吸收众长不是毫无原则的,其基本出发点就是经世致用,不论哪门学问、哪个流派,都要讲求在实际人世生活中践行的效用,这是曾氏所特别看重的。

他认为治学应当循序渐进,踏踏实实,“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

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4]这种治学态度便是他笃于实践、勤恳踏实的实务精神的体现,更是他教育后代为人处世、治学为官所遵循的指导思想。

四是“治国、平天下”为其人格理想的必然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自觉,这是儒家的优秀传统。

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就是其所谓“大丈夫”必须具备的理想人格,千百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仁人志士品格的形成,“浩然之气”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自然也影响到了曾国藩,他是很富有民族忧患意识的,面对着积贫积弱的当时之旧中国,一再发出建立机器局,派遣留学生等倡议,主张学习西洋科学技术,这种主张在顽固保守、固步自封的晚清统治者眼中无异于“洪水猛兽”,将会受到朝野方方面面的排挤和打击,而他不顾个人成败得失和性命安危,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并亲自参与,这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而这种勇气就源于他对“治国、平天下”始终有强烈追求的理想人格。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也成为曾氏家教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了子孙后代们爱国主义思想的铸就。

在这方面,他儿子曾纪泽就是一个典范,为收复新疆伊犁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清朝政府外交史上的唯一胜利。

曾国藩的博学源于他毕生坚持不懈的读书习惯。

曾氏自幼励志学习,广泛阅读,且勤作笔记,就是到他官运亨通、地位显赫时也未曾停止过,读书是他每日必作的功课,如此勤奋研读古代书籍,如此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得他能博览群书,遨游于书海之中,并能源源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获取历代圣贤之灵气,融合自己颇有见地的思考,从而化为具有他自己独立人格品位的人文思想体系,以儒学为核心融汇众家之精要的传统文化便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头。

二、曾氏家庭教育思想曾国藩对其子孙后代的教育可谓是“诲人不倦”,从为人、为官到为学全方位地加以教导,这集中体现在他写的一封封家书中,家书是他对家人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从中折射出他颇有独特之处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揉合儒、墨两家的德教思想儒家历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渐形成了一个长远而深厚的道德教育传统。

作为近代有名的儒家硕学,曾国藩也十分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一向主张德才兼备,甚而他更为注重的还是德这方面,认为“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

”[5]1.“孝友”为德教之首“孝”被奉为“人道之始,百行之原”,数千年来,遵守孝道就是中国传统家教思想的核心内容。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孝敬父母更是儒家思想所一贯倡导的传统风尚。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又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儒家把“孝悌之义”作为德教的基础内容是为了实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教育目标和“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社会理想。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这个“孝”字,他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6]他认为孝敬和友爱是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祥瑞的体现,是家庭能兴旺发达的根本。

人们常说的因果报应,在其他事情上未必全部能应验,只有在只要孝悌友爱就立即获得吉庆,不孝悌友爱就立即招来灾祸这个问题上,没有不应验的。

曾国藩反复告诫诸子弟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

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7]因为孝敬父母是博爱的起点,而拥有一颗博爱之心不仅是一个人培养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内在要求,更是他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品格前提。

2.修身以达“天德”历来人们对“天德”这一概念的阐释颇多:“天德”者即“性也”,这源自《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的“性之”二字。

而荀子在《劝学》中云:“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认为“天德”乃天体运转生生相息之特性。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圣人天德,曷?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

”[8]认为“天德”意为自然宇宙之规律,只有对自己处事谨慎、严格要求即“言慎求之”的人才是圣人,才能达到顺乎天地宇宙万物之内在规律的至高境界。

明代阳明学的核心人物王龙溪说:“刚健中正纯粹,天德也。

”[9]前两者的阐释着眼于以“天”为本体,强调人之一切行为要顺应天性;而后两者的阐释着眼于以“人”为本体,强调要达到“刚健中正纯粹”的理想境界之人性。

后学多将以上两者的阐释合二为一,追求那种天人合一的理想道德境界,而达到这种至高境界是要经过严格的修身养性的,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手段。

曾国藩非常注重修身养性,并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他在同治十年三月初十的《日记》中写道:“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天德者约有数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颜、曾、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

”[10]他建议学习古代圣哲贤人,他们通过修身养性而使胸怀宽广,消除物我之见,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之品德。

关于修身之道,曾氏有很多具体的做法:他向子女们提出了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11]慎独,即谨慎独处: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不妄取不苟为。

在儒家学说中,慎独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养生首在养心,最大的快乐在于心情的愉悦。

慎独则是最好的养心,将可使人得到最大的快乐。

“主敬则身强”,实际上讲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性,他希望儿子做精神状态好的人,自强自信自立,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庄敬严肃。

日课第三条就是要告诉儿子们要有爱心,做到“仁者爱人”。

曾氏是固守儒学“仁”的基本理念的,“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故《礼记・中庸》曰:“仁者,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