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代印度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共20张PPT)

一个统一的王国。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一
等级?(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4、小林同学在网上查阅历史资料时,编写了以下资料,其中错误的 一项是( ) A.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B.古代印度的民主政治繁荣 C.种姓制度出现在两河流域 D.《汉谟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花岗岩石 5、2017年6月16日,印度以所谓的“保护不丹”为由非法进入西藏 洞朗地区而导致中印两国一度在洞朗地区紧张对峙。中印同属亚洲 文明古国,下列与印度文明有关的是( )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
首陀罗(第四等级)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剥削和 奴役,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被排除在种姓以外: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 遭到歧视和凌辱。
在《梨俱吠陀》第十卷可以看到这样的故事:梵天大神从他的 口中生出了婆罗门,从双臂生出了刹帝利,从腿生出了吠舍, 从脚生出了首陀罗
——《 摩 奴 法 典 》
从它判决的原则中(不同的 人不同的标准)你看出种姓
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种姓制度具有什么特点? 小故事
一位理发师的儿子爱上一位大臣的女儿,一天,他出门找那位少女。 在路上,他遇到了几个人,他们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不断发出特殊的 声音,正在敲击某种器物,一名祭司急忙躲到一旁。不久,他到了少女家 门口,被守卫拦住了,守卫说:“你不能进去”。他只好悻悻离去,回家 后他跟父亲说:“我不想当理发师,我想从军,成为一名大将军,然后跟 大臣的女儿结婚。”父亲告诫说:“儿子,你不要把愿望寄托在办不到的 事情上。你是理发师的儿子,那个女孩是不能与你结婚的。”结果,理发 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1.你认为他路上遇到的几个人是什么身份? 贱民

印度古代历史

印度古代历史
• 公元375年,娑摩陀罗之子旃陀罗·笈多继位,为旃陀罗·笈多二 世。他自称“超日王”
• 笈多帝国衰落后印度再次陷入分裂。公元7世纪初,戒日王登上 政治舞台,建立强大的戒日王帝国。戒日王自称“通天王”, 其在位时间正值中国唐朝时期,数次派使者到中国。
• 公元647年,戒日王去世,北印度逐渐进入漫长的封建割据时期, 一直延续到12世纪。
一 印度河文明
• 第一个时代是印度河文明时代(公元前15世 纪以前)。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 巴基斯坦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1947年印巴 分治以前,印度河仅次于恒河,为该地区的 文化和商业中心地带。河流总长度2900~ 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 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
七 南方的兴起
• 第七个时代是南方的兴起(6—12世纪) • 孔雀王朝之后,在印度德干地区逐渐出现一些新的王国,
但这些国家发展都不太成熟,仍处于由部落向王国过渡阶 段。 • 6世纪至7世纪印度南部呈三国鼎立之势,三个主要国家是: 查鲁其亚、帕拉瓦。三国经多年征战相继灭亡,代之而起 的是朱罗。 • 10世纪前后,朱罗人几乎成为东南亚一霸。12世纪末,朱 罗王朝开始衰落,各个属国开始自立为王。此后,南印度 再没有出现过朱罗王朝这样强大的帝国。
第三章 印度简史
• 第一节 古代印度 • 第二节 近现代印度 • 第三节 当代印度
印度一词的由来
• 源自梵语的Sindhu • 波斯人与印度人交往,波斯人将印度读为
Hindhu
• 后来又读为Hindu • 希腊人读为Indu或indus • 最后西方通用读法为:India
古印度地图
•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 远大于今天的印度 共和国。基本泛指 整个南亚次大陆。
• 迦尼色伽继承王位后,贵霜王朝进入繁荣时期, 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顶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古代印度【最新课件】(32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古代印度【最新课件】(32页)
材料二:原则上只能在同一种姓集团内通婚,倘若与外种姓通婚, 将丧失原有种姓,其后代则降为贱民。
材料三:高种姓与低种姓人发生冲突,低种姓人如果用身体某部 位。对较高种姓人造成伤害,必须斩断对人造成伤害的身体部位。 地位低微的低种姓辱骂高种姓,轻者课以重罚,重者处以酷刑。 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原人之口,生婆罗门; 彼之双臂,长刹帝利; 彼之双腿,产生吠舍; 彼之双足,出首陀罗。
——《原人歌》
2.种姓制度的内容
祭司贵族
向国家纳税 向神庙上供
几乎没有权利 受奴隶主阶级 剥削和奴役
婆罗门
(掌管祭祀) 国王、武士官吏
统治阶级
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同时中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即使遭到外族入侵,其他民 族被中原文明吸引,出现不同程度的文明交融。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大象之国 数字之国
黄金之国
阿拉伯数字
史诗《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佛教及佛教文化
独特的社会等级制度?
二、古印度文明之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称 “瓦尔那”,意为肤色。
2.种姓制度的内容
——《摩奴法典》
3.种姓制度的特点与实质 职业世袭 内婚制 贵贱分明 地位不平等
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一种为保护奴隶主
贵族特权的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二、古印度文明之
4.种姓制度的影响
这种制度……让印度社会保持了强大的稳定性,更给予了印度 人极高的民族认同感,让印度虽然历经侵略和征服,却依然保持 印度特色。……甚至印度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莫卧儿帝国长达几 百年的伊斯兰教统治也没有让印度伊斯兰化。

2011年第五讲 古印度文明资料

2011年第五讲 古印度文明资料

1849年英国征服印度;1947年8月印度 独立。
二、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吠陀时代(1599BC—600BC)
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祭祀用 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梨俱吠陀》《娑 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解释 吠陀的文献:《梵书》《奥义书》《森林书》 吠陀时代是 以婆罗门祭司为社会核心、以 祭祀为生活中心、以吠陀为圣典的时代。
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教派极为复杂,最彻底中国 化的是禅宗。禅宗史上的两首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有尘埃。
佛性常清净,
何处有尘埃。
阿育王 四狮子柱头
犍陀螺风格佛像
健陀螺风格,它的面相尤其是衣服的处理随提醒而产生变化的处理跟希腊的雕像非常非常接近。
重新解释《奥义书》而形成,倾向于否 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乔荼波陀:世界四个层次:物质 世界、浅层认识、深层认识以及唯一, 分别对应于人的四种状态:醒、有梦的 睡眠、无梦的睡眠以及梵我合一
商羯罗:
“无分别不二论”成为婆罗门复兴的 象征。所谓“不二论”就是“梵”、 “我”、“幻”的绝对同一。 梵可以化为一切,一切又终归于梵。 凭借这一理念,印度教容纳了所有的印 度神祗,学说学派,最终恢复了婆罗门 教的统一地位,成为新婆罗门
(二)古印度文明的历史阶段
1.印度河文明 2.印度-雅利安文明时代(公元前1400年-公 元7世纪 )。又称吠陀文明。 3.印度教文明时代(公元7世纪-1206年) 4.伊斯兰-印度文明时代(1206年-1757年) ——四个文明都不曾统一过整个次大陆
1.印度河文明
前3000年-前1800年, 习惯称为“哈拉巴文化”。 1922年发现,遗址 200多处。盛期:2500BC---1750BC 典型遗址:摩亨佐• 达罗和哈拉帕 古代世界面积 最广阔的青铜文化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课件
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目为的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实质(性质 ): 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一种不平等的阶级制度。
一、雾里看花:何为种姓制度 归纳:
种姓制度(:社会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特点 :
制度外,不可接触者--贱民
1.种姓界限森严 2.种姓职业世袭 3.种姓实行内婚
背景: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阻碍社会发展
时 间: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佛教教义①宣扬“众生平等

”,反对婆罗门的
种姓制度,不拒绝
低②种宣姓传的忍人耐入顺教从。
佛教的传 播:
中 亚
中 国
朝鲜半 岛、日 本


傣族地区以及斯
里兰卡、缅甸和
泰国等
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基本统一,宣
高种姓男 人
顺婚
你是一个好人,只是我们种姓 不和。
低种姓女 人
高种姓女人
逆婚
低种姓男人
一、雾里看花:何为种姓制度
材料二: 婆罗门贵族给种姓制度披上一层神圣的 色彩。他们编造说:造物主“原人”用自己的嘴 变成了婆罗门,用手变成了刹帝利,用腿变成了 吠舍,用脚变成了首陀罗。
思考: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
排除在种姓制度之外:贱民 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5
一、雾里看花:何为种姓制度
材特料点一::在1.实种际姓生界活限动中森,严瓦尔那地位较高的男子娶地位较低的女子为妾
是被允许的,但严格禁止瓦尔那地位较低的男子娶地位较高的女子为妻。
2.种姓职业世袭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
3.种姓实行内婚
只要我们相爱,种姓不是问题!

【原创】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课件

【原创】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课件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00年世纪,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 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 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 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其一大特征。 (3)意义:法典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法典中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 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4)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 制传统源远流长。
测试 1.两河流域是指哪两条大河流域? 2.两河流域什么时候建国?什么时候统一? 3.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是什么?保存在什么材料上? 历法是什么?60进位制也是苏美尔人发明的。 4.古巴比伦王国在哪个国王统治时候最强盛? 5.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什 么?
古代印度
现代印度
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 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 国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
(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发展的? 为什么?
D.公元7世纪

古代印度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古代印度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理发师儿子的故事反映出种姓制度具有什么特点?
1.各等级世代相袭 2.各等级贵贱分明 3.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评价种姓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统治;但本质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制 造了种族隔离,激化了社会矛盾。
如此严苛的种姓制度,为何没有人反抗呢?
宗教加持
种姓 制度
法律强化
婆罗门教
实质是 阶级统治 的工具
那烂陀佛教大学遗址
【问题思考】 古代印度的佛教艺术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你能说出深受印度佛教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吗? 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古代印度的佛教艺术对中国有很大影响,是中国古代石窟佛
像造型艺术的渊源,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深受印度佛教艺术 的影响。
龙门石窟
云冈 D. 伊斯兰教
二次达标
1.征服古代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国
家的是( )
C
A. 埃及人
B. 苏美尔人
C. 雅利安人
D. 蒙古人
2.由“《摩诃婆罗多》、恒河、阿拉伯数字”这些词
你能联想的国家是( )
C
A. 古埃及
B. 古巴比伦
C. 古印度
D. 两河流域
3.“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
——澎湃新闻《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阻碍印度发展的》
(这种制度)扼杀了占人口大多数的低种姓人群的奋斗动力……由于经济贫困 、缺乏教育、眼界狭窄……很多低种姓百姓还是像他们的祖祖辈辈一样,守在自己 种田、屠宰、理发、掏粪的世袭岗位上等待“来世”。……当占社会大多数的底层 没有改变自己处境的动力时,社会怎能不缺乏生机与活力?
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 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 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 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 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 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初中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知
识点归纳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早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2.出现小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统一: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含义: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主要内容:
3.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时间、创始者: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核心教义: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人入教,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3.发展: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

4.向外传播:
①北线: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传播,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入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

②南线: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古代印度(4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巴文化产生、发展及其衰亡的历史,更深层次理解印度种姓制度、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极其阶级实质,同时要掌握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重点(一)哈拉巴文化的衰亡(二)宗教的产生三、教学难点(一)瓦尔纳制度的产生和演变(二)印度社会发展历程以及文化的辐射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授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节印度河流域文明一、印度文明是分裂统一的发展趋势,纵观其文明大致有以下:印度河流域(BC2300—1750)吠陀时代(BC15000—600)列国时代(BC600—400)孔雀帝国时代(BC1500—187)贵霜帝国时代(公元1—3C)笈多王朝(320年——540年)戒日帝国拉其普特时期德里苏丹国家莫卧尔帝国(1526—1707)天竺:古印度之别称,在中国史籍中最早印度称为:“身毒”“天竺”“贤豆”,《后汉书·西域传》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在大月氏之东南数千里。

以后晋书、魏书《新唐书》《宋史》均称为天竺,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始称“印度”写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二、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居民三、哈拉巴文化(一)哈拉巴文化的发现和基本特征(二)关于哈巴拉文化的争论第二节雅利安人的奴隶制城邦一、吠陀时代“吠陀时代”原意为“知识”学问,雅利安人的圣书,共有四部,是祭司们在祭神中所用的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

(一)婆罗门教1、概念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现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

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因崇拜梵天及有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

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2千年的吠陀教,等级森严,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

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

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

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

2、经典及文献经典是吠陀。

原意为宗教的知识,后来转化为对婆罗门教、印度教经典的总称。

从广义上说,吠陀是用吠陀梵文写作的一些西北印度文献的汇总,是关于对神的诵歌和祷文的文集;约在公元前20世纪到前10世纪间形成,它包含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

从狭义上说,吠陀只是指吠陀本集。

梵书说明与吠陀本集有关的祭祀的起源、目的、方法及赞歌、祭词、咒术的意义的文集。

4部吠陀本集都有各自的梵书。

目前尚存14~15部。

森林书梵书的附属部分。

因在森林中传授而得名。

它不仅包括对祭祀的仪式和方法的说明,同时也涉及到祭祀的意义,宇宙和人生的奥秘,人和自然、神的关系等哲学问题。

奥义书森林书的附属部分,也是吠陀的最后部分。

它往往和森林书相混,不易辨别。

它的梵文原义是“近坐”、“秘密的相会”,引申而成为师生对坐所传的秘密教义。

奥义书也被称为“吠檀多”(意为“吠陀的末尾”或“吠陀的最高意义”)流传下来的奥义书有200多种,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前7~前5世纪,最晚的是16世纪的作品,3、信仰:多神崇拜主神崇拜在梵书、奥义书时代,吠陀万神殿中的一些神开始成为婆罗门教的主神,从而出现了“三神一体”的梵天(创造神)、毗湿努(护持神)和湿婆(破坏神)。

4、祭祀礼仪祭祀万能是婆罗门教的重要纲领之一。

祭祀大致可分为家庭祭和天启祭或称火祭两类。

家庭祭在家庭中进行,以人事为主。

通常有十二种祭仪:①受胎。

一般在妇女怀孕后进行;②成男。

祈求胎儿为男性;③分发。

妇女怀孕3、4个月后,将头发分开,祈求母亲和胎儿安泰;④出生。

婴儿出生后,祈求涤除胎前的不净,祝将来健康;⑤命名;⑥出游。

婴儿初次出行;⑦哺养。

最初吃食物;⑧结发。

表示已入童年;⑨剃发。

表示已成年;⑩入法。

从师学习吠陀,接受宗教训练,成为婆罗门教徒;(11)归家。

学成归家,开始过世俗生活;(12)结婚。

此外,还有新月祭、祖先祭等定期举行的祭仪。

5、社会思想及伦理原则婆罗门教的宗教活动和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在梵书、奥义书时期,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哲学、政治、法律等无不包括在婆罗门教的神学体系之内。

其社会思想和伦理原则体现在种姓制度、教徒修行和生活历程的四行期方面。

6、四行期为了把世俗生活纳入宗教行事中去,婆罗门教提出了教徒修行和生活历程的四行期:①梵行期。

从师学习吠陀,接受宗教训练,敬事师长,过苦行生活,一般为12年;②家住期。

在家过世俗生活,娶妻生子,经营与婆罗门身份不相违背的社会职业,进行家祭并施舍;③林栖期。

家事既毕,本人或携妻隐居丛林,作种种苦行,亲证梵我,严格奉行祭祀的各种规定;④遁世期。

弃家云游四方,靠接受施舍为生,把苦乐弃之度外,以期获得最后解脱。

在吠陀后期文献中,有的主张把遁世期安排在林栖期之前,也有人认为在梵行期后即可漫游在外,成为行者、头陀或苦行僧,以后,这种制度也为印度教所袭用。

7、三大纲领以及其他重要纲领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其一,吠陀天启:婆罗门教认为,《吠陀》是由古代圣人受神的启示而诵出、最后由广博编集而成的,乃是神圣的知识。

所以,吠陀文献只有“再生族”才有资格阅读,“一生族”无权问津。

“天启”原意为“听”,引申为“神的启示”。

人类早期经典文献的这种神圣性,是世界上几大文化传统所共有的一个特征:它们是“天启”或“神的启示”、而后由圣人编定的。

这使我们想起中国的“群经之首”《周易》,它也是神的启示,而其编定也是“人更三世”(经过三代圣人)。

后来佛教的经典,也具有类似的神圣性。

其二,祭祀万能:婆罗门教认为,祭祀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祭司是人与神之间的中介,通过祭祀活动,既代表人向神献祭,又代表神向人传谕。

祭祀活动乃是人类早期精神生活的一个基本要素,祭司充当着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者。

在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中,“史巫”便是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者。

后来的佛教(后期佛教),也有自己的祭祀活动及其仪轨。

其三,婆罗门至上:婆罗门教认为,婆罗门是“最胜种姓”、“人间之神”。

“婆罗门”意思是“清净”,据说是从“原人”的头生出来的。

他们是一切知识的垄断者,《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有六法:学习《吠陀》,教授《吠陀》,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布施,受施。

这六法的教义规定也多被后来的佛教吸收了,只是具体的内容有所不同。

二、种姓制度1、产生2、演变影响今天印度的等级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吠舍和首陀罗中繁衍出许多从事不同职业的集团,这些成为.....,随着....的增多,原来的四个种姓的区分也就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并最终被取代。

虽然,1950年,印度从法律上失掉了种姓制度,但一直的根深蒂固,还是印度社会一个重要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印度自古代到近代,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的更迭,但种姓制度一直保留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种姓制度从产生经过长期的演变越来越复杂。

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亚种姓,今天印度仍有种姓制度的残存。

3、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种姓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宗教生活皆不同。

特点:地位不平等:来自原始巨人的不同部位;职业不同;宗教生活不同——再生族与非再生族,如果首陀罗故意听人诵经,须向耳朵里灌熔化的蜡,如果诵读吠陀割掉舌头,如果记忆吠陀原文,须将身体劈为两半;在法律方面的不平等,如果高等人辱没低等人,罚款,但如果首陀罗恶毒辱骂再生人,则割掉舌头,如果以无礼的态度评论在生人的名字和种姓,须用小指长的烧热铁钉插入其口中,如果首陀罗傲慢地教训了婆罗门的人,就要往他的口中和耳朵里灌滚烫的油;在婚姻方面,实行内婚制,顺婚和逆婚(贱民或不可接触者)。

4、影响: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第一,种姓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创造性,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的进程。

第二,印度的文学作品,《摩柯婆罗多》也反映了种姓制度对文化的影响,以及最流行的印度教也反映了种姓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第三,种姓制度的世袭,把生产限制在一个狭小范围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经济时代,整个世界进步,而种姓制度的负面作用使印度落后于世界,19C中期终于沦为英国殖民地。

第二节列国时代一、列国的形势二、政治制度君主制和共和制三、社会经济状况四、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五、反婆罗门教思潮的兴起(一)早期佛教1、背景经济政治背景;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①释迦族部族宗教的影响,以佛立宗是传统信仰。

②土著文化的影响③反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想影响④婆罗门教思想其亚报轮回即什分接迈。

2、教义:四圣谛、八正道3、乔达摩·悉达多4、在中国的传播过程(1)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为译传阶段(2)隋唐两代创造阶段、鼎盛阶段(3)宋元明清中国佛教处于融合阶段第三节孔雀帝国一、摩揭陀的兴起二、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入侵与孔雀帝国的建立BC327年,马其顿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后侵入次大陆,而北部很快征服了五河流域,但是由于士兵厌战和印度人民的反抗。

BC325年,亚撤回巴比伦只留下驻军。

BC325年,孔雀帝国建立。

三、孔雀帝国的政治经济1、君主专制制度2、土地制度3、奴隶制与等级制度4、孔雀帝国的灭亡:公元1世纪初,印度被大月氏建立的贵霜帝国统治。

六、作业和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吠陀时代瓦尔纳制度乔达摩·悉达多佛教(二)简答题1、印度瓦尔纳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其主要特征。

2、婆罗门教是怎样形成的?3、早期佛教的产生背景、内容(教义)意义。

七、参考文献1、R·塔帕尔《印度古代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2、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73、涂厚善:《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59年。

3、辛哈:《印度通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

八、课后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