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中考科学(地理专题)知识梳理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 七年级科学部分 泥石流、地球表面的板块、地形和地图 浙教版(2021年整理)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泥石流、地球表面的板块、地形和地图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泥石流、地球表面的板块、地形和地图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泥石流、地球表面的板块、地形和地图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泥石流、地球表面的板块、地形学员姓名:学科教师:年级:七年级辅导科目:科学A /B /C /D /E / F授课日期××年××月××日时间段主题泥石流、地球表面的板块、地形教学内容1、了解泥石流这一自然灾害;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3、认识一些简单的地形结构.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地震过后,坡面上的碎屑物受震动而变松动,容易形成泥石流。
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积雪融化引发的泥石流也经常发生.泥石流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有: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开矿、采石时不合理的堆放矿渣,弃土,建筑活动)2、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
3、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中考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精选).doc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负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困气体能在空气中阖,产生便靠灭祐正极产生的气体是屈]产生的气体是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 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豚水主体|是|冰川团,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匹3.水何|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 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小循」秆①陆上内循环:陆地一一大气5.水的循环彳L②海上内循环:海洋一一大气L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1)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植物的蒸腾和冰川的升华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下渗(地下径流)(2)地球于水体的昨?更新周期最堆的是大气水6.每年的|3月22百|为| “世界水百”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正氧负氢,氢2氧1)实验结论:水*: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国和园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西。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 密度值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1、密度的公式:mP= ------- (公式变形:m=pv v=m / P )P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 水的密度为lo 0X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的质量是1000千克,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或克/厘米:(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lkg/m3=lX10 -g/cm3(3)水的密度:软顶千克/米3或1克/厘米3(4)单位转化:1 亳升二lcm?,= 1X10 m3 1 吨=1000 千克二IX 10 &克1 毫升=1X10 t 升 1 升=10%3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P =m/v(2)测量步骤:%1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景。
浙教版科学地理知识点汇总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顾名思义,是“球”形的。
不过,对于“球”形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
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
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球形的看法。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5艘海船,用3年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从此,人们便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
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
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
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千米,极半径为6356.76干米,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恼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
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2、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都是圆,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经线是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
众多的经线和纬线如何区分?人们采取了给经线和纬线标定度数的方法,这就是经度和纬3、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问、图例。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大范围的地区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小范围的地区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 七年级科学部分 泥石流、地球

泥石流、地球表面的板块、地形的主要依据是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性和其他大陆漂移证据。
)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海岭、海沟和一些巨大的山脉是板块间的分界线,这些地方都是地壳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
板块构造理论的实际运用时,根据实际地形,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
)引起地形发生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来自地球的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因素,内力能使地形变得高低起伏不平;外力作用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如流水、冰川、风沙、波浪、生物等因素,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其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和持久的。
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成的影响最大。
流水的冲刷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
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石和沙漠等景观。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D. 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解析: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论点是:地球上的六大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属于地壳比较脆弱的地带。
大西洋两岸地形沿各自海岸线有近似的拼合关系是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台湾海峡发现有古河道的痕迹,只能说明该处地壳发生过升降运动,而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与本题题干内容无关。
答案:C例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 )A. 地球的岩石圈是由五大板块拼合而成B. 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地区C. 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D. 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解析:板块构造学说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分成六大板块;②六大板块是不断地运动着的,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③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答案:B例题分析二例1:下列地形的形成与发展是以流水的作用为主的是()①珠穆朗玛峰的抬升②长江三角洲③浙江瑶琳仙境的溶洞④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⑤东非大裂谷A. ①②③B. ③④⑤C. ②③④D. ②③⑤解析:珠穆朗玛峰的抬升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都属于地壳运动,利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就是两者分别处于板块的碰撞和张裂处,地壳活动剧烈,而长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的结果,浙江瑶琳仙境的溶洞是水流溶解侵蚀作用的结果,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水流侵蚀作用的结果。
【浙教版】中考科学(地理专题)知识梳理

中考地理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科学(地理)知识梳理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主题一、地球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左右,仅差0.33%,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5种方法)(1)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环地球航行一周,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3)在海边看到远方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4)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5)月食时,月面缺损的部分边缘是圆弧线的。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结果:出现了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造成星空的周日变化2、地球仪和地图1)经线和纬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
也称子午线。
(地球仪)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赤道。
与赤道平行的线叫做纬线。
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2)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置在这部分的学习中首先知道地球东西半球是以东经(E)1600和西经(W)200来划分的,从200W向东到1600E为东半球;从200W向西到1600E为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赤道(00)来划分的,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看天体的平面图应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看地图和经纬网应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平面示意图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也叫地图的基本语言)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换算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描述事物越粗略;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描述事物越详细)地图上的方向有三种表示方法: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地图上有指向标,指向箭头的方向为北),一般定向法(面朝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021浙江中考科学生物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 专题09 地球与宇宙

专题09地球与宇宙模块一太阳和月球1、太阳概况: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①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②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③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④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达1500万摄氏度;⑤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2、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太阳与地球的生物息息相关光球层(肉眼可见)(太阳黑子)3、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4、太阳活动①太阳黑子: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较暗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太阳黑子最多的那一年,成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1755年为第1周,2009年为第24周.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②耀斑:色球层上突然增亮的斑块,爆发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5、太阳活动的影响:①耀斑增强时,会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讯。
②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注: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6、月球概况: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本身不发光看到的是太阳照亮的月面。
①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地球直径的3/11,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
②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月球的质量只有地球的1/81(由于月球离地球近,故看上去跟太阳大小差不多)。
③地月距离约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7、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8、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9、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有岩石和碎屑。
注:①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②第一个利用火箭飞行的是万户;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成功;我国发射“神舟”飞船,“嫦娥”卫星。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新、全)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纪(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2023年浙江省中考地理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浙教版复习必背提纲)

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知识提纲《地理模块》主题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阳历和地球公转考点1说出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知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1.地球的公转运动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365.2422天。
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2.阳历就是以地球公转为根据。
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划分的,属于阳历成分,其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
二、月相考点2识别朔、望、上弦、下弦的月相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
三、太阳和月球考点3描述太阳的概况(太阳的大小、温度、外部大气组成)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
2.太阳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其外部大气由内向外可分成三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平时看到的是光球层。
考点4列举太阳活动的基本类型(太阳黑子、日珥)1.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黑子、日珥、耀斑和太阳风。
2.太阳黑子产生于光球层,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其周期约为11年。
耀斑和日珥发生于色球层。
考点5列举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太阳活动会影响气候和人类健康;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等。
考点6举例说出太阳是地球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源,太阳与地球上的生物息息相关。
考点7描述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的大小、状况、环形山)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
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
2.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所看到的月球是太阳照亮的月面。
月球是一个没有水,没有空气,也没有生命的荒凉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地理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科学(地理)知识梳理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主题一、地球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左右,仅差0.33%,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5种方法)(1)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环地球航行一周,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3)在海边看到远方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4)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5)月食时,月面缺损的部分边缘是圆弧线的。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结果:出现了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造成星空的周日变化2、地球仪和地图1)经线和纬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
也称子午线。
(地球仪)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赤道。
与赤道平行的线叫做纬线。
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2)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置在这部分的学习中首先知道地球东西半球是以东经(E)1600和西经(W)200来划分的,从200W向东到1600E为东半球;从200W向西到1600E为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赤道(00)来划分的,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看天体的平面图应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看地图和经纬网应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平面示意图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也叫地图的基本语言)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换算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描述事物越粗略;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描述事物越详细)地图上的方向有三种表示方法: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地图上有指向标,指向箭头的方向为北),一般定向法(面朝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主题二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一、太阳系与星际航行(一)太阳和月球:1)太阳的基本概况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
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2)太阳活动与人类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太阳表面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黑子数最多的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少的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1998年开始为第23周。
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
耀斑爆发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风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干扰地磁场产生磁暴。
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产生过强的紫外线损伤皮肤。
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实际看到的主要是光球层。
光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黑子,在色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
3)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
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太阳的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
月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
月球上既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
月球没有大气,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昼夜温度差达300℃。
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跳高跳远)月球的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是由于陨石撞击或火山喷发形成的。
4)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万户是中国明代的一名能工巧匠,他是世界上利用火箭升空的第一人。
14世纪末,他设计制造了一种“飞龙”火箭。
1959年,科学家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纪念这位人类飞行的先驱者。
1959年9月,苏联“月球”2号探测器首次月面硬着陆成功。
1961年5月,美国宣布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
1968年12月14日,美国“阿波罗”8号载人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绕月飞行。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成功。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宇航月翟志刚实现我国首次太空行走。
(二)四季的星空月相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月相。
它的一个变化周期称为朔望月,平均为29.53天。
2、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亮——太阳(新月农历初一朔)月亮——地球——太阳(满月十五十六望)(2)三者成垂直时:(如右上图)月亮地球——太阳(上弦月初七初八)(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地球——太阳月亮4、月相变化的规律:上上上西西(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半边的天空,月亮西侧半边明亮),下下下东东(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半边的天空,月亮东侧半边明亮)。
5、月相的形成变化图: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
6、月相变化规律和农历的关系:月相名称从左向右依次为新月(朔)、上弦月、满月(望)、下弦月,出现日期依次为农历初一、初七(或初八)、十五(或十六)、二十二(或二十三)。
完整月相图:农历节日与月相:春节(正月初一:新月)元宵节(正月十五:满月)端午(五月初五:近上弦月)中秋(八月十五:满月)重阳(九月初九上弦月)腊八节(腊月初八:上弦月)7、日食和月食:(1)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日食现象。
日食类型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日食发生在新月。
(2)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月面变暗现象叫月食,月食发生在满月农历中的阴历是根据月相变化的周期来决定的。
5)太阳系太阳系的总体构成: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而构成的天体系统。
在木星和土星之间存在一个小行星带;彗星由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组成,彗星是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晶组成的“大冰球“,著名的哈雷慧星公转周期是76年。
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是:木星、土星,有固体的核心和几万千米厚的氢、氦等构成的大气,体积大,卫星多,并且有光环。
水星离太阳最近的固体星球,无大气层,布满了环形山,表面情况与月球相似。
金星(表面有很厚的大气层,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称“蒙面逆子”)火星(类地行星,与地球相似但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金星和火星有点像地球,是固体星,表面有大气,但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地球(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木星(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最大的特征是表面有大红斑)土星(第二大行星,最大的特征有很多光环和卫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都笼罩着氢和甲烷气体。
6)公转地球公转图: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阳历就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作为根据。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365.2422天,既通常所说的一年。
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划分的,是阳历成分,其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
地球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情况、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对于北半球来讲)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N23026/——S23026/),春分时节,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随着季节的变化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秋分时节,直射点在赤道,冬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从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的高度变大;春分昼夜等长;从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的高度变小;秋分昼夜等长;从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的高度变小。
五带的划分:划分依据: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
温带地区的四季变化现象明显。
寒带:北极圈以内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内为南寒带。
寒带地区终年寒冷,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银河系和宇宙宇宙: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
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称为河外星系。
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
目前,人类通过哈勃望远镜和空间探测,最远可以观察到距离我们地球约150亿光年的天体。
银河系的构成:有众多的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的大小和形状: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其中直径约为10万光年,银河系从侧面看呈铁饼状,俯视呈旋涡状。
太阳与银河系的中心相距约为3万光年。
宇宙的层次系统:哈勃太空望远镜还看到了什么?发现1、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发现2、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发现3、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大爆炸理论主要观点----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极大的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宇宙的将来:永远膨胀下去,不断地扩大,我们将看到所有星系的星球老化、死亡,剩下我们孤零零的,在一片黑暗当中。
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
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
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整个宇宙由环绕着地球的七个同心球壳组成,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分别处在不同的球壳上,它们都围绕地球做完美的圆周运动。
”这样,空间的位置是绝对的,地球的地心就是宇宙的中心,而每个物体都有它的天然位置。
亚里士多德把宇宙空间分为“月上”和“月下”两部分、天上的物体就在天然位置上,它们随天球做圆周运动,月下和地面附近物体的天然位置是地心,它们之所以做落体运动,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到达自己的天然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