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雷公藤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方法研究进展_田振

合集下载

雷公藤红素提取分离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雷公藤红素提取分离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雷公藤红素提取分离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张凯丽;田从魁;王珊珊;吴增宝
【期刊名称】《山东化工》
【年(卷),期】2024(53)8
【摘要】雷公藤红素是一种天然提取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最有望发展为现代药物的化合物之一。

具有调节免疫、抗微生物、抗癌、抗肿瘤、抗肺纤维化、改善肥胖等多种药理活性。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雷公藤红素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纯化以及主要的药理活性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提出研究不足和展望,以期为今后探究雷公藤红素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4页(P129-131)
【作者】张凯丽;田从魁;王珊珊;吴增宝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民族大学武陵山天然药物研究所;硒资源研究与生物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民族大学硒科学与产业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016.1
【相关文献】
1.雷公藤红素药理活性与结构修饰研究进展
2.雷公藤红素的结构修饰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3.雷公藤红素药理作用及结构修饰研究进展
4.雷公藤红素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公藤饮片及其提取物的药效毒理学研究进展

雷公藤饮片及其提取物的药效毒理学研究进展

雷公藤饮片及其提取物的药效毒理学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3-09-16T09:35:09.7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5期供稿作者:毛泽玲黄枚(通讯作者)[导读] 雷公藤(Triptergium wilfordii Hook.f)是卫矛科一年生藤本植物,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常用中草药。

毛泽玲黄枚(通讯作者)(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摘要】目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对雷公藤的药效学和毒理学进行系统介绍。

结果雷公藤含有多种有效的活性成分,具有其他很多药物无可比拟的临床作用,同时又含有许多毒性成分而限制其应用。

结论若能有效地去除雷公藤的毒性部分,保留活性成分,必能为许多疾病的治疗带来美好的前景。

【关键词】雷公藤提取物药效毒理【中图分类号】R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5-0119-02 雷公藤(Triptergium wilfordii Hook.f)是卫矛科一年生藤本植物,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常用中草药。

其性温,味苦涩,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生育、抗肿瘤、抗菌、止痛等活性[1]。

作为一种植物药,雷公藤化学成分繁多,自1936年首次从雷公藤根部提取到萜类色素雷公藤红素(tripterine),目前已从雷公藤中分离出100多种成分。

主要是二萜类、三萜类、倍半萜类及生物碱类等,研究表明,生物碱、二萜类等许多成分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有毒成分[2]。

1 雷公藤的药理作用1.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雷公藤根皮煎剂对大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发现大鼠脾脏、胸腺萎缩,所有淋巴组织内淋巴细胞数减少并广泛坏死,且病变部位以B淋巴细胞分布处最明显。

由此证明,雷公藤能全面作用于淋巴细胞而抑制免疫,对体液免疫的作用较显著。

1.2 抗生育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雷公藤总苷能降低初级精母细胞核内DNA含量,作用部位涉及睾丸、附睾和精子,作用部位和病变程度与给药总量有关,最终亦可累及精原细胞。

雷公藤提取物性能的研究

雷公藤提取物性能的研究
科 植 物 , 国古 代就 被用 来 治疗关 节 疾病 , 效 较好 。相 关 文献 资 料也 显 活 性成分 。这 些活 性成 分主要 通 过抗免 疫 、 炎 以及 诱 导细 胞 凋亡 方式 , 在我 疗 抗 实 示 … , 中药对 类 风湿性 关 节炎有 一定 的治 疗作 用 。在此 , 们研 究 了雷公 现 对类风 湿关 节炎 的治疗 。 临床上 也有 很 多采 用 雷公 藤对 类 风湿 性关 节炎 该 我 藤 提取 物治疗 类 风湿 关节 炎 的性 能 , 现总结 报道 如下 : 进行 治疗 的研 究 【 , 2 该药 物疗 效 较好 , J 副作 用 较 小 , 常常用 于治 疗无 法 采用 I临床 资料 . 激素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 可取代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 这也和本文研 1 1 一般 资料 : 研 究 14例 研 究 对 象均 为 我 院 20 . 本 2 09年 1月 至 2 1 究结果相符合。临床也常常将雷公藤和其他药物合用, 00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年 3月住 院患 者 , 符合 18 我 国风 湿 病年 会上 制 定 的类 风 湿 性关 节 炎 常用联 用药 物包 括胸 腺肽 、 并 97年 甲氨喋 呤等 药物 。 诊 断标 准 , 签署 患 者知 情 书 , 参与 研究 。按 时 间将 患者 平 均 分为 对 照 并 同意 32 雷公藤毒副作用探讨。在应用过程中, . 也发现雷公藤存在一定的 组 和治疗 组 , 照组 6 , 3 , 3 , 均年龄 3 . 对 2例 男 O例 女 2例 平 64±1. 52岁 , 程 病 为 6个月 至 l , 均 2年 I 个 月 。关 节功 能 分级 如 下 :I 1 O年 平 1 级 0例 ; Ⅱ级 3 例 ;1 1 ; 1 1级 5例 1 6例 。治疗 组 6 , 3 I V级 2例 男 4例 , 2 女 8例 , 均 年龄 3 . 平 7 1 6 1 , 程 为 7个 月至 9年 9个 月 , ±1. 岁 病 平均 3年 2个 月。关 节功 能分 级如 下 : 级 l ;I 3 I 2例 l级 0例 ; Ⅲ级 1 3例 ; 级 7例 。两组 患 者 在年 龄 、 程 以 1 V 病 及 关 节功能 分级 等方 面均 无统 计学 差异 ( 0 0 ) P> .5 。 12 研究 方法 : 藤提 取 物 为 本 院药 剂 室 提取 , 们 在 结合 中药 药 . 雷公 我 理 基础 上 , 照中药 相关 理论 , 提 、 按 以水 乙醇提 的 方法 , 雷 公藤 生 药原 料 中 从 提 取相 关物质 , 过药 理 实验 和 临 床 试验 , 定 活性 部 位 , 为雷 公 藤 提 并通 确 作 毒 副作用 。这一毒 副作 用很 可能 是 由于 雷公藤 多 甙诱 导人 前 骨髓 白血病 细 胞( L6) H 20 凋亡 的导 致 。临床 研 究发 现 【 , 3 雷公 藤 有 如下 几 种 常 见毒 副 作 】 用 : 皮肤粘 膜 反应 : 常伴 有 色 素沉 着 、 ( D 常 皮疹 、 疡 等发 生 ; 胃肠 道 副作 溃 ② 用 : 过程中, 治疗 厌食 、 腹胀 、 吐 、 心 等 胃肠道 反 应 非 常 常见 。③ 生 殖 系 呕 恶 统 副作用 : 雷公藤 会使 男性 生殖 能力 下 降 , 导致 女 性不 调 。④ 造血 系统 副作 用: 研究 发 现 _ , 4 雷公 藤 的使 用 会导 致 血 小板 、 J 白细胞 减 少 , 应 谨慎 使 用 。 故 ⑤此外, 长期服用该药还有肝毒性和肾毒性, 并存在导致染色体变异的可能 性 。由于这 些原 因 , 如对 类风 湿关 节炎 患者 采 用 雷公 藤进 行 治疗 , 必 要对 有 患 者进 行定 期检 查 , 检查 范 围包 括 血 常 规 、 肾功 能 等 内容 。此 外 , 龄期 肝 育 取物 , 进一 步研 究 。治疗 组 患 者 服 用雷 公 藤 提取 物 制 剂 , 每 日 3次 , 妇女、 进行 按 孕妇 以及未生育男性应当谨慎使用 ] 。 每次 5毫升的方法服用 ; 对照组患者服用安慰剂, 方法与治疗组相同。与此 作为一味传统 中药, 雷公藤成分复杂 , 作用机理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 6 ] 同时 , 由护 理人 员 主导 , 患 者 饮食 进 行 控 制 , 导 患 者 戒 烟酒 、 免 受寒 本 研究证 明 , 公藤 提取 物对类 风湿 关 节炎 疗 效较 为理 想 , 同时也 应该 充 对 引 避 雷 但 等 。治疗 2疗程 ( ) , 价疗 效 。 8周 后 评 分认 识 到 , 该药 使用 过程 中存 在的风 险 。采 用现 代 中药 研究 方 法 , 一步研 进 13 疗 效判 断标 准 : 研 究 疗 效判 断 标 准 如下 。 治 愈 : 风 湿 关 节炎 究 雷公藤 提取 物 的物质 基础 和药 理毒 理 , 一 步细 分其 有效 成 分 , . 本 类 进 以便提 高 相关 症状 消失 , 者肢 体功 能恢 复 , 项理 化指 标恢 复 正 常 ; 效 : 风 湿关 疗效 , 患 各 显 类 降低 毒副作 用是 今后 研究 的一 个方 向 。 节炎 主要症 状显 示 , 者肢 体功 能基 本恢 复 , 项理 化 指标 好 转 ; 效 : 患 各 无 患者 参 考文献 治疗前 后类 风湿 关节 炎症 状无 变化 或 恶化 。 [ ] 石雪蓉. 1 中医药诊治类风湿关节炎 的研究现状[ ] 四川解剖学杂志, J. 14 数据 处理 : 文 采用 S S 1. 计软 件进 行 分 析 , 数 据进 行 卡 . 本 P S30统 对 2 1 ,O ) 00 (1 . 方检验 , P< .5判 为有显 著 性差 异 。 以 00 [ ] 汪元, 2 刘健. 雷公藤治疗类风 湿关节炎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研究进晨

中药雷公藤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方法研究进展_田振

中药雷公藤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方法研究进展_田振

对于抗炎的治疗指数(TI),T11最大,其后依次为T10、T9、T4、TⅡ、T8、L2、
T7,而免疫抑制的TI,T9最大,其后依次为TⅡ、T4、L2、T10、T8、T7。
O
O
O
O
O H
O
OH O
雷公藤甲素(T10)
HO
O O
O OH
O
H
雷公藤乙素(T8)
HO
O O
O OH
O
H
雷公藤丙素
OH OH
O OH
次数考察
每次 4h ,乙酸乙酯萃取 3~5 次
10 次萃取总量的 86%,前 4 次
占 90%,前 5 次占 93%
考 察 粗 提 物 提 95%乙醇,粒径 1~2.5 cm,提取 3 氯仿溶解浸膏,过中性氧化铝
4
14
取工艺
次,提取时间 4、4、3h,自然干燥 柱,HPLC 法测雷公藤甲素
昆明山海棠浸
考 察 总 生 物 碱 4%HCl,渗漉法, 2
提取纯化工艺 浓 NaOH 调 pH 至 10
酸性硫酸亚铁铵分光光度法 12
测雷公藤总生物碱
CH3Cl 溶解浸膏,氧化铝吸附,
氯仿萃取,薄层扫描法测定雷
乙 酸 乙 酯 萃 取 95%乙醇,浸泡 6h,提取 3 次,
3
公藤甲素含量。前 3 次萃取占 13
表 1 雷公藤提取纯化工艺研究概述及参考文献
序号
研究目的
提取纯化方法简述
含量测定方法或结果
文献
重量法测总生物碱,每 20mg 含
考 察 总 萜 类 提 95%乙醇,提取 4 次,每次 4h,乙酸乙
1
0.3~4.4mg;比色法测总二萜内 11

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药用植物,它
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具有重要的药用活性。

在这里,我们将讨论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
和水部位的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

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分离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 取得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样品,并进行粉碎和研磨,得到细粉末。

2. 将细粉末与适量的乙酸乙酯混合,进行浸提。

可以采用常温或者回流浸提的方式,使得部分药用成分溶解于乙酸乙酯中。

3. 将浸提液进行过滤,去除杂质。

4. 将过滤液进行蒸发,得到乙酸乙酯提取物。

5. 对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柱层析或者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手段进行进一步分离。

6. 通过质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等仪器进行化学成分的鉴定和结构解析。

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雷公藤醇、雷公藤苷、双马尼龙酮等。

这些
成分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等多种活性,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
等疾病的治疗。

对于雷公藤水部位的化学成分分离和鉴定可以采取类似的步骤。

水部位的提取可以采
用水煎剂、浸泡提取等方式,得到水部位提取物。

然后可以通过柱层析、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并通过仪器手段进行成分的鉴定和结构解析。

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的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是通过提取、分离、鉴定等多
个步骤完成的。

这些成分具有重要的药用活性,对于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
值。

中药雷公藤中的酚性成分研究

中药雷公藤中的酚性成分研究

中药雷公藤中的酚性成分研究目的:对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根中的酚性成分进行研究。

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谱学数据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

结果:从雷公藤根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tripterinin(1)、3,4dimethoxyphenylβDglucoside(2)、3,4,5trimethoxyphenylβDglucoside(3)、1,2bis(3methoxy4hydroxyphenyl)1,3propanediol(4)、(2S)3,3di(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e1,2diol(5)、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bis(2ethylhexyl)ester(6)、3methoxy4hydroxybenzene methanol(7)和3methoxy4hydroxy benzoic acid(8)。

结论:化合物2-3为首次从雷公藤中分离得到,4-7为首次从雷公藤属中分离得到。

标签:雷公藤;酚性成分;天然药物化学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系卫矛科雷公藤属(Tripterygium)木质藤本植物,又名黄藤、黄腊藤、断肠草等,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1]。

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其味苦、辛,有大毒,归心经和肝经,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和杀虫解毒等功效,被用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麻风病和顽癣等病症[2]。

自1936年首次报道从雷公藤根部分离得到三萜类成分雷公藤红素(tripterine)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雷公藤的根、茎、叶等部位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迄今为止,从该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200余个化合物,主要为三萜、二萜、倍半萜及生物碱类成分,并且其中很多具有很好的抗炎、抗HIV、抗生育和抗肿瘤等作用。

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摘要】雷公藤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具有抗炎、镇痛等药用功效。

本研究旨在分离和鉴定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的化学成分。

首先介绍了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的提取方法,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

通过对两部位的成分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结论显示,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在化学成分上存在明显差异,具有不同的药用特性。

预期的应用前景包括在药物开发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为更好地利用雷公藤的药用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研究为深入理解雷公藤的药理作用和药用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化学成分、鉴定、水部位、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比较、应用前景1. 引言1.1 研究背景雷公藤(Radix et Rhizoma Tripterygii),是一种传统中药材,被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雷公藤主要含有雷公藤内酯、雷公藤酮等有机酸和萜类化合物。

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是雷公藤中重要的成分之一,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和药用价值。

目前对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的化学成分尚不清楚,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分离与鉴定研究。

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的化学成分分析对于深入了解雷公藤的药理作用、有效成分及其药效成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的提取和分离,可以进一步探讨雷公藤中的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机制,为雷公藤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对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探讨其药用价值,为雷公藤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方法,以期进一步揭示雷公藤的药用价值和潜在应用前景。

通过对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我们希望找出其主要活性成分、药效成分及其化学结构,为进一步研究雷公藤的药理作用和药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雷公藤的研究进展

雷公藤的研究进展
雷 公 藤 红 素 对 杂 种 间 的异 体 肾移 植 的排 斥 无 抑 制 作 用 _ 。在 4 J 器 官 移 植 的抗 排 异 反 应 中 , 公 藤 甲素 显 出 良好 的疗 效 、 良 雷 不 反 应少 、 用 范 围 广 等 优 点 。 适 2 3 抗肿 瘤 作 用 现 已查 明 约有 6 . 0种 肿 瘤 细 胞 株 可 以被 雷 公 藤 甲素 抑 制 , 中 以 直 肠 癌 细 胞 株 和 乳 腺 癌 细 胞 株 最 为 敏 其 感 , 中枢 神 经 系统 的 肿 瘤 细 胞 株 次 之 。 雷 公 藤 甲素 还 可 以 而 诱 导 淋 巴细 胞 凋 亡 _ 。 5 j 2 4 抗 生 育作 用 . 雷公 藤 甲 素抑 制 生 殖 系 统机 制 时 , 现 雷 发
维普资讯
现代 中西 医 结合 杂志 Mo enJu n l f ne rt a io a C i s ad Wet n Me i n 0 8 A r 7 1 ) d r ra o [tgae Tr t n l hn e n se d i 2 0 p ,1 ( 2 o d di e r ce
‘ 14 ・ 91
雷 公 藤 的 研 究 进 展
徐 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江省 慈溪 市 中医 医院 , 江 慈 溪 3 5 0 ) 浙 浙 1 3 0
[ 键 词 ] 有 毒 植物 药 ; 关 雷公 藤 ; 学成 分 ; 理 作 用 化 药
[ 中图 分 类 号 ] R 8 25 [ 献标识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8 4 {0 8 1 —14 —0 文 0 8 8 9 2 0 )2 9 1 2 殖 , 导 细 胞 凋 亡 等 多 种 免疫 抑 制 效 应 _ 。 诱 3 J 2 2 抗 排 异作 用 . 雷公 藤 甲 素 与 环孢 菌 素 合 用 有协 同作 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数考察
每次 4h ,乙酸乙酯萃取 3~5 次
10 次萃取总量的 86%,前 4 次
占 90%,前 5 次占 93%
考 察 粗 提 物 提 95%乙醇,粒径 1~2.5 cm,提取 3 氯仿溶解浸膏,过中性氧化铝
4
14
取工艺
次,提取时间 4、4、3h,自然干燥 柱,HPLC 法测雷公藤甲素
昆明山海棠浸
作者简介:田振,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药剂学, Email:tztasd@ 通讯作者 *宋洪涛(1968–),男,博士,主任药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剂学和临床药学方面的研究, Email:sohoto@
1
碱、三萜类[2,6]。
雷公藤二萜类成分按结构分为环氧二萜,雷酚萜型二萜,雷酚内酯二萜,烷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是我国传统的祛风湿中药,主产于 长江流域至西南及台湾省,与昆明山海棠(T. hypoglaucum Lév1. ex Hutch.)、 东北雷公藤(T. regeli Sprague et Takeda)同为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具有 抗炎、免疫抑制、改变血液流变性等药理作用,与其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消肿止痛的功效有关。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征、系统性 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疗效确切。但其对消化、血液、心血管和生殖等系 统具有严重毒性,其毒性在传统中药中排第3位[1,2]。雷公藤是有毒中药,对其药 材、工艺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是保证雷公藤临床安全有效的关键[3]。但上市雷公 藤制剂生产厂家众多,不同来源的制剂提取纯化工艺不同,导致不同原料提取物 的有效成分和毒性差别很大,给临床合理用药造成困难[4,5]。本文结合雷公藤的 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近年来雷公藤的提取纯化研究作一综述。
雷 公 藤 粗 提 取 水,煎煮 2 次,提取时间 1.5h,料液比
9
铝柱,乙酸乙酯洗脱,HPLC 法 19
工艺考察
1:10
测定,雷公藤甲素 85.09 µg·g-1
雷 公 藤 超 临 界 超临界 CO2,夹带剂 75%乙醇,43 士 HPLC 法和 UV 法测定雷公藤
10
2℃, 25MPa,静态时间 3h,动态时间
O O
O
雷公藤内酯三醇
O
O
O O O H O
雷公藤内酯酮(T7)
O O
O
OH
O OH
O
H
雷醇内酯(T9)
Cl
OH
O
O
O OH
O O
O
雷公藤氯内酯醇(T4)
O
O H
O
OH OH O
16-羟基雷公藤甲素(L2)
O HO
O H
O
OH O
2-表雷公藤乙素
图 1 雷公藤中主要的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2]
2
雷公藤中的许多生物碱成分也是抗炎及免疫抑制的有效成分。按结构分为倍 半萜生物碱,精眯类生物碱等,见图2。倍半萜类生物碱是雷公藤生物碱中重要 的抗炎免疫抑制有效成分。雷公藤康碱、雷公藤明碱、雷公藤特碱、雷公藤次碱、 雷公藤春碱、雷公藤新碱、异雷公藤春碱均具有明显的体液免疫抑制作用[9]。褚 克丹等[]对雷公藤总生物碱的药效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其可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 耳肿胀和大鼠棉球肉芽肿,可降低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对冰醋酸、超声波、 热刺激所诱发的小鼠疼痛均有抑制作用,实验测定其口服半数致死量为5.165 g/kg,腹腔注射为0.7238 g/kg[10]。生物碱类会产生肝、肾及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其 毒性略小于二萜类。因此,在雷公藤制剂中,有必要对生物碱的含量进行质量控
7
17

每次 6h
波长 218nm
4
0.5%酸水,提取 3 次,分别 1.5、1、
昆明山海棠总
1h,提取温度 80~90℃,料液比 1:4、 重 量 法 测 生 物 碱 , 含 量
8
生 物 碱 提 取 纯 1:3 和 1:3,大孔吸附树脂法,80%乙 511mg·kg-1
18
化工艺考察
醇洗脱
乙酸乙酯萃取 2 次,过中性氧化
型二萜及松香型二萜等。环氧二萜类成分具有相同的母核—环氧二萜内酯,是雷
公藤中研究最广泛的化学成分,其代表性成分是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10), 又称雷公藤内酯醇。T10具有显著的抗炎及免疫抑制活性,但易产生肝、肾、生 殖系统等毒性,对其单体及结构修饰物的研究较多,是新药创制的热点化合物[7]。
1 雷公藤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雷公藤化学成分复杂,其有效成分至今未得到完全、彻底研究。长期以来, 雷公藤多苷被认为是毒性较低、药效强的有效部位,迄今已从中分离出100多种 活性成分,但苷类化合物却较鲜见,因此,雷公藤多苷的提法有待正名。目前所 发现的雷公藤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二萜类、生物碱类和三萜类,其中很多成分既 是抗炎及1免疫抑制的有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毒性大小依次为二萜类、生物
雷公藤氯内酯醇、雷公藤内酯二醇、雷公藤内酯三醇、16-羟基雷公藤内酯醇等
成分的母核与雷公藤甲素相似(如图1),亦表现出相似的药理作用,但作用强弱 不同。如郑家润等[8]测定了雷公藤中分离的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小鼠腹腔注射的
半数致死量(LD50),雷公藤甲素(T10)、雷公藤氯内酯醇(T4)、雷公藤内酯酮 (T7)、雷公藤内酯二醇(T8)、雷醇内酯(T9)、16-羟基雷公藤甲素(L2)的LD50 值分别为0.85、1.34、5.09、0.69、2.89、0.79mg/kg,雷公藤多苷(TⅡ)为133.3mg/kg,
20
萃取工艺考察
甲素、红素和总生物碱含量
<100 min
雷 公 藤 提 取 工 乙酸乙酯,粒径 16 目,料液比 1:20, HPLC 法在 230nm 处测去甲泽
11
21
艺考察
提取温度 25℃,提取时间 2h
拉木醛
水,煎煮 3 次,每次 1h,料液比 1:3, 中性氧化铝柱层析,乙酸乙酯:
雷 公 藤 提 取 纯 石灰乳调 pH8, 10%硫酸调 pH4,滤 石油醚洗脱,比色法测定雷公
制,以提高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OAc OAc OAc
OR1
O OC
OAc O
O H3
CO
R2
倍半萜类生物碱母核
ON H
HN N CR O
精眯类生物碱母核
图2 生物碱母核结构[9]
雷公藤三萜类成分中,五环三萜羧酸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效成分。其中,研究
较多的是雷公藤红素和雷公藤酯甲(如图4)。雷公藤红素抗炎、抗肿瘤活性非常
HO
图3 雷公藤红素(左)和雷公藤酯甲(右)[2]
此外,雷公藤药材中还包括一些酚类、黄酮类、糖类、甾体类等有机成分,
3
但关于这些成分与雷公藤抗炎及免疫抑制活性的相关性,目前鲜有文献报道。
2 雷公藤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研究
雷公藤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疗效确切,其化学成分复杂,有效成分至今未得 到完全、彻底研究。雷公藤提取物的药理作用不是由某一种或某几种成分产生的, 而是由雷公藤二萜、三萜及生物碱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对 雷公藤单体成分的提取纯化费时费力,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对雷公藤提取 物的提取纯化研究尤为重要。迄今已报道很多关于雷公藤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工 艺研究,作者查阅了 1979 年至 2010 年的相关文献及专利,对雷公藤的提取纯化 工艺进行概述(见表 1 和表 2)。
雷公藤的提取工艺多而复杂,仅“雷公藤多苷片”一种上市制剂,就存在多种 提取工艺。很多研究相继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提取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 的工艺。从表 1 中发现,用于中药雷公藤提取的溶剂有多种,如水、高浓度的乙 醇、甲醇、1,2-二氯乙烷、乙酸乙酯、酸水以及超临界 CO2 等,萃取溶剂有氯仿、 乙酸乙酯等。而提取方法也囊括了水提醇沉法、醇提水沉法、有机溶剂萃取法、 渗漉法、柱层析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大孔吸附树脂技术等常用的中药提取 纯化方法。这些提取工艺相互间缺乏比较,后继研究者难以判断工艺的优劣,导 致目前雷公藤研究的盲目性和重复性,阻碍了雷公藤单方提取纯化研究的进展。 3.3 质量标准尚未统一,分析方法有待改进
中药雷公藤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方法研究进展
田 振 1,2,宋洪涛 1*
(1.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药学科,福建 福州 350025;2. 福建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福建 福 州 350108)
摘要 雷公藤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临床应用疗效显著,但其药效物质基 础研究尚不完善,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缺乏。雷公藤的提取纯化工艺复杂,且不同制剂间的疗 效和毒性差别较大,有必要对其提取纯化工艺进行改进。 关键词 雷公藤;药效物质基础;有效部位;提取纯化
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
1
剂逆流萃取,萃取后的水提液 军南京军区总
1991
23
备 工 艺 ( CN
再次回到药材,反复进行
医院
1051895A)
雷公藤粗提取物的制
甲醇或乙醇动态低温逆流套 浙江得恩德制
2 备 方 法 ( CN
2004
24
提,有机溶剂萃取,真空干燥 药有限公司
1506365A)
上海美通生物
一种雷公藤多苷提取
12 化工艺
过 调 至 中 性 , 大 孔 树 脂 吸 附 法 , 藤总内酯 85.08µg·g-1, HPLC 法 22
95%乙醇洗脱 3 次
测雷公藤甲素 30.80µg·g-1
表 2 主要的雷公藤提取纯化专利
序号
发明名称
方法简述
申请人
公开时间 文献
雷公藤提取物及其
水温浸或渗漉,氯仿等有机溶 中国人民解放
考 察 总 生 物 碱 4%HCl,渗漉法, 2
提取纯化工艺 浓 NaOH 调 pH 至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