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各地区名字由来
中国地名的由来-西南篇

中国地名的由来—西南篇重庆市位于东经106.5°,北纬29.5°,在四川省东南、长江之滨。
隋置渝州。
宋置重庆府。
宋孝宗所居称重华宫,是取两重内禅的意思。
宋代凡由宗藩入承大统者,其原封邑称为“潜邸”,例于即位庆典中升为府。
光宗初即位,即升恭州为重庆府。
因太上皇与太上皇太后俱在,临视庆典,故曰“重庆”。
长寿县位于东经107.0°,北纬29.8°,在四川省东南。
元改乐温县为长寿县。
县有乐温山,人多长寿一名长寿山,县以此名。
一说长寿山独平衍曲折,形如寿字而言,取以名县。
綦江县位于东经106.6°,北纬29.0°,在四川省东南部。
元置綦江长官司。
綦江在县南,即夜郎溪也。
邑如苍帛,故名綦江。
明改綦江县。
一说綦江因綦江水呈苍帛色名之。
永川市位于东经105.9°,北纬29.3°,在四川省东南。
唐置县。
因城西南有三岔河,处三河之汇,形如篆文“永”字,故名。
一说县北枕侯溪,波流阔远,因人为名。
1992年设市。
江津市位于东经106.2°,北纬29.2°,在四川省(今重庆,天津四注)东南。
西魏分置江阳县,隋改今名,因地处大江之要津而得名。
1992年设市。
合川市位于东经106.2°,北纬30.6°,在四川省(今重庆,天津四注)东南。
西魏置合州。
1913年改合川县。
以涪汉二水合流而得名。
一说因地当嘉陵江与渠江、涪江三川会合之处故名。
1992年设市。
壁山县位于东经106.2°,北纬29.6°,在四川省(今重庆,天津四注)东南。
唐置璧山县。
璧山在县西南,一名巴山,亦名重璧山,西北两面,皆险绝如壁,东南削干,号重璧山,出白石,明润如玉,故名。
荣昌县位于东经105。
6°,北纬29.4°,在四川省(今重庆,天津四注)中南。
唐置昌元县,明改荣昌县,因介于古昌州与荣州间而得名。
大足县位于东经105.7°,北纬29.7°,在四川省(今重庆,天津四注)中南部,重庆西北。
新编重庆介绍PPT课件

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大片地区,统称"巴"。 周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秦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 为其一。汉朝时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 州。
隋朝为渝,北宋改为恭州。孝宗淳朝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淳接踵 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 重庆府,重庆得名于此。
My hometown
Chongqin 重g 庆
chongqing
重庆的地理位置
重庆 市
重庆市简称“渝”,位于长江的上游, 东边是湖北、湖南两省,西邻四川省, 市区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四 面环山,江水回绕,城市傍水依山, 层叠而上,既以江城著称,以山城扬 名,又因多雾而称为雾都。
重庆的历史
重庆街拍
重庆街拍
重庆_街拍
重庆美女多的原因
1.气候因素——皮肤好 重庆的湿度大,紫外线不是很强,也没有北方这样的风沙,对皮肤很好。北方女生的
到重庆一般在1年就可以看出皮肤明显的变好。 2.地形因素——身材好
重庆夜景
重庆渝中半岛
重庆的美女
重庆美女实在是多,走在大街上,一不小心,你就会和美女撞个满怀。 有一句话,颇为流行:到了北京嫌官小,到了深圳嫌钱少,到了重庆嫌结婚 太早。你想,大街上一拔拔穿着火辣的美女从你身边依次走过,你怎能忍住 自己不想入非非。有个北方朋友去过重庆,回来后笑侃,我再不敢去重庆了! 问他为啥?答,重庆美女太多了,而且美得可怕!女人美本来并不可怕,但 重庆美女有一种让人看了难以自律的美。重庆的美女总能给男人一种压力, 让男人见了六神无主,总会有上辈子就被她征服了的感觉。
各省简介

中国省份名称及其简称的由来: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辖区古称西域。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
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
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
全国各省市名称及其简称

全国各省市名称及其简称全国各省市名称及其简称省级⾏政区名称和简称的命名⽐较复杂,现根据有关材料汇总如下。
省级⾏政区名称后⾯()⾥的字是它的简称。
⼀、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直沿⽤⾄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经过的渡⼝”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个新兴贸易港⼝,那时的上海地区有⼗⼋⼤浦,其中⼀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种⽵编的捕鱼⼯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地名,因此,这⼀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的⼀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五个⾃治区1、内蒙古⾃治区(内蒙古)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蒙古各部,建⽴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盟、西⾄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治区(新)辖区古称西域。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
中国各省省会城市及简称 &中国各省简称的由来

中国各省简称的由来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 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辖区古称西域。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
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
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
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
浅析重庆特色地名文化的历史人文特征

浅析重庆特色地名文化的历史人文特征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特色。
其地名文化是重庆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表现出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重庆特色地名文化的历史人文特征可以从地名的由来和命名方式上进行分析。
重庆的地名大多与其地理环境、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洪崖洞”一词就是因为位于长江边沿而得名,而“解放碑”则是因为解放战争时期在此设置了纪念碑而得名。
这些地名不仅记录着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历史事件的情感归属和纪念。
重庆特色地名文化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重庆是一个多民族汇聚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在地名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习俗。
“磁器口”是因为当地民族习俗中女方嫁入男方家时要送出陶瓷器物而得名,而“白公馆”则是因为该地曾经是白族活动的场所而得名。
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上的标志,也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和认同。
重庆特色地名文化还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意识形态。
地名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重庆的地名往往寓意良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长江鼎盛”代表着城市繁荣昌盛的愿望,而“红岩村”则寓意着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这些地名的选择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也展示了他们对自己城市的独特情感。
重庆特色地名文化还是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
地名是一个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递。
在重庆,很多地名具有悠久的历史,记录着城市的兴衰和变迁。
保护和传承这些地名文化,对于弘扬城市精神和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新的地名也在不断涌现,反映了当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重庆特色地名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特征。
通过对地名的由来和命名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重庆地名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对地名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多元的民族文化;通过对地名的审美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地人民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对城市的热爱;我们还应该重视保护和传承重庆特色地名文化,以期让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
中国各个地区市的简称介绍

中国各个省市的简称介绍四个直辖市北京市京北京天津市津天津上海市沪上海重庆市渝重庆五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西藏自治区藏拉萨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银川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宁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澳澳门23个省黑龙江省黑哈尔滨吉林省吉长春辽宁省辽沈阳河北省冀石家庄山西省晋太原青海省青西宁山东省鲁济南河南省豫郑州江苏省苏南京安徽省皖合肥浙江省浙杭州福建省闽福州江西省赣南昌湖南省湘长沙湖北省鄂武汉广东省粤广州台湾省台台北海南省琼海口甘肃省甘或陇兰州陕西省陕或秦西安四川省川或蜀成都贵州省贵或黔贵阳云南省云或滇昆明各个省的简称- -简称的命名,大致可归纳为:一、以历史名称命名:如沪、渝、桂、冀、晋、鲁、豫、鄂、粤、琼、秦、蜀等。
二、以境内河湖山脉名称命名:如赣、湘、贵、浙、陇等。
三、以全称中的一或多个字代替。
四、综合上述几类情况命名:如闽、皖、黔、滇、黑、辽、青、藏、甘等。
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重庆的历史文化典故

重庆的历史文化典故
重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以下是一些典故。
1. 重庆“山城”之称的由来:随着长江岸线的逐渐褪去,重庆逐渐向山腰延伸,成为一座“山城”。
在长久的历史中,这座城市曾经有过多次改名,如战国时期称“白帝城”,唐朝时期称“恒州”,宋朝、元朝改名“巴州”。
2. 重庆火锅的由来:相传清朝末年,因当时道路崎岖,人们为了快捷方便,就在路两旁吃饭。
有一天,因为天气寒冷,一些小摊贩便在锅里加入辣椒与花椒来热身,结果出现了火锅。
3. 重庆“磁器口”的由来:南宋时期,此地是天泉寺下葬地。
明朝时期,因陶瓷业兴旺,磁器口作为江洲双合罐(陶瓷窑)的集散地,形成了一个繁华的陶瓷市场。
4. 重庆老城区的设计:重庆区域特殊,山高路险,因此民居的建筑设计相对较“独特”。
在传统的居住设计中,利用山脚或山崖边的地势,分层建筑,于是重庆老城区的“吊脚楼”、“悬屋”等建筑形式应运而生。
5. 重庆城市墙历史:明清时期,重庆市区被一道长8000米的城墙环抱着,是当时西南地区城墙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墙。
现在的石板坪城墙是原建筑的遗迹,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寰宇记》载:“以邑界武龙山为名”。《明一统志》载:今核桃乡内,一山“逶迤如
龙,下有空洞,即武隆山也”。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因与广西省一县同名,故
改“龙”为“隆”,寓兴旺发达之意,更名武隆县,相沿至今。
万盛:
1955年1月21日,由贵州省桐梓县第十区及四川省南川县第十区的1个镇6个乡及綦江县青年
之意,《汉书•地理志》误记为垫江并沿袭至今)。(其实合川是三江合流的宝地:
嘉陵江、涪江、渠江。钓鱼城就位于三江合流之处,神奇的英雄之城!)
潼南:
该县设置于梓潼镇,归潼川府(原治四川三台,后移至泸州)辖,地居府南,因名潼南。
(潼南为杨尚昆同志的故乡)
双桥:
双桥区由两个镇组成,双路镇和通桥镇,一个街道办事处(龙滩子街道),“双路”、“
万州:
长江在蜀中的各支流汇集于此,东出夔门。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得名。杜甫有
诗云“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奉节:
唐贞观23年,因旌表蜀丞相诸葛亮奉昭烈皇帝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
,改名奉节县(奉公守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城夔州,不用
多说,“长江三峡的起点”就够有意境~)
垫江:
“垫江”地名的由来,历史悠久。早在巴国时已有垫江之名。秦国在江洲设置巴郡,下辖
有垫江县(今合川市合阳镇),是“垫江”作为县名之始。(垫江县已被正式认定为“中
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今之垫江得名有三种说法,经考证正确的理解应是“垫”字从土,有“下”、“隘”
之义。其一,《说文解字》:“垫,下也。《春秋传》曰‘垫,隘。从土从声。’”有淹
没、下陷的意思。《书•益稷》载:“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等义
项,均系“下”的引申之义。其二,从地理形势看,与“垫”的含义甚为符合,因此处山
山之间的狭长槽谷地带,地势低下,溪水汇流,每遇暴雨山洪,沙水并行,以致下流淤塞
汜溢。因此,垫江县名的由来,系取其地势低夷,下湮垫隘之义。
酆都(丰都):
通桥”各取一字,故名双桥。1975年从大足分离出来的独立区。因为复杂的经济原因,与
重汽有关。
永川:
一说,山川阔远,因名永川县。另有一说,因县治有三河汇流(今三岔河),形如篆文“
永”字,永川故名。(意境深远~~~与大足、荣昌同为“棠城”“海棠香国”。唐《百花谱
》: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土人珍为佳果
县是中国的锦橙之乡,刘伯承、刘帅的故乡,重庆两个开国元帅~!)
忠县:
为纪念战国时期为保城池而自刎的巴国巴蔓子将军(忠州人),唐贞观八年(634年)置忠州
,以意怀忠信为名。(忠县出了三个大忠臣:战国巴蔓子、三国严颜、明末秦良玉。不辱
其名!)
梁平:
西魏元钦二年(553),置梁山县,以境内高粱山为名。解放初,因县名与山东省梁山县同
铜梁:
因县城东铜梁山而得名。其右梁横亘,形如五屏,每当阳光照射,石梁呈古铜色,故名铜
梁。(小陈楠的故乡。这座铜梁山在合川,因为铜梁以前归合川管辖。)
合川:
合州“以涪江自梓、遂州来,至州南与嘉陵江合流,因名合州”。今合川区亦取涪江与嘉
陵江合流之意。合川古名垫江(原为亵江,取嘉、涪二江在城北鸭咀的汇合之水如衣重叠
折如巴字。”最初巴既是地名,又是族名。另一说,古代巴人崇拜蛇,巴字宛如蛇形,以
此造字。
沙坪坝:
1939年建置重庆市沙磁区,1950年建置为重庆市第三区,1955年正式定名为沙坪坝区。
九龙坡:
据说南宋光宗在重庆即位当皇帝时,天上飞来九条龙,盘踞在一高坡上,后来这高坡就被
人们称为“九龙坡”
大渡口:
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有一士绅在长江以北设义渡,该渡口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大渡
“渝”的来历。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因渝人赵谂叛诛事,朝廷虑“渝”有“变”
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
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
渝北:
重庆古称渝州(因嘉陵江古称渝水),以位于重庆城区北部得名。
江北:
以位于长江、嘉陵江之北得名。
”,故定名为乐温县。元末明玉珍及其子明升踞蜀十年(公元1361--1371年),建立农民
政权,国号夏,都重庆。明代洪武六年九月,明玉珍将乐温县改名长寿县。以县北有长寿
山,居其下者,多长寿老人,因此得名。一说长寿山独平衍曲折,形如寿字而言,取以名
县。
涪陵:
因乌江古名涪水,巴国君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涪陵是重庆之前的巴国故都)
县作协主席,黔中文化研究先行者蔡盛炽的观点,“黔之驴”的“黔”当指今之彭水。唐
代之“黔驴”不是贵州驴。)
黔江:
邑有黔江,自思州发源,凡五百余里,与岷江会于涪州之东,水常湛然流底,以其出于黔
州,呼为黔江•。县以江命名。
酉阳:
因县在酉水之阳,故名。1983年改为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湘行散记》里经常提到酉水
啊~《黄杨扁担》里面唱的“柳州”其实是“酉阳”,方言的缘故,“都说酉州的姑娘好哇
~~个个姑娘会梳头啊~~”)
秀山:
因境内秀美山峰"高秀山"而得名,乾隆元年(1736年)以邑梅、平茶、石耶、地坝四洞疆
域并割酉阳东南境石堤、打妖、宋农、晚森等土司据地,始置秀山县(县治今中和镇)。
长寿:
唐代武德二年置乐温县(即今长寿区域),隶属涪州。“因其地常温,禾稼早熟,民乐之
乡、建设乡、金灵乡(包括南桐煤矿、东林煤矿区域),建立重庆市市辖区重庆市南桐矿
区。1993年4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南桐矿区更名为重庆市万盛区。
綦江:
綦江(河流)在县南,即夜郎溪也。自南川县流入,亦曰南江。至县,色如苍帛,因名綦
江。县因綦江为名。
江津:
以斯地在江之津为名。“津”就是渡口。(开国元帅聂荣臻的故乡~!)
口由此而得名。
璧山:
“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璧山,至德二年置县,因山
为名”。还有一说:因境内有山形似玉璧,故名。
北碚:
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又因在渝州之北,故名北碚。
南川:
南川之名始于元世祖时期。南川者南江之别名也。南江在綦,而其一源出自南川,遂以南
川之名名其发源县。
因境内有平都山,东汉始设县称“平都县”。隋朝时,隋文帝巡游到此见江中有一沙洲,
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非常喜爱。于是将沙洲赐名为“丰稳坝”,将“平都县”改称为“
丰都县”。(历史上著名的鬼城,神曲之乡~)
彭水:
隋置彭水县。因彭水得名.彭为鼓声,黔江峡水澎湃之声似彭,因名。1983年改为彭水苗
族土家族自治县。《黔之驴》的“黔”是指古代“黔州”即今四川“黔江”流域(据彭水
名,遂以境内有平坝而更名为梁平县。(梁平是平原,有小成都之称~)
石柱:
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开始建县,因县城南宾镇东部万寿山上有一对巨石酷似少男少
女、分别称"男女石柱"而得名。(石柱是个好地方~《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发源地,明末秦
良玉在石柱任土司,抗清剿匪、保境安民。忠、丰、石三地老百姓至今仍然怀念她)
渝中:
重庆古称渝州(因嘉陵江古称渝水),以位于重庆城区中部得名。
南岸:
以其位于重庆市区长江南岸得名。
巴南:
巴南区的前身是千年历史名邑巴县。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巴人就在此繁衍生息,立国
建都。秦代置巴郡,南朝齐代置垫江县,北周时改称巴县并沿袭至1995年。1995年经国务
院批准撤县建区,成立巴南区。“巴”由来,据《巴县志》:“巴之得名,以阆白二水曲
荣昌:
“唐乾元中于此置昌州及昌元县,今名洪武四年改,以介于荣州也”。当由荣州、昌州二
地为名(与永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足同为“棠城”“海棠香国”)
重庆绝对是个好名字!
从意思来看:双重喜庆!
从结构来看:千里为重,广大为庆,千里广大,是为重庆!
单从地名来讲,重庆主城及各区县的名字也都是各有特色的,每一个区县都有着非常
隽永的名字,词旨优美、意味深长。
重庆:
三千多年前,巴人都江州(重庆),即江中之岛。以后又称巴郡,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
州。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
。古昌州辖永川、大足、昌元【今荣昌县】、静南四县,永川于776年置县,是昌州最大的
县,后静南792年撤县并入永川、大足、荣昌。)
大足:
大足县始建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取“大丰大足”之意而得名。界内有大足川。(与永川、
荣昌同为“棠城”“海棠香国”。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也
是我国的洞窟石刻类遗产在1987年莫高窟之后的第二次入选,重庆两个世界遗产之一。)
云阳:
北周更县名为云安。宋开宝六年(973年)升县为军。宋熙宁四年(1041年)升云安监为安
义县。八年(1075年)撤安义县,户口归属云安县。宋末,云安军废。元代至元十五年(
1278年)复立云安军,属夔州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军为州,名云阳州。明洪武六
年(1373年)降州为县,名云阳县至今。因位于长江之北,古有“北阴南阳”、“水北为
巫县,距今2235年。
城口:
城口名缘山形地势。“据三省之门户名城,扼四方之咽喉称口”。(旧志作者误以为城口
毗邻陕鄂,实际不与湖北接界)
开县:
开县历史悠久,古属梁州之域。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地。东汉建安二十一(216)蜀先主划
朐忍西部地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后因境内南河古称开江,州、县由此得名。(开
阳”之说,故名。
巫溪:
远在唐虞,即以"巫"称。以巫咸为首的"十巫升降"于巫山(巫溪沿岸诸山原本巫山),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