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案

合集下载

《山中访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山中访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山中访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山中访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

2、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联想想象法、朗读法、点拨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大家生活在城市里,有很多同学可能是足不出户,我在这里想问问同学们到户外爬过山吗?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获吗?和我们的同学一样,有位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

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二)、初步感知1、播放音频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

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或由教师指出重点字词。

(出示幻灯)栀(zhī)子憔(qiáo)悴(cuì)湛(zhàn)蓝携(xié)来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逝川(流淌的河流)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三)、研读与赏析1、展示思考题目。

出示幻灯片。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图示)3、从称呼上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学生自渎课文,分小组讨论明确。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优秀5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优秀5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优秀5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暑假里大多数学生都投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巧合的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就是“感受自然”,有了亲身体会,再学习课文,大自然充盈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会不言而喻,那美丽的风景会再次让我们陶醉。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一遍。

2、解决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把课文读通顺。

3、“山中访友”的“访”什么意思?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拜访了哪些朋友?请同学再次用心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答案。

首先拜访了古桥,接着树林、鸟儿、清凉的山泉、溪流、瀑布、白云、……4、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山中,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能感受到什么?(学生提出疑问,感受到作者的那种愉快心情。

)5、朗读一二自然段,读出作者满怀的好心情。

三、拜访古桥1、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作者先拜访那座古桥,古桥是友吗?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在心里读,很快地读。

2、文中说“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在作者眼里,桥仅仅是桥吗?作者会对这位朋友说些什么呢?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3、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4、朗读,感受作者对老桥的赞美、敬佩和感激,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优质教案2篇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优质教案2篇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优质教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优质教案精选2篇(一)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优质教案教学目的:1、会认2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局部。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妙感情。

4、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沉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

前置自学提纲1、可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瀑布、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3、作者访问了山中的哪些朋友?用“”画出。

4、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沉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多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山中访友教案(优秀3篇)

山中访友教案(优秀3篇)

山中访友教案(优秀3篇)小学语文《山中访友》教案篇一课文简析: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题目、作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课件)(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幽径(jìng)唱和(hè)湛(zhàn )蓝栀(zhī )子津津(jīn)乐道玄(xuán )奥清澈(chè )禅(chán)心犬吠(fèi)吟(yín)咏憔(qiáo )悴(cuì )树冠(guān )凝(níng )静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

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小学语文《山中访友》教案(优秀9篇)

小学语文《山中访友》教案(优秀9篇)

小学语文《山中访友》教案(优秀9篇)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内容。

学习重点:自主学习,探究文章语言的妙点。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诱导法、组内合作讨论法教学准备:课前分好组确定组长制作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最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读时(1)把生字词圈画出来,小组内解决。

(2)思考:“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读时注意划出这些“朋友”老师特意为这些山中的朋友做了幻灯片,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他们的靓丽身姿吧!点击出示图片至岩石。

2、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自然景物。

(板书:自然景物)这些景物大家喜欢吗?(喜欢)注意听:为了更好地表达出我们的这份喜爱之情,我们把它们称为景物还是朋友?学生思考明确: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更能表现我们对山中景物的喜爱之情三、研读与赏析:下面请大家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者用词,做好批注,然后在组内交流,选出批注最好的语句展示给全班同学,老师将视各组学习情况酌情加分。

下面开始: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如:划出以下句子,并在关键词下加点。

A第四段:(1)“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

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注意句中“知己”“向我打手势”“唤我的名字”“交换眼神”)这里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形象地表现了树林及树林里一切事物与“我”之间亲密而有默契的关系。

师:我们班有谁愿意扎根自然,与大自然再次来个亲密接触?学生举手后,让该名学生朗读文章第四段,要求:读出感情。

B第五段:“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混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要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人教版教案(精选16篇)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人教版教案(精选16篇)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人教版教案(精选16篇)六班级上册《山中访友》人教版教案篇1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瞧,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

这大自然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有情有意。

学习第一组课文我们将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会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沟通感受。

2.揭示课题:今日,我们跟随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访问他的伴侣。

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课题。

3.读课题,想一想,猜一猜:访问的是一位怎样的伴侣?4.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跟随走进山林,去访问的山中“伴侣”。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①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②读中思索:去山中访问的伴侣究竟是谁?2.读后沟通,了解学情。

(1)在山中访问了哪些伴侣?依次列出: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2)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同学争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体现出与山中伴侣之间的亲热无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找出语句,沟通体会。

默读课文,找出哪些体现“我”和山里的“伴侣”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沟通体会。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召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概”;悬崖──“挺立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才智”;白云──“让天空布满安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发现的好风景”。

老师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在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

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沟通,它们成了我们的伴侣。

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三、再读课文,专心赏读。

师:是那么喜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和他一起会晤山中的好伴侣。

山中访友的阅读教学教案

山中访友的阅读教学教案

山中访友的阅读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山中访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阅读《山中访友》全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文章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表达技巧。

3. 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山中访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文章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章: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 熟悉《山中访友》的内容和情节。

2. 准备相关的自然景物描绘和表达技巧的资料。

二、学生准备1. 预习《山中访友》全文。

2. 准备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表达的例子。

第四章: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山的印象和经历。

2. 引入《山中访友》的故事情节。

二、阅读理解1. 学生自读《山中访友》全文。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三、分析自然景物描绘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2.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第五章:教学评价一、评价标准1. 学生对《山中访友》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自然景物描绘和表达技巧的应用能力。

二、评价方式1.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进行评价。

2.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一、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中的自然景物描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二、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景物进行描绘和表达。

2. 每组展示自己的描绘作品,并分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

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幽静: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2、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3、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4、交流感受: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山中访友(第 - 课时)
课型:新授备课人:秦丹审核人:唐亚娟张广明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策略】
1.教法:自学辅导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②读完后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明确图示)依次是: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①在依次找朋友的时候,对照相应的段落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在读时纠正字音,将重点字词读正确并理解词语意思。

栀(zhī)子湛(zhàn)蓝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设计: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并导入新课课文讲解
二、讲解课文
1、古桥: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抓住“德高望重”一词)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自己意见。

)
师: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师小结: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

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树林里: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

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自由读句体会)(抓住:“知己”“人树相融”来理解)
师小结: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

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上面这句话中指的是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

(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仿写句子
1、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讨论明确:(图示)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

2、读5节,找出起最有特点的句子形式,试仿写
讨论明确:“你好!---------”典型的第二人称。

注意称呼的选择。

示例:
A、你好!高大的树木,你撑着一把巨伞,是让我停留脚步休憩吗?
B、你好!翩翩起舞的蝴蝶,你跟随自然的音乐,跳起生命的舞蹈。

(指几名同学读出自己的句子,评析。

)
四、体验与反思
体验:学生活动:
①讲述自己一次与自然美景亲密接触的经历。

②回想自己以前阅读过的有关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人生灵感的文章,并与同学分享。

(预设:农村同学大多数都会有类似的经历,老师只要作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把时间让给学生。

)
(说明:通过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文章找到自我,更可以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这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读出自我。

)
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布置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必做)
②利用课余时间来一次“田野访友”,试着与田野中景物交朋友。

③以“田野访友”为题,写一个片断,表达你对自然的热爱和由景物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

(②③选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