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于连的性格特征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格研究

《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格研究《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普通青年于连为了追求爱情和社会地位而不断抛弃自我,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于连的复杂、矛盾的性格是这部小说中的一大特点,其曲折的心路历程深刻地反映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本文将从于连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和成长经历三个方面,分析他矛盾性格的形成原因。
首先,于连的家庭背景对其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于连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乡村家庭,父母虽然勤劳善良,但生活十分艰难。
由于家庭的贫困和环境的恶劣,于连从小就有很强的反叛心理和求生欲望。
他对贫苦的生活十分憎恶,渴望摆脱现状,并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
其次,社会环境也对于连的性格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封建社会下,贫富悬殊十分明显,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成为人们互相评价的标准。
于连面对这个社会,感到无力和无望,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境遇,同时也在尝试适应这个社会,以获取其带来的好处。
这种矛盾心理使得于连时而充满自信,时而失落沮丧。
最后,于连的成长经历也是形成其矛盾性格的原因之一。
于连在长期的追求爱情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不断地抛弃自己的本性和信仰,逐渐失去了自我认同。
他曾经是一位对社会充满执着和信仰的青年,但在现实面前,他的理想和信念开始动摇,逐渐变得软弱和无力。
因此,可以看出,于连的矛盾性格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他的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欲望和对封建制度的不满,推动他不断向前。
但与此同时,他的强烈适应社会的欲望和对自身命运的渴求,再加上他曲折的心路历程,使得他的性格更加复杂和矛盾。
这种矛盾性格反映出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也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第一篇: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于连出身卑微,是一个木匠家的穷小子;却才智出众,他能熟练的背诵《圣经》,而且是用拉丁文,这一巨大的反差也正是于连悲剧的重要根源之一。
如果出身高贵,则可以做出一番事业,为别人所敬仰;如果才智一般,则可以庸碌的度过一生,不能飞黄腾达,也可能享受到平凡人的幸福。
这一反差并不是致命的,而是由这一反差所激起的向上攀爬的野心,而这只应属于一个动荡的需要英雄的年代,也就是拿破仑的时代;而在等级地位已确定的复辟时代,这是统治阶级所必须扼杀的。
也就是说于连的悲剧早已注定,只不过是爬得越高摔得越狠。
所以我认为于连是值得同情的。
也许有人觉得于连在向上爬的过程中充满虚伪和狡诈,而这些在真正的阴谋家和野心家看来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毕竟于连的社会阅历十分有限而且很多时候还会显出其本性纯良的一面,在当时的社会中这也是生存所必需的,所以对于一个渴望出人头地的青年人也是无可厚非的。
反而有这种看法的人不是过于单纯,就是出于教化的目的。
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身上都有于连的影子,尤其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许有着崇高的理想,但是改变个人命运的目的也不能被否定。
我们不能单纯的批判于连,而是将于连当作一面镜子。
由于于连确定了奋斗目标就是向上爬,最初他认为对他来说爱情是无用的,所以他不懂也不想接触这东西。
他只是将女人看作男人成功后的战利品,和对上层社会的报复,直到后来于连发现可以通过女人的关系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顺理成章的追求德瑞那夫人和德拉穆尔,而且是一步一个台阶的向上发展。
但是在两者身上的体现并不相同,于连在初见德瑞那夫人时就对她的漂亮与温柔,流下了美好的印象;而对德拉穆尔却没什么好印象,也不觉得她漂亮。
在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追求中,表现了于连羞涩和自卑的一面,而且也可以说是初恋;而面对德拉穆尔小姐于连已成熟了很多,而且更多的是贪图她的家世,是一种互不相让的较量。
可以这么说于连追求德拉穆尔小姐是理所当然符合需要的,而与德瑞那夫人的恋爱则是错误的致命的,正是德瑞那夫人的温柔善良抚慰了于连,使于连得到了爱情的滋润。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贵族子弟于连通过追逐权势和爱情,逐渐墮入道德沼泽并最终走向悲剧的故事。
于连是小说的主角之一,他的形象充满着鲜明的对比和矛盾,既有着聪明才智的一面,又有着骄傲冷酷的一面。
于连是小说中描写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从外貌上看,他身材高大,黑发碧眼,面容英俊,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性格上看,于连聪明机敏,学富五车,擅长操纵人心,富有魅力。
他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威望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富有权势的骑士。
然而,与于连高大威猛的外貌相对应的是,他内心的骄傲和冷酷。
于连对权力和地位有着强烈的渴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他利用心机和谎言,暗中操纵他人,追逐权势的同时,也逐渐陷入了一系列的道德沼泽之中。
作为一个贵族子弟,于连身上几乎没有真正的爱心和同情,他抛弃了自己的爱人,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放在第一位,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与此同时,于连也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尽管他野心勃勃,追求权势,但他也有着对理想和真实的渴望。
他向往着理想和幸福的生活,但却因为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而无法实现。
他明白自己的境遇,深感自己与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但最终陷入了自己的欲望和道德困境之中。
总的来说,于连的形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他既有着聪明才智的一面,又有着骄傲冷酷的一面。
他深刻揭示了贵族子弟在19世纪法国社会中的境遇和矛盾,他对于权力和地位的追求使他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和道德准则。
尽管他努力追求理想和幸福,但最终却走向了悲剧,成为了一个道德沼泽的囚徒。
于连的形象不仅是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判,也是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和揭示。
浅谈于连的性格及其他

浅谈于连的性格及其他于连出生平民,是个瘦小的年轻人。
他体质羸弱,相貌英俊,因使斧子的本领比不上他的父亲和两个哥哥,所以受到他们的蔑视,还经常挨打。
他有幸得到一位老外科军医的赏识,并从他那里受到了教育,能够读书写字。
卢梭的《忏悔录》和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是他最衷爱的书。
于连身属被压迫的一层,且深受十八世纪启蒙思想的浸染和那位老外科军医无私的爱的熏陶,这形成了他性格中的真诚、善良、渴求真爱等美好的一面。
然而于连面对的环境是恶劣的,他在家庭中是已一个“异类”的身份出现并受到他们的歧视。
“家里人谁都鄙视他……他总是挨打,”“他像一个弱者那样受到人人的鄙视。
”在这样一个以体力论强弱的家庭里,他是没有出路的。
这一切都将使自卑如影随形地缠住他,使他溺于自卑之中而无法自拔。
自卑成了他性格的核心。
但也正是这自卑产生了日后驱动他孤身奋战于上流社会的动力,促使他那“巨大的野心”的形成。
因为“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感,人类正是通过思维而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由于自卑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的动作必然出现。
正如于连自己所说:“如果生在拿破仑时代,我可以在三十岁当上将军。
”但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生存的时代,命运把他抛向王政复辟时期的法国,那是一个倒退的时代。
封建贵族势力在垂死挣扎,大资产阶级向保王党频频发动进攻。
同时又和复辟王朝沆瀣一气,一同构成对下层社会的压迫。
复辟的贵族从拿破仑身上获得教训,堵死了想步拿破仑后尘的平民青年的晋身之道,平民青年空有一腔热血,却无从实现自己的理想。
于连正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满腔热忱但却没有出路的平民青年。
但于连出人头地的欲恋终难遏止,他决意要凭借一己之勇,在险恶的社会环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少年时代的他就看到一个正直年老的制安法官却被一个年轻的神甫所击败,于是他决定抛弃将军的红色军服,转身向穿黑色教服,年俸十万的大主教的宝座攀缘。
他决定当教士,但当一名教士又与心灵的愿望相冲突,因为他是个狂热的波拿巴崇拜者,根本就不相信宗教。
红与黑赏析

红与黑赏析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的人物性格摘要:主要观点及其结论:根据作者司汤达笔下的于连的描述,逐步分析于连和每一个个体的实际接触而产生的行为或想法来剖析于连的性格特征。
通过书中细读,我任务于连的性格是他的因家庭环境而造成的敏感、自卑、自傲和饱读诗书而有的随时随地的信仰和因年轻而有的天真和幼稚,整个人生中内心对真爱的缺失。
家庭对于连性格的影响于连天生就是爱读书的人。
我的第一直觉是这样的,生活在一个木匠家庭,文中对母亲没有任何描述,父亲是个目不识丁的人,两个哥哥是强壮的劳动力,可见父母没有主动营造甚至是排斥有书存在的氛围。
文章有两句话是这样描述的:‘爱读书的怪癖他厌恶透顶,他一字不识’.和“你这该死的伪君子。
”于连父亲说。
而于连由于对书的热爱却犯被家庭成员鄙视并因为总是读书而不干活遭到打骂,感慨了自己人生的悲凉,因为在书中体验家庭的和谐美好而在现实中经历了内部环境的长时间的负面情绪的消极影响。
他认为自己“我跟弃儿差不多了,我的父亲哥哥们全家都在恨我。
”于连对主教神父的态度及其性格的表现在书中,主教神父是善良和蔼且清醒的人,而于连是一种利用的心态去接近他。
为了赢得老本堂神父的欢心,凭借自己的对文字的出色的记忆力,他把拉丁文的新约熟记在心上。
‘于连在他面前流露出笃信天主教的虔敬感情’以至于让神父甚至愿意为于连学拉丁语的时间向于连的父亲付钱。
同时神父也明智的认为于连并无对天主教真正的虔诚之意,友善的提出建议认为于连不如去当一个好乡下绅士,这一切让于连觉得‘谁能想到,我会爱上一个会证明我只不过是个傻瓜的人’,他内心潜在着对他人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同时没有对其有着足够的宽容心境,‘本堂神父已经和德雷纳尔先生闹翻,没有人能泄漏他从前热爱拿破仑的秘密,它仅仅患者深恶痛绝的感情去谈到他。
’我想家庭对其的消极影响是必不可分的,身边最亲近的人都在伤害他,因此他对所有人都无法敞开心扉甚至是至善的人。
于连对市长的态度及其性格的表现司汤达的红与黑,作品一开始并没有对男主人作了详细的描述,可以说是只字未提。
于连形象分析

于连形象分析1. 介绍于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人物,他是明代著名作家杨慎所撰写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之一。
于连是“梁山泊”山寨的一员,他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于连的形象进行分析,从外貌特征、个性特点、行为举止等方面来描绘这一人物形象。
2. 外貌特征于连的外貌特征在《水浒传》中并未详细描写。
根据小说中对整个山寨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于连的外貌应该是健壮、威猛的。
作为梁山泊中唯一的炮车手,他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力量才能胜任这个工作。
同时,由于杨慎笔下的梁山好汉无一不是英勇威猛的形象,于连也应该是一个相貌堂堂的人物。
3. 个性特点于连在《水浒传》中有着骁勇的个性特点。
他拥有敢于直言的性格,不畏权势,不怕强敌。
在故事的第26回中,于连与公孙胜有一段争吵的描写,可见于连的骁勇傲气。
另外,于连还具备过人的智慧和机智,他在与敌人作战时总是能够想出应对之策,保护自己和同伴的安全。
4. 行为举止于连的行为举止体现了他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他在入主梁山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法规和道德准则,以确保山寨内部的秩序和公正。
他还在一些关键时刻,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为梁山好汉们排忧解难。
同时,于连对待敌人也是狠辣果断的,他从不手软,一旦确定对方是劣迹斑斑、罪大恶极的恶人,他会毫不犹豫地对其实施制裁。
5. 形象评价于连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勇猛威武、正直刚正、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他既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又有过人的智慧和策略,使其成为梁山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
于连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他在战斗中的表现,还体现在他对伙伴的关心和山寨的规范管理上。
总之,于连是一位在《水浒传》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拥有骁勇、正直和智慧等多重优点。
他的形象既具有典型的英雄形象特征,同时又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人格魅力。
在整个故事中,于连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是对于连的形象进行的分析,从外貌特征、个性特点以及行为举止等方面描绘了这一人物形象。
于连的人物形象

于连的人物形象于连是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留着长长的黑发,戴着一副金色的眼镜。
他的眼神深邃而聪明,透露出一股沉稳和睿智。
他总是穿着一身简约而优雅的服装,给人一种成熟又不失时尚的感觉。
于连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他热爱阅读和思考。
他不仅精通古代文学和哲学,还对现代科技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经常会在图书馆中寻找一些稀有的书籍,研究各种领域的知识。
他的朋友们都称他为“知识的宝库”。
除了知识渊博,于连还是一个非常有艺术天赋的人。
他擅长音乐和绘画,能够将内心的情感通过优美的旋律和细腻的画作表达出来。
他经常会参加一些艺术展览或音乐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尽管他有这么多的才华,于连却是一个非常谦逊和低调的人。
他不喜欢吹嘘自己的能力,而是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创造中。
他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除了学业和艺术,于连还非常关心社会问题。
他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希望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他经常会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坚信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心他人,并且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社会。
在于连的朋友圈中,他被大家视为一个可靠、聪明和善良的人。
他总是愿意帮助别人,从不计较得失。
他的朋友们对他充满了信任和依赖,因为他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总体而言,于连是一个令人钦佩的人物。
他以他的智慧、才华和善良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喜爱。
他的人生目标是不断学习和成长,并用自己的知识与才能来影响和改变世界。
他相信通过持续努力,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于连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年轻人。
他拥有浓密的黑发和明亮的黑眸,独特的气质使他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他身材高挑,运动型的身材透露出他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于连是一个热衷于运动的人。
他经常参加各种户外活动,如徒步旅行、慢跑和登山等。
他享受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刻,相信身心的健康和平衡来自于与自然的联系。
于连的人物分析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于连是王政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他一生的遭遇,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
于连是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有着复杂的心理特征,体现在他野心勃勃地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这个过程表现为反抗- 妥协- 反抗的曲线。
虽然为追逐名利他以虚伪为信条,但同时也有真诚善良的一面,他的内心总是矛盾的,每当他在功利的道路上前进时,他的心又总是在谴责他的虚伪,使他始终无法与上流社会的人苟合,这就决定了他要反抗。
一定程度来说也就是这种个性最终铸成他的毁灭。
最后,他在狱中彻底的反思,明白了自己一直追求的原来毫无意义,也彻底看清了上等人的真实面目,最终他拒绝了玛特儿小姐的搭救,以死宣布和这个虚伪,罪恶的社会决裂。
他是自卑而高傲的。
于连是自卑而高傲的他崇尚绝对的自由和独立,认为人应当拥有对自己的一切权力,个人的行为只需要接受自己心灵的指挥,只要认为自己的目的正当,为达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但于连在社会上又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抑,当父亲要他去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一贯敢怒而不敢言的于连却以“我不愿意做奴仆”表示拒绝。
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同桌吃饭,显示出强烈的反抗精神。
在市长家里,于连的行为又给人感觉到了他的高傲,他不屑于市长和朋友们的言论;当他由于和德·瑞那夫人她们散步而没有教小孩读书被市长怒骂时竟还嘴;他不屑于做家庭教师,更加厌恶和仆人一起吃饭。
在市长家,于连是为了报复市长大人对自己的轻蔑,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暧昧的关系。
即使在与德·瑞那夫人进行热恋时,于连的这种仇恨心理和反抗也从未停止过。
他始终把爱情看成是他向贵族阶级的报复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手段。
这一点,在于连和玛特儿侯爵小姐的交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于连并不仅仅把她们作为女人去“占有”,而是当作一个阶级去“征服”的,反映了于连在爱情方面的反抗精神。
于连是虚伪怯懦的。
他本来在德·瑞那市长做家庭教师,然而,因为与德·瑞那太太的暧昧,他被迫离开市长家来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于连的性格特征
人文学院07中文4班陈夏玲学号:0706010272 看完了《红与黑》,觉得它不像别的外国文学作品那样,读起来晦涩、难懂。
当然,其中大量的外国人的名字还是一如既往的难记。
此外,它也没有很大一部分环境描写或是背景描写,这让我松了口气,还记得曾经读过的《巴黎圣母院》,对那一大段的巴黎环境描写不抱好感。
任何优秀的作品都与它的时代分不开,《红与黑》也一样,它是反映当时历史,揭露黑暗现实的作品。
我经常想,现代这个社会很少有特别优秀的作品,也许也和时代有关,当今这个时代相对和平,没有遭遇过多的苦难,人们的经历也没有太多的沉淀。
回归到主题,于连是《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他,特别突出他的心理描写,通过各种描写使于连的性格变得更加立体,更加多样化,可以说是一个圆形人物。
他不是什么英雄,也没有太大的作为,但是他很真实,是一个性格鲜明,又饱满的人物。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于连和梦想
于连从小受拿破仑影响很深,他对拿破仑的深度崇拜使他很积极向上,总想有一天能出人头地。
这也赋予了于连莫大的勇气,他身上充满了干劲,也充满了抱负,是一个有骨气,有傲气的人。
他最初的梦想是能像拿破仑时代那样通过参军,进而成为一名军官。
但是由于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一途径,变成通过成为一名教士,最终进入上流社会。
最初这样的梦想对于连而言也是遥远的,但是他有机遇,而且他能把握住机遇,因此他还是以他的能力和表现一步步地接近他的梦想。
可惜的是,最终他还是在离梦想还有一步之遥的地方永远地坠落了。
这也是本书最令人反思,也最令人感到悲痛的地方。
于连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实现梦想,社会给予了他希望,但是最后还是打沉了他。
于连和环境
《红与黑》就是要借于连来反映法国当时两个完全不同的阶级,于连属于底层社会,也就是平民,而他不断地在上流社会,与贵族周旋。
于连出生在底层社会,可以说他所处的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但是他突然得到了踏入上流社会的“入场券”,这也是改变他的命运的机会。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篇是描写于连在维里业做家庭教师的生活,而下篇则是描写于连在巴黎生活的情况。
在维里业时的于连还显得比较稚嫩,时而还体现了他初出茅庐的冲动。
但是到了巴黎后,特别是经过在神学院那段日子的磨炼之后,于连变得更加老练了,防范他人的意识也更加的强烈,即便是在巴黎这个贵族的舞台之上,他也游刃有余。
受到拿破仑的影响,加上于连自身的遭遇,于连对贵族深深地痛恨,但是矛盾的是,于连他虽然痛恨这样一个阶层,同时他又拼了命想要成为贵族中的一员。
虽然于连觉得很多贵族很虚伪,但是某些时候他自己也不得不变得虚伪。
他明明很讨厌那些批评拿破仑的人,但是他却不敢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拿破仑的崇拜者。
诸如此类的事情,许多时候都令于连很痛苦。
但是,我认为于连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他虽然很想成为贵族的一员,但是他没有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反而是痛恨那样的人,同时他对金钱也没有特别的欲望。
我认为这是很难得的,虽然他一直在黑暗的上流社会中,但是他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
于连的爱情
于连的爱情在本书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一个篇幅。
我认为于连的爱情是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爱情,它不是一种自发的,不是因为情投意和而自然产生的爱情。
首先是于连和德·雷纳夫人的爱情。
最初于连对德·雷纳夫人并没有爱情,他只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表现自己的勇敢,而主动接近德·雷纳夫人。
他只是不想让自己成为德·雷纳先生家的下人,他要凸显自己与下人不一样的地位。
一开始遭到了德·雷纳夫人的拒绝,这使得于连的自尊心受挫,因此他便更加频繁地骚扰德·雷纳夫人,鉴于于连的相貌与才华,德·雷纳夫人最终还是被攻陷了。
一开始于连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成就感中,不屑于德·雷纳夫人也和其他夫人一样把于连当作自己的情人,但是于连在于德·雷纳夫人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她的魅力,最终爱上了她。
而于连与马蒂尔德的爱情并非是于连主动的,相反是马蒂尔德主动对于连发起进攻。
她为什么会喜欢这样一个下等人呢,主要是因为于连作为一个下等人却有着上等人没有的傲气,这样的与众不同吸引了马蒂尔德。
于连一开始对于这个大家都喜欢的美人马蒂尔德并没有兴趣,当马蒂尔德邀请于连到她的房间时,于连还一直担心马蒂尔德是在陷害自己,因此做出了种种设想。
但最后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而赴约了。
于连和马蒂尔德是同一类人,他们之所以会爱上对方,都是因为对方的高傲,当一方比自己更高傲时,另一方就会变成弱势,疯狂地爱上对方。
最后于连走到无法回头的地步时,他变得珍惜在维里业的简单,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德·雷纳夫人的单纯。
他已经不想再去和贵族斗争了,他也知道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斗得过贵族的。
于连的亲情
对于于连而言几乎没有亲情而言,一直以来他都痛恨他的父亲、哥哥,但是他对他们没有任何报复的心理,反而在临死前留给父亲一笔钱。
但是父亲没有感激于连,反而觉得这是应该的,这也使得于连显得更可悲。
但是,在他的经历中也有像父亲一样赏识他的人,例如谢朗神甫、彼拉尔神甫、德•拉摩尔侯爵,于连对他们充满了感激,努力地想要证明自己,但是最终还是辜负了他们对自己的期望。
我认为于连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强烈的自尊心,这一性格一方面使他不断地往上爬,同时也是他最后落得悲惨结局的重要原因。
当然,于连的悲剧除了他本身性格的因素以外,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两个不同的阶级就决定了于连成为贵族的曲折性,即便他没死,以后的日子也很难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