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西省地理环境对山西人性格特征的影响
山西的风土人情

山西的风土人情
《山西的风土人情》
一、山西地理位置
山西位于中国的中部,是内陆省份,东南接河南,南接河北,西北接甘肃,北接内蒙古,东接山东,西接陕西省。
省会太原市位于省中部,中央分界线以山西和陕西为分界点,东南连接河南,南接河北,西北接甘肃,西部和山东接壤,东北与内蒙古并界,面积为两万多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2%,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
二、山西风土人情
1、民风淳朴:山西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在淳朴的乡土文化中,形成了淳朴的民风文化,表现在山西的居民大多是以乡土文化为基础的淳朴之风。
2、友善亲切:山西人民的性格和习惯是友善和亲切的,他们总是互相关心,关怀,不仅尊重长辈,而且尊重长辈的意见。
3、乡土文化: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如民间艺术、传统民俗及山西本土的乡土文化,为山西特有的文化景观提供了美丽的画面。
三、山西文化
山西博大精深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山西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化,如东晋文学家刘勰、北齐文学家尚虔、西晋著名文学家许慎、宋代兼善者曹勋、明朝与清朝著名文人墨宝、陈三立等人都是出生在山西,他们都为山西文化的发展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浅析山西省地理环境对山西人性格特征的影响

浅析山西省地理环境对山西人性格特征的影响高洁安徽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
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
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境界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
西、南以涛涛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
北跨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根据李学智先生的观点,自然环境决定某一地域的物质生产活动,而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会形成某一特定的民族性格,当然,社会政治精神生活也在其中起作用。
本文将以山西省的自然环境为基点探讨其对山西人的性格的影响。
一、地形、气候山西雄踞于黄河中游左岸的黄土高原之上,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丘陵、盆地布满其间,山地、高原回互相连。
1、地形特点山西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表里山河”,且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
东界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亘北岳恒山、五台山,南耸中条山,中立太岳山。
且中间从北到南贯穿六大盆地,即大同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长治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
山区和丘陵密布其间。
山西境内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两大水系。
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
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19县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
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在吉县壶口一带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泻,形成壮观的壶口瀑布。
由此我们发现,山西境内沟壑纵横,高山和盆地相间并存,地势高高低低,总体而言就是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山西省的自然人文特征

山西省的自然人文特征山西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人文特征。
以下是对山西省自然人文特征的一些描述:自然特征:1.地理位置:山西省位于中国的华北地区,东临山东省,南接河南省,西连陕西省,北界内蒙古自治区。
地理位置使得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貌景观。
2.地势地貌:山西省地势复杂多样,地形由高原、山地和盆地构成。
其中太行山、吕梁山、五台山等山脉交错分布,地势起伏,给山西省带来了壮丽的山水风光。
3.气候条件:山西省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较低,夏季短而炎热,冬季长而寒冷,昼夜温差大。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种植,尤其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生长良好。
人文特征:1.历史文化:山西省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发源地之一、山西省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先后建立了多个著名的王朝,如晋、北齐、北魏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迹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如平遥古城、雁门关、大同云冈石窟等,反映了山西省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氛围。
2.文化传统:山西省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包括山西梆子、山西豫剧等各种戏曲表演形式。
同时,山西省还以运城杂技、晋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这些传统文化形式体现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环。
3.风俗习惯:山西人民有着淳朴而热情好客的传统。
在山西省的农村地区,人们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如过年放烟花、结婚喜宴等。
这些风俗习惯保留了山西省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展示了传统华北地区的独特风情。
4.美食特色:山西省有丰富的食物文化。
山西面食以刀削面、饸饹、软炸灌汤包等为代表,以面食的制作工艺和口味独特而闻名。
另外,山西还有著名的平遥牛肉、榆次大馒头、大同烧饼等特色美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
综上所述,山西省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人文特征。
其地理位置和地貌给予了山西省壮丽的山水景色,而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则构筑了山西省独特的人文氛围。
山西人性格的文化解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性 格 是 个 性 的 核 心 , 一 个 人 最 鲜 明 、 重 要 的 是 最
区别 于 他 人 的 个 f 理 特 征 , 人 对 周 围 现 实 的 一 种 l, 是 相对 稳 定 的态 度 及 与之 相适 应 的习惯 了 的行 为方 式 。
性 少 灵 活 性 , 封 闭 性 少 开 放 性 , 儒 家 传 统 少 道 家 多 多
思 想 , 质 朴 少 浮 华 等 ) 多 。
关 原 理 , 过 对 山 西 人 性 格 的 批 判 性 反 思 , 探 索 山 通 来 西 人性 格重 塑与再 造 的话语 转换 与 时代 变奏 。
一
方 人 , 是这个 道 理 。 就 首 先 , 西 人作 为 中 国人 , 疑具 有 一 般 中 国人 山 无
流进 血 液 注入 骨 髓 , 他们 的生 活 习惯 、 维 方式 、 使 思 文 化 生 态 无 不 打 上 了 鲜 明 的 黄 土 地 烙 印 ,带 有 浓 郁 的 乡
土 气 息 和 地 方 特 色 。 正 如 孔 子 所 言 :“ 者 乐 水 , 者 知 仁
受 亚 文 化 的影 响 , 表 现 出 明 显 的 地 域 性 , 晋 北 人 粗 又 如
的 性 格 特 征 。如 林 语 堂 在 《 国吾 民 》 书 中 把 中 国 吾 一
人 的性 格 总结 为 八 点 : 成 敦 厚 , 事 忍 耐 , 极 避 老 遇 消
世 , 脱老 滑 , 平 主义 , 足 常乐 , 默 诙 谐 , 循 守 超 和 知 幽 因
旧。鲁 迅则 在小 说 《 狂人 日记 》 《 Q 正传 》中对 中 、 阿
国人 的 民族性 和 劣根 性 进 行 了无情 的揭 露 和批 判 , 是
山西地理环境特点与山西人的人格特征

山西地理环境特点与山西人的人格特征
侯铁虎
【期刊名称】《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5(008)003
【摘要】文章通过对山西地理环境的分析,结合三晋文化的特点,运用人格理论研究了山西人的人格特点.睿智、中庸、宽容、忍耐、节俭,善于经商理财、适应性强是山西人人格特征中积极的一面,封闭保守、安土重迁、土气、小气是其人格特征中消极的一面.
【总页数】2页(P79-80)
【作者】侯铁虎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05
【相关文献】
1.山西人的社会心态与山西经济发展 [J], 李蓉蓉
2.不狂不狷山西人可喜可贺拓伟业——驾山西总会计师协会成立 [J], 刘丽君
3.山西人才结构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支持能力研究 [J], 常青
4.从山西民歌中看山西人的人格特点 [J], 董桓
5.永不给山西人丢脸——山西省青年男高音歌唱家阎文魁素描 [J], 李文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省的自然人文特征

山西省的自然人文特征1、地形完固,西、南两边为黄河天堑,东边是太行山,北边为长城、沙漠戈壁,凭山控水,据高负险,自古就有表里河山之誉;2、物产丰富齐备,具备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所有资源,如:粮、棉、丝、盐、铁、煤、马、木材等;3、处在农耕生产方式和游牧生产方式的交互地带,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大致分为三种:北部游牧,中部农耕,南部游耕,山西处在农耕生产方式和游牧生产方式的交互地带;4、处在汉族和游牧少数民族的交互融合地带,长期与北部的匈奴、蒙古族交互并存;5、与延伸阅读自然神话有哪些7个1、女娲补天: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至天破,女娲为救苍生用五彩石补天;2、后羿射日:远古时期十日其出导致天下陷入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射去九日,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3、精卫填海: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化身为鸟终身进行填海的复仇事业;4、嫦娥奔月:中国上古时代神话,讲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仙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5、大禹治水: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禹治水十三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6、女娲造人:中国上古神话传说,创世女神女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7、盘古开天:中国上古神话传说,指盘古以巨斧劈开宇宙万物,以身躯撑天化世间万灵。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概念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人文景观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自然景观基础上附加人类活动的形态痕迹.集合自然物质和人类文化共同形成的景观,如风景名胜景观、园林公园景观等;二是指依靠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综合运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知识,形成具有文化审美内涵和全新形态面貌的景观,如城市景观、建筑景观、公共艺术景观等。
从划旱船看山西农耕文化及性格底色

撰文/王双晖从划旱船看山西农耕文化及性格底色山西在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熏陶之下,所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遗产,体现了山西在农耕文化区域内的物质及精神面貌。
山西划旱船在民间祭祀活动、农耕文化等多种文化中产生并发展,在保存完整的基础上又有独特创新。
着眼划旱船的独特之处与文化的复合交叉点,通过对山西地域下民俗艺术的文化特点、民俗内容梳理可见其中农耕文化意蕴以及文化区内的性格底色。
随着文化的动态演变,文化区无时无刻不在滋生、维系着特定的文化形态,但无论区域划分如何演变,所形成的固定文化性格是内化于心的。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农耕文化区包括黄土高原在内,而山西位于黄河中游,其中古老的划旱船艺术带有浓厚的三晋文化气息,是在春节期间普遍流行的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并已成为社会文化中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体现着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项艺术延续至今,其表演形式变化并不大,却仍然活跃在一些庙会活动中,观众对其喜闻乐见,主要是因为划旱船活动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山西划旱船的农耕文化基质自然地理环境不仅是文化形成的基础环境,也是被文化所加工的对象。
中国农耕文化的形成及其地域差异与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其中孕育的民俗文化是自然地理环境在农耕文化上的真实长治划旱船表演反映。
王士性认为:一定的自然环境影响并制约着一定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影响和制约着一定观念形态的形成,一定的观念形态,则是一定区域文化生成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
自然地理环境是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自然系统,并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构建了文化的地理环境。
山西位于华北西部,居于黄河中下游。
山西境内虽有多条河流经过,但因其位于黄土高原之上,导致山西境内地面被侵蚀切割,且在强烈的季风气候影响下使得山西常年雨水稀少,土壤疏松,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易于开垦耕种,加之地势较高,受水患威胁较少,适宜发展古代农业生产。
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对于当时靠天吃饭的当地人民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民俗文化与地理环境

山西民俗文化与地理环境山西简称晋,可分为晋南、晋中、晋北三部分。
再分细了还有晋西南、晋西北等,但我们平常说的也就是晋南、晋中、晋北、晋西南、晋西北。
我就从这几个区域说一下我所了解的这些地方的民俗风俗与地理环境。
从地理环境方面来讲,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西部就是华北平原,有黄河流经。
地理坐标为N34°34′——40°43′、E110°14′——114°33′。
山西的整体东北向西南倾斜,西部是陕西,北部是内蒙古,东部是华北,南部是河南。
由于地势的多样性,山西的气候也具有多样性。
冬季受来自蒙古的寒流影响,气候寒冷干燥。
当春季来临,由于地面温度回升快、气旋活动频繁,多沙尘暴。
夏季受季风影响较小,为大陆性季风气候。
秋季同北方大部分地区一样秋高气爽,比较舒适。
气候的差异决定了这里的人的居住环境。
在以前山西大部分地区都住在窑洞里,窑洞冬暖夏凉正好适应这里的气候。
但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这使得住窑洞也变得不安全。
在说,住窑洞要挨着山,交通不便,如果下雨,基本上就不能出门。
现在建筑业迅速发展,人们住进了楼房,有集体供暖,冬天不再冷,夏天还有空调,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但在某些比较落后的山区,人们依然保留着这样的传统。
现在逐步发展起来的农村观光旅游也,就是让人们重新体会一下我们的传统,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气息。
在20世纪,人们为了过冬,每家都会有土炕。
土炕和泥糊的炉子相同,可以过火。
我记得小时候我家就有一个火炕,冬天躺在上面相当舒服,和现在的电褥子热的感觉不一样,那是一种温暖,是黄土儿女对黄土的一种眷恋。
现在在冰冷的宿舍里感受着耳旁的冷风时,总会幻想当年那不透风的小屋和严实的被窝。
关于农作物,山西有北方典型的农作物:小麦、高粱、玉米、蓖麻、大枣……在农村,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田。
春播秋种,土地就是淳朴的山西农民的一生。
有个词“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用来形容他们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省地理环境对人性格特征的影响
高洁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
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
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境界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省为邻;西、南以涛涛黄河为堑,与省、省相望;北跨绵绵长城,与自治区毗连。
根据学智先生的观点,自然环境决定某一地域的物质生产活动,而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会形成某一特定的民族性格,当然,社会政治精神生活也在其中起作用。
本文将以省的自然环境为基点探讨其对人的性格的影响。
一、地形、气候
雄踞于黄河中游左岸的黄土高原之上,境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丘陵、盆地布满其间,山地、高原回互相连。
1、地形特点
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表里山河”,且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
东界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亘北岳恒山、五台山,南耸中条山,中立太岳山。
且中间从北到南贯穿六大盆地,即盆地、盆地、忻定盆地、盆地、盆地和盆地。
山区和丘陵密布其间。
境主要
河流有汾河、海河两大水系。
境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
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19县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
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在吉县壶口一带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泻,形成壮观的壶口瀑布。
由此我们发现,境沟壑纵横,高山和盆地相间并存,地势高高低低,总体而言就是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在水系方面则是北干南湿。
2、气候特点
地形复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异和垂直差异较大。
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阻隔,夏季风影响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还是有益的。
具体而言,因为晋北地区北无山脉,与高原相连,所以晋北地区的气候特性带有蒙古地区的特征,尤其是冬季,受蒙古高压冷气团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气温比同纬度的华北平原略低。
春季时,由于地面温度回升快,且气旋活跃,过境频繁,所以地表极易形成大风和
沙尘暴天气。
晋南地区则因水系较多,纬度较之偏南,所以气温相比之下很湿润;晋中地区在中部,无论气温,适度均处在二者之间。
3、土壤特点
省所处的黄土高原以其独特的地貌形态称著于世。
普遍分布着黄土,随着地势起伏和下伏基岩地形的影响,黄土又集中成片分布在吕梁山脉以西的晋西沿黄河诸县,与陕北陇东的黄土高原主体连接,覆盖厚度大多在100--150米。
此外,黄土还散布于山麓洪积台丘、
洪积扇、山间盆地、台地、山间宽谷等处,一般厚度30~50米。
黄土的特点是黏着性不强,疏松柔和,土质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
4地形气候对人性格的影响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的自然环境总体而言是利于农业发展的。
盆地、山区和丘陵等都可发展农业,中部的汾河,南部的沁河都有利于农作物的成长。
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高粱、玉米、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甜菜、胡麻、油菜籽等。
而北部较之干旱,地势平坦,所以牧业存在于晋北地区。
以奶牛养殖为主。
晋南地区属于距今5000-4000年的黄河文明,从那时,人就开始了勤劳的农业耕种生活,长期的农业生活,从春季的播种,秋季的收割,到从早到晚的锄地种植,都使的耕种在上面的人具有勤劳的品质;
南部地势较之平坦,气候温和,对于农业生产最为有利,因而这里的人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以外的活动,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壮大,人们多接受到了文明的濡染,具有礼让文雅的性格特征。
由于晋北地区多牧业少农业,牧业需要牧民在广阔的草地上放牧,与自然,动物,植物为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晋北人豪爽,粗犷的性格。
晋中地区山地较多,耕种条件较之艰苦,农业的发展需要人们观察气象,并对此做出适应性的对策。
如中部地区多干旱,农民需要改革技术,提高耕种质量,或寻找它地进行农业生产,这就体现了晋中地区人的精明。
但是大部分人在天灾面前常常是无能为力的,这时面对灾害发生时,大家都过着简朴艰苦的生活,并尽量将这种艰苦的生活活的丰富。
例如,面食著称,而尤以晋中地区的面食为代表。
就是因为晋中地区自然条件最为艰苦,每日都吃面食,为了减少吃面食的单一性,人们发明的各种面食的做法,如削面、焖面、揪片等等,都体现了晋中人的精明与节俭、简朴。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境山多于水,多山的环境阻挡了人走出去的脚步,让人们多守在自己的一片土地上,安土重迁,不怨离家,恋家情结非常之浓;身体长期的困于一地,导致人们思想的拘束,大家的视野都局限在自己的家乡,社会交往不发达,因而思想很封闭、保守。
独特的地理环境还造就了人多山性少水性的性格特点,即稳定性大于流动性,原则性大于灵活性,封闭性大于开放性。
二、矿产资源
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煤、铝土、铁等为最。
煤炭资源得天独厚,分布在全省90多个县(市、区)。
工业以能源、冶金为主,轻工业相对薄弱。
如此丰富的矿产资源足以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些资源的保障下,人们不需要担心生活问题,因而缺少了开拓探索的精神。
顽固的守护在自己的家乡,靠天吃饭,靠地生活。
长期以往,加固了人的恋家情结,导致封闭保守的特性被代代继承下来。
三、地质灾害
1、旱灾
历史上发生地质灾害主要以干旱和洪涝为主。
素有“十年九春旱”的说法,几乎每年都有不同区域的春旱发生生,而且发生面积较广,集中在西北,中部地区。
夏旱各地均有发生,南部略多,、晋东南地区最多。
2、洪灾
的洪灾主要集中在太行山区,浊漳及沁河中下游,其次是中条山北侧,涑水河上游,汾河古交区,文峪河中上游,吕梁南侧山区以及五台山区等地。
3、对人性格的影响
长期的自然灾害使人们更加勤劳的工作在农田上,培养了人坚毅、忍耐的性格。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地理环境的状况,如地形、气候、山川、水文,及地
区的矿产资源和自然灾害情况,都对人的性格养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使人具备了坚毅、忍耐、豪爽、礼让的性格特征和保守、封闭、安土重迁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