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解剖

合集下载

脊髓解剖及损伤定位

脊髓解剖及损伤定位

颈段脊髓损伤可能导致上肢肌肉 瘫痪,胸段脊髓损伤可能导致躯 干肌肉瘫痪,腰段脊髓损伤可能
导致下肢肌肉瘫痪。
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还需要考虑 脊髓前角和神经根的损伤情况, 这些损伤可能导致特定肌肉群的
瘫痪。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定位诊断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定位诊断主要依赖 于脊髓损伤部位和自主神经分布区域的
关系。
按损伤原因
可分为创伤性损伤(如交 通事故、跌落等)和非创 伤性损伤(如疾病、老化 等)。
脊髓损伤的症状
感觉障碍
损伤平面以下的痛觉、温度觉 、触觉等感觉消失。
运动障碍
损伤平面以下肌肉瘫痪,肢体 运动功能丧失。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括约肌功能障碍、排汗异常等 。
其他症状
如痉挛、疼痛等。
脊髓损伤的并发症
肺部感染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还需要考虑脊髓 半切综合征等特殊情况,这种综合征 会导致身体一侧的感觉障碍。
颈段脊髓损伤可能导致上肢和躯干感 觉丧失,胸段脊髓损伤可能导致躯干 和下肢感觉丧失,腰段脊髓损伤可能 导致下肢感觉丧失。
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
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主要依赖于 脊髓损伤部位和神经根分布区域
的关系。
针对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日常生活活 动、工作技能、休闲活动等,帮助患者更 好地适应生活和回归社会。
言语治疗
心理支持
对于脊髓损伤后出现语言或吞咽障碍的患 者,需要进行专业的言语治疗。
脊髓损伤可能导致情绪问题,如焦虑、抑 郁等,因此心理支持也是康复训练的重要 部分。
脊髓损伤的预防措施
安全教育
提高公众对脊髓损伤的认识和预防意 识,特别是对青少年和运动员进行安 全教育。
脊髓的分区与节段
脊髓分为31个节段,包括8个 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 个骶节和1个尾节。

脊髓解剖

脊髓解剖
上肢有节段性感觉减退或消失,肩部及上肢 根痛 C8~T1侧角受损时产生同侧Horner征

3.胸髓(T3-12)

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截瘫) 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出汗异常,大小便障碍 伴相应胸腹部根痛或束带感 病变在T10时,可出现Beevor征
4.腰膨大(L1-S2)
脊髓灰质
核团
边缘层(海绵带)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背核( 胸核) 中间内侧核 中间外侧核 骶副交感核 前角外侧核 前角内侧核
躯干肌 板层—- 核团对应关系 四肢肌
(Rexed 板层学说)
细胞 细胞
梭外肌 梭内肌
脊髓灰质板层 纤维投射概况
浅感觉传入 深感觉
传入
来自 大脑皮质 运动区 皮质下结构
调 节 运 动 的 下 行 纤 维

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双下肢及会阴部感觉丧失,大小便功能障碍 损害平面在L2~4时膝反射消失;在S1~2时踝 反射消失;S1~3受损出现阳痿
5.脊髓圆锥(S3-S5和尾节)

无下肢瘫痪及锥体束征
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皮肤感觉缺失,呈鞍状 分布
髓内病变可有分离性感觉障碍 肛门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 圆锥病变可出现真性尿失禁
** * *
T5-T8 T9-T12 全部L
全部S、CO
一对脊神经根丝所 连的那一段脊髓叫 一个脊髓节段。
(2)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膨大 颈膨大: 由颈5-胸2(C5-T2)脊髓组成
发出支配上肢的神经根
腰膨大:
由腰1-骶2(L1-S2)脊髓组成
发出支配下肢的神经根
(3)脊髓圆椎:由第3、4、5骶节 和尾节组成,末端位置相当于第一 腰椎下缘水平。圆椎下端伸出一根 终丝,终止于第一尾椎骨膜的背侧。

脊髓解剖

脊髓解剖
髓动脉是脊髓的营养动脉,不成对,分 散地来自不同的节段动脉,分前、后髓 动脉分别进入前正中裂和后外侧沟,分 升降两支与相邻的髓动脉串连,恒定的 前髓动脉有三支:1、颈5、6节(国内报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颈8节)与脊髓前动脉吻合,称颈膨大动 脉。2、胸7左右。3、胸9-腰2,最大, 称大前髓动脉或腰膨大动脉。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脊髓后动脉:起自锥动脉或小脑下后动 脉,绕至延髓后外侧,向下沿脊髓后根 内侧迂曲行进,沿途接受后髓动脉的补 充,管径细小,行程常有中断。分支参 与软膜小动脉丛,穿支进入脊髓。供应 脊髓后1/4的血液。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来源及分布特点:1、上区或颈胸区(颈 -胸3):脊髓前动脉、前髓动脉,动脉 粗,血运丰富。2、中胸区(胸4-8): 主要来自脊髓前动脉,动脉细,数量少, 易缺血。3、下区或胸腰区:主要来自大 前髓动脉,动脉粗,数量多。
脊髓细胞构筑分层
Ⅶ层:与中脑和小脑有往返联系,参与 脊髓小脑束、脊髓顶盖束、脊髓网状束、 小脑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和顶盖脊 髓束,是调节姿势和运动的反射中枢。 还与内脏活动有关,外侧部有交感神经 的节前神经元,内侧的细胞媒介内脏反 射。
脊髓细胞构筑分层
Ⅷ层:含有大量的脊髓内部同侧和对侧 的联络神经元,接受内侧纵束、网状脊 髓束和前庭脊髓束等下行传导束纤维, 调节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特别是兴 奋r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Ⅸ层:为脊髓的主要运动区,含α和r运 动神经元,其轴突分别支配梭内肌和梭 外肌。
脊髓的传导束(下行)
红核脊髓束:人类知之较少,红核---立 即在背盖腹侧交叉---红核脊髓束(位于 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后角的基底部 和中间带。控制屈肌的肌张力。
前庭脊髓束:
前庭脊髓外侧束:前庭神经外侧核---纤 维不交叉---同侧脊髓外侧索前方---止于 Ⅶ、Ⅷ层。控制伸肌的肌张力。

脊髓解剖

脊髓解剖

薄束
内侧纵束
皮质脊髓前束 顶盖脊髓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小脑后束
楔束 薄束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小脑前束 皮质脊髓前束 脊髓丘脑前束
1.上行(感觉)纤维束
楔束 薄束 脊髓丘脑束 上行传导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小脑后束
(1)薄束和楔束
薄束 楔束
位置:内侧为薄束,外侧为楔束 起始:同侧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 经元。 T5以下来的纤维组成薄束, T4以上来的纤维组成楔束。 终止:薄束核和楔束核 功能: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纤维排列:自内向外是 骶—腰—胸—颈
楔束 薄束 脊髓丘脑束 上行传导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小脑后束 皮质脊髓束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前庭脊髓束 下行传导束 网状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楔束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小脑后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脊髓丘脑前束
临床腰椎穿刺部位:
第3、4腰椎间或第4、5腰椎间穿刺。
二、内部结构
灰质
白质 中央管
中央管:脊髓中心部,纵贯脊髓全长,向下达脊髓圆锥处, 扩大称为终室。内含脑脊液。 灰质:中央管周围是呈“H”形的灰质,由神经细胞的胞体及 纵横交织的神经纤维构成。 白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主要是纵行排列的纤维束。
㈠灰质
板层 Ⅰ Ⅱ Ⅲ、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对应的核团或部位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后角颈 网状核 后角基底部 中间带,背核 中间内侧核 中间外侧核 骶副交感核 前角底部,在颈、腰膨大处只占前角内侧部 前角内侧核 前角外侧核 中央灰质
后中间沟

脊髓解剖讲解

脊髓解剖讲解

脊髓解剖讲解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位于椎管内,上接延髓,下至尾骨,是神经元集中的地方。

脊髓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大脑和身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控制身体的运动。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灰质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和核团组成,而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束组成。

脊髓的白质中包含许多上行和下行的纤维束,这些纤维束将脊髓各节段相互连接,同时还连接了脊髓与脑。

脊髓的内部结构还包括脊髓的被膜和脊神经根。

软脊膜紧贴脊髓的表面,蛛网膜覆盖着脊髓的外部并贴着硬脊膜,它们共同构成了脊髓的被膜。

脊神经根是连接脊髓和神经末梢的通道,它们向外延伸到神经根,其中齿状韧带为纤维状结构,有助于脊髓的固定。

脊髓在发育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生长和变化。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脊柱的生长快于脊髓,导致成人的脊髓终止位置高于婴儿。

此外,在腰骶膨大处,神经根聚集形成马尾,此处可对脑脊液进行重吸收。

总的来说,脊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通过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束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大脑和身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控制功能。

脊髓解剖与定位

脊髓解剖与定位
肠和性腺。
➢中央灰质(灰质前连合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3.后角:
边沿核 胶状质 固有核 胸核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Rexed 板层理论
❖ 板层Ⅰ(后角边沿核)—海绵状, 内含大中小神经元. 接受后根传 入纤维
❖ 板层Ⅱ(胶状质)—占后角头之大 部,小细胞,无有髓纤维,与痛觉 信息分析加工有关。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 板层Ⅷ--在脊髓胸段位 于前角底部,在颈腰膨 大位于前角内侧部.细 胞为中间神经元.接受 邻近板层纤维及下行纤 维(如网状脊髓束、前 庭脊髓束、内侧纵束) 旳终末,发出纤维到Ⅸ 层,影响两侧运动神经 元.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 板层Ⅸ--由前角运动神 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构成. 位于前角旳最腹侧,分 为内侧群(前角内侧核) 支配躯干固有肌和外侧 群(前角外侧核)支配四 肢肌.
一、位置和外形
•前正中裂:前面正 中较明显旳沟。 •后正中沟:背面正 中较浅旳沟。
一、位置和外形
•前外侧沟:脊神经 前根附着。 •后 外 侧 沟 : 脊 神 经后根附着。
一、位置和外形
脊神经节:后根上 旳膨大,内含感觉 神经元胞体。
二、脊髓节段与椎骨旳关系
二、脊髓节段与椎骨旳相应关系
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根旳根丝相连旳 一段脊髓,共31个节段。
Renshaw细胞:接受α-运动神经元旳返回侧支,对其 有克制作用,形成负反馈环路。
三、脊髓旳内部构造
(一)灰质 2.中间带
➢侧角(中间外侧核)
➢中间内侧核
➢骶副交感核 C8、T1侧角发出
旳交感纤维,支配同侧瞳孔开大 肌、睑板肌、眼眶肌,另一部分 支配同侧面部血管和汗腺; C8~L2 侧 角 内 主 要 是 交 感 神 经 细 胞,发出旳纤维支配内脏、腺体 功能;S2~4侧角为脊髓旳副交感 中枢,发出旳纤维支配膀胱、直

人体解剖学课件——脊髓

人体解剖学课件——脊髓
•当脊髓一侧的皮质脊髓束损伤 后,出现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肢 体骨骼肌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 高脊髓束:兴奋屈肌 ③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 ④网状脊髓束:躯干四肢近端肌的运动控制
⑤顶盖脊髓束: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
⑥内侧纵束:调节眼球运动与头部姿势
(4)脊髓灰质板层——Rexed 板层
如何理解不同颈、胸、腰、骶部脊髓板层?
板层 Ⅰ ——边缘层(海绵带) 板层 Ⅱ ——胶状质
板层 Ⅲ 板层 Ⅳ
内有后角固有核
板层 Ⅴ 接受本体感觉传入纤维 板层 Ⅵ 调节运动
板层 Ⅶ
中间内侧核——与内脏感觉有关 中间外侧核——与内脏运动有关 胸核(背核clarke柱)—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骶副交感核—在S2-4节段相当于板层Ⅶ,内脏运动
侧角只存在于T1-L3,为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骶髓无侧角,S2-4脊髓节段其为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侧角细胞多为 多极神经元
内脏运动神经元
轴突
前根-白交通支
交感干
(3)后角
上行纤维束
大脑中枢
后根感觉纤维 后角细胞轴突
联络上下脊髓节段
后端窄细的部分,内含多极中间神经元。主要接受后 根的躯体和内脏感觉纤维传入的冲动。
脊髓反射可分为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躯体反射是指骨骼肌的反射活动,如牵张反射、屈曲反射、
浅反射等。 内脏反射是指一些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
体反射,如瞳孔对光反射、竖毛反射、膀胱排尿反射、 直肠排便反射等。
躯体反射
浅反射 深反射
皮肤、黏膜感受器
腹壁、提睾反射
肌、腱感受器 肱二、三头肌和膝跳反射
止于颈髓至骶髓各节段前角N运动元
b)皮质脊髓前束
躯干肌和上肢近端 躯干肌(不交叉)

脊髓解剖与功能图ppt课件

脊髓解剖与功能图ppt课件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脊髓的功能:(1)传导
上行:
感受器 脊髓 脑
下行: 脑
脊髓
躯干四肢肌运动 大部分内脏运动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脊髓的功能:(2)反射
躯体反射:牵张反射:骨骼肌被牵引时, 引起肌肉的收缩和肌张力的增高。屈曲 反射: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屈肌 收缩,以逃避这种刺激
内脏反射:排尿反射、竖毛反射、排便反射
灰质
1、后角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3、前角 前角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 中间抑制神经元源自二、脊髓的内部结构白质
后索
外侧索
前索
C5 白质前联合
L3
T8
S3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质 主要由长的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
以及短的固有束组成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Rexed板层结构
Ⅰ层 后角缘层
Ⅱ层 胶状质
Ⅲ、Ⅳ层 后角固有核
Ⅴ层 后角颈、网状核
Ⅵ层 后角基部
Ⅶ层 中间带
Ⅷ层 前角基部
Ⅸ层 前角运动细胞群
Ⅹ层 中央管周围
灰质:有神经细胞核团和部分胶质细胞 白质: 中央管: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 一、灰质:前角、后角及C8-L2、S2-4的侧 角,还包括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前联合和后 联合,合称中央灰质。前角:主要与躯干 及四肢的运动有关。后角:参与感觉信息 的中转。侧角: C8-L2是交感神经中枢,支 配血管、内脏急腺体的活动(C8-T1支配同 侧的瞳孔扩大肌、睑板肌、眼眶肌、面部 的血管和汗腺;S2-4副交感神经,支配直肠、 膀胱和性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丘脑束在脊髓定位明确,由外向内依次为骶、腰、
胸、颈
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下端,90%交叉至对侧,形成锥
体交叉,走形于脊髓外侧索的后部,形成皮质脊髓侧 束,直达骶髓。10%不交叉,,走行于前索的最内侧, 形成皮质脊髓前束,终止于中胸部。 皮质脊髓侧束:支配四肢肌
皮质脊髓前束:在下行过程中,通过白质前连合逐节
在C1-6脊髓节段, Ⅸ层有脊髓副核(发出副神经脊髓




根,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和隔核(C3-6节段, 支配膈肌)。 前角运动神经元包括大型的α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 骨骼肌)和小型的γ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骨骼肌)。 α -运动神经元:骨骼肌收缩 γ -运动神经元:调节肌张力 颈、腰骶膨大处前角运动神经元:躯干-四肢,腹侧背侧(伸肌-屈肌)
板层结构(Ⅰ-Ⅹ层)
Ⅹ层:中央管中维的灰质,包括灰质前连合、后连合
内部结构
白质:主要由纤维束组成。 白质前连合:在灰质前连合前方的横跨纤维 前索:前正中沟与前外侧沟之间 后索: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外侧索:前后外侧沟之间 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固有束
后根进入脊髓时分为内外侧两部分,
同源,调控脊髓丘脑束的传入。 Ⅲ、Ⅳ层:贯穿脊髓全长,后角固有核,其中Ⅳ层的 后角固有核是脊髓丘脑束的起始细胞。 Ⅴ层:分为内外两部分,外侧部细胞参与形成网状结 构。 Ⅵ层:仅见于颈、腰骶膨大处。 Ⅴ层、 Ⅵ层均含有脊髓丘脑束的起始细胞,并接受皮 质脊髓束的下行纤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层结构(Ⅰ-Ⅹ层)
Ⅶ层:脊髓中间带。 在颈、腰骶膨大处与前角联系。 在T1-L3节段有背核,与延髓的副楔核同源,是脊髓小
内侧部较大,由粗大的有髓纤维组成,沿后角的内侧
进入后索或后角,传导本体感觉和触压觉;
外侧部较小,由细的无髓纤维或薄髓纤维组成,这些
纤维在后角尖和脊髓表面上升或下降1-2节段形成背外 侧束进入后角,传导皮肤痛温觉和内脏感觉。
上行纤维束
薄束和楔束:位于脊髓后索,由同侧后根内侧脊神经
节细胞中枢突上升形成。 薄束:T5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形成 楔束:T4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
前角 后角 侧角 中央管
内部结构
灰质前联合:中央管前的灰质部分 灰质后联合:中央管后的灰质部分 网状结构:后角基部外侧一些灰质向外侧突入白质内,
与白质相互交织形成
板层结构
板层结构(Ⅰ-Ⅹ层)
Ⅰ-Ⅵ层主要组成脊髓后角 Ⅰ 层内含后角边缘核,是脊髓丘脑束的起始细胞。 Ⅱ层贯穿脊髓全长,成为胶状质,与三叉神经脊束核
交叉至对侧,少部分不交叉,支配躯干肌 由外向内排列:骶腰胸颈 损伤后表现:锥体束征
下行纤维束
红核脊髓束 起始于中脑红核,发出纤维交叉后,下行于脊髓外侧
索,止于灰质板层5-7层中间神经元。
调控屈肌的肌张力,与脊髓皮质脊髓束仪器对肢体远
端肌肉的运动调控起重要作用
下行纤维束
前庭脊髓束 起始于前庭神经外侧核,发出纤维在同侧侧索下行,
赵新岗
2016-6-15
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 起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尾端 节段性
外形
前后稍扁的圆柱形 重约30g 长约42-45cm 上接延髓,下端在成人平L1下缘 31对脊神经 颈膨大、腰骶膨大 末端为圆锥 圆锥以下为终丝
外形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后外侧沟 前索、后索、侧索 前柱、后柱、侧柱
脑后束的起始细胞。 腹内侧有中间内侧核,接受后根传入的内脏感觉纤维。 外侧(侧角)有中间外侧核,含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 元(其中支配眼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T1-2 节段)。 在S2-4节段, Ⅶ层外侧部有骶副交感核,含有副交感 神经的节前纤维。
板层结构(Ⅰ-Ⅹ层)
Ⅷ、 Ⅸ、 Ⅶ层(颈、腰骶膨大处):脊髓前角 L2-S3节段, Ⅶ层外侧有脊髓边缘细胞,是脊髓小脑
后索病变: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上行传导受阻,闭目
时可出现站立不稳、踩棉感、不能正确辨别物体等。
上行纤维束
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分别位于外侧索周边
的后部和前部。 脊髓小脑后束:C8-L3的背核,主要在同侧上行并经 小脑下脚止于旧小脑皮层。 脊髓小脑前束:L2-S3的脊髓边缘细胞,主要交叉至对 侧上行,并经小脑上脚止于旧小脑皮层。 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内部结构
灰质:由神经元胞体和突

起、神经胶质和血管组成。 白质:主要由纤维束组成。 神经核或板层:灰质内大 多数神经元的胞体集聚成 群或成层。 中间带:前后角之间的移 行部分。 前角:灰质前面扩大部分 后角:灰质后面较细部分 侧角:T1-L3节段中间带向 外突出形成
内部结构
止于灰质7-8层的中间神经元 调控伸肌的肌张力,身体平衡其重要作用
下行纤维束
顶盖脊髓束 起始于中脑上丘,发出纤维交叉下行,在脊髓行于前
索(仅在颈髓),止于颈髓灰质7-8层的中间神经元 调控颈部肌肉的活动以完成视听反射
下行纤维束
网状脊髓束 起始于延髓和脑桥的网状结构,发出纤维组成延髓网
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肌、腱和关节的位置觉、
运动觉和震动觉)和精细触觉(皮肤的两点辨别觉和 物体的纹理觉),上行至延髓,终止于薄束核和楔束 核。
薄束位于脊髓后索内侧,见于脊髓全长(T5以下占据
整个后索),楔束位于外侧,(仅见于T4以上)。 在T4以上后索:由内向外:骶、腰、胸、颈排列
状脊髓束,走行于脊髓外侧索和脑桥网状脊髓束,止 于脊髓7-8层的中间神经元 调控肌张力
下行纤维束
内侧纵束 主要来自前庭神经核群,发出纤维下行于前正中裂底
的两侧(仅至颈髓),止于脊髓7-8层的中间神经元 完成头、颈姿势的反射性调节
脊髓功能
传导功能:由上、下行传导束完成
反射功能:包括内脏反射和躯体反射
上行纤维束
脊髓丘脑侧束河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外侧索前半部后
前索,合称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传递由后根内侧部传入的痛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后根传入的粗触觉、压觉等 脊髓丘脑束:发出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上升1-2个节段, 交叉至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脊髓丘脑前束小部 分不交叉),进入脑干后两束合并,称脊髓丘系。
前束的起始细胞。 脊髓胸段:Ⅷ层位于前角基底部。该层主要为中间神 经元,接受临近板层和一些下行纤维束(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和内侧纵束),并发出显微 到Ⅸ层而影响运动神经元。 Ⅸ层主要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成,位于前角最腹侧。 颈、腰骶膨大分为前角内、外侧核,支配躯干和四肢 肌。
板层结构(Ⅰ-Ⅹ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