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解剖及损伤结构分析

脊髓解剖及损伤结构分析
脊髓解剖及损伤结构分析

一、脊髓的位置

正常成人的脊髓下端平( )下缘

二、脊髓的外形

三、脊髓内部结构的一般形式

解析: 马尾。

解析: 中央管(中央管周围 是“H”形灰质),灰质包括前角、外侧角和后角。白质包括前索、外侧索和后索,灰质前、后连合白质前、后连合和网状结构。

解析: 脊髓的内部结构。

解析: 主要脊髓的灰、白质配布。

(一)脊髓的灰质 Gray matter

前角内的神经元包括a神经元,其支配肌梭外骨骼肌,g神经元支配肌梭内骨骼肌。(Renshaw 细胞 :对 a神经元起反馈抑制作用 ) 。前角 anterior horn :a运动神经元:大型神经元,支配骨胳肌梭外肌纤维,引起肌肉收缩;g运动神经元:小型神经元,支配骨胳肌梭内肌纤维,保持肌肉张力;Renshaw 细胞:小型抑制性神经元。

解析: 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分布方式。

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分布方式包括:内侧群:见于脊髓全长,支配颈部和躯干部的固有肌,即中轴肌。外侧群:见于颈膨大和腰骶膨大节段,支配四肢肌。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 —— 迟缓性瘫痪。

解析: 前角。

解析: 胸髓和上腰髓 C8-L2.3 )节段:中间外侧核,为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骶髓( S2-4 )节段骶副交感核,为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

解析 :胸髓和上腰髓( C8-L2 , 3 )节段:中间外侧核,为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 。

骶髓( S2-4 )节段:骶副交感核,为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

解析: 后角内的神经元属于感觉性神经元,接受后根来的感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脑。主要核团有 :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胸核。

解析: posterior horn 、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 ( 背核, Clark) 。

脊髓灰质的细胞构筑 Rexed 分层:Ⅰ-后角边缘核;Ⅱ-胶状质;Ⅲ、Ⅳ-后角固有核;Ⅴ-网状结构;Ⅵ-后角基底部;Ⅶ-中间带、胸核、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Ⅷ-前角底部;Ⅸ-前角运动神经元;Ⅹ-中央灰质。

(二)脊髓的白质

有关白质的几个基本概念:纤维束的定义、命名和边界、纤维束的分类:上行纤维束:起自脊神经节或脊髓灰质,上行入脑。下行纤维束:起自脑的不同节段,止于脊髓。固有束:紧贴灰质边缘,起自脊髓,止于脊髓。后根的成分:后根外侧部纤维:无髓,传递浅感觉;后根内侧部纤维:有髓,传导深感觉。

解析: 脊髓截面图。

上行纤维束起自脊神经节或脊髓灰质,负责传递各种感觉信息。薄束和楔束位置:后索。起点:脊神经节( T4 以下 — 薄束, T4 以上 — 楔束)。行程:后根内侧部纤维 — 后索上行 — 薄、楔束核。功能:传导躯体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损伤:同侧躯体四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

解析: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解析 :痛、温觉传导通路。

脊髓丘脑束位置:外侧索的前半和前索中。起点:灰质 I ,Ⅳ - Ⅷ层细胞。行程与止点:向颅侧斜越白质前连合,在对侧上一到两个节段形成脊髓丘脑束,止于背侧丘脑。功能:传递浅感觉(痛觉、温、粗触觉)冲动至对侧大脑皮质。损伤:对侧损伤平面下 1-2 节段出现浅感觉障碍。

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起点:大脑皮质中央前回等运动皮质。行程与止点:大部分经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未交叉 — 皮质脊髓前束(在白质前连合交叉)二者均止于脊髓灰质前角或后角。皮质脊髓束位置:侧束在脊髓小脑后束的前方;前束在前索内侧。功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前角运动细胞,控制骨骼肌束、随意运动。损伤后果:痉挛性瘫痪(硬瘫)。

四、脊髓的功能

解析 :支配伸肌和屈肌的前角运动神经元。

解析: 脊髓损伤的症状。

解析: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损伤。

关于皮质脊髓束的说法,错误的是( )

式,包括脊髓的灰质和白质,分别介绍了前角、侧角和后角内的神经元,脊髓

脊髓解剖及损伤结构分析

一、脊髓的位置 正常成人的脊髓下端平( )下缘

二、脊髓的外形 三、脊髓内部结构的一般形式

解析: 马尾。 解析: 中央管(中央管周围 是“H”形灰质),灰质包括前角、外侧角和后角。白质包括前索、外侧索和后索,灰质前、后连合白质前、后连合和网状结构。

解析: 脊髓的内部结构。 解析: 主要脊髓的灰、白质配布。 (一)脊髓的灰质 Gray matter 前角内的神经元包括a神经元,其支配肌梭外骨骼肌,g神经元支配肌梭内骨骼肌。(Renshaw 细胞 :对 a神经元起反馈抑制作用 ) 。前角 anterior horn :a运动神经元:大型神经元,支配骨胳肌梭外肌纤维,引起肌肉收缩;g运动神经元:小型神经元,支配骨胳肌梭内肌纤维,保持肌肉张力;Renshaw 细胞:小型抑制性神经元。

解析: 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分布方式。 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分布方式包括:内侧群:见于脊髓全长,支配颈部和躯干部的固有肌,即中轴肌。外侧群:见于颈膨大和腰骶膨大节段,支配四肢肌。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 —— 迟缓性瘫痪。 解析: 前角。 解析: 胸髓和上腰髓 C8-L2.3 )节段:中间外侧核,为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骶髓( S2-4 )节段骶副交感核,为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

解析 :胸髓和上腰髓( C8-L2 , 3 )节段:中间外侧核,为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 。 骶髓( S2-4 )节段:骶副交感核,为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 解析: 后角内的神经元属于感觉性神经元,接受后根来的感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脑。主要核团有 :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胸核。

脊柱及脊髓解剖说明

脊柱及脊髓解剖说明 (E-mail:chenjianghua@https://www.360docs.net/doc/0713848983.html,) 脊髓(spinal cord)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末端,原始神经管的管腔形成脊髓中央管。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在构造上保留着节段性,与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31对脊神经相连。脊髓与脑的各部之间有着广泛的纤维联系,正常状态下,脊髓的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 一、位置和外形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外包3层被膜,与脊柱的弯曲一致。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约平对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全长约42~45cm,最宽处横径为1~1.2cm,重约20~25g。脊髓圆锥向下续为一条结缔组织细丝,即终丝(filum terminale),止于尾骨的背面,起固定脊髓的作用。 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膨大,上方的称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从第4颈髓节段至第1胸髓节段。下方的称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从第1腰髓节段至第3骶髓节段。两个膨大的形成是由于此处神经细胞和纤维数目增多所致,与四肢的出现有关。脊髓表面有6条平行的纵沟,前面正中较明显的沟,称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后面正中较浅的沟为后正中沟(posterior median sulcus)。这两条纵沟将脊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脊髓的前外侧面有1对前外侧沟(anterolateral sulcus),有脊神经前根的根丝附着;后外侧面有1对后外侧沟(posterolateral sulcus),有脊神经后根的根丝附着。此外,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还有一条较浅的后中间沟(posterior intermediate sulcus),是薄束和楔束在脊髓表面的分界

脊髓解剖与损伤结构分析详解

写在课前的话 脊髓损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致残率高,也是让临床医生头疼的难治疾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致残率也是逐年上升,但是在临床上并没有得到合理规范的诊治。本课件就该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促进脊髓损伤在临床中得到更加合理而有效的诊治。 一、脊髓的位置 解析: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水平。下端:第一腰椎下缘(成人);第三腰椎下缘(新生儿)。 正常成人的脊髓下端平()下缘 A. 第一腰椎 B. 第二腰椎 C. 第三腰椎 D. 第四腰椎 正确答案:A 解析: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水平。下端:第一腰椎下缘(成人)。

二、脊髓的外形 解析:脊髓呈现扁圆柱体形,有颈膨大、腰骶膨大、脊髓圆锥和终丝。脊髓共有 31 节:颈髓 8 节、胸髓 12 节、腰髓 5 节、骶髓 5 节和尾髓 1 节。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分别是什么? 三、脊髓内部结构的一般形式 解析:脊髓内部结构:脊髓表面有 6 条纵沟: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前根)、后外侧沟(后根)。

解析:马尾。 解析:中央管(中央管周围是“H”形灰质),灰质包括前角、外侧角和后角。白质包括 前索、外侧索和后索,灰质前、后连合白质前、后连合和网状结构。

解析:脊髓的内部结构。 解析:主要脊髓的灰、白质配布。 (一)脊髓的灰质 Gray matter 前角内的神经元包括α神经元,其支配肌梭外骨骼肌,γ神经元支配肌梭内骨骼肌。(Renshaw 细胞 : 对α神经元起反馈抑制作用 ) 。前角 anterior horn :α运动神经元:大型神经元,支配骨胳肌梭外肌纤维,引起肌肉收缩;γ运动神经元:小型神经元,支配骨胳肌梭内肌纤维,保持肌肉张力;Renshaw 细胞:小型抑制性神经元。

脊柱脊髓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第一节脊柱、脊髓解剖与损伤特点 脊柱共有33节,其中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5节和尾椎4节。由于骶、尾椎多呈融合状,故实际参与活动的仅26个椎骨,脊柱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脊髓,维持人体活动及将头颈及躯干的负荷力传导至骨盆(再向下达双足部)。因此,在跳跃时易因坠落而引起脊柱骨折,亦易被工事塌方而引起伴有脱位的骨折;另外易遭受落于身后的爆炸物致伤。 一、脊柱各节段的解剖与损伤特点 (一)颈椎 1.寰椎:即第一颈椎,呈不规则环形。除纵向暴力引起的骨折外,任何火器件损伤波及此处,均立即丧生。 2.枢椎:即第二颈椎,椎体上方有柱状突起称“齿突”,其损伤特点与前者相类同。 3.普通颈椎;指第三、四、五、六颈椎而吉。由椎体、椎弓及突起等三部分所组成。此段颈椎受损率最高,尤其是第五及第六两节。 4.隆椎:即第七颈椎,其棘突长而粗大,明显隆起见于颈项部皮下,因其表浅,易为直接暴力所损伤。 (二)胸椎 胸椎外形与颈椎的隆椎相似。每节各有一对肋骨,由于结构的特殊加之胸廓的作用而不易脱位,在战伤时,因其长度大,且表浅,受损发生率最高。 (三)腰椎 体积最大,小关节面多呈矢状,下腰段椎管多呈三角形或三叶草形如超限活动,则易引起损伤,引起椎管及根管内神经受累。 二、椎骨的连接及损伤特点 椎骨之间的连接,主要是通过椎间盘及椎骨本身的韧带。 (一)椎间盘 椎间盘由纤维软骨组成,并连接于上下两个椎体之间的主要结构。其主要组成成份有: 1. 纤维环:为周边部的纤维软骨组,质地坚韧而富有弹性,将上下两个椎体紧密连结,此种结构对增加椎间关节的弹性,扭曲与旋转等有利。 2.髓核:为富有水份、类似粘蛋白物的弹件组织,内含有软骨细胞与纤维母细胞。幼年时含水量达80%以上,随着年龄增加而水份递减。 椎间盘的生理功能除连接椎体外,固其富有弹性,可减轻和缓冲外力对脊柱与颅脑的震荡,并参与颈椎的活动及增加运动幅度,遇有闭合性损伤(传导、扭曲等)易引起纤维环破裂及髓核突出或脱出。在开放性损伤情况下,因局部血供差,易感染且难以治愈。 (二)韧带 除各椎段所特有的韧带外,整个脊柱卜之韧带包括以下两大部分。 1.椎体间韧带 (1)前纵韧带:它为人体中最长而又坚韧的韧带。起干枕骨的咽结节,经诸推体前面抵于第一或第二骶椎前面。 (2)后纵韧带:起自第二颈椎(部分纤维上延移行于覆膜),沿诸椎体后面抵于骶管。 2.椎弓间韧带 (1)黄韧带:或称弓间韧带,为黄色弹性纤维组织构成外形为扁平状,位于上下椎板之间。起自上位脊椎椎弓板下缘的前面,下缘止于下位椎弓板上缘和其后面,十分坚韧。此韧带的作用主要是限制脊椎过度前屈及参与维持椎骨的正常对依。 (2)棘间韧带:因连于两个棘突之间,前方与黄韧带愈合,后方移行于棘上韧带或项韧带。 (3)项韧带:为颈项部强而有力的韧带,主要维持头颈部的直立体位。

脊柱和脊髓影像解剖

第八章脊柱和脊髓影像解剖 第一节解剖学概述 成人脊柱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椎间盘、椎间关节及韧带等连接而成。自上而下可分为颈段、胸段、腰段和骶尾段等四部分。 多数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二者围成椎孔。椎弓由椎弓根和椎板构成,椎弓根是椎弓连接椎体狭窄部分,其上、下缘分别为椎上、下切迹,相邻的椎上、下切迹构成椎间孔,其内有神经、血管通过。椎弓峡部为椎弓根与椎板移行部,位于上、下关节突之间(图8-1-1)。 除寰枢椎之间无椎间盘外,其他椎体之间均有椎间盘,共23个。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透明软骨终板和Sharpey纤维环等构成。髓核富含水分,位于椎间盘的中心偏后部分。纤维环由纤维软骨构成,围绕髓核呈同心圆状排列,其前部较厚,后部较薄,故髓核易向椎体后方或后侧方突出。Sharpey纤维环位于椎间盘最外层,由胶原纤维构成。透明软骨终板紧贴于椎体上下缘,构成椎间盘髓核的上、下界(图8-1-2)。 图8-1-1 椎骨一般形态

图8-1-2 椎间盘及椎管内容 后纵韧带和黄韧带是具有重要临床病理意义的结构(图8-1-3)。后纵韧带起自枢椎体后缘,向下沿各椎体和椎间盘的后缘至骶管,细而坚韧。黄韧带参与椎管后壁的构成,起自上位椎骨椎板的下前面,止于下位椎骨椎板的后面和上缘,呈节段性。正常厚度为2~4mm,超过5mm即为增厚。后纵韧带增厚钙(骨)化、黄韧带增厚均可导致椎管狭窄,脊髓及神经根受压,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图8-1-3 脊柱韧带 椎管由椎孔、骶骨的骶管和椎骨之间的骨连接共同构成,内有脊髓、神经根、血管及脑脊液等。椎管前壁由椎体、椎间盘和后纵韧带构成,两侧壁为椎弓根和椎间孔,后壁为椎板和黄韧带。上述构成椎管壁的任何结构发生变化,均可累及椎管,使其变形或狭窄。 脊髓位于硬膜囊内,上连延髓,呈圆柱形,因颈膨大、腰膨大致其各段粗细略有差异。脊髓末端变细,为脊髓圆锥,于第1腰椎(小儿平第3腰椎)椎体下缘水平处续为终丝。一般来说,成人第2腰椎水平以下椎管内无脊髓组织,仅有马尾神经。脊髓亦分颈、胸、腰和骶尾段等,但影像上各段界限难辨。脊髓节段与同序数的椎骨多不对应。 脊髓被膜自外向内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及软脊膜。软脊膜紧贴脊髓表面,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其内充满脑脊液。蛛网膜紧贴硬脊膜内面,两者之间潜在腔隙为硬(脊)膜下腔(图8-1-2),CT及MRI上均不能显示此腔。硬脊膜厚而坚韧,由致密结蹄组织构成,呈盲囊状包绕脊髓、蛛网膜及软脊膜,形成长筒状的硬膜囊。硬脊膜与椎管壁之间间隙为硬膜外腔,其内含有丰富的脂肪组织,还有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识别脊髓被膜

脊 髓 定 位 诊 断

脊髓定位诊断 脊髓的解剖结构: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其与延髓的分界为:1.枕骨大孔;2.第一颈神经根;3.锥体交叉 脊髓下端尖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终于第一腰椎下缘。 圆锥向下延伸出一根细丝,称终丝。 椎管:上自枕骨大孔,向下终于骶管裂孔。 脊髓下端平齐第一腰椎下缘,往下容纳马尾和终丝,称腰池。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成人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平面不相一致,脊髓各节均较 相应椎骨高,并且越到脊髓下段,脊髓节高出相应椎骨的距离就越大。 1. 上部颈髓(颈1─4)与脊柱相对位置基本一致 2. 下部颈髓(颈5─8)和上部胸髓(胸1-4)相应地高一个椎骨数 3. 中部胸髓(胸5─8)高出同序数椎骨约两个椎骨数 4.下部胸髓(胸9-12)高出同序数椎骨约三个椎骨数 5. 全部腰髓平对第十、十一胸椎 6. 骶、尾髓平对第十二胸椎和第一腰椎。 脊髓各节与椎骨的关系,对病变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某一病人出现第六胸髓受损的症状,则可判断病灶位置不在第六胸椎而在第四胸椎。 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由中央部的灰质及周边部的白质和中央管三个部分构成。 脊髓灰质:脊髓灰质在横切面上略呈“H”形,其两侧前端的膨大部为前角(柱);后 端的尖细部为后角(柱);前、后角之间的侧方突出部为侧角(柱);连接左、右两侧灰质的中间部分为灰质连合,其中心有中央管通过,分为灰质前连合及灰质后连合。 脊髓灰质—前角:脊髓前角主要为运动神经元,它们的轴突构成脊神经前根,是组 成脊神经的躯体运动成分。前角运动神经按其大小分布和机能,可分为两类:一类细胞体较小轴突较细,称A类γ运动神经元,其轴突分布到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与维持肌张力的机能有关;另一类属于大型多极运动神经元,其轴突较粗,称A类α运动神经元,它的轴突至骨骼肌的梭外肌纤维,执行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脊髓灰质—前角:前角细胞按其排列和机能定位可分为内外两群,各群又可细分为 若干亚群 1. 内侧群:2.前内侧群:见于脊髓全长,支配躯干浅层肌肉3.后内侧群:见于脊髓胸段,支配躯干肌的深层短小肌肉4.外侧群:主要存在于颈、腰膨大,支配四肢肌5.前外侧亚群:在颈(C4-8 )、腰(L2-S2)膨大处,支配四肢近侧段和中央段的伸肌和展肌;6.后外侧亚群:也在颈(C4-8 )、腰(L2-S3)膨大处,支配四肢近侧段和中间段的屈肌和收肌;7.后后外侧亚群:在颈、腰膨大的下端一、二个节段(C8 T1 、S1-3),支配四肢远侧段运动手指和脚趾的小肌肉。 8.中央亚群:见于颈髓(C3-5)和腰骶髓(L1-S2),支配膈肌和会阴肌(盆底肌)。 关于脊髓前角细胞各群的机能定位,各家意见并不完全一致。一般而论,靠外侧的细胞群,支配肢体远侧段的肌肉;在最内侧的细胞群,支配近脊柱的肌肉。因此,前角细胞群由内向外依次支配躯干肌、肩带肌或髋肌、臂肌或大腿肌、前臂肌或小腿肌、手肌或足肌。前角细胞的前群支配伸肌或展肌,后群支配屈肌或收肌。 脊髓后角:后角为感觉性中间神经元,主要接受经后根传入脊髓来自体表、体内和本体的各种感觉纤维。后角的神经元和机能定位由后向前依次分为下列各群 脊髓后角:1.后角固有核:在胶状质前方,后角的中央,存在于脊髓全长,接受后 根的痛、温觉和粗略触觉纤维以及胶状质的纤维,后角固有核和后角边缘核的轴突主要组成脊髓丘脑前、侧束。 2.背核:位于后角基底部的内侧,在脊髓胸段和上腰段最明显,上颈段和骶段也能见到,接受后索的终支和侧支,其轴突组成本侧的脊髓小脑后束。 3.中间内侧核:位于背核的前方,存在于脊髓全长,也接受后索的终支和侧支,其轴突形成两侧的脊髓小脑前束。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这个一定要看!!!)

神经系统疾病分析诊断 一、分析诊断步骤 1.定向诊断: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2.定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 3.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血管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变性、外伤性、遗传性、占位性、发育异常等) A.血管性:急性起病,速达高峰。 B.感染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数日至数周发展至高峰。少数暴发性起病,数小时至1天达高峰。伴有感染症状。 C.脱髓鞘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缓解~复发。 D.变性: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但主要侵犯某一系统,如ALS、AD、PD等。 E.外伤性:明确外伤史。 F.肿瘤性: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G.遗传性:儿童或青春期起病,部分成年期发病。 H.发育异常。 二、分析诊断原则 1.意义: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处。 2.原则: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临床诊断多从此二大障碍着手分析。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特征 1.缺损症状: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 2.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基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 3.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如脑休克、脊髓休克等。 四、定位诊断的步骤 1.归纳:根据病史以及查体所见,归纳提取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2.分析:损伤哪些结构可导致出现这些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3.定位:什么部位损伤最能满足临床所见的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结构基础(即在有限区域内能造成相关结构的同时损伤)。根据中枢神经各部分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特点,推测最为可能的损伤部位;并根据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伤后临床表现的特点不同,推断损伤部

完整word版1脊髓损伤概述

脊髓损伤 一、基础解剖结构 (一)脊椎节段 图1 脊柱的节段 1、颈椎7块,以C为开头字母,后使用数字标明节段,如颈椎第5节段为;C5节段,为T、胸椎12块,以为开头字母,后使用数字标明节段,如胸椎第32 ;T3节段,为L为开头字母,后使用数字标明节段,如腰椎第 2、腰椎35块,以L2;为开头字母,后使用数字标明节段,如54、骶椎块,合并为一块骶骨,以S S4;骶椎第4节段,为45、尾椎块,合并为一块尾骨(二)神经系统解剖与

生理、神经系统分类1和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神经系统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为整合与协调神经信号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输入与传出;承载高级精神功能,例如思考、学习等。或自中枢神经系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之外的神经纤维与细胞体,对脊柱神经根及相应的外周神对颅神经,统发出的神经纤维或细胞体,如1231 经。 1 、脊髓2对骶神5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脊髓共包括31对脊神经,8对颈神经,12 腰椎上缘,以下为马尾神经。对尾神经。脊髓终止于第2经,1灰质位于脊髓横断面的中部,脊髓的横断面解剖显示,脊髓包含灰质与白质。形的四周支柱成为HH形区域,外周包围着白质。灰质内主要为神经细胞,呈)。灰质包含有左、右两侧前角和后角。角(horn灰质外周包围着白质,白质内包括神经纤维、神经胶质和血管。神经纤维组2成了脊髓传导通路,包括上行通路、下行通路和节间通路(具体功能详见图)。与表1 薄束楔形束 脊髓小脑束 皮质脊髓外侧束 脊髓丘脑外侧束 皮质脊髓前侧束脊髓小脑腹侧束脊髓丘脑腹侧束 脊髓的横断面解剖图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