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动态监测技术规程

湿地生态动态监测技术规程

目录

1.范围 (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术语和定义 (3)

3.1 湖泊湿地 (3)

3.2 沼泽湿地 (3)

3.3 湿地生态 (4)

3.4 湿地生态动态监测 (4)

4.通则 (4)

4.1 湿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基本条件 (4)

4.2 质量控制 (4)

4.3 仪器设备检定 (4)

5.监测方案的结构内容 (5)

5.1 采样点布设 (5)

5.2 监测时间和频率 (5)

5.2.1 背景调查 (5)

5.2.2 自然指标 (6)

5.2.3 生物指标 (6)

5.3 监测指标 (6)

5.3.1 宏观指标 (6)

5.3.2 水环境指标 (7)

5.3.3 土壤指标 (7)

5.3.4 生物多样性指标 (7)

5.4 监测方法 (7)

5.4.1 宏观指标监测方法 (7)

5.4.2 水环境指标监测方法 (8)

5.4.3 土壤指标监测方法 (9)

5.4.4 生物多样性指标监测方法 (10)

6.评价技术与方法 (18)

6.1 水质质量评价 (18)

6.2 土壤质量评价 (18)

6.3 生物多样性评价 (19)

6.4 湿地面积退化评价 (19)

6.5 植被现状与趋势评价 (19)

6.6 湿地生态综合评价 (19)

7.监测报告与数据资料 (21)

7.1文本格式 (21)

7.1.1 文本规格 (21)

7.1.2 封面格式 (21)

7.1.3 封里-内容 (21)

7.2 湿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报告编写内容 (21)

7.3 监测数据资料 (22)

附录 (23)

1.范围

本规程给出了湿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技术规定,适用于我国湖、沼湿地的生态动态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HJ495-2009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

HJ493-2009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HJ/T166-200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7378.7-2007 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湖泊湿地

湖泊岸边或浅湖发生沼泽化过程而形成的湿地。按拉姆萨尔国际公约,湖泊湿地还包括湖泊水体本身。

3.2 沼泽湿地

地表有薄层积水或经常过湿并生长湿生植物或沼泽植物,土层有泥炭的湿地,包括沼泽和沼泽化草甸(简称沼泽湿地),是最主要的湿地类型。

3.3 湿地生态

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湿地生物群落与其相互作用的地理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系统。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3.4 湿地生态动态监测

应用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和多源数据对湿地生态资源与环境各要素时空变化进行动态的监视与探测,是湿地生态系统对自然变化及人类活动所作出反应的观测以及评价,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变化的度量。

4.通则

4.1 湿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基本条件

为保证湿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科学性、有效性,湿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应具备必要的采样、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具有样品采集、分析、鉴定和数据分析处理的基本能力。

暂无条件和能力完成的监测实验项目,须委托已通过国家计量质量认证并具备监测能力的监测机构承担相应的监测工作。

4.2 质量控制

从事湿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机构须具备全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运行机制,执行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的规定和要求,对监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4.3 仪器设备检定

所有在监测过程中使用的计量检测器、设备和计量器具必须在有效检定期内使用,并在规定的检定周期内进行检定。可自检的计量检测器、设备和计量器具应按期进行自检。

5.监测方案的结构内容

5.1 采样点布设

1)采样点应能覆盖所需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范围,除特殊需要(因地形、水深和监测目标所限制)外,所有采样点应在监测范围内均匀布设,可采用网格式、断面或梅花式等布设方式,以便确定监测要素的分布趋势;

2)水样采用断面式的布设方法,土壤样布设点与水样保持一致,分别根据《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HJ495—2009)》和《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采集水样和土壤样;

3)水生浮游植物和水生浮游动物监测点一般尽量与水化学监测采样点一致;

4)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的样方面积应不小于群落最小面积,可根据种-面积曲线来确定。挺水和浮叶植物样方面积一般采用1m×1m或0.5m×0.5m,沉水植物样方面积为0.5m×0.5m或0.2m×0.2m;采样点的布设可采用断面法,根据湖泊的形状、水文情况、植物的分布等设置断面,断面最好是平行排列,或为“之”字形。断面与断面的距离一般为50米-100m,(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断面上定点数目最好为奇数,即断面中间应设一个点,没有大型水生植物的地区可不必设定。

5)鸟类监测样点布设见鸟类监测方法;

6)采样一经确定,不应轻易更改,不同时期的采样点应保持不变。

5.2 监测时间和频率

5.2.1 背景调查

针对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的具体范围,在正式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以前,应进行湿地生态环境的背景调查监测,以便确定常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及生态环境评价的背景值。背景值主要包括湿地地理位置,湿地面积,水域面积,植被面积,水体总量,地表径流量,年排入量,降雨量,蒸发量,湖、沼湿地与地下水的交换量,供给水量等。背景调查监测应在一个年度内完成,调查频率应不少于4次,分别在春、夏、秋、冬四季各开展一次调查监测。

为保证采样的连续性和周期性,通常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中的自然指标中可在线连续监测的指标如水量、水温、电导率、pH、DO等可通过在线自动监测系统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其它指标的监测时间设置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各采样一到两次。

5.2.3 生物指标

1)植物

监测时要选择植物开花或结实的时期,分不同季节进行调查,以获得全面而准确的资料和典型的标本。由于全国各地气候差异悬殊,各监测区应根据本地气候和植物生长发育特点具体确定最佳监测时期。

2)鸟类

鸟类数量监测分为繁殖季和越冬季两次进行,繁殖季一般为每年的5月-7月,越冬季为12月-次年2月。各地应根据本地的午后特点确定最佳检测时间,其原则是:监测时间应选择监测区域内的水鸟种类和数量均保持相对稳定的时期;监测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以减少重复记录。迁徙情况监测主要在春、秋鸟类迁徙季节进行。

3)鱼类

捕捞法通常应在每个季度调查监测一次,一般以5月、8月、11月和2月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也可以通过与水产部门、渔民及相关管理人员沟通,获得相应资料

4)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其它兽类

兽类监测主要在冬季,与冬季鸟类监测同时进行,在繁殖季节对鸟类进行数量监测时,也应兼顾对兽类的监测。

5.3 监测指标

5.3.1 宏观指标

湿地地理位置,湿地面积,水域面积,植被面积。

水体总量,地表径流量,年排入量,降雨量,蒸发量,湖、沼湿地与地下水的交换量,供给水量,水温,电导率,悬浮物,盐度,碱度,pH,DO,COD,TN,TP,NH4+-N,NO3--N,CO32-,Cl-,SO42,,Na+,K+,Ca2+,Mg2+及重金属Cu2+,Zn2+,Pb4+,Cd2+等。

5.3.3 土壤指标

土壤含水量,pH,电导率,碱度,有机质含量,TDS,N,P,K含量,CO32-,HCO3-,Cl-,SO42-,Na+,K+,Ca2+,Mg2+。

5.3.4 生物多样性指标

1)动物指标:鸟类、鱼类、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数量,濒危野生动物数量、动态及迁徙规律。

2)植物指标:浮游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游植物的数量、生物量及群落面积,珍稀植物及其分布特征。

3)微生物指标: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和粪大肠菌群。

5.4 监测方法

5.4.1 宏观指标监测方法

湿地地理位置,湿地面积,水域面积,植被面积等指标利用遥感卫星图片进行解析,结合地形图、野外调查以及现有资料查询获得。

1)卫星遥感资料的获取

根据不同实际需求及各种数据源的优缺点选择适合的卫星遥感数据。

2)遥感图像的校正(以SPOT为例)

SPOT图像在地形图上选择地面控制点(DCP),采用一般齐次多项式方法进行几何校正,再用GPS实地采集DCP作为补充进行二次校正,经几何校正后的SPOT图像采用最邻近内插法进行重采样。

3)图像增强与图像复合方法

在图像中选择感兴区,分析湿地的图像特征,然后用直线拉伸法对图像进行三线性变换分段拉伸,使湿地植被、水域与和周围地域的光谱间差异增大。采用锐化HIS变换的方法,分别将各SPOT图像与相应的ETM+图像进行融合,得到包含了SPOT和ETM+两种数据信息的复合图像。然后采用经过融合的图像数据进行RGB真彩色合成,并加入公里格网,以TIFF格式保存。

4)湿地信息提取

进行湿地信息提取,首先进行分类系统的确定。一个分类系统具有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即一套解译标志和一套分类规则。在各种不同湿地区及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选取观察点,确定各点坐标,然后利用GPS仪在野外对各选择点进行定位考察,确定其类型、地物景观状况,并作好记录,结合影像上对应点进行判读,分析各湿地类型的图谱特征,建立相应的解译标志。然后采用常用的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NDVI植被指数法进行信息提取。

5)结果计算

采用GIS对修正后的图像进行空间分析,计算湿地面积、水域面积和不同植被面积。

5.4.2 水环境指标监测方法

1)样品采集和保存

根据《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HJ495—2009)》采集水样,并参照《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3—2009)》进行水样的保存。

2)水文、水质指标监测方法

(1)背景值

水体总量,地表径流量,年排入量,降雨量,蒸发量,湖、沼湿地与地下水的交换量,供给水量通过资料调查获得。

(2)温度、电导率、pH、DO

(3)通过布置在现场的在线自动监测系统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其它监测指标

测定方法如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