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
重庆2023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重庆2009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1.简介本报告旨在分析重庆市2009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期了解重庆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数据来源本报告的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土地资源和规划部门的官方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整理和分析。
3.土地利用类型及变化情况3.1 农用地3.1.1 农田面积3.1.2 农田质量3.1.3 农田利用方式变化情况3.2 建设用地3.2.1 城市建设用地3.2.1.1 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3.2.1.2 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及分布情况3.2.1.3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情况3.2.2 工业园区及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3.2.2.1 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3.2.2.2 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3.2.2.3 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发展情况3.3 交通运输用地3.3.1 高速公路用地3.3.2 铁路用地3.3.3 机场用地3.3.4 港口码头用地3.3.5 其他交通运输用地3.4 生态保护用地3.4.1 自然保护区面积3.4.2 森林保护区面积3.4.3 水源涵养区面积3.4.4 其他生态保护用地4.土地利用变化原因分析4.1 经济发展需求4.2 城市扩张和新区开发4.3 基础设施建设4.4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5.土地利用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5.1 经济影响5.2 社会影响5.3 生态环境影响6.建议和措施6.1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6.2 加强土地利用监管6.3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6.4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附件:________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________●重庆市2009年土地利用图●数据统计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土地资源管理法:________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资源管理法》。
2.城市规划法:________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3.生态环境保护法:________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保护法》。
重庆市永川区耕地质量现状及对策

重庆市永川区耕地质量现状及对策摘要根据重庆市永川区耕地质量、土壤肥力情况的大量数据和耕地质量管理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切实加强耕地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耕地资源等政策措施和不断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等技术措施的对策。
关键词耕地质量;现状;对策;重庆市;永川区1 耕地质量现状1.1 基本情况永川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幅员面积1575.68km2,辖16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
2011年,全区总人口112.3万人,农村居民76.5万人;确权面积为67426.6hm2,其中田50274.9hm2、土17153.2hm2,农民人均耕地面积880.4m2。
1.2 耕地质量等级2008年全区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结果:一级耕地5087.9hm2、二级耕地22891.7hm2、三级耕地24664.9hm2、四级耕地8825.9hm2、五级耕地3098.9hm2,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7.9%、35.4%、38.2%、13.7%和4.8%,以二、三等级中上等肥力耕地为主,占73.6%,全区耕地地力水平总体上仍比较好,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基本要求。
1.3 土壤肥力现状全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21.2g/kg,稍显欠缺。
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值为96.0mg/kg,有效氮素比较缺乏。
全区耕地土壤pH值平均为5.9,酸化严重。
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为7.3mg/kg,极度缺磷。
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97.0mg/kg,严重缺钾。
1.4 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交换性钙平均值为11.4cmoL/L,含量比较丰富。
交换性镁平均值为 2.6 cmoL/L,含量比较丰富。
有效铜平均值为2.2mg/kg,比较丰富;有效锌含量平均值为2.9mg/kg,比较丰富;有效铁含量平均值为109.1mg/kg,较为丰富;有效锰含量平均值为57.3mg/kg,较为丰富。
1.5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有效铅平均值为4.31mg/kg,低于地壳岩层中铅含量丰度16.0mg/kg标准。
耕地整理潜力研究——以重庆忠县为例

摘要 以重庆市忠县为倒 , 通过建立指标体 系, 运用新增有效耕地 面积潜力方案和新增生产力潜力方案对耕地整理潜力进行 了研究。
文章 编号 01— 6l:0 ) 一1 8 — 3 57 6 l( 7 ̄ (78 0 m 0 关 键词 耕地 整理 ; 力 ; 潜 指标 ; 忠县 中图分 类号 F0 .1 312 文献 标识码 A
失, 提高农 田 保护效应和土地持续利用的能力 。耕地整理 J 潜 力综合评价是在查清待整理耕地资源的类型 、 数量 、 质量
图 1 忠县 耕 地整 理 潜 力 分析 技 术 路 线
均一 、 土地属性基本一致 , 单元间有较大差异 , 单元界限明显 可辨。按行政区划划分评价单元, 即一个乡镇就是一个评价 单元 , 可将忠县划分为 2 个评价单元。 8
排。耕地整理潜力主要表现在新增有效耕地面积和新增生
() 2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选择应尽量简单明 了,
相应指标量化及获取指标数据容易 、 准确可靠 , 尽量利用现 有数据和已有规范标准。
() 3 系统性 原则 。耕 地整 理是 一 项 系统 工 程 , 因此 应 该
用系统的观点选取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 标应能反映耕地整理的各个方面, 尤其应反映耕地整理的内 涵、 目的、 主要 内容及评价重点。评价指标应全面, 但反映信 息又不能重复。
S u y蚰 t eC n oiainP tn il fA a l a d td h o sl t d o oet a 0 r beL n
C 玎 L n l (ot et J V i o ee f eg p i l c n sC ogi 01 ) I i e a Su w s I i t C l or h a S i c ,hnq g 0 7 gt h n ∞ y l o G a c e e g n4 5 A lr ̄ Wi t cnmi dvlp n dt nrai tplt n tel drajs et l e, igm r mp ̄ c .ntippr nx laa , h e t h eo o c ee metn h ces go  ̄ u i ,h a dut n wtb ̄m n oei o o a ei n f ao n e m s o e I h s ae  ̄og— i Co a o h ̄ s i e gae t ui g n t n lao t tl fr ll d O eaa dwta eoi it s mds n d nf tbi t na h s d d ei ,h c s i tnp e i a b a W. vl t i s n co s t eie a cy n k s e t e r o e o od i o nao a e n 8 u e h tf d a rye gd n
重庆市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重庆市
10城市觃划
Tankertanker Design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 重庆市拥有较丰富癿自然资源,西部大开发很大秳度上是 对资源癿开发利用。从区域经济发展癿方向来看,我国经 济发展重心逐渐西秱,西部将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纨能源和 原材料癿接替区,这将极大地带劢重庆市资源癿开发利用, 转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迚重庆市经济发 展。如何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癿同时,发挥比较优势,科 学合理地加快资源开发利用癿步伐,事关西部大开发癿成 败,是实现重庆市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癿关键所 在。
Tankertanker Design
• 城口、秀山锰巟业基地 • 锰矿是我市优势矿种之一,主要分布在城口、秀山县,探 明储量3631.8万吨,在全国排第五位,预测进景资源总量 达20177.35万吨。目前,我市年采锰矿石约26万吨,巟业 产值5011.08万元,利润156.22万元,税釐500余万元,是 我市矿业开发中效益较好癿矿种之一。其资源丰富,开发 潜力大,但目前开发产品还较单一,科技合量低,产品附 加值低,应加大开发利用力度,走电、矿结合癿产业化道 路。目前经过新一轮地质大调查,有望在城口县找到优质 富锰矿,开发锰矿系列产品,力争2010年生产能力达到 80―100吨,构筑我市锰电矿业巟业基地。建议以乌江电 业集团、城口县燕山锰矿厂为锰电骨干企业,觃模性开发 锰矿系列产品。
Tankertanker Design
• 优势矿产资源癿开发利用:当前,选择天然气、钾盐、锰、 铝、钡、石灰岩、煤(煤层气)、硫、锶、石膏等优势矿 产,建设3大国家、7大市场级矿物原料基地及矿产品供应 加巟基地 • 矿床分布划分为三个矿带。 • 大巴山矿带: 如城口癿沉积锰矿,城口不巫溪癿磷矿、 井盐等矿。 • 川东褶皱带沉积矿带: 煤矿分布广泛。属化巟原料戒冶 釐辅劣原料癿矿产亦很多。此外,垫江、万州等地有大型 天然气矿。 • 川鄂湘黔隆褶带及川黔南北构造带中低温热液、沉积矿 带: 酉阳、秀山以南邻接黔东北一带,以汞矿为主;酉 阳以北、彭水、黔江一带,主要为萤石、重晶石矿带。綦 江(赶水)—南川—武隆—石柱一带属沉积矿床,如綦江 菱铁矿;南川釐佛山有中型铝土矿。
重庆土地集约利用评析

.
2 。按照国际 《 % 城市 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 准》 ,
工业 用地一般不超过城市面积 的 1% ,居住用地 国外一 5 般 占到城市面积 的 4 % ,道路 广场用地应 占到城市 用地 5 比例 的 8 ~ 1% 绿地 的国际规划标准为城市 用地面积 % 5
的 8 ~ 1% 。 % 5
011 .9
07 .9 07 .7
O。 2 《3
- .9 0 38
人均道路面积 建成区人口密度
人 均 GDP 人 口规 模 人 均 居住 用 地 地 均地 方 财 政收 入
_0 0 3 _.8 O. 2 O8
0.3 55
0 24 .3
O 16 .6
06 4 .7
A r 09 3 pi 0 9 l 2
上 海 房 地
蠹
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地均 G P D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量
地 均 容纳 从 业 人 员
x 8
x4
表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0 8 .5
0. 3 2 2
0.8 25
0 94 .5
—
00 3 .3
( 三)评价结果 本 文以 1 个城市 1 8 6个指标为分析样本 .运 用 S S PS
统计 软件 计 算 巴特 利球 度检验 值 为 23 3 显著性 为 5 .
-
AS 来源:重庆 2 0 06统计年鉴,中国建筑统计年 鉴
0 00 0
,
可 以考虑进行因素分析。K O值为 06 M 2大于 0 5 ,
02 5 .0
0 07 . 1
00 3 .5
O2 3 .4 0 32 .2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分析

F 一
土 地利 用 类 型
选择 了19 ~2 0 年 重庆市 的相 关经 济序列 资料作 为分 99 08 析 的原始 变量 ,对重 庆市 土地 利用 变化 的社会 驱动 因子进 行 分析 。 运用 S S 软 件运 行操 作 ,得 出相 关系 数矩 阵表 ( PS 表 31 . ),特征值表 ( . )和因子负荷矩阵表 ( . )。 表3 2 表33 因子说 明:X 总人 口,万人 )、X ( 1( 2 农业人 口,万人)、
E o o c Ta eU d t Mi- u n l S m NO 1 0 e r a .0 0 c n mi & rd p a e d o r as u . j 态化 6F bu r 2 1 y
度 率
t 2 n
动 变
重 庆 市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及 其 驱 分 析
陈 进 谭 尔斯
10 0 0
X2 1
—78 6
99 3
94 9
97 9
.3 98
. 9 96
96 9
90 l
9 1 9
94 9
10 0 . 0
表33各主成分 因予负荷矩阵 .
Xl X 2 X 3 X 4 X 5 X 6 X 7 X8 X 9 Xl O Xl 1 XI 2
表3 1相关系数矩阵 .
X 1 x 2 x 3 x 4 x 5 x 6 x 7 x 8 x 9 XO l X 1 l X2 1
1 .研 区 同 地 用 型 态 t1 究 不 土利 类 动 度 ] 2
x ( 业人1 万人) X 国 生 产值 元)、 5 3 非农 : 3 , 、 4( 内 产鹧 亿 X
度 。非农业用地中,建设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变化速度快 ,总体 上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水域、未利用地则呈现正 向的动态度。 3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驱 动 力 分析 . 土地利用 变化 驱动力系统可分 为 自然 驱动力和社会驱动力 两个组成部分 。 自然驱动力主要有地质地 貌、气候 、土壤 、植 被 、水文和 自然干 扰等 。社会驱动 因子主要包括 :人 口变化 、 贫富状况 、技术 变化、经济增长 、政 治和 经济结构 ,以及观念 和价值等。 3 1模型与方法 . ( ) 1 主成分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要在力保数据信息丢失最小的原则 £UDI: 1 o r 下,对高维空间进行降维处理【。具体步骤为: ( )对原始数据进 3 I 1 式中:U、u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土地类型数量;T 行标准化处理 ,以消除各指标量纲不同和量级差异的影响; ( )计 a b 2 为研究时长,以年为基本单位时,LD 为年变化率。如图21 UI .所示。 算相关系数矩阵R; ( )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计算贡献 3 4 率,t /和累积贡献率∑ , I,并确定主成分; ( )计算主成分因子 o, 』 ∑) 5 负荷矩阵[ 。 3 2 研 究 区 分析 .
重庆土地资源与利用

重庆土地资源与利用重庆土地资源与利用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
它是人类从事一切社会实践的基地,也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和土地在人为活动的影响下产生的各种变化的总和。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各部门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类用地矛盾日益突出。
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坚持土地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保障社会经济可继续发展。
第一节土地利用类型评价与土地利用分区一、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与评价重庆境内复杂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土地资源较为丰富。
1999年全市各类土地利用现状见表10-1。
表10-1所示,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共有8个: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等。
其中林地和耕地合计占全市土地面积的大部分。
表10—1 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万hm2 面积.万亩占土地面积%总计 823.39 12350.9 100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 616.34255.6416.26300.7620.5923.07 9245.13834.6243.974511.7308.83346.7 74.8531.051.9836.532.52.79建设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 52.8643.007.672.20 792.98644.94115.0233.02 6.425.220.930.27未利用地其中难用地占76% 154.192312.89 18.73(一)耕地重庆市现有耕地总面积255.65万hm2。
二级土地类型分为旱地、灌溉水田、望天田、菜地和水浇地,其结构见表10--2。
重庆主城区土壤及受污染状况

重庆市作为西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又作为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矛盾比较突出。
一方面,耕地储量相对较少,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重庆土地呈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趋势,土地使用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达,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工业“三废”、农药、化肥的施用,不合理的耕作措施等,使土壤污染严重。
为更加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就要求我们要以高精度的生态地球化学数据作为依据。
虽然环境部门、农业部门、地矿部门前期已经开展过大量的环境基础工作,但这些工作分析元素少,缺乏区域性研究,针对性较局限。
这些基础数据已不能满足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不能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近年来,随着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环境中的有害重金属(如Hg、Cd、Pb、Cr 和As 等)不断增加,对农产品造成日益严重的污染和危害,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果品的卫生质量问题。
当重金属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果园土壤造成污染,进而影响果树的生长发育和果品品质,再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血橙属于晚熟品种,果实挂树越冬,一般会喷洒2, 4-D类除草剂,这类农药为含Hg等元素的有机化合物,除直接与果树作物粘结外,大部分均散落在土壤表面,并在土壤中残留积累。
另外,重庆市属于酸雨重污染区,随着土壤酸度的增加,重金属离子的溶解度逐渐增大,高浓度的有毒重金属元素便会沉降和积累在表土层,致酸离子会与土壤胶体吸附的重金属离子(盐基离子)发生交换,造成土壤中被固定的重金属发生淋溶,使得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
现有研究发现,土壤中过量的重金属主要来自于污水灌溉、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城市垃圾与污泥农用堆肥等。
从金果园周围的环境条件看,果园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主要是农药、化肥。
重金属元素是肥料中报道最多的污染物质[20],磷肥中含有较多的Cd、Pb 等重金属。
此外,重庆市属于酸雨重污染区,随着土壤酸度的增加,重金属离子的溶解度逐渐增大,造成土壤中被固定的重金属发生淋溶,使得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
1背景分析
1.1研究区概况
1.1.1自然地理条件
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
辖区东西长470km,南北宽450km,总面积8.24万km2,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全市共辖38个区县(自治县)。
重庆市地貌类型以丘陵、低山为主,山地、丘陵、
台地共占幅员面积的97. 58%左右,平坝占2.42%。
全市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山脉(如图2)。
重庆市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綦江、大宁河等。
全市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热冬暖,光热同季,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18°C,年总降雨量1000~1350mm,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在全国属高湿区,年日照时数1000~1400h,日照百分率仅为25%~35%,是全国年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
土壤类型主要包括水稻土、紫色土、黄壤、石灰岩土、新积土、黄棕壤、棕壤、山地草甸土、黄褐土、粗骨土10个大类。
1.1.2社会经济条件
2010年,重庆市常住人口2884.62万,其中城镇人口1529.55万,农村人口1355.07万,城镇化率53.00%。
全市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25.58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85.38亿元、4359.12亿元、2881.08亿元,产业结构比值为8.65:55.00:36.35。
重庆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934.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8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32.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76.66元。
分区域来看,2010年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常住人口1764.4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35.45万人,城镇化率为64.35%,地区生产总值6145.32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77.5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828元;渝东北翼常住人口836.54万人,城镇人口309.10万人,城镇化率为36.95%,地区生产总值1347.53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17.0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108元;渝东南翼常住人口283.59万人,城镇人口84.96万人,城镇化率为29.96%,地区生产总值432.73亿元,占重庆市GDP总量的5.4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259元。
2土地利用现状
2010年,重庆市农用地面积为730.47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8.68%,其中,耕地244.29万hm2,园地27.56万hm2,林地378.84万hm2,草地33.16万hm2,其他农用地46.62万h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9.66%、3.55%、45.99%、4.03%和5.66%。
全市建设用地面积89.6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88%,其中,居民点及城镇工矿用地52.01hm2,交通用地10.84万hm2,水利用地26.76万h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31%、1.32%、3.25%。
全市未利用地面积3.6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44%,其中,未利用土地面积3.40万hm2,其他土地0.26万h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0.41%和0.03%(如
下表)。
2.1农用地
农用地中,耕地244.29万公顷,园地27.56万公顷,林地378.84万公顷,草地33.16万公顷,其他农用地46.62万公顷,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29.66%、3.35%、45.99%、4.03%和5.66%。
2.2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矿工用地52.01万公顷,交通用地10.84万公顷,水利用地26.76万公顷。
分别占辖区总面积的6.31%、1.32%和3.25%。
2.3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 3.40万公顷,其他土地0.26万公顷,分别占辖区总面积0.41%、0.03%。
3土地利用特点
2000年,重庆市共有耕地面积252.29万hm2,其中灌概水田74.42万hm2,望天田39. 05万hm2,水绕地0. 01万hm2,旱地137.46万hm2,菜地1.35万hm2,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仅1.22亩/人,约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左右。
根据西部土地资源大调查资料显示,全市耕地质量不高,坡耕地数量较大。
2000年,全市15°以上的坡耕地占47.14%,不宜耕部分占坡耕地总面积的33.3%,25°以上不宜耕的坡耕地33.6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14.73%。
从重庆市基本农田质量统计来看,现有基本农田中高产田的比例仅占16.74%,中产田占47.33%,低产田占35.93%。
全市耕地普遍存在地块小、坡度大、零星分散、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基础地力产量低等问题。
由上总结一下特点:
①土地资源有限
②山地多、平地少,自然坡度大
③土地资源利用限制因素多,肥力欠佳
④土壤类型多样
4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①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建设占用耕地矛盾突出
随着重庆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建设的全面拓
展,建设占用耕地需求日益增长,2000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4002hm2,2010年达10074.25hm2,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在耕地减少面积中的比重达80%以上(如图4)。
2000~2010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共计63344.65hm2年均建设占用耕地达5758.61hm2(包括期间重庆三峡库区俺占耕地近2.02万hm2,其中俺没约1.532万hm2,移民迁建占用0.488万hm2)。
②生态退耕及其他途径对耕地保护形成较大压力
重庆市是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直辖市,陡坡耕地数量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加之又地处三峡库区中心地带,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00年,重庆市成为全国退耕还林还草的试点省市,开始启动生态退耕工程,确定将25°以上的坡耕地(除梯田外)全部退耕,同时对15°~25°之间且位于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坡耕地,以及不适宜耕种的耕地实施有计划的退耕还林。
2000~2010年,重庆市共计生态退耕面积达23.50万hm2,年均生态退耕在2万hm2以上,其中2002~2006年是生态退耕的高峰期,尤其是2003年全年共退耕10.26万hm2。
除生态退耕外,农业结构调整(即将部分耕地调整为优质园地、设施农用地和牧草地等)、灾毁(即泥石流、滑坡、洪港等自然灾害毁坏耕地)
及其他也是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途径。
2000~2010年,重庆市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近3.5万hm2,灾毁减少耕地约0.5万hm2,其他减少耕地近1万hm2。
耕地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如图4)。
③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农村土地耕作重用轻养,为获取高产而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忽视农家肥和绿肥的施用,导致土壤板结,地力减退。
耕作方式较落后,如农村很多农民仍保留传统的锄耕,重庆市很多地区属于岩溶山区,锄耕较容易引起耕作侵蚀。
农村耕地资源闲臵浪费现象也较严重。
近几年,随着广大内地农民经济意识、开放意识的增强,外出务工人数逐年递增,耕地生产成本高而收益率低这一现实加剧了耕地的撂荒。
这种情况在各区县都普遍存在,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剩下的多为老弱病残,投在耕地上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加上
农村人口外迁等原因,一些村社人口停止增长甚至出现人口负增长,造成耕地无人耕种。
5土地潜力分析
5.1农用地的潜力分析
重庆市农用地的潜力主要体现在通过综合整治耕地、整理低产及老龄的果园、整理田间路及田间水利和林网等,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全市通过农用地整理的农用地潜力规模为457307.42公顷,新增耕地潜力为63169.20公顷。
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翼。
(见表5)
5.2建设用地的潜力分析
土地复垦是以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为整治对象。
全市通过土地复垦的建设用地潜力的主要来源为失去功能的水利设施、闲臵的农村道路用地和废弃的砖瓦窑等。
经分析,通过土地复垦的建设用地潜力规模为4133.58公顷,可补充耕地为2502.76公顷。
主要分布在渝东北翼。
(见表5)
5.3未利用地的潜力分析
未利用地通过土地开发,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以水土资源相匹配为原则,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科学合理开发宜农未利用地,增加耕地和农用地面积的潜
力。
全市开发潜力的主要来源为滩涂用地、荒草地等。
经分析,全市未利用地通过土地开发潜力规模为54568.77公顷,可增加耕地潜力为43210.71公顷。
主要分布在渝东北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