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选14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1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一封就是关于读书。
正处于青年的人们,有大好的青春时光,可以去尽情的读书。
不断的积累不断的。
当然,书是读不尽的,知识也是永远学不完的,但是要想成为终身学习的人,那就要不断的'去读书。
读书也应该读经典,从兴趣出发。
这十二封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朱光潜心中的青年应该有什么样的品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这十二封信,也是朱光潜的思想的一部分。
除了这十二封信,后半部分就是关于朱光潜的美学。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接触美学,我曾经以为是深奥的,但是读完朱光潜讲的美学,觉得美学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可以从最简单的身边入手。
由浅及深,不断向美学深处迈进。
朱光潜也算是递进来讲的,从美学到创造到游戏到复制,带你去一点一点了解这个深奥的学说,最后再回归生活。
我很喜欢最后谈美学的一章。
我们生存于极速的时代,但是从未想过慢下来。
希望我们也能慢一点,停下来,看看周围的时间,处处都是美。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2最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让我受益匪浅。
在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我感觉身临其境,就好像朱光潜先生站在我的旁边,语重心长地对我讲话,诚恳亲切,真实自然,里面的内容让我读懂了不少道理。
信中的字虽然通俗自然,但字字都有它的意思和道理。
在第一封信里谈的是读书,在信里说道,“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经常说自己没时间。
现在看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只要你能充分利用时间,就不会没有时间。
有很多人说没时间看书,如果你每天能抽出一点时间,一天至少也可以读很多页,一个月加起来就可以读一整本书,一年就可以读好几本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选33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以书信的形式,每次探讨一一个话题,探讨读书、习俗、革新、道德、升学与专业、参与社会运动以及人生烦恼与乐趣等。
作者娓娓地谈论了自己的观点,给青少年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指引。
作者在《谈在露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中所谈论的一个深刻的道理,我认为在当今是非常适合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过分推崇效率,做事难免轻浮粗率,所以难以做出艰苦卓绝的`成就。
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现象,希望我们青少年能够正确看待效率,做一个沉稳而不浮躁的人。
其中最令我受益的是《谈动》《谈静》这两篇文章。
这两篇文章中,作者道出了动与静的好处。
他说,动是人的一种天性,人需要顺从这种天性,心中的烦恼才得与宣泄,人才会感到快乐;静即静下心来感受,沉下浮躁的心,它能沉淀人的各种繁杂的思绪,过滤人的心情,让人感受到静中趣味。
以前,我们总是被要求运动,理由是运动可以强身健体;总是被批评不能安静下来,理由是临近才能修身致远。
于是我们开始讨厌课间十分钟的体操,又不能忍耐课上四十五分钟专心听课。
我们开始逃避,当我们需要安静下来学习时,我们心里经常充斥着各种想法,变得烦恼重重,丝毫不得安宁。
我认为,当我们明白动与静的深刻含义,我们应弄清楚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静。
相反,我们既没办法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又没办法让自己的成绩和学习搞好,反而还会变得消极低落、暮气沉沉,在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失去本该有的热情与活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对人生歧路时,我们不要一味地徘徊、顾虑,我们要学会摆脱得开,认定一个目标后,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将其余一切置之度外。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今天上午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其中一篇——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
对此我深有感触。
__一开始先指出了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中,对于社会的不同偏重点的认识。
接着从中西方思想文化中,解释了认识差异的________,其次承认这两种认识都有其合理性。
最后,朱光潜先生提到了“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的问题,并且解答了中国青年如何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好的问题。
诚然,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一个人能够影响社会不在少数,但个人的.力量太过于薄弱并且容易动摇。
而我认为社会也应该有反作用于个人,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要肯定积极的个人力量,抵制腐朽落后的因素,充分地尽到社会应尽的责任。
书的内页中写道,在上世纪半叶中,山河破碎,国家风雨飘摇。
朱光潜先生为了解决社会困惑,鼓舞青年人从而写下了这本书。
“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如雷贯耳,激励了无数骄阳青年发奋图强,为国为家奉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作为少年之中的一名,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
纵使个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但有无数的少年。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只有每一个人都不放弃自己的坚定信念,立足于当下,脚踏实地,那么一定能够建设好中国社会!朝为学堂读书郎,暮成华夏复兴者。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做好青年应做的份内事,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统一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值得每一位青年人都抽出时间进行品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笔一划汇成潺潺教诲,在书中聚集成了一本颇有分量的书——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这本小书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
以书信的形式,每次一个话题,朱光潜先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青年人的赤诚关怀和殷切希望。
读罢此书,如同和长者交心,恳切的言辞,语重心长的教诲,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悟与思考,更是温暖和感动。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范文四篇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范文四篇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范文四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和应该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一 )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
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
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
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
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
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
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
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
我们真的很忙吗 ?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
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
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 800 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
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 80 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
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 ;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600字(通用13篇)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600字(通用13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6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篇1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时间在四季的变换中悄然逝去。
无知无觉间,我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青年。
这个词汇与我而言似乎陌生却又熟稔,仿佛是本就扎根于内心,时机到了,他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
青年或是对无忧童年说的一声再见,亦或是对成长与责任的呼唤。
对此,我有迷茫,有疑惑。
我不知成为青年的我将如何自处,更不知道成为青年要面临的是什么。
我也未曾细想,直到我看到了这一本令我心中一震的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我喜欢他简约的封面,给人干练安心的感觉。
习惯于先看目录,入眼第一章节就是读书。
没错,读书确为重中之重。
翻开书就极为喜欢他的文风,亲切可感,无说教与高高在上之意。
身为一个中学生,我基本不花时间在课外阅读之上,因为满心觉得如此厚重的教科书与教辅已足以满足我的内心世界。
也常以中学课业繁重为理由逃避课外的阅读,朱光潜先生一针见血的戳破了我这自欺欺人的想法。
的确,时间是挤出来的,有心怎样都能读。
各类教科书巩固基础知识,教给我们学识上的知识,而课外书则能教会我们做人。
在校园的象牙塔内,我们无法感知社会,学会相处之道,谈论之宜。
在课外书的世界里,或许是另一番世界,感受你所从未感受的,以他人之经历充实个人之生活,岂不妙哉!动与静,情与理,讲求的也不过是中庸之道罢了。
烦恼从何而来,无人能道清,只知静时平添烦恼,许是庸人自扰罢了。
闲愁,闲愁,闲而愁,动时愁或消。
朱光潜先生的“尽兴”二字也是刻进了心里,生活目的,生活方式皆在此二字里。
静,是一种修养,在浮世中略静,在闹中觅静。
不必大动,无需过静,做一个有趣味的人,感知自然,感知身边的人,做一个遭人喜爱的人。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一)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
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
在本书中,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
看起来这十二封信的主题毫无关联,实则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下面就我对本书的某些章节谈谈我的感想。
(括号内的文字为我的看法。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一旦下定决心要读书,就算是国家总统,也会有时间读书。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的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
(我们看书不在于多少天可以看完一本书,即看书的速度;也不在于看书的多少,即看书的数量。
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生一味读死书。
这方面尤以高中生为代表,一天到晚抱着课本、练习题钻,到最后考试,可能因为知识不够全面就被淘汰下来了。
因此忙也要看书,且要看的全面。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
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灵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在这个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不欢喜读书,不愿意读书,他们觉得与其看书还不如整天坐在电脑前玩游戏或在外面闲逛来的惬意舒坦。
今日中国的世风日下,究竟是我们影响了世风,还是世风影响了我们,我们看待贪官污吏,想这个世界为何如此,为什么他们宁愿冒着失去自由或生命的危险去进行犯罪,也不愿意平平静静自由的做个守法公民。
)比方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的不受拘束地发展。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大全8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大全8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00字(篇1)读罢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触颇多,话语虽平易近人,似多年挚友娓娓道来,却处处给人惊喜,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
众多感触不便一一道来,便选取一些印象颇深之处发表一点陋见吧。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朱光潜先生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我深以为是。
网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我不思进取,却又不甘堕落”。
正好处于低潮期的我感触良多。
在浑浑噩噩度过了一个大一后,原本光鲜的梦想变得模糊,清晰规划好的前途开始渺茫,我渐渐坠入柔软却阴冷的泥淖,看得见光却又攀不上枝条。
“愁”字漫上心头,挥之不去又不可视而不见。
但朱先生这时又恰似知道我的烦恼之处一般,谈到动静相宜的解愁之道。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朱先生如是说。
其实这话说的略微有些晦涩了,颇有一点道家阴阳调和的味道在里面,但先生贴心至此,作了浅显的解释:“如果把‘尽性’两字懂得透彻,我以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不过“尽性”二字,这一点我深以为然。
但是,人生约束颇多,并不是时时可尽性而为的,而愁思偏偏就生在这不得尽性之处。
我如一卷洪流,却偏偏郁于一方浅潭,四周怪石林立,高山巍然,奈我如何有十八般本领,也只能在这窄室中横冲直撞以泄心中怨气,久而久之便也成一汪死水。
对于这一点,朱先生又言:“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
”这看似简单,做起来又谈何容易,我有七情六欲在身,四面八方的纷扰扑面而来,想要提炼出“不屑”这一情绪,非长期修炼不可得呀。
而若不顾自己本来心绪强行选择“不屑”,或又徒生其他心蛊。
总而言之,这条解愁之道,我还需得边行边修炼。
虽说先生的“动”我学习得颇为艰难,但对“静”却得心应手。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先生是这么说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读书心得五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读书心得五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朱光潜编著,岳麓书社出版。
目的是以一般人为对象,从实际生活出发来介绍些学术思想。
关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
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
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
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
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
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
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
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
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
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
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
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
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
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在我读完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心中颇有感慨,先生的肺腑之言,深深地打动我的内心,更像个修行者,如沐春风,静坐、静思、感受教化。
在书中朱光潜先生用心诚嘉,为千万迷途的青年指点迷津,探寻属于自己真正认识道路。
文字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先生引经据典,中西结合,耐人寻味。
虽然这本书出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但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冲洗,变得更加厚重和凝华。
冲破时间和空间,不仅仅适用那个年代的青年,更加适用当代的青年,这是一本有教育价值的书。
下面则是我读完此书的感悟。
在第一封信中,先生便向我们提出了关于读书的问题。
他认为当时的(当然,这也同样适用于现在的青年)青年在读书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总是抱着非本专业的书不读的态度;第二,以为时常读课程规定的书便是一种读书习惯;第三,过分盲目的相信“青年必读书目”的谎话。
在先生看来,读书至关重要的是兴趣,青年人读什么书应依赖青年人自己的兴趣选择,而非盲目听信“青年必读书目”的误导,这一则是因为人只有对自我感兴趣的事物才会有深入下去的倾向,一则是因为不同行业、不同兴趣的推荐书目的人所推荐的书目大相径庭。
此外,先生还建议青年人每天抽出一点儿空闲时间读书,特别是读非本专业的书籍,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培养青年人读书的习惯,因为这种习惯在人到中年的时候是十分难以培养出来的。
读书的习惯,一经培养出来,对人是十分有益的,它不仅能够帮助人开阔自己的眼见,拉近在世之人与业已辞世之人的距离,而且还能够使我们养成潜心静气、平稳踏实的心性。
先生在第一封信中就向青年朋友提出读书的问题,可见先生对我们良苦的用心以及读书对于青年人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在谈完关于读书的问题后,先生紧接着谈到了动与静。
所谓动,就是尽性,再说通俗一点就是放纵自我,从而使自我感到原始的满足。
当然了,这种放纵必须是于己于他人都无害的。
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常住草堂后,开始每天早晨把屋内的砖头搬到屋外,晚上的时候又把砖头搬回屋内。
或许有人听完这样看似愚钝的行为后要开始议论了:这不是脑子有病吗?搬来搬去什么也没有改变。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的想一想,就会发现并不是什么也没有改变。
虽然砖头依旧是在屋内与屋外间移动,但是陶渊明本人达到了“动”的效果。
终日下来,可以说这位老人从中获得了不少原始发自内心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外部的物质的增益无法带来的。
青年在寻找“动”的乐趣的同时,还不应当忘记“静”的享受。
所谓静,是指一个人的感受力。
看看从古到今的一些诗人作家,他们的感受力都是超乎常人的,也正因此,他们才能从一些在常人看来稀疏平常的事物中找到乐趣。
正如一句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平平的一汪活水,便可在诗人的笔下造出如此美景。
青年,就是应该“动静结合”,过得朴实平淡,但却乐在其中。
后先生开始关注起青年与当时国情的联系。
他鼓励青年人能不畏强权,站上十字街头向不合理的传统与习俗宣战,亦即,他强调青年人要打破俗规陈矩,敢于创新。
这在今天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十分适用的。
同时与之联系紧密的是先生鼓励青年们为国家、为民族大胆的做贡献。
他援引蔡孑民先生的话“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来告诫青年人时时刻刻想着为祖国做贡献,时时刻刻不忘靠读书来为祖国做贡献。
在当时的形势下,青年们是极易激动的,他们频频出现在各类的反对列强军阀的运动中。
先生用此语既肯定了青年们的爱国热情,又深刻的指出了青年学生运动的方向:并非盲目的运动,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运动。
在读到这两封信的时候,先生的一句话对我印象十分深刻:“一种社会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
它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
”个中意思,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通过这两封信,先生教导了青年应该如何处理自我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先生给青年们的教导就主要着眼于他们自我的内在修养与人生发展了。
关于青年的内在
修养,第六封《谈多元宇宙》、第九封《谈情与理》和第十封《谈在卢浮宫的一个感想》分别教导了青年三种内在修养:对待不同事物的合理态度、理智与情感的抉择、正确的对待效率价值观。
先生是用“多元宇宙”的概念展开青年对待不同事物的合理态度的指导的。
“多元宇宙”指每个人都存在于几个宇宙中,有“道德宇宙”、“科学宇宙”和“情感宇宙”等等。
在不同的宇宙中,应当有不同的评判事物的标准。
比如说在“道德宇宙”中,对某个事物的评判应基于其是善是恶,而在“科学宇宙”中,对某个事物的评判则应基于其是真是假。
任何宇宙都不得侵犯其它宇宙,否则会引起难以想象的结果。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之际,正是因为伽利略与哥白尼被本应用“科学宇宙”的评判标准评判,但却被教会的“道德宇宙”的评判标准评判而受难。
可见,青年在自我的生活中,应当时刻谨记采取合理的态度与方法来评判一件事物。
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事物的合理发展并体现出青年的自身修养。
至于合理的效率价值观,先生给青年指出了盲目追求效率之蔽,这种为美国人欢迎并推广至世界效率价值观让人失去了平心静气享受生活的耐心。
当紧密的时间表成为一个人行动的唯一依据时,他将再难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即使找到,也无法享受。
试想想,如果一个人连生活的乐趣都找不到,他还可能做好什么唯需深入耐苦才能做得到的事。
《蒙娜丽莎》或许会成为绝迹,因为观赏它的人只是花费一分钟的时间在画像面前感叹、赞美和拍照,人们从来都不能静静的伫立一会儿,仔细看看这世上最美的微笑。
艰苦卓绝的品质,往往是与享受生活的性情结伴而行的。
王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