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课前预习课件

组名
组长
组员
我们是这样分工的 我们想用这些方法记录
搜集到的资料 我们想用这些方式展示
我们搜集到的资料
评价标准: 1. 汇 报 时 普 通 话 标 准 ,
表达流畅。 2.计划表填写完整。 3.分工合理。 4.记录和展示资料的方
( √)
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欣喜若狂 因何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__唐___代诗人__杜__甫____写的。 诗人听说_唐__王__朝__的__军__队__收__复__了__蓟__北_____,喜极而泣,作 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无限__喜__悦______的心情。这首诗 被称为其“生平第一首快诗”。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整理资料,注意在活动中搜 集资料时做到分工明确、途径多样,并注重沟通。
提示: ①记录资料的方式:摘抄,照片,剪贴…… ②展示资料的方式:手抄报,PPT,当场问答, 猜谜比赛……
交流实践困惑,确定下一阶段目标
你们在搜集这些资料时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呢?解决了吗?
我没有通过合适的渠道 查找图书,没有找到想 要的图书;请教他人没 有得到所需要的信息。
各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边汇报边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内容。
总结整理资料的方法:
首先,在小组内交流,熟悉彼此搜集到的资料,再 按照展示交流的需要,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梳理。
其次,将重复的部分进行合并,冗长的部分进行归 纳,错误的部分进行删除。也就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对于同一类型的资料,可根据需要进行归类。比如 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进行归类,按照问题的几个不同方 面进行归类。
可以调整方向,改成利 用网络搜索的渠道搜集 资料。
搜集的字谜难度太大、数 量太多,资料过于繁杂。
可以进行筛选和整理,删 去太难或太简单的字谜, 留下有一定挑战价值又有 趣什么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儿童诗两首之1.《我想》

结构梳理
把小手安
长成一座绿色的帐篷
把眼睛装大风筝上
美妙的幻想 美好的愿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把我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飞到遥远的地方
主旨概括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 想,表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 求和向往。
• 童年还有很多很多美好的想法。 • 你还会怎样发挥你的小手、耳朵、嘴巴、 鼻子……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前四节的最后一句在表达上都有什么特 点?这样写好在哪里?
都带有破折号,而且破折号都 起解释、说明作用,这样写得好 处在于使句子更完整。
人 教版五年级下册语 文
9 儿童诗两首
高洪波 笔名向川,1951年生,内蒙古 开鲁人。有儿童诗集《鹅鹅鹅》《大象法 官》《飞龙与神鸽》《喊泉的秘密》《少 女和泡泡糖》《吃石头的鳄鱼》《种葡萄 的狐狸》《我喜欢你,狐狸》。诗歌《我 想》获全国第一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散文集《悄悄话》获全国第三届儿童文学 优秀作品奖。
整体感知
听朗读,认读字词。
字词学习
bāo 花 苞
yā 脚 丫
jí 汲 取
ruǎn 柔 软
pú 蒲 公 英
pénɡ zhànɡ zhēnɡ xù 篷 帐 风 筝 柳 絮
缕 丫 汲
帐 篷 筝
缕 丫 汲
帐 篷 筝
缕 丫 汲
帐 篷 筝
缕 丫 汲
帐 篷 筝
缕 丫 汲
帐 篷 筝
缕 丫 汲
帐 篷 筝
这一小节看起来似乎有画蛇添足之嫌。实 际上,正是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我”是怎 样地沉迷在想象之中,以至于把想象当成了现 实,一想到要飞向遥远的地方,自己是快乐了, 爸爸妈妈是不是放心呢?所以得和他们商量商 量。这更增加了诗的情趣。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对《从军行》一诗进行背诵或默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上节课,我们在唐代诗歌里感受了边塞战事的激烈。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朝代,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灵。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
(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块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如何正确朗读题目,划分节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晓”“迎凉”,理解词义,从而理解题目的意思。
晓:天亮。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天亮之前,诗人走出篱门感到一阵凉风,(突然)有所感慨(感想)。
2.过渡:这首诗的作者是陆游,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陆游呢?3.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明确。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皆具有很高成就。
他的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严谨,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忧国忧民之情而对后世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板块三初读诗歌,感受韵律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在听的时候划出朗读节奏,画出本课的生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学生自读诗歌,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前两遍声音略低,第三遍放声朗读,读出诗的韵律来。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生字课件 第9课 古诗三首

仞岳
tì
摩遗
涕巫
笔顺:
部首:氵 结构:左右 组词:涕泪 鼻涕 形近字:剃 字义:眼泪。
返回
仞岳
wū
部首:工 结构:特殊
摩遗 涕巫
组词:巫峡 巫师
形近字:亚
字义:专以祈祷求神骗取财物
的人。 不要过大,捺变为点
笔顺:
返回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第10课 大还是小 生字教学课件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部编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生字课件 第9课 古诗三首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部编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9 古诗三首
首页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特殊结构
仞岳摩
遗涕巫
仞岳 摩遗 涕巫
笔顺:
前鼻音
rèn
部首:亻 结构:左右
组词:千仞 万仞
形近字:刃
字义: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不要漏写
返回
仞岳 摩遗 涕巫
yuè
部首:山 结构:上下 组词:五岳 岳父 形近字:岱 字义:高大的山。
笔顺:
返回
仞岳 摩遗 涕巫
mó
部首:麻 结构:半包围 组词:摩天 按摩 形近字:靡 字义:摩擦,挨上后来回移动。
笔顺:
返回
仞岳
yí
摩遗
涕巫
笔顺:
部首:辶 结构:半包围 组词:遗民 遗产 形近字:遣 字义:余,留。
10 大还是小
首页
自 己 门衣
独体 结构
平舌音
zì
自
自 己
门
衣
中间几横之间的 间距要均匀。
笔顺:
部首:自 结构:独体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课件

讨论交流:
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一幅怎 样的意境?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 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 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背一背,填一填
将古诗补充完整。
青海长云( 暗雪山), 孤城遥望( 玉门关)。 黄沙百战( 穿金甲), 不破楼兰( 终不还)。
根据古诗题材体会作者的情感 概念:要鉴赏古诗,把握其情感,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充 分的了解。 方法:同一题材的古诗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若能判定一 首诗所属的题材,便可快速把握古诗的感情基调。如送别 诗,多写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边塞诗多写思乡之情或建 功立业的愿望等;写景诗多描写祖国山河的壮美。
青海湖 长云 雪山 边塞景物
从
写景 孤城 玉门关
开阔萧索
军
行
百战 穿金甲
抒情
不破 终不还
不畏艰险 誓死卫国
《从军行》描述了戍边将士征战于荒漠 孤城,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表现了戍边将 士不畏艰险、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爱国 爱国之情,古来有之。诗人王昌龄的爱国情, 让人动容。正是因为有了舍命保家卫国的戍边将士,有了 像王昌龄这样的爱国者,我们的生活才能安稳、幸福,我 们要心怀祖国家乡,热爱它,保护它,也要好好珍惜这来 之不易的生活,努力学知识、学本领,积极锻炼身体,为 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4.本诗与陆游的《_示__儿___》一诗主题基本相同,表达了作 者对__百__姓_的同情,对_王__师__的期盼,同时暗含着对__统__治__者_ 的不满。
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欣喜若狂 1.因何喜。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__唐___代诗人__杜__甫____写的。诗
人听说___唐__王__朝__的__军__队__收__复__了__蓟__北___,喜极而泣,作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无限____喜__悦____的心情。这首诗被 称为其“生平第一首快诗”。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共29张PPT)人教部编版

译文:回 头看妻子和孩 子哪还有一点 的忧伤,胡乱 地卷起诗书欣 喜若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春天。 作伴:与妻儿一同。
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你用一 个字概括。
喜
回家!回 家!终于可以 回家了!
学完这首诗你能感受到诗人欣喜欲狂的心 情吗?请你根据老师所讲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说 说这首诗的大意。也可以根据诗意编排一个小 短剧,表现给大家看看。
译文: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 刚刚听到时我激动地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 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 喜若狂。日头照耀我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 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快快动身起程 从巴峡穿过巫峡,到了襄阳后直奔洛阳。
译文:日头照 耀我放声高歌痛饮 美酒,趁着明媚春 光与妻儿一同返回 家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立即、赶快。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 代城池。
译文:快快动身起程从巴峡 穿过巫峡,到了襄阳后直奔洛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捷报之突然。 听到消息后的 反应。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探究读
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诗文,探究下列问题:
读完诗文,找出诗人 “涕泪满衣裳”的原因。
朗读指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朗读基调 是喜悦激动,语气欢快,前六句读出 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后两句语速变快 读出诗人心情的急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课文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包括《从军行》、《塞下曲》、《月夜忆舍弟》三首诗,以下是它们的原文:
1.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以上为三首诗的原文,如需理解或赏析,可以查阅教辅或古诗书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溪边 钓鱼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写孩子在溪边钓鱼的欢乐。
《溪边》──钓鱼的孩子,那 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 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 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 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 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 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 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 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前一句描写了读书的神态,孩子是 坐在街头读书,书就放在膝盖上,他 (她)似乎很懂得爱护书,翻页时动作 是轻轻的。肯定是书中的故事有趣, 所以他(她)情不自禁地微笑着。后一 句点明了他看的是《水浒传》,但主 要说他看书看得入迷了,只想着“黑 旋风”水战“浪里白条”的事,对时 间的悄然流逝一点也没有注意到。
我想(一)
我想把小手, 化作三秋桂子, 飘香宇宙, 连嫦娥也频频回望。
我想把脚丫, 化作潺潺流水, 让母亲河 永远载舟远航。
我想把眼睛 化作中秋的月亮, 榕树下的孩子我想把身体 化作肥沃的土地, 让西北部的不毛之地, 也有小麦的芳香。
我想(二)
我想把耳朵, 高高地悬挂空中, 时时提高警惕, 让犯罪分子无处躲藏。
《我想》作者的梦想都是什么?你体会到了 什么?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这一节主要写:“我”想把小手安在 桃树枝上,把春天打扮的更美。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帐篷。
绿色的帐篷指“大柳树”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枝上, 并长成一棵大树。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啊,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写“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我想把我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 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啊,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前四节的最后一句在表达上都有什 么特点?这样写好在哪里?
都带有破折号,而且破折号都 起解释、说明作用,这样写得好 处在于使句子更完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 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 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 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 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 和向往。
作业 1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
首诗背诵。 2 创编一首有关描写
童年生活的小诗。
山村孩子的画
邱易东
云是画面的主角
浓一笔,淡一笔
让阳光渲染它的模样 叶的眼睛在崖畔张望
暖一抹,冷一抹
泥土是画面的主角
在小溪的天空漂浮 让幻想展示它的富有
树是画面的主角
深一脚,浅一脚
让风涂抹它的年轮 山路上印满秋天的芬芳
《爱之歌》
黑塞(德国) 我是一头鹿,你就是那小鹿, 小鸟是你,我就是那树, 太阳是你,我就是那白雪, 白天是你,我就是那梦。 夜晚,从我入睡的嘴飞出, 一只黄金鸟,飞向你, 歌声嘹亮,翅膀斑斓, 它对你唱一支爱之歌, 它唱着我给你的歌。
读了《童年的水墨画》这首 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 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街头
阅读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写儿童顾不街上的喧闹,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
《街头》──读《水浒传》 的孩子,那样的专注,尽管 马路街头是那样的喧闹,却 丝毫不能影响他,对时间的 推移也浑然不觉。无边的喧 闹和一隅的安静,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
• 书包
• 我把四季的春光,装进书包。 • 我把宝贵的知识,装进书包。 • 我把妈妈殷切的希望,装进书包。 • 我把我的坚定决心,装进书包。 • 书包里装着我,一个充满希望的勤奋童
年。
• 续写:我把——
• 以跳跃的尽头捕捉了童 年生活的典型场景,如“街 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 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 乐场面,表现了孩子们童年 生活的快乐。
像刚下水的鸭群, 戏水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写江上戏水的孩子调皮可爱。
《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的 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 中,在水里互相你拨我溅地嬉戏, 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 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 调皮地笑着,露出两对小虎牙。一 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 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9 * 儿童诗两首
汲取:吸取。
喧闹:喧哗热闹。
水葫芦: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直 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部以下膨 大,花呈漏斗状,蓝紫色。诗中的 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 水葫芦,而是指水性极好的孩子, 与我们通常说的“旱鸭子”是相对 的。
高洪波
高洪波 笔名向川,1951年生,内蒙古 开鲁人。有儿童诗集《鹅鹅鹅》《大象法 官》《飞龙与神鸽》《喊泉的秘密》《少 女和泡泡糖》《吃石头的鳄鱼》《种葡萄 的狐狸》《我喜欢你,狐狸》。散文集 《波斯猫》《文坛走笔》《人生趣谈》 《司马台的砖》《高洪波散文选》《高洪 波军旅散文选》。评论集《说给缪斯的情 话》。诗歌《我想》获全国第一届儿童文 学优秀作品奖,散文集《悄悄话》获全国 第三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写我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不过,飞到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写“我”要飞到遥远的地方,但要和爸爸妈妈商量。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我”的懂事。
①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这是诗中的最后一节,从诗意上看,与第 四节诗是紧密相关的。乍看起来,似乎有画蛇 添足之嫌,把孩子的想象一下子拉到了现实, 与前面的诗句有些不和谐,甚至格格不入。实 际上,正是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我”是怎 样地沉迷在想象之中,以至于把想象当成了现 实,一想到要飞向遥远的地方,自己是快乐了, 爸爸妈妈是不是放心呢?所以得和他们商量商 量。这更增加了诗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