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监测分析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

2015年度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监测评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为降低院内感染率提供可靠依据..一、一般情况根据医院感染规范要求以及2015年度的工作计划;对我院的医院感染工作进行了全面的综合性监测;感染管理科专职工人员深入科室对全院病例进行前瞻性或回顾病例监测;并把检查的结果每月通过信息反馈到科室..2015年全院开展全面综合性监测;调查病例38539份;总感染人数为798人次;感染率为2.07%;从1-12月份医院感染波动在0-3.0%之间;较去年下降0.99%;在798例医院感染病例中;以下呼吸道感染率最高55%;依次为胃肠道感染率7%;泌尿系感染为14%..其各病区的分布情况是:2015年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图二、原因与分析2015年对798例感染者进行院内感染危险度分析:1、原因是基层医院病房病种多;探视波动人亦多..因此;呼吸道病毒细菌传播率高;呼吸道感染的病例较多..2、年老体弱有基础病的病人..3、危重病人、手术病人、外伤休克、脑血管意外、机体抵抗力低下的病人..4、留置尿管且保留时间较长的病人..5、全院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情况是:1手术危险指数越高;切口污染越严重;感染发生率越高..2清洁切口;清洁-污染;没有发生感染;这与临床医生执行严格无菌技术与外科手术技术、手术操作过程要精细是密切相关..3术后护理及术前正确脱毛及脱毛时间离手术时间或较短;术中保温效果好促进了切口的预期愈合..4污染手术;清创不在本院内的病人..6、应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病人..三、整改措施一、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进行质量工作大检查;并把检查结果及感染病率;在医院信息中反馈;为临床有效地预防院内感染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查漏补缺;纠正违章操作;从而降低院内交叉感染;保证医护人员及病人的生命安全..二、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为了有效地控制感染;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了有计划的组织临床医护人员及实习生;认真学习医院感染预防知识;并编写了医院感染知识汇编一书;作为身边的工具书全面学习;掌握院内感染监控知识和技能;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同时要求陪护;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对特殊区域严格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对医院医护人员考核四次感染知识;保证院内感染有效地预防..三、针对外科系手术部位的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严格执行:1、正确使用抗生素:包括正确选择抗生素品种;术前0.5-1小时使用抗生素;24小时内停用抗生素..2、加强对污染切口的感染控制..3、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采集标本送检;及时追踪送检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四、成效1、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率为零..2、全年全院无发生一例医院感染暴发事件..3、全年全院全员职工无发生一例医院感染疾病..。
ICU 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ICU 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ICU所送检的3847份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药敏试验。
结果:共分离病原菌794株,阳性率为25.21%。
其中G-菌占83.76%,G+菌占11.21%,真菌占5.03%。
检出细菌痰标本占73.43%,尿液标本占10.2%,全血标本占8.19%,分泌物占6.68%。
革兰阴性菌以鲍曼不动杆菌居首位(27.08%),其次是大肠埃希菌(16.25%)和铜绿假单胞菌(15.74%)。
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4.28%)。
革兰阴性菌大部分表现为多重耐药,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的耐药率较高,为86.6%和82.2%。
对利奈唑安表现为全敏感。
鲍曼不动杆菌表现为多重耐药,对复方磺胺敏感性较好。
结论:ICU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耐药率较高,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降低细菌耐药率。
关键词 ICU 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分析1. 材料和方法1.1菌株来源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在ICU住院患者微生物标本,包括血液、痰液、尿液、胸腹腔积液、分泌物等标本,分离的病原菌耐药试验用首次分离株, 同一患者的相同类型标本分离出同种病原菌者视为同一菌株。
1.2 操作与方法操作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细菌鉴定使用VITEK2-Compact 及其配套试剂卡.血液培养使用BACT/ALERT 3D血培养仪。
药敏试验采用VITEK2/Compact 及其配套药敏鉴定测试系统,按CLSI 2013年版标准判读药敏结果。
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腐生葡萄球菌ATCCBAA750、阴沟肠杆菌ATCC700323、白色念珠菌 ATCC90028 均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WHO NET5.6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总结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总结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及《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要求,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治疗用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的实际发生率。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在分管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及各科主任、护士长和医院感染质控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2015年度开展的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工作任务,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调查对象:2015年11月16日00∶00-24∶00我院的所有住院患者,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不包括当日新入院的患者。
2.调查方法:调查人员由各临床科室的医院感染质控小组成员组成,并于2015年11月15日由感控办进行了统一培训。
调查采用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登陆我院一体化医疗信息平台,逐一填写《个案登记表》,调查在11月17日完成。
3.诊断标准:卫生部2001年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统计方法:全部病例资料录入由众阳软件医院感染实时监控横断面调查工作平台,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1.现患率本次现患率调查应查人数1046人,实查1033人,实查率为98.76%(要求调查率≥96%)。
发生医院感染43人,医院感染率4.16%(要求医院感染现患率≤8%)。
社区感染389人,社区感染率37.66%。
具体详见表1表1 各科室医院感染现患率1.1医院感染发病率列前五位的科室依次为内ICU、神经外科二、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二、神经外科一。
具体见图1图1:各科室医院感染现患率注:图中未涉及到的科室调查日不存在医院感染病例1.2社区感染居前五位的科室依次是呼吸内科、儿二科、儿四科、儿三科、儿一科。
具体见图2图2:各科室社区感染率注:图中未涉及到的科室调查日不存在社区感染病例2.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医院感染部位居首位的是下呼吸道26例,占60.47%;其次是上呼吸道9例,占20.93%;胃肠道、泌尿道各3例,各占6.98%;皮肤软组织感染及其他各1例,各占3.45%,本次调查手术部位未发生感染。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报告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报告2015年38539住院患者例中共收到3998个细菌标本,阳性率占总标的29.23%,共1169个。
从其中筛选出多重耐药菌感染191例,其中男性126例,女性65例,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50岁,60岁以上患者占64.6%。
与去年相比,检出的耐药菌株呈下降趋势。
一、2015年全院分离病原菌的标本类型构成比(图1)2015年多重耐药菌分布(图2)二、按照标本类型(或感染部位)进行的病原菌构成比1、呼吸道标本病原菌构成2748株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病原菌构成比(饼状图)2、泌尿道标本病原菌构成273株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病原菌构成比(饼状图)3、脓液标本病原菌构成223株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病原菌构成比(饼状图)三、按照两种目标细菌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的折线图1、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折线图2、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折线图七、总结1、2015年全院共分离病原菌3998株。
2、3998株菌中革兰阳性菌占23.6%,革兰阴性菌占69%,真菌占7.4%。
标本分布前三位为痰、尿液和分泌物。
3、革兰阴性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真菌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但是曲霉素感染的病人数在增加,主要分布在重症医学科,呼吸科等。
在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菌株比例仍然很高,特别是大肠埃希菌仍占60%左右。
4、全年共发生多重耐药菌株191人次,发生院内感染的有80次,根据调查其中社区感染占58.1%;医院内发生的感染是41.9%。
五、整改措施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研究分析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分布

研究分析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分布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菌多为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螺旋体、寄生虫等,其中有80%左右的细菌为致病病原菌,另外由于病原菌检查技术滞后,在使用抗菌药物期间,没有合理控制好用药量和用药类型,使得某些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作用,治疗效果适得其反。
文章针对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菌的分布状态,对其耐药性进行临床研究,并提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建议。
标签: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菌;分布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而引起该病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细菌的感染。
为了很好的治疗该疾病,需要对引起该病变的相关的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合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果。
一临床研究对象本文研究以呼吸内科的普通病房患者和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作为资料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下呼吸道咳嗽后的痰标本、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后的分泌物、气管插管取下分泌物,然后将这些分泌物分离,得出用于临床研究的感染病菌。
以上临床研究的患者,可能表现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发热、肺部有炎性病变、肺部有湿啰音、支气管有阻塞性肺气肿、咳粘痰。
其中发热在38℃以上,并且患有上呼吸道炎症的患者,譬如鼻炎、扁桃体炎等,不适合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
二临床研究方法本文研究以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作为主要设备,分别进行下呼吸道体外药物的培养和敏感性试验,然后提纯分离出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其他真菌等;将相关资料输入电脑系统当中,并绘制相关的统计图表,以及借助PEMS3.1软件处理相关数据,最后分析不同年龄的下呼吸道患者感染细菌的分布状态及菌株体的耐药性,明确合理用药的具体方法。
三临床研究结果及讨论1、病原菌分布。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菌主要有5种: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这种病菌是革兰氏病原菌的主要类型,产生的原因主要为:呼气管插管、分泌功能衰弱、病菌耐药性高、排痰不及时、免疫功能降低、菌群失调、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整理)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

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一.细菌分布1. 2008年中国耐药细菌检测(CHINET)发布细菌分布:细菌来源分布表明感染性疾病仍然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按细菌菌株数将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进行排列如下: 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氏菌属、不动杆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链球菌、变形杆菌。
2. 2006-2007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Mohnarin)结果全国细菌分布:3.2006-2007细菌来源分布表明感染性疾病仍然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按细菌菌株数将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进行排列如下: 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链球菌属、溶血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肺炎链球菌。
Mohnarin年度报告之华北地区细菌分布: 总分离28763株, 革兰氏阳性菌9628株, 占33%;革兰氏阴性菌19135株, 占67%。
细菌来源分布表明感染性疾病仍然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细菌分布排列如下: 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鲍曼不动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屎肠球菌、奇异变形菌、黏质沙雷菌、肺炎链球菌。
和全国相比较有部分区别。
4. 个人总结的北方地区下呼吸道细菌分布如下: (细菌分布数据来源)下呼吸道细菌感染主要细菌分布前11位依次是: 下呼吸道细菌感染主要细菌分布前10位依次是: 铜绿假单胞菌(15.16%), 金黄色葡萄球菌(10.97%), 肺炎克雷伯氏菌(9.37%), 大肠埃希氏菌(9.21%), 鲍曼不动杆菌(7.71%), 肺炎链球菌(4.41%), 阴沟肠杆菌(3.52%), 屎肠球菌(2.34%), 嗜麦芽假单胞菌(2.25%), 粪肠球菌(1.92%), 表皮葡萄球菌(0.87%)。
2015年第二季度ICU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2015年第二季度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一、病例感染发病率和患者日感染发病率2015年04月~06月共监测ICU病人数142,医院感染10人(10例次),感染率为7.0%,感染例次率为7.0%。
10例感染患者均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同期ICU患者住院日数为731日,日感染率为13.7‰,调整日感染人次率为3.95‰。
(详见表一)*1.根据计算公式,每月监测人数=当月新入ICU人数+上月末住在ICU人数;合计数=上季度末住在ICU人数+本季度新入ICU人数,不等于各月合计总数。
2015年第二季度感染人次率为7.0%,感染例次率为7.0%。
与第一季度的7.0%、7.8%相比,感染例次率下降0.8%。
通过表一我们可以看出, 4、5、6月份住院病人日感染例次率分别为20.3‰、9.6‰、10.9‰,第4月份明显高于前两个月。
二、器械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发病率ICU常用的3种侵入性操作相关日感染分别为: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详见表二)表二 ICU 器械使用率(%)及日感染率(‰)由使用泌尿道插管引起的泌尿道感染率、呼吸机辅助呼吸引起的相关肺部感染率以及深静脉置管导致的相关血流感染率第二季度分别为0.0‰、24.6‰、1.7‰,与2015年第一季度的3.0‰、22.1‰、0.00‰相比,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为0,控制较好,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以及血管导致的相关血流感染率略微上升,两季度相比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本季度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率仍然明显高于其它两种感染。
因此,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仍然是当前ICU院感管理防控的重点,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呼吸机相关肺炎标准操作规程。
规范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严格落实手卫生规范;随时做好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
在患者病情允许下将患者床头抬高30°~45°,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等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的有效措施。
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监测

P o i c ,S a x 3 0 2 Ch n ) r vn e h n i 0 1 i a 0 中图 分 类 号 :435 R 7. 文 献 标 识 码 : C
4 6 . 4 3( 3 2 )
2 3 . 9) 4( 5 2 4 6 . 9 1( 0 2 ) 2 2 9 ) ( . 4
5 6 . 3 3( 8 8 )
5l 6 . 3 ( 6 2 ) 3 ( 6 7 ) 6 4 . 5 1( 6 8 ) 3 1 . 8 1( 2 0 ) 5 2 . 6
哌拉 西 林 哌拉 西 林 / 唑 巴 坦 他
¨ 强 株( ) %
盯
大 肠 埃 希 菌
( "一 4 ) 3 3 ( 3 7 ) 6 8 . 2 2( . 5 4 6 ) 3 7 . 7 4( 9 0 ) 3 6 . 7 0( 9 7 ) 2 5 . 6 2( 1 1 )
总结 如下 。 l 一 般 资 料
对 20 0 7年 5月一 20 0 9年 3月住 院 病 人 中发 生 下 呼 吸道 医
院感 染 的病 人 呼 吸道 分 泌 物 细 菌培 养 和 药 敏 试 验 结 果 进 行 回顾
t y ta t n e to t o e s a d mo i or r c if c i n pa h g n n n — 性 调查 分析 。细菌分 布情 况采 用构 成 比 、 率采 用百 分率计 算 。 耐药 t ig o tm i r bi r g e it n e orn fan i c o aId u s r s s a c 2 结 果 武爱 萍 。 玉宏 乔 2 1 病 原 菌 种 类 标 本 中 共 分 离 出 菌 株 5 4 , 中 革 兰 阴性 . 4株 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监测分析
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菌株来源本院2015 年住院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留取的4808 份痰标本。
1. 2 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规定的检测方法对留取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使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细菌鉴定仪及药敏试验仪、试剂。
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以及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
2 结果
2. 1 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经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发现,4808 份送检痰标本中,共培养出菌株277株。
其中,培养出革兰阴性菌167 株(60.3%),按照分离到的菌株从多到少排序分别是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洛菲不动杆菌、粘质沙雷氏菌、鲍曼不动杆菌、催产克雷伯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稻皮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64株(2
3.1%),按照分离到的菌株从多到少排序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真菌46株(16.6%),按照分离到的菌株从多到少排序分别是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其他酵母菌。
2. 2 病原菌的耐药性
2. 2. 1 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率分离到的常见革兰阴性菌的药敏实验结果,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耐药率分别为2.0%、0.5%、27.0%,对P/T的耐药率分别为5.0%、2.5%、20.8%,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20.8%、44.9%、24.3%。
见表1。
2. 2. 2 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率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85.5%、85.9% ;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8.9%、28.9%;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0、0。
见表2。
2. 2. 3 真菌的耐药率白色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耐药率最高,分别为
3.1%和
3.1%;光滑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最高,为40.0%;热带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最高,为50.0%;其他酵母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最高,为2
4.5%。
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抗菌药物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到各种感染性疾病治疗中,这就造成了近年来多重耐药菌的增多。
本文数据显示,本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送检的痰标本中分离到的革兰阴性菌占比较高,为60.3%,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为23.1%,本院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為主,这与部分国内学者近年来的报道相同[3,4],与本院近3年的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监测[5]也是一致的。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本院革兰阴性菌中前三位的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它们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29.2%、53.2%、-,对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为27.7%、46.8%、-,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耐药率为2.0%、0.5%、27.0%,对P/T的耐药率为5.0%、2.5%、20.8%,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20.8%、44.9%、24.3%。
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P/T 较敏感,大肠埃希菌对泰能、P/T较敏感,而铜绿假单胞菌单药耐药率均在20%以上。
与尚旭明等[6]学者的监测结果一致。
可见,革兰阴性菌对一代、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7-10]。
在临床工作中,如遇革兰阴性菌感染,可选择三代、四代头孢菌素、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避免选用一、二代头孢菌素,如遇重症感染应尽早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产广谱β- 内酰胺酶的细菌的增多,与近年来广泛使用三代头孢素密切相关,工作中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
素治疗[11-14]。
综上所述,近年来,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菌谱在不断发生变化,耐药率逐年上升,多重耐药菌甚至泛耐药菌株逐年增加,主要原因是抗生素的滥用及不合理使用,这使得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难度极大增加。
这既要求有关部门出台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有效的管理办法,又要求医务工作者重视致病菌分布的监测和耐药性的分析,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选用合理抗感染治疗,延缓耐药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周伟,母丽媛,苏敏,等. 2011 年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华西医学,2013,28(1):71-75.
[2]叶应妩.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2 版.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52-550.
[3]袁晓梅,孙浩杰,王静.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1287-1289.
[4]郭佳,陈志营,谭平.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7):3877-3880.
[5 ]丛中凰,李婷,李琛. 2014年我院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1):165-166.
[6]尚旭明,鞠瑛,王盛华.老年患者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的病原菌分别及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7):3884-3886.
[7]高海燕,陈希胜,张文艳,等. AECOPD 痰培养及药敏分析.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4):491-492.
[8]王一兵,李卫光,朱其凤. 山东省医院感染监控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490-492.
[9]陈国军,胡忠杰,陆建红,等. 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4):564-566.
[10]胡静,熊邦泽,朱金梅,等.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重庆医学,2009,38(4):436-437.
[11]董玉梅,靳桂明,丁进亚,等. 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3):197-199.
[12]殷少军,何礼贤,董荔,等.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检测分析. 中国综合临床,2001,17(10):754-755.
[13]刘芳,周玉宝,杨庚,等. 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69-171.
[14]蒋丽莉,何燕,龚敏,等. 214株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重庆医学,2011,40(1):40-42.
[收稿日期:2017-01-09]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