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整理

动物生理学整理
动物生理学整理

动物生理学笔记整理(掺杂组培的知识)

绪论

补充知识点:

外层(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性激素(少量)

肾上腺(以上均为固醇类激素,维D也属于固醇类激素)内层(髓质)分泌:肾上腺激素(E,强心剂),去甲肾上腺激素

案例分析:狗急跳墙

狗急跳墙包括2种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瞳孔变大;平滑肌舒张,气管口径增大(增大氧吸入量);心跳加快,内脏血管收缩,胃抑制(减少部分的供血量);四肢骨骼肌血流量增大;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提供葡萄糖以供能);胰岛素降低(2)体液调节: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

选择:以下可以引起气管口径增大,平滑肌收缩的是?

A组胺 B白三烯 C副交感神经兴奋 D交感神经兴奋

答案:D

组胺和白三烯是过敏反应中,引起气管口径减小的;

副交感神经兴奋是储备的过程

克伦特罗发现“瘦肉精”为拟E

选择:人,沙鼠,鱼三者髓质厚度排序为?

答案:沙鼠>人>鱼

髓质的厚度决定了浓缩尿液的能力,越厚,尿液越浓,节省水分

问答/填空:生命的表现:

新陈代谢(机体主动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过程)

是生命最基本的表现;

兴奋性;

适应性;

生殖.

选择:内环境是指?

答案:细胞外液,其作用为为机体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接受细胞的代谢废物;为机体细胞提供必要的理化条件,使酶促反应,生理功能顺利进行. 名词:稳态

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在剧烈变化的外界环境中赖以生存及各细胞器官维持正常活动功能的必要条件。

简答/填空:机体如何稳定PH值?

血液:血液中存在缓冲对,例如:HCO

3-/H

2

CO

3

肾:血液内缓冲有限,其余的经肾脏排出体外----“排酸保碱”

肺:吸入O

2排除CO

2

肝:当机体的蛋白摄取量大于机体需求(蛋白原料)时,会被分解放能或者转化为氨基酸,会放出-NH

3

,经肝形成尿素,血液运输至肾再排出体外名词:生物节律

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活动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重复出现发生着节律性的变化,这类变化的节律称生物节律。

(<1天—高频;=1天—中频;>1天—低频)

补:松果体:感受光源,分泌褪黑素(随着人体的生长,仅松果体与胸腺直接逐渐衰老)松果体的作用:只能促进睡眠;能够让人产生忧虑感;抑制性激素的分泌问答:比较神经、体液调节的异同之处/机体如何调控稳态

(1)概念(本科考试可略)

(2)相同点:均为了保持稳态;本质上通过化学物质对效应细胞其作用

(3)不同点:神经调节是点对点的作用,快速而准确,但作用部位局限,且持续时间短;体液调节是点对全身的作用,效应缓慢,作用广泛且持续时间长。选择:反射弧的组成

答案: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植物性神经)--效应器(骨骼肌随意肌,受大脑控制;平滑肌,内分泌腺,外分泌腺,心肌非随意肌)选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答案:反射

名词: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映

选择:判断是否为反射?

答案:中枢系统参与是必要条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完整”

选择:人体内最复杂最大的内分泌器官为?

答案:小肠,可分泌40多种激素

问答:说明体液调节的三种方式?

答案:(1)旁分泌(远距离分泌),经血液运输

(2)内分泌(近距离分泌),经组织液传输

(3)神经内分泌

(自分泌,经细胞内液传输)

选择:缺甲状腺激素换什么病?

答案:成人患非凹陷性水肿(粘液性水肿)

胎儿患呆小症(克订症)

选择:肾血管扩张/收缩的限度?

答案:扩张极限180mmHg;收缩极限80mmHg

选择:正反馈的例子?

答案: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分娩;血液凝固

判断:所有的条件反射均为前馈√

选择:生理学成为一独立学科始于?

答案:1682年哈维的《心血运动论》

第一章—神经

问答: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说明其中涉及的过程?

答案:兴奋的产生:利用电极给神经纤维一个阈上刺激,刺激处的膜上电压门控式Na+通道开始少量打开使Na+内流引起膜去极化,到达阈电位后

Na+通道全面开放,启动Na+的再生性内流,兴奋产生。

电信号传导:已经兴奋的细胞膜通过局部电流刺激相邻未兴奋的膜使之兴奋,由于外包髓鞘存在不导电的郎式飞节,动作电位只能跨过每

一段髓鞘在相邻的郎飞氏结相继出现跳跃式传导,沿着神经纤维

向骨骼肌,快速且不衰减的传播。

兴奋的传递:由神经向肌肉上的传导,在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模时,去极化刺激电压门控式Ca2+通道打开。由于胞外Ca2+浓度高,Ca2+内流,

经200多种蛋白的帮助,启动囊泡转移至突触前膜并与之融合,

泡内的乙酰胆碱倾囊而出。Ach经化学扩散通过15-20mm的突触

间隙,来到终板膜上,并于其上的N型受体结合,使得受体的空

间结构发生改变,受体上的化学门控式通道开放,引起Na+内流

(主要)K+外流,终板膜上发生微弱的去极化产生终板膜电位。

终板膜电位叠加使得临近细胞膜去极化打开电压门控式Na+通道,

引发Na+的再生性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完成兴奋的传递。

肌细胞收缩:当兴奋传至肌细胞内后,动作电位沿着横管传至肌细胞深处,激活两侧终末池上的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使肌质网内的

Ca2+释放进入肌浆。Ca2+与肌钙蛋白的TnC位点结合,信息通过

TnI传递给TnT,再引起原肌球蛋白构型发生变化,使其深陷于

肌动蛋白的双股螺旋沟中,暴露出肌动蛋白与横桥的结合位点,

肌球蛋白的横桥与之结合,水解ATP拉着细肌丝向M线移动,从

而引起肌肉收缩。

名词:静息电位

指存在于安静细胞,细胞膜两侧的内负外正的电位差成为静息电位RP,它是细胞兴奋的基础。

问答:动作电位AP的研究过程中为何用电来刺激?

答案:(1)刺激易获得

(2)刺激程度或参数(t/u)可控制

(3)电不容易对组织造成伤害

问答:画简图是说明AP波形图的构成并说明其机制

a.上升支发生去极化,受到刺激后Na+通道

开放,Na+大量内流直至顶峰—峰值

b.峰值处Na+通道全部失活,K+通道开启,K+

大量且快速外流形成下降支中的负极化

(快速上升快速下降的这一过程即虚线以

上的部分称为锋电位SP)

c.两条虚线之间的为负后电位(后去极化电

位),这一过程中K+外流变慢,时间短,结

束时回到-70mV

d.虚线之下为正后电位(后超极化电位),

此时Na-K泵开启,每出3Na进2K,过程耗

能,时间长,最终回到原位-70mV

名词:动作电位(≈峰电位)

细胞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快速的可逆的倒转和复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问答:动作电位的全或无?

当刺激不到阈强度时不产生AP,一旦到了则迅速出现全部AP;

在同一细胞上,AP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改变。

名词:阈强度

刚刚引起组织产生AP/SP兴奋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指标—唯一指标

多选:以下与峰电位同义语的是?

SP=AP=兴奋=冲动

多选:以下有兴奋性的组织有?

神经,肌肉,腺体

选择:Na-K泵最本质的作用?

维持膜两侧的浓度梯度(细胞外K+少,胞内K+浓度是胞外的40倍)

PS:胰岛素是Na-K泵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

选择/问答:静息电位=外移的K+的平衡电位

问答:血钾对静息电位的影响?

血钾浓度↓,胞外K+浓度↓,胞内外K+浓度比↑,外移的K+↑,静息电位↑=组织液钾=细胞外液钾

选择:经过低温储存过的血液,细胞外液K+浓度如何变化?

浓度升高

问答: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1.动作电位产生的动力主要有化学力和电场力;化学力

来源于细胞内外Na+1:9的浓度比,由于钠的比例基本

不变,可看似化学力不变;电场力来源于细胞膜上内负

外正的电位差,先作为动力逐渐减小至0在作为阻力逐

渐升高,且动作电位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工作的;

2.AB段化学力与电场力共同作用于吸收Na+进入胞

内,电场力逐渐减小至0(B点)而后电场力产生阻碍

作用;且F点后通过Na+再生性内流快速去极化,不再

依靠刺激;

3.BC段:化学力不变,阻力(电场力)逐渐↑,直至平衡点(C点)Na+不再内流,通道失活到达顶峰;

4.AC段为(去极化+负极化≈)去极化,C点为去极化顶峰;

5.CD段:去极化顶峰时,K+大量快速的外流,K+通道大量开放,后期K+外流的速度下降,已经外流的对后面的有阻碍作用,形成负后电位;

6.DE段(正后电位):Na+,K+复位即3Na+出,2K+进,Na-K泵工作每泵一次正电荷外移一个(生电性Na泵)耗能过程,超极化后电位的产生。

选择:动作电位的幅度本质上为?

静息电位的绝对值+Na+的平衡电位

判断:动作电位的产生耗能√

静息电位的产生(间接)耗能√

动作电位直接耗能的过程为正后电位√

静息电位的维持需要消耗能量√

选择:离子通道的特点?

(1)本质上均为蛋白

(2)通道不是载体而是孔洞,离子通过速度极快

(3)不同的离子通道互相是独立的

(4)主要有电压门控式(例:K+通道)和化学门控式两种,还有机械门控式(例:肾动脉自身调节过程中平滑肌膜上有)

选择:电压门控式的3种状态为?

开放,关闭,失活

选择:Na+通道阻断剂为?K+通道阻断剂为?

Na+通道阻断剂为TTX河豚鱼毒素

K+通道阻断剂为四乙基胺TEA

问:如何证明动作电位的产生是Na+的内流?

回答:1.将枪乌贼神经细胞轴突的浸浴液中的NaCL换成氯化胆碱后,无论如何刺激都不产生动作电位;

2.将枪乌贼神经细胞轴突的浸浴液的2/3,换成等渗的葡糖糖溶液,此时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3.电压钳实验和膜片钳实验发现动作电位时有电流通过细胞,该离子为Na+

4.把Na+的浓度梯度代入Nernst公示得出Na+的平衡电位近似等于超射值

5.向枪乌贼神经细胞轴突的浸浴液中加入TTX(阻断剂),刺激后动作电位不再产生即Na+通道被毁。

问答:证明静息电位的产生为K+外流/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

(1)将K+的浓度代入Nerst公式得出理论值(对于枪乌贼来说,-87mV,安静时亦有少部分Na+内流抵消部分为-77mV)与实际值相似

(2)改变细胞外液K+浓度,静息电位绝对值发生改变

(3)加入四乙基胺后,K+通道阻断,刺激后不再产生动作电位

(4)电压钳实验中看到RP中电子流通过细胞,该电子流为K+

问答:什么是局部电位/反应,有何特点?

1.局部电位:当细胞受到阈下刺激后只能使少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流,细胞膜只发生微弱去极化且幅度在阈下刺激范围内,随刺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只局限于受刺激的局部范围而不能传向远处。

2.特点:a.由阈下刺激引起

b.开放Na+通道少

c.反应幅度有等级性,(即在阈下刺激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d.电紧张性扩布,具有衰减性,只能传播很短距离

e.具有(时间上)总和效应,同一位点不同时间多个阈下刺激可以叠加后产生AP

选择:低温储藏过的血液,过一段时间后K+浓度如何变化?

答案:细胞外的K+浓度增高

问:比较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的异同?

答案:1.定义

2.相同点:都需要接受刺激;本质上均为Na+内流--K+外流

3.不同点:产生电位所接受的刺激强度不同;Na+开放量不同;局部电位可以叠加而峰电位不可以;局部电位具有等级性而峰电位是全或无;局部电位有衰减性而动作电位无。

名词:阈电位

可兴奋细胞膜因为刺激的作用而去极化至某一临界时爆发动作电位,这种临街的膜电位为阈电位。

选择/问答:Na的再生性内流

答案:是一种正反馈,到达阈电位后,Na+通道大量开放---使得Na+大量内流—细胞膜发生去极化—促进更多Na+通道开放。

问答:血钾升高/降低会引起什么变化?

答案:血钾=组织液中的钾,在不改变Na+内外浓度梯度下,心肌细胞:

血钾降低后,静息电位绝对值↑,兴奋性↓,AP幅度↓,AP的传导速度↓

血钾升高后,静息电位绝对值↓,兴奋性↑,AP幅度↓,AP的传导速度↓

选择:向枪乌贼神经细胞轴突浸浴液中加K+,细胞兴奋性的变化?

细胞兴奋性先升高后丧失(细胞的静息电位升高至阈电位—细胞死亡)

问答:Ca2+的生理作用?(10分)

1.骨骼的组成成分

2.充当第二信使

3.维持细胞正常的兴奋性

4.兴奋分泌耦联的耦联因子

5.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因子

6.参与血液凝固,有止血的作用

7.形成心肌细胞中快反应细胞的平台期

8.形成心肌细胞中慢反应细胞的0期去极化

9.窦房结Ⅳ期自动去极化

名词:绝对不应期

可兴奋组织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后的一个极短时间内(2ms以内≈AP),无论在接受多大的刺激都不可能再次兴奋,兴奋性丧失。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决定了可兴奋组织单位时间产生兴奋的最大频率

选择: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髓鞘的)绝缘性

3.双向性

4.非递减性

5.相对不疲劳

名词:跳跃式传导

对有髓鞘的神经细胞来说,动作电位只能在相邻的郎飞氏结中跳跃式传导,跨过神经细胞的髓鞘,传导速度加快,提高反应速度,节能

(PS:跳跃式传导表现:脊椎动物反应敏捷;枪乌贼在进化过程中,进化出巨大的轴突,为了增大局部电流来减少传导时间)

问答:影响AP传导速度的因素?(6分)

1.是否有髓鞘,有髓鞘的传导速度快

2.神经细胞直径越大,电阻越低,局部电流越大,传导越快

3.AP幅度↑,局部电流↑,传导速度↑

选择:突触前模中囊泡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为?

量子式释放

名词/问答:兴奋分泌耦联/说明兴奋如何在神经肌肉间传递?

运动神经末梢由于AP产生导致神经递质释放的过程。

当动作电位到达末梢,在AP去极化影响下,轴突末梢电压式控门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入细胞,在200多种蛋白的帮助下囊泡移到突触前膜与之融合后释放神经递质;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通过化学扩散来到终板膜上,与膜上N型受体结合使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受体上的化学门控式通道开放,引起Na+内流(主要)K+外流,终板膜上发生微弱的去极化产生终板膜电位。终板膜电位叠加使得临近细胞膜去极化打开电压门控式Na+通道,引发Na+的再生性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完成兴奋的传递。

补充知识:N型受体(运动神经—骨骼肌)

乙酰胆碱(Ach)

M型受体(副交感神经—平滑肌/消化腺上)

G蛋白耦联受体

细胞膜上的受体酶联受体

通道型受体

名词:微终板电位(EPP)

Ach与N型受体结合,使受体空间结构改变,化学门控式通道开放,主要是Na+内流,K+外流,终板膜上发生微弱的去极化,称该微弱去极化为微终板电位,本质上为局部电流,即使Ach升高,也不会在终板膜上形成AP。

(原因:终板膜上是非电压门控式通道,不能产生Na+再生性内流)

判断:随着Ach升高,会在终板膜上形成AP ×

问/选择:神经肌肉节点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突出延搁(间隙15—20mm,用时0.5—1ms)

3.1对1的关系(两层含义:非多对一,即只需一个AP就可传递;

非一对多,一个动作电位到达传递,只产生一个

AP,一次收缩)

4.高敏感性

(PS:在脊髓中枢系统中是多对一,是否兴奋取决于所有的合—信息整合作用)

论述/案例分析:说明美洲箭毒,α-银环蛇毒素,重症肌无力,DDV,肉毒肝菌毒素,破伤风毒素如何影响兴奋在神经节点处传递并说明其症状。

答案:美洲箭毒和α-银环蛇毒素是Ach—N型受体阻断剂,使Ach不能与N性受体结合,兴奋不能传递,使人肌无力瘫痪;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人体产生了N型受体的抗体,损坏了N型受体及通道,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

DDV(有机磷农药)和破伤风毒素破坏了胆碱酯酶,使得Ach在发挥作用后不能立即分解,表现为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小肠收缩,肚子疼;心跳变慢(PS:Ach—M型受体阻断剂---阿托品,治肚子疼但是会停止分泌粘液)

第二章—血液

问答:血液的作用?(展开说)

1.运输机能

2.维持稳态,包括a.维持酸碱平衡,体温恒定

b.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c.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提供信息

3.免疫

4.血液凝固

必考:血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血细胞保持稳定悬浮于血液中的特性

衡量标准为血细胞沉降率(ER),正常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风湿,结核病,月经,癌症会是血沉加快

问:设计实验证明血沉加快的原因是血细胞不正常还是血浆不正常?

将病人的血浆、血细胞分离,经过双重验证:

病人的血细胞+正常人的血浆

病人的血浆+正常人的血细胞

通过观察2组的ER来推断出为病人血浆的问题

问:使红细胞叠连的原因?

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带正电,可消耗血液中的负电使红细胞叠连

胆固醇可加快细胞叠连

白细胞和卵磷脂可以分散红细胞

选择:晶体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为311.5mM,是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来源,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平衡(水平衡)

(PS:血浆渗透压313mM;胶体渗透压1.5mM—维持血管内外渗透压平衡)

选择: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双面凹”

1.可塑变形性

2.悬浮稳定性

3.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

问:血浆中胶体渗透压降低会造成组织水肿,原因为?

血浆内蛋白降低引起了组织水肿,可能的原因为:

1.极度饥饿导致蛋白消耗或者蛋白摄入不足

2.肾炎导致肾过滤性升高,蛋白流走

3.过敏/烧伤: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蛋白通过使得血浆的胶体渗透压从0增大判断:血浆的渗透压主要由Nacl形成√

选择:血浆的酸碱度为?

7.34-7.45

问:列举血液中最重要的四大缓冲对?

a.HCO

3-/H

2

CO

3

b.Na

2HPO

4

/NaH

2

PO

4

c.血红蛋白(Hb)和血红蛋白的K盐

d.白蛋白赫尔白蛋白的Na盐

选择:窒息会引起?

排不出去。H+堆积

呼吸性酸中毒—CO

2

选择:高海拔时,血液中缺氧,氧分压降低,与此同时CO2也大量排出,CO2分压也降低,大量H+被带走,会造成?

呼吸性酸中毒

选择:小肠、大肠液为?

-

弱碱性HCO

3

选择:大量腹泻会造成?

-大量流失

代谢性酸中毒—HCO

3

选择:严重呕吐会造成?

代谢性碱中毒

问:说明血液凝固的过程/原理?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合成

2.凝血酶原激活物将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4.纤维蛋白共价交联成网止血

问:纤维蛋白的溶解?

1.纤维酶原激活物质的合成(血管激活物、组织激活物、尿激活物)

2.纤溶酶将纤维蛋白形成的栓子溶解为可溶性产物

名词:血型

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

问:临床上为什么异型之间可以输血但量要少,速度要慢?

1.临床上输血只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表面抗原与受血者血清内的抗体间的关系则O型血理论上为“万能供血者”

2.红细胞不会稀释,但血浆之间可以稀释,只能少量、慢速的输,以防凝结

案例分析:Rh(-)型血型♀怀一胎,生产后立马检测胎儿Rh血型,如为Rh(+)则须立即向产妇注射抗D抗体,抗D抗体与胎儿的D抗原结合凝集,不引起产妇的免疫反应产生抗D抗体,则对后续产妇怀孕无影响。

第三章—心血管系统

论述:心脏为什么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协调地、依次地、进行着收缩与舒张交替的活动?

自动地:心肌细胞中除了大部分的工作细胞,还有自律细胞,他们位于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室纤维4个特殊的位置,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结构,可以在无外界刺激情况下,能够自动产生动作电位。

有节律地:自律细胞的自律性使心脏有节律的跳动,窦房结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驱动抑制来控制潜在起搏点,是心脏随窦房结有节律地跳动。

协调地、依次地:心肌是功能上的合胞体,具有“全或无”的特性。心肌细胞间有闰盘,形成缝隙连接,使得动作电位可以直接在心肌细胞间通过电通道(pro)传导,速度非常快,并且心肌的每一个分支都可以向下一个心肌细胞传导电,传导范围十分广,则可以做到心肌协调的动作。浦肯野式纤维粗,在心室分布广,将兴奋高速的多方位地传于心室,使心室一起跳动。兴奋在心脏传递时,由窦房结传至心房和房室结,由于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结和房室束停留了130ms左右,使得心房收缩后,心室收缩,达到心房心室依次收缩

收缩与舒张交替:心肌细胞每一次收缩后都有一个很长的不应期,该阶段延伸至肌肉舒张初期,期间不能接受刺激产生下一次收缩,无法做强直收缩,只能做交替的活动。

问:生理学上的“全或无”

a.动作电位的“全或无”

b.心肌工作上的“全或无”

简答/论述:心肌的生理特性

a.兴奋性(工作细胞、自律细胞)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心肌细胞兴奋性变化—有效不应期很长,200多ms+期前收缩+代偿间歇)

b.自律性(自律细胞)

名词:组织细胞在屋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够自动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心肌的自律组织及相互关系:窦房结最大,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式纤维较低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潜在起搏点—其余的,被窦房结掩盖

异位起搏—潜在起搏点占主导

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方式—抢先占领+超速驱动抑制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最大复极电位水平(副交感神经影响)

自动去极化速度(交感神经影响)

c.收缩性(工作细胞)

特点:(1)对细胞外的Ca2+浓度明显依赖

(2)不发生强直收缩(由于期前收缩+代偿间歇)

(3)同步收缩

(4)初长度不同,储备有异

d.传导性(心肌特有,工作细胞、自律细胞)

特点:通过闰盘传递—机能/功能合胞体

传播途径—房室延搁

自律细胞自动去极化原因?/起搏离子流?

a.Ik衰减至-40mv

b.Na+If通道开放并增强(-60mv)

c.ICa-t通道开放(-60~-40mv)

问:以左心室为例,说明工作细胞动作电位的构成并说明其形成机制/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请画图说明

快反应细胞(所有的工作细胞,组成房室束左右束和浦肯野式纤维的自律细胞)静息期-90mv

在O期:去极化,-90mv→+30mv,速度极快,开放快钠通道,Na+快速内流,0mv 开始失活,电位上升至峰值处,Na+通道全面失活(Ca2+也内流不过被掩盖了)

在Ⅰ期:快速负极化初期,+30mv→0mv,触发电压门控式通道,开放新的K+通道,产生“一过性K+(Ito)外流”,0mv时K+通道失活

在Ⅱ期—平台期:100-150ms,Ik缓慢恢复,K+外流,与Ca2+内流同时存在,二者承载电荷相等,互相抵消,膜电位相对稳定(大量慢钙通道)

在Ⅲ期:快速负极化末期,慢钙通道失活,K+持续外流,电压下降

在Ⅳ期:电压稳定在-90mv—静息期,此时Na+/K+工作,先Ca2+外流1个&进3Na+,再出3Na+进2K+(只有泵,无通道)

问:以窦房结/房室结为例,说明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构成并说明其机制

O期去极化(6-7ms,慢钙通道开放,Ca2+内流)

去极化顶峰,Ca2+通道失活

Ⅰ期(顶峰~-40mv)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

Ⅱ期(-40~-60mv)K+通道开放至-40mvK+通道开始失

活,K+外流减慢

Ⅲ期(-60-最低)大约-60mv时,Na+(If)通道开放

并逐渐增强, Na内流,最低量时,If=Ik(If无法

被TTX阻断)

Ⅳ期自动去极化

去极化从最低至-60mv时:ICa-t通道开放,Ca2+内流,

引发下一个动作电位

至-40mv时:If与TCa2+通道失活并激活ICa-L即慢钙通道,Ca内流,重复O期

问:以左心室和窦房结为例,比较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区别?

此题意中工作细胞为快反应细胞,自律细胞为慢反应细胞

a.变化幅度、速度不同,自律细胞—Ca2+(L)内流,动作电位幅度较小,用时较长6-7ms(工作细胞—Na+快速内流,动作电位幅度较大,用时较短1-2ms)

b.自律细胞无静息电位,不保持在某一值

c.自律细胞—无平台期(有K+、Na+、Ca2+(T)参与,最终引起自动去极化(LCa),引爆下一个动作电位,工作细胞—慢钙通道形成的平台期,有K(Ito)、Ca2+(L)和K+参与,最终到静息期,等待下一个动作电位)

选择: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静息电位水平、阈电位、钠通道状态

名词:期前收缩

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一次额外(人工/病理)刺激,可产生一次额外的兴奋和收缩,由于它发生在下一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故称为期前收缩

填空: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

抢先占领(AP到达快);超速驱动压抑(长达30s左右)

问:平时心脏达不到90-100次原因?/迷走神经释放Ach与M受体结合使心跳变慢?

Ach与M型受体结合后,IK在-40mv时不衰减,使K+外流增多,最大复极|电位|↑,距离阈电位远了,所需到达阈电位的时间增多,心跳变慢;

Ach与M型受体结合后,抑制IfNa内流,自动去极化变慢,心跳变慢问:运动时心脏可达到120次/min以上?

因为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作用于窦房结β受体,使得细胞IfNa 加快流入,即自动去极化加快,时间减少,心跳增快,增加Ca2+通道开放机率,心跳加快

名词:房室延搁

房室结和房室束是兴奋由心房至心室的必经之路,而此处兴奋传导非常慢,故兴奋在此处停留130ms左右

意义:心房心室依次收缩

心肌细胞胞外Ca2+进入胞内,才会进入胞内,才会引发终末池释放Ca2+

问:运动以后,心跳加快,血压身高

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产生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增大心肌细胞膜上Ca2+通道开放机率,增大Ca2+内流,胞浆内Ca2+浓度升高,触发心肌细胞内的终末池释放胞内Ca2+,增大横桥与机动蛋白连接比例升高,肌丝滑行,启动心肌收缩,使得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问:简要说明心电图的意义

P波:宽度0.08-0.11s,左右心房去极化(兴奋在心房中传递给个个细胞的时间)QRS波群:宽度0.06-0.10s,左右心室去极化(兴奋传遍整个心室细胞的时间)(PS:血钾↑,P波,QRS波变宽,时间增长)

T波:左右心室的复极化

(PS:T波的方向应与QRS波主波方向一致,高度不得低于QRS主波1/10,否则为心肌缺血)

PR间期::宽度0.12-0.20s,主要在房室间隔

(PS:<0.12为予激综合征,>0.20为房室传导阻滞)

名词:心动周期

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构成了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包括心房收缩、舒张,心室的收缩与舒张

选择:心脏的泵血全过程

全新舒张期—75% 房室瓣开启

心房收缩期—25% 房室瓣开启

等容收缩期: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启-0.05s—室内压急剧升高、主动脉压升高快速射血期动脉瓣开启—总射血量2/3—0.1s—室内压升高至顶峰

减慢射血期动脉瓣开启—总射血量1/3—0.15s—主动脉压、室内压降低等容舒张期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启—室内压急剧下降

快速充盈期房室瓣开启—总充盈量(75%的)2/3—0.11s

减慢充盈期房室瓣开启—总充盈量(75%的)1/3—0.22s

第一心音:房室瓣关闭→心室开始收缩,音调低,持续时间长

第二心音:动脉瓣关闭→心室开始舒张,音调高,持续时间短

名词: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人刚刚进食后,能量代谢,新陈代谢会提高17%,其中蛋白>脂肪>糖

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和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比值。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射血分数约为60%

心指数:

空腹和安静时,每平方米表面积的心输出量。正常成年人的心指数为3.0-

3.5L/(min*m2)

心的定律效应/Starling机制/搏输出量的调节

静脉回血量↑→心脏舒张末期血量↑,体积↑→心肌初长度↑→越接近最适初长度→心脏收缩力越强→每搏输出量↑

意义:平衡了静脉回心血量与每搏输出量的关系

异长自身调节/静脉回血量

通过改变心肌细胞的初长度来改变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意义:通过静脉回血量的精细调节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2.心脏收缩力量

右心室收缩力量↓→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血液积压→毛细血管破裂→组织水肿左心室收缩力量↓→肺水肿

3.血液的重力作用(体位改变)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骨骼肌收缩,挤压血液,使血液回心量↑

5.胸腔负压的抽吸作用

呼吸中,胸内负压使得静脉压腔径↑,压强↓,回心量↑,每搏输出量↑

案例分析:大田中工作蹲着一上午,突然站起头晕

静脉回心血量机制&starling机制

突然的体位改变,受重力影响,下肢回心血量↓,心肌细胞初长度↓,每搏输出量减少,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晕

等长自身调节:

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改变自身收缩力的内在特性/功能状态

ATP酶活性升高,横桥与肌钙蛋白结合增多,提高胞浆中Ca2+含量,提升心肌收缩力

选择:普通人心跳达到180次,心输出量反而↓?

心充盈量↓心舒张期极度↓starling机制

选择:运动员运动时心跳高达220次,心输出量仍高?

钙泵强—肌钙蛋白与Ca2+分离↑--收缩、舒张速度↑--充盈速度↑

论述:说明运动中,心血管的整合

1.运动中心输出量的增加

(1)异长自身调节

a.运动时,骨骼肌收缩,肌肉泵工作,挤压血液,使静脉回心量↑,舒张末期心室容积↑,初长度↑,越接近最适初长度,收缩力↑,每搏输出量↑

b.运动中进行深呼吸,胸内负压↓,对静脉的抽吸作用↑,静脉回流量↑,同上(2)等长自身调节

运动时,交感神经神经兴奋,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使得心肌细胞膜Ca2+通道开放机率↑,胞浆中Ca2+浓度↑,提高了横桥(ATP)与肌动蛋白的比例,心收缩力↑,每搏输出量↑

2.心率的增加

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末梢释放NE与心肌上受体结合,使If内流加快,提高了自动去极化速度,自律性↑,心率↑,心输出量↑

3.骨骼肌血液获得量↑

运动时集体进行优化分配,使内脏皮肤等处的血管收缩,减少供血量;同时使骨骼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骨骼肌毛细血管开放↑,血流量↑

4.维持稳态:运动量大后,体内产热↑,皮肤增加散热,血流量↑,外周阻力↓选择:大动脉—功能上的弹性贮器血管

中动脉—管壁中含大量平滑肌纤维,收缩时可改变器官处血液的流向和流量—是优化分配血液的分配血管

小动脉+微动脉—统称阻力血管,管径小,阻力大(血细胞与血管间的摩擦+血液的粘滞性)

选择:小/微动脉与毛细血管相接处有一圈平滑肌纤维—受周围代谢产物调节(自身调节)--ATP↑,平滑肌舒张

选择:静脉—循环血液的血库

问:动脉血压如何形成并维持相对稳定15’

1.动脉压形成的原因—6’

前提:血管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量

动力:心室的收缩,射血

必需条件:外周阻力,使血液有一部分存于血管中

收缩压形成的原因:心收缩期,只有1/3血量流向外周,2/3血量存为势能,左心室收缩一次射血量80ml左右,由于外周阻力以及大动脉的可扩张性,产生收缩压

舒张压形成的原因:心舒张期时不射血,主动脉及大动脉此时发生弹性回缩。使其心缩期贮存的血液流向血管,形成连续不断的血流,形成舒张压。(贮存的血液越多,舒张压越高)

2.短期稳定—3’

通过神经调节—减压反射来维持血压的短期稳定

3.长期稳定—6’

通过体液调节—肾来维持长期稳定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酮系统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分析以及变化原因

1.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收缩压明显↑,舒张压略有↑)

2.心率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舒张压明显↑,收缩压变化不明显)

4.大动脉和主动脉弹性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选择:收缩压反映了每搏输出量

舒张压反映了外周阻力

选择:人到中年,脉压升高?

动脉硬化,弹性↓

名词:心交感神经兴奋后

正性变时作用(心率加快):心交感神经兴奋后,释放去甲肾上腺素,IfNa内流,舒张期时间减少,心率加快

正性变力作用(心收缩力增强):等长自身调节,Ca2+内流↑,心肌收缩力↑,每博收缩力↑

正性变传导作用(房室传导加快):Ca2+内流↑,房室结O期去极化加快,幅度变大,传导速度加快

案例分析:寒冷的冬天,忽然到室外,血压会如何?

升高。

体液调节+外周阻力

轮速:以减压调节为例,说明负反馈在维持稳态上的意义

第四章—呼吸系统

问:什么是胸内负压?如何形成?有何生理意义?--8’

1.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的回缩力=(呼吸末时)大气压-肺的回缩力

所以在平静呼气时总是低于大气压

2.胸膜内压=肺内压-肺的回缩力,在呼气、吸气末期肺内压=大气压,生理学上规定大气压为0,则胸膜内压=-肺的回缩力

在呼气末时,胸膜肌依然对肺有拉伸作用(胸括生长比肺快),肺回缩力仍然存在,在吸气末时,肺容量最大,肺回缩力也增大

3.作用于肺维持肺的扩展状态,否则会导致气胸

作用于上下腔静脉,胸导管,使静脉血淋巴回流增多,每搏输出量增多

选择:胸内负压归根到底是由肺的弹性回缩力形成?

错误,弹性回缩力仅占1/3,非弹性占2/3(液体分子层-表面张力-使肺泡表面积↓)

选择:时间肺活量

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记录1、2、3秒末后呼吸量(分别为83%、96%、99%)

选择:每分通气量(6-9L)

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量=每分呼吸次数*潮气量(12-18次)

PS:生理无效腔不能参与气体交换=解剖无效腔150ml+肺泡无效腔(站立时存在很少可忽略)

选择:呼吸道第几级开始可与血液发生气体交换

17级

选择:腹式呼吸占4/5,胸式呼吸占1/5

选择: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进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潮气量-无效腔)*频率

=(500-150)*(12至18)

问:当肺通气量不变时,做深而慢的呼吸更好

考:气体扩散转移速率:VCO

2=2VO

2

,根本原因是CO

2

在血液中的溶解度比O

2

高很

问:影响肺换气的因素—6’

1.气血屏障(呼吸膜):气体由肺泡到达肺部毛细血管所跨过的屏障,有6层结构,包括肺泡-有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层-肺泡上皮细胞-肺泡基膜-组织间隙(有组织液)-毛细血管基膜-毛细血管,平均1μm宽

2.肺泡总S表大50-100㎡,平均70㎡,安静时仅需一半工作

3.通气/血流比值(VA/Q):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流经肺泡的血液流量的比值选择:(500-150)*12/心输出量=

4.2U/5L=0.84

VA/Q↑→肺泡无效腔↑

VA/Q↓→动静脉短路

问:什么是氧离曲线?有何特点?及意义?

1.氧离曲线是表示氧分压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表明在不同的氧分压下,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情况,曲线为S形

2.在氧分压为60-100mmHg范围内,曲线变化平缓(90%以上)

意义:意味着氧分压对携氧状况影响小,有利于O

2

与Hb结合,在高原有病时只要肺泡氧分压不低于60mmHg,结合律就不低于90%

3.曲线中段—氧分压为40-60mmHg,曲线变陡

意义:意味着随氧分压降低,氧饱和度明显降低,有助于O

2

分离,进行交换

当细胞经过安静组织时,血液可释放适量的O

2

4.曲线下段—氧分压为20-40mmHg,曲线更陡峭

意义:意味着随着氧分压降低,氧饱和度急剧下降,说明有大量O

2

快速分离有利于运动时的供氧

选择:CO

2

运输的三种方式

物理溶解5%、碳酸氢盐75%、Hb上游离的胺基20%(HbNHCOOH)

简答:总结碳酸苷酶的生理作用及分布

1.在血红细胞内,把CO

2转化为碳酸氢盐,完成CO

2

的运输

2.在脑脊液中,有丰富的碳酸苷酶,将通过脂溶性进入中枢的CO

2

转化为H+,H+来驱动中枢问答感受器

3.在胃液分泌中,壁细胞中含有大量碳酸苷酶对盐酸的分泌起重要作用

4.胰的小导管细胞分泌碳酸苷酶,起中合作用

5.在肾上管的上皮细胞中有丰富的碳酸苷酶,使CO

2和H

2

O结合形成H

2

CO

3

选择:基本呼吸节律的形成?--延髓

选择:刺激迷走神经,呼吸变浅,是反射选择: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上的神经元

问答:CO

2、H+、O

2

对呼吸的影响/如何调整呼吸?

a.CO

2

的影响:一定水平的二氧化碳分压对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是必要

的,CO

2

刺激呼吸是通过中枢和外周两条途径实现,主要以中枢机制为主

CO

2

分压过小,会导致对神经的刺激减弱,呼气变慢甚至消失;

CO

2分压升高时,呼吸加快,而当CO

2

分压高于呼吸所排气的限度,CO

2

在体内的

累积会导致CO

2

麻醉

b.H+的影响:中枢感受器对H+的的敏感性是外周感受器的15倍,但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脑脊液中的H+才是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最有效刺激

c.O

2的影响:低O

2

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低O

2

对中

枢的直接作用是压抑作用

第五章—消化系统

简答:以消化道为例,说明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较低(阈强度大),收缩缓慢,复原也慢

2.较大的展长性(伸展性)-便于容纳食物(胃)

3.具有紧张性,维持形态和位置—收缩时有助于吸收(小肠)

4.自律性收缩

5.对电刺激不敏感,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拉刺激敏感

名词:基本电解律

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产生去极化和负极化节律性电位波动,因其频率较慢也称为慢波电位

选择:慢波是平滑肌收缩的起步电位&肌肉收缩节律的控制波

选择:慢波发生于平滑肌而不是动作电位

选择:平滑肌动作电位的产生是Ca2+内流

简答:说明消化道的神经支配—8’

1.外来神经系统(中枢的控制)

交感神经-兴奋—抑制作用

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唾液腺口腔—舌咽、面部神经(迷走) Ach

胃、胰、小肠—迷走

主要来源于中枢系统的额植物性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抑制消化道的蠕动,副交感神经兴奋后,促进唾液分泌,胃消化,胰分泌和小肠蠕动

2.内在神经系统—人的第二大脑/“肠脑”

粘膜下神经系统—主要支配腺体

肌间神经丛(内环外纵的2层平滑肠间)--主要支配肌肉

肠神经系统内含大量神经元,大致为108个神经元,主要分布于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内含感觉神经,运动神经…………

动物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科

《动物生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 __ _____,它的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系统和血_______↓、血_______↑的调节。 2、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支气管平滑肌,瞳孔。 3、血浆中有许多缓冲对以维持其pH的稳定,其中最重要一对是。 4、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由 组成。哺乳动物的血浆的渗透压大约与葡萄糖或氯化钠溶液相等。 5、皮肤散热的方式有、、 和 。 6、胰岛素的作用是使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使血糖水 平,调节这两种激素分泌的最重要的因素是。7、肾小球滤过压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和 代数和。 8、血液是由液体成分的和悬浮其中的所组成。 9、肾上腺皮质产生、和三类激素。 肾上腺髓质产生和二种激素。 10、血浆蛋白中_____________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_____________是机体防御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_____ _________则参与血液凝固 11、机体在安静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 ___,运动或使役时的主要 产热器官是____ ____,促进机体产热的最主要的激素是。 12、经典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__ __ 和_________ ___。 13、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实现的消化活动称为___ _____消化。

14、胃肠共有的运动形式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最主要的部位是。 二、选择题 1、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自身调节 2、红细胞的比容是指红细胞() A. 与血浆容积之比 B. 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C. 与血管容积之比 D. 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微循环最重要的生理意义是() A.物质交换 B.维持血容量 C.促进散热 D.保存体温 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4、CO 2 A.物理溶解 B. 形成碳酸氢盐 C. 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D.与血浆蛋白结合 5、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A. Cl- B. Na+ C. HCl D. 内因子 6、关于胆汁的生理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胆盐、胆固醇、卵磷脂都可乳化脂肪 B. 胆汁酸可与脂肪酸结合,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C. 胆汁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D. 胆汁的消化酶可促进脂肪的消化 7.原尿和终尿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终尿中不含() A. 葡萄糖 B. Nacl C. Kcl D. 白蛋白 8. 下列哪些物质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必需原料() A. 碘 B. 铁 C. 镁 D. 钠 9、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反馈 10、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A.种族遗传 B.先天获得 C.反射弧固定 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简答题,选择

简答题(5分×3=15分) 1、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 2、肺牵张反射 3、肾脏在内环境相对恒定中的作用 4、红细胞的形态特征与生理功能。 5、消化道平滑肌除有肌肉组织的共性外,又有哪些特点? 6、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7、心血管系统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其生理意义。 8、小肠运动及其生理意义。 9、肾血流量的调节 10、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11、CO2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及其途径 12、胆汁的分泌与作用 13、血液对O2的运输 14、期前收缩、代偿间歇及其机理 15、肝脏的功能 16、血液对O2的运输 17、各呼吸中枢及其相互关系 18、肾上腺髓质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19、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20、红细胞在气体运输中的作用 21、肾上腺髓质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22、全身血管分布的主要规律 23、垂体各部分生理作用 24、胎盘及其主要功能 25、血浆的理化特性与生理作用 26、动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 27、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28、血液凝固及其主要步骤 29、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30、排泄及其途径 31、气体交换及其影响因素 32、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33、哪些激素与生长有关?各起何作用? 34、内环境相对恒定的生理意义 35、消化管的结构特点 36、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 选择题(1分×15=15分) 1.哺乳动物心脏迷走神经的作用是 A减慢心率,减慢传导,延长不应期,减弱收缩力 B减慢心率,减慢传导,缩短不应期,减弱收缩力 C减慢心率,加速传导,缩短不应期,减弱收缩力

D增加心率,加速传导,缩短不应期,增强收缩力 E增加心率,加速传导,延长不应期,减弱收缩力 2.构成肺通气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是 A肺泡表面张力 B粘滞阻力 C气道阻力 D惯性阻力 E肺弹性纤维回缩力 3.血液的氧含量主要决定于 A 氧分压 B CO2分压 C pH值 D 血红蛋白 E 2,3-DPG蛋白含量 4.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成分是 A胆盐 B胆固醇 C胆色素 D脂肪酸 E水和无机盐 5.食物的热价是指 A一克食物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B食物消耗一升氧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C食物在氧中燃烧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D一克食物消耗一升氧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E一克食物在一升氧中燃烧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6.肾脏近髓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 A释放肾素 B分泌醛固酮 C释放抗利尿激素 D排泄钠、氯离子 E浓缩与稀释尿液 7.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最敏感因素是 A循环血量减少 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D痛刺激 E寒冷刺激 8.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 B Ca2+由膜外进入突角前膜内 C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相结合D突触后膜对K+通透性增高 E后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

绪论 选择题 1.人体生理学地任务在于阐明人体各器官和细胞地 A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B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地关系 C物质与能量代谢地活动规律D功能表现及其内在机制 E生长,发育和衰老地整个过程 2.为揭示生命现象最本质地基本规律,应选择地生理学研究水平是 A细胞和分子水平B组织和细胞水平C器官和组织水平 D器官和系统水平E整体水平 3.下列各生理功能活动地研究中,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地是 A条件反射B肌丝滑行C心脏射血 D防御反射E基础代谢 4.下列哪一项属于整体水平地研究 A在体蛙心搏曲线描记B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描记 C人体高原低氧试验D假饲法分析胃液分泌 E活体家兔血压描记 5.分析生理学实验结果地正确观点是 A分子水平地研究结果最准确 B离体细胞地研究结果可直接解释其在整体中地功能 C动物实验地结果可直接解释人体地生理功能 D器官水平地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整体活动规律 E整体水平地研究结果最不可靠 6.机体地内环境是指 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血浆E组织液7.内环境中最活跃地分子是 A组织液B血浆C细胞外液D脑脊液E房水 8.内环境地稳态 A是指细胞内部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B是指细胞内外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 C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D是保持细胞正常理功能地必要条件 E依靠体内少数器官地活动即能维持 9.大量发汗后快速大量饮用白开水,其最主要地危害是 A迅速扩充循环血量B导致尿量明显增加C稀释胃肠道消化液D稀释血浆蛋白浓度E破坏内环境地稳态 .酸中毒时肺通气量增加,其意义在于 保持内环境稳定克服呼吸困难缓解机体缺氧 适应心功能改变适应外环境改变 .酸中毒时,肾小管吸收和分泌功能地改变是 水重吸收增多交换增多交换增多 分泌增多重吸收减少 轻触眼球角膜引起眨眼动作地调节属于 神经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局部体液调节旁分泌调节 自身调节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连续使用单独的条件刺激而不采用非条件刺激进行强化,那么条件刺激会逐渐减弱,直至完全不出现的现象叫条件反射的消退 体液调节:是指血液和组织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对心血管活动所产生的调节作用。 血管紧张素的主要作用——升高血压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健康人及动物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 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对某些特定的组织起作用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生殖等机能活动,这种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局部组织或细胞不依赖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自身对刺激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支架,其中镶嵌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指一些小的脂溶性物质依靠分子运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的方式。 易化扩散:某些物质能够依靠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的帮助,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 主动转运:在细胞膜上载体的帮助下,通过消耗ATP,将某种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 受体:指细胞拥有的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的蛋白质大分子。 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PCD) 细胞保护:细胞对于各种有害因素的适应能力,称为细胞保护。 阈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大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小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或组织、细胞的兴奋,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 生物电现象:一个活的细胞无论是它处于安静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是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其中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霍奇金学派的离子学说:生物电的产生依赖于细胞膜对化学离子的严格选择性的通透性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极化:—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 去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逐渐减小的过程。 复极化:—膜电位去极化后逐步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 超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高于静息电位的状态。 超射:膜由原来的-70mv去极化到0 mv,进而变化到20~40mv,去极化超过0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终板电位:冲动传导到突触前终末时,在极短时间内,差不多同时有200-300个囊泡同时破裂,其中的Ach被释放,经过突触间隙扩散至终膜,结果导致终膜出现远较微终板电位大得多的去极化,这种去极化电位称为终板电位。 强直收缩:肌肉受到连续有效刺激时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 兴奋—收缩耦联:把从骨骼肌接受神经冲动、肌膜发生兴奋,与肌原纤维中的肌丝活动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叫兴奋-收缩耦联 基本电节律:有节律地反复进行的去极化和复极化活动叫基本电节律。

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物质, 在膜结构中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 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①特点: 顺浓度差, 不耗能;对通过膜的物质具有选择性;②分类: 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载体介导:高度的结构特异性、有饱和现象、有竞争抑制现象) 刺激与兴奋 凡能引起机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都称作刺激,由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都称为反应。最初,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尽管形式不同)都称为兴奋,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引起兴奋的条件: ①刺激强度 阈强度(阈值):当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都不变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阈强度时的刺激。 基强度:无论作用时间多长,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时值:两倍于基强度时的作用时间。 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无论多大刺激都不产生兴奋,兴奋性为0。 相对不应期: 阈刺激大于条件刺激,兴奋性逐渐上升,但低于原有水平。 超常期:阈刺激低于条件刺激,兴奋性高于原有水平。持续12ms 低常期: 阈刺激大于条件刺激,兴奋性低于原有水平。持续70ms 阈下刺激通常不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但两个或多个阈下刺激可能引起兴奋,称为阈下总和。

电紧张:直流电通电过程中以及断电后短时期内,组织的兴奋性发生的变化。通电过程中,阴极部位组织的兴奋性增高,称阴极电紧张;阳极部位降低。断电后相反。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㈠概念 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RP),通常膜内为负。 细胞兴奋时产生的扩布性的可逆膜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AP)。 膜内电位由RP上升的过程称为去极化,后期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时相称反极化。AP由最高点恢复到RP水平的过程称复极化,低于RP水平的过程称超极化。 ㈡特点: 全或无:在同一C上,AP一旦出现,其锋电位的形状、幅度、持续时间都是恒定的,不随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非衰减性传导:AP一旦产生,就以一定的速度向整个细胞传导,其锋电位不随传导距离而发生改变。 ㈢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①膜内外离子分布差异;②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为PK :

动物生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学 1)研究内容:生理学就是研究活得有机体生命过程与功能得科学。 2)生理学研究得三个水平: A. 细胞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内各超微结构得功能,以及细胞内各种物质分子得特殊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细胞与分子生理学。 B。器官与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及系统得功能—-—--—器官生理学。 C。整体水平:研究完整人体各个系统之间得相互关系,完整人体与环境之间得相互作用,以及社会条件对人体生理功能得影响等。 3)动物生理学得研究方法: 生理学就是一门实验学科,其实验方法主要可分为急性实验与慢性实验。急性实验: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活体解剖实验。 4)生理学得产生与发展: 盖伦——三元气学说;维萨里-—创立解剖生理学派;哈维——《心血运动论》2、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得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血浆)构成了机体得内环境。 2)稳态:指在正常得生理情况下,内环境中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 其理化性质只在很小得范围内发生变动,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就叫做稳态。3、生命活动得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外源性调节)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得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与系统得生理功能所发挥得调节作用。主要就是通过反射来实现、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规律性得应答。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数量无限、较高级,可以新建、消退、分化、改造,具有极大得易变性与灵活性,能适应复杂变化得生存环境。 非条件反射:先天遗传、数量有限、较低级,比较恒定,不能适应复杂得环境变化、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机体得各种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可产生某些特殊得化学物质(如激素),它们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特殊得反应,以调节机体得生理机能、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局部性体液调节(旁分泌):组织细胞所产生得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以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从而改变附近得组织细胞活动。 3)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得适应性反应过程。 特点:调节范围较小,且不十分灵敏。 神经-体液调节:机体中大多数内分泌腺都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得控制,使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得一环,相当于反射弧传出通路中得效应器。 4、机体稳态得反馈调节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总结

各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学4个水平上的研究: (1)细胞和分子水平 (2)组织和器官水平 (3)系统水平 (4)整体水平 2.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 (1)神经调节 ①机制:由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其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即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②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 ①机制: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的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运输调节全身各处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其调节方式是激素. ②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 ①机制: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局部的细胞、组织、器官本身自动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②特点:作用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部,有利于维持机体细胞自稳态. 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 1.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简单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①主动运输: A.原发性主动转运: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B.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 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 ②被动运输 A.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 B.经通道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3)胞吞和胞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细胞间通讯和信号传导的类型: (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①cAMP-PKA途径 ②磷脂酰肌醇代谢途径 (2)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二

实验题目:骨骼肌生理姓名:王超杰 合作者: 唐用 组别:第一组 日期:5月8日 室温:24.5℃

【实验目的】: 确定肌肉收缩的 A、阈水平、最大收缩和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 B、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和舒张期 C、刺激频率与收缩之间的关系 【实验方法】: 1、双毁髓法处死蟾蜍,剥离神经干保留腓肠肌和膝关节。结扎,保持湿润。将标本放入标 本盒内,连接张力换能器。在试验过程中注意标本休息,连接RM624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 2、选择菜单栏刺激强度对骨骼肌的收缩的影响,更改相应数据,测量肌肉收缩的阈水平、 最大收缩和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 1)连接通道一,检查神经的活性,测试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2)开始记录,可适当调零,开始刺激 3)当收缩幅度不再变化时,停止刺激,停止记录 4)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阈水平和最大收缩和其对应的最小刺激强度,记录下收 缩幅度,刺激和放大器的参数设置,绘制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3、测量肌肉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和舒张期 1)展开上一实验最大刺激强度对应的收缩,测量三个时期 2)复至少三次 3)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4、测量刺激频率与收缩之间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关闭通道3 和4,保留通道1 和2,分别对应肌肉收缩信号和肌 肉动作电位信号。示波状态下修改参数设置:采集频率20kHz;通道1:通道模式为 张力,扫描速度400ms/div,灵敏度7.5g (可根据收缩幅度合理选择),放大器时间常数 设为直流,滤波频率100Hz;通道2:通道模式为生物电,扫描速度400ms/div,灵敏 度2mv,放大器时间常数0.001s,滤波频率1kHz。刺激模式为串单单刺激,波宽1ms, 延时20ms,选择一定的刺激脉冲个数(10-60 个,避免让肌肉受到过多的刺激)和刺激 强度(阈上刺激强度即可,不必达到最大刺逐渐减小刺激间隔,直到第二个CAP开始 减小,进入相对不应期 2)开始记录,开始刺激 3)观察肌肉收缩的总和现象,确定肌肉收缩的最小融合频率,观察肌肉动作电位 与收缩的关系,测量并记录不同频率引起肌肉收缩的幅度 【实验结果与讨论】:见附图一:Physiology Lab #4 Skeletal Muscle Physiology 实验A:测量肌肉收缩的阈水平、最大收缩和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

动物生理学笔记完整版

绪论 考纲要求 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考纲精要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 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基本调节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的。) 神经一体液调节:内分泌细胞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应。 3、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举例:(1)心室肌的收缩力随前负荷变化而变化,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特点是自身调节,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2)全身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不变的特点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调控: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五、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各种腔室液等),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直接为细胞提供必要的物理和化学条件、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内环境最基本的特点是稳态。 稳态是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是内环境理化因素、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这种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实现。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负反馈。稳态是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 细胞的基本功能 考纲要求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以及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原理。 3.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考纲精要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并连有一些寡糖和多糖链。 特点: (1)脂质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流动的。 (2)细胞膜两侧是不对称的,因为两侧膜蛋白存在差异,同时两侧的脂类分子也不完全相同。 (3)细胞膜上相连的糖链主要发挥细胞间“识别”的作用。 (4)膜蛋白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发挥转动物质作用的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离子泵等,这些膜蛋白主要以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并且以多种不同形式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如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 (5)细胞膜糖类多数裸露在膜的外侧,可以作为它们所在细胞或它们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异性标志。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人体动物及生理学期末复习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稳态:内环境得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得状态,泛指凡就是通过机体自身得调节机制使某个生理过程保持相对恒定得状态。 负反馈:如果信息(终产物或结果)得作用与控制信息得作用相反,使输出变量(效应器)向与原来相反得方向变化,降低这一过程得进展速度,返回预定得值(正常值),则称之~。 2、生命活动得调节特点。 (1)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得活动调节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 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调节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N纤维)中枢→(传入N纤维)效应器 调节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某些特殊得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机体得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 调节方式:激素(有得就是神经调节得一个延长部分). ①远分泌:内分泌腺→激素→血液运输→受体→生理效应。 ②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而经组织液扩散达到得局部性体液调节。 ③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得激素释放入血达到得体液调节。 调节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本身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 得适应性反应。调节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与跨膜信号通讯 细胞得跨膜物质转运形式主要可归纳为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得跨膜转运以及胞吞与胞吐三种类型。其中重点掌握膜蛋白介导得跨膜转运. 1、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得物质,需在特殊膜蛋白质得“帮助”下, 由膜得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得过程。(名解) (1)分类:①经载体得易化扩散;②经通道得易化扩散. (2)转运得物质:葡萄糖、氨基酸、K+、Na+、Ca2+等。 (3)特点:①不需另外消耗能量;②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得“帮助”;③饱与性; ④转运速率更高;⑤立体构象特异性;⑥竞争性抑制. 2、主动转运(重点:继发性主动转运) (1)概念:指通过细胞本身得耗能,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得转运过程。(名解) (2)特点:①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②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得“帮助”; ③就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得。 (3)转运得物质:葡萄糖、氨基酸、K+、Na+、Ca2+等。 (4)分类: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简称:泵转运):如: Na+-K+泵、Ca2+-Mg2+泵、H+-K+泵等. 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得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与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得过程。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简称:联合转运):如肠上皮细胞转运葡萄糖。(p16) 名解:指不靠直接耗能,而就是靠消耗另一物质得浓度势能而实现得主动转运. 转运得物质:葡萄糖、氨基酸、Na+,、K+、Cl-、HCO3—等。 注:为什么叫继发性主动转运?(答:因为细胞膜基底面上Na+-K+泵得活动。)

2019年生理学期末考试

2019年生理学期末考试 所有答案请作答到“答题卡”,否则无效! 二、选择题(单选,1分/题,共计40分) 1、机体内环境是指 ( )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2、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机制是 (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作用 3、二氧化碳进入红细胞属于 ( ) A、载体扩散 B、单纯扩散 C、入胞作用 D、通道扩散 4、细胞内液中的主要阳离子是 ( ) A、Na+ B、Ca2+ C、K+ D、Fe2+ 5、毛细血管产生自发性出血现象主要是由于() A.白细胞减少 B.血小板减少 C.凝血因子减少 D.纤维蛋白原减少 6、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的血型是() A.B型 B.AB型 C.A型 D.O型 7、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L,静脉注入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 A.升高 B.下降 C.红细胞皱缩 D.不变 8、某一体重60kg的健康成年人,其血液量约为() A.约为4500ml B.约为3500ml C.约为5500ml D.约为2500ml 9、导致血压立即下降,机体各生命活动受影响的一次急性失血量,是超过人体总血量的() A.10% B.20% C.30% D.40% 10.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少() A.铁 B.蛋白质 C.维生素B 12和叶酸 D.促红细胞生成素 11.肾性贫血是() A.缺乏铁质 B.缺乏维生素B 12 C.缺乏叶酸 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12.输血的原则是() A.A,B型不能互输 B.输同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主,次侧均不能凝集为首选 C.紧急情况下O型可少量缓慢输给其他血型 D.AB型必要时可少量缓慢接受其他血型 E.以上都对 13、骨髓受到X线损害时的贫血是() A. 缺铁性贫血 B.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肾性贫血 E. 脾性贫血 14、血液中多种凝血因子的合成均在() A. 肝脏 B. 小肠 C. 血细胞 D. 骨髓 E. 心肌 15、输血时最不易找到合适给血者的血型是() A. Rh阴性O型 B. Rh阳性O型 C. Rh阳性 AB型 D. Rh阴性 AB型 16、肝硬化病人容易发生凝血障碍,主要是由于() A. 某些凝血因子缺乏 B. 维生素K缺乏 C. 凝血因子不能被激活 D. 血小板减少 17、心室内压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心室射血 B、心室肌舒缩 C、心室充盈 D、瓣膜开放 18、正常机体内,影响外周阻力的主要因素是() A、小动脉和微动脉的口径 B、血液粘滞性 C、微静脉的口径 D、血管长度 19、影响正常人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A、博出量 B、大动脉的弹性 C、循环血量 D、外周阻力 20、影响正常人收缩压的主要因素是() A、循环血量 B、博出量 C、心率 D、外周阻力 21、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敏感的人,适当压迫颈动脉可以产生() A、血压下降 B、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减少 C、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加 D、以上都对 22、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系统的最主要生理作用是() A、使心输出量增加 B、使外周阻力增大 C、使血管容量增大 D、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23、血液进出心腔按一定方向流动取决于() A、重力作用 B、心室肌收缩 C、心房、心室依次收缩 D、压力差与瓣膜开启状态 24、交换血管是指() A、大动脉 B、小动脉及微静脉 C、毛细血管 D、静脉 25、心脏射血时,大动脉内所呈现的最高压力称() A、收缩压 B、舒张压 C、脉搏压 D、平均动脉压 26、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 A、脊髓 B、延髓 C、下丘脑 D、大脑皮层 27、大量输液对心肌负荷的影响是() A、增加心肌前负荷 B、增加心肌后负荷 C、降低心肌前负荷 D、对心肌负荷无影响 28、严重肾病时,尿蛋白增多引起水肿的原因是() A、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B、有效滤过压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降 D、淋巴回流减少 29、右心衰竭时组织液生成增加而致水肿,主要原因是() 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30、血浆蛋白减少时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 A、淋巴回流减少 B、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有效滤过压增大 31、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A.肺本身的舒缩活动 B.肺内压于大气压之差 C.肺内压的变化 D.呼吸肌的舒缩活动 32、某人的潮气量500ml,呼吸频率为14次/分,肺泡通气量为() A.3000ml B.5000ml C.4000ml D.5500ml 33、产生和维持正常呼吸节律的中枢位于() A.脊髓和延髓 B.延髓和脑桥 C.脑桥和间脑 D.脑桥和下丘脑 34.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性依赖于() A.高浓度的CO 2 B.正常浓度的CO 2 C.缺氧 D.H+的浓度 35.机体缺氧时最早受损害的是() A.心肌 B.肾脏 C.肝脏 D.脑 36、胃排空速度由快到慢的物质依次是() A.糖、脂肪、蛋白质 B.脂肪、糖、蛋白质 C.糖、蛋白质、脂肪 D.蛋白质、脂肪、糖 37.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口腔 B.胃 C.十二指肠和空肠 D.回肠 38.滥用广谱抗生素可造成那两种维生素缺乏() A.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A B.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 C.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D D.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 39.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A.Cl- B.HCl C.Na+ D.K+ 40.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A.脊髓胸段 B.脊髓腰骶段 C.延髓 D.脑桥及中脑 二、名词解释(5分/题,共计20分) 1、肺泡通气量: 2、排泄: 3、反射: 4、肾糖阈: 三、问答题(20分/题,共计40分) 1、气胸有什么危害?

动物生理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皮肤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繁殖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3、神经骨骼肌兴奋传导过程:终板前膜→Ca++进入突触轴浆→乙酰胆碱释放→Ach 与终板后膜受体结合后膜Na通道开放内流→终板电位→近终板肌膜去极化→动作电位,胆碱脂酶,Ach 重吸收到突触前膜【电传递(缝隙连接)CNS 、心肌;化学传递:突触神经递质】 4、强、弱电的作用:强电:用来攻击敌害和觅食; 弱电:只作为电感受器的一部分 【第三章血液】 2、各血细胞及血小板的功能 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吞噬与消化;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变态反应;淋巴细胞——T细胞-细胞免疫、B细胞-体液免疫;单核细胞——吞噬、免疫 红细胞RBC:通过血红蛋白Hb运输O 2和CO 2 ,并对机体所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 作用 血小板PLAT: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第四章血液循环】 2、等容收缩和舒张相的生理意义 室内压变化幅度增大,心脏泵抽吸作用增强。快速射血和快速充盈相的速度和血量有关。 3、心胀泵血功能的评定指标 心输出量;心指数;每搏出量;射血分数;心力储备 4、心肌细胞的分类 工作细胞、自律细胞、非收缩非自律细胞 5、组织液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6、影响静脉回流:体循环平均压;心肌收缩力;体位改变(直立性低血压);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胸内负压 组织液和淋巴液生成的因素:组织液由血浆滤过毛细血管而形成;引起血浆胶渗压减小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的因素,能促进淋巴量的增加。 7、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不同时期离子通道开放时间 0期—快Na+通道开放 1期— K通道开放,快Na+通道关闭 2期—慢Ca++通道,K+通道开放 3期— K+通道开放,Ca++通道关闭 4期—慢Na+通道开放, K+通道开放, Na-K泵,恢复静息膜电位。 【第五章呼吸】 2、呼吸膜的结构:表面活性物质层,肺泡上皮细胞层,肺泡上皮基膜,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间隙,毛细血管基膜层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3、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保持肺的扩张状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利于呕吐;利于反刍 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意义(生理功能)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试题三及答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模拟试题三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阈强度: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 的最小刺激强度。 期前收缩:心室肌被一次额外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 是在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故又称早搏或期前收缩。 肺活量:指尽力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男性为 ml 左右,是反映呼吸功能贮备的重要指标之一。 胃排空: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中枢延搁:兴奋通过突触所发生的时间延搁。 反射中枢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 则中枢延 搁时间越长。 、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转动方式是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 。 2. 正常状态下细胞内 Q 浓度 _________ 细胞外,细胞外Na *浓度 _________ 细胞内。 3?心肌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 0期是由 ________ 内流所致,2期是由 ________ 负载内向离子 流和 _______ 携带外向离子流所形成。 4. 正常成人安静时的收缩压值为 ________ ,舒张压为 ________ ,脉压为 _______ 。 5. 外界空气由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称为 __________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 6. 氧解离曲线为 ______ 形曲线,它表示 Hb 中Q 的饱和度与 ________ 的关系。 7. 消化道平滑肌与骨骼肌相比较,兴奋性 _______ ,收缩 _____ 。 8. 内因子是胃腺 ____ 细胞分泌的,其化学本质是 _______ ,它能保护和促进 ____ 的吸收。 9. 在体温的常测部位中,以 ____ 温最高, ______ 温最低。 10?肾小管和集合管有分泌 ______ , ___ 和 ____ 的作用。 11. 醛固酮由 ____ 分泌,能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_______ 的重吸收和对 _____ 的排出。 12. 幼年时期缺乏甲状腺激素导致 _______ ,缺乏生长素将导致 ____ 。 13.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分别是 _________ 和 ____ 。 14. 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调节肌紧张的 _______ 区和 ____ 区。 15. 视细胞是感光细胞,分 _____ 和 _____ 两种。 三、判断正误(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 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 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 因 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的。 () 2. 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3. 左心室肌肉肥厚,收缩力强,所以每搏输出量比右心室多。 () 4. 当外周阻力增加时,动脉血压升高,脉压减小。 () 5. 关于胸内压,吸气时比呼气时低。 () 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 因该次兴奋和收缩 3500 ml ,女性为 2500

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生理学试题库-期末考试-兽医考研-专用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正常原尿的下列成分中哪一种能全部被重吸收? ( ) A、水 B、Na+ C、尿素 D、葡萄糖 2. 在肾小球滤过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 A、全身动脉血压 B、肾动脉血压 C、入球小动脉血压 D、出球小动脉血压 3. 阴部神经兴奋时( )。 A、尿道括约肌收缩 B、逼尿肌收缩 C、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D.尿道外括约肌舒 4. 对原尿部分物质而言,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 A、近曲小管 B、远曲小管 C、髓袢降支 D、髓袢升支 5. 大量失血引起尿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C、.囊压增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滤过膜通透性减小 6. 近端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 )。 A、重吸收物质种类少 B、各种物质重吸收量少 C、小管液与上皮细胞液保持等渗D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 7. 肾维持机体水平衡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下列哪一项的调节实现的?( ) A、肾小球的滤过量 C、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B、肾小管的分泌功能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8. 下列哪一项可直接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Cl-的重吸收?( ) A、血管紧素 B、抗利尿激素 C、心房钠尿肽 D、醛固酮 9.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维持依靠( )。 A、弓形动脉 B、小叶间动脉 C、管周毛细血管网 D、直小血管 10. 建立起肾外髓部渗透压梯度的物质基础是( )。 A、NaCl B、尿素 C、肌酐 D、KCl 二、填空题 1. 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__________、肾小管、集合管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基本过程。 2. 肾小球滤过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而__________调节Na+、K+的转运。 4. 静脉注射甘露醇引起的利尿称为__________,大量饮清水引起的利尿称为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的增高、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的降低,是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的主要因素。 6. 肾小球旁器由,和三部分组成。 7. 浓度升高、浓度降低可直接刺激醛固酮的分泌。 8. 滤过分数是和之比,表示流经肾脏的血浆被滤出生成原尿的情况。 9. 不论肾小球的滤过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近端小管对水和Na+的重吸收是定比重进行的,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左右,这种定比重吸收的现象称为。 10. 初级排尿中枢在。皮层的高级中枢可抑制或加强初级中枢的反射活动。 三、判断题 1. 在一般情况下,肾血流量的相对稳定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维持的。…………() 2.原尿与血浆的本质区别在于原尿中不含有红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3.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将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量减少。………………() 4.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尿量增多。…………………() 5. 尿液的浓缩主要发生在髓袢升支粗段。因为该段肾小管不能主动重吸收 Na+而对水通透,使髓袢升支粗段小管液成为高渗溶液。………………………………() 6. 肾小管和集合管可分泌H+、K+和NH3。…………………………() 7. 生理状态下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取决于被滤过物质的大小, 而和其所带电荷的性质无关。…………………………………………………………() 8. 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与Na+的主动重吸收是相耦联的,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9. 抗利尿激素可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 大部分在该部位进行。……………………………………………() 10.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通过入胞方式从小管液中重吸收少量被滤出的小分子蛋白质。()

动物生理学慕课课后作业与测试整理

作业 第2周动物生理学的细胞学基础(上) 什么是钠泵?钠泵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钠泵,又叫做钠钾泵(或钠-钾ATP酶),指的是细胞膜上的特殊的蛋白质,本身具有ATP 酶的活性,能分解ATP释放能量。其生理作用是利用ATP能量使钠离子和钾离子做逆向主动转运,每分解一个ATP,可转运3个钠离子到细胞外,同时转运2个钾离子到细胞内。 第4周动物生理学的细胞学基础(下) 简述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运动神经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接头前膜去极化,钙通道开放,钙内流,接头前膜内囊泡迁移、破裂、释放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经过接头间隙,扩散到终板膜,与位于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产生终板电位,通过电紧张性扩布引起临近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产生兴奋。 第5周血液系统 正常情况下,动物小血管受损引起的出血可以在短时间内停止,简述这样一现象所包含的生理过程。 正常情况下,动物小血管受损引起的出血可以在短时间内停止,其生理过程包括:(1)受损伤局部的血管收缩。当小血管受损时,首先由于神经调节反射性引起局部血管收缩,继之血管因内皮细胞和黏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使血管进一步收缩封闭创口。(2)血栓的形成。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内膜下组织,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迅速黏附、聚集,形成松软的止血栓堵住伤口,实现初步止血。 (3)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血小板血栓形成的同时,激活血管内的凝血系统,在局部形成凝血块,加固止血栓,起到有效止血作用。

第6周血液循环 简述微循环的通路及其作用。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微循环的血液可通过三条途径从微动脉流向微静脉。(1)直捷通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直接延伸为通血毛细血管,而后进入微静脉的通路。其作用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经静脉回流入心脏。 (2)迂回通路,指血液流经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后汇集到微静脉的通路。是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为营养通路。 (3)动-静脉短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进入微静脉的通路。是非营养通路。皮肤中的动-静脉短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7周呼吸系统 为什么体内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引起呼吸中枢的兴奋,而当保持人工脑脊液的pH不变,用含高浓度二氧化碳的人工脑脊液灌流脑室时却不会引起通气增强? 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有效生理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的氢离子,但血液中的氢离子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能快速通过血-脑屏障,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水合成碳酸并解离出氢离子,引起氢离子浓度增加,从而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但是二氧化碳并不是引起呼吸中枢兴奋的直接因素,因此当维持pH浓度不变,用含高浓度二氧化碳的人工脑脊液灌流脑室时,由于氢离子浓度不变,所以不会引起通气增强。 第8周消化与吸收 简述蛋白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过程。 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蛋白质消化酶分解为氨基酸、2肽、3肽和多肽,还有一部分蛋白质。其中氨基酸、2肽、3肽都以继发性主动转运方式吸收到上皮细胞内,然后再靠扩散的方式被转运到组织间隙,进入血液。 多肽和少量的完整蛋白则通过上皮细胞以胞饮转运方式被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