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辛弃疾-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合集下载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答案请赏析忽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答案请赏析忽字

【篇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答案请赏析忽字辛弃疾《西江月》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阅读训练】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

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

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 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4分) 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1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15.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16.“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西江月》教案及随堂测试含答案

《西江月》教案及随堂测试含答案

《西江月》教案及随堂测试含答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西江月》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其韵律、修辞手法和诗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江月》的诗意、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西江月》的全文及其注释、翻译和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西江月》,了解其作者和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和《西江月》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西江月》,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3. 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各自的感悟。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五、随堂测试:1. 选择题:判断下列关于《西江月》的说法是否正确。

(1)辛弃疾是《西江月》的作者。

()(2)《西江月》的主题是咏月。

()(3)诗中的“把酒问青天”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填空题:请根据《西江月》的内容,完成下列句子。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飞流直下三千尺。

(3)_________________,把酒问青天。

3. 简答题:请简要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作文题:以“月”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月亮的感受。

答案:1. (1)√(2)×(3)×2. (1)夜半鸣蝉(2)庐山谣(3)明月几时有3. 诗中的意象有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等,情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的思考等。

4. 略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将《西江月》与其他咏月诗词进行对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分析各诗的特点和风格。

【最新文档】西江月 阅读附答案-实用word文档 (2页)

【最新文档】西江月 阅读附答案-实用word文档 (2页)

【最新文档】西江月阅读附答案-实用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西江月阅读附答案西江月阅读附答案①【宋】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A.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

词人不论是醉还是醒,是月夜还是春晨,都能“无入不自得”,随意而成趣,逐步展示词的意境。

B.“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正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C.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D.“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宛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E.“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15.“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6分)参考答案:。

2018年广西河池市中考语文《西江月》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2018年广西河池市中考语文《西江月》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2018年广西河池市中考语文《西江月》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词阅读在中考语文考试中是必考题型,很多学生在古诗词阅读上失分,要想解答好古诗词阅读必须多做中考真题,下面为大家带来2018年广西河池市中考语文《西江月》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古诗词答题水平。

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2 分)【答案】写的是夏季的景色。

从鸣蝉稻花香蛙声可能看出。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

蝉是夏季之物,稻花香说明稻子并未成熟,正值夏季;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描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2)有人认为画线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认为如何?请简要分析。

(2分)【答案】可以这么认为。

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主动出现在眼前,这是把茅店当成人来写了,好似茅店在迎接自己这个老友似的,这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这样理解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主动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啊! 这样理解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了,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当然如果认为是人主动发现了茅店,则就不是拟人修辞了。

)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2018年广西河池市中考语文《西江月》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在练习中积累解题经验,这样才能在古诗词阅读上取得高分。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江行诗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江行诗

诗歌专题训练---------江行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行夜雨张乔江风木落天,游子感流年。

万里波连蜀,三更雨到船。

梦残灯影外,愁积苇丛边。

不及樵渔客,全家住岛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风落叶,连波万里,所写景象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一联较为相似。

B.第四句照应题目“夜雨”,看似纯为客观写景,其实不言情而情在言外。

C.颈联紧承上句而来,笔法简洁凝练,“愁积”二字将无形之愁写得具体可感。

D.本诗语言刻意求工,记叙了诗人在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2.夜雨江船,诗人感触万端,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

白鸥往来本无心,选甚②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

【注】①这首词是船行长江采石矶时所作,采石矶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为长江最窄之处,地势险要。

②选甚:无论怎样。

③则甚:做什么。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词用词精妙,“削”写出悬崖的高峻陡峭,“熔”写出落日余晖的温暖柔软。

B.该词的上阕第三四句意在突出白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不在意风波的洒脱。

C.上阕写山色之壮美、鸟儿之自在,为下阕转而写渔父隐居生活的闲适做了铺垫。

D.“别浦”两句既写出了渔夫隐居生活的惬意,同时也流露出词人的归隐之情。

4.这首词题为“戏作”,最后两句其实是反语,请联系辛弃疾的生平说说你对结尾两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行俳体钟惺虚船也复戒偷关,枉杀西风尽日湾。

舟卧梦归醒见水,江行怨泊快看山。

弘羊①半自儒生出,馁虎②空传税使还。

近道计臣心转细,官钱曾未漏渔蛮。

【注】①弘羊:桑弘羊。

汉武帝时受到重用,总管天下盐铁,以善理财著称。

②馁虎:饿虎。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便是未曾载货的空船,只要过往江上,都要“湾”舟等待官府检查。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篇一:【阅读欣赏+训练】《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其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主题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的所见所闻。

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之情。

赏析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

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

词的三、四句写的是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

田里的青蛙也不甘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写出了词人热爱自然的情感。

五、六句则写出词人抬头望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稀稀落落,原来星星都被乌云遮挡住了。

突然,山前下起小雨,“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词人身上。

这一来,刚才还闲情逸致的词人不禁有些着急了。

他加快了脚步,赶着寻找避雨之所。

12最后两句词写词人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突然出现在词人眼前。

他细细一看,竟然就是从前落过脚的那家小店!题库1、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答案:夏夜闲适(淡泊、喜悦、欣喜、怡然自得)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答案: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3、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案: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

【诗词阅读及答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阅读附答案

【诗词阅读及答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阅读附答案

【诗词阅读及答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阅读附答

【诗词阅读及答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阅读附答案
月光下的夜晚,西江穿过黄沙路中间(4分)
辛弃疾
不要用明月惊醒喜鹊,知更鸟在午夜的清风中发出声响。

在稻花的芬芳中,你可以听到青蛙的声音。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9.以下解释不正确的项目为()(2分)
a.西江月:词牌名
b、《夜间黄沙路上》:标题主要指出文字的书写位置
c.说:通“悦”,高兴
d、看:通过“现在”,出现
10.下面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人描绘了一个山村的中秋月夜,充满了宁静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丰收的喜悦。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

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c、山脊上惊喜交集的喜鹊、蝉和青蛙的叫声动静,突显了月光下乡村的温暖;可以表达下奎宁静气氛的风景包括稀疏的星星、小雨等。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参考答案:
9.c 解析:此处的“说”意为“谈论”。

10.分析:仲夏月夜。

高考语文模拟金卷分项汇编(第06期)专题07 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

高考语文模拟金卷分项汇编(第06期)专题07 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

高考语文模拟金卷分项汇编(第06期)专题07 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1.(14届安徽合肥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8分)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

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

③则甚:做什么。

【小题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4分)【小题2】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4分)2、(14届湖北黄冈高三4月统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唐叔良溪居【明】张羽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小题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小题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屡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4分)3.(14届吉林长春高三第三次调研)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孟浩然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①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②。

【注释】①定:究竟。

②祓禊诗:疑指王羲之诸人的《兰亭集》诗。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春堤杨柳发”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何作用?(6分)【小题2】诗歌颔联“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与前后诗句有怎样的关联,请简要分析。

(5分)4.(14届陕西西安中学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南柯子忆旧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辛弃疾|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辛弃疾|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
[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

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

③则甚:做什么。

8.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
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

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

“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

9.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
8.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

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

9.“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

补充资料
据专家考证,这首“戏作”词作于淳熙五年。

全词为《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

白鸥往来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摇?摇别浦鱼肥堪烩,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解读这首词的词序,它提供了一个矛盾焦点,矛盾在于“感心之物”与他的“感物之心”相悖。

这首词是船行长江采石矶时所作,采石矶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为长江最窄之处。

它无论对于宋朝历史还是对于辛弃疾个人经历来说,都是一个极具意义的地点。

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记载:“十月戊午,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虞允文参谋军事;……十一月甲戌,命中书舍人参谋军事虞允文往芜湖,趣显忠交权军,且犒师采石。

丙子,中书舍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督舟师败金兵于东采石。

”这一仗虞允文带领一万宋军打败了四万金兵,是南宋难得的一次辉煌。

辛弃疾渡淮时,应该正是宋金鏖战之时,虞允文大败金兵,辛弃疾一定知道。

何况虞允文是辛弃疾的恩师,辛弃疾曾于南归十年后的乾道七年,在司农主簿小官任上写了著名的战略文章《九议》呈给当时的丞相虞允文,得到虞的赏识和采纳,辛弃疾后来的升任也与此不无关系。

按说到采石矶的辛弃疾应该是回顾胜利缅怀恩师激发诗情的地方,面对这个“感心之物”,按辛弃疾的性格应该浮想联翩、壮怀激烈奋而作豪放词才是,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偏偏作了一首戏作词,并且是他的创作历程中的第一首“戏作”的词。

表面看,淳熙五年是辛弃疾仕途平坦顺利的一年,稼轩时年39岁,正当年富力强,仕途亨通。

淳熙二年,是他命运转折的一年,受丞相叶衡的举荐,辛弃疾出任江西提刑,平茶商军赖文正之后,受到朝廷赏识,得到嘉奖与升迁,先后除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再迁隆兴府江西安抚,到了淳熙五年的春天,在江西安抚任上只三个月的辛弃疾,就被召为大理少卿,到了京城临安。

同年九月,就又出任湖北转运副使。

正如他自己所说:“聚散匆
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


但此时辛弃疾心情是动荡不安的。

朝廷表面上基本相安无事,实际上矛盾重重,不仅有主战派与主和派的矛盾,还有各个派系、各种阵营、各个利益集体中的矛盾,当时新任的右丞相是史浩,他思想上对南归的豪杰志士很不以为然,甚至是歧视。

史浩曾经与张浚辩论,提出“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的观点,并称北方归来者为“归正人”,不赞成对“归正人”委以重任。

这使得辛弃疾困惑、忧虑,甚至是怨恨。

从他的词作《水调歌头》的题序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淳熙丁酉,自江陵移帅隆兴,到官之三月被召,司马监、赵卿、王漕饯别。

司马赋〈水调歌头〉,席间次韵。

时王公明枢密薨,坐客终夕为兴门户之叹,故前章及之”。

辛弃疾痛恨朝廷中的“门户”之分,但在词中他说“孙刘辈,能使我,不为公”,对敌手表示不屑,但也表达了“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

毫发皆帝力,更乞鉴湖东”,也有归隐的无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