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盛唐气象说

合集下载

第36篇 《登高》 (解析版)

第36篇  《登高》   (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36篇《登高》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哀,()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霜(),潦倒新停浊酒杯。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二)情境默写1.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两句是“(),()。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杜甫《登高》中“(),()。

”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

4.杜甫《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5.杜甫《登高》中寄寓了作者飘零之感和伤逝之情的诗句是“(),()。

”6.杜甫《登高》中,“(),()。

”两句,表现了作者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要与命运进行抗争的精神。

7.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白发频添,酒杯难举,世事艰难而孤苦悲凉的诗句是“(),()。

”8.杜甫《登高》中,用“(),()。

”两句写自己难以排遣的身世之苦和国运之恨,表现出沉郁的风格。

9.杜甫《登高》一诗的主旨句(或: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7.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8.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9.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二、阅读闯关(一)课内阅读(2024·安徽安庆·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①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中有赋与盛唐气象

诗中有赋与盛唐气象

诗中有赋与盛唐气象郭自虎【摘要】盛唐气象是文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典型概括。

唐人不再像汉人那样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大赋,可是唐帝国所酿就的时代精神风貌总是要通过文学艺术体现出来,诗歌就成了唐人驾轻就熟的最佳表现手段。

从文体交融的角度看,唐诗正是接受了赋体的影响,发挥出五七言诗歌的强大优势,代替大赋那种笨拙、堆砌的形式,以其阔大雄劲的气势、灵活多变的方式反映了大唐盛世的精神面貌。

%The phenomena of flourishing Tang Dynasty were a typical summa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at that time and reflected the spirit of the Tang Dynasty .Although the writers of Tang were no longer like the writers of Han that created the great odes which reflecte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but Tang Dynasty which cause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was always reflected through literature and art .Poetry became the best per‐formance means of Ta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lending of style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accepted the influence of odes ,developed a stro ng advantage in five‐and‐seven‐character poetry ,and re‐placed greatodes ,whose form was clumsy and piling up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reflected the spirit of the flourishing Tang Dynasty through its broad strong momentum as well as flexible and changeable ways .【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8页(P761-768)【关键词】盛唐气象;诗中有赋;灵活多变【作者】郭自虎【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芜湖 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最新读林庚先生《唐诗综论》-word文档

最新读林庚先生《唐诗综论》-word文档

读林庚先生《唐诗综论》近代以前,文学研究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一为文献考订,一为诗文评点(像《文心雕龙》这样的著作不惟空前,而且绝后)。

近代以后,从王国维先生开始,古代文学研究才引进西方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了考据、评点、西化研究三足鼎立的研究局面。

到了上世纪50-60年代,西化的研究方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考据还因其有现实的需要而若存若亡,评点式的研究则已退化成为“鉴赏”而可有可无了。

论者甚至以康德不懂审美却写出了旷代美学巨著而为自己不懂审美辩护。

80年代以来,由于对西化研究方法的反思,古代文学研究出现了不大不小的“回归”热。

阶级分析的方法确实已很难被正式发表的文章所运用,鉴赏辞典铺天盖地,考据被重新确立了其重要地位。

三者的位置进行了调整。

考据恢复了它的重要地位;西化研究换上了社会学、文化学的招牌,理论上更新换代了,原型批评、结构主义、阐释学、文化人类学纷纷登场;只有“鉴赏”,仍然被相当多的研究者看作可有可无,而且被认为是文学研究中不“科学”的标志。

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古代文学,过去成绩不大,现在成绩如何,依然是个争议很大的问题。

不过,用西方理论很容易出成绩,对于评职称比较有利。

而考据,或称文献学的方法,作为古代文学的基础,是极其重要的,也是知人论世的需要,但考据并不是文学研究本身。

原来文学研究还是需要“悟”的。

和其他的学科科学研究不同,文学研究从来是先有结论,后有分析;而不是先有分析,后有结论。

当然这种结论,是审美直觉的结论,而非理论的先入之见。

占有充分的准确的材料,是文学研究的基础,不过文学研究所用的材料本身有等级之分的。

一般的已失去文学生命力的文学作品及相关史料可称为“材料”,而把仍具生命力的文学作品也称为“材料”就不合适了。

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堪称真正的文学研究。

在《唐诗综论》的一系列文章中,我们看到鉴赏不仅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还是文学及文学研究的基础、本身和目的。

而“鉴赏力”正是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盛唐之音与盛唐气象—群星璀璨、异彩纷呈的盛唐诗坛

盛唐之音与盛唐气象—群星璀璨、异彩纷呈的盛唐诗坛

盛唐之音与盛唐气象—群星璀璨、异彩纷呈的盛唐诗坛一、盛唐诗坛概说唐玄宗李隆基所统治的开元、天宝时期,是唐帝国的黄金时代,也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伴随着开元、天宝时期物质生产的发达,社会生活的富庶与安宁,各种艺术都得到了繁荣发展。

诗歌则更呈现出空前的光辉灿烂的局面。

盛唐诗歌,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艺术时代,堪与古希腊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比美,创造了世界诗歌史上再难企及的典范。

人们往往用“盛唐气象”来赞美这个时代诗歌所达到的文采风流、恢弘壮阔、叹为观止的成就。

这一时代,不但出现了旷世难遇的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国巨人,光照千古,而且还出现了如张说、张若虚、张九龄、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祖咏、元结、韦应物、刘长卿等一大批有成就的诗人,他们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立于中国文学史长河之中,或以孤篇横绝,名垂不朽。

盛唐诗坛,一时间群星辉耀,光彩夺人。

盛唐诗坛上,有两个诗歌创作流派特别引人注目,一是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一是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前者综合了陶渊明、庾信、王绩等人咏写田园,和谢灵运、谢脁等人摹形山水的传统,出以变化,以田园的情趣领略山水,又以山水的眼光观赏田园,较多表现了诗人隐逸恬退的思想和闲适自足的情怀,色彩清淡,意境深幽。

后者受到鲍照、薛道衡、骆宾王等人描写边塞战争题材的影响而予以扩大,把军旅生活的各个侧面、边地奇丽瑰奇的民情风光尽收笔底,并结合诗人建功立业的怀抱和慷慨不平的意气,气象开阔,情调悲壮。

前者常用五言古诗和五言律绝,后者多用七言歌行或七言绝句,形式、感情和风格均有差异,显示了盛唐诗人“兼济”与“独善”的矛盾统一,共同构成了气势磅礴的多声部的“盛唐之音”交响曲。

天宝十五载(756),发生了安史之乱,生民流离涂炭,唐帝国处于战乱、动荡之中,而诗歌创作却未因之而衰落。

当此民族危难之际,诗人们奔走呼号,继开天之盛,产生了不少新的优秀篇章。

“风骨”

“风骨”

盛唐气象与盛唐风骨摘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首次提出“盛唐气象”这个概念。

林庚先生指出:“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

”林先生这里指出了盛唐气象的本质,但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透露出“风骨”是唐诗的重要特征,但“风骨”并不能全面反映盛唐诗歌的总体特征。

清人王士祯《师友诗传录》云:“盛唐诗或高,或古,或深,或厚,或长,或雄浑,或飘逸,或悲壮,或凄婉,皆可师法。

”而盛唐气象就是这诸多风格凝聚渗透之后所生成的总体风貌。

关键词:盛唐气象;风骨;内涵(一)“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提出及其解说由来已久,无论是六朝时期的书、画美学理论,还是齐梁年间的诗、文理论著作,都曾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里以“风骨”来品评或阐释艺术对象。

而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有专篇来论述“风骨”;钟嵘也在他的《诗品》里推赏“建安风力”,认为曹植的作品“骨气奇高”,刘桢则是“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这些论说对盛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有深刻影响的。

殷璠曰:“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

”这是正确的。

近人往往认为唐代上承南北朝,其诗歌以溶合北方刚健、南方清丽见长。

如梁启超所说:“经过南北朝向百年民族的化学作用,到唐朝算是告一段落。

唐朝的文学用温柔敦厚的底子,加入许多慷慨悲歌的新成分。

不知不觉便产生出一种异彩来。

盛唐各大家为什么能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呢他们的价值在于能洗却南朝的铅华靡曼,参入伉爽直率,却又不是北朝粗犷的一路。

”是不是南北文化的简单相加,魏晋风骨加上六朝靡丽就形成了唐诗,就能形成了盛唐气象呢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概念,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看,为刘勰首创。

这一概念既总结了汉魏以来文学的发展的经验,特别是“建安风骨”创造的艺术经验,同时又直接萌发了初唐陈子昂所呼唤的“汉魏风骨”,对后来刚健、爽朗、生动的“盛唐之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林庚《盛唐气象》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林庚《盛唐气象》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这气象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

我们以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

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

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可是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有所不同的。

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整个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正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它是人民所喜爱的,它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

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

《楚辞》比起《国风》来说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反而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那么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相;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

[转载]盛唐气象,少年精神

[转载]盛唐气象,少年精神

[转载]盛唐⽓象,少年精神原⽂地址:盛唐⽓象,少年精神作者:雅妮盛唐⽓象少年精神林庚先⽣热爱浪漫主义诗⼈屈原和李⽩,他认为《楚辞》代表了⼀种打破思想束缚的“浪漫的创造精神”,是追求“⼀种解放的象征”,屈原的悲哀是划时代的觉醒,中国⽂学⾃觉诗的时代⾃屈原始。

林庚先⽣认为中国是“诗的国度”,“楚辞的少年精神直贯唐诗”。

“少年精神”则主要表现为⼀种乐观豪放,富于新鲜感的青春⽓息。

“⽣活中本来并不都是欢乐,青春难道就没有悲哀吗?但这毕竟是少年⼈的悲哀,因此才能获得这么新鲜的感受。

王维的诗歌所给我们的印象正是这种少年精神的青春⽓息。

”“盛唐⽓象就是‘阳春召我以烟景,⼤块假我以⽂章’的⼤地回春的歌声。

”“蓬勃的朝⽓,青春的旋律,就是‘盛唐⽓象’与‘盛唐之⾳’的本质。

”“它玲珑剔透⽽仍然浑厚,千愁万绪⽽仍然开朗;这是根植于饱满的⽣活热情、新鲜的事物的敏感,与时代的发展中⼈民⼒量的解放⽽成长的,它带来的如太阳⼀般的丰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民的盛唐⽓象。

”诗⼈虽然处于精神常常被压抑的环境⾥,却始终葆有五四以来觉醒的知识分⼦的进取的活⼒和青春的活⼒,并同奋发向上的追求结合起来。

风⾬飘摇中的北平城和中原⼤地“唤起的是家乡故⼟的⽣命意识⽽不是绝望的毁灭”,即使在这个时期,诗⼈仍然不遗余⼒的歌颂⾃然、青春、童⼼、歌唱⾃由、爱、美,赞颂勇敢、忠诚、天真。

“五四”时代弥漫的“少年精神”在30年代普遍衰落,⽽在林庚先⽣的诗⾥,却呈现了⼀个新的蓬勃和崛起。

诗⼈对⾃然与⽣命的赞美,诗⼈的美与爱的⼴博的⼼,⼏乎可以看作是林庚“少年精神”的代表作品。

它们形象地证明了林庚的信念:“美是青春的呼唤”。

《春野》更是这种“少年精神”与洒脱情绪流淌出来的⼀曲赞歌了:春天的蓝⽔奔流下⼭/河的两岸⽣出了青草/再没有⼈记起也没有⼈知道/冬天的风那⾥去了/仿佛傍午的⼀点钟声/柔和得像三⽉的风/随着⽆名的蝴蝶/飞⼊春⽇的⽥野这⾸短制,曾做为诗集《春野与窗》的序诗,被李长之称为这部诗集的“压卷之作”。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关键词:盛唐气象;李白;诗歌创作“盛唐气象”是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提出来的,“林庚先生曾经做过精彩的阐释‘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1]盛唐气象是在盛唐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的一个必然结果。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全盛时代,生活在盛唐时代的诗人李白有着笼盖古今的气魄,他充满了自豪、骄傲与自信,自视甚高,看不起那些目光短浅的凡夫俗子,更没有比人低一头的自卑心理。

自信、乐观、向上、青春活力高涨,政治热情澎湃,有着投身现实与改造现实的强烈欲望和要求,这就构成了李白诗歌盛唐气象的内容。

一、对理想的呼唤唐朝国力强盛,人们精神奋发,一般的士人均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也表现的十分突出。

早在青年时期,他就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雄才大略,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已任,以宰相辅与帝王师自期,希望登上政治舞台,作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他常常梦想着皇帝有一天忽然发现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委以重任,一步登天,爬上宰相辅的地位,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他每每以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自比,大政治家吕尚、管仲、张良、诸葛亮等都是他崇拜的对象,以为他们都是风流倜傥,有政治才能,并大都以偶然的机会得到皇帝的重用,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如果自己幸运,完全可以和他们一样载入史册而千古不朽。

他编织了美丽的、颇为神奇的宏图,他坚信,这终将会变成现实。

李白这种高涨的政治热情,正是当时国力强盛所唤起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效力的精神。

李白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说: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纵然不受赏,羞与世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林庚先生《盛唐气象》的点滴体会
厦门大学中文系吴在庆
林庚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唐诗研究上也同样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与贡献。

这一成就与贡献也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并沾溉学林,在学术史上载下了厚重的一笔。

林庚先生发表他的著名的《盛唐气象》一文已五十年,在他仙逝一周年之际重读林先生唐诗研究的代表作《唐诗综论》中的《盛唐气象》篇,感触与裨益颇多,此处仅简略地谈谈林先生在唐诗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而引人注目的学说,即“盛唐气象”说的体会。


一九五八年,林庚先生在《北京大学学报》第二期发表了著名的《盛唐气象》一文。

关于盛唐诗,前人已多有论述,其中尤以宋代严羽在其《沧浪诗话·诗辩》中所提出的以下这段论述为深刻而影响深远:
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比之于严羽之论,林先生乃从不同的角度以论说盛唐诗,但同样精彩而准确地把握了盛唐诗的特色与神髓,而且更为具体而深刻。

在《盛唐气象》一文中,林先生以其敏锐的诗人灵感与对历史和历代文学的深透洞察力,在古典文学研究界首先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说,这在当时是需要学术敏锐力,同时更需要思想勇气的。

关于盛唐气象,林先生首先指出: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

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这一论说的要旨在于指出盛唐气象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这一对盛唐气象的简要厘定既抓住了盛唐诗的总体风貌,又从思想精神的内涵上点明了盛唐诗歌的本质,也就是说,既从诗歌的艺术风格风貌上,也从诗歌的思想精神内涵上高度地概括了盛唐诗歌。

这是上述严羽对盛唐诗歌的的著名论述所没全有的,因此它是对前人的著名论述的发展,同时显得更为全面、深刻而精辟。

更为可贵的是,林先生的这一论说,也是在唐诗研究界中首先提出的学说,它的意义在于首先把对于盛唐诗的总体领悟提升到最高的学术层面,代表了当时学人对于盛唐诗本质认识的最高水平。

这一论说的深刻而精辟还在于准确地揭橥盛唐诗歌的蓬勃气象,并把这“蓬勃气象”的内涵具体化。

林先生是这么解说盛唐诗的蓬勃气象的:“盛唐是‘气象浑厚’,‘透彻之悟’,‘尚意兴而理在其中’,‘唯在兴趣……玲珑透彻’。

……盛唐则是认识到捕捉而且达于深入浅出的造诣,所以是‘透彻之悟’。

……盛唐则由于致力捕逐而获得最直接鲜明的形象,它好像是已经展开来真金美玉的矿藏,美不胜收的放出异样的光彩,这就不能说是混沌,只能说是浑厚了。

……而所谓的‘浑厚’则在于说明这个风格形象的蓬勃饱满,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这些论述是借着严羽关于汉魏、盛唐诗歌的论说而加以进一步说明
评定盛唐诗的。

林先生并没有停止于此,他又有进一步的阐释论说:
盛唐气象正是凭借着生活中丰富的想象力,结合着自建安以来诗歌在思想上与艺术上成熟的发展,飞翔在广阔的朝气蓬勃的开朗的空间,而塑造出的那个时代性格的鲜明的形象。

那末这个艺术形象的艺术特征,就不可能离开那个时代而存在,它的艺术特征与时代特征因此是不可分割的。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的统一。

这一论述即将前人关于盛唐诗的特点与本质的论述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特别是提到盛唐气象不仅是艺术形象,也同时是思想感情,这样对于盛唐诗的论述就更为全面,也更抓住了本质。

同时,这一论述也明确地指出盛唐气象的形成,不仅是盛唐时代鲜明时代性格的表现,也揭橥了它的历史由来,这就是“结合着自建安以来诗歌在思想上与艺术上成熟的发展”而形成的。

这样的论述就揭示了盛唐气象和建安风骨的前后紧密关系,让人们看到盛唐气象的来龙去脉,很好地解释了一种文学现象的由来与存在,收到神龙见首又见尾之效。


林庚先生论述盛唐气象同样重要而精彩的是下面这一段胜意纷陈,充满创意与激情的具体分析与论述:
盛唐气象是反映着时代精神的,然而如果以为一谈盛唐气象便是歌功颂德,则显然是错误的。

歌功颂德指的是对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阿谀,是从来也不代表盛唐气象的那些应制诗之类的主要内容。

而盛唐气象所歌颂的是人民的胜利,离开了人民的胜利就无所谓盛唐气象了。

唐代的盛世是由于隋末农民起义迫使统治阶级作了让步,是由于建安以来成长起来的民主要求在这一基础上的更为高涨,才使得封建社会顺利发展了它的上升阶段。

而这些都是人民的斗争成果。

盛唐时代并不是统治阶级好心的赐与,歌颂这一时代因此与所谓歌功颂德并无相同之处。

相反的,歌颂盛唐时代正是要歌颂那促进现状更为富于解放的精神力量,歌颂那人民在胜利中饱满的生活情绪与自豪感。

陈子昂作为盛唐诗坛的先驱,也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之间的桥梁,……
他的最有名的《登幽州台歌》:……这动人心魄的诗篇,它鼓舞了人们的事业心,增强了突破现状的豪迈气质,一种追求理想的热情,一种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新鲜品质,……我们如果却以为陈子昂主要的是在这里揭露黑暗,或者说是在这里反映了一个没落无望的时代,岂不违背历史真实吗?实际上陈子昂在这里所揭开的正是盛唐的序幕。

这就说明反映一个上升时代的诗篇原不是一味歌咏升平的,当然更不是什么歌功颂德了。

……把盛唐气象错误地理解为歌功颂德,或者把富于解放精神的诗篇又简单地理解为是反映了矛盾的激化,这就必然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

这一段胜意纷陈的论述提出了以下三个主要观点:
一、如果以为一谈盛唐气象便是歌功颂德,则显然是错误的。

反映一个上升
时代的诗篇原不是一味歌咏升平的,当然更不是什么歌功颂德了。

二、盛唐气象所歌颂的是人民的胜利,离开了人民的胜利就无所谓盛唐气象
了。

三、歌颂盛唐时代正是要歌颂那促进现状更为富于解放的精神力量,歌颂那
人民在胜利中饱满的生活情绪与自豪感。

林庚先生又以更具体的文字,来阐释盛唐气象的上述三个要点:
而唐代也正是从六朝门阀的势力下解放出来,从佛教的虚无倾向中解放出来,……而表现为文学从华靡的倾向中解放出来,带着更为高涨的胜利心情,更为成熟的民主信念,更为豪迈的浪漫气质,更为丰富的朗爽的歌声,出现在诗歌史上。

……这是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

而这样一种发展的力量与社会上的落后势力、保守势力能没有抵触吗?
它乃冲击为绚烂的浪花,反映为复杂的歌唱,而总的则统一为人民胜利的声音,这也就是令人向往的“盛唐之音”。

唐代的宏伟的力量,表现在经济上,表现在文化上,表现在边防上,也就广泛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这些力量如果不是人民的力量,那末是谁的力量呢?而解放了的这些力量的如果不是人民自己那么又是谁呢?这也就是蓬勃的盛唐气象的实质。

然而我们有些人却以为盛唐气象必然是歌功颂德,在这里似乎也就没有看见盛唐时代中人民的力量,或者是以为盛唐时代中人民是没有力量的,那么要歌颂只能是歌颂统治力量了。

……盛唐气象正是凭借着生活中丰富的想象力,结合着自建安以来诗歌在思想上与艺术上成熟的发展,飞翔在广阔的朝气蓬勃的开朗的空间,而塑造出那个时代性格的鲜明的形象。

林先生这些对于盛唐气象的准确阐释,是颇有见地的,它极大地发展与丰富了人们对于盛唐诗歌的认识,是对于唐诗研究的极大推动与深入发展,这本来应得到热情与衷心的肯定与高度评价,但可惜的是,这样一篇杰出的颇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在那个特殊的被扭曲的时代意识与认知力的背景下,却遭到了不断的上纲上线与批判,这是十分不公平的,在今天看来显得是那样的强词夺理与荒唐。

那些上纲上线的批判,只要凭着认真而正常的心态读一读《盛唐气象》一文在末尾的《结语》里的这段作者充满诗情的明确表白,也就可以得到完全正面的解读了:今天我们来说盛唐气象,它是作为诗歌史上的现象来理解的,也是作为文学遗产中丰富的宝藏而接受的。

我们今天正欢欣鼓舞的进入一个完全属于人民的更为豪迈的时代,当我们回顾祖国诗歌史上曾经有过如此辉煌的时代,我们是含着微笑的;让古典诗歌优秀的成就,丰富我们今天的创作,鼓舞我们塑造出自己时代的更为辉煌的性格形象。

值得庆幸的是林庚先生关于盛唐气象的学说在历经磨难之后,终于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肯定,并不断地沾溉着学林。

历史证明,盛唐气象之说,是对于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林庚先生的英名是紧紧和盛唐气象学说联系在一起的。

正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