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单子知陈必亡》古文赏析

文言文《单子知陈必亡》古文赏析
文言文《单子知陈必亡》古文赏析

《单子知陈必亡》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单子知陈必亡》叙述与一轮紧密结合,一轮从叙事中自然推断而出,文章虽然比较长,但显得井井有条。开头一段叙述单襄公在陈国之所见,单襄公据此推断陈国必定灭亡。中间部分展开,从陈侯违背农事季节,不注重生产建设,不执行与他国之间的交往原则与礼节,荒淫逸乐四个方面对其理由进行阐述,文章引经据典,条分缕析,错综变化,细致淋漓,最后得出“岂能久乎”的结论,并以史实证明其言之不诬。

【原文】

《单子知陈必亡》

出处:《国语·周语中》

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①。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火朝觌矣②,道茀不可行也③,候不在疆④,司空不视涂⑤,泽不陂⑥,川不梁⑦,野有庾积⑧,场功未毕⑨,道无列树⑩,垦田若蓺⑾,膳宰不致饩⑿,司里不授馆⒀,国无寄寓⒁,县无施舍,民将筑台于夏氏⒂。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⒃,留宾不见。

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王曰:“何故?”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故《先王之教》曰:‘雨毕

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其时儆曰:“收而场功,待而畚梮,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

“《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不夺民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有逸无罢。国有班事,县有序民。’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候人为导,卿出郊劳,门尹除门,宗祝执祀,司里授馆,司徒具徒,司空视途,司寇诘奸,虞人入材,甸人积薪,火师监燎,水师监濯,膳宰致饔,廪人献饩,司马陈刍,工人展车,百官以物至,宾入如归。是故小大莫不怀爱。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至于王吏,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若王巡守,则君亲监之。’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赏善而罚淫,故凡我造国,无从非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今陈侯不念胤续之常,弃其伉俪妃嫔,而帅其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嫔姓矣乎?

陈,我大姬之后也。弃衮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简彝乎?是又犯先王之令也。

“昔先王之教,懋帅其德也,犹恐殒越。若废其教而弃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将何以守国?居大国之,而无此四者,其能久乎?”

六年,单子如楚。八年,陈侯杀于夏氏。九年,楚子入陈。

【注释】

①定王:周定王。单(shàn)襄公:名朝,定王的卿士。

②火:即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又叫商星,是一颗恒星。觌(dí)见:见。此指夏历十月,心宿早见于东方。

③道茀(fú):野草塞路。

④候:候人。路上迎送宾客的官吏。

⑤司空:官名。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时沿用。它的职责是掌管工程建设,包括修治道路。

⑥泽:水积聚的地方。这里指水塘。陂(bēi):泽边堵水的堤岸。

⑦梁:桥梁。

⑧庾(yǔ):露。积:积聚之物。

⑨场功:指收割庄稼。场,打粮、晒粮的地方。

⑩列树:古时候在道路两旁种树作为标记。

⑾垦田:已开垦的田地。蓺(yì):茅芽。

⑿膳宰:即膳夫。宣达王命以及主管王的饮食等事的官吏。

饩(xì):活的牲畜。

⒀司里:掌管客馆的官。

⒁寄寓:犹言旅馆。

⒂夏氏:指陈大夫夏征舒家。陈灵公与征舒母夏姬公开淫乱,所以要老百姓给夏氏筑台。

⒃陈灵公:名平国。孔宁、仪行父:都是陈国的大夫。南冠:楚国的帽子。

【白话翻译】

周定王派单襄公出使宋国,此后又借道陈国去访问楚国。已是清晨能见到大火星的季节了,道路上杂草丛生无法通行,负责接待宾客的官员不在边境迎候,司空不巡视道路,湖泽不筑堤坝,河流不架桥梁,野外堆放着谷物,谷场还没有修整,路旁没有种植树木,田里的庄稼稀稀拉拉,膳夫不供应食物,里宰不安排住处,都邑内没有客房,郊县里没有旅舍,百姓将去为夏氏修筑台观。到了陈国都城,陈灵公与大臣孔宁、仪行父穿戴着楚地流行的服饰到夏氏家玩乐,丢下客人不会见。

单襄公回朝后告诉周定王说:“陈侯如果不遭凶灾,国家也一定要灭亡。”周定王问:“为什么呢?”单襄公答道:“角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雨水结束,天根在早晨出现时表示河流将干枯,氐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草木将凋落,房星在早晨出现时便要降霜了,大火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天气已冷,该准备过冬了。所以先王的教诲说:‘雨季结束便修整道路,河流干枯便修造桥梁,草

木凋谢便储藏谷物,霜降来临使备好冬衣,寒风吹起就修整城郭宫室。’所以《夏令》说:‘九月修路,十月架桥。’届时又提醒人们说:‘结束场院的农活,备好土箕和扁担,当营室之星见于中天时,营造工作就要开始。在大火星刚出现时,到司里那儿去集合。’这正是先王能够不费钱财而向民众广施恩惠的原因啊。现在陈国早晨已能见到大火星了,但是道路已被杂草堵塞,农村的谷场已被废弃,湖泊不筑堤坝,河流不备舟桥,这是荒废了先王的遗教。

“周代的制度规定:‘种植树木以标明道路,郊外提供食宿以款待旅客。国家有专设的牧场,边境有接待宾客的设施,洼地里有茂盛的水草,园苑中有林木和水池,这都是用来防备灾害的。其余的地方无不是农田,百姓没有闲置的农具,田野没有丛生的杂草。农时不被耽误,劳力不被浪费。生活富裕而不穷困,百姓安逸而不疲惫。都城中各类人员职责分明,郊外的民众劳作井然有序。’如今陈国的道路无法辨认,农田埋没在杂草丛中,庄稼熟了无人收割,百姓为国君的享乐而疲于劳作,这是抛弃了先王的法度。

“周的《秩官》上说:‘地位相等国家的宾客来访,关尹便向上报告,行理手持符节去迎接,候人引路,卿士到郊外表示慰问,门尹清扫门庭,宗祝陪同客人行祭礼,司里安排住处,司徒调派仆役,司空视察道路,司寇查禁奸盗,虞人供应物品,甸人运送燃料,火师照看火烛,水师料理盥洗,膳宰进送熟食,廪人

献奉粮米,司马备齐草料,工人检修车辆,百官各按职责照应,客人来访如同回到了家里。因此大小宾客无不感到满意。如果大国的客人到了,接待的规格就提高一个等级,更加恭敬。至于天子派官员到来,则由各部门的长官接待,上卿加以督察。如果天子下来巡视,就由国君亲临督察。’如今臣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还是天子的亲族,是奉了天子的使命作为宾客而途经陈国,然而主管的官员却不来照应,这是蔑视先王所制定的官职。

“先王的法令中说:‘天道是奖善惩恶的,所以凡由我们周室治国,不允许违背法令,不迁就怠惰放纵,各自遵守你们的职责,以接受上天的赐福。’如今陈侯不顾念历代相承的法度,抛弃自己的夫人妃嫔,带领下属到夏氏那里去恣意淫乐,这不是亵渎了姬姓吗?陈侯是我们大姬的后裔,却丢弃正式的礼服而穿戴楚地的服饰外出,这不是简慢了礼制吗?这又违背了先王的政令。

“过去先王的教诲,即使认真遵行还恐怕有所差池。像这样荒废先王的遗教、抛弃先王的法度、蔑视先王的分职、违背先王的政令,那凭什么来保守国家呢?地处大国的中间而不仰仗先王的遗教、法度、分职、政令,能够支持长久吗?”

周定王六年,单襄公到楚国。定王八年,陈灵公被夏征舒杀害。定王九年,楚庄王攻入陈国。

【解析】

公元前601年,单襄公受周定王委派,前去宋国、楚国等国聘问。路过陈国时,他看到路上杂草丛生,边境上也没有迎送宾

客的人,到了国都,陈灵公跟大臣一起戴着楚国时兴的帽子去了著名的寡妇夏姬家,丢下周天子的代表不接见。单襄公回到京城后,跟定王说,陈侯本人如无大的灾难,陈国也一定会灭亡。

单襄公的预言很快实现了。两年后,与夏姬私通的陈灵公在谈笑中侮辱夏姬的儿子夏征舒,被夏征舒射死。

单襄公的先见之明不止一次。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楚晋两国对决,结果楚军大败。晋国获胜后,派至向周简王告捷。在朝见周王之前,王叔简公设酒宴招待至,互赠厚礼,谈笑甚欢,王叔简公在朝堂上称赞至。至还在邵桓公面前自夸功大,说晋国这次打败楚国,实际是由于他的谋划。邵桓公把谈话的内容告诉了单襄公:“王叔简公称赞至,认为他一定能在晋国掌权,因此王叔简公劝我们各位大臣为至多说好话,以便今后在晋国能有所照应。”

单襄公很不客气地说:俗话说“刀架在脖子上”,恐怕就是指至这种人吧。君子不自我吹嘘,并非为了谦让,而是怕掩盖了别人的长处。大凡人的天性,总喜欢超过别人,但不能用无视别人长处的手段。越是要掩盖别人的长处,他压制下边的人也就越厉害,所以圣人看重谦让。如今至的位置在晋国其他七卿之下而想超过他们,那也就会有七人的怨恨,至将凭什么来应付呢?刀已经架在至的脖子上了。

单襄公的这个预言还未完,到了第二年,前574年,鲁成公跟晋、齐、宋、卫、曹、邾等国在柯陵结盟。单襄公躬逢其盛。

在柯陵盟会上,单襄公看到晋厉公走路时眼睛望远不望近,脚步也抬得高高的,心不在焉。又看到晋国的大臣说话很冲,说话则总是绕弯子,至还是那样自吹自擂,齐国的大臣国佐说话也是毫无忌讳。单襄公对鲁成公说,晋国很快就要发生内乱,国君和三恐怕都要大难临头了。甚至齐国的国佐也有灾祸,他处在淫乱的齐国,却喜欢讲直话,明指他人的过失,这就会招人恨。因为只有善良的人才能接受别人的随意指责,齐国有这种人吗?

单襄公一口气预言五个人的命运。先知的话很快实现,晋厉公回国不久就诛杀三。第二年,前573年,晋国大臣诛杀晋厉公,葬礼只用了一车四马。同年,齐灵公杀国佐。单襄公的预言不到三年就全部实现。

单襄公的先知之能尚不止此。他还预言了寄留于周天子脚下的晋襄公的曾孙周子将来一定会成为晋国的国君。结果,晋厉公被弑后,国中无主,晋人迎回周子立为国君,这就是晋悼公。至此,单襄公的预言彻底实现。

对单襄公的预言,人们一直试图进行理性的解释,却也难以理解先知的能耐。

励志的文言文句子加翻译

励志的文言文句子加翻译【篇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分析】(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胜”的意思是“胜过”。“胜”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 (2)从结构上来看,“江南好”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从内容上来看,“能不忆江南”的意思是“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 故答案为:⑴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⑵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解析】【分析】对比手法:①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

最新初中文言文阅读精选讲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精选 (一)(12) 李愬至唐州,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或以军政不肃为言,曰:“吾非不知也。袁尚书专以恩惠怀贼,贼易之,闻吾至,必增备,吾故示之以不肃。彼必以吾为懦而懈惰,然后可图也。”贼果轻愬名位素微,遂不为备。 李愬谋袭蔡州,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遇丁士良,与战,擒之。士良,元济①骁将,常为东边患,众请刳其心,愬许之。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愬曰:“真丈夫也!”命释其缚。士良乃自言:“昨日力屈,复为公所擒,亦分死矣,今公生之,请尽死以报德!”愬乃给其衣服器械,署为捉生将。 李愬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李愬将攻吴房,诸将曰:“今日往亡。”愬曰:“吾兵少,不足战,宜出其不意。”遂往,克其外城,余众保子城,不敢出。愬引兵还以诱之,淮西将孙献忠果以骁骑五百追击其背。众惊,将走,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返旌力战,献忠死,贼乃退。 【注】①元济:指判将首领吴元济。②胡床:室具。 1.下列句中的“其”与“遂往,克其外城”听“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真无马邪B.公问其故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李愬以“不肃”示贼军,目的在于诱导贼军轻敌,不做防备。 B.李愬先要杀丁士良,后又重用他,可见李愬是一个爱将才的人。 C.李愬亲自询问投降士兵,可以看出他善待战俘,宽厚仁慈的品性。 D.李愬出其不意攻打吴房,并严令部下不许后退,充分表现了李愬用兵的机智与勇武。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贼易之易: ②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将: ③今公生之生: ④众惊,将走走: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 译文: (2)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7分)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①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文言文哲理句子加翻译

文言文哲理句子加翻译 经典句子 文言文哲理句子加翻译 1、见侮而不斗,辱也。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译: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一寸山河一寸金。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5、不迁怒,不贰过。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同县的人对他能作诗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求仲永题诗。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

以为戒,有则改之。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译: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11、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12、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13、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译: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中抚尺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14、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15、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译: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受到两狼的攻击。 16、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译: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步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袭,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有人认为,诗中“野步”之人是老者,这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写秋风,作者寄予其间的情意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倚杖、白人头 (2)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读全诗,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形象。野步之人是一位老者,从诗歌的“倚杖”一词,得知是个倚着拐杖的老人;最后一句中“白人头”也在告诉读者野步之人是白头发的老者。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人情感的能力。这首诗的后两句写秋风,诗人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诗人是借写秋风表达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表现秋风风势之大、之猛,吹破了诗人栖身的茅屋,表达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故答案为:⑴倚杖、白人头; ⑵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解答本题,学生要反复朗读,理解全诗内容,抓重点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熟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①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②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中考复习】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30篇解析

【中考复习】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30篇 2016-04-06河北思博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 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二、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 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 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 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 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三、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 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经典古文英文翻译

经典古文英文翻译CLASSIC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 EXTREMELY USEFUL AND HELPFUL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We wish each other a long life so as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is graceful moonlight, even though miles apart.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A lonely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I am cast, I miss my family all the more on every festive day.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The endless river eastward flows; with its huge waves are gone all those gallant heroes of bygone years.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If two people are of the same mind, their sharpness can cut through metal.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此之谓大丈夫。 It is a true great man whom no money and rank can confuse, no poverty and hardship can shake, and no power and force can suffocate.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s distance near.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A huge tree that fills one’s arms grows from a tiny seedling; a nine-storied tower rises from a heap of earth; a thousand li journey starts with the first step.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Misfortune, that is where happiness depends; happiness, that is where misfortune underlies.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On seeing a man of virtue, try to become his equal; on seeing a man without virtue, examine yourself not to have the same defects.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This land so rich in beauty has made countless heroes bow in homage.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Raising my head, I see the moon so bright; withdrawing my eyes, my nostalgia comes around.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All are past and gone; we look to this age for truly great men.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The gentleman helps others to achieve their moral perfection but not their evil conduct. 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愧于魂。 A righteous man never feels ashamed to face his shadow when standing alone and to face his soul when sleeping alone.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The friendship between men of virtue is light like water, yet affectionate; the friendship between men without virtue is sweet like wine, yet easily broken.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Expend the respect of the aged in one’s family to that of other families; expend the love of the young ones in one’s fa mily to that of other families.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Propriety suggests reciprocity. It is not propriety not to give out but to receive, or vice versa.

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答案

※准确翻译文言文,必须注意三点 1.正确地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即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在文中的直接意义和隐含信息 2.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做到文从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畅。 3.在翻译时要注意句意表达的完整和关键实词、虚词的用法。 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如下: 一、《桃花源记》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渔人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桃源人)见了渔人,竟然感到十分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看到)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见。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率领妻子儿女同乡的人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渔人一五一十把自己所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他们。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个朝代了。 二、《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间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没学问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可以弹奏朴素的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公文使身体劳累。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三峡》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是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 C. 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 D. 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B. 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C. 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D项错误。应为:直接抒情。 (2)B项错误。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具体分析为: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描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了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描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优美景象。是静景;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 故答案为:⑴D;⑵ 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即可,一般用原诗词中的词语回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整理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23篇经典文言文翻译练习及答案

23篇经典文言文翻译练习及答案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七里之郭②,环⑨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④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⑥民不以封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界,固国不以山溪⑦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戚畔⑧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郭]外城; 3[池]护城河; 4[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5[委]放弃; 6[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7[山溪]地势; 8[畔]通“叛”:背叛; 9[环]包围 10[至]极点 11[天时]指天然的时运,自然形成的时机,机会;一说天气和时令。 12[地利]地理优势。

精典文言文翻译

译文:有一天,晋平公同著名的音乐家师旷闲谈。晋平公叹了口气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 “说:“哪有身为臣子而取笑君主的呢?” 师旷连忙起身下拜,谢罪道:“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人家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阳气充沛;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只像蜡烛照明一样。但是,点亮蜡烛走路,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 说得好。”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子孙中间有没有可以派去寻找好马的呢” 伯乐回答说:“我的子孙都是些下等之才,有个叫九方皋的人,他识别好马的本领,决不在我以下,可以告诉他识别天下最好的马的方法。请让我引见他”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 找到好马了。”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色的母马。” 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报知秦穆公,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您所推荐的那个找好马的人,毛色公母都不知道,又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天下最好的马呢?”伯乐说道:“九方皋他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的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视察他所需要视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等到把那匹马牵回驯养使用,它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 魏郑公(魏征)进谏劝阻唐太宗前往泰山封禅,说:“如今有一个人,患病十年,经过治疗将要痊愈。此人瘦得皮包骨头,却想要让他背着一石米,一天走上一百里路,肯定做不到。隋朝末年社会动乱,不止是十年的时间,陛下作为天下良医,百姓的疾苦虽然已经解除,但还不很富裕。要祭祀天地(向它)报告大功完成,我心里还是有疑虑。”唐太宗无言反驳。 当初,范文正公(范仲淹)被贬到饶州,朝廷正纠治朋党,士大夫都不敢前去告别,只有待制顾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饯行,大臣们责怪他说:“你,是长者,为什么要把自己搅进朋党里面去?”顾质说:“范先生是天下的贤人,我哪敢和他比,如果让我做了范先生的朋党,那我感到太荣幸了。”听到的人都惭愧得缩脖子。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刘瞻的父亲是个贫寒的读书人,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在郑纟因身旁管理笔墨砚台等书房用具。十八九岁的时候,郑纟因当上了御史,前往荆部商山巡视,中途在亭子里休息,俯瞰山水。当时刚刚雨过天晴,山峦秀美岩石奇丽,泉水山石分外好看。郑纟因坐了很久,起来走了五六里地,说:“如此美景,却没有作诗,就是观赏到天黑又有什么关系?”于是又返回亭子,想要往亭子上题一首诗。他忽然发现亭子上已经题了一首绝句,墨迹还没有干。郑纟因惊讶于这首诗作得出色。而当时南北方向又都没有行人。随行的人对郑纟因说:“刚才只有刘景落在后面二三里地。”郑纟因同刘景开玩笑说:“莫非是你题的吗?”刘景拜了拜说: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②路,羁危③万里身。乱山残雪④夜,孤烛⑤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⑥。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⑦新。 【注释】①除夜:除夕。②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后亦多泛指四川。③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④残雪:残余的积雪。⑤孤烛:一支烛。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说在这除夕之夜,孤烛独照,自己更感到成了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⑥僮仆:未成年的仆人。亲:亲近。⑦岁华:年华。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言路途遥远,“万里身”表地域艰险。 B. 颔联中,“夜”点明了时间为除夕,“乱山”“残雪”点明了所处的环境,表现了羁旅之苦。 C. 颈联表现了诗人由于长期客居,与亲人骨肉远离,情感渐疏,而与僮仆朝夕相处则越发亲近的无奈现实。 D. 尾联中“明日”二字紧扣题中的“除夜”,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的漂泊之苦,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表达了诗人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等诸多纷杂的心绪。 B. 颔联写山用一“乱”字,写雪用一“残”字,既点明了时令,也写出了诗人纷杂的心态和凄冷的心境。 C. 颈联用笔巧妙,明写“僮仆”之亲,暗指“骨肉”疏远,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 D. 全诗语言朴素,抒情细腻,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A错误,应是:“三巴路”表地域艰险;“万里身”言路途遥远。(2)C错误,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 故答案为:⑴A;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选择即可;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收藏起来用三年!

一、《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学习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在温习旧的知识后,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可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陷入邪说)有害危险。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做自己的使命,不也是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孔子说“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诗题中提到“喜而作歌”,通读全诗,你认为诗人为何而喜? 南阳道中田禾大稔①喜而作歌 (明)张元忭② 谷亭渡口麦初熟,绿野黄云绕茅屋。 筑场老子酒半醺,眼前颗粒皆珠玉。 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 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③。 (选自《张元忭集》)【注】①稔(rěn):谷物成熟。②张元忭:绍兴府山阴县人,张岱曾祖父,③骅蹓足:种,骏马名;蹓(liù),慢慢走,散步。 【答案】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解析】【分析】抓住具体语句概括即可。由“麦初熟”“眼前颗粒皆珠玉”可以概括出“谷物丰收”,由“绿野黄云绕茅屋”可以概括出乡村景美,由“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可以概括出乡风淳朴,由“筑场老子酒半醺,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可概括出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故答案为: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 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 “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 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1)C (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分析】(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注】①出自《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________ ②又欲作“推”字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 【答案】(1)在;想要 (2)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3)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结合课内所学①“于”翻译为“在”;②“欲”翻译为“想要”。 (2)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引手:伸手;势:动作。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故答案为:⑴在;想要 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⑶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出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基础上进行分析。

经典文言文名篇翻译【五篇】

经典文言文名篇翻译【五篇】 【篇一】经典文言文名篇翻译分享: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赏析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

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