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无穷而炙愈出 钻弥坚而酌不尽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之探讨(一)

合集下载

正文

正文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李商隐(813—858)是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

李商隐的思想具有一些反传统的倾向,他的人生理想仍是士大夫的传统模式,相信由仕进为宦而治天下是人生首要的责任,而且真心诚意地关心社会,对政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在李商隐的诗中,意想、结构、意境都是非常独特的。

从他的诗中不难看出他吸收了六朝骈文用典精巧、秾丽绵密的特点;吸收了杜甫近体诗音律严整的成就;吸收了韩愈、李贺等人炼字着色瑰奇新颖的长处。

但由于自身情感基调与审美情趣的原因,他在政治上无意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旋涡,遭受当权者的排挤,终身潦倒。

虽有“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抱负,屡次上书献诗请求汲取,并先后托身于郑亚、卢弘正、柳仲郢等人的幕府中,漂泊于广西、江苏、四川等地,四十五岁就满含忧怨客死于郑州。

他首创的一批别具情韵的无题诗,是他一身追求、漂泊一种能动的转化,是潜力的一种艺术爆发。

他在无题诗中擅长于精美华丽的语言,含蓄曲折的表现方式,回环往复的结构,构成朦胧幽深的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情绪与感受。

可以说无题诗的构思新颖缜密,诗境迂回曲折,想象丰富奇妙,词句精警优美,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深邃婉约,情感丰富动人,色彩浓艳俏丽,韵调抑扬谐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夹缝中的际遇造就了他无题诗那种复杂的思想基础,很难以定性思维把握诗的整体特征,这就充分地显现了无题诗朦胧美的色彩。

一、题解的多义性,增强了无题诗的朦胧色彩李商隐以“无题”为题的诗共有十六首,其中五律五首,七律十一首。

为什么给这类诗标以“无题”呢?这正是李商隐的高妙之处。

他把难以以一题为尽的微妙的感情,难言的苦衷,幽深的寄托,用“无题”为题,看似随意,实则更为含蓄。

达到了“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韵语阳秋》)的审美效果——朦胧美。

“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复杂的感情内含,通过“无题”所蕴含的朦胧美感效果,使读者极尽情致地去体认它的美学价值。

寄托深而措辞婉_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探析

寄托深而措辞婉_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探析
二李商隐的无题诗本身所包含的多种意旨以及读者的不同见解增添了其诗的朦胧美这是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第二个体现早在两干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做学问及文学批评上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观点
R E V IE W
/ 诗 文 评 鉴
寄托深而措辞婉
—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探析
⊙花妮娜[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渭南 714000]
二、李商隐的无题诗本身所包含的多种意旨 以及读者的不同见解增添了其诗的朦胧美,这是
沉忧伤的爱情中,我们似乎总感到有弦外之音在撞击 着我们的灵魂。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第二个体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做学问及文学批
三、李商隐所面对的客观现实给予他的影响
评上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观点。他说:“诵其诗, 是巨大的。这正是李商隐诗“寄托深而措辞婉”的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诗文评鉴 08



级本身的腐朽又招致边远民族的侵扰,回鹘、吐蕃和南 合交融在一起。

诏等民族,趁唐室空虚,一再入侵,烧杀掳掠,加深了人
法国文学批评家圣·勃夫曾经说过:“最伟大的诗

民的苦难。
人是这样一种诗人,他的作品最能够刺激读者的想象
这就是诗人所生活于其中的晚唐社会的缩影,它 和思维,他最能够鼓舞读者,使他自己去创造诗的意
其次,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意蕴。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典作品中经常提到的讽喻和 寄托,实际上就是一种象征手法。因其内容与外形之间关系密切,使读者“玩之者无经,味之者无厌”。比如《月夕》: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 娥应断肠。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诗文评鉴 07

论李商隐爱情诗歌的朦胧美 (2)

论李商隐爱情诗歌的朦胧美 (2)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摘要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其诗现存约600首。

他的诗作立意高超、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寄托深远,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商隐的爱情诗歌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意象的朦胧、意境的朦胧、意旨的朦胧。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有三方面的特征:象征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塑出情感形象;大量用典特别是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有关神仙的典故。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一.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把表现朦胧的美感当作自己的创作追求,这在我国文学上史上是罕见的。

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的论诗者对李商隐这些“深情绵邈”、“隐词诡寄”、“寄托深而措辞婉”的爱情诗,历来众说纷纭,争讼不息。

有人斥责,贬之为“绮才绝骨”;有人赞赏,认为其爱情诗“但觉情味有余,无所谓语工而意不及者”,还将其诗奉为“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的神妙境界;也有人感慨,发出“独恨无人作郑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喟叹。

对于这些大相径庭的评价,我们不能肓目赞同或一味反对,而应当对朦胧美这一审美形态时行具体分析,区分这种审美形态的优劣,然后再得出自己的结论。

朦胧美是和清晰相对的一种审美形态。

我们知道,诗人用清晰的形象反映现实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它的题旨十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如白居易的诗歌,就明朗晓畅,平易近人。

还“首章标其旨,卒章显其志”。

唯恐读者不明白,把创作意图说得清清楚楚。

但是,过于清楚了,使人一眼就能看穿,毫无回味的余地,缺乏了含蓄蕴藉的美感,这是诗歌之大弊。

因此,人们常常更愿意去追求一种朦胧的美感,在某种情况下,朦胧比清晰更美,这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当审美主体在对客体进行关照的时候,由于距离或别的事物的障隔,看不清客体清晰的形象,往往会产生猜不透测不准的困惑,从而激起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情调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情调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情调李商隐诗的总特点是“深情绵邈”,尤其体现在以《无题》为题的爱情抒情诗上。

这部分诗典雅华丽、音韵和谐、感伤凝重“惊采绝艳”到了“五色令人目迷、五音令人耳乱”的地步。

无题诗之所以能“味无穷而炙愈多,钻弥坚而酌不竭”,其原因在于成功地抒写深挚的感情。

感伤情调是无题诗共同的情感基调。

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

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内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

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他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

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着,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

诗人心灵细腻,多愁善感。

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

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或虚无,或泛化,“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思想情绪。

单就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道出了少女相思时的期待、自伤的心情;《无题》(照梁初有情)中的少女因爱情的失意而心中有怨恨之情;《无题》(八岁偷照镜)写出了姿容美丽、行高洁的少女愿望难成的苦闷之情,诗人借用忧愁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伤感人生的失意;《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中诗人嗟叹爱情今昔相隔,表达出诗人苦闷的衷肠,《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暮春时节的痛苦离别,表达了悠远而又执着的凄楚思念,融入诗人理想难成的人生感悟;而《无题四首》(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南细雨来;含情春宛晚;何处哀筝随急管)中的第一首写男子对远在一方的女子思念,如泣如诉,如梦如烟,孤寂难圆;第二首话尽了深闭闺门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希望幻灭的痛苦,第四首则写出了东邻老女触景伤情无媒难嫁的彻夜长吧。

李商隐无题诗艺术特点

李商隐无题诗艺术特点

李商隐无题诗艺术特点
1、隐喻和象征:李商隐的“无题”诗善于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
将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他常常使用比喻和借代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描绘,表达深刻的意义。

2、婉转含蓄: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往不是直接表达情感,而是
通过婉转含蓄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领悟。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蕴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3、意境深远:李商隐的“无题”诗注重营造意境,通过营造出富
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和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远的情感体验。

他的诗歌往往具有朦胧美和神秘美,让人难以捉摸。

4、精炼优美:李商隐的“无题”诗在语言上非常精炼优美,表现
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他的诗歌往往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出深刻的意义,让人感受到诗歌的韵味和力量。

5、多样化的题材:李商隐的“无题”诗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包
括爱情、人生、社会等方面。

他善于把握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变化,以多样化的题材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李商隐《无题》唐诗鉴赏详解《无题》古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唐诗鉴赏详解《无题》古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唐诗鉴赏详解《无题》古诗赏析《无题》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李商隐的爱情诗以《无题》最著名。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

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唐诗吧。

《无题》作者: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注解】1.无题: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有相思之意,“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蜡炬:蜡烛。

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泪。

4.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5.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

此指想念对象的往处。

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

6.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7.殷勤:情深意厚。

8.探看:都是探望的意思。

9.东风:春风10.残:凋零11.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12.镜:照镜,用作动词。

早晨梳妆照镜子;镜:名作动,照镜子。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13.但::只14.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15.夜吟:夜晚吟诗16.殷勤:情谊深厚。

17.看:探望18.丝方尽: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无题》【翻译】相见的时候难,分离的时候也是难舍难离,春风没有办法,到了暮春,百花就会凋谢;春蚕直到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吐尽,红烛燃烧尽头,蜡泪才会流干;——(隐喻相思)早晨起来照镜子,黑发都变了颜色;.夜晚吟诗,觉得月光都是寒冷的;——(思念和孤独)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青鸟啊,麻烦您带去我情深意厚的探望吧。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优选份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优选份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优选份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1李商隐是唐代晚期杰出的诗人,是最擅长写朦胧诗的人,他写了大量的朦胧诗,运用婉曲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

诗人以隐遁客观事实的方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象征隐喻的暗示,生动识读、描摹、叙述生活;用象征性的物象来暗示主题,暗示其他特指的事物,把直觉、幻觉、想象、回忆甚至梦境与现实融为一体,使诗人的意识活动具有意象意境的朦胧美,充分显示了他在朦胧诗方面的的艺术成就。

在__文学史上,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有其悠久的历史与优良传统,屈原的《离骚》,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庚信的《拟咏怀》,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拟古》等,这类饱含讽托兴寄的诗,都具有程度不等的朦胧美。

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对朦胧美作了一些有意识的追求,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因此,具有朦胧美的诗歌,在__文学史上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类诗尽管流露出的感情思绪不好把握,但却能紧紧地扣住读者的心弦,味之弥深,钻之愈坚,吸引你仔细揣摩作者微露的情思,寻寻觅觅,经过仔细的探求,似乎理解了作者的心境,体味到诗的真正意蕴,但又不能清晰地说出来或者把诗的意蕴一语道尽。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可以说是写朦胧诗的圣手。

在整个唐诗中,一提到朦胧诗,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李商隐,想到李商隐的“无题诗”。

李商隐的朦胧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此或彼,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

他不直接吐露感情,有意埋没意绪,敛抑情绪。

李商隐的这类诗举不胜举,如《锦瑟》、《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大家熟知的《贾生》、《华清宫》、《汉宫词》,其诗意朦胧,诗旨含蓄不露。

他的诗绝少见到直抒胸臆、疏朗明快之作,而大多以独具匠心的构思,在短小的篇幅之内,实现诗意的千回百转,且通过意象的创造与组合暗示情境,寄托情思,使诗的意蕴显得极为婉曲。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像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

李商隐《无题》诗论

李商隐《无题》诗论

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商隐《无题》诗论,欢迎大家分享。

一、李商隐《无题》诗歌分析(一)《无题》诗歌中的悲剧色彩李商隐的《无题》诗歌,流传至今的也仅仅二十几篇。

这些诗歌的表达上以婉转的情思语言为主,给人以意境朦胧之感,使读者对于诗歌创作的意图难以理解。

从诗句的语言表达上来分析,结合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可以对于李商隐的“无题”诗创作特点以较为明晰的定位,即难以明辨的旨意中饱含着悲剧的色彩。

李商隐的“无题”诗充分着悲剧色彩,与其个人境遇息息相关。

李商隐出身于贫寒的家庭。

虽然与当时的皇室同族,但是,其祖辈上并没有位居显赫官职者。

这就决定了李商隐要走上仕途,也只能作为一名衰微的王孙。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堪为是坎坷的一生,而这种悲剧色彩,很自然地就从其所创作的诗句中表达出来。

从“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到“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终于学业有成,功成名就,却又因为迎娶了王茂元之女而陷入政治的漩涡,导致其漂泊天涯大半生。

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李商隐下去,那种“安危须共主君”的激切主张逐渐幻灭,伴随着没落家族的嗟叹,这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其仕途的坎坷相融合,促成了其诗歌创作的悲情风格。

晚唐的颓废,从文人沉浸于萧瑟并创作出的香艳体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尽管李商隐的诗歌受到当时社会形态的感染,但是,并没有流俗,而是将诗歌的创作定位于精神境界,更多地表达为爱情生活和心理特征,赞美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表达的是爱情生活,透过更深层次,不难看出,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悲剧基调,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唐王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命运一种忧伤。

他渴望能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唐王朝的“中兴”出一份力,但是,腐朽的官场势力必然会成为觉醒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他们匡救国家的理想抱负,也只能够化所一曲梦幻相思,形成悲剧的情调,借助诗篇抒发自己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尽——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之探讨(一)“无题”诗即没有题目的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并不少见,如《诗经》、古诗十九首等。

不过,诗用“无题”作题目,当是李商隐的创造。

在他诗歌创造中,大约有六分之一的篇目,是用“无题”来命名的,不仅有意,而且有趣,耐人寻味。

一提“无题”诗,总愿与朦胧相联系;作为诗美来研究,无题诗具有朦胧美(当然不是所有的无题诗)。

朦胧美当属美的范畴中的优美。

它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创造出来的模糊不清的艺术形象。

如同“四不象”一样,它类似鹿之角、驴之尾、牛之蹄、骆驼之颈,其细节虽明晰,但整体却模糊、朦胧,不像这四种动物中的任何一种。

朦胧美,又是在确知与非确知之间,它犹如雾里观山、海市蜃楼,似有似无;又像沙漠幻景、梦中之境,缥缈迷离。

“望之邈然,即之氤氲,似乎难以触摸,而又浓郁地弥漫在你的周围。

”这是一种模糊的、悠远清丽迷人的意境,温馨柔情的气氛弥漫于诗的空间,又从空间流向读者心田。

朦胧美亦称醉态美,如川剧《醉皂》,他醉得连穿衣镜内外都分不清,但他自己是皂吏还是确知、不模糊的。

“为什么对象会出现不确定的模糊性呢?因为客观事物是十分复杂的,其性质、特征、范畴也是十分复杂的,很难都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它经常介于彼此之间。

彼此之间存在着难以确定的中间地带,它既非彼,又非此,因而既不能把它划入彼的范畴,又不能把它划入此的范畴。

它存在着既属于又不属于的不清晰性。

也就是模糊性。

”在这模糊领域中的许多中间环节,是“相互渗透,彼此过渡”,又“造成了不确定性。

”这正是朦胧美不同于含蓄美之处,含蓄虽也蕴藉,但是确定的、明晰的;这朦胧的蕴藉则是不确定的、模糊的。

朦胧美不仅以和谐为美,还以不完整、不对称,甚至残缺为美,“必须是阴暗朦胧的。

”它不仅以神采气韵见胜,具有阴柔、优雅、静态的审美特性;还以力量气势取胜,带上阳刚、动态之美。

本来优美与崇高分属两种不同美学范畴,在他们之间“存在着既属于又不属于的模糊性”,“由于隶属度不同,有的靠近优美,有的靠近崇高,有的则兼而有之,难以完全区别。

”总的看,它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快乐。

”是审美主体的模糊美感对审美客体不确定性的一种松弛、舒畅的感觉,也是人的主体力量与客体的冲突在对象世界的感性呈现。

“人类能运用模糊概念是一个巨大的财富而不是负担。

而这一点,是理解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之间深奥区别的关键。

”因此,模糊、朦胧具有更高层次的美学价值,它已超过了生活表层。

记得一位老画家说过这样一段话:“凡诗不宜逼真,如旅行远望青山佳色,天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各状。

及登临非复其观,唯尽石枯树而已,远近不同所以妙在含糊,方见作手。

”老画家道出了现代美学中有“朦胧美”的真谛。

由于无题诗“以意象的朦胧性来代替形象的确定性,因而使得整体出现模糊性。

”如《锦瑟》一诗,其中“锦瑟”指的是什么?颔颈两联中“庄生梦为蝴蝶”、“望帝化作杜鹃”、“沧海珠落泪”、“蓝田玉生烟”四个典故,又喻比什么?由于“托有形的形象之物,喻无形的抽象之理,借具体的客观外在之事物,百凝练的主观内在之情志。

”使这整首诗的感情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

有人认为是一首爱情诗,有人则认为是一首悼亡诗,还有人认为是一首描写音乐的咏物诗,等等。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会心。

对该诗理解的多维多向,是由于诗的整体象征、比喻的模糊性和背景的抽象性带来的,具体表现为“虽然把情感本身照原来写出,却把所感的对象隐藏过去,另外拿一种事物来做象征。

”这是一种隐蔽的曲折的手法,故难读费解。

诗人徐敬亚形象的比喻说,这种朦胧涛就象“一道只写等号一边的方程式。

”等号的另一边,则由欣赏者将感受代入其中;但常常由于欣赏者的艺术修养,欣赏水平、审美要求及悟性感受力的差异,所以会产生多个“解”。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用审美理论作解释。

欣赏诗歌是审美意识活动,它是“由一定历史水平上升而来的最全面、最自由的意识,因而它本质上是没有界限的,是开放的意识。

审美意识的对象不是有限的现实物,而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它不能用封闭的符号来表达。

”欣赏活动又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是审美信息的形成、接收的过程。

“审美就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两个系统间的信息交换。

”对每一部作品(审美客体)的欣赏,每个人(审美主体)都通过自己的心理结构来接收信息;但不是单纯地接受,还要积极参加创作。

又因个人的世界观、审美经验之不同,所以产生的审美意识也就各不相同。

西方有“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中国也有“诗无达诂”之说法,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无题诗朦胧美的特性,不同于纯然形态的音乐、舞蹈、绘画,它负载着句外之意、弦外之音,具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效果。

它所表达的内容,不是对某种情绪、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能唤起主体情感的直接共鸣,不对形式美进行直接关照。

它在再现物象时,没有确定感和质感,如同雕塑一样,只能利用外来的光线造成物象的明暗对比,不像绘画可以通过色调的浓淡,直接把光线表现在画面上。

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我们通过那依稀、朦胧的对所爱的人的怀念,触摸到了诗人那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情感。

特别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既写自己对对方眷恋之深,思念永不停止,爱情要与生命相终始;又写爱情遭到破坏后的无穷无尽的哀伤。

这里充满了悲伤失望的痛苦和缠绵炽烈的追求;追求虽无望,但还要坚持,因此追求带上了悲剧色彩。

其“言外之意”我们还可以结合写作背景及李商隐的身世遭遇加以印证。

“诗中所表达的那种深沉的相思苦痛、深厚的悲剧气氛,绵延不绝,至死方休的爱情向往,对年华消逝和无所依托的悲慨,以及明知希望渺远,而仍要积极追求的热情心情等等,难道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吗?”决不是。

这里含有更深的隐痛,可以说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深沉感慨。

有些诗是“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

”综观李商隐比较好的爱情诗,“几乎全是写失意的爱情。

这和他失意沉沦的身世遭遇不无关系,自身的失意遭遇使他对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失意的爱情有特别深切的体验,而当他在诗歌中抒写这种失意的爱情时,也就有可能融进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

’,四如因牛李党争而受牵累,仕宦失意,使他对此既深为感慨,但又无力反抗,遂使一片匡世救国之心,终成泡影。

无题诗朦胧美这魅力,不仅在客观外界存在着,诗中也不乏一些描写朦胧的诗句,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等等,诗意朦胧,语义含混,只写出喻体,而不说明喻意,使人琢磨不定。

通过比兴寄托,含蓄曲折地将情感转化升华为诗人所要表达的理性思考,由感性到理性。

总之,我们只觉得无题诗具有迷离朦胧之美,凄艳悱恻之美。

它不是为着解答什么,只是启示人们、诱领读者去联想、去想象,因为它所给我们的只是一种朦胧的意绪;而这些又往往不能用语言加以充分表达。

正如一位大提琴家所说:“正因为有许多情感是语言不能表达的,所以世人才创造了音乐,”同理,正因为诗人李商隐的许多情感不好用语言来表达,所以才创作了无题诗。

(二)无题诗之所以具有模糊、朦胧性,不外:一、“无题”封闭了信息,封闭了人们的思考,使诗具有多向性、模糊性。

从系统论角度考虑,世界上一切现象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又无不自成系统,因系统性是事物的固有属性。

无题诗当然也应自成系统。

我们将其放在系统中作审美考察,会发现它在审美关系中已成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具有了审美意义。

我们仅从诗的固有属性——诗美,作认识、价值上的判断是不够的,还应从作者、作品、欣赏者这个有机整体来考虑。

“作者将审美意识物化为作品,欣赏者通过作品获得审美信息,这样,‘作品’就成了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中介;它既是作者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又是欣赏者的审美对象,它联系着审美信息的发出和接收,并在这种动态过程中成为开放系统。

”我们可以将作者、欣赏者视为诗的外部语境子系统,将作品本身视为内部语境子系统,通过整个审美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系统内部与外部形成一定的结构秩序。

按照邓聚龙的《灰色系统理论》,在结构中“含有确知(称为白的)和未知(称为黑的)或非确知(称为灰的)”三种信息。

那创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等外部条件可视为白的信息;“无标题”可视为黑的信息,诗中语言要素可视为灰的信息。

我们了解、欣赏一首诗时,往往先从外部已确知的信息向作品输入: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身世、经历,以及与作品有关的人和事等。

(但也有的主张“有关诗人及其作品的事知道得越少越好。

”这不利于从诗的本身着手研究。

)我们认为,文学作品的标题,一般说是作家心灵之窗的外射,不管是简明醒目式的或艺术化的标题,都是通向外部的窗口——标出主题。

像歌曲、乐曲的题目,就能为乐曲情绪的展现提供一定的线索的说明。

诗歌由于表情特性和抽象美的本质,诗题尤显得重要,有了标题人们欣赏时就可以通过它理解作品所必须的外部语境信息,使作品内涵获得确知性。

由于无题诗没了题目,成了未知“黑的”信息,这就等于关闭了作品的门、窗,切断了内部与外部系统的联系,成了一个封闭式系统。

一般说,诗的确定性,在于标题点明;诗的不确定性却隐藏在意象组合所构建的深层结构之中。

由于确知的信息难以输入,使得诗内部的语言序列失去控制约束,整个诗的内涵就变得模糊而具多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