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溶剂效应

合集下载

溶剂效应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溶剂效应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溶剂效应产生的现象及原因嘿,你问溶剂效应产生的现象及原因啊?那咱就来说说。

先说说现象吧。

溶剂效应会让一些实验结果变得怪怪的。

比如说,颜色可能会不一样啦,本来应该是红色的,结果变成了橙色。

或者反应速度变慢了,本来应该很快就有反应的,结果等了半天也没动静。

还有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奇怪的沉淀或者悬浮物,就像水里突然多了一些小颗粒。

这些都是溶剂效应可能产生的现象哦。

那为啥会有溶剂效应呢?原因有好几个呢。

一个是溶剂的极性不一样。

不同的溶剂极性不同,就像人有不同的性格一样。

有些物质在极性大的溶剂里表现得不一样,在极性小的溶剂里又不一样。

比如说,一种物质在极性大的溶剂里可能更容易溶解,颜色也会更鲜艳。

但在极性小的溶剂里,可能就不那么容易溶解了,颜色也会变浅。

还有就是溶剂的酸碱度也会有影响。

有些物质在酸性溶剂里和在碱性溶剂里会有不同的反应。

就像人在不同的心情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一样。

比如,一种物质在酸性溶剂里可能会变成红色,在碱性溶剂里可能会变成蓝色。

另外,溶剂的浓度也很重要哦。

如果溶剂的浓度太高,可能会把物质给“淹死”,让它不能正常反应。

如果浓度太低,又可能不够用,让反应不能充分进行。

就像做饭的时候,盐放多了或者放少了都不好吃。

我给你讲个事儿吧。

有一次我做实验,本来应该得到一种蓝色的物质,结果却得到了一种绿色的。

我找了半天原因,后来发现是我用的溶剂不对。

我本来应该用一种极性小的溶剂,结果用了一种极性大的。

结果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表现就不一样了,颜色也变了。

所以啊,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溶剂效应,选对溶剂,不然实验结果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哦。

化学反应机理的溶剂效应

化学反应机理的溶剂效应

化学反应机理的溶剂效应化学反应机理的溶剂效应是指溶剂对反应速率、平衡常数和反应机理的影响。

溶剂作为反应中的介质,对于反应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扩散速率和溶解度均有一定影响,从而对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产生影响。

1. 溶剂极性和溶剂效应溶剂极性是影响溶剂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极性溶剂更容易产生溶剂效应。

以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为例,溶剂分子会与反应物分子发生氢键或离子-溶剂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反应物分子的活性。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加速或减缓反应速率,并影响反应物的平衡常数。

2. 溶剂极性对活化能的影响溶剂极性可以影响反应物的活化能。

在非极性溶剂中,由于溶剂分子与反应物分子之间只有较弱的相互作用,所以反应物分子在非极性溶剂中的体系中更为自由,其几率更大地参与反应,从而降低了反应物的活化能,加速反应的进行。

而在极性溶剂中,由于溶剂分子与反应物分子之间较强的相互作用,反应物分子需要克服较大的相互作用能才能参与反应,因此需要更高的能量才能到达活化状态,从而提高了活化能,降低了反应速率。

3. 溶剂对反应物溶解度的影响溶剂对反应物的溶解度也会对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产生影响。

在反应物溶解度较低的情况下,由于反应物浓度较低,反应速率可能会受到限制。

而在增加溶剂的情况下,反应物溶解度增加,反应物浓度增加,从而促进了反应速率的提高。

此外,溶剂对溶解度的影响还会改变反应物的活性,从而对反应的平衡常数产生影响。

4. 溶剂对催化剂的影响许多反应中使用催化剂来促进反应速率。

溶剂可以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溶剂对催化剂的溶解度、吸附性能和催化剂表面的溶剂分子的覆盖程度均会对催化剂的活性产生影响。

溶剂还可以改变催化剂表面的电子结构和溶剂分子自身的电子密度分布,从而影响反应机理和催化剂的选择性。

总结:溶剂效应是指溶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平衡常数和反应机理的影响。

溶剂极性是影响溶剂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非性和溶解度的影响外,还可以改变反应物的活化能和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溶剂概述和溶剂效应

溶剂概述和溶剂效应

溶剂概述和溶剂效应摘要:对化学反应中溶剂的种类和作用做概述,以及溶剂效应在紫外,荧光,红外,核磁波谱和液相色谱中的作用。

关键词:溶剂溶剂效应吸收光谱液相色谱1,溶剂1.1溶剂的定义溶剂是一种可以溶化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的液体,继而成为溶液,最常用的溶剂是水。

1.2溶剂的分类溶剂按化学组成分为有机溶剂和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是一大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分子量不大,常温下呈液态。

有机溶剂包括多类物质,如链烷烃、烯烃、醇、醛、胺、酯、醚、酮、芳香烃、氢化烃、萜烯烃、卤代烃、杂环化物、含氮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等等,多数对人体有一定毒性。

(本文主要概述有机溶剂在化学反应以及波谱中的应用)2,溶剂效应2.1溶剂效应的定义溶剂效应是指溶剂对于反应速率,平衡甚至反应机理的影响。

溶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依赖于溶剂化反应分子和相应溶剂化过渡态的相对稳定性。

2.2溶剂效应在紫外,荧光,红外,核磁中的应用2.2.1溶剂效应在紫外吸收光谱中的应用[5]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吸收带波长和吸收强度,与所采用的溶剂有密切关系。

通常,溶剂的极性可以引起谱带形状的变化。

一般在气态或者非极性溶剂(如正己烷)中,尚能观察到振动跃迁的精细结构。

但是改为极性溶剂后,由于溶剂与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增强,使谱带的精细结构变得模糊,以至完全消失成为平滑的吸收谱带。

这一现象称为溶剂效应。

例如,苯酚在正庚烷溶液中显示振动跃迁的精细结构,而在乙醇溶液中,苯酚的吸收带几乎变得平滑的曲线,如图所示2.2.1.1溶剂极性对n→π*跃迁谱带的影响[2]n→π*跃迁的吸收谱带随溶剂的极性的增大而向蓝移。

一般来说,从以环己烷为溶剂改为以乙醇为溶剂,会使该谱带蓝移7nm:如改为以极性更大的水为溶剂,则将蓝移8nm。

增大溶剂的极性会使n→π*跃迁吸收谱带蓝移的原因如下:会发生n→π*跃迁的分子,都含有非键电子。

例如C=O在基态时碳氧键极化成Cδ+=Oδ-,当n电子跃迁到π*分子轨道时,氧的电子转移到碳上,使得羰基的激发态的极性减小,即Cδ+=Oδ-(基态)→C=O(激发态)。

溶剂效应 峰分叉

溶剂效应 峰分叉

溶剂效应峰分叉
溶剂效应是指在一种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溶解
度或反应速率的变化。

在化学反应中,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经常会影
响反应进程。

在早期的研究中发现:一些反应在不同的溶剂中产生不
同的产物,有些反应速率随溶剂的改变而改变。

其中一种现象是峰分
叉(Peak Splitting)现象,指在不同溶剂中测得的光谱峰具有不同
的形状和位置,常常表现为一个峰被拆成两个或更多峰。

这是因为不
同的溶剂会对分子的构象、取向、振动和相互作用力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改变了化学反应的过渡态和能垒,导致反应产物和反应速率的变化。

溶剂效应原理

溶剂效应原理

溶剂效应原理引言:溶剂效应是化学反应中溶剂对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的影响。

溶剂作为反应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溶解物质、溶解度、溶解热等方面影响反应的进行。

本文将从溶剂效应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溶剂效应的定义溶剂效应是指在溶液中,溶剂对溶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产生的影响。

溶剂效应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物质的活性、稳定性以及反应速率来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

二、溶剂效应的分类1. 极性溶剂效应:极性溶剂对溶质的溶解度和反应速率有较大影响。

极性溶剂中的极性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离子-极性分子相互作用等,从而影响反应的进行。

2. 极性溶剂中的离子溶剂效应:溶剂中存在离子时,离子溶剂效应会对溶质的溶解度和反应速率产生显著影响。

离子溶剂效应主要是由于离子与溶质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引起的。

3. 极性溶剂中的非离子溶剂效应:非离子溶剂效应是指溶剂中没有离子存在时,溶剂对溶质的溶解度和反应速率的影响。

非离子溶剂效应主要是由于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引起的。

三、溶剂效应的影响因素1. 溶剂极性:溶剂的极性越大,溶剂效应越显著。

极性溶剂中的极性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从而影响反应的进行。

2. 溶剂酸碱性:溶剂的酸碱性也会对溶剂效应产生影响。

酸性溶剂或碱性溶剂中的离子浓度较高,会引起离子溶剂效应的显著变化。

3. 溶剂的极化能力:溶剂的极化能力越强,溶剂效应越显著。

极化能力强的溶剂可以更好地与溶质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反应的进行。

四、溶剂效应的实际应用1. 催化剂选择:在有机合成中,选择合适的溶剂可以改变反应的速率和产物选择性,从而提高反应的效率。

2. 药物研发:溶剂效应对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3. 电化学反应:溶剂效应对电化学反应的速率和电极反应的选择性有显著影响。

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可以调控电化学反应的进行。

溶剂效应介绍 PPT

溶剂效应介绍 PPT

溶剂
乙醇
甲醇 甲酸

介电常数
24.55
32.7
58.5 78.39
相对反应速度 1
9
12200 33500
上述静电溶剂化理论是一个简单的定性的纯静电理论,
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忽略反应中的熵变以及溶剂与溶剂的 相互作用等等。因此,有些情况例外。
7.3 特殊溶剂化效应
特殊溶剂化可分为负离子的特殊溶剂化和正离子的
渡态与溶剂分子间的静电作用,以比较起始反应物和过
渡态电荷分离程度的大小,从而可以预测溶剂极性对离
子型反应速率的影响。对过渡态比起始物分子具有较大
电荷分离程度的反应,溶剂极性的增加使反应速率加快;
而对于过渡态比起始反应物分子电荷分离程度减少的反
应,溶剂极性的增加使反应速率减慢。对溶剂极性减少
的情况来说,则情况刚好是相反的。能量变化与溶剂极
7 溶剂效应
大多数有机反应是在溶剂中进行的。很早以前人们 就知道溶剂对化学反应有重要的影晌。但作为一个溶剂 理论,却是在6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比电子理论的发展 慢得多。最近一.二十年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溶剂效应 展开了系统的和广泛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有关溶剂化的 规律和理论,它们对进一步深入认识化学反应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例如,1983年有人报导了OH—对CH3Br的亲 核取代反应,观察了溶剂分子H2O的数目对OH-亲核性的 影响。发现一个赤裸的OH—的亲核性比它在水溶液中大 16个数量级[即使有一个水分子在旁也能使它的亲核活 性减少几十倍。
5
大家好
R L S R L s R ‖ L s R s L s
溶质
紧密离 子对
(A)
溶剂分离 离子对
(B)
溶剂 溶剂 化正 化负 离子 离子

什么是化学反应的溶剂效应

什么是化学反应的溶剂效应

什么是化学反应的溶剂效应化学反应的溶剂效应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溶剂对反应物、产物和反应速率的影响。

溶剂在化学反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改变反应物的浓度、稳定性、活性以及反应速率。

溶剂效应对于理解化学反应机理、优化反应条件和提高化学品的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溶剂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溶剂对反应物和产物的溶解度影响:溶剂可以影响反应物和产物的溶解度,从而影响反应的速率和平衡位置。

一般来说,溶剂的极性越大,对极性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因此,在选择溶剂时,需要根据反应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溶剂,以提高反应的效率。

2.溶剂对反应物活性的影响:溶剂可以与反应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反应物的活性。

例如,某些溶剂可以降低反应物分子的活化能,使反应更容易进行。

此外,溶剂还可以通过氢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影响反应物分子的构象,进一步影响反应活性。

3.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溶剂可以影响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和反应活性中心的选择性。

溶剂的极性、粘度和密度等性质会影响反应物分子的扩散速率,从而影响反应速率。

此外,溶剂还可以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如温度和压力,影响反应速率。

4.溶剂对产物稳定性的影响:溶剂可以影响产物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反应的产率。

某些溶剂可以使产物分子更容易解离,从而提高产物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溶剂也可以通过与产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降低产物的稳定性,导致产物的降解或失活。

5.溶剂对反应机理的影响:溶剂可以参与反应过程,影响反应机理的步骤。

例如,在溶剂介质中,反应可能发生不同的途径,生成不同的产物。

此外,溶剂还可以影响反应中间体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反应的进程。

总之,溶剂效应在化学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了解溶剂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化学反应的规律,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在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合理选择溶剂和优化反应条件,可以提高化学反应的效率和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一篇长文让您完全理解液相色谱中的溶剂效应

一篇长文让您完全理解液相色谱中的溶剂效应

一篇长文让您完全理解液相色谱中的溶剂效应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LC)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等各个领域。

在液相色谱中,溶剂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溶剂的选择和使用会对色谱分离的效果产生显著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液相色谱中的溶剂效应,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优化液相色谱实验。

溶剂在液相色谱中的作用溶剂在液相色谱中具有多重作用,主要包括:1. 分离基质的溶解:溶剂的主要作用是将待分离的混合物中的样品物质溶解为液相。

溶剂的极性和溶解度会影响样品物质在液相中的溶解度,进而影响样品的分离效果。

通常情况下,选择与样品物质相似或足够极性的溶剂可以提高样品物质的溶解度。

2. 液相的选择:液相色谱分为正相液相色谱和反相液相色谱两种类型。

正相液相色谱(Normal Phase Chromatography, NPC)使用极性溶剂作为流动相,极性固定相对样品物质进行分离;反相液相色谱(Reverse Phase Chromatography, RPC)使用非极性溶剂作为流动相,非极性固定相对样品物质进行分离。

溶剂的选择和组合会直接影响分离效果和分离机理。

3. 色谱峰的形状和保留时间:溶剂的性质和使用量会影响色谱峰的形状和保留时间。

峰形的对称性、峰高、峰宽等参数会受到溶剂的选择和使用方式的影响。

溶剂选择不当或使用不当可能导致峰形不对称、峰形分离不良,以及保留时间不稳定等问题。

4. 色谱柱寿命:溶剂的选择和使用方式也会影响色谱柱的寿命。

某些溶剂会对色谱柱产生腐蚀或破坏作用,从而缩短色谱柱的使用寿命。

此外,溶剂的质量和纯度也会对色谱柱的寿命产生影响。

溶剂效应的影响因素液相色谱中的溶剂效应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1. 溶剂极性:溶剂的极性与待分离物质的极性需相匹配。

如果待分离物质和溶剂的极性相差太大,可能导致溶液不稳定、溶解度不足或溶解度过高等问题。

2. 溶剂选择:不同的样品物质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溶剂才能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NMe2 H O
罗丹明 B
O
C
O
DMSO、DMF、吡啶等 非质子溶剂中无色
水、甲醇、冰乙酸等 (80-100%) 质子性溶剂中红色
16
质子溶剂能和偶极离子式中的羧基负离子形成氢键而使其稳定。
溶剂效应对均相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
[AB]≠ Ⅰ ΔGI ≠ G A+B A+B (a) C+D (b) C+D Ⅱ ΔGII≠
Cl-<Br-<I
负离子在质子型溶剂和非质子极性溶剂中的亲核性能刚好相反:Cl->Br->I6
各种溶剂与溶质间的相互作用:非质子溶剂(2)
非质子非极性溶剂对于离子型化合物的溶解力很小; 非质子弱极性溶剂中,正离子和负离子容易发生离子缔合作用而形成离子 对(或缔合离子),只有很少溶剂化的“独立”正离子或“独立”负离子;

溶剂的影响因素包括:介电常数、离子强度、溶剂化能力、酸碱性等。
3
有机溶剂的Parker分类法:质子溶剂和非质子溶剂
非质子非极性溶剂 脂肪烃、芳烃、烷基 卤、叔胺、二硫化碳 ε<15,μ<8.34× 10-30 C· ET(30) m, 约30~40 非氢键给体
非质子弱极性给体 醚类、羧酸酯、吡啶 ε<15,μ <8.34×10-30 C· m,非氢键给体

G GA,I GA,II -ΔGII

ΔGA ΔGB
-GI GB,I GB,II
A
B 平衡反应溶剂化自由焓图
-ΔGII + ΔGA= ΔGB - ΔGI ΔGI -ΔGII = ΔΔG = ΔGB - ΔGA = ΔΔGS 设ΔGB > ΔGA 则IΔGIII >I ΔGI I 反应在溶剂Ⅱ中的平衡位置比在溶剂1中的平衡位置更偏向B方( -ΔG=RTlnK) 15
R CH2 C6H5-
[(CH3)2N]3P=O + ClMg
[(CH3)2N]3P+
MgCl +

一种好的溶剂应当是介电常数高,而且是良好的EPD和EPA溶剂: 水——极强离子化能力、良好EPD、EPA溶剂,又是离解性介质 硝基甲烷、硝基苯、乙腈、环丁砜 —— 离解性介质 DMF、二甲亚砜、吡啶 —— 中等离解性能,优良离子化溶剂 六甲基磷酸三酰胺 —— 极好的离子化介质 醇、酸 —— 氢键给体,优良EPA溶剂

选择性溶剂化用于极性分子在两个不同位置被两种不同溶剂所溶剂化的场 合: Cl
Py Rh Py O C O
溶于吡啶:水=1:1混合溶剂
10
Py O C O O 烃 CH3(CH2)nC O H O CH2
溶于乙二醇和烃类混合溶剂
H
O
CH2
胶束溶剂化作用

表面活性剂在稀水溶液中高度聚集形成聚集体,成为胶束;
溶剂按其起氢键给体作用的能力,可分为质子型和非质子型两类
4
各种溶剂与溶质间的相互作用:质子型溶剂

质子型溶剂具有形成氢键的能力,各种负离子溶剂化的良好溶剂; 负离子越硬,即体积越小、电荷对体积之比越大,或电荷密度越高,它在 质子型溶剂中的溶剂化倾向就越大:
F->Cl->Br->OH-
CH3O->N3->SCN->I->CN->PhS溶剂化作用愈强,负离子的亲核活性降低得愈多:
离子原
K电离
(A+ B-)溶
离子对
K离解 K缔合
(A+)

+
( B-)溶
自由离子
K电离=(A+ B-) /(A—B) ; K离解i=[A+ ] [B-] / [ A+ B-]

ε> 40的溶剂中, 几乎不存在离子缔合; ε <10~15 的溶剂中,未发 现有自由离子;

溶剂的离子化能力主要取决于溶剂起电子对受体或电子对给体作用的能 力,而不是由介电常数决定:


在亲核取代反应中,为了使二元缔合离子容易溶解,应当选用能使正离子 专一溶剂化的非质子强极性溶剂。 如:六甲基磷酰胺、二甲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碳酸-1,2-亚丙酯、 环丁砜、N-甲基吡咯烷酮、1,1,3,3-四甲基脲,开链聚乙二醇、冠醚、 大环状氨基醚等,
7
溶剂化作用:溶解度

当溶液分子中分子间引力KAB超过纯化合物引力KAA和KBB时,某化合物A才能 溶于某化合物B。
δ S δ O
Me
Me2N
δ P δ O
NMe2
聚醚(n=0,1,2,...)
电子对给体溶剂及开链或大环醚类都是良好的正离子专属溶剂化剂
O CH Na C 溶剂 反应速率 CH2CH3 + (CH3)2CHCH2Br 乙醚 1 聚二乙二醇二甲醚 2560倍 CH2CH(CH3)2 C6H5CHCOCH2CH3 + NaBr 聚三乙二醇二甲醚 11400倍
[R
δ
X
δ
HS ]≠
CH3C6H5SO3- +
R+ +
X-
HS
CH3 CH3CCH2+
CH3C6H5SO3CH2CCH3
OCH3 溶剂分解速率:
OCH3
乙酸(ε=6.2): 二甲亚砜(ε=49.6)=9:1 乙酸(ε=6.2): 四氢呋喃(ε=7.6)=2000:1

质子溶剂往往使SN2反应的速率减慢

如果溶剂分子与反应分子毫无反应,则一般说来溶剂的存在不会改变反应 分子的碰撞频率,也不会减少活化分子的数目,如自由基反应。 大多数在溶液中进行的有机反应,都是离子型反应,溶剂的影响很显著, 这是因为溶剂分子或多或少会影响反应分子的性质,甚至参与其作用。这

种离子型反应在气相中难于进行,在溶液中往往随溶剂的不同而改变其反 应速度。
F-<Cl-<Br-<I
质子型溶剂中,最强的亲核试剂是电荷密度较低、电荷比较分散的试剂, 即所谓“软负离子”。
5
各种溶剂与溶质间的相互作用:非质子溶剂(1)
非质子极性溶剂具有未共有电子对,是良好的电子对给体溶剂; 对于极性的或可极化的化合物,通常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而对于非极性 分子则溶解力很小; 在非质子强极性溶剂中,离子型化合物中的正离子和负离子溶剂化程度不 同,正离子溶剂化更容易,正离子体积越小,越容易溶剂化:
伯胺和仲胺 苯 砜 ε > 15,μ> 8.34×10-30 C· ET(30)约 m, 40~47 非氢键给体
N-单取代酰胺
质子型溶剂 水、醇、羧酸、氨及未取代酰胺 ε>15(乙酸及其同系物除外), ET(30)约47~63 氢键给体
13
电离作用和离解作用(2)

溶剂对离子原电离作用的影响实例:
[(C6H5)3C
Cl]SO2
K电离
C
K离解
Cl
-
C SO2
+ [Cl-] SO2
SO2
无色
黄色
黄色
O H3 C C Cl
SbCl5 H3C C O
SbCl6-
四氯化碳(ε=2.2)中析出
三氯甲烷(ε=4.8)中析出
14
溶剂效应对均相化学平衡反应的影响(1)
溶质溶剂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 溶质 A 非极性 非极性 极性 极性 溶剂 B 非极性 极性 非极性 极性 相互作用 A·· ·A 弱 弱 强 强 B·· ·B 弱 强 弱 强 A·· ·B 弱 弱 弱 强 A在B中的溶解度 高 低 低 高
8
溶剂化作用
溶剂化作用指每一个溶质分子或离子被溶剂分子包围的现象,对于水分子 称为水合作用; 溶解热可以用晶格能和溶剂化能之差表示: (A+Bˉ)固
溶剂效应对均相化学平衡反应的影响(2)

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乙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比在乙醇中的大106倍:溶剂化缘故 乙酸和NH4+在溶剂(HS)中质子转移的方程如下:
CH3COOH +
NH4+ +

HS
NH3
CH3COOˉ
+
+
H2A+
HS
H2A+
对互变异构平衡反应的影响
Me2N
O
NMe2
O C
Me2N
20
负端暴露在外面,立体障碍很小,供电性强,对正离子的溶剂化能力特别强, 能把离子对分开,释出裸露的负离子,极大加快反应速率。
溶剂对亲核取代反应速率的影响(1)
(H7C3)3N: + CH3I [(H7C3)3Nδ+ CH3 20℃ μ/C· m 2.33×10-30 5.47×10-30 2.9×10-29 (H7C3)3N+CH3 + I 三丙基胺与碘代甲烷的季铵化反应 溶剂 正己烷 1 0 2.02 乙醚 120 4.34×10-30 4.34 三氯甲烷 13000 3.84×10-30 4.81
EPD Rδ+— XδEPA EPD Mδ+— R δEPA
12
电离作用和离解作用(2)

离子原的电离可视为底物与溶剂之间的配位作用:
H O H (CH3)3C
+ δ
δ+ δ+ H Cl + H
δ
H O H H O H
+ Cl-
H
O
H
Cl +
H
O CH2
R C6H5
(CH3)3C+
+
ClO-
H O
18
溶剂效应对均相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3)
专属溶剂化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由氢键形成的专属溶剂化

一般来说,质子溶剂对SN1都是有利的,卤代烷中的卤原子与质子溶剂 形成氢键或专属溶剂化,降低了反应离解能,碳卤键容易电离,使反应 容易进行,这种专属溶剂化的影响往往大于极性溶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