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第4章_酸碱理论和溶剂化效应-jili

合集下载

酸碱理论概述

酸碱理论概述
酸碱理论,即酸碱的电子理论;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化学家佩尔松(R.G.Pearson)提
出的软硬酸碱理论。
1
一、酸碱电离理论
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仑尼乌斯(S.A.Arrhenius)提出
酸碱电离理论。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正、负离子。 要点:酸—在水溶液中凡是能够电离出H+的物质叫做酸;
碱—在水溶液中凡是能够电离出OH-的物质叫做碱 中和反应:酸碱反应
这种仅在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的质子传递作用,称 为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溶剂的 质子自递常数,也称水的离子积
Kw [H3O ][OH ]或Kw [H ][OH ]
(25℃) 时 Kw 1.01014
pH pOH pKw pKw 14.00 pH pOH 14.00
(一)、酸碱质子理论
1、酸:凡是能够给出质子(H+)的物质(包括
分子和离子)都是酸;
例: HAc → H+ + Ac-


NH4+ → H+ + NH3


2、碱: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都为碱。
例: NH3 + H+ → NH4+ Ac- + H+ → HAc


7
3、两性物质:即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H2O + H+ → H3O+
盐:酸碱反应的产物
如:H2SO4→2H++SO42-, HNO3→H++NO3所以硫酸与硝酸都是酸; 又如: NaOH→Na++OH-,Ca(OH)2 →Ca2++2OH所以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碱。

酸碱理论与溶剂化学

酸碱理论与溶剂化学

Hard
Borderline
Soft
Acids: H+, Li+, Na+, Acids: Fe2+, Co2+, Acids: Cu+, Ag+, K+, Be2+, Mg2+, Ca2+, Cr2+, Cr3+, Al3+, SO3, BF3 Bases: F–, OH–, H2O, NH3 , CO3
阿累尼乌斯提出的酸碱概念,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做出 了极大的贡献。这种概念只限于水溶液中。
2.1.1.2 酸碱溶剂理论 1905年美国化学家Franklin首先提出了溶剂体系的酸 碱定义,即: 在任何溶剂中, 酸:能增加和溶剂相同阳离子的物质; 碱:能增加和溶剂相同阴离子的物质; 酸碱中和反应:具有溶剂特征的阳离子与阴离子相互作 用形成溶剂分子。
b类:较低氧化态的过渡金属离子和氧化态小于+3的重过 渡金属离子 与电子对给予原子形成酸碱加合物稳定性的次序为:
优先与a类酸键合的Lewis碱为a类碱,优先与b类酸键合 的Lewis碱为b类碱 1963年,R.G.Pearson提出了软硬酸碱(SHAB), 用“软”和“硬”表示a类和b类酸碱
硬酸:其接受电子对的原子(离子)正电荷高,半径小, 极化率小,变形性低,对外层电子拉得紧的物种。如:H+ 、 Be2+ 、Mg2+ 、 Al3+
N2O4
NH2OH
NO+
H+
NO3NHOH-
NOCl + AgNO3 = AgCl + N2O4
NH2OH.HCl + KNHOH = KCl + 2NH2OH

高等有机化学课件酸碱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课件酸碱理论

质子接受能力
在溶剂中接受质子(H+) 的能力越强,碱性越强。
化学反应活性
与酸反应的能力越强,碱 性越强。
酸碱类型及其特点
质子酸碱
01
以质子(H+)的转移来定义酸碱反应,包括Bronsted酸和
Bronsted碱。
Bronsted酸
02
能够给出质子的物质。
Bronsted碱
03
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酸碱类型及其特点
高等有机化学课件酸碱理论
目 录
• 酸碱理论概述 • 酸碱性质与分类 • 酸碱反应机理探讨 • 有机化合物中酸碱官能团识别与性质预测 • 酸碱催化作用在有机合成中应用 • 实验技能培养与酸碱理论实践结合
01 酸碱理论概述
酸碱定义及发展历史
1 2 3
酸碱的经典定义
最早由阿累尼乌斯提出,酸指在水中能电离出氢 离子的物质,碱指在水中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 物质。
绿色溶剂与反应条件优化
生物催化与仿生催化技术发展
探索绿色溶剂和反应条件,减少有毒有害 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借鉴生物催化和仿生催化技术,发展更为环 保、高效的催化方法。
06 实验技能培养与酸碱理论 实践结合
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室着装要求
必须穿戴实验服,避免穿着宽松或悬垂的衣物,长发需束 起或佩戴帽子,不得佩戴首饰。
通常根据电离常数和质子转移来判断。
在非水溶液中的酸碱
可能涉及其他溶剂分子的参与和特殊的酸碱反应机制。
03 酸碱反应机理探讨
质子转移过程分析
质子给体与受体
在酸碱反应中,质子给体是酸,而质子受体是碱。通过质子的转移, 实现酸碱中和。
质子转移步骤
质子转移通常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包括氢键、离子键等。转 移步骤的速率和机制取决于反应条件和物种的性质。

酸碱理论-化学工程

酸碱理论-化学工程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1
酸碱理论
酸碱理论发展简述 酸碱电离理论 酸碱溶剂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正负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2
酸碱理论发展简述
1、酸碱理论的发展
酸碱的概念的形成前后经历了三百年的时间,很多科学家都
提出过自己的理论,最终使得化学界对于酸碱的概念有了普遍的 更加深刻的认识。
11
酸碱溶剂理论
3、酸碱溶剂理论
Franklin 1905年提出:“凡在溶剂中产生(或通过反 应生成)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称作酸;该溶剂的特征
阴离子的溶质称作碱;酸碱反应即溶剂特征阳离子与阴离子
化合而生成溶剂分子。”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12
酸碱溶剂理论
•溶剂自身电离

HCl

NaOH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19
酸碱质子理论
5、酸碱质子理论
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J.N.Bronsted)和英国
化学家劳瑞(T.M.Lowry)同时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既适用于水溶液系统,也适用于非水溶液 系统和气体状态,且可定量处理,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30
酸碱理论
酸碱理论发展简述 酸碱电离理论 酸碱溶剂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正负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31
酸碱正负理论
6、酸碱正负理论
苏联化学家乌萨维奇1939年提出:“能放出阳离子或结 合阴离子(电子)的物质为酸;能放出阴离子(电子)或结 合阳离子的物质为碱。 • 酸 + 碱 盐 • SO3 Na2O Na2+SO42SO3 结合O2- • Fe(CN)2 KCN K4+[Fe(CN)6]4- Fe(CN)2 结合CN• Cl2 K K+ClCl2结合一个电子 • SnCl4 Zn Zn2+[SnCl4]2SnCl4 结合2 个电子

第4章酸碱平衡1chang

第4章酸碱平衡1chang
离子氛 在溶液中由于正负离子 相互作用,每一离子周 围在一定时间内总有部 分异号电荷的离子围绕, 这些异号电荷离子称为 离子浓度大,电荷越高, 离子氛。其半径数量级 离子与离子氛作用越强。 为10-10m。
7
➢ 由于离子氛的作用,使发挥作用的离子数目少于完全电 离时应有的离子数目。
➢ 使强电解质的某些性质有异常表现,如 导电性: 离子迁移速度减慢,导电性减弱(与完全电离相比). 依数性: 实际发挥作用离子数减少,实验值与理论计算不符 如:0.2mol/㎏ KCl水溶液冰点降低值0.673<0.744 (理论完全电离)。
活度 — 电解质溶液中实际发挥作用的离子浓度 称为活度,也叫有效浓度
活度
a=fc
➢ 溶液浓度c较高
活 浓度 度


➢ 离子电荷数z高 导致离子强度I越大 活度系数f值小
Lgfi=-Azi2 I
在298.15K时水溶液中,A=0.509(Kg.mol-1)1/2
12
一般来说,离子电荷数越高,溶液的浓度越大,
ZCa2+ = 2
mCl- = 0.05+0.05 2=0.15mol∙kg-1 zCl- = 1
mH+=0.05mol.kg-1
ZH+ = 1
12
I 2 m zi i = ½ (0.0522 + 0.1512+0.05 12) =0.2 mol∙kg-1
11
4.1.2 活度a和活度系数f
( activity and activity coefficient)
2
4.1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theory of solution of strong electrolyte)

高等有机化学 第四章 溶剂效应

高等有机化学 第四章 溶剂效应
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改变。 溶剂化显色物质的结构特点:
具有极性高的基态和极性小得多的激发态。
假设:激发态自由能在任何溶剂中接近恒定
(激发态)
极性溶剂
非极性溶剂
(基态)
ET ET
max 兰移
—1mol染料溶于溶剂中,由基态第一激发态所需能量。 ET越大,溶剂极性越强。 Dimrot将吡啶苯酚內铵盐作为标准物
过渡态电荷密度与起始原料相比:
增大、减小、相似
溶剂极性增加:有利、不利、无关
1)单分子溶剂解
Me3CBr + SH
质子溶剂
Me3C Br
T.S
电荷分离
Me3C - S + HBr
SH: EtOH
K相对 : 1
80%EtOH ~H2O
10
50%EtOH ~H2O H2O HCOOH
29 1450 1.2×103
C6H5NO2
AlCl3
(98%) COCH3
(90%)
+ CH3CO
溶剂化作用强
ClCH2CH2Cl
C6H5NO2
非极性溶剂 强极性溶剂
络合物 体积大
分散剂
溶剂:丙酮(快) 甲醇(慢) Nu溶剂化
极性:较弱
较强
Nu亲核性↓ SN2慢
增强 I-亲核性
SN2快
同极型过渡态反应:
过渡态与起始物的电荷分布极相似,通常只有极小 的溶剂化效应,主要包括协同反应。
+
[
]
非极性溶剂→极性溶剂 反应速度增加3~15倍
离子溶剂简介 离子溶剂 (ionic liquid):
顺式消除
RO-M+
[
]X

化学反应机理的酸碱溶剂效应

化学反应机理的酸碱溶剂效应

化学反应机理的酸碱溶剂效应化学反应机理是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离子和分子之间如何组装和转变的学科。

酸碱溶剂效应是指化学反应中酸碱性质对反应速率、平衡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

在化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了解酸碱溶剂效应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反应机理至关重要。

1. 酸碱溶剂的基本性质酸是指能够释放H+离子的物质,碱则是指能够接受H+离子的物质。

溶剂则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介质。

酸碱度可以通过pH值来表示,pH<7为酸,pH>7为碱,pH=7为中性溶液。

不同的酸碱溶剂具有不同的溶解性能和影响反应的能力。

2. 酸碱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酸碱溶剂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电荷分布以及提供或接受质子来影响反应速率。

以酸性溶剂为例,溶液中的氢离子会与反应物发生反应,促进反应的进行。

而碱性溶剂则会减缓反应速率,因为氢离子被溶剂中的离子接受,反应物无法与其反应。

另外,溶剂的极性也会影响反应速率,极性较强的溶剂通常可以提供更好的反应环境,促进反应速率的增加。

3. 酸碱溶剂对反应平衡的影响酸碱溶剂会改变反应过程中离子浓度的平衡,从而影响反应的方向和平衡常数。

酸性溶剂可以增加氢离子的浓度,从而促进反应向前进行,增大产物浓度。

碱性溶剂则会接受氢离子,减小其浓度,使反应逆转,产生更多反应物。

这种平衡的改变对于控制反应过程和优化产物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4. 酸碱溶剂对反应产物的选择性影响酸碱溶剂对反应的选择性也有显著影响。

在有机合成反应中,酸性溶剂通常会促使亲电试剂的进攻,而碱性溶剂则促使亲核试剂的进攻。

这样的选择性改变可以通过调节溶剂的性质来实现,从而控制产物的生成,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率。

总结酸碱溶剂效应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酸碱溶剂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电荷分布、影响反应速率和平衡,以及调节反应的选择性,对反应机理产生重要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酸碱溶剂,以优化反应条件,实现高效、高选择性的化学反应。

第4章 酸碱和溶剂化学

第4章 酸碱和溶剂化学

应发生了质子传递,生成新的酸和新的碱。
酸(1) 碱(2)
碱(1) 酸(2)
(1) HAc+ NH3
(2) H2O+ Ac(3) NH4++ H2O (4) H3O++ OH(5) HAc+ H2O
Ac-+ NH4+
OH-+ HAc NH3+ H3O+ H2O+ H2O Ac-+ H3O+
质子传递反应与环境无关,因此它不仅适用于水溶 液体系,也适用于其他溶剂,同时在气相或固-液相、气 -液相等反应体系中也适用。
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化学家
酸 SO2、CO2、SnCl4
碱 F- 、 CO32- 、K2O 、NH3,有机胺. 酸碱反应 BaO+SO3 ,NH3+HCl
2. 酸碱溶剂论--Franklin
1905
酸:凡在溶剂中产生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 碱:产生溶剂的特征阴离子的溶质; 酸碱反应:溶剂特征阳离子与阴离子化合而生成溶剂分子。
9.25
反应式: H2SO4 + H2O ==== H2O + H2O ==== HSO4-+ H3O OH
+ +
碱性加强
+ H3 O
二、溶剂的分辨效应与拉平效应
(a)溶剂水中: H3O
+
====
H2O
====
OH
-
Ka
酸 性 加 强
溶 剂 水 的 分 辨 效 应 区
碱 性 加 强
溶剂的拉平效应
所有的强酸,在稀水溶液中都是完全电离的,它们 表现出具相同的强度。我们就说它们的强度被“拉平” 到水化质子H3O+子(水中存在的最强的酸性物种)的强 度 , 或 是 说 水 对 于 强 酸 具 有 “ 拉 平 效 应 ” (1evelling effec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性: HC
碱性:
CH >H2C CH2 >CH 3CH 3
N < N < (C H 3)3N
C H3C
同族元素从上到下其氢化物酸性依次增强,碱性依次减弱。
酸性: HI > HCl > HBr > HF
酸性:
H2S > H2O
碱性: NH3 > PH3 > AsH3 > SbH 3
另有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空间效应和氢键等影响 已在取代基效应中讨论
O CH3 C CH3 + CH3O O CH3 C CH2 + CH3OH
但在浓硫酸中,是一个碱:
O CH3 C CH3 + H2SO4 OH CH3 C CH3
+
HSO 4
2. 任何涉及质子传递的反应都可以认为是一个 酸碱平衡反应。
CH3COCH2COOR + ROCH 3COCHCOOR + ROH
SN1 R X + H S Y
-
R X H S R Y + X H S
-
R+ + X H S
(溶剂化,稳定)
2、正离子的溶剂化
具有电子给体分子结构的极性非质子溶剂。 (1)开链醚,冠醚
冠醚具有专门使 Na+,K+ 等正离子溶剂化的性质 (使反应加速) 18-冠-6 eg. CH3(CH2)7Br + KF CH3(CH2)7F 苯
4-2 溶剂效应
化学反应: 内因:分子结构; 外因:溶剂,温度,催化剂,时间等。 溶剂化:溶质和溶剂相互作用。指溶液中溶质 被附近的溶剂分子包围起来的现象。 溶剂效应:溶剂对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及反应 机理的影响。
(一)溶剂的分类和性质
两种分类方法:
1.根据溶剂极性大小分类:
①极性溶剂(>15)或偶极溶剂;
四、超强酸
(一)涵义和性质
HO为Hammett酸度函数
超强酸:酸度比100%硫酸(Ho= -11.93)更强的酸。 分类:①液体超强酸:质子酸(eg HSO3F)和路易斯酸 (eg. SbF5,AsF5)的混和物。 ②固体超强酸:SbF5—SiO2—Al2O3, SbF5—TiO2—SiO2 etc. (Ho = -13.75 ~ -14.52)
苯环上甲基数目增加,络合物颜色越深,表明甲 基数越多,电子转移程度越强。
三、影响酸强度的主要因素
(一)分子中主要原子在周期表的位置 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至右电负性增加,氢化物酸性依次增加
C H4 < NH3 酸性: < H2O < HF
碱性: C H3 > NH2 > HO > F
碳和氮杂化形式不一样,酸性强度不一样
2NH3
碱:
CH2 CH2 + Ag CH2 CH2 Ag
2C5H5
+
Fe2
Fe(C5H5)2
环戊二烯负离子
二茂铁
有机物可拆分为两部分:酸和碱
eg.
Et Br CH3COOC 2H5
酸 碱 酸 碱 路易斯酸碱理论应用于有机化学,许多反应 可视为酸碱反应。如: 1)取代反应 亲电试剂:路易斯酸;亲核试剂: 路易斯碱。 亲电取代反应即路易斯酸的置换反应。eg. C6H5-H + NO2+ ←→ C6H5-NO2 + H+ (NO2+置换H+)
第四章
酸碱理论和溶剂化效应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悉酸碱质子理论和Lewis电子酸碱理论 2、掌握影响酸碱强度的主要因素 4、掌握溶剂的分类和溶剂化原理 5、了解溶剂极性对亲核取代反应速度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熟悉酸碱质子理论和Lewis电子酸碱理论 影响酸碱强度的主要因素 溶剂的分类和溶剂化原理 难点:溶剂极性对某些反应速度的影响
18-冠-6是一种良好的相转移催化剂(PTC)
(2)极性非质子溶剂 ①举例
H O CH3 C N CH3 CH3 O CH3 C N CH3
DMF(36.71)
DMAC
O P N(CH ) 3 2 N(CH 3)2
O S H3C CH 3
N(H3C) 2
DMSO(46.68)
HMPA
②结构特点
偶极正端藏在分子内部,负端暴露在 外,位阻小,给电子性强;负端易于与正 离子发生离子-偶极作用,即溶剂可使正离 子溶剂化;也能使试剂分子产生活性很高 的负离子,从而加快反应速度。
若过渡态极性比反应物小,则极性溶剂对过渡态的稳定作 用小于对反应物的稳定化作用。因而增加溶剂极性,反 应速率减慢。
对于SN1的反应,极性较大的质子性溶剂有利
RX δ R δ X R + X
电荷分离,极性大于反应物 极性较大的溶剂降低活化能
极性的非质子性溶剂影响不大
对于SN2的反应,质子性溶剂不利;极性非质子 性溶剂有利。
CH3NO2
+
HO
CH2NO2
+
H2O
C
C
+
HA
C
CH
+
A
(亲电加成)
H + DA
D + HA (亲电取代)
(二)酸碱强度的测定 酸碱强度是相对的,因介质不同而不同,常 指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常数Ka或pKa来量度。介 质水即可作酸又可作碱 , pKa等于15.6。 中等 强度的酸碱可在水中测定。 对 于 pKa 大 于 16 的 极 弱 的 酸 , 由 酸 解 离 的 [H3O+] 小于水自身的解离的 [H3O+] ,不能测定。 对于酸强度大于 [H3O+] 的强酸来说,在水中 他们会全部被水转变成 H3O+, 也测不出真实的 酸强度。这种现象成为拉平效应。
质子性 按介电常数 的大小
极 性 H3C O C H 3 DMS O ε >15 非质子性 C DMF 质子性 C H3C O O H 非极性 非质子性 ROR 苯 氯仿
H2O HC O O H RO H
一些常用溶剂的介电常数(1) 非质子溶剂 非极性 环己烷 四氯化碳 1.9 丙酮 2.2 硝基苯 极性 20.78 35
(2)氟化氢—五氟化锑(氟锑酸) 无 水 HF 中 加 SbF5, 形 成 超 强 酸 : 2HF+2SbF5Sb2F11-+H2F+ 二者质量比为1﹕1时,H0为-28。
(3)三氟甲磺酸
CF3SO3H, Ho= –14.6, bp:162℃ 超强酸具有极强的给质子能力,可将质 子给予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化合物(eg.醇, 醚,酮,胺,酰胺 etc.)以及具有∏电子对的 化合物(eg.烯,芳环 etc.),还可将质子给 予具有σ电子对的化合物。
R L S [R+L-] [R+ L- ]s Rs+ + Ls-
(A)
(B)
(C)
(三)溶剂极性对某些反应速度的影响
a. 若反应的过渡态比起始物分子具有较大电荷 分离程度,则溶剂极性的增加使反应速度加快;
b. 若过渡态比起始物分子电荷分离程度减少的 反应则溶剂极性↗,反应速率↘。
若过渡态极性比反应物大,则极性溶剂对过渡态的稳 定作用大于对反应物的稳定化作用。因而增加溶剂极 性,反应速率加快。
3 静电溶剂化效应 溶剂化静电理论:用溶剂极性确定相对的溶剂化能 力及对反应的影响。
(1)溶剂极性对溶质离子化过程的影响; 溶质(R-L)在溶剂S中离子化过程:
R L S [R+L-] [R+ L- ]s Rs+ + Ls-
紧密离子对
(A)
溶剂分离离子对
(B)
溶剂化离子
(C)
溶剂化程度与溶剂和离子的性质有关: 当<15,如(A)所示:共价键被诱导极化,仅 发生电荷分离; 当 =15 ~ 40 ,如 (B) 所示:溶剂进入与之间, 二者未完全分开;部分变成自由的溶剂化离子。 当>40,如所示:克服正、负离子间静电引 力,成为自由的溶剂化离子。如(C)所示。
不同溶剂使正离子溶剂化的强度次序:(给电子能 力大小顺序)
HMPA > DMSO > DMAC > DMF ≈ CH3CN≈ CH3NO2 卤素负离子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亲核性次序: F- > Cl- > Br- > I-
应用于卤素交换反应: CH3I + FCH3F + I该反应在DMSO中比在CH3OH中快107倍。
(1)氟磺酸及氟磺酸—五氟化锑
氟磺酸(HSO3F):bp=165.50C,Ho:-15.6 自身质子解: 2HSO3F H2SO3F+ + SO3F-
在 HSO3F 中加入路易斯酸五氟化锑( SbF5 ), 酸性增强。反应为: 2HSO3F + 2SbF5 H2SO3F+ + Sb2F10(SO3F)当HSO3F﹕SbF5=1﹕1(W/W)时,生成的超强 酸Ho为-25。(magic acid)
二.电子酸碱理论 凡能接受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都是酸; 凡能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都是碱。 路易斯酸碱反应的实质是: 碱的未共用的或 ∏ 轨道里的电子对与酸的空轨道 形成共价键,表示为: A + ﹕B → A—B
路易斯酸碱举例: 酸: BF
3
+
F
BF 4
[Ag(NH 3)2]Fra bibliotekAg+
②非极性溶剂( <15) 溶剂极性的定量表示:介电常数或偶极矩 (常用前者表示) 介电常数() :相反电荷在真空中与在该 介质中吸引力的比值;表示溶剂分离电荷的能力 以及对溶质分子溶剂化的能力。
2.根据溶剂是否具有形成氢键的性能分类
①质子溶剂(含质子给予体基团) ②非质子溶剂(不含质子给予体基团) 习惯上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对溶剂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