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溶剂效应
化学反应机理的溶剂效应

化学反应机理的溶剂效应化学反应机理的溶剂效应是指溶剂对反应速率、平衡常数和反应机理的影响。
溶剂作为反应中的介质,对于反应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扩散速率和溶解度均有一定影响,从而对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产生影响。
1. 溶剂极性和溶剂效应溶剂极性是影响溶剂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极性溶剂更容易产生溶剂效应。
以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为例,溶剂分子会与反应物分子发生氢键或离子-溶剂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反应物分子的活性。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加速或减缓反应速率,并影响反应物的平衡常数。
2. 溶剂极性对活化能的影响溶剂极性可以影响反应物的活化能。
在非极性溶剂中,由于溶剂分子与反应物分子之间只有较弱的相互作用,所以反应物分子在非极性溶剂中的体系中更为自由,其几率更大地参与反应,从而降低了反应物的活化能,加速反应的进行。
而在极性溶剂中,由于溶剂分子与反应物分子之间较强的相互作用,反应物分子需要克服较大的相互作用能才能参与反应,因此需要更高的能量才能到达活化状态,从而提高了活化能,降低了反应速率。
3. 溶剂对反应物溶解度的影响溶剂对反应物的溶解度也会对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产生影响。
在反应物溶解度较低的情况下,由于反应物浓度较低,反应速率可能会受到限制。
而在增加溶剂的情况下,反应物溶解度增加,反应物浓度增加,从而促进了反应速率的提高。
此外,溶剂对溶解度的影响还会改变反应物的活性,从而对反应的平衡常数产生影响。
4. 溶剂对催化剂的影响许多反应中使用催化剂来促进反应速率。
溶剂可以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溶剂对催化剂的溶解度、吸附性能和催化剂表面的溶剂分子的覆盖程度均会对催化剂的活性产生影响。
溶剂还可以改变催化剂表面的电子结构和溶剂分子自身的电子密度分布,从而影响反应机理和催化剂的选择性。
总结:溶剂效应是指溶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平衡常数和反应机理的影响。
溶剂极性是影响溶剂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非性和溶解度的影响外,还可以改变反应物的活化能和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讲课--溶剂效应

溶剂化过程可被定义为在常温下,溶质分子从 真空的一个固定位置移至溶剂中的一个固定位置 的过程。更精微地说,溶剂效应是溶质和溶剂分子 相互吸引的结果,即溶剂分子通过它们和溶质的相 互作用,累积在溶质周围的过程。这个相互作用的 性质和溶质与溶剂的本质有关。描述溶剂效应的 一个关键参数就是溶剂化自由能ΔGsol(solvation free energy),它是将溶质分子从真空移至溶剂中自 由能的变化值。 一般来说,溶剂效应的计算由三部分组成:静 电势、范德华力和孔洞能。
静电势就是讨论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静电极化效 应; 范德华力包括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吸引力 (dispersion)和排斥力(repulsion); 孔洞能是溶质分子要在溶剂分子中形成孔洞所需 要的自由能。 在对溶液体系的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 径向分布函数RDF(r),它用来监视溶液中溶质周围 环境结构性质的变化,它的物理意义是对于任意的 分布,在与α原子的距离为r处找到一个β原子的几 率。
其中自洽反应场方法是目前使用较多的考虑溶剂效应的 方法,即将静态理论方法和连续介质溶剂模型结合起来研究 溶液体系。Poisson-Boltzmann方法就是利用求解PB方程来 计算溶质与溶剂分子间的静电极化作用。AMSOL方法采用 Bom模型,进行分子轨道方法计算,来研究溶液体系。超分子 方法认为溶剂分子可能通过氢键或电荷转移作用与溶质分 子紧密结合在一起,然后将这些额外原子包含在一个更大的 但仍是孤立的体系中进行处理。QM/MM方法是把研究体系 设为几个区域,在中心区域进行高精度的量子化学计算(QM), 在周边区域进行半经验或分子力学计算(MM),该方法也是处 理溶液体系的一个较好的方法,分子动力学或Monte Carlo 模拟溶液体系,最适用于研究溶质分子周围溶剂分子的结构 性质,而对溶剂化自由能的计算则没有自洽反应场方法计算 得到的结果精确。
3 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效应和溶剂效应

C(CH3)3 ( ~ 100%) SO3H
Br
浓H 2SO4
Br ( ~ 100%) SO3H
(少)
OCH3 CH3
(主)
(主)
OCH3
x
CH3
(CH2 定域的 CH2=CH-Cl 离域的
一个化合物分子中的成键轨道扩大到三个或更多的原子所形成的化学键叫离域化学 键.具有离域键的分子体系叫做共轭体系. 共轭体系有三种: (一) -共轭体系 CH2=CH-CHO O O 其特点是单键和双键交替连接 (二) p- 共轭体系 O CH2=CH-CH2 CH2=CH-CH2 X NH2 CH2=CH-CH=CH2 CH2=CH-CH2-CH=CH2
CH=O
( 三) 超共轭体系 烷基的碳原子与最小的氢原子结合成C-H 键, 由于氢原子对电子云屏蔽的效力很 小,以至C-H 键与邻接的 键或 P 轨道之间也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电子离域.这种 C-H 键与 键或 P 轨道相连的体系成为超共轭体系,由此而产生的电子效应称- 超共轭. H H H H H H2C C H H C H H H H H H H - - -p 这种超共轭体系与其它的-和 p-共轭体系的效应弱的多. 二、共轭效应的涵义和特征 对于共轭体系中电子的离域作用,可用共振轮或分子轨道理论来描述。例如: E苯乙烯-(E苯+E乙烯)=0.42b 苯乙烯的离域能 C CH2 H 前面已经讲过,在共轭体系中电子不是定域在成键原子之间,而是围绕整个分子轨道 作整体的运动。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并引起体系性质改变的效应,叫做共轭效应。
注: 只有同类型的有可比性,不是说所有的带电荷的基团的诱
导效应总比不带电荷的强. O2NCH2COOH (CH3)3NCH2COOH
溶剂效应原理

溶剂效应原理引言:溶剂效应是化学反应中溶剂对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的影响。
溶剂作为反应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溶解物质、溶解度、溶解热等方面影响反应的进行。
本文将从溶剂效应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溶剂效应的定义溶剂效应是指在溶液中,溶剂对溶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产生的影响。
溶剂效应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物质的活性、稳定性以及反应速率来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
二、溶剂效应的分类1. 极性溶剂效应:极性溶剂对溶质的溶解度和反应速率有较大影响。
极性溶剂中的极性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离子-极性分子相互作用等,从而影响反应的进行。
2. 极性溶剂中的离子溶剂效应:溶剂中存在离子时,离子溶剂效应会对溶质的溶解度和反应速率产生显著影响。
离子溶剂效应主要是由于离子与溶质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引起的。
3. 极性溶剂中的非离子溶剂效应:非离子溶剂效应是指溶剂中没有离子存在时,溶剂对溶质的溶解度和反应速率的影响。
非离子溶剂效应主要是由于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引起的。
三、溶剂效应的影响因素1. 溶剂极性:溶剂的极性越大,溶剂效应越显著。
极性溶剂中的极性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从而影响反应的进行。
2. 溶剂酸碱性:溶剂的酸碱性也会对溶剂效应产生影响。
酸性溶剂或碱性溶剂中的离子浓度较高,会引起离子溶剂效应的显著变化。
3. 溶剂的极化能力:溶剂的极化能力越强,溶剂效应越显著。
极化能力强的溶剂可以更好地与溶质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反应的进行。
四、溶剂效应的实际应用1. 催化剂选择:在有机合成中,选择合适的溶剂可以改变反应的速率和产物选择性,从而提高反应的效率。
2. 药物研发:溶剂效应对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3. 电化学反应:溶剂效应对电化学反应的速率和电极反应的选择性有显著影响。
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可以调控电化学反应的进行。
溶剂效应介绍 PPT

溶剂
乙醇
甲醇 甲酸
水
介电常数
24.55
32.7
58.5 78.39
相对反应速度 1
9
12200 33500
上述静电溶剂化理论是一个简单的定性的纯静电理论,
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忽略反应中的熵变以及溶剂与溶剂的 相互作用等等。因此,有些情况例外。
7.3 特殊溶剂化效应
特殊溶剂化可分为负离子的特殊溶剂化和正离子的
渡态与溶剂分子间的静电作用,以比较起始反应物和过
渡态电荷分离程度的大小,从而可以预测溶剂极性对离
子型反应速率的影响。对过渡态比起始物分子具有较大
电荷分离程度的反应,溶剂极性的增加使反应速率加快;
而对于过渡态比起始反应物分子电荷分离程度减少的反
应,溶剂极性的增加使反应速率减慢。对溶剂极性减少
的情况来说,则情况刚好是相反的。能量变化与溶剂极
7 溶剂效应
大多数有机反应是在溶剂中进行的。很早以前人们 就知道溶剂对化学反应有重要的影晌。但作为一个溶剂 理论,却是在6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比电子理论的发展 慢得多。最近一.二十年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溶剂效应 展开了系统的和广泛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有关溶剂化的 规律和理论,它们对进一步深入认识化学反应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例如,1983年有人报导了OH—对CH3Br的亲 核取代反应,观察了溶剂分子H2O的数目对OH-亲核性的 影响。发现一个赤裸的OH—的亲核性比它在水溶液中大 16个数量级[即使有一个水分子在旁也能使它的亲核活 性减少几十倍。
5
大家好
R L S R L s R ‖ L s R s L s
溶质
紧密离 子对
(A)
溶剂分离 离子对
(B)
溶剂 溶剂 化正 化负 离子 离子
高等有机化学-第3章-电子效应

是单一方向的,即在键链中不产生极性的交替现象。
诱导效应的传递有一定的限度。一般来说,从产生诱 导效应的基团开始,其影响沿着键链由近而远依次传递,并 迅速减弱,传递超过五个原子后,影响便消失了。取代基的 诱导效应大致按公比1/2.7的等比级数急剧减弱,即若以α−C 的诱导效应为1,则β−C为1/2.7,γ−C为1/7.29,…等。
σ−p 超共轭
二.共轭效应的涵义和特征
在共轭体系中,电子不是定域在成键原子之间,而是围绕整
个分子轨道作整体的运动。每个成键电子都要受到分子中其它原 子核的作用。不管共轭体系有多大,其作用贯穿在整个共轭体系
中,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并引起体系性质改变的效应,叫
做共轭效应。 ① 起源 子
H C1 H
° 122
5Å 6Å C2 1.4 ° 116
共轭效应起源于共轭体系中电子的高度活动性,是由于
电子在整个分子轨道的离域作用所引起的。例如1,3−丁二烯分
H C3
1. 3 5Å
1.3
H C4 H
H
② 存在 共轭效应只存在于共轭体系中,它不象诱导效应存在于一
切键上。
③ 传导方式 共轭双键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在这些分子中存在着一 种传递原子相互影响的特殊方式,这个方式与沿ζ键传递的方式 具有质的区别。诱导效应是由于键的极性沿σ键而传导,共轭效 应则由于电子的转移,沿共轭键而传递,其结果是共轭键的电 子云密度或多或少的发生平均化(常反映为键长的平均化)。
第三章 电子效应和溶剂效应
3.1 诱导效应
3.2
3.3
共轭效应
超共轭效应
什么是化学反应的溶剂效应

什么是化学反应的溶剂效应化学反应的溶剂效应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溶剂对反应物、产物和反应速率的影响。
溶剂在化学反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改变反应物的浓度、稳定性、活性以及反应速率。
溶剂效应对于理解化学反应机理、优化反应条件和提高化学品的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溶剂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溶剂对反应物和产物的溶解度影响:溶剂可以影响反应物和产物的溶解度,从而影响反应的速率和平衡位置。
一般来说,溶剂的极性越大,对极性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因此,在选择溶剂时,需要根据反应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溶剂,以提高反应的效率。
2.溶剂对反应物活性的影响:溶剂可以与反应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反应物的活性。
例如,某些溶剂可以降低反应物分子的活化能,使反应更容易进行。
此外,溶剂还可以通过氢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影响反应物分子的构象,进一步影响反应活性。
3.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溶剂可以影响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和反应活性中心的选择性。
溶剂的极性、粘度和密度等性质会影响反应物分子的扩散速率,从而影响反应速率。
此外,溶剂还可以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如温度和压力,影响反应速率。
4.溶剂对产物稳定性的影响:溶剂可以影响产物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反应的产率。
某些溶剂可以使产物分子更容易解离,从而提高产物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溶剂也可以通过与产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降低产物的稳定性,导致产物的降解或失活。
5.溶剂对反应机理的影响:溶剂可以参与反应过程,影响反应机理的步骤。
例如,在溶剂介质中,反应可能发生不同的途径,生成不同的产物。
此外,溶剂还可以影响反应中间体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反应的进程。
总之,溶剂效应在化学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了解溶剂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化学反应的规律,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在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合理选择溶剂和优化反应条件,可以提高化学反应的效率和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物理有机化学第3章、溶剂效应

反应物常数(即反应物结构对于溶剂极性影响的敏感
性).
若以某种溶剂B作为标准,即令YB=0,则上式可表示为
lg k mY k0
假 定 以 氯 代 叔 丁 烷 在 25ºC 时 作 为 标 准 化 合 物 , m =1.00, 并假定80%(V/V)乙醇水溶液(Y = 0.00) 作为标准溶剂,则得
后来Dimroth又发展了一套更全面的溶剂极性标度ET, 是将吡啶 苯酚内铵盐作为标准物(Pyridinium-N-phenol betaines)
这个标度的主要优点是该标准化合物的电荷转移吸收带比科绍 尔染料的处于更长的波长,以至产生一个更大的溶剂化显色范 围 ( 从 二 苯 醚 的 810nm , ET=35.3KJmol-1 , 到 水 的 453nm , ET=63.1KJmol-1). ET与 Z值之间有着线性关系. 用取代的染料如下列结构可把这种标度推到非极性溶剂:
3.2.1 Diels-Alder反应中的异构体比值Ω
另一个经验性的溶剂极性参数是从Diels-Alder反应的 产物分析而得来的.当环戊二烯与丙烯酸甲酯加成时 生成一对异构的产物:外型(exo)和内型(endo)。
这个反应的反应速率对于溶剂改变的敏感性小,但是 产物endo和exo异构体的比例却取决于溶剂.这是因为 Diels-Alder反应是动力学控制的.生成endo(N)异构体 的速率常数与生成exo(X)异构体的速率常数的比值可 以从产物的比例求出,从而导出溶剂参数Ω.它的标准 反应就是环戊二烯与丙烯酸甲酯的加成反应.
Y值仅仅是溶剂极性的标度,只有当反应物以SN1机理进行溶剂 解反应时,才能得到上述的直线关系.如果溶剂解反应按SN2机 理进行,则将发生亲核进攻,此时反应速率将取决于亲核试剂 的亲核能力大小.极性和亲核性是两个不同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A
B+
A B
A- + B+
A + B+
A B+
在非极性溶剂中有利 在极性溶剂中有利 在极性溶剂中稍有利
B+
B+
+
(4) A+
( 5) A
A B+
在非极性溶剂中稍有利
对溶剂极性不敏感
+ B
A B
A B
反应物
过渡态
产物
如消去反应和亲核取代反应竞争时,溶剂起重要作用。
一般,溶剂的极性大时(如水),容易发生取代反应;
C
C X
同样,由于过渡态的电荷分散程度不同,决定了SN1反 应在极性大的溶剂中进行,E1反应则易于在极性较小 的溶剂中进行。
• 如:三甲基硫正离子的碱性水解速度
(CH3)3S+
+
100oC OH
(CH3)2S + CH3OH
vR H2O 1.0 CH3COOH 19600 • (CH3)3CCl的溶剂分解速度 (CH3)3CCl
5、溶剂化效应的类型:①静电溶剂化效应
②特殊溶剂化效应
6.静电溶剂化效应(靠溶剂的静电作用力) 溶剂化静电理论:用溶剂极性确定相对的溶 剂化能力及其对反应的影响。
(1)溶剂极性对溶质离子化过程的影响;
溶质(R-L)在溶剂S中离子化过程:
R L S [R+L-]
紧密离子对 (A)
[R+ L- ]s
CH 3I + NaCN
CH 3CN + NaI
思考题1.
溶剂: H2O
THF
V = 1.0 V = 5 x 105
2.
H3 C
OCH3
OCH3
O3 S C3 H7 CH3
H3 C
SO3 CH 3
+ n-C 3 H7 +
溶剂: (C 2H 5 )2O
V 1
(CH 3 )2 CO 169
(CH 3) 2SO 3600
eg. CH3(CH2)7Br + KF
18- 冠-6
苯
CH3(CH2)7F
O O K O O O O
18-冠-6是一种良好的相转移催化剂( N CH3 O CH3 CH3 C N CH3
H
DMF; 12.74×10-30c· m
O S H3C CH3
DMAC; 12.64×10-30c· m
O N(H3C)2 P N(CH ) 3 2 N(CH3)2
DMSO; 13.44×10-30c· m
HMPA; 14.37×10-30c· m
不同溶剂使正离子溶剂化的强度次序:(给电子能力大小顺序) HMPA > DMSO > DMAC > DMF > CH3CN > CH3NO2
结构特点
偶极正端藏在分子内部,负端暴露在外, 位阻小,给电子性强;负端易于与正离子发 生离子 -偶极作用,即溶剂可使正离子溶剂化; 也能使试剂分子产生活性很高的负离子,从 而加快反应速度。
O S H3C CH3 N(H3C)2 O P N(CH ) 3 2 N(CH3)2
③应用 以苯为溶剂进行以下反应:
第三章 溶剂效应
• (CH3)3CCl的溶剂分解速度 (CH3)3CCl
S H2 O vR 33500
H2 O
(CH3)3COH
CH3OH 9 CH3CH2OH 1
HCOOH 12200
溶剂效应:溶剂对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及反应机理 的影响。
1、 介电常数(ε) :
也叫电容率或相对电容率,是表示电介质或绝缘材 料电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
COOEt Na COOEt COOEt C4H9 COOEt
C4H9
+ C4H9Br
C4H9
+ NaBr
当加入0.036mol/L二环己基18冠6醚时,反应速度提 高6倍,为什么?
质子溶剂
水 甲醇 乙醇 丙醇 液氨 甲酸 乙酸 三氯乙酸 叔丁醇 辛醇 苯酚
e
78.39 32.70 24.55 20.33 22 58.8 6.15 8.6 12.5 12.34 9.78
非质子溶剂
丙酮 硝基苯 DMF DMSO HMPA 己烷 二氧六环 乙醚 苯 三氯甲烷 乙二醇二乙醚 THF 1,2-二氯乙烷
(2)溶剂极性对某些反应速度的影响:
a.若反应的过渡态比起始物分子具有较大电荷分离程度,则溶剂 极性的增加使反应速度加快;
b.若过渡态比起始物分子电荷分离程度减少的反应则溶剂极性↗, 反应速率↘。 具体说来,溶剂极性对电荷类型不同的反应影响如下: (1)A( 2) A (3)A
+ B+
B
BH+
+ B
EtOH 1.2x 10 4
CH3 COOH 3.3x 104
H2 O 1.3x 10 6
HCOOH 5.1x 104
为什么乙酸的e比DMSO小8倍,但离子化速度却是后者的9倍?
(二)正离子的特殊溶剂化
A.正离子特殊溶剂化剂:
①电子给体溶剂,eg.开链醚,冠醚;
②具有电子给体分子结构的极性非质子溶剂,如丙 酮。 ③冠醚具有专门使 Na+,K+ 等正离子溶剂化的性 质 (使反应加速)
极性小时(如乙醇),容易发生消去反应。
Y C X
SN2 Y +
-
H C C X E2 Y H C C X
在E2反应中,过渡态的电荷分散程度较SN2中大,所 以极性小的溶剂有利于E2反应的发生。
SN1 H C C X YE1
H
C
+ C X
Y
H
O HO H
H
②正离子溶剂化剂(cation solvators):指介电常数 大,偶极矩也大的极性非质子溶剂。由于其存 在未共用电子对,而表现为良好的电子给体性 质,能和某些正离子作用。 如丙酮、DMF等。
O O K O O O O
4.溶剂化作用
每一个被溶解的分子或离子被一层或几层溶剂分 子或松或紧地包围的现象,叫做溶剂化作用,它 包括溶剂与溶质之间所有专一性和非专一性相互 作用的总和。
e
26.7 34.85 37.8 46.7 21.6 1.88 2.01 4.34 2.23 4.81 7.2 7.58 10.36
极 性 溶 剂
非 极 性 溶 剂
2、溶剂性质
• 极性溶剂具有一定的极性,如H2O、CH3OH
• 质子溶剂具有形成氢键的特性,如H2O。
3、两个新概念
①负离子溶剂化剂 (anion solvators): 即质子溶剂; 由于氢键结合力而能与某些负离子作用。被溶剂 化的负离子的电荷密度(电荷与体积之比)愈高, 溶剂化趋势就愈显著。如H2O、CH3OH等。
具有永久偶极或诱导偶极的溶剂分子被充电的电容 器板强制形成一个有序排列,即极化作用,极化作 用越大,介电常数越大。
介电常数表示溶剂分子本身分离出电荷的能力,或 溶剂使它偶极定向的能力。 有机溶剂的介电常数ε在2~190之间,ε越大,溶剂 极性越强。 介电常数主要影响溶剂中离子的溶剂化作用和离子 体的离解作用。
2、溶剂分类:
按介电常数:
极性溶剂 (e > 15) 如H2O、CH3OH等
非极性溶剂 (e < 15) 如己烷、乙醚等
按是否含有氢键给予体 质子溶剂:含有质子给予体,如H2O、NH3、 ROH等 非质子溶剂:不含有质子给予体,如丙酮、二氯 甲烷等 一般按两者结合分类。
室温下常见溶剂的介电常数
溶剂分离离子对 (B)
Rs+
+
Ls-
溶剂化离子 (C)
溶剂化程度与溶剂和离子的性质有关: 当e<15,如(A)所示:共价键被诱导极化,仅发生电荷分离,如乙酸( e 6.15); 当e=15~40,如(B)所示:溶剂进入与之间,二者未完全分开;部分变成自由 的溶剂化离子,如甲醇、乙醇。
当e>40,如(C)所示:克服正,负离子间静电引力,成为自由的溶剂化离子, 如水。
RO O H
O K O O O O O
H
H O H
(1)负离子的特殊溶剂化
负离子的特殊溶剂化剂:质子溶剂(质子给体,强 极性) 负离子强的质子受体:具未共用电子对,半径小; F-,Cl-,OH-
负离子弱的氢键受体:半径大,电荷分散;I-,SCNetc. 一些负离子在质子溶剂中的溶剂化程度顺序:
F- > Cl- > Br- > OH-; CH3O- > N2- > SCN- > I- > CN 如果负离子是反应剂时,溶剂化程度越大,越被稳 定,其亲核反应活性越小。
Eg. 在脂肪族亲核取代反应中,离去基团的溶剂化 尤为重要。
在SN1亲核取代中,极性质子溶剂使离去基团负离 子发生特殊溶剂化作用,加速反应的进行:
S
[(CH3)3C…..Cl]
(CH3)3C+ +ClH2 O
S H2O vR 33500
HCOOH 12200
CH3OH 9
CH3CH2OH 1
(CH3)3COH
7.特殊溶剂化效应(特殊:作用力特殊)
特殊溶剂化:
①负离子特殊溶剂化:靠氢键结合力
②正离子特殊溶剂化:靠电子给予体作用力
以上两种作用力都比静电作用力大。
SN1 R X + H S
R
X
H S
R+ + X - H S (负离子特殊溶剂化, 使 X-稳定) Y R Y + X- H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