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

武则天
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年):籍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人称“武媚娘”,性巧慧,多权术。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

690—705年在位,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氏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以皇后身份参政时,“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因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便正式委托武氏掌管国家大事,裁决一切。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亦号天后,天下之人谓之…二圣?”。

世人据其尊号“则天大圣皇帝”称之为武则天(则,法则也,以为法则也。则天,即以天为法则,向上天学习,遵循上天的规律和要求的意思)。

出身

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生于首都长安,即今陕西西安。其父武士彠以经营木材为业,家境殷实,富有钱财。隋炀帝大业末年,李渊任职河东和太原之时,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结识。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后,曾以“元从功臣”历官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判六尚书事、扬州都督府长史、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都督等职。

武则天从小性格强直,不习女红,唯喜读书,故知书达礼,深谙政事。童年时代,曾随父母遍游名山大川,阅历深厚,培养了她的眼界和才干。

入宫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听说年轻的武则天长得明媚娇艳,楚楚动人,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故称武媚娘。武则天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有一次,当她听说唐太宗有一匹名叫“狮子骢”的烈马,无人能够驯服,便主动对唐太宗说:“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唐太宗乃爱马之人,对她的驯马方法甚不认同,只觉武才人很是霸道。

削发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干被废,晋王李治被立。此后,在侍奉太宗之际,武则天和李治相识并产生爱慕之心。唐太宗死,武则天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

再入宫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这时,由于无子而已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唐高宗早有此意,当即应允。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则天便再度入宫。次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

为后

十月十三日,唐高宗又在李勣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下,终于颁下诏书: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并加囚禁,她们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七天以后,唐高宗再次下诏,将武则天立为皇后。与此同时,又将反对最力的宰相褚遂良贬为外州都督。据说武则天后来在宫中禁止养猫,而且常常夜梦王、萧二人披头散发,在宫中作祟。所以,她在执掌朝政以后,就常住东都洛阳,终身不归长安。

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武则天又捏造罪名,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至此,反对派武则天的大臣都被或贬或杀,一个不剩。

掌政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患上头风之疾,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遂命武则天代理朝政。但武则天生性霸道,故每当决事,高宗每每受制于武则天,高宗非常不满,于是在麟德元年(664年)与宰相上官仪商议,打算废掉武则天皇后之位。但上官仪的废后诏书还未草拟好,武则天即已接到消息。她直接来到高宗面前,追问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责任推到上官仪身上。十二月,上官仪被逮捕入狱,不久,即被满门抄斩。从此以后,唐高宗每次上朝,武则天必在帘后操纵,天下大权完全归武后掌握,甚至连生杀大事都由武后决定,天子高宗只能唯唯从命,所以,朝廷内外都称为“二圣”。

废立与称制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则天决定。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则天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小箱子),置于洛阳宫城之前,随时接纳臣下表疏。同时,又大开告密之门,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之人,国家都要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即使是农夫樵人,武则天都亲自接见。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所告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

垂拱四年(688年)七月,唐太宗之子越王李贞及琅邪王李冲父子相继在博州(治所在今山东聊城东北)和豫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起兵反对武则天。武则天派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勣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征讨。七天以后,李贞父子兵败被杀。

武后谋夺李唐的社稷,翦除唐宗室,诸王不自安,欲起兵对抗,还未有共识的时候,博州刺史琅邪王冲,八月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举兵。豫州刺史越王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应。武后分遣丘神勣、魏崇裕击之。琅邪王冲起兵七日败死;九月,越王贞兵败自杀。武后想尽尽李氏诸王,使周兴等审讯之,迫韩王元嘉、鲁王灵夔、黄国公撰、东莞郡公融、常乐公主等自杀,亲信等均被诛。

称帝

是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指武后是弥勒佛下世,当代唐为天下主,武后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并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是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余人,亦上表请改国号。武后准所请,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武后称圣神皇帝,以睿宗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其余武氏多人为王及长公主。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率兵叛乱,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武则天派将军曹仁节、张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讨。由于误中吐蕃伏兵,全军覆没。接着,武则天再派武攸宜、王孝杰等率兵讨伐,均大败而归。神功元年(697年)四月,武则天又派武懿宗、娄师德、沙咤忠义率兵二十万,讨伐契丹。六月,孙万荣兵败被杀,契丹余众归降于突厥。

神功元年(697年)武后使武懿宗审讯刘思礼谋反事,武魏宗说只要刘思礼指出哪些朝士有分谋反,就免其死罪,于是刘思礼诬告宰相李元素、孙元亨等三十六家“海内名士”,皆遭灭族,亲旧连坐流窜者千余人。时人以为武懿宗之残暴仅次于周兴、来俊臣。

邵王重润(中宗长子,出生后高宗大悦,为之改元永淳,满月后立为皇太孙,开府置官属。中宗第二次为太子时封为邵王)与其妹永泰郡主及郡主婿武延基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任意入宫,易之诉于武后,武后皆逼令自杀。

退位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只有宠臣张易之和张昌宗侍侧。宰相张柬之与大臣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等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张易之兄弟,武则天被迫传位给太子李显,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恢复唐国号、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恢复以神都为东都。705年11月,武则天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神龙二年(706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意在“功过由后人评价”。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历史评价

对于武则天,从唐代开始,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评价,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并且儒家正统观念还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当时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比较正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司马光所主编之《资治通鉴》,对武氏严厉批判。到了南宋期间,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轻女的舆论决定了对武则天的评价。譬如明末清初的时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评价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大明宫辞》就讲述了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一生。她,有着苏东坡的大气,有着李白的豪气,有着李清照的才气,有着历代帝王的霸气。她,挥一挥衣袖,轻轻的为盛唐续上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笔。这一笔惊天动地,绝彻古今。

为了社稷,为了江山,她的青春一去不复返,身为君主,她必须抛弃个人的儿女情长,她亲手结束了两个儿子的生命,她承受着整个大唐无法承载的悲哀。但是,她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大唐的一片繁荣昌盛!

武则天是聪明坦荡的,她由一个宫女成为一个女皇,干了那么多石破天惊的大事,主宰了46年的江山,她不倾喜诉悲,也拒绝了别人对她歌功颂德,却在自我评价上留下了一张白纸,立下一块无字碑。

名人评价

宋庆龄在武则天庙的雕塑上题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毛泽东评武则天:武则天确实是一位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毛泽东还谈过武则天立碑的事: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在她墓前的碑上刻字。有人说其本意是功德无量,书不胜书。其实,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还是由后人去评论。(摘自《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

林语堂评武则天:武则天这个女人是古今少有。与其他高贵的女人是不易相比的。既不是埃及艳后克丽拉,也不是俄罗斯凯萨琳女皇。她一部分像英国伊莉莎白女皇,一部分像法国亨利二世的皇后凯萨琳?德?美第奇。她有那位英国女皇的精力,有法国皇后的残忍。当然,她是匈牙利与波希米亚马莉亚德萨莉皇后的正相反的人物。武则天公然藐视道德家,历史家不知把她在位的年间的年号怎样称呼,也没法决定对她的称呼。因为她是皇帝的情妇,是篡夺帝位的人,是皇后,更慌乱的是——她是“女皇帝”,所以我称为“武氏”。她粉碎的传统,创设的改革,引起的紊乱,超过历史上任何阴谋险诈的男人。

柏杨评武则天:中国有史以来,空前成功的一个女强人——一个可怕的怪胎。不要说古代女人不及,就是现代女人也没有谁比得上。她拥有盖世的美丽、绝顶的聪明、超凡的理性、彻底的无情,和刻骨的恶毒,再加上强烈的政治欲望,和无与伦比的好运。她综合许许多多绝对的条件,全力发挥才智,终于在权力争夺的杀戮战场上,创下奇迹,在传统封建的父系社会中,建立一个女性当主宰的崭新帝国。

郭沫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惟不可否认的是,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武则天对历史发展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她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在他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户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万户

增加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的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0.721%。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稳定了边疆形势

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北边一度臣服的突厥叛乱并且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则天一方面组织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县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以温和的文化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娄师德,武则天特更致书嘉勉。书中特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咸得支给”。

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志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你是否是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

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刺激了诗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负面影响

武则天消极行为也不少,迷信且大兴土木,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当时大兴特务统治,重用酷吏,在打击政敌过程中滥杀无辜,导致起义不断。所以尽管社会经济有所上升,但官吏大增,农民负担加重,逃户日益严重,府兵制走向衰亡,国土面积亦不如高宗时期。

1、武则天主政初期,由于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拥有男嫔妃(称为“男宠”),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鞑,直斥其阴险、残忍、善弄权术,与中宗时韋后之专政,合称为武韦之乱。但赵翼为武则天的私生活辩护,说:“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

2、武后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

唯一女皇帝武则天不叫“则天”真名是“武珝”

唯一女皇帝武则天不叫“则天”真名是“武珝” 据说现在看电视剧,讲个“颜值”,男男女女足够漂亮,自然有粉丝尖叫,图个开心而已,对剧情太较真,反倒会挨骂。 戳开有“范爷”加盟的《武媚娘传奇》的词条,三解险些被白花花的一片亮瞎眼,可定睛一看,80集的大剧,竟然还要“刻画出一个全新、除掉各种妖魔化的脸谱、还原一个最为真实的武则天。” 三解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第一个镜头:“武氏如意奉诏入宫,位居五品才人。” 请问“武氏如意”是谁? 看来编剧大人用他无穷的想象力,解答了一个老问题,武则天到底叫什么名字? 则天二字,当然不是她的本名。 公元705年,唐中宗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则天退位后,给她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来遵从她“去帝号”的遗愿,以“则天大圣皇后”为谥号,还是近代人图省事才叫习惯了。 武媚娘同样不是。 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听说她貌美,召入宫为才人,一见面,觉得名不虚传,赐号“武媚”,至于那个“娘”字是谁加上的,就不知是哪位编剧了。 至于那个空前绝后的“曌”字,更是要到载初元年(689年),已经被尊为“神皇”的武则天自己动手造字,方才面世。 往前看,在这之前的几十年里,太宗、高宗两代皇帝总不会喊她“喂,那个谁”吧? 有人或许会说,武则天出身寒微,女人没名字有什么奇怪的。 这种说法很不靠谱。

首先,武则天出身并不低,这个槽点后文再详解。 其次,史书明明写了她的名字,凭什么说没有呢? 《新唐书》卷四《则天皇后本纪》第一句就是: “则天顺圣皇后(唐玄宗时改称)武氏讳珝,并州文水人也。” 珝,读xu,《说文》解释为玉的名字,给女孩取这个名字,很有文艺范儿。 说到这儿,《武媚娘传奇》的粉丝们要说了,“如意”也没错啊,有玉如意,说不准如意是她的小名或者表字呢。 且不说,玉如意这种玩意儿以清朝为多,只看“如意”的本意就好。 南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引《音义指引》: “如意者,古人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 痒痒挠是也,给自家闺女取这个字,还真是……有仇吗? 法门寺出土的鎏金银如意,形制已经经过佛教改造,不易于瘙痒了,也可算是后世玉如意的雏形 南宋人或许怀古有误,再看看唐朝人的记录,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 “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 大和尚不空表演的戏法且不论真伪,罗公远反手瘙痒够不着后背,方才来借“如意”,可见还是拿这东西当“老头乐”、“不求人”来用。 好吧,你拿武则天在感业寺写给唐高宗的情诗《如意娘》来解释,那么,《全唐诗》里还有40多首她的诗作,是不是都能和名字相关?

历史趣谈扬州叛乱简介:女皇武则天派兵平定李敬业叛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扬州叛乱简介:女皇武则天派兵平定李敬业叛乱 导语:唐则天后光宅元年(684年)十月至十一月,皇太后武则天派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率军在扬州(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地区,平定李敬业等起兵反 唐则天后光宅元年(684年)十月至十一月,皇太后武则天派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率军在扬州(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地区,平定李敬业等起兵反对武后擅政的战争。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逝,中宗李显继位。次年二月,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更立豫王李旦为睿宗,但政事皆由自己裁决。武后集团推行剪除异已之策,使唐宗室与亲唐臣僚人人自危。时因受贬的原故司空李勣(本姓徐,赐姓李)之孙眉州刺史、英国公李敬业和其弟盩匡令李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薄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及被罢黜御史职的魏思温,会集于扬州,各怀怨恨,遂密谋决定以匡复庐陵王为号召,讨伐武后,于光宅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据扬州起兵。谋主魏思温使其党羽监察御史薛仲璋(内史裴炎外甥)要求奉使江都(今江苏扬州),令其党羽韦超向仲璋密告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仲璋收敬之下狱。数日后,敬业乘传车而至,矫称扬州司马来上任,诡称奉密诏,募兵讨伐谋反的高州(今治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酋长冯子猷。于是打开府库,令士曹参军李宗臣至铸钱作坊,驱使囚徒、工匠,得数百人,授以铠甲,斩敬之于狱中,遂起一州之兵,复称“嗣圣”(中宗年号)元年。设置匡复、英公、扬州大都督三府,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十日间得兵10余万。向州县发布檄文,列举武后罪恶。又找相貌类似故太子李贤的人,伪称是遵照其号令举兵。楚州司马李崇福率所部山阳、盐城、安宜(今江苏淮安、盐城、宝应)三县响应。唯盱眙(今属江苏)刘行举据县不从,敬业派其将尉迟昭攻之。 生活常识分享

蒙曼:精彩评说武则天

蒙曼:精彩评说武则天 蒙曼,央视“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因主讲“武则天系列”而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蒙曼以一个女性的视角解读唐史,评说武则天,不仅激发了广大听众对一代女皇的兴趣,而且加深了人们对唐代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和认识。蒙曼讲解历史,精彩纷呈;评说人物,妙语连珠,充分展示了一位学者和教师的独特史观和高超口才。 一、设问——精确的导入语 蒙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我不会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去讲述,也不会平铺直叙地介绍事件的起落,而是带着问题讲,用悬疑吸引读者。”这正是她评说武则天的一大特点。蒙曼特别喜欢在每一讲的开头和结尾,运用设问的方式生发悬念,以引起听众对历史真相和人物命运的探究兴趣,从而导入正题。例如,她在讲第一集《则天家世》的开头,说了这样一段话: 武则天是一个奇迹。她在一个几千年来一直教导女子顺从的世界里雄飞高举,君临天下。在她的时代,禁区可以突破,命运可以改变,激情和梦想造就了千古流芳的大唐气象;在她的身后,正史和野史,留下了种种扑朔迷离的记载,给这位传奇女子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是时代造就英雄,还是性格决定命运? 蒙曼首先运用精确凝炼的语言,从人物业绩、时代气象和史书记载三个方面,概述了武则天的人生奇迹。然后用“是时代造就英雄,还是性格决定命运”这一选择性的设问句,一下子就引发了听众对唐朝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关注兴趣和探究热情。这不仅是一个精确的总体性导入,而且在接下来发出一连串疑问之后,自然地导入到对武则天家世的从头叙说。 同时,蒙曼还十分善于在每一讲的结尾,通过设问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例如,她在讲第八集《两种命运》的结尾,这样说道: 到此为止,拥武派已经进入最高层,反武派也出去了三个,只差一条大鱼——长孙无忌还没有离开中央。天罗地网已经张开,尊为国舅、贵为宰相的长孙无忌又会面临怎样的结局呢? 请看下集:国舅之死。 蒙曼在总括了前述内容之后,用一句设问引发听众对长孙无忌命运和结局的关注,这样就自然地导入到下集《国舅之死》。 此外,蒙曼还常常在讲述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随处设问生疑,这样层层设疑,大大增强了叙史说事的连贯性和吸引力。 二、论断——精妙的辨析语 评说历史人物,必然会涉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蒙曼的高明之处在于,她不仅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而且善于运用精妙的辨析语言进行推理,从而对此类问题作出论断。例如,她在讲第三集《狐媚惑主》的时候,这样辨析李治在感业寺与武则天见面的表现:现代许多学者不太相信《唐会要》的记载,他们的理由是,忌日行香是国家礼典,李治的随员肯定不少,感业寺的尼姑当然也不止武则天一个。他们怎么可能在这样的场合激情对立呢?但是我认为,这件事必定发生过,理由有三: 第一,文本的理由。《唐会要》是一本经得起推敲的史书,保存了唐朝大量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它和现在街头小报不一样,不是专讲绯闻的,没有必要制造这么一个谣言出来。 第二,人情的理由。武则天在感业寺待了一年,她盼什么?她就盼李治来呀,盼星星盼

浅析“武”字

浅析“武”字 “武”字是个合体字,就古代造字法来说是“会意字”,“武”从止、从戈,由止、戈二字合起来成为“武”字。“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止”在甲骨文中实则为人的脚趾的象形,在金文中,“止”依然构成人的脚趾之形;在篆文中“止”依然如此。甲骨文中“武”字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足戈并立”,左边画一个“足型”,而右边画一个“戈型”,二者组合成其雏形,并以象形取意,即立足持戈,是一种静态;在此基础上字体由左右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近而形成了“止戈竖立”的组合,此时最大的变化在于“足型”被“止”字所代替,而“戈”的一撇移到“弋”字的左上角,其意是持戈而行,处于一种动态。进入青铜器时代,金文中的“武”字,已由象形向会意方向发展,并形成“动静”结合的字体,笔划粗细一致,结构相对协调,以适用于人的习惯认识和记忆。从甲骨文中“武”字的变化看,其原始本意并非止戈为武,而完整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或持戈静止而立,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与人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值,与兽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 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武大为于大君”——《易经·履》“孔武有力”——《诗经·郑风·羔裘》“诚既勇兮又以武”——《楚辞·九歌·国殇》。 研究“武”字,更多的是从它作为姓氏方面来分析的。下面就对

“武”字的姓氏源流做一下简单介绍。 一、姓氏源流: “武”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 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3、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①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 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②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 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是为河南武姓。 4、出自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 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①出自复姓简 化而来,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秦将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后简姓武。②出自

武则天人物分析

武则天人物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才智过人、果敢深沉的女政治家,比如西汉的开国皇后吕后,北魏的文明太后冯氏,清初的太皇太后孝庄。但是她们都没有改朝换代,一生都是以后妃的身份干预政治,没有踏出通往权力顶峰的最后一步。如果说武则天与其他女政治家有什么最大的不同,在我看来,那就是心性,用专业的心理学术语来讲就是“情商”。 可以说,武则天对这个世界,对当时的政治、人物、社会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她的人生道路。同样是遭遇情感危机,吕后为刘邦移情别恋的事自怨自艾,武则天则利用丈夫唐高宗的性格弱点和愧疚心理,谋求政治上的更高地位;同样是作为幕后的参政者,北魏文明太后采取怀柔政策,以保证皇帝不会对自己的野心产生怀疑,更不会在日后对自己进行清算,武则天则采取高压政策,让名义上的皇帝成为自己手中的傀儡,让这些傀儡失去与自己对抗的能力;同样是面对亲情与政治的冲突,孝庄太皇太后一直摇摆不定,试图在家庭关系与政治利益的平衡木上保持稳定,而武则天则毫无顾忌,使天平向政治一面倾斜,只要大权在握,丈夫、儿子、女儿都可以抛弃。 雁冀的《题乾陵无字碑》中写到:这里埋藏着一个伟大的女人,但离开男子一分钟也不能生存,爱与恨,难解分离。武则天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位魅力过人的女人,她的魅力到底来自何处,她到底有着一个什么样的个性特征,本篇文章力求以真实的史料,站在心理学角度来来阐述武则天的心理世界。 后宫之地本就你虞我诈,不争也是争,“不进则退”这个词语恰到好处的形容了后宫的无奈,一个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要如何保护自己,要如何全身而退,要怎样才能在每一个深夜睡得稍微安稳,走每一步都稍微安心踏实,那就要变强。常常不是人想争斗,而是她不得不争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武则天曾经尝过许多屈辱,她骨子里拥有反抗封建皇朝的精神,她不服气也不认输,她相信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靠自己,才能不再受辱,我们都扪心自问,换做是我们,我们能认输吗? 无法否认武则天对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她所统治的时期,百姓安居乐业,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给予保守的贵族沉重的打击,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言十二事,劝农桑,减少赋役,社会安定繁荣。武则天还大开志科,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她用人从不看出身,只看其才华能力,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也激发了老百姓读书求知识的热情,培养一大批后起之秀。郭沫若评价她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

xx赐姓受封之地xxxxxx诗篇 【临渝关】或【汉武台】或【碣石】或【北戴河】 是为练姓开族始祖何公记功赐姓之地。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东巡封禅泰山以后,北巡海上而到碣石临幸,曾在北戴河筑?汉武台?。希以他之雄才大略,足使大汉天威,远播中华大地之外。 公元645年(观十九年)十月唐太宗东征高丽班师回朝入临渝关后,在?次汉武台,刻石记功?时,唐太宗李世民以?精练军戎?,封何公为岐山侯,三世恩荣世袭骑尉将军,赐姓练氏,易东为练,子孙相袭,相传至今。 练姓开族始祖何公记功赐姓之地,是中国观沧海的著名之地,在此留古人下许多不朽的诗篇,以下就是我所收集到的中国最有名的帝王在在此观海的著名诗篇,请大家鉴赏: 【xx赐姓受封之地xxxxxx诗篇】一 春日xx xx?xx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 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是图王。 注: 贞观19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亲征高丽,九月班师,十月入临渝关(今山海关),并?次汉武台,刻石记功(练姓始祖何公正是在此时此地被赐姓受封)?,并赋此《春日观海》。【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二

碣石门辞 xx?赢政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 xx暴逆,xx无罪,庶民咸服。 xx功劳,赏及xx,xx肥土域。 皇帝奋威,德并xx,初一xx。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地势既定,黎庶无徭,天下xx。 男xx,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xx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注: 据《史记?xx本纪》记载: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赢政(前259~前210)出巡到碣石山(即后来练何公被赐姓受封之地)来求仙刻石,并令丞相李斯刻写了共108字的《碣石门辞》。【练氏赐姓受封之地中国帝王观海诗篇】三 xx xx?xx xxxx,以xx。 水何xx,xx竦峙。 树木xx,百草丰茂。

档案解密武则天一生的故事解读

档案解密武则天一生的故事解读 武则天自立为皇,开创周武王朝。成为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皇,这样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一生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武则天一生的故事,欢迎阅读! 有人说“唐有胡气”。隋唐的皇族基本都是北周的重臣或是北周重臣的后代,李渊的祖先李虎便来自于北周八柱国之一。 鲜卑族以狩猎畜牧为生,最早的时候居住在漠北。他们的生活习性便造成了鲜卑族的男性经常数天或者数月都在外面,而家中则是由妇女主持着家政和与外面联络,渐渐地也就能够独挡一面,养成了发号施令的习惯。 北魏的孝文帝开始便大力的提倡汉文化,但是对于鲜卑族来说作用不大,他们的民风民俗依然保留了不少。曾有文明太皇太后冯氏临朝称制长达25年之久的先例;隋朝的独孤皇后也终身干政,对隋朝的政治生活影响甚大;唐高祖李渊的妃嫔张婕妤等更是屡屡干政,被说是“胡气”。 唐朝的风气非常地开放。唐朝的妇女积极地参加社交和经商之类的活动,公主宗女更是自己开府立户聚集贤能,引荐才士。更有民间女子陈硕真组织起义,自立为皇。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继承父业的时候就有将其姬侍一并继承的习惯,李治将武则天纳为自己的昭仪,而武则天又是其父的妾室,这也是“胡气”的表现。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加上当时唐朝所面临的种种政治等因素,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就这样诞生了。 在长达53年的后宫生活之后,武则天最终站在了最高点;;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 公元690年9月,67岁的武则天在大家的请求之下,身着帝王的兖冕服饰登上了则天楼,也就是正式登基为帝了。她自称为“圣神皇帝”,将国号改为周,定年号为“天授”,李旦仍为继承人,赐姓武氏。 在李治之后,所有唐朝前期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而且那时候的儒家正统观念还没有完全占据统治的地位,因此对于武则天的评价都是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积极和正面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对武则天称帝的批判也就越来越多了。在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里就对武则天进行了严厉地批判。南宋的时候,程朱理学开始在中国的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重男轻女的舆论也就决定了其对于武则天的评价。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便将武则天评论为“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而这并不能否认武则天的功绩。她善于治国,首创“殿试”制度;她重视人才,知人善用。她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在她执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使得文化复兴,百姓生活富裕,社会呈现出“贞观遗风”的现象,为之后唐玄宗开创“开元之治”建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就这方面来说,武则天为中国的社会,中国的历史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 她在生前的功勋为世人褒贬不一,死后更是立一座无字碑随世人

中国有意思姓氏更换的历史故事

历史上的改姓集锦 历史上有很多的改姓的情况,改姓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避讳、避仇避祸、赐姓等这些都是主要的改姓原因。 1、避讳: 五代十国时期有后晋高祖石敬瑭,为了避讳,将敬改为苟姓,后有一部分人又改回了敬姓,还有的人继续姓苟。 东汉第二代皇帝明帝刘庄,为了避讳,将全国的庄姓改为严姓。 东汉安帝刘怙,其父为刘庆,后安帝下令将全国的庆姓改为贺姓,贺姓也是当今一个比较普遍的姓氏。 清朝的时候,因避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雍正皇帝下令将“丘”改为“邱”。 唐朝宪宗时期,为了避讳宪宗李纯的名字,将淳于氏,改为单字于,(淳与纯同音),宋朝以后有一部分人又改回了复姓,但是仍有一部分人保留了单字姓。 隋炀帝继位后,杨姓改为汤姓 2、避仇避祸: 孔子著名弟子,儒商始祖端木子贡的后代,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而改姓端、木、贡等,后木又有改为沐。 据说当年刘伯温对朱元璋说过沐英能“长枪刺月”,将来对大明江山肯定不利。为了除掉沐英,朱元璋采用了刘伯温的主意,即将沐英送至云南。古人认为,云南为“火”地。刘伯温的意思也就是沐英姓木,将他送到云南就是将其“烧死”。沐英临去云南前,深感大祸临头,求见了义母马皇后。马皇后考虑,不去云南属于抗旨,肯定要杀头,还不如赶赴云南就任。去云南前可将木姓改为“沐”姓,这样有了水,木自然不会着火,沐英的名也就保住了。 南宋时候宰相吕蒙正被吴姓大臣陷害,为了躲避追杀,他将几个儿子改为高、卢、江等姓氏逃往台湾。 五代最后一个王朝为后周,后周世宗柴荣是一代明君,世宗死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北宋的开国皇帝,后来潘美、卢琰分别收养了世宗的两个儿子,这两个孩子分别姓了潘和卢。卢琰所收养的柴熙诲的后人也就是当今浙江一带九支卢里面的一支。据说柴氏后来又有因避祸而改林、邱等氏。 3、赐姓: 五代后唐本为沙陀族,为唐朝赐姓李,故其国号亦为唐。 西夏元昊为唐朝赐姓李。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北齐时期原来的魏国后裔元景安、元文遥被赐高姓。 唐朝李绩本名徐世绩,辅助唐高祖李渊打天下立了功,赐姓李,成为李世绩;他的孙子徐敬业,曾起兵反武则天。 明朝郑和本姓马,因为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北京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被明成祖赐姓郑。 明朝郑成功曾被赐姓朱,但是因为朱为国姓,因此为了避讳他也未敢用朱姓,因此被称为“国姓爷”。 明永乐年间,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来降,赐姓金氏。 传说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以及李秀升和波斯人李玹、李殉均为唐时皇帝赐姓。元代达姓回回(今分布在江苏省六合县),据达氏家谱,其先世为色目人,名母把拉沙(波斯语:官爵之称),因功绩卓著,被元王朝封为平章政事,并赐名达不华。其后裔取其达不华名字首

关于对武则天的评价

古代对于武则天的评价 武则天以女性身份,先后以皇后、皇太后和女皇帝的名义,参与政治,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特殊现象。在她身前身后,她的功过是非是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有人说她倒行逆施,荒淫残暴;有人说她知人善任,忧劳天下;有人说她昏庸无道,有人说她明察善断。时至今日,仍然众说纷纭,毁誉不一。 一、古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 古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最早可以追溯到武则天在世的时候。武则天临朝称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骆宾王在《讨武曌檄》中声讨她“杀姐屠兄,弑君鸠母”“娥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当时李唐宗室及封建秩序的维护者,坚决反对武则天的统治,认为是伪政权;诸武集团及一些政治投机者则坚决拥护,还有一些人则隐忍不发。 武则天死后,对武则天的评价发生了一些变化。神龙二年(706)五月,中宗给武则天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国子司业崔融在所撰《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说她“沉潜刚克”、“惠心泉塞”、“仗义当责”、“忘躯济厄”、“返朴还淳”,使“四海慕化”、“九夷禀朔”,为国家民族立下不朽的“鸿业大勋”,高度评价其历史功绩。玄宗时,不满于中宗所修《则天实录》,命刘知己、吴兢重修为30卷。同年,太常卿蒋皎和礼官陈贞节又以封建礼仪为准则,上表正名分,说:太庙中武则天配高宗,题为“天皇圣帝武氏”,“若使帝号长存,恐非圣朝通典”,请改为“则天皇后武氏”,玄宗采纳。后玄宗认为武则天的施政纲领不错,加之武惠妃得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旧怨,玄宗基本上肯定了武则天。盛唐以后的统治者对武则天还是尊重的,把她绘进了《历代圣贤图》,春耕时节,让人进献武则天时所撰写的《兆人本业记》,效法武则天进行劝农。但唐朝官方对于人们如何看待武则天的地位,并未做强制规定,文献中也没有总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改朝换代和纳谏用人两个方面,对于前者多有异议,如德宗时,左拾遗、史馆编修沈既济就吴兢把武则天的事情列于《国史》本纪一事上书反对,说武则天“牝司燕啄之踪,难于备述”;对于后者则多持赞扬态度,如德宗贞元八年(792),名相陆贽上书谈到人才问题时说:“往者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多拔擢,弘委托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并行,所举辄试,其于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

武则天的历史评价

武则天的历史评价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杰出的女人,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心狠手辣。在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取李唐江山而代之,封她的王朝号。 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相比,难以同日而语。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在政治上,武则天提倡科学,能够破格用人。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举。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在经济上,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武则天时代的手工业也在发展。主要表现在采矿业、铸造业和纺织业上。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武周时期的交业事业,亦相应发达。在文化上,武则天在位时裁文史,光耀文史。重视古建筑的修建,较著名的有长安大雁塔、松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乾陵。兼容三教,使其发展。武则天本人遵儒、宠道、信佛,她派人把三教之精华江为一本《三教诸英》。发展科举,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开放殿试,增加制举次数和常举难度。

武则天也有其过失,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重用了各种各样人才。刚开始时,她提倡告密,任用酷吏,滥杀了许多无辜,招致群情激愤。武则天便反过来杀酷吏“以雪苍生之愤”,实际上酷吏们都是秉承她的命令行事的。表面上看来,这是耍弄权术的把戏,不值得赞赏。但是要承认,当时所杀的多是李唐宗室贵戚、旧朝元勋大臣,这在客观上削弱了已经腐朽的士族势力。可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武则天又有残暴的一面。她不惜杀害一代忠臣长孙无忌,用毒酒杀死长子李弘。她对于胆敢违抗自己的朝中重臣来济、韩瑗、柳弼等,一概严惩不贷;对于王皇后、萧淑妃这样的“姐妹”辈,先是诬告上许多罪名,再让她们受尽非人的折磨,最后置之于死地,连她们的女儿也不放过。历史上对她贬斥最多的是,她曾拥有几个男宠,这便成为她千古难泯的丑闻,成为文人墨客颠来倒去的话题,武则天宠幸的人主要有薛怀义、沈南蓼及张易之、张昌宗等。 总的来说,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女军事战略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在各方面都发展了贞观之治,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当然,武则天在政治上也有黑暗面,经济上也有过财政困难时期等等。还应该指出当时经济有发展、国力很强盛,都不是武则天个人的功劳。由于均田制的推选和科举制的勃兴,使世袭贵族势力迅速衰落,中小地主阶层急剧崛起,大批文人学士昂然跻身政坛,这种历史趋势把武则天推上了女皇宝座。武则天顺应了历史时代,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的历史

中国姓氏的来源

中国姓氏的来源 课题提出 我国历史文化品种繁多,源远流长,姓氏从原始社会就存留至今。姓氏是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文化。从古代开始,我国就有1000多个姓与氏。中国姓氏虽然源源流长,但历代由于受到地域、交通、通讯等多方面的限制,人们很难全面了解和调查各个姓氏的情况,也难以做出全国性的统计。因此虽然历代都有专人、专著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大都停留在姓氏的多少及部分姓氏的起源方面。姓氏文化在文字学、历史学、民俗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学科中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整理和系统研究。为了维护这古老文化不会消失,我小组决定研究调查我国姓氏的来源。 课题研究目的 为了促进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我们决定对我国姓氏文化进行调查:1、通过了解我国历史文化,丰富课外生活知识。开阔眼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 化。 2、通过调查研究、挖掘我国姓氏文化的发展方向,以次此推广我国历史优秀文 化。 3、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增强自身素质。 研究主要内容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口的繁衍增长,姓氏日益增多,姓源也日益复杂,甚至发展到“姓随人便”的程度。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地下工作者改用化名;一些著名作家和艺术

工作者取用艺名;独生子女成婚后,兼用夫妻双方姓氏为后代取名等。另外,涉外婚姻中兼用中外姓氏者也比比皆是。凡此种种因素必然导致中国姓氏日益丰富多彩。 研究过程 1.确定“某一姓氏的来源”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2.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姓氏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3.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 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一、华人姓氏的来源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二、姓氏的类别和内涵 1.以图腾为氏(末页附图):水鸟氏、瓦雀氏、野猫氏、孔雀氏等 2.以国为氏: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 魏、许、吕等。

武则天

武则天 (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 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 位后改名武曌(zhào),取意“日月当空”(有 另一种写法,瞾,取其“双目当空”之意)。 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国号为周,不 是唐。 武氏真名称“曌”,起于她称帝前夕。 是她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献的12个 新字中的第一个字。这个新造的“曌”字,尽 管意思与“照”字相同,但结构特殊,能使人 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这一磅礴景象,这 也可能是武则天独钟情于它,并选做自己名字 的主要原因。则天二字是后世对她的称谓。即 因武则天当年是在则天门上宣布改唐为周的, 更因“则天”二字有“效法于天帝法则”的含 义。到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编撰《则天实录》一书时,特用“则天”二字,来称呼这位既是皇后,又当过皇帝的非凡女性。这是武则天这个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现。而武则天这一名称,则是在近代对她的评价逐渐升高以后才随之流行的。 武氏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武则天这位祖籍山西文水,生于四川利州(今广元市)。本名不详,14岁入后宫为才人(正五品),唐太宗赐名媚,人称“武媚娘”。高宗时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改尊为“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等。后世通常称武氏为“武则天”或“武后”。 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出家为尼姑。但宫中-使她成了唐高宗李治的昭仪,655年立为皇后。号“天后”,参与朝政,时与高宗并称“二圣”。她是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高宗死后,她把持朝政。 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洛阳为神都,国号为周,史称南周或武周。 武氏执政其间由于宠信酷吏,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供养男妃嫔,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鞑。但也是她开创了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 武氏晚年希望儿子李显改武姓可以继位,但李显的软弱使她放心不下。直到后期武氏病重,朝臣推举李显继位,并复辟唐朝,武周亡。 705年去世时发遗诏: “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武则天简介-中英文对照

今天我要介绍的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她创造了中国历史的奇迹。Today I want to introduce the only female emperor in China’s history ---- Wu Zetian,who created the miracle of Chinese history。她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She was an outstanding politician,strategist as well as a poet in Chinese history. 武则天出生于唐朝大户人家,她拥有盖世的美丽,绝顶的聪明,并喜欢读书。she was born in a wealthy family in Tang dynasty,She had the matchlessly beautiful and the very intelligent, and she also liked reading.童年时曾随父母游历了名山大川,培养了她的眼界和才干,所有的这些为以后称帝奠定了基础。she had visited famous mountains and great rivers with her parents when she was a child, which had broadened her horizon and developed her talents, and all of these ha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becoming the empress in the future. 她14岁入宫,在经历了很多坎坷和磨难(例如感业寺出家)之后最终登上了皇位。She was sent to the palace when she was fourteen, after many difficulties and hardships(such as become a nun in Ganye temple ),she became the empress in the finally.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正式做了皇帝。 In 690, Wu Zetian changed the name of the dynasty Tang to Zhou, and became empress herself. 在她执政期间,支持佛教,很多正直而有才能的人得到重用(例如狄仁杰),经济、文化繁荣发展,边疆得到稳固,人民生活幸福。

解密武则天的真实名字

解密武则天的真实名字 解密武则天的真实名字 广元皇泽寺内武则天刻像(清)。陈洋摄 洛阳龙门奉先寺内武则天捐资雕凿的“卢舍那佛”。陈洋 摄编者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元市作协副主席、市图书馆馆长陈洋同志,多年来致力于武则天与广元的研究,他利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和文学的形象思维原理,依据历史文献、出土文物、民间传说、民俗文化和前人对武则天的研究成果,在浩繁的历史文献中寻找到了一条符合逻辑的证据链条,写出学术论文《解密武则天的出生时间和出生地》,该文科学、严谨地推翻了过去历史学家认定的武则天出生在武德七年(624)的说法,得出了武则天应在贞观二年(628)十一月二十三日出生在利州(广元)的结论,该结论从而终结了一个争论了一千多年“武则天出生三地说”的话题,使武则天出生在广元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该文在本报和广元新闻网上连续刊载以来,被网易、新浪、天涯等网络媒体广为转载,在社会各界引起巨大轰动。该文经乾陵博物馆和国际武则天研究会专家们的认真审阅,也一直认为“该文科

学地论证了武则天出生时间的问题,得出武则天出生在四川广元最具说服力,在武则天文化研究中具有重大突破和突出贡献”,该文被全文发表在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乾陵文化研究》2008年度刊物上。陈洋同志新著《解密武则天》出版在即,在此选登部分文章以飨读者。陈洋“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宋庆龄语),但由于武则天是一位女性,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观念的作祟,史册上竟一再将她作皇帝的事实污蔑为“牝鸡司晨”。在漫长的一千三百八十年的历史长河中,所有史籍连她的真实名字都不记载,对于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做出过卓越贡献的重要历史人物来说是极不公正的。一代女皇帝武则天的“则天”二字并不是这位伟大女性的真名字,那是她在神龙元年(705)被迫退位后,由唐中宗给其上的“则天大圣皇帝”尊号。她在临死时遗制:“去帝号”,于是谥“则天大圣皇后”。后又称“则天后”,唐玄宗尊为“则天顺圣皇后”,在历史上就称她为“武后”。“则天”作为名字在唐朝皇宫中早就出现了,皇室禁宫中有一门曰“则天门”,还有一楼叫“则天楼”。有记载,武氏在永昌元年实行“武周革命”时,她身着皇帝的服装,“大飨万象神宫,御则天门”,然后大赦天下,并改元。“则天”二字出自《论语》,“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意思就是法则于天。就名字而言,的确很是大器,气宇不凡,

百家姓薛氏图腾

百家姓薛氏图腾 百家性之中,薛氏以山西、江苏、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氏占到中国汉族薛氏人口的63%。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薛氏人口增至为720余万,占全国人口的0.53%,为排行第35位的大姓。下面为大家整理了百家姓薛氏图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百家姓薛氏图腾 薛姓图腾,薛是任姒炎帝族以耒耜进行耕种的民族之一吕族的族称。薛的古文又写作,又作吕、以、师、耜、又作莒、宫。凡是带“”旁的字都是该族的发明,用来作为图腾标志。薛由三部分组成,草字头代表扶木,左下部代表“莒”族,右边的“辛”字代表天干,“辛”下面的“可”形象形黄河河道,所以薛图腾又是一个复合图腾。 薛姓发源于今山东济宁、滕州,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薛氏以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氏占到中国汉族薛氏人口的63%。薛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约六百七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42%。 据薛氏家谱记载,薛姓发源于今山东济宁、滕州,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薛氏族人已广布中国,主要集中于江苏、陕西、河南三省,其次分布于山西、河北、山东、安徽。其分布以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氏占到全国汉族薛氏人

口的63%。 薛氏姓氏起源 起源一 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的封地任,属于以居邑为氏。相传薛氏先祖最早源自古代任姓部落,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通志》等记载,黄帝一生共有二十五子,成年后皆以德行出众,受封为十二个不同的姓族,散居于各地。其中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受封于任(今山东济宁任城),而为任侯。禹阳之裔孙以邑为氏,形成任姓,其后任姓几经发展壮大,人才兴旺,支系庞杂。《左传》滕侯、薛侯争长(隐公十一年),薛侯曰:“我先封!”鲁隐公畏惧诸多任姓封国势力,派羽父对薛候说“不敢与诸任齿”,即不敢与诸任争论,表示敬服。禹阳的第十二世孙奚仲,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因其精工巧思、发明车辆有功,被大禹任命为车正(官名),专门管理天下车辕之事,奚仲因此也被视为车的创造者,受后人仰慕。车辆的发明与使用大大加快了中华文明的步伐,大禹赐封奚仲以薛(今山东藤州)为邑,称薛侯。奚仲家人闻讯都以此为荣,不少人甚至索性以薛为氏,表示纪念,是为薛氏之始。后来奚仲曾一度迁居于邳(今山东枣庄薛城官桥镇,一说微山湖地区)。薛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有史可记的世次为:畛→初→厉侯陵→宣武侯房→哀侯褒→庄侯元→平侯贵→昭侯直→襄侯夷→桓侯辨→康侯安兴→定公箱→恭侯尚→景侯魏→宣侯伯勤→简侯文欢

武则天台词独白

武则天台词独白 篇一:武则天台词独白 我行走在八百里秦川腹地,走过千年不朽的大唐。我静静的长眠在乾陵,那班驳的碑身,记载着我历史的沧桑。大唐的风啊,历经千年,依旧凛冽、雄壮。大唐的雷啊,依旧高亢嘹亮。 千载历史风雨悠悠,万种红尘云烟茫茫,我威严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傲骨仰天遥望,无字碑留下了我的慨叹和悲伤。我的王朝苍穹,依旧浩渺,我的无字墓碑,依旧悲凉。我的美丽已随大唐而逝,如今只留下荒冢草青青,还有墓碑尚未风干的泪珠,那是我梦回我的宫殿,洒落的悲泪两行。 仿佛就是在千年的今天,在混乱和紧张的思维中,我颤抖的手触摸在女儿的脖颈上。我怎么了?我怎么会这样?我是母亲,我不是狠毒的豺狼。苍天啊!能告诉我吗?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啊?!唯有吞噬亲情和人性的代价,才能在这个充满血腥的皇权斗争中生存,皇权啊,你丧失了骨肉亲情,没有了儿女情长。 冷月凄然,满载我千古的情殇。唐高宗啊,我恨你!你没有英雄的脊梁。如果你能挑大唐的江山,我何必以瘦弱的双肩

扛起了整个大唐?为了王朝,我失去了骨肉,背负着千古骂名,其中的痛苦谁能理解?谁能知道我的剧痛与绝望? 冷冷的唐月,凄凄的唐风,我太累,太迷茫。曾经被迫削发为尼,在孤寂的感业寺,忍受着青灯黄卷的凄凉。钩心斗角的深宫内院,尔虞我诈的官场,为什么让我一个人抵挡?我要呐喊,我要诅咒,我要一把火燃烧这个王朝的殿堂! 我帝王的身份,你们犹豫了一千多年,争论了一千多年。今天,请你们用真诚的目光去审视一千多年前的我,掀开历史烟云笼罩在我身上的神秘面纱。我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万岁”声中,我登临大宝,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我的光芒,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我智慧塑造了辉煌的盛世大唐。 我是女皇,也是女人,《全唐诗》中也有我的诗行。“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我的七言绝句《如意娘》里,也洋溢着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衷肠。 敢问苍天,中华历史有那个王朝敢比大唐?有几个敢和我一样自豪的帝王?收复安西四镇,平定契丹叛乱,打退突厥进攻。我的江山,谁敢黩武刀枪?跪下!我的臣民!跪下!我的子孙!我让你们跪下!面对我的墓碑,面对我的英灵,你们虔诚的膜拜吧!我是你们千古不朽的女皇! 我的时代,禁区可以突破,命运可以改变。你们可以后宫佳

武则天之死因真相

武则天之死因真相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下面整理了武则天之死因真相,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武则天怎么死的太子的选择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困扰她多年的事。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求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则天给印纸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则天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圣历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则天托病,派徐彦伯带一班宫人去房州设计召回李显。二十八日,李显回到洛阳,满朝文武无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武则天同意立李显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怕自己死后太子与武家子孙不能相容,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铭之铁卷,藏人史馆。 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

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 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首设武举选拔将领,使许多有才干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则天令苏(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旧案,从而使许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昭雪。 长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则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日韦合并)等迎李显太子,杀张昌宗、张易之等,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二十三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武则天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为中宗。二十六日,武则天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唐中宗李显率百官谒上阳官,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复国号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终。同日,唐中宗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归乾陵合葬。王皇后、萧淑妃及其牵连的人都予赦免。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则天于乾陵,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天后”,后又改称“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称“则天后”;天宝八年(749年),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