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与应用实践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与应用实践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的技术知识,是风险来源、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主要理论基础。
本文就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与应用实践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风险分析引言现阶段,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主要集中在技术方法改进方面。
地质灾害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不但会受灾害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承灾体的能力,只有在灾害体对承灾体构成威胁的情况下,才会引发地质灾害风险。
所以,承载体的数据质量、精度等也会对危险评估的最终结果造成影响。
1地质灾害的类型地质灾害指自然或者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均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很多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的各项生存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岩爆、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岩土膨胀、煤层自燃、沙土液化、土地沙漠化地震、水土流失以及地热害等。
由于地质灾害大部分是在一定的动力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诱发因素较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根据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将地质灾害分成了人为地质灾害和自然地质灾害两大类。
人为地质灾害大部分受到了人类工程开发活动的制约;自然地质灾害一般受到自然地质条件的控制,其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与频率都不会受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转移。
2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与评价类型地质灾害产生的经济损失、社会损失非常严重,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方法与类型要进一步完善。
当代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单一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经验模型法等方法评价,旨在找出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并且在评价分析的时候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评价的矛盾和问题。
第二种是交叉型评价方法,比如模糊聚类综合评价、物元模型综合评价等等,该类型的评价方法在于对地质灾害的各类影响因素充分掌握,在评价分析的过程中给出了更多的参考和指导,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评估。
基于灾后损失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2 1 划分评价区 .
为 使研 究成 果 便 于应 用 和 指导 防灾 减 灾 实 践 , 进行 易 损性 评价 时 宜保持 行政 区的完 整性 。本 文 以 三 峡库 区各 县 ( 、 ) 评 价 区 , 计 2 市 区 为 共 O个 评 价
区。
12 库 区气象 和水 文 .
三峡库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 平均气温高、
13 库区地质环境 .
三 峡库 区位 于 杨 子 准地 台 区 , 与秦 岭地 槽 相 北
邻。库区横跨川鄂褶皱带 中段和川东弧形褶皱带东 段 。褶 皱形 态 以奉 节 为 界 , 节 以东 背斜 紧 闭并 伴 奉
有倒 转 现象 , 向斜 为 复式 褶 皱 , 级 褶 曲发 育 ; 节 次 奉
l 三 峡 库 区概 况
1 1 库 区范围 .
长 江三峡 水库 淹 没涉 及 湖 北 省 的夷 陵 区 、 归 秭
县 、 山县、 兴 巴东 县 , 庆 市 的 巫 山县 、 溪 县 、 节 重 巫 奉
2 三峡库 区地质灾 害易损性评价
易损性 评 价 的 步 骤 可 分 为 六 步 : ) 分 评 价 1划 区 ;) 取 评 价 指 标 ; ) 定 评 价 指 标 分 级 标 准 及 2选 3确
维普资讯
岩 土工 程 界 第 卷 第4 期
基 于 灾 后 损 失 的 三 峡 库 区 地 质 灾 害 易 损 性 评 价
胡焕校 张 立 明
( 中南大学地学 与环 境工程学院)
摘
要
以三峡库 区近年统计 数据为依据 , 选取 灾害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害频 数 、 灾 经济损失模数 、 生命损失模数等 评价
易损 性 的定量 表达 就是 易损 度 。根 据 国 内外 自然 灾 害研究 理论 6, 义地 质灾 害 易损 性 为 承灾 体 遭 _定 受 地 质灾 害危 害 的程 度 , 它反 映 了不 同承 灾 体遭 受 同一 强度地 质 灾害 损失 程度 的不 同。易损 性评 价 是 对 区域社 会经 济 水平 及 承 灾 能 力 的分 析 , 揭 示 其 并 空 间分布 状况 。 易损性 评 价成果 可 用 于指导 高风 险 区 的防灾 减灾 , 为 区域 防灾措 施 的制定 提 供依 据 。 也
地质灾害土地资源易损性评价定量探讨

第 37 卷 第 量探讨
张
1 2 1 艳 , 刘丹强 , 周璐红
( 1.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西安
710054 ; 2. 商南县水保站 ,商南
726300 )
摘要 :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对土地资源易损性考虑较少, 作为自然资源的主要承灾体, 土地资源应和人口和物质财富一 样进行定量化研究 。 在地质灾害评价理论和土地资源价值理 论 的 基 础 上, 探讨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土地资源易损 承灾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土地利 用 方 式 、 土壤类 性评估的技术方法 。 易损性的影响因素是灾害强度和土地资源承灾能力, 型等, 基于此, 建立了数学模型进行易损性计算, 核算了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 、 社会价值 、 生态价值, 进行了 综 合 易 损 性 计 并在西乡县进行了实例验证 。 算和土地资源易损性区划, 关键词 : 地质灾害; 土地资源价值; 易损性; 定量 中图分类号 : P694 文献标识码 : A 3665 ( 2010 ) 03012205 文章编号 : 1000-
[ 7]
。由于我国资源经济刚
起步, 目前土地资源 价 值 还 缺 少 相 应 的 标 准 和 参 考 数 值, 在大多数易损性评价研究中都没有予以考虑, 缺少 易损性定 量 评 价 的 技 术 方 法
[ 2]
。本文在简述地质灾
害评价和土地资源价 值 理 论 的 基 础 上, 开展地质灾害 重点开展土地资源价值的定量 土地资源易损性研究, 方法研究 。
承灾体易损性评价一般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查清调查区内历史时期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活动频率及每次灾害的成灾范围承灾体的详细破坏损失情况灾前灾害影响范围内各类承灾体的数量及价值等对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计算历史时期各类地质灾害对各类划分到亚类承灾体的易损性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研究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研究地质灾害是指地球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产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研究至关重要。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生态和人口的损失及其后果进行评价。
其目的是为灾害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灾害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和灾害影响评价。
灾害危险性评价是指对灾害的发生概率进行评估,即灾害的前提条件、诱发因素和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确定该地区出现灾害概率。
易损性评价是指对灾害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受灾体系的抗灾能力和脆弱性进行评估,以对抗灾体系的损失程度和类型、恢复能力和需要等进行分析。
灾害影响评价是指对灾害造成的主要损失进行评估,包括人员伤亡、财产受损和环境破坏等评估。
二、地质灾害预测地质灾害预测是指利用地质勘探、测量、监测等手段,对灾害发展过程进行动态预测与监测。
其目的是发现灾害预兆,以便采取有效的预警和预控措施。
地质灾害预测技术主要包括地形、地质、地震、气象、水文地质和遥感等多方面的监测手段。
其中,遥感技术是地质灾害预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和遥感数据,可以实现对灾害区域的全面监测和检测,减少人力和时间成本。
地震预测则是利用地球物理、地质学、统计学等方法,对地震的发生时机和空间位置进行分析,提出可能发生地震的区域和时间。
气象预测则主要利用气象卫星、气象雷达、气象站等信息,对雷电、暴雨、洪水等极端气象事件进行预测。
三、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的应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和减少损失。
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在灾害发生前及时预测和预警,为群众转移、避险和救援行动提供依据,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
同时,也能够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可以广泛运用于灾害治理和灾后恢复等方面。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与应用实践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与应用实践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地质方面的干预力度不断增加,工业开发、建筑施工、区域资源挖掘等都会对地质条件造成较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地质灾害也日趋严重。
地质灾害的种类比较多,同时造成的破坏范围比较广,有些区域甚至是出现了连续性、大规模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应根据客观情况做出深入的分析,加强地质灾害前后变化的评估,切实掌握好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坚持在未来的防治机制上得到更好的创新。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应用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内容与评价系统关于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要先从内容、系统角度出发,明确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具体内容,根据评价内容打造专业的评价系统,一方面对各类地质灾害有效的分析,另一方面加强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控。
滑坡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于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而言,主要是从滑坡体的基本要素出发,然后根据基本要素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掌握滑坡的发生根本原因和外部影响因素,指导相关部门开展滑坡的有效治理,减少滑坡的反复出现,为地方的生产生活提供较多的保障。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
比如火山爆发灾害,火山是无法通过人工干预来应对的,自然条件达到以后肯定会爆发,这就是危害性评价的内容。
易损性评价主要是指承受特定灾害时综合能力的量度,具体偏向于社会属性特征,展现为地质灾害的承担能力、抵御能力。
比如汶川地震的出现,各方面的救援分析、建筑工程的抗震调查、灾后重建等等,都是易损性评价的内容,由此在后续的重建体系上进一步完善,对灾害的应对能力有效提升。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系统包括三个方面,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期望损失分析。
期望损失分析并不是大家想要得到的损失程度,是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后,能够控制的最低损失标准。
比如,轻微地震的出现,期望损失分析是希望没有损失,不要出现任何的安全事故。
期望损失分析的作用下,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系统功能更加完善,并加强了系统的创新,对于分析指标进一步丰富,有利于加强地质灾害的识别。
我国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研究现状与趋势

我国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研究现状与趋势蔡向阳;铁永波【摘要】To get into deep exploration of evaluation method of vulnerability of geological disaster in urban ar-eas,the article reviews the related domestic research resul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vulnerabilit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object of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x system in mountains and towns.And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main methods of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at present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disasters.On the basis,the improvement and refinement of the assessment system of vulnerability quantization,plus the integration of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credi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evaluation model are thought to be a developing trend which deserves to be valued i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in the future geological disasters.%为进一步探索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的评价方法,回顾了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易损性概念入手,探讨了山区城镇易损性评估的对象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对目前主要的易损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对灾害易损性评估现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认为易损性量化评价体系的完善和细化、时效性和空间尺度的融合以及评估模型的可靠度和适用性的提高是今后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估值得重视的发展趋向。
昆明市地质灾害易损性模糊综合评价

西南山区小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1 西南 山区小 城镇 易损性 特点
西南山区小城镇 易损性特点 主要表现 在以下方 面_ : ) 民 过 实地 调 查 和统 计 获 得 , 3 1居 j 面积 和 土 地 利 用 类 型通 过 实 测 地 形 图获
制, 西南 山区交通设施 在发生 灾害 时易受 到损害 , 灾后恢 复难 度 灾害易损性评价 , 计算公式如下 : 较大 , 这就使得发生灾 害后受 灾区与 周边地 区交通 中断 , 救援 队
伍救 援物资不 能及 时运送 到灾 区 , 进而加大了灾害受损程度 。
表 1 地 质 灾 害易 损 性 评 价 指 标体 系
性 分 级 图 , 最 终评 价 结 果 与 实 际 情况 基 本 吻合 。 其 关 键 词 : 质 灾 害 易损 性 , 地 评价 因子 , 价 模 型 评 中 图分 类 号 :6 2 P 4 文献标识码 : A
易损性评价是地质 灾害风险评 价的重要环 节 , 地质灾 害易损 是评价单元 内居 民对地质灾害风险的防范意识 和观念 , 一般评价
评价层 指标 人 口密度 年龄结构 基础数据 评价单元人 口数量、 评价单元面积 小 于 1 岁人数 、4 4 1 岁~6 5岁人数 、 大于 6 岁人数 5
= 手 r 1 Nhomakorabea其 中,
, 和 V 分别为人 口易损性 、 w 经济 易损性和资源
易损性 所 占易损性 的权重 , +w wp +w, ; , 和 V 分别 =1 V
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 害破坏 的难 易程 度… , 表现为受灾 体对 单元 内居民受教育程度越 低居 民对 灾害的防范意识越 弱, 该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评价方法选择
易损性通常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及自然等方面,因此,它不单纯是一个理论术语,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事件、及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它的定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联合国于1991年和1992年公布的易损性定义:“潜在损害现象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
刘希林[1,2]综合联合国定义和Panizza[3]的观点,认为易损性是在给定时段、给定地区内,由潜在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可能潜在总损失。
郭跃[4]对其概念作了总结:(1)遭受灾害破坏和损失的容易程度;(2)个人或群体对灾害的处理和恢复能力;(3)灾害风险和处理灾害事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衡量。
以上的几种定义均阐明了易损性随事件、群体、地点等相关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征,同时,各类群体也都越来越认识到易损性评价对于有效规避自然风险的重要意义。
因此,在特定的地区进行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更应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
表1-1总结了常见的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原理及优缺点。
表1-1 常见的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希林,莫多闻,王小丹. 区域泥石流易损性评价[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12( 2):10-15.
[2] 刘希林,莫多闻.泥石流易损度评价[J].地理研究,2002,21( 5):569-577.
[3] M Panizza. Environmental Geomorphology[M]. Amsterdam:Elsevier,1996.
[4] 郭跃. 灾害易损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灾害学,2005,20( 4) : 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