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音乐鉴赏

合集下载

影视音乐赏析

影视音乐赏析
影视音乐赏析
影视音乐赏析
目录
影视乐赏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这部影片中音乐的作用。在《海上钢琴师》中,音乐起到了多重作用。首先,音 乐为影片营造了独特的氛围。电影中的钢琴音乐,无论是悠扬的旋律还是激昂的节奏,都与海上的 场景和人物的内心情感紧密相连。其次,音乐还通过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反映了角色的情感变化。 例如,在主角1900在钢琴上创作并演奏出动人音乐的过程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忧郁 和追求自由的情感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这部影片中音乐的结构类型。《海上钢琴师》中的音乐以钢琴为主,辅以管弦 乐和电子音乐。钢琴的旋律优美,富有诗意,与海上的场景和人物的情感相得益彰。管弦乐则增强 了音乐的层次感和深度,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和立体。而电子音乐则通过现代的节奏和律动,为电影 注入了现代感
最后,我们来探讨这部影片中音乐的美学特质是如何得到反映的。《海上钢琴师》中的音乐美学特 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意的表达,展现了电 影中人物的情感世界;二是现代的音乐元素,通过电子音乐的运用,为电影注入了现代感;三是音 乐与剧情的紧密结合,无论是旋律、节奏还是情感的表达,都与电影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紧密相连
-
感谢您的聆听

《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艺术探析

《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艺术探析

《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艺术探析《海上钢琴师》是一部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电影,讲述了钢琴师在海上与一个富有的女孩之间展开故事的情感电影。

电影中的钢琴音乐是影片的一大亮点,通过音乐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浪漫的,充满诗意的世界。

本文将就《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艺术进行探析。

电影中的钢琴音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在影片中,钢琴音乐不仅是背景音乐,更是引导观众情感的关键。

在情感高潮的时刻,音乐通过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将人物的内心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而在悲伤的时刻,音乐则通过悲凉的旋律,将人物内心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电影通过音乐的表现力,使得观众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了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

电影中的钢琴音乐具有很高的艺术创造力。

音乐在电影中不仅仅是单纯的旋律,更是通过不同的曲调展现了丰富的艺术魅力。

在电影的不同情节中,音乐通过不同的节奏、音色和音乐元素展现了丰富的创作技巧,使得音乐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而且,电影中的音乐还通过与画面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使得观众对电影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感得到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电影中的钢琴音乐具有很高的艺术品味。

在片中,音乐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艺术的追求。

通过音乐,电影表现了一种雅致的艺术品味,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也能够享受到一种高雅的艺术美感。

这种艺术品味来自于音乐的高超技巧和对情感的深刻理解,使得音乐在电影中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表现力、创造力和品味。

通过音乐,电影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世界。

在观赏这部电影时,不仅可以享受到精彩的情节,更能够通过音乐感受到那种纯粹而高尚的艺术美感。

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可以说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得整部电影更加完美和丰富。

电影音乐世界的又一颠峰之作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音乐浅析

电影音乐世界的又一颠峰之作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音乐浅析

电影音乐世界的又一颠峰之作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音乐浅析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的音乐魅力,这部由才华横溢的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蒂姆·罗斯、比尔·努恩、梅兰尼·蒂埃里主演的电影,自1998年上映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在《海上钢琴师》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影片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深远的艺术意境。

本文将通过对影片音乐的分析,解读电影音乐如何与影像相结合,共同塑造出一个令人陶醉的音乐世界。

我们将从电影音乐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逐步揭示音乐在影片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与剧情、人物和导演的艺术构思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部视听盛宴。

本文还将关注电影音乐对于影片情感表达的作用,分析音乐如何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将角色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以及导演的情感倾向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海上钢琴师》的音乐魅力,以及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二、影片音乐概述《海上钢琴师》是一部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以音乐为灵魂、大海为背景的感人至深的电影。

该片通过描绘一位从未踏足陆地的天才钢琴师“1900”的传奇人生,让观众在音乐与画面的交织中感受到生命的深沉与广阔。

影片的音乐部分,无疑是整个作品的一大亮点,它不仅是情感的载体,更是故事叙述的重要元素。

影片的音乐由导演与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共同创作,他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情感,将音乐与影片完美融合,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情怀的音乐世界。

莫里康内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将爵士乐、古典乐和民间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影片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音乐内涵。

在影片中,音乐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情节的推动。

它时而激昂热烈,如同海浪般汹涌澎湃;时而柔情似水,如同月光般洒落人间。

电影《海上钢琴师》音乐赏析

电影《海上钢琴师》音乐赏析

电影《海上钢琴师》音乐赏析电影《海上钢琴师》音乐赏析一、导言电影《海上钢琴师》是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于1998年执导的一部剧情片。

该片改编自作家亚历山大·巴拉吉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友谊和爱的故事。

电影中的原声音乐由意大利作曲家埃尼奥·莫里科内创作,成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二、电影背景本章节将重点介绍电影的背景设定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

2.1 电影背景设定《海上钢琴师》的故事设定在20世纪初的法国,并在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景中展开。

例如,电影中描绘了法国沙田大桥的建设过程,这象征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兴起。

背景设定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2.2 故事情节故事以比斯托利亚的回忆为线索,展示了一个关于音乐家威廉·斯泰尔的传奇经历。

威廉在海上船上通过弹奏钢琴赢得了人们的赞赏,并与同船的人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威廉的音乐才华和对音乐的热情感染了每个人,并成为故事发展的核心。

三、原声音乐赏析本章节将对电影中的原声音乐进行详细的赏析,包括曲目解析和音乐情感表达等方面。

3.1 曲目解析电影《海上钢琴师》的原声音乐包含了多首经典曲目,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主题曲《想象》。

这首曲子旋律优美动人,充满悲伤和温暖的情感。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配乐曲目,如《沙田大桥的春天》、《告别》等。

3.2 音乐情感表达电影中的原声音乐通过简洁而深情的旋律,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音乐随着剧情的发展,将观众带入电影的世界。

其中,主题曲《想象》饱含了对爱与友谊的思念与回忆,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其他曲目也通过不同的音乐元素传达了各种情感,如悲伤、欢愉和温暖等。

四、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1、《海上钢琴师》电影海报图片2、电影原声音乐CD封面3、威廉·斯泰尔的钢琴演奏视频五、法律名词及注释本章节将本文涉及的法律名词,并提供相关注释。

5.1 版权法版权法是保护作品的创作者或拥有者权益的法律规定。

《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艺术探析

《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艺术探析

《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艺术探析电影《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关于音乐与人生的经典电影,该电影中的钢琴音乐也是影片的灵魂,其中的演奏场景、曲目选择、演奏技巧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从这些方面对《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电影的艺术魅力。

一、演奏场景《海上钢琴师》中有很多场钢琴演奏的场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主角阿比利奥在海上演奏钢琴的场景。

这些场景不仅展示了钢琴音乐的魅力,更突显了海洋和自然对钢琴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和灵感的影响。

比如,在电影开头,随着海浪的涌动,阿比利奥开始弹奏出慷慨激昂的音乐,随后电影的背景音乐也开始逐渐加入,从而将观众带入了电影的情境中。

这样的场景极大程度地加强了观众对电影的身临其境感受,同时也展现出钢琴音乐和自然之间的原始联系和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

二、曲目选择《海上钢琴师》中选择的钢琴曲目非常精选,涵盖了古典、摇滚、流行、爵士等多种风格。

这些曲目除了展示钢琴的多样化之外,更突显了电影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情感的表达。

例如,电影中的“父亲之死”场景,阿比利奥演奏的是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凄美悲伤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奏方式让观众体验到了阿比利奥对父亲的无限思念和伤痛。

而当阿比利奥表演摇滚钢琴时,他展现出了他热情、独立、冒险的特点,这也是他在电影中的另一面形象。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曲目选择对塑造人物特点和情感表达在影片中的重要性。

三、演奏技巧作为钢琴大师,阿比利奥的演奏技巧极为精湛。

他的演奏风格奔放自如,音乐情感丰富,连续的放大和缩小手掌动作、快速的指尖连阔等手法都使得观众在欣赏钢琴演奏过程中不由地陶醉其中。

在本片中,阿比利奥在钢琴演奏时全神贯注,他的舞台表现、身体语言以及眼神都充满了激情和魅力。

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船舱中,阿比利奥总是能够将观众的思想和感情完全融入演奏中,他这种强烈的情感流露也成为了电影中的一大亮点。

总之,《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不仅有着卓越的演奏技巧,更是将音乐和人生、自然完美结合,展现了钢琴音乐的深邃内涵和多面性。

《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艺术探析

《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艺术探析

《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艺术探析《海上钢琴师》是一部由意大利作曲家恩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创作的电影音乐,而不是由电影音乐创作得到启发的。

莫里康内以其多产的音乐作品而闻名,而《海上钢琴师》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音乐以其美妙的旋律和复杂的钢琴技巧而著名,被广泛认为是电影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海上钢琴师》的音乐以钢琴为主要乐器,通过悠扬的旋律和多变的节奏,展现了人物情感的起伏和剧情的发展。

整个音乐作品中,莫里康内灵巧地运用了不同的音乐元素,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

莫里康内在《海上钢琴师》中巧妙地运用了和声和旋律来表达情感。

片中的主题曲《夜之吻》展现了深情与浪漫。

旋律优美动人,通过优雅的琴音和流畅的演奏方式,渲染出眼前的一切令人心动的场景。

而在剧情发展的紧张时刻,钢琴的音乐变得快速而激烈,从而与剧情相呼应。

莫里康内的音乐在《海上钢琴师》中通过运用不同的节奏和速度来创造出多变的情绪。

钢琴的演奏技巧和速度变化非常多样化,以此来反映人物的内心状态和剧情的变化。

在片中的某些镜头中,音乐的节奏变得快速而紧张,表现了人物迫切的需求和剧情的高潮。

而在另一些镜头中,音乐的节奏缓慢而柔和,呈现出浪漫和宁静的情感。

莫里康内在《海上钢琴师》中将钢琴音乐与其他乐器的演奏相结合,创造出了丰富的音乐层次。

在电影中,不仅出现了单独的钢琴演奏,还加入了小提琴、大提琴和管弦乐队的演奏。

这些不同的乐器相互呼应,相互交织,营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海上钢琴师》中的某些曲目中,钢琴演奏与小提琴的旋律相互呼应,创造出一种富有张力的音乐效果。

莫里康内的音乐在《海上钢琴师》中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著称。

他通过巧妙运用和声、旋律、节奏和乐器相互呼应,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

这些音乐元素配合电影情节的发展,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

对于音乐爱好者和电影制作人来说,《海上钢琴师》的音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被广泛认为是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

海上钢琴师音乐赏析

海上钢琴师音乐赏析

《海上钢琴师》音乐赏析08车辆工程3班刘坚200830082034 22#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希望或不堪回首……在这部电影里音乐就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正是那无处不在的音乐完美的展示1900那个诗意自由而又充满奇幻的世界。

当那空灵而玄妙的音乐声在每一个喧嚣或是寂寞的场景深处响起,就仿佛是Tim Roth那纯净安详的目光在尘世间闪烁,仿佛是1900那飞扬而静谧的灵魂在低低地诉说。

《海上钢琴师》处处离不开音乐,正是由于音乐带动着故事的发展。

小孩子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全船的人,1900也因此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

接着在船上初识Max,他用自己的音乐给他缓解晕船的痛苦。

在狂风暴雨中,1900和钢琴随着海浪的颠簸在船上四处滑行,宛如生出双翼,可以自由地飞翔。

你可以想象,一架钢琴在船上滑来滑去,琴师坐在钢琴前望着被自己撞碎的屏风笑得像个孩子,忽远忽近的琴音响起在每一个未知的角落里,灵动的乐声仿佛是风雨中的精灵在纵声欢笑,又好象是来自大海深处的回响,歌咏着曾经的辉煌。

而这一切只是一个大孩子心血来潮的游戏。

1900对这个世界的欣喜和充满诗意的想象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激起了纵情驰骋的愿望。

不仅如此,1900真的是个音乐天才。

他能用自己的音乐来描述舞会里不同人物的心态,谋杀亲夫的老女人、妓女、偷礼服的3等舱乘客等等。

在他轻巧飞舞的手指下一切都变得充满生命力,那真实的人生场景也变成了一幕幕音乐短剧。

如果说前面那一切只是铺垫的话,那和“爵士乐祖师”Jelly的巅峰对决则无疑是火花四溢的高潮。

1900弹奏的第一首乐曲(“平安夜”)让Jelly感到了羞辱;第二首乐曲(“The Crave”)则是完全照搬Jelly的演奏曲目;第三首(“Enduring Movement”)行云流水般的音符,华丽的演奏技巧,直接震惊了全场观众(假发而不自知的女人、让咖啡溢出的侍者、呆住无法反应的Jelly,以及音符停止时那全场的鸦雀无声)。

电影《海上钢琴师》主题音乐赏析_992

电影《海上钢琴师》主题音乐赏析_992

电影《海上钢琴师》主题音乐赏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音乐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艺术性和特殊性。

音乐与电影艺术相结合,可以将虚构的故事与人生的哲理完美结合,呈现给观众的是审美上的情趣和视听上的美感。

为使电影结构更加鲜明灵活和充满趣味性,通过节奏、音律、声部的变化,音乐在电影中可以来表达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所以,音乐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或者说,电影与音乐因为本身都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因此音乐与电影的组合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电影《海上钢琴师》创作背景和剧情《海上钢琴师》诞生于1999年,是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以其优秀的天赋打造出来的,影片以其娓娓道来的气场和风格,沉静怀旧的性格与新奇,加上独特的创意构成了《海上钢琴师》独特的风景线。

本部影片的故事内容很简单,通过一位音乐家麦克斯的回忆,采用倒叙的手法复述了一位在“弗尼吉亚号”客轮出生并死去的天才钢琴家1900的故事。

之所以主人公取名为1900,那只是他出生的时间――为了移民,父母将出生在客轮上的他遗弃了,好心的船工丹尼收养了他,就给他起了这样一个名字。

从此,1900就开始在船上生活。

丹尼去世后,1900随之生活无依无靠了,有一天他接触到了钢琴,对音乐的天赋瞬间表现出来――他无师自通地进行第一次钢琴演奏,但动人的琴声就震惊了每一个乘客。

从此,他做了船上的专业钢琴演奏家,与同船的许多大有名气的演奏家相比,他始终属于佼佼者。

有音像商关注并邀请他录制唱片,1900答应了,也就在此时,他邂逅了爱情――一位令他心动的女孩,于是一曲《爱的旋律》便诞生了。

他决定把唱片送给那位女孩却没有成功,于是也没有给制片商,这让他失去了惟一流芳百世的机会。

到了弗吉尼亚号就要被炸毁时,麦克斯因为坚信1900仍在船上便开始寻找,但是最后终于在一个角落里被找到的1900始终不肯下船。

最终一个天才音乐家,生在船上,也死在船上。

是因为他的出生和生活环境给他带来的影响?还是他害怕这个复杂和无限的世界而不愿涉足?也许他觉得自己无限的音乐可以在有限的88个琴键上演奏出却无力在绵延不绝的城市那一排排无限的琴键上奏出?唉,我们最好还是再听一次1900的魅人的音乐吧!二、电影《海上钢琴师》剧情下的主题音乐赏析《海上钢琴师》配乐多为爵士乐,部分结合小提琴和钢琴,或轻快或舒缓,合奏了一曲风格隽永、别有情致、回味无穷的乐章,让整个故事在平静沉缓中流淌出来,特别是爵士乐单纯的音色音调更容易引起观众心灵的共鸣,让大家能够深入到故事的情节和细节中去,伴随着剧中人物的起伏和波动,在欣赏电影故事的同时也不经意间感受到了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上钢琴师音乐赏析(2)(弦乐,人走船空,有点寂寞)同伴们都上岸去了,1900再次体验到了孤独和失落。

由弦乐演奏的这段感情丰沛、饱含失落与怅惘之情的音乐,与赛尔乔·莱昂内的《美国往事》中最后那段弦乐重奏的德博拉主题(Deborah's Theme)阿玛泊拉(音译)之间出现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点忧伤的弦乐)(注:赛尔乔·莱昂内(Sergio Leone,1921~1989)是意大利著名导演,他一生只拍摄了9部作品,但其中绝大多数均为传世之作,包括我们所熟悉的《荒野大镖客》《美国往事》等。

莫里康内与莱昂内自1964年至1984年合作的20年,是两人艺术生涯中的黄金时代。

两位奇才怪杰在世界电影史上共同写下了熠熠发光的一页。

1964年,莱昂内拍摄了他的第一个三部曲--"赏金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一把金币》(A Fistful of Dollars),1966又拍摄了三部曲的第二部:《为了多几块金币》(For A Few Dollars More)。

电影音乐史上首次出现的粗砺、潇洒的小号主题和空寂、辽远、漫不经心的口哨独奏,令人耳目一新,给各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在使得莱昂内--莫里康内的代表作"往事三部曲"(包括著名的《美国往事》)成为不朽名作的诸多因素中,音乐所起的作用再大不过了。

"往事主题"具有的穿透力和强大感染力,为一般影片配乐不能相提并论。

那辽阔宽广、舒缓动人、含义深刻的旋律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住事主题"是莫里康内的代表作,又是世界电影音乐的颠峰之作。

)1900正拿着话机想和岸上的随便什么人说说话,以排遣心头的孤寂,这时,突然有四个衣冠楚楚的黑人闯了进来。

与陆地上的社会隔绝已久的1900吓得在弗吉尼亚号的巨大船体内四处逃窜。

(一段紧张的音乐)其实这四个人并非歹徒,他们不过是被派来通知1900,要他准备和当今爵士乐的祖师爷在钢琴上一决雌雄的。

(一段爵士小号)埃尼奥·莫里康内的配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爵士乐史上确有其人的一个重要人物:杰里·罗尔·莫顿。

影片中的他由曾经是美国一个著名的三重奏爵士乐团成员的黑人演员克拉伦斯·威廉姆斯三世(Clarence Williams)扮演。

此刻,他正在弗吉尼亚号停靠的码头上向新闻界夸夸其谈,不可一世地狂妄宣称说他不相信世界上能有人在琴技艺方面超过发明了爵士乐的人,也就是他杰里·罗尔·莫顿。

(爵士乐继续)(注:杰里·罗尔·莫顿(Jelly Roll Morton,1890~1941),原名Ferdinand JosephLemott,自称是爵士乐的创始者--这话实在过份了。

他12岁时就已经在一家妓院里弹奏拉格泰姆(Ragtme)式钢琴曲和跳舞音乐,发明了左手大跨度的伴奏弹法,是当时最重要的爵士作曲家和编曲家之一。

1926年到1930年间是他的旺盛时期,名利双收。

这时他和他的红热辣椒面录音小组为芝加哥和纽约的RCA唱片公司录制了一系列热门乐曲。

由他编排的"黑底跺脚舞曲(Black Bottom Stomp)"、"祖父的咒语(Grandpa's Speels)"和"爵士博士(Doctor Jazz)"都结合了新露 式短暂的眩人耳目的独奏部分。

莫顿年轻时多在南方作巡回钢琴表演,时而以赌博、台球、拉皮条等业作辅助收入。

在他1917年到洛山矶停留5年之前曾滞孟菲斯、聖路易斯、堪萨斯、纽约等这些各种不同爵士风格的蕴育地。

在途中,接受了大量劳动歌曲、布鲁斯白人演唱的黑人歌曲、赞美诗、加勒比音乐等影响,并使用在我们如今称为早期爵士的乐声中。

1993年的一出百老汇音乐剧"杰里的最后困境"由Gregory Hines和Savion Glover出演杰里的老年和青年时期,逼真地描绘了莫顿一生的起落,戏剧的高潮是20年代的中后期--他最红火的时期,此时他像一颗灿烂的明珠,以他杰出的天份,不断悬挂在不同的颈项上。

今天莫顿的音乐已由现代爵士艺人重新发掘并演出。

但于30年代前期人们对爵士的品味有所变更,迫使他退隐。

然而,莫顿的音乐终被确认为一座重要的桥梁,如弗莱切·亨德森(Fletcher Henderson)为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乐队编排的"波特王跺脚舞曲-Kign Porter Stomp"就成为摇摆时代的一支经典乐曲。

莫顿在洛杉矶度过其余生,终年于1941年。

被称为"拉格泰姆"的钢琴音乐是爵士乐的起源之一。

"拉格泰姆"是Ragtime这个词的音译,词意是"参差不齐的拍子",故又称为"散拍乐"。

它也是从非洲民间音乐发展而成。

19世纪末,一个名叫司科特·乔普林(Scott Joplin,1869-1917)的黑人钢琴手创造了一种新风格的钢琴音乐:右手高音声部演奏切分音节奏很特别的主旋律或琶音,一般4/4拍乐曲,一、三拍为强拍,二、四拍为弱拍,而他在高音声部每一拍半,即三个八分音符时,就出现一次强音,而左手则是规律地演奏由四分音符轻重音组成的节奏,一、三拍为低音强拍,二、四拍为和弦、弱拍。

这样左右手形成交错的节拍,使音乐带有幽默、欢乐、活泼的情趣,由于这一创造,乔普林被人们誉为"拉格泰姆之王"。

虽然杰里·罗尔·摩顿在早期爵士乐史中可能是有些名气,但自诩为"爵士乐的祖师爷"就确实显得有些狂妄自大了。

)音乐的情绪、节奏贴切地和杰里·莫顿神采飞扬的表情及说话的速度保持了同步,这时,得知比赛消息的人们开始集中在弗吉尼亚号的大厅里,好戏就要开场了。

(杰里·罗尔·莫顿钢琴独奏)杰里·罗尔·莫顿出生于1885年(和我找到的资料(1890~1941)不符,不知到底哪个对),大约在1940年去世,他是爵士乐史上公认的最早的巨人之一,但是,由于他喜欢夸大自己对爵士乐的贡献,所以常常产生负面效果。

众所周知,爵士乐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新大陆以后做工时唱的歌曲,也就是做工歌和田间号子,以及19 世纪的早期黑人宗教歌曲和后来的无从查考其确切诞生年代的布鲁斯音乐,再后来还有拉格泰姆音乐等等,而杰里·莫顿却曾经夸口说是他在1902年发明了爵士乐,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杰里·莫顿10岁时就开始弹钢琴,少年时代曾长期在妓院中弹琴,以至于亲戚们都与他断绝了关系,而这一切也都在影片导演和编剧托尔纳托雷的剧本中得到了表现。

(注:关于布鲁斯:美国黑人的祖先在非洲。

17-18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成为那里白人的奴隶之后,他们被强迫劳动、受尽折磨。

在田间、在劳动之余,黑奴们怀念故乡和亲人,常常唱一种哀歌,以表达他们痛苦的心声。

这种音乐也渗透在一些宗教歌曲中。

由于蓝色被美国人看作是忧郁的色彩,这种悲哀的歌曲,也就统称之为Blues(蓝色),中国音译之为"布鲁斯"。

我们常常从美国音乐作品中发现带有Blues的曲名,如《蓝色狂想曲》、《蓝色的探戈》、《蓝色的爱情》等,它们更准确的译法应该是《忧郁狂想曲》、《忧郁的探戈》、《忧郁的爱情》……。

布鲁斯的特点:从大音阶来讲,它的第三级(Mi)音和第七级(Si)音经常是降低一些(平时讲是降半音,实际上不到半音)。

有时第五级(Sol)音也降半音。

这些降音还常辅以滑音和颤音,因而更加强了歌曲忧郁、悲伤的色彩;旋律中多用切分节奏,形成轻重音颠倒;节奏多为双拍,通常为4/4拍,也有部分是2/4拍;从歌词、曲调结构上讲,布鲁斯多采用对称的、带音韵的两行词。

第一句重复一遍。

每段曲调12小节,每句4小节,从而形成:‖∶A∶‖+B三句的固式曲式结构;和弦常用主和弦(Ⅰ)、属和弦(Ⅴ)和下属和弦。

(Ⅳ),因此,和声听起来很和谐,而且朴素。

布鲁斯最早出现时,仅用于歌唱。

后来也用于器乐演奏。

起初仅限于一些弹拨乐器,如吉他、斑鸠琴等。

19世纪60-7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在新露 一些旧货店出售南北战争后军队留下的一些管乐器。

那时,黑人们每到假日黄昏,常来到新奥尔良的"刚果广场"唱歌、跳舞。

他们发现了这些廉价管乐器,便买了下来,学习吹奏。

从此,黑人乐队有了管乐器。

)在爵士音乐界素有爵士博士之称的杰里·罗尔·莫顿站在码头上,把传说中从来没有下过船的最棒的钢琴师大大地奚落和讥讽了一番,然后大摇大摆地登上了弗吉尼亚号。

比赛开始了。

从低角度射出的一束灯光把一个巨大的人影投射在头等舱大厅门口那块色斑斓的A 风上。

随后,杰里·莫顿俨如国王一般出现在大厅的门口。

他缓缓地走进来,目光炯炯、高傲威严地环顾四周。

这时吧台上有人在一个大玻璃杯里为他倒了半杯威士忌,杰里·莫顿一言不发,走上前来把酒一饮而尽,随后把杯子倒扣在吧台上。

然后,他目中无人、气宇轩昂地走向钢琴,对坐在琴前正和所有客人一起默默地注视着他的那位海上钢琴师礼貌而轻蔑地说道:"我相信,你占了我的座位。

"("I believe you're sitting at my seat.")1900显得胆怯而又很无奈地站起身,讨好式地问道:"您就是那个发明了爵士乐的人,对吧?"("You're the one who invented Jazz, right?")他得到的是一句得意的回答:"这,众所周知。

"("That's what they say.")然后杰里·莫顿也问道:"而你就是那个屁股底下不是大海就不会弹琴的人,对吧?"("And you're the one who can't play unless you have the ocean under your ass, right?")他听到的是略显谦卑的同一句回答:"这,也众所周知。

"在点烟时,莫顿当众拒绝了1900伸出的友好之手,有意用法语说了一句"劳驾,请您让开",之后就把点燃的香烟轻轻放在钢琴共鸣箱的边缘,稳如泰山地坐了下来。

(第一回合:杰里·莫顿的"Big Fat Ham")在他自己作曲的一首光彩华丽、娴熟流畅的"Big Fat Ham"("大肥火腿")之后,杰里·莫顿在听众的欢呼声中拿起那支恰好燃烧到钢琴琴身边缘的香烟,炫耀地高高举过头顶,只见烟卷上的烟灰在他演奏的过程中一点儿也没有掉下来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